1. 書名
「出埃及記」是譯自“Exodus”,後者源自七十士譯本(LXX)的書名,是「離開」(出19:1)之意。希伯來文書名是以書首「這些名字」取名,顯出此書是接續雅各眾子下埃及的記載(創46:8)。
2. 重要性
2.1. 上帝給列祖的應許,在創世記開始逐漸實驗,但至出埃及記才真正實驗,亞伯拉罕的後裔成為一國。
2.2. 說明以色列民族與上帝的獨特關係,此關係的目的是上帝與選民同在,故此書的下半是有關約和會幕。
2.3. 以色列民蒙上帝救贖,由奴隸成為自由人,是他們與上帝的關係的基礎,也預表將來基督的救贖。
3. 大綱
3.1. 在埃及 (1:1-15:21)
往西乃 (15:22-19:2)
在西乃山(19:3-40:38) - 立約 (19:3-24章)
- 會幕與禮儀的條例(25-31章)
- 約的毀壞與更新
(32-34章)
- 建造會幕
(35-40章)
4. 出埃及日期之爭論:是「早期」(約主前1446年)或是「晚期」(約主前1290年)?
4.1. 按照王上6:1的記錄:
所羅門建殿日期(主前966年)+480年(士師時代)=主前1446年。
有學者認為480是一個象徵性數字,代表十二代(即四十年為一代),但實際上20-30年是一代,12代 ×30年=300年,主前966+300=主前1266年。
按照士11:26的記錄:
耶弗他的時代大概是主前1100年,1100+300=1400(以色列人入迦南),加上40年曠野漂流→ 主前1440。
士師統治的年日:若按晚期的看法,以色列人在主前1290年離埃及,從他們入迦南至掃羅作王(約主前1050)祇有二百多年,即使部份士師是有共同治理期,這段時間仍是太短。
4.2. 埃及歷史的證據:
埃及歷史簡介:按照埃及人王朝的記錄:
第十二王朝是從主前1989 至主前1776。
第十三至十七王朝(主前1776-1570) - 許克所斯人(Hyksos)統治埃及,他們屬閃族人,是外來侵略者。
第十八王朝 - 埃及人重奪統治權,逐出許克所斯人。當時是由杜得模西士三世(Thutmose
III)(約主前1504-1450)統治。他曾與繼母執政一段時期後才登位。他進行大規模的建造工程和對外征戰。一幅這時期的墳墓壁畫繪有工人造磚,並列出製造的程序。
亞門諾裴斯二世(Amenhotep)(約主前1450-1406)。根據早期的看法,他是出埃及時的法老。
杜得模西士四世(Thutmose IV):有一記念石碑刻有他夢見埃及神明(Horus),蒙應許得王位。
晚期看法支持者指出沒有在此期間的考古學文物提及以色列人在埃及。
第十九王朝:薜提一世(Seti I):他執政祇有十二年。
蘭塞二世(Rameses II)(約主前1290-1234)。
馬尼他(Merneptah)(約主前1238-1228)。一個記念他在迦南地征戰的石碑內提及以色列人(約主前1234)故名以色列碑。
4.3. 以色列人曾建造比東和蘭塞二城(出1:11):晚期的支持者認為城的名指出欺壓以色列人的法老是蘭塞二世(主前1290-1224)。早期的支持者提出創47:11已提及「蘭塞」這名字,這是聖經內一個現象,地名可能是用後來該地名的名字(如創14:14),是後人較熟悉的,代替了原名,況且這二城的地點尚未能確定。另一個可能性是「蘭塞」一名早至許克所斯人時代已被採用在王室名字中。
4.4. 追殺摩西的法老必須有較長的統治期:假若蘭塞二世是出埃及的法老,他的前任法老必須作王最少有四十年,但他父薜提一世祇在位十二年。早期看法的推論,是以杜得模西士三世為追殺摩西之法老,他作王最少有四十五年(還曾攝政若干年)是與聖經的記載吻合。
4.5. 「不認識約瑟的新王」(出1:8)的解釋:這很可能是指一個新的朝代開始:是許克所斯人還是第十八王朝?也有兩個意見。
早期(主前1446):這新王擔心以色列的人數眾多,也怕他們與敵人合作背叛,是較吻合一個外國者統治的情況,而且以色列人受奴役的時間會是較長(1776-1450=326年)與創15:13,徒7:6較吻合。
晚期(主前1290):許克所斯人也屬閃族,他們壓迫同族這可能性較低。若依照早期的看法,為何後來十八王朝興起時,不也把以色列人與許克所斯人一起逐出國土外?至於以色列人通敵的問題,若統治者是十八王朝的埃及法老也是一樣適合的。
4.6. 接待雅各一家的法老:很可能是埃及本土人,因創43:32指出埃及人不與外來人吃飯,而且埃及人憎厭「牧羊人」(創46:34)。
4.7. 考古學證據。
a.
耶利哥城:賈士丹(Garstang)的發掘和研究結論,支持這城在主前1400期間被毀,但肯揚(Kenyon)的結論是相反的。綜合來說,不少人認為賈士丹的論證是較有力。
b.
其他為約書亞攻取的迦南城市:拉吉和底壁指出沒有證據顯示它們在主前1400年間被燒毀,但聖經也沒有這樣記載。夏瑣城市指出在十三和十四世紀的土層有被燒毀的證據。
c.
主前1900-1300年間外約但的居住情形
格魯克(Glueck)認為在主前1300年前,外約但沒有人定居,這與聖經描述當時摩押、以東的境況不符合。但近代也有相反的考古學證據指出在主前十四世紀前,已有相當人口住在摩押平原和亞捫人地域。
d.
亞馬拿泥版(Amarna
tablets)
這些泥版是由迦南城邦的諸王,寫給埃及法老的信件,約在主前400-1360 年,內容提及有一稱為「哈皮魯人」(Habiru)侵入迦南。「哈皮魯」一名可能相等於「希伯來人」,泥版的日期也接近約書亞進攻迦南的時間,以色列人是否泥版提及的「哈皮魯人」,是不易下判斷,因為後者這名字在近東已流行有數世紀,遠至主前二千年,主要是指士兵、僱傭兵、奴隸等人,因此它似是一個社會階層的名字,而不是種族名稱。
e. 肯揚(Kenyon)研究迦南地的陶瓷器皿,認為在主前1400年間,該地的文化有重大的改變。
結論:「早期」和「晚期」的看法,都有支持和反對的理由,就是保守派的學者也有不同看法,這是因為從考古資料得的結論,與聖經的記載,不是容易互相配合;對它們的分析有不同立場。不過,最重要的是大家都肯定「出埃及」的史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