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在字裡行間,將四個主要的神學主題反覆表達︰
—、上帝為創造者的性質和含意︰
二、罪那根本的嚴重性︰
三、上帝的審判,在每一方面都臨到人的罪行之上︰
四、雖然如此,上帝那使人驚異的恩典,經常保守扶持。
上帝為創造者。聖經作者在開始的時候(一1一二4上),便純熟地運用希伯來文字,以極美的詞匯,肯定上帝自由而又權威性的命令,就是萬物直接而又唯一的源頭,從而推翻了同時代那些錯誤的世界觀。
作者當時代的世界觀,與現代人的截然不同。古人把自然人格化,使自然力量成為上帝的力量。他們用人類經驗的詞匯,來了解自然現象,而人性和自然,都一起被視為自然現象去理解。現在,現象世界被視為「它」;但古人則視自然為「他」。他們在極「人格化」的世界生活,那裡沒有物件是「死物」,因此出現了很多神。它們通常很有秩序,也很均衡,但有時卻善變,毫不穩定,甚至極端駭人。第一章的作者,就是要駁斥這種神觀,他肯定「起初上帝創地」(1節)。在他們的觀念中,自然界的來源出自上帝的命令,這位上帝先存而又獨立;巴比倫人,為日月星宿取名,視它們為控制人生的神明,但在聖經裡,它們只是照耀地球的光體(16、18節)。地與海不再是孕育萬有的母性神祇,它們只不過是自然界的事件(10節)。自然界的神格化會帶來多神主義,但聖經作者卻把宇宙還原,撇除它具有靈性的謬論。
希臘思想與這種多神論也是不同的;希臘哲人輕視直覺與含糊的思想,強調理性思維的首要性,因而使理性獨立自存。他們認為自然界以萬千事實表達自己,不用什麼神話化的神明介入,結果,對一般人來說,上帝已從自然界撒走,他已從真實世界中消失了。對於這種世界觀來說,創世記的作者則肯定上帝是創造者,他獨立於創造物,並分別開來,一切都依賴他,且應該向他作出回應。
第一章的作者用了希伯來文bara,「創造」,這個字在舊約只用於上帝身上,而從未應用於被造物,也不可與人類相比,所以不能翻成「生產」或「建立」。這一章的工作,只有上帝能做。唯有上帝,他才能創造萬物,就好像拯救一樣,沒有別的人能代替。
這章另一個中心信息,就是肯定上帝所創造的世界是美好的(4、12、18、21、25、31節)。最後的結語是︰「上帝看著所造的都甚好」(31節),第一章在簡潔、主動、真誠的言語之中,這句結語特別顯得言簡意賅——上帝沒有把罪惡放在世上,世界由上帝所造,所以世界便有終極的意義;創造界(包括人類)都是美好的。
上帝為創造者。聖經作者在開始的時候(一1一二4上),便純熟地運用希伯來文字,以極美的詞匯,肯定上帝自由而又權威性的命令,就是萬物直接而又唯一的源頭,從而推翻了同時代那些錯誤的世界觀。
作者當時代的世界觀,與現代人的截然不同。古人把自然人格化,使自然力量成為上帝的力量。他們用人類經驗的詞匯,來了解自然現象,而人性和自然,都一起被視為自然現象去理解。現在,現象世界被視為「它」;但古人則視自然為「他」。他們在極「人格化」的世界生活,那裡沒有物件是「死物」,因此出現了很多神。它們通常很有秩序,也很均衡,但有時卻善變,毫不穩定,甚至極端駭人。第一章的作者,就是要駁斥這種神觀,他肯定「起初上帝創地」(1節)。在他們的觀念中,自然界的來源出自上帝的命令,這位上帝先存而又獨立;巴比倫人,為日月星宿取名,視它們為控制人生的神明,但在聖經裡,它們只是照耀地球的光體(16、18節)。地與海不再是孕育萬有的母性神祇,它們只不過是自然界的事件(10節)。自然界的神格化會帶來多神主義,但聖經作者卻把宇宙還原,撇除它具有靈性的謬論。
希臘思想與這種多神論也是不同的;希臘哲人輕視直覺與含糊的思想,強調理性思維的首要性,因而使理性獨立自存。他們認為自然界以萬千事實表達自己,不用什麼神話化的神明介入,結果,對一般人來說,上帝已從自然界撒走,他已從真實世界中消失了。對於這種世界觀來說,創世記的作者則肯定上帝是創造者,他獨立於創造物,並分別開來,一切都依賴他,且應該向他作出回應。
第一章的作者用了希伯來文bara,「創造」,這個字在舊約只用於上帝身上,而從未應用於被造物,也不可與人類相比,所以不能翻成「生產」或「建立」。這一章的工作,只有上帝能做。唯有上帝,他才能創造萬物,就好像拯救一樣,沒有別的人能代替。
這章另一個中心信息,就是肯定上帝所創造的世界是美好的(4、12、18、21、25、31節)。最後的結語是︰「上帝看著所造的都甚好」(31節),第一章在簡潔、主動、真誠的言語之中,這句結語特別顯得言簡意賅——上帝沒有把罪惡放在世上,世界由上帝所造,所以世界便有終極的意義;創造界(包括人類)都是美好的。
這種觀念有極重要的神學意義︰
第—、罪侵擾美善之後,我們要為罪惡之源作出解釋,這裡便有一個很好的基礎;
上帝創造人類,按他自己的形像
按上帝的樣式,他創造了人類
男與女,他創造了他們。(參27節)
每一個創造命令的實行,都朝著高峰邁前一步;到了造人,竟用了三個bara,「創造」,而且改變了文理,此真可說是高峰的標點了。
「上帝的形像」這片語,表達出神與人獨特的關系,作者故意用模糊的字眼,部份原因是舊約不喜歡也不准許以任何形體代表上帝,作者描繪人與別的創造物不同,用了「上帝的形像」,可算是讓人類排列在最接近上帝的等次上。—26以「樣式」來補充形像(Selem),意義就更加接近和精確了。兩句之間,並沒有希伯來文的連接詞,所以樣式是用來補充形像,這兩詞語合起來可解作「按上帝的形像造人」,其意思也是功能性多於抽象觀念,所以,把「形像」的解釋太過限制在人的「靈性」和「道德」方面,顯然是不應被接納的。其實作者的興趣,是具體的恩賜,而不是「形像」的性質。那種人神相似的地方,是動態的,人類可與其他創造物有感情的關係,他成為上帝的代表,有權利探索、管理,及使用身邊的一切。「讓他們管理……」一句,意思是再明顯不過的了。正因為人奉上帝的名治理世界;好像一個君王,指派他的官員到他的國土,樹立他的碑像,令居民都知道誰是統治他們的主。
第二章同樣是描寫創造,不過與第一章風格迥異。第一章敘述一連串命令,但二至三章卻采用了說故事的方法來表達神學真理,並描繪了一幅美麗的文字圖畫,應用了豐富的象征、圖像。有人認為,原本有兩個不同而且矛盾的「創造故事」,後來作者把它們合並,分歧點盡量壓抑,忽視兩者不同的文體,而表達出與頭一章相似的教訓。但這是不對的。因第一章陳明萬物皆由神的創造而來,然而,第二章並沒有這個目標,它與第三章關系密切。它不是獨立的故事,也不是第二個創造的記錄;它記載了人類之源,以及伊甸園的來歷,並為第三章預備好一個舞台。然而,我們亦不能否認,第二章有很多資料,出自另一個創世故事,在文體及材料方面,都與第一章不同。例如,兩者有關創造人類的內容是很不相同的。創造的先後不是故事的核心,而人是上帝之創造高峰這一點,才是根本的。第一章以造男造女為創造之高潮,第二章則稱人為創造之首,兩者豈不是異曲同工嗎?
在這個生動的擬人故事中,耶和華是一個陶匠,用地上的塵土塑造人類。三 19選用「回歸塵土」,代替日常用語——「逝世」參伯十9,三十四 15;詩一○四 29)。此意象不單強調人與泥土的關系,也指出了人脆弱及必死的命運︰他用塵土造成︰最後也歸塵土。耶和華造了這無生命的形體,然後將生命的氣息吹進人的鼻孔,他便成了「活人」。「氣息」是一個術語,經文說,人是「身體與生命」,而不是「身體與靈魂」。他有兩重性格。他是塵土,是屬世的,但亦有上帝的生命貫穿其中。這種組合的性質,本身不能使人與獸分別出來,因為動物也稱為活物(一20,二19),亦有生命的氣息(六 17,七 22︰伯三十四 14)。但是,作者描繪人與上帝親密的個人關系,生動地說出神特別垂顧人類。第一章用一句清楚和神學性的「上帝之形像」,而第二章則用了圖畫的方式表達。作者強調人的脆弱有限,以及對上帝全然的依賴,正因為這個重點,使人感受到人在伊甸園所擁有的地位,是何等不配得的權利︰也表現出人渴想變成上帝的罪行,委實太不可取了。
創二18—25記載神創造了女人(她是第三章的一個重要角色)。開始時,作者指出人基本上是群體性的︰「那人獨居不好」(28節)。他沒有被造成獨立的個體,他需要別人;一27說,人被造成一對(「造男造女」),兩者不能沒有另一半而獨立存在。真正的生活是群體的生活,孤立的人生,是人本性的顛倒。上帝為了不讓人感到孤單,為他做了適合的伴侶來協助他、陪伴他。上帝先把動物帶到亞當面前,讓亞當為他們起名(也藉此了解它們的本性),但只是沒有遇見配偶幫助他(二20)。所以上帝從男人的身體造成一個女人,領她到男人跟前。亞當高興地說,「我骨中的骨肉中的肉」(二23),這表明他承認她與他有同樣的本質。作者用出色的文學技巧,讓男人為女人命名,完全肯定男女彼此依賴的需要——(男人)與(女人)是同聲的配對。
所以第24節總結道︰「因此,人要離開父母,與妻子連合,二人成為一體。」作者以創造女人來說明婚姻的來源。這裡提到的「身體」,雖然強調其可見及物質部份,但並非單指肉體。婚姻是兩人整體性的結合(參弗五 31)。
聖經作者一開始便說明創造的意義及重要性,強調創造世界的整全及美善的秩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