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道書的解釋牽涉到統合性的問題。有學者認為,傳道書剛開始的核心部份是由一個懷疑論者所寫成,他質問上帝在這世間的作為何在。後來有別人加以潤飾,其中一個站在正統的立場來調和它,使它平衡(傳 2:26、3:14),另一個則加入享樂主義的段落(傳 2:24-26、3:12-15)。這是把傳道書分割成不同的部份,分別由不同的人執筆。但是主張全書有統合性的人認為,這些不同的段落是一個自然人默想的過程,所以會有不同的思想出現。
不論如何,傳道書的內容似乎有悲觀的傾向,也有懷疑論的傾向。這樣的一卷書怎麼會出現在聖經裡呢?它和聖經整體的教訓是否相符合?到底我們要怎樣來解釋這卷書?
事實上,傳道書在被接納為正典之前,曾歷經不少的爭論。西拉之子在主前 190 年左右採用本書的態度,好像它已經是正典一般。但是主前一世紀的次經「所羅門智訓」卻強烈地排斥傳道書。猶太的學者們對傳道書有不同的意見。米示那(Mishnah)告訴我們,沙買學派(Shammai School)反對將傳道書列入正典,希列學派(Hillel School)則贊同。最後希列學派獲得勝利,傳道書在主後 90 年的雅麥尼亞會議(the Council of Jamnia)被納入正典。
傳道書和約伯記、箴言同被列為猶太人的智慧文學,猶太人在每年住棚節時要公開宣讀。可能是因為作者強調享受生命,所以被選在一年一度的歡樂節期來讀。
讀傳道書不能孤立某一段或某一節,以為那就是作者的主張,而是要從整體的信息來看。本來,解釋聖經就不能斷章取義,尤其是傳道書的性質特殊,它所討論的事情具有累積性,若不全盤來讀,更容易造成誤解。舉例來說,傳道書的語調比較低沉,會給人有悲觀的感覺。其實,那是作者誠實地在面對人生各樣的問題,他在親眼看見社會不公義、又感覺人生無意義的謎團裡思索、追尋。他的思考是漸進的,最後得到的結論和悲觀主義相反,就是人若尊敬上帝、順服上帝,他就可以安心享受上帝為人今生所預備的福樂(傳 3:22、11:9),並且能夠盼望那邪惡得審判、正義得伸張、賞罰分明的大日子(傳 12:14)。
至於有懷疑論者在傳道書裡找到根據,認為傳道者對今生的一切都抱持懷疑的態度(傳 1:8、1:18、3:9、8:16-17),其實是他自己忽略了傳道者整體性的結論與信息;傳道者發現一切眾生百象的背後,都有上帝的手在管理(3:17、9:1)。懷疑論者又根據傳道書 3:19-20 主張人死如燈滅一般,因而對死亡之後的生命有所懷疑。其實觀察上下文就可以發現,傳道者明白宣示,人的靈是往上升,上帝必審判義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