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5日 星期三

馬可福音的救恩論

  

馬可福音的救恩論(Soteriology in the Gospel of Mark)並不像保羅書信那樣系統化地論述救恩的教義,但馬可透過耶穌的言行、比喻、神蹟以及受難敘事,呈現出深刻而實踐性的救恩觀。以下是對馬可福音中救恩主題的整理與反思,幫助你作進一步的研經:


一、救恩的中心:耶穌基督的身份與使命

1. 耶穌是彌賽亞與上帝的兒子

  • 馬可福音開場就明確宣告:「上帝的兒子耶穌基督福音的起頭」(1:1)。
  • 整本福音書以耶穌的身份揭示與回應為主線,連羅馬百夫長在耶穌十字架上死後也宣認:「這人真是上帝的兒子」(15:39)。

救恩的根基不在制度、行為或律法,而是在對耶穌是「上帝的兒子」這身份的認信與回應。


二、救恩的方式:十字架的道路

1. 耶穌的受難是救恩的核心

  • 馬可福音8章至16章是耶穌「走向十字架」的敘事主軸。耶穌三次預言自己將受難、被殺並復活(8:319:3110:33-34)。
  • 10:45:「因為人子來,並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並且要捨命作多人的贖價。」

這節經文是馬可福音中對救恩論最具代表性的陳述:

·        捨命(希臘文:δοναι τν ψυχν:主動犧牲。

·        作贖價(λύτρον ντ πολλν:指向代贖的觀念,與舊約利未記贖罪祭相連。


三、救恩的對象:邊緣人與悔改者

馬可特別強調耶穌對社會中被排擠、被視為不潔的人展現憐憫與醫治——象徵救恩臨到所有願意回轉的人:

  • 醫治長大痲瘋者(1:40-45
  • 饒恕癱子的罪(2:1-12——先赦罪,後醫治,顯示靈性優先
  • 呼召稅吏馬太(2:13-17——「健康的人用不著醫生,有病的人才用得著。」

救恩是為那些承認自己「有病」的人準備的——就是悔改的人。


四、救恩的條件:信心與跟隨

  • 馬可福音強調信心是得救的門檻,例如:
    • 血漏婦人:「你的信救了你」(5:34
    • 睛眼的巴底買:「你的信心救了你」(10:52
  • 同時,耶穌對門徒說:「若有人要跟從我,就當捨己,背起他的十字架來跟從我。」(8:34

信心帶來救恩,跟隨則是救恩的生活實踐。


五、救恩的啟示方式:透過十字架之後才被明白

馬可福音中的「彌賽亞祕密」(Messianic Secret)是馬可神學的一大特點。耶穌多次禁止人傳揚祂的身份,直到十字架與復活之後,門徒才真正明白祂是誰(參14:6215:39)。

這意味著——

十字架不是悲劇的結尾,而是救恩的啟示高潮。


總結:馬可福音的救恩論精要

核心主題

經文依據

神學意義

耶穌是上帝的兒子

1:18:2915:39

救恩的基礎

耶穌為多人捨命

10:45

救恩的方式:代贖

悔改與信心

1:155:3410:52

得救的回應

跟隨與門徒訓練

8:34-35

救恩的實踐

十字架與復活

8:31-10:3415-16

救恩的高潮與完成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