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5日 星期三

馬可福音之倫理學

  

馬可福音的倫理學(Ethics)不是以「行為守則」的方式呈現,也不像登山寶訓那樣有系統性的倫理教導(如馬太5–7章),但它透過耶穌的行動、教訓和門徒訓練,塑造了一種以十字架為中心、門徒為榜樣、僕人為身分的倫理觀。馬可的倫理學極具張力和挑戰性,邀請門徒活出與世界價值觀完全不同的生命方式。

以下是馬可福音倫理觀的核心面向:


一、以十字架為中心的倫理觀

耶穌三次預言自己將受難(8:319:3110:33–34),而對門徒的要求是:

「若有人要跟從我,就當捨己,背起他的十字架來跟從我。」(8:34

這種倫理不是追求個人成功、榮耀、掌控人生,而是願意為真理和愛付代價的生命態度

關鍵特質:

  • 捨己(self-denial
  • 忍受苦難(endurance
  • 忠誠跟隨(discipleship ethics

基督徒倫理是一種十字架倫理,是活出耶穌生命方式的倫理。


二、僕人領袖的倫理觀(Servant Leadership

馬可10:42–45 是馬可倫理觀的高峰:

「你們中間誰願為大,就必作你們的用人;誰願為首,就必作眾人的僕人。因為人子來乃是要服事人,並且要捨命作多人的贖價。」

這段教導出現在門徒爭論「誰為大」之後(10:35–41),顯示耶穌對權力、地位與榮耀的徹底顛覆

世界的價值觀

天國的價值觀

為了地位、爭權奪利

為了服事、願做僕人

為自己積累資源

為別人捨己犧牲

領導是統治

領導是服事

馬可的倫理學根基於「捨己的僕人領導」,特別適用於教會與門徒訓練的架構。


三、誠實信心與內在生命的倫理

耶穌對宗教領袖虛偽的行為多次提出批判,特別是對法利賽人與文士:

  • 批判假冒為善(7:6–8
  • 強調內心潔淨比外在潔淨更重要(7:14–23

「從人裡面出來的,乃是污穢人因為從裡面,就是從人心裡,發出惡念」(7:20–21

這裡耶穌強調內在品格與動機的重要性,而不是只遵守宗教形式或傳統。

馬可的倫理學強調誠實信仰、心靈更新,而非宗教外表。


四、關懷弱小與邊緣人的倫理

馬可福音中,耶穌特別關注社會邊緣人、病人、罪人和被排斥的人:

  • 醫治血漏婦人(5:25–34
  • 饒恕癱子的罪(2:1–12
  • 吃飯與稅吏、罪人同桌(2:15–17
  • 接納小孩:「凡為我名接待一個像這小孩子的,就是接待我。」(9:37

這些行動反映出一種具憐憫與包容性的倫理觀,挑戰當時宗教社會的排他性。

馬可的倫理呼籲信徒用耶穌的眼光去看待弱小者,擁抱那些被社會邊緣化的人。


五、活在末世張力中的倫理

在馬可13章中,耶穌提到許多末世災難與考驗,但他的勸勉重點不是逃避,而是:

  • 「你們要自己謹慎」(13:5
  • 「要忍耐到底的,必然得救。」(13:13
  • 「要警醒」(13:33–37

這說明馬可的倫理觀不只是日常行為的守則,更是在試煉中堅持信仰、持守忠心的生活方式。

馬可的倫理是一種「警醒中的倫理」——活在上帝國將臨的盼望中,帶著責任與警覺生活。


六、馬可倫理學的特色與總結

面向

關鍵經文

核心倫理精神

十字架倫理

8:34–3510:45

捨己、犧牲、跟隨耶穌

僕人倫理

9:3510:42–45

顛覆權力結構,以服事為榮

誠實與潔淨

7:1–23

重視內心的誠實與悔改

關懷弱者

2:179:3710:13–16

包容邊緣人、彰顯恩典

警醒倫理

13:33–37

活出儆醒與忠心的門徒生命


小結與反思:

馬可福音的倫理學,不是講「要做什麼對的事」,而是「你是誰的門徒,你願意走哪條路」的呼召。耶穌不是只教人做善事,而是邀請人成為願意捨己服事的門徒,在黑暗與張力中活出上帝國的價值。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