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5日 星期三

馬可福音的教會論

  

馬可福音的**教會論(Ecclesiology**不像馬太福音那樣有明確的「教會」(κκλησία)字眼(如馬太16:1818:17),但這不表示馬可缺乏教會觀。相反地,馬可透過對門徒群體的描寫、跟隨耶穌的呼召、服事與苦難的教導,展現出深刻而具挑戰性的教會圖像——一個以十字架為中心、以服事為本、活在張力與盼望中的門徒共同體。

以下是對馬可福音中教會論的重點整理與神學反思:


一、教會是跟隨耶穌的門徒群體

馬可從一開始就描寫耶穌呼召門徒(1:16–20),建立一個「跟隨祂」的人群,而非組織性結構。這個群體的身份不是來自血緣或律法,而是來自對耶穌的回應與跟隨:

  • 「來跟從我,我要叫你們得人如得魚一樣。」(1:17
  • 「凡遵行上帝旨意的人就是我的弟兄姊妹和母親了。」(3:35

教會不是制度首先的,而是關係首先的,是一群因信靠耶穌而重新建立的「新家庭」。


二、教會是學習十字架道路的群體

馬可特別強調門徒不理解耶穌的受難與使命(如8:32-339:3210:35-45),但耶穌多次教導他們:

  • 「若有人要跟從我,就當捨己,背起他的十字架來跟從我。」(8:34
  • 「你們中間誰願為大,就必作你們的用人。」(10:43

這些教導預示教會的本質是一個彼此服事、甘願捨己的共同體。

教會的標誌不是權力、成功或人數,而是願意走十字架道路的門徒生活。


三、教會是服事萬民的群體

馬可福音對外邦人與邊緣人的接納非常鮮明,例如:

  • 驅逐格拉森鬼附者(5:1–20——耶穌進入外邦區域施行拯救
  • 替西羅腓尼基婦人的女兒趕鬼(7:24–30——打破種族藩籬
  • 餵飽四千人(8:1–10——可能在外邦地區進行,暗示上帝的恩典普及萬民

這表明:

教會的使命不只是「聚集」而是「差遣」;教會是為世界存在的群體。


四、教會是靠恩典建立、不是靠完美的門徒

馬可福音特別誠實地描寫門徒的軟弱與失敗:

  • 彼得責備耶穌(8:32
  • 門徒爭誰為大(9:33–3410:35–41
  • 門徒在客西馬尼園睡著(14:37–41
  • 門徒逃跑(14:50),彼得三次不認主(14:66–72

但復活後的天使吩咐:「你們去告訴他的門徒和彼得」(16:7

這段經文意涵深遠:

教會不是由「合格者」組成,而是由被赦免並再次被呼召的失敗者組成。


五、教會活在苦難與盼望之中

馬可福音寫作的背景可能是在尼祿逼迫期間(約主後60年代),讀者是羅馬的信徒,正在面對苦難。馬可記錄耶穌預言聖殿被毀(13:2)、末日的痛苦(13:9–13),也應許那時上帝會「差遣天使、把祂的選民從四方招聚來」(13:27)。

這預表一個處在世界張力中的教會:

教會不是逃避苦難的避風港,而是在苦難中見證基督再來盼望的群體。


總結:馬可福音的教會論五大面向

面向

經文依據

教會圖像

門徒群體

1:16-203:13-19

以跟隨基督為核心的新家庭

十字架道路

8:3410:45

捨己服事的生命共同體

普世使命

5:1-207:24-30

包容萬民、為世界而存在

被恩典塑造

14:5016:7

由悔改者與被呼召者組成

活在苦難中有盼望

13章;16:7

面對苦難仍持守末世盼望


結語

馬可福音的教會論挑戰我們:你所屬的教會,是一群願意捨己、彼此服事、向世界見證的門徒共同體嗎?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