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巴谷第一個詰問的答案,不能令他滿意。他一方面承認上帝「派定他為要刑罰人」、「設立他為要懲治人」(一12);但另一方面,他指出上帝「眼目清潔,不看邪僻」,但為何上帝見到「行詭詐的」,卻「看著不理」,在「惡人吞滅比自己公義的」時,卻「靜默不語」(第13節)?哈巴谷言下之意是,上帝雖然眼見迦勒底人的邪惡,卻不懲罰他們。他依然不懂,上帝怎能使用一個邪惡的國家,來懲罰祂自己的子民。
從上帝第一個回應中,哈巴谷學會了一些功課。他第二個詰問,用肯定的語氣開始:「耶和華──我的上帝……啊,你不是從亙古而有嗎?我們必不致死」(一12)。他說這話時,可能想到了第11節說,迦勒底人以自己的軍事力量為上帝。猶大的上帝是亙古而有的,與軍兵、國勢等轉眼即逝的力量,構成強烈的對比。
只是,哈巴谷依然不能解決他的困惑。他接著描述迦勒底人掠奪的本性,奇怪上帝怎能使用他們責罰猶大。他形容迦勒底人是以網捕人的漁夫,又敬拜他們的魚網(一15-16);哈巴谷質問上帝為甚麼他們可以屢次倒空網羅,殺戮列國(第17節)。
然後,先知靜候上帝的答覆(二1)。上帝回答說,祂的回應必須用大字清清楚楚地寫在版上,因為這是確實的話(第2節),但不會立刻成為事實(第3節)。
上帝接著說的,是整卷舊約之中,有關信心最偉大的一節經文(二4)。「義人因信得生」,是改教運動的標幟。使徒保羅解釋因信稱義的真理,一再引用哈巴谷書二章4節(羅一17;加三11)。這節經文在新約的希伯來書(來十38、39),也同樣重要。
「信心」這個詞,在舊約的基本意義是「堅穩」和「力量」。
這個詞的字根,用作形容門柱(王下十八16)和釘穩釘子的堅固處(賽二十二23)。當這個詞用來形容上帝的時候,是指上帝的信實,以及祂永不動搖、必定成就應許的決心。這個詞用在人的身上,就是形容人因著上帝的應許,絕不動搖地倚靠。舊約中的信心,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對上帝的委身。信心的特徵,不是行動,而是全心倚靠上帝的態度。
上帝在二章4節保證,真正的義人若絕不動搖地倚靠祂,必能存活。這種倚靠,是在試煉中仍然堅定不移。耶穌在撒種的比喻中所描述的(太十三21),和雅各書一章12節所談到的,正是這種信心。
上帝給哈巴谷的回答是,祂必然懲罰罪惡。但這懲罰,只會在祂自己所定的日期,用祂自己所定的方法執行。真正的義人,不會因罪孽沒有立刻消滅,或惡人沒有在眼前受罰,而失去信心。信心可投靠在上帝以公義統管世界的主權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