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12日 星期二

撒都該人的特質

 

    撒都該人(Sadducees),「撒都該人」這個名字源於希伯來語tsedduqim,意思是跟隨大祭司撒都該(Zadok)教導的人。撒都該是在所羅門聖殿膏立所羅門王的大祭師

   
撒都該人 (Sadducees) 是指西元前2世紀形成的猶太教的四大派別之一(另外三大派別為法利賽人(Pharisees)、艾塞尼人(Essenes)和奮銳黨(Zealots)。其成員主要是大祭司、貴族、守殿官等,是猶太教中的當權派。

   
他們只承認聖經的前五卷,在教內是保守派。他們不信靈魂不滅,不信肉體復活,也不信天使和彌賽亞,藐視口傳法律。熱衷於權勢、金錢、名利,宗教感淡漠。曾因兄弟娶妻和復活之事質疑耶穌,遭耶穌駁斥。

   
撒都該人對羅馬人比較妥協,便引起了人們的憎恨。由於他們主張保持現狀,唯懼基督教興,故曾經參與審判處死耶穌事件。

   
撒都該人比較接受異族文化,也樂於結交外邦的高官貴冑,這令他們在政治上較佔優勢,地位更在其他派別之上。據說,兩約期間的大祭司多半是撒都該人,也由他們主控聖殿的事務,所以他們也被稱為「聖殿黨」。一直與聖殿的傳統和事奉緊緊相連,對整個民族產生不少影響力。後來聖殿被毀,此派亦隨之瓦解。

法利賽人與撒都該人的分別

 

    《他勒目》有不少自主後第二世紀的記載,都顯示法利賽人在大希律死後的日子,跟人民(來:amha-ares)的關係並不愉快,表明他們解釋律法的嚴謹態度,本身並不引起一般人的好感。

    撒都該人的主要成員是一些富裕的地主,他勒目傳統清楚把他們與他們的盟友分別開來,後者就是大祭司的宗族:波伊丟家族(the house of Boethus)。撒都該人法利賽人同樣嚴謹;他們在實踐律法之要求通常不理後果,那是因他們富有,能夠承擔損失。相對地,法利賽人在於大都來自中下階層及收入較好的技工階層,他們能夠了解一般民眾,所以他們盡量把要求的標準,定於一般人能夠承擔的水平。

     事實上,法利賽人領袖的背景可反映對於實踐律法的嚴謹程度。法利賽人煞買(Shammai)是出身於富裕的貴族家庭,這派系以嚴謹程度高見稱,政治上反對傾向羅馬政府的群眾;另一位名叫希列(Hillel),由於他是出身平民家庭,注意到民眾的需要,那派系比較有彈性,對羅馬政府採取和平共處的政策。在第一世紀末以後的拉比文獻中,都顯示希列比煞買更受猶太人尊敬。

    法利賽人相信有天使、鬼魂,有復活和來生。約瑟夫強調法利賽人與撒都該人之間的分別(Jos., BJ 2. 162-166),在於法利賽人相信靈魂不朽,在末日肉身復活時,靈魂會再進入其中,使肉身完全活過來,另外他們又相信上帝的絕對主權,惡人死後有審判;但撒都該人則不接受這兩種看法(參 太22:23;徒23:8)。基本上,法利賽人強調個人對律法全面的遵守,是上帝頒下律法的原因,而祭祀禮儀只是律法的一部分。不過,撒都該人則認為聖殿的敬拜是律法的中心和最主要的目的。這兩派系外在的分別,顯明了他們內在不同的態度。

 

認識撒都該人

 

    在基督時代和新約時代,撒都該人是貴族。他們比較富有並佔有權勢地位,包括大祭司和最高祭司、擁有猶太公會中70個席位的大多數。他們努力贊同羅馬的決策(當時以色列處於羅馬統治之下)來維持和平局面,他們更在意政治而不是宗教。因其對羅馬的容忍和他們是有錢的上層階級,撒都該人跟平民的關係不怎麼好,平民對他們的評價也不高。平民傾向於那些屬於法例賽一派的。儘管撒都該人在公會中佔有多數席位,歷史證明很多時候他們會附和法例賽少數派的意見,因為法例賽人較受民眾歡迎。

   
從宗教上看,撒都該人在教義的主要方面更保守。法例賽人認為傳統慣例和書面聖經有同樣權威,而撒都該人只承認記錄下來的上帝的話語。撒都該人維護了聖經的權威性,特別是摩西五書(創世記到申命記)。儘管他們可以因此受到讚揚,但其對教義的看法並非完美。以下列出他們與聖經信仰的主要衝突:

1
他們極端自負,不承認上帝在日常生活中的介入。

2
他們不承認死裡復活(馬太福音2223;馬可福音1218-27;使徒行傳238)。

3
他們不承認來世,堅持在人死時靈魂隨之滅亡;因此否認在地生命之後的任何懲罰和獎賞。

4
他們不承認屬靈世界的存在,例如天使和魔鬼(使徒行傳23:8因為撒都該人更關心政治而不是宗教,他們對耶穌並不在意,直到發現耶穌可能會引起羅馬人的關注。正是這一點讓撒都該人和法例賽人聯合起來陰謀策劃,把基督送上十字架(約翰福音11:48-50;馬可福音14:53; 15:1)。使徒行傳4:1和使徒行傳5:17也提到撒都該人,歷史學家約瑟夫斯提及撒都該人和雅各的死有關(使徒行傳121-2)。

   
撒都該人在西元70年後就消失了。它的存在是因為政治和祭司的關係,所以當羅馬在西元70年摧毀耶路撒冷和聖殿時,撒都該人也就不存在了。

 

 

法利賽人

   對法利賽人之認識  ,   認識法利賽人法利賽人之起源   ,

 法利賽人之特徵  ,  法利賽人的特質  , 論述法利賽人之禍 ,

 法利賽人在新約中的形象不好之原因    ,

  法利賽人重視律法之原因   ,   法利賽人的信仰  , 

 法利賽人為什麼不能認識耶穌  , 耶穌糾正假冒偽善的法利賽人  ,

  法利賽人與撒都該人的分別 ,

2021年1月2日 星期六

列王紀其他主題

 

1.     榜樣

    作者的寫作方式在全書中突出了一些主要的模範型人物。同樣,尼八的兒子耶羅波安使以色列人陷於罪中(王上十五34;王下十七723),變成用來衡量以色列人犯罪之標準(共出現了23次)。在他之後步他後塵的有亞哈,後者成為瑪拿西(猶大王朝的「亞哈王」)的榜樣(王下二十一3)。同理,以利亞則被描述成「新摩西」。

2.     敬拜的集中性

    耶路撒冷是上帝所揀選立祂名、建祂聖所的地方(王上十一133236),敬拜祂的子民應向耶路撒冷禱告(王上八30424448;參:王下十九14,二十5)。有些解經家認為這個敬拜的集中性也是本書的主題之一。

    申命記雖然暗示到會有一個中央聖所(參:書二十二27),但從未明說,也未曾指出其地點。在古代的風俗中,主要的宗教中心通常便是權力的中心,但是一國所拜的神通常在其他城市中也受到同樣的尊敬

    在大衛的統治之下,耶路撒冷是王朝法律權勢及法庭的中心,聖殿及其附屬建築成為府庫(王上十五1518;王下十四14),在有需要的時候成為國家分配的中心(王下十二16,二十二49,二十四13)。

    後來南北國及支派間的衝突使得耶路撒冷的角色受到阻礙,伯特利及但分別設立起一個替代耶路撒冷的邱壇(王上十二2930)之後,才開始強調耶路撒冷聖殿是朝拜的處所、是聖所(王下十一13)的角色。

    事實上,在作者詳細地描述聖殿的違建及獻殿(王上三~十)之後,便極少提及聖殿,之後只定期地提及其維修(王下十二46,十五35,二十二47),對其被毀一事則只是輕輕地帶過(王下二十五9)。

    因此,相形之下,本書主要的主題並非是在聖殿中的敬拜,乃是強調人民在非屬耶和華的聖殿中敬拜假神時會受到咒詛。

3.     王權

    作者稱頌一些個別的君王,而非君主制度的設立。君主制度源自上帝,受到人民的認同,因此被視為神聖。然而,除了在加冕或重新立約(王下二十三13)的場合以外,諸王並非像其鄰國一樣地慶祝新年或是宣稱他們的王為他們神祇的兒子。

    事實上,除了大衛以外,其他的諸王,好像所羅門王一樣,被視為理想君王的反證(申十七1420)。中央權力及支派獨立構成張力,是大多數地方性騷動的原因,導致以色列及猶大的分裂。王權的本身或是其所統治又失去的地土都不是本書主要的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