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榜樣
作者的寫作方式在全書中突出了一些主要的模範型人物。同樣,尼八的兒子耶羅波安使以色列人陷於罪中(王上十五34;王下十七7~23),變成用來衡量以色列人犯罪之標準(共出現了23次)。在他之後步他後塵的有亞哈,後者成為瑪拿西(猶大王朝的「亞哈王」)的榜樣(王下二十一3)。同理,以利亞則被描述成「新摩西」。
2. 敬拜的集中性
耶路撒冷是上帝所揀選立祂名、建祂聖所的地方(王上十一13、32、36),敬拜祂的子民應向耶路撒冷禱告(王上八30、42、44、48;參:王下十九1、4,二十5)。有些解經家認為這個敬拜的集中性也是本書的主題之一。
申命記雖然暗示到會有一個中央聖所(參:書二十二27),但從未明說,也未曾指出其地點。在古代的風俗中,主要的宗教中心通常便是權力的中心,但是一國所拜的神通常在其他城市中也受到同樣的尊敬。
在大衛的統治之下,耶路撒冷是王朝法律權勢及法庭的中心,聖殿及其附屬建築成為府庫(王上十五15~18;王下十四14),在有需要的時候成為國家分配的中心(王下十二16,二十二4~9,二十四13)。
後來南北國及支派間的衝突使得耶路撒冷的角色受到阻礙,伯特利及但分別設立起一個替代耶路撒冷的邱壇(王上十二29~30)之後,才開始強調耶路撒冷聖殿是朝拜的處所、是聖所(王下十一13)的角色。
事實上,在作者詳細地描述聖殿的違建及獻殿(王上三~十)之後,便極少提及聖殿,之後只定期地提及其維修(王下十二4~6,十五35,二十二4~7),對其被毀一事則只是輕輕地帶過(王下二十五9)。
因此,相形之下,本書主要的主題並非是在聖殿中的敬拜,乃是強調人民在非屬耶和華的聖殿中敬拜假神時會受到咒詛。
3. 王權。
作者稱頌一些個別的君王,而非君主制度的設立。君主制度源自上帝,受到人民的認同,因此被視為神聖。然而,除了在加冕或重新立約(王下二十三1~3)的場合以外,諸王並非像其鄰國一樣地慶祝新年或是宣稱他們的王為他們神祇的兒子。
事實上,除了大衛以外,其他的諸王,好像所羅門王一樣,被視為理想君王的反證(申十七14~20)。中央權力及支派獨立構成張力,是大多數地方性騷動的原因,導致以色列及猶大的分裂。王權的本身或是其所統治又失去的地土都不是本書主要的主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