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2月26日 星期五

馬可福音之基督論

 

    在新約聖經寫作中,作者對於基督的觀點往往反映在他們對耶穌名號的描繪上。多數學者同意"上帝的兒子"是馬可福音中最重要的頭銜。因為這稱號出現在上帝親自對耶穌所說的口中,當耶穌在受洗,以及山上變換形象之時,同時也出現在耶穌對自己的稱呼之中(馬可13:32)。

 

    很明顯的,福音派基督徒認為上帝的而子就是上帝。然而,這種相等的地位,對於馬可福音作者以及第一世紀基督徒而言,不一定就是如此。當上帝的兒子稱呼出現在猶太經文的時候,這稱號可以意味著以色列是上帝的子民,可以稱呼受加冕的國王,或者天使們,以及受磨難的義人。在希臘文化中,上帝的兒子就等於是神人,一種非凡人物。對於西元1世紀的猶太人而言,我們沒有甚麼證據支持上帝的兒子稱呼就代表了彌賽亞,而馬可福音中所描繪的耶穌,更像是希臘文化架構下實行神蹟的神人,而非猶太人的彌賽亞。

 

    在馬可福音中,它並沒有明確定義他所認為的"上帝的兒子"內容到底是甚麼。而新約聖經中,總共具有4種不同的上帝的兒子之意義:

 

    耶穌在復活以後成為上帝的兒子,出現在保羅書信的羅馬書中(羅馬1:3-4),以及使徒行傳13:33

 

    耶穌在受洗以後成為上帝的兒子,從天而降的聖靈使得耶穌成為了彌賽亞,而當耶穌建立起了與上帝的這層關係以後,顯明祂是上帝的兒子(馬可1:9-11)。

 

    《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將耶穌的上帝兒子的地位,描繪在耶穌受孕以及誕生之時,使上帝成為了他生身的父親。

 

    最後一本福音書約翰福,將耶穌描繪成自宇宙初始便存在的上帝,道成肉身--而這概念同時也能見於保羅書信中。

 

    《馬可福音》同時也稱呼耶穌為基督,是從希伯來文的彌賽亞,受膏者翻譯而來。在舊約聖經中,彌賽亞被用在描繪先知、祭司、以及國王上;而到了耶穌時代,猶太人的王國已經消逝許久,此稱呼開始用在天國的王身上(會在末世降臨的王),他會是一個偉大程度高於所有古代以色列君王的國王,具有神奇的力量,不具有罪惡,以公義以及榮耀來統治(就如同同時期的猶太偽經文獻所羅門詩歌一樣)。而其最重要的吻合處,在於耶穌的受難以及死亡,顯示了《馬可福音》作者眼中的耶穌形象。

 

    第三個重要的稱呼,"人子"根源於《以西結書》、《以諾書》(同時期流行的一個猶太偽經文獻),以及《但以理書》7:13–14中,人子被指派皇家的統治權以及皇室地位榮耀。《馬可福音》14:62將這些特點集合起來,從雲端降臨(但以理書7:13),人子會坐在上帝的右手邊(詩篇110:1),指出了這三種稱呼的具有王內涵的相等地位。

 

教會傳統對《馬可福音》的觀點

    福音書最短的一本,根據教會傳統的說法是馬可所寫的。

 

    馬可是耶穌的眾使徒的同工,他獻出一生致力於宣揚福音的工作。但馬可並不是12使徒之一,也不是耶穌的直接同伴。據帕皮亞、奧利金、德爾圖良等人留下的最早傳說,馬可福音的資料來源是彼得,而馬可與彼得曾是親密的友伴。(彼得稱馬可為「我的兒子」)

 

    因此他的這個詳細資料來源,使他能夠對耶穌的服事職務作出生動的記載。馬可所記載的事,彼得差不多全是目擊見證人,因此馬可能夠從彼得獲知其他福音書所無的生動細節。例如,馬可説西庇太有「僱工」為他工作,長大痲瘋的人懇求耶穌時「向他跪下」,被鬼附著的人「用石頭砍自己」,耶穌在橄欖山上「對聖殿而坐」時講出關於『人子帶著大能力、大榮耀來臨』的預言。

 

    彼得本身是個感情強烈的人,因此能夠了解耶穌的感受和情緒,然後向馬可描述出來。因此馬可多次記錄耶穌的感受和反應;例如,「耶穌怒目周圍看他們,憂愁他們的心剛硬,」他「望天歎息」,「耶穌心裏深深地歎息」等。

 

    馬可描述耶穌對富有的青年官長所懷的感情,説耶穌「愛他」。他的記載提及耶穌非但讓小孩子站在門徒當中,而且「抱起他來」,在另一個場合他也「抱著小孩子」。這使人感到十分親切!

 

    對觀福音書中,《馬太福音》與《路加福音》都將《馬可福音》當成寫作資料來引用。現代聖經學者許多贊同馬可居先說與雙源假說,認為馬可福音是現存四福音書中歷史最早的,它可能在西元70年,第一次猶太復國戰爭,羅馬人攻陷耶路撒冷時就已經存在。

 

 

 

 

馬可福音內容的探究

 

    由於《馬太福音》、《馬可福音》、以及《路加福音》中許多經文內容的相似之處,使得我們可以相同的故事拿來做互相參照比對。所以,稱這三卷書為《對觀福音》或《符類福音》。

 

    除了其中的相似之處以外,學者更是注意的是三本對觀福音中的不一致處。在教會歷史中,《馬可福音》被視為是《馬太福音》的簡要歸納版;如西元45世紀的奧古斯丁主教,他相信福音書成書的順序是馬太、馬可、路加,約翰。在現代的經文鑑別學者最廣為接受的說法,則是第一本福音書為《馬可福音》。接著,《馬可福音》被《馬太福音》以及《路加福音》作者拿來做資料來源,各自再寫出《馬太福音》以及《路加福音》。

 

    19世紀時,由於人們開始認為《馬可福音》是最早的福音書,自然而然地認為《馬可福音》裏頭的紀載最有可能是貼近原始耶穌樣貌的。可是在20世紀早期,有兩份重要的著作:西元1901年,德國神學家威廉凡德主張《馬可福音》故事內容實際上是由神學的人為動機而啟發的故事建構;此外,西元1919年的德國學者Karl Ludwig Schmidt發表了這些故事事件中的關聯性,用以展現《馬可福音》作者的原始動機。

 

    這些研究導致了《馬可福音》故事的可信度遭受到了挑戰。現代聖經研究主流看法則為,《馬可福》音被寫作的動機是具有神學性的,而非著重在保留原始的耶穌歷史。儘管如此,若要得知關於耶穌的生平,馬可福音仍然比福音書稍微可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