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卅三1-17
雅各所怕的事終於臨到,他所種的因必有結果。
他看見以掃帶著四百人迎他而來,就走到前頭去,一連七次俯伏在地,才就近他哥哥。這是該有態度,因他曾得罪他。
以掃被感動,抱住他與他親嘴。雅各不僅謙卑,乃是誠實的說「我見了你的面,如同見了上帝的面」,因他知道在一切遭遇的背後都有上帝掌管,無論是朋友、是仇敵,是順境或逆境,都是上帝叫我們遇見的,我們只能俯伏敬拜上帝,向那打我們的鞭子親嘴。
當我們完全服在上帝大能的手下時,祂管教的手就可以鬆一鬆了(來十二6-11)。
創卅三1-17
雅各所怕的事終於臨到,他所種的因必有結果。
他看見以掃帶著四百人迎他而來,就走到前頭去,一連七次俯伏在地,才就近他哥哥。這是該有態度,因他曾得罪他。
以掃被感動,抱住他與他親嘴。雅各不僅謙卑,乃是誠實的說「我見了你的面,如同見了上帝的面」,因他知道在一切遭遇的背後都有上帝掌管,無論是朋友、是仇敵,是順境或逆境,都是上帝叫我們遇見的,我們只能俯伏敬拜上帝,向那打我們的鞭子親嘴。
當我們完全服在上帝大能的手下時,祂管教的手就可以鬆一鬆了(來十二6-11)。
當我們查究舊約其他書卷如何引用創世記的時候,可能會感到驚訝,發現原來只有極少處直接涉及本書。
大部分引用本書的經文,只會簡單地提到上帝給予
『亞伯拉罕、以撒和雅各』的應許(例如:出三15-16,四5,六8;利二十六42;申六10,三十20;書二十四2;王下十三23;代下二十7;尼九
7-8)。有時,舊約作者會引用所多瑪作為罪惡和上帝施予審判的範例(例如:申二十九23;賽一9-10;耶二十三14,四十九l8;結十六46-56;摩
四11;番二9)。詩篇一〇五篇9至23節簡略地複述創世記的故事,重點則放在約瑟生平上。傳道書在默想人類墮落後的景況時,包含了對創世記的神學反省。
這裡引用創世記的方式較為隱晦,出現在它經常重複的『凡事都是虛空』這句話中(『虛空』的希伯來文是hcbel,一2;這個字亦等同於亞當和夏娃那個被謀殺的兒子『亞伯』[Abel]的名字)。詩體和智慧文學的經文亦有反思創造的教義。
舊約其他書卷只有為數極少的地方對創世記作出神學反省,其實也有其意思,因為這反映出,創世記的信息最初的確是為在埃及居住的以色列人寫的。它讓當時的以色列社群認識他們的根,並他們在埃及居住的來龍去脈,以及上帝對他們的將來作出的應許。征服迦南之後,出埃及的事件便取代了創世記成為以色列上帝學的核心。
創世記的結構跟古代近東的寫作模式相近,包括序言、三個對某先祖或先祖群體的威脅和結局。以這種模式寫成的故事,都會敘述某個以其先祖作為代表人
物的群體,如何經歷連串危難仍屹立不倒。一方面,這是個得勝的故事,另一方面,它卻可能相當黯淡,因為在這模式中的最後結局,一般都帶悲劇成分。這類故事的主要目的,是讓該群體的後裔,明白自己怎樣輾轉走到此時此地的處境中。
創世記的結構如下:
1. 序言太古史一l至十一26
2. 過渡家譜十一27-32
3. 威脅亞伯拉罕的時期十二1至二十五11
4. 過渡家譜二十四12-18
5. 威脅雅各的時期二十五19至三十五22上
6. 過渡家譜三十五22下至三十六40
7. 威脅約瑟的時期三十七l至四十六7
8. 過渡家譜四十六8-27
9. 結局定居埃及四十六28至五十26
太古史(創一l至十一26)為全書設定了背景,告訴我們人類如何在樂園中展開生活,卻因背逆而失去靠近生命樹的機會。它讓我們知道我們所居住的世界是從何而來,以及如何演變成如今的樣子。這不單關係到物質的宇宙和各種生物之創造過程,還涉及人類罪惡的起源,以及現今世界秩序中為何出現列國爭競的局
面,亦讓我們瞭解以色列置身在列國中間的歷史背景。
由第十二章開始,經文的焦點便落在以色列的列祖身上。雖然列祖包括亞伯拉罕、以撒、雅各和他的十二個兒子,但經文的敘述卻只集中在亞伯拉罕、雅各
和約瑟身上。他們三人都分別要離開本家,在異族世界中面對種種不友善的對待和輾轉危險的命途。反觀以撒卻一生留在家鄉過著相對地安穩的生活。這三位主角人物經常穿梭於陌生、甚至有敵意的人中。我們不難想像,最早期的以色列人如何屏氣凝神地留心聽著列祖們(也延伸至他們的後裔)身陷絕境的故事。當聽到雅各遷往埃及地定居受到當地人的歡迎,大家都鬆了一口氣。這個成立不久的國找到一個提供糧食和庇蔭之居所。雖然埃及是個蔭庇之處,卻仍然是異國;以色列人始終是寄人籬下。
因此,隨著那位為他們提供生計和保護的先祖約瑟去世,且被收殮在棺木裡,本書的故事亦以悲涼的調子結束。
摩西五經從上帝創造天地開始,到摩西死亡為止,記載以色列民族形成過程。主要的文體是敘事文。我們可以從這些記載中明白希伯來民族的起源與發展。揀選與立約的概念,是摩西五經的中心思想之一,又是幫助以色列百姓了解自己和上帝關係的基礎。
首先,對揀選而言,以色列百姓相信他們是被耶和華揀選的百姓,並且認為這樣的揀選不是靠以色列的功勞,而是上帝白白賜給他們的恩典。以色列百姓對上帝的恩典,只能以信心回應祂的揀選,以立約的方式成為祂的百姓,並下定決心遵守祂的誡命。
創世記是全本聖經的序,是聖經的神學基礎,又是建立基督教救贖神學的根據。創世記記載上帝與人的關係,人的墮落及救贖的必要性。還有,創世記三章15節預言,上帝要藉著整本聖經的核心主題,就是藉著耶穌基督(女人的後裔)完成救贖的工作。
「我又要叫你和女人彼此為仇;你的後裔和女人的後裔也彼此為仇。女人的後裔要傷你的頭;你要傷他的腳跟。」(創三15)
然後,救贖的故事是從一個人(亞伯拉罕)的揀選,到一個家族(雅各的家族),直到一個民族的揀選。
除了創世記外,其他四卷書記載,以色列百姓跟隨摩西出埃及後,在西乃山遇見上帝和與上帝立約,從上帝領受律法的過程。以色列百姓與上帝立約才能成為上帝的百姓,並且自認是上帝的選民。然後,他們開始漸漸明白,出埃及事件不是摩西所完成的救贖,而是上帝「用大能的手和伸出來的膀臂,並大可畏的事與神蹟奇事」(申二十六8)將他們救出。這是上帝帶領以色列百姓,進入很久以前祂應許賜給亞伯拉罕、以撒、雅各之地。現在他們的生死與民族興衰,全在於用火柱和雲柱帶領他們的上帝。因此,以色列必須完全順服上帝的引導,專一事奉祂。
那麼,以色列人身為上帝的百姓,要如何敬拜上帝?如何過合上帝心意的生活?
答案在於利未記中記載的律法,五經各處也有相關律法的記載。律法教導以色列百姓事奉上帝的方法,又教導被揀選的百姓該遵守的生活規範。對現代人來說,也許利未記和其他律法書既艱難又無趣,但對以色列百姓來說,卻是非常重要的書籍。
摩西五經(律法書)是以色列百姓的信仰歷史,同時也是他們的信仰告白,又是上帝藉著以色列民族要完成的救贖歷史。
任何人如研讀保羅在彼西底的安提阿的講章(徒十三16至41),特別是保羅自己的書信,都會發現使徒保羅實在是承受了猶太教與初期教會的共同遺產,以舊約聖經作為教訓的根據與基礎。他經常引用舊約經文支持他的論點,而且在字裡行間表示他接受了舊約的一些基本教訓。
在羅八18至21,使徒保羅說:「我想現在的苦楚,若比起將來要顯於我們的榮耀,就不足介意了。……受造之物 服在虛空之下,不是自己願意,乃是因那叫他如此的。但受造之物仍然指望脫離敗壞的轄制,得享上帝兒女自由的榮耀。」
在保羅書信中,我們雖然找不到上帝創造的故事,但是在這幾節經文上,我們卻看到他讀過創世記第一章,相信世界是上帝所創造的。而且由「受造之物服在虛空之下,不是自己願意的」一句話中,保羅表示他也讀到創世記第三章,知道世人始祖犯罪以後萬物都被咒詛,而且他又把這咒詛的結局,與傳道書的「虛空」連繫起來。同時,他也知道在舊約中,除了創造、墮落的教訓外,也記載了上帝救恩的應許,因為在保羅書信中,我們知道「萬物脫離敗壞的轄制」時,就是進入了沒有死亡與罪惡的世界。
保羅書信中論及「原罪」的一段經文,事實上也表示他接受了舊約的記載:「罪是從一人人了世界,死又是從罪來的,於是死就臨到眾人,因為眾人都犯了罪。」(羅五12)
在文脈中,使徒保羅所要談論的,並不是罪的來源,而是以亞當犯罪墮落的結果與基督的恩典對比,強調上帝恩典的浩大。但這段經文除了證明保羅假定了舊約的事實,也顯出他承受了舊約的基本觀念。在討論原罪的教義時,爭論最大的便是「眾人都犯了罪」這一句話的意義,有人以羅三23解釋,認為保羅是說眾人也都實際上犯了罪,也有人以遺傳論解釋,但最合理的說法,是以舊約的領袖觀念解釋;由於領袖與民眾是一體的,作為亞當的後裔,眾人都承受了他們的「領袖」亞當犯罪的責任與結果。
同樣的現象,在使徒行傳保羅另兩篇的講章中也出現。在路司得的「臨時街頭佈道」(徒十四15至17),保羅沒有引用舊約的經文,但是,他所說的話卻是滿了舊約的教訓,例如,上帝是「創造天、地、海和其中萬物的永生上帝」,使人想到出廿11,詩一四六6的話;拜偶像被稱為虛妄,這與耶利米的話一樣(那二6);而按時賜雨、賞賜豐年等表示上帝的恩惠,也是舊約的教訓(耶五24,詩一四五16,一四七8)。
在亞略巴古的講章中,我們看到保羅引用希臘哲學家的話,但是保羅所相信的上帝,實際上卻是舊約那創造天地,不能以偶像代表,反對人拜偶像,也要按公義審判天下的主宰。只要有串珠聖經在手,我們不難發現舊約聖經中滿了這些教訓。
特別值得一提的,便是使徒保羅在他書信中,多次表示他雖然傳講因信稱義與上帝恩典浩大,卻從來沒有因此疏忽上帝公義的審判。在羅二5至6,他責備當時的猶太人說:「你竟任著你剛硬不悔改的心,為自己積蓄忿怒,以致上帝震怒,顯他公義審判的日子來到。他必照各人的行為報應各人。」
同樣的思想也出現在林後五10,保羅論及基督徒復活的盼望說:「因為我們眾人,必要在基督台前顯露出來,叫各人按著本身所行的,或善或惡受報。」
使徒保羅與阿摩司先知一樣教導人,說上帝不會縱容他的選民,因此,在林前十一章,他也指出信徒忽略了上帝的恩典,必會「被主懲治。」(林前十一32)
創四十七27-31
雅各在埃及住十七年,平生共一四七歲。
自知死期臨近,就叫約瑟起誓說不要將他葬在埃及地,要將他葬在迦南地,即他祖父葬的地方,因那裡是上帝應許之地,也是預表天家。
他得了保證而安息,便在床頭上(或 作扶著杖頭)敬拜上帝。這話沒有記在別的老人臨終之時,上帝在雅各身上的工沒有白費,他用一生之久得著一個完全敬畏上帝、依靠上帝,直到最後要永遠敬拜上帝的人。
創四十七l-12
約瑟引雅各見法老,並問他的年歲,他此時正是一三0 歲,但不及他祖他父在世的年日。他承認他們都是寄居的,在世上為客旅,他們所仰望的乃是天家(來十一9、13、16)。
他真實地認識到自己在地的日子是又 少又苦,他經歷不少苦難,他的一三0年比今人長一些,但比起古人則短一些,若和永生相比,世上哪一個人不是又少又苦呢?簡直如同無有了(詩九十 3-12)。所以追求今生屬世界、屬肉體的人,實在是受了撒旦的迷惑,愚昧到極點。
雅各晉見和離開法老時都為他祝福,這是何等的尊貴、高尚(來七7)。求人祝福的人,卻成了祝福別人的人,因為他認識上帝。
創四十六1~五十26
在記載約瑟的事蹟中,再記述雅各晚年的事,說明雅各的歷史在以色列人的歷史中佔極重要的位置。
因為他們就是稱為以色列人,他的十二個兒子成為以色列十二個支派,沒有一個被丟棄的,都承繼上帝對雅各所立的約和所應許的福分,都成為上帝的民。而且雅各末段的史蹟對上帝的子民來說,有很重要的屬靈意義是值得紀念和學習的。
他的晚年超過他的父親,甚至達到亞伯拉罕晚年所沒有經歷的屬靈高峰,這不能不歸於上帝的管教和雕刻的手,經過對付、剝奪、打擊、破碎,除掉了肉體和舊人的生命,而以聖靈的管治和充滿並上帝的生命和性情來代替。
創四十四l-34
約瑟進一步用計將便雅憫留下,誣以偷銀杯,以試眾兄對此反應。假如他們就此滿足,留下幼弟不顧而得糧回家,可證明並未悔改。
猶大善辭令,或被推為發言人,也因他對父親的保證,並因他提議將約瑟賣到埃及,這時良心更使他自責,所以他誠懇請求約瑟,因為老父愛子之故,與他性命相連,不能讓他獨自留下為奴,他情願代替留下,免災臨父親。
約瑟見他和眾兄有惜弟之情,就改變對待的方法。
創四十三l-34
雅各再次叫眾子糴糧,猶大訴說原委,必須帶便雅憫去方可,在不得已的情況下,雅各只好同意叫便雅憫去,單仰望上帝的憐憫。
其實這都是上帝在背後掌握和安排,為要成就他預定的美意。約瑟中午要與他們同席,他們為上次歸還的銀子害怕,卻不知正是約瑟的好意。
約瑟看到便雅憫時,愛弟之情發動而進去痛哭,他使他們坐席,按長幼次序,眾弟兄雖詫異,卻仍未能猜出其謎,命運似乎有意捉弄他們,卻不知有上帝在插手。
創四十二1-38
迦南常有饑荒,在雅各先祖先父之時曾有過,現在又有,不但試煉他們的信心,也教訓他們要尋求那更美的家鄉(來十一 14-16)。
他打發眾子到埃及糴糧,但不打發便雅憫同去,因怕他遭害。這時約瑟在埃及已廿年,他認得他的哥哥們,但哥哥們卻不認識他。他想起以前的夢,真的應驗了,他用嚴厲的話盤問他們,不是為了報復,乃是讓他們悔改,並要知道他家中的情況。
他指定要將他們的小弟兄帶來,以證實他們的話,這樣就使他們想到以前對待約瑟的罪行,雖然他們可能已經忘記了,上帝卻沒有忘記,他要報應他們,也是要叫他們的良心醒悟過來,能知罪悔改,但這仍使他們的父親雅各受苦、悲傷許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