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4日 星期四

先知書──最後十七卷書

 

    先知書可分為大先知書五卷與小先知書十二卷。大先知書除了以色列三位大先知以賽亞、耶利米、以西結的書卷外,還有但以理的預言書;小先知書從阿摩司到約拿,共十二先知的預言。其中以西結和但以理是在被擄時期的先知,哈該、撒迦利亞、瑪拉基則是從巴比倫被擄歸回期間的先知。

先知書有大小之分,主要是根據它的篇幅長短。即使將十二小先知書卷全部合起來,也比不上大先知書一卷的份量。例如,以賽亞書長達六十六章之多。先知與當時王朝的歷史有相同的命運,從王政初期開始到以色列百姓被擄後期為止。他們完全倚靠上帝並解釋歷史,在當時的環境裡見證上帝的旨意。因為執政者墮落,以色列百姓開始拜偶像和悖逆上帝,百姓在道德上敗壞,罪惡淊天,先知便嚴厲責備百姓,並宣告上帝對他們的審判。但上帝也藉著先知預言未來的事,特別是以賽亞書中論及許關於耶穌基督的預言。

    這些預言是使人明白「舊約的應許與新約的成就」的核心鑰節是以賽亞書五十三章3至8節。

    從這些先知結束活動一直到新約耶穌基督降生為止,舊約進入長達四百年的沉默時期。

出埃及記概說

 

  聖經中第二卷書,記載上帝將以色列民從埃及為奴之地拯救出來。舊約其他書卷,在歷史和神學上的重要性,都難與出埃及記相比。


  在歷史上來說,出埃及的事件,便是以色列立國的始源。身為亞伯拉罕後裔的十餘個支派,在西乃山變成一個由上帝管治的國家。出埃及記解釋了以色列人如何得以在上帝應許給亞伯拉罕的土地上定居,並為他們提供了宗教、政治和社交生活的基礎。


  在神學上,舊約和新約都經常提到出埃及記,神學家稱之為「出埃及的主題」。例如,在詩篇三十七篇,當大衛記念他的上帝,正是把以色列從埃及拯救出來的那 一位上帝,他便重拾信心。先知耶利米將以色列未來的重聚,與他們的出埃及相比,指出將來的事件會顯出更大的神蹟(耶十六14、15)。

    在馬太福音二章13至 15節,耶穌與父母從埃及回來,亦與出埃及的事件相連起來。上帝從埃及拯救以色列人,已被解釋為預表上帝釋放祂所有的子民──以色列和教會。故此,出埃及記的 信息,是瞭解整部聖經有關上帝的拯救計劃的基礎。


  「出埃及」的英文名稱來自七十士譯本,那是在基督教出現之前,將舊約翻成希臘文的譯本。這個字表示「出路」或「離開」,所指到的便是將以色列從埃及拯救出來。這卷書的希伯來名稱的意思是「就是這些名字」,書中首幾個詞語便是雅各眾子的名字,他們在埃及與約瑟團聚。

 

2022年8月3日 星期三

彌迦書的神學

        彌迦雖然沒有像以賽亞(六1-9)、耶利米(一4-10)和以西結(二1至三27)那樣,向讀者自述蒙召作先知事奉的經過。不過,書中的標題:『彌迦得耶和華的默示』(一1),卻斷言是那位肉眼看不見的上帝在書中向人說話。在六章1節下至8節,彌迦仿如天庭的大使,奉耶和華的差遣來到耶路撒冷,為 的是指控以色列背棄了摩西的約。對比於那些見錢開口、對上帝的聲音卻置若罔聞的假先知(三5、11),彌迦是一位被耶和華的靈充滿、滿有能力,    傳講公義的先知(三8)。

        彌迦的神學反映出耶和華與以色列立約的兩方面:耶和華的立約子民若然不遵從祂那公義的律法,祂的判決便是要他們被擄,離開蒙福之地;可是,祂卻必 然會在他們中間保存一群公義的餘民,將來在被擄之後,把祂的應許之地再賜給他們(二5),並且透過他們賜福多國(四1-5)。

    【第一個循環】

        彌迦將全書包含的大約20個預言,編配入三個循環的段落之中:一至二章、三至五章和六至七章。每一段都以『要聽』(一2、三1)或『當聽』(六 1)的命令開始。每一循環都首先提出審判的神諭,內容主要是針對以色列國沒有遵守摩西的約;接著就是救恩的神諭,依據乃是在於上帝曾應許亞伯拉罕和列祖,要永遠作他們的上帝。由此,便反映出耶和華與以色列立約的兩方面。在第一個循環的頭兩個預言,上帝宣判撒瑪利亞(一3-7)和猶大(一8-16)要為到他們拜偶像的罪(一5、7)而經歷被毀和被擄的命運。

        在第三個預言(二1-5),彌迦控訴那些富豪地主,指他們串通貪官,強行霸佔百姓的田地產業,剝削中等階層的利益(二1-3)。我們常常聽見人說,彌迦是窮人的衛士;其實,他所捍衛的,是以色列中等階層的權益。那些安分守己的農人,他們的妻子待在舒適的家中,而孩子則在耶和華的賜福下成長(二 9)。耶和華會從這些貪財不義的地主手中奪回土地,使他們被擄到他方(二4-5)。對於以色列所佔的應許地,耶和華只是賜他們使用權。祂雖然把地賜給他們,讓他們盡享地所帶給他們的好處,可是,祂卻保留了擁有權,萬一他們濫用此地,祂便有權收回(利二十五33)。

        彌迦第四個預言,是針對那些假先知,他們用自己那套一知半解的神學,唆使貪財的人變本加厲。他們都有相同的標記,令人一望而知,那就是只傳講上帝的愛,對上帝的憤怒和審判卻絕口不提。他們那種只強調出埃及記三十四章6節(『耶和華是有憐憫有恩典的上帝,不輕易發怒,並有豐盛的慈愛和誠實』),卻略去出埃及記三十四章7節(『萬不以有罪的為無罪』)半真半假的謊話,完全把約的內容扭曲。他們宣揚的那種永久平安的虛假教義,促使以色列國踏上滅亡之路(二 6-11)。彌迦在這四個神諭中預言以色列將被擄。但是,在他總結第一循環的時候,卻將目光望向審判之後,預言耶和華將會為自己保留一群餘民,他們將隨從祂,以祂為得勝的大君王(二12-13)。

    【第二個循環】

        在第二個循環(三1至五15),彌迦發出三個審判的神諭,對象是耶路撒冷那些敗壞的領袖,當中包括:貪婪的法官——他們在百姓身上搾取一分一毫,仿如冷血的吃人者(三1-4);斂財的先知——他們的責任本該是守護國家,可惜卻變成只要餵他們骨頭,就向人搖尾的狗(三5-7);以及所有互相勾結、合謀搶掠百姓的首領、官長、先知和祭司(三8-11)。彌迦以一個最恐怖的預言來總結這些神諭,就是:耶路撒冷將要陷落(三12;參耶二十六18)。

        彌迦宣佈完耶路撒冷要變成廢堆,而其中的聖殿要像叢林的高處之後,他便令人眼前一炫地改變話題,論到七個異象,全都關乎以色列『末後的日子』(四 1、6,五1O),此乃指到一個以矛盾方式逆轉『現在』困境(四9、11,五1)的將來。與此同時,此將來亦帶來一個適當的結局,是這個國家一直爭取的。彼得在他第一篇講道中,便將聖靈在五旬節降臨一事,與『末後的日子』相提並論(徒二17),這個時代的稱號,乃出自彌迦,以及與他同時代的先知以賽亞。彼得所引用的經文,其實是出於約珥書二章28至32節。不過,這位受聖靈感動的使徒,可能是基於某些原因,把約珥的經文作出了改動。約珥的預言是用『以後……』開始(珥二28),可是,彼得卻沒有採用這個開頭,反而改用彌迦書四章1節,和以賽亞書二章2節那段平行經文的用語開始。由於約珥書任何一個抄本 或譯本都沒有出現過這個用語。所以,彼得似乎是故意將五旬節和那個直至耶穌基督再來才確實臨到的時代,與以賽亞和彌迦預言有關以色列黃金時代的『末後的日子』相連起來。希伯來書的作者同樣指出教會如今是處於『這末世』(來一2)。不過,這片語亦同時包含現世的層面,可以容納在一段長時期內所發生的許多事件。在彌迦書,它的含義可以包括餘民從巴比倫手中得到解脫並得著復興(四9-10)、彌賽亞的降生(五2),以及祂賜予普世和永久的平安(五5-6)。此外,儘管今天的教會應驗了這些預言,但她仍然要等候新天新地的來臨,那時,一切的預言將得以完全成就。

        在有關末後的日子的第一個異象中,彌迦看見錫安山巍然矗立,是唯一真實的宗教,勝過一切虛假的異族宗教(四1)。他無意中聽見那些已更新的國家彼此勸說,要前來錫安山學習上帝的律法、聆聽上帝的訓誨,以及把上帝的話語帶回他們的地方(四2)。當他對所見所聞加以思考之後,便為這些人預言一個平安的國度: 『他們要將刀打成犁頭』(四3);『人人都要坐在自己的葡萄樹下』(四4)。然而,在這事發生之前,彌迦和余民將『永永遠遠奉耶和華我們上帝的名而行』(四 5)。

        有關這些日子的第二個異象,彌迦看見瘸腿的餘民重新聚集起來,變成一個強盛的國(四6-7)。到了第三個異象,這國從前的榮耀再次歸給耶路撒冷 (四8)。我們要經常記住,地上的耶路撒冷一直都是天上那個耶路撒冷的複製品,今天的教會已經達致這個現實(即天上的耶路撒冷[來十二22]),至於那國度在地上的舊有符號,包括錫安山上的聖殿,都已經永遠廢掉了(來八13)。

        在第四個異象中,彌迦將被擄者進入巴比倫的哭號,變成婦女生產時的哭叫。那些經歷被巴比倫人擄走,仍倖存性命的余民,最終將誕下一個新的時代(四9-11);那些看似戰敗的人,將變成勝利者(四11-13)。

        來到第五個異象,亦是這些榮耀的預言的真正核心(五1-6),彌迦如今預言餘民將誕下彌賽亞;祂將會在卑微的伯利恆城——即大衛的故鄉——出生 (2節;參太二1-6)。祂將會憑耶和華的力量牧養祂的羊群(4節;參約十11;來十三20;彼前二25,五4),他們將安然活著(參太十六18)。祂將 會是他們的平安,保護他們免受一切仇敵的攻擊,包括最能象徵恃強凌弱的亞述人(5-6節;參路二14,二十四36;羅五1,八31-39;弗二14)。

        在第六個異象中,彌迦預見復興的餘民在列國中間成為傳送生命或死亡的要素(五7-9;參林後二14-15)。

        最後,彌迦說:『到那日』,耶和華會將百姓從前把信心錯誤寄託的東西一一除掉,它們包括:軍事上的戰備、邪術和偶像(五10-15)。在人的內心 整肅祂管治主權之後,人便得到保障,避免因為不聖潔而招致上帝的憤怒;同時,耶和華亦應許保護他們,免受外敵的攻擊(15節)。

    【第三個循環】

        到了第三個循環(六1至七20),彌迦一開始便提出約的訴訟(六1-8)。耶和華在這裡清楚顯出立約的關係。祂一直以完全的恩典來對待祂的百姓,將他們從埃及拯救出來,帶領他們安然進入應許地(六1-5)。然而,百姓不單沒有以完全的信靠來回應祂的恩典,以致忠心守約和遵行約的規條,反而把立約降格為討價還價的協議書(六6-7)。彌迦指出,讀者想以這種方式與上帝建立關係,實在是何等的荒謬。這些虛假的信徒以謬誤的方式與上帝議價,首先提出獻上整隻燔祭品;然後提出可獻一歲的牛犢(較值錢的)(六6),接著是千千的公羊,或萬萬的油河。最後,他甚至殘忍地提出獻上自己的兒子(六7)。從他提出獻上『萬萬的油河』這點,便顯出以這種方式與上帝議價是沒有底線的,它不單不能夠與上帝建立關係,亦不能確保人得著救恩。油的容量單位實際上是『升』或『欣』(出 三十24;民十五9,二十八5)。這些人的想法錯謬,以為上帝的口味跟他們一樣,是可以用錢來收買的!相對而言,真實的信徒則以彌迦書六章8節作為表達信仰的真正精髓。耶和華對信徒的要求,其實是要他們行公義和對人有愛心,有智慧地與祂同行。虛假的信徒願意為耶和華獻上一切,但祂所要求的,卻只是一顆愛祂和順服祂的心。只有那些領會到耶和華恩典的人,才能夠和願意獻上上帝所要求的東西。

        先知在此訴訟之後,再發出另一個審判的神諭(六9-16)。為了猶大那種貪污腐化和欺詐失實的行商手法(六9-12),耶和華會使約的咒詛臨到她,包括疾病、刀劍和被擄(六13-16)。在最後一個審判的神諭(七1-7),政府正面臨瓦解。官員當中沒有一個是正直的(1-4節),因此,整個國家已陷入無政府狀態(七5-6)。然而,彌迦卻仍然深信上帝會信守祂與列祖所立的約,仍然仰望拯救他的上帝(七7),他不會就此失望。他最後的預言包含了一首勝利之歌(七8-20)。彌迦這名字的意思是:『有誰像耶和華』;而他在這最後一個預言中亦提出了一個問題:『上帝啊,有何上帝像你,赦免罪孽,饒恕你產業之餘 民的罪過?』(七18)

    在以色列歷史之初,耶和華將法老的軍兵投進大海。如今,來到她的歷史尾聲,祂要投入海中的,卻是她們的罪(七19)。以色列縱然不忠,耶和華卻仍然要忠於祂給亞伯拉罕和列祖的立約應許(七20);祂不能背乎自己(提後二13)。

        正如彌迦書中的審判神諭體現上帝的公正,而救恩神諭則體現祂的公義,兩者其實亦同樣體現上帝其他崇高的屬性。無所不知的上帝甚至知道貪婪的地主在床上的圖謀(二1)。祂預言以色列人要被擄到巴比倫和餘民的倖存,彌賽亞要在伯利恆出生,祂的治權要得勝,以及祂將帶領他們經過一切。

        彌迦在他第一個預言中,形容以色列的掌權者猶如一個凱旋的戰士。祂從天上的寶座上站起來,步出祂的聖殿,大步走過地的高處(一3)。耶和華怒氣沸騰,腳步沉重;亙古常存和宏偉壯麗的眾山在祂腳下熔化,如熱臘流動:作為人類生命之源的良田阡陌亦一一裂開,仿如瀑布隆隆衝下山坡(一4)。當這位威嚴的上帝帶著大而可畏的能力出現,人手建造的圍牆和碉堡都化為碎片,變成廢堆(一6-7)。只要這位長久忍耐的上帝一直留在天上,人便自覺安全;然而,當祂大步踏出,要施行審判,赤裸裸的現實便擺在他們面前,他們要親自面見這位聖潔的上帝。

 

2022年8月2日 星期二

雅歌怎能納入聖經正典

   雅歌,英文聖經又稱它為歌中之歌(Song of Songs,Canticles)。雅歌無疑是與聖經各卷迥然有異,其主題並不在於闡釋某些神學、教義,卻描寫人類內在的感情——愛,這是最令人興奮及情緒激昂的感覺。愛情令兩人結合在一起,將兩個靈魂連結為一個較大的整體——配偶。夫妻二人回應亦反映了神秘兒女的愛,更表達出基督對他所揀選的新婦——教會——的愛情。雅歌之所以是重要的經卷,乃因它是有關愛情的一卷書,特別提及丈夫與妻子之間的愛情,正好成了救主與被他救贖的人之間的愛的典範。

    其實,聖經屢次提及人類婚姻的神聖以及其作為預表的特性。以賽亞書五十四4-6記載耶和華上帝向他那犯罪悖逆、不知悔改的以色列子民說話,經文的措辭顯示出,上帝就像一個滿心怨憤的丈夫,仍以恩慈態度來原諒妻子:「不要懼怕,因你不致蒙羞,也不要抱愧……不再記念你寡居的羞辱,(當以色列人被擄至巴比倫期間,他們與上帝疏離了。)因為造你的,是你的丈夫,萬軍之耶和華是上帝的名。救贖你的,是以色列的聖者……耶和華召你,如召被離棄心中憂傷的妻,就是幼年所娶被棄的妻。這是你上帝所說的。」

    換言之,丈夫深愛妻子時所表現出來的專一與充滿愛意的態度,正好成為一個典範,預表了上帝對他子民所發的永恆而不間斷的愛(參弗三18、19)。以弗所書五21-27著實是一段典型的經文,表達了上帝對他子民的愛:「又當存敬畏基督的心,彼此順服。你們作妻子的,當順服自己的丈夫,如同順服主。因為丈夫是妻子的頭,如同基督是教會的頭。他又是教會全體的救主……你們作丈夫的,要愛你們的妻子,正如基督愛教會,為教會舍己。要用水藉著道,把教會洗淨,成為聖潔,可以獻給自己,作個榮耀的教會,毫無玷污皺紋等類的病,乃是聖潔沒有瑕疵的。」

    瞭解上述關係後,我們可以從這個角度看雅歌,這卷充滿感情的經卷,就像音樂大師所寫的樂章,由技巧登峰造極的交響樂團演奏,令人聞之蕩氣籏腸。雅歌是一卷使人讀了深受感動的記述,指所羅門與一個生長於郊野的漂亮窮家女之間的羅曼史,這女子可能生活於以撒迦境界內的書念。這位漂亮的窮家女正在放牧群羊,而所羅門可能打扮成牧羊人的模樣,結識她,並向她示愛。

    在所羅門統治以色列的初期,他極可能放下公務到郊外渡假(顯然是往巴力哈們,參八11)。他喜歡放羊、采葡萄和野花,卻不像我們今天行政人員所喜愛的,高爾夫球、釣魚、賽艇或打網球這些活動。因此,所羅門假扮平民,在郊野渡過幾個星期。(有某些學者卻認為,自幼生長於郊野的年青牧羊人,從所羅門手中奪走他所愛的女孩。然而,從經文本身的字眼看來,這說法難以成立。而且,雅歌的作者顯然是所羅門,他極不可能將自己在情場上失敗的事蹟記錄下來。)

    當所羅門最初看見這位漂亮的女孩時,便一見鍾情。另一方面,那女孩在發覺所羅門的真正身份之前,已墮入情網了。兩人締結婚約後,所羅門帶那女孩到耶路撒冷的皇宮裡。在那裡,她要面對所羅門的六十個妻子和八十個妃嬪。在皇宮內,她覺得自己黯然無光,因為多年郊野生活,令她的皮膚變黑了,她覺得自己比不上其他妃嬪。事實上,弟兄們亦曾因她皮膚黑而加以嘲笑(一6)。

    與年輕女牧人之間的一段愛情,是所羅門生命裡有極深意義的插曲。與女牧人相處的時候,他體會到自己從未感受到的真摯愛情。所羅門將這段事蹟記錄下來,使我們在今天得睹感情如此細膩的詩句。所羅門自己多納妻妾,這種為求滿足一己私欲的態度顯出他的愚昧。與女牧人的一段戀情,使他對愛情有深入的洞見,但亦因他的愚昧而不能保持。縱然如此,所羅門寫成雅歌,在表達愛情的尊貴這方面來說,實無其他文獻能出其右。人類的愛情成為一個典範,預表了上帝對人的無可比擬的愛:「愛情,眾水不能息滅,大水也不能淹沒。若有人拿家中所有的財寶要換愛情,就全被藐視。」(八17)

    所羅門並沒有依照事實發生的先後次序或合乎邏輯地寫雅歌。反之,他照著自己情感的流露,不受局限地寫成這八章經文。這種方式,極像現代電影的倒敘鏡頭。假如我們謹記上述假設及基本指引的大綱,閱讀雅歌時就會發覺裡面的各個情節是互相吻合的。請你多讀一次,可能你會愛上雅歌這卷書。閱讀四1-5及七1-9這些章節時,讀者應謹記,那位深愛所羅門的女子,是上帝的傑作,她的身體充滿美感。雖然這些美麗都是外在的,卻正好成為一個表徵,彰顯出從屬靈的角度看來上帝的殿是如此可愛。而且,每一個真信徒的身體,亦是聖靈的居所。另一方面,二3-6及五10-16是從女子的角度說出,這兩段經文與前兩段同樣流暢而感情豐富,雖然男性讀者閱這兩段時,所受的感動會比女性讀者為低。

    雅歌可提醒我們,使我們謹記上帝喜悅自己手所作的工,使他所造的一切都美麗悅目,使人讚歎不已。上帝將白雲、山嶽、藍天、碧海、綠樹及野花都造得美麗悅目,最重要的是,他使人類喜悅于與配偶的愛情。然而,除卻欣賞讚歎,我們必須將榮耀與崇敬之心歸於創造萬物的那一位。我們當謹記,創造者的位置,遠高於受造物。

 

2022年8月1日 星期一

聖靈的工作與信心的回應

 

    倘若世人讀聖經都會不自覺地帶著自己的文化背景,又怎有可能讀到聖經真正的意思呢?聖經的答案一方面是說聖靈的工作使上帝向人說話可以產生果效,另一方面是強調人必須有信心的回應。

    聖經本身論及上帝的話,經常強調上帝的話的能力,整個世界的存在,是上帝說話的結果,(創一:3,6-7,9等)“祂說有,就有;命立,就立。”(詩三十三:9)

    先知們也是一樣強調上帝的話的能力,例如以賽亞以雨雪從天降下為比喻,說:“我口所出的話……決不徒然返回,卻要成就我所喜悅的。”(賽五十五:11)

    當上帝將祂的話寫成文字時,這文字就超越了時空的限制,與原本的話有同等的能力。因此,先知耶利米被猶太人囚禁,以致不能公開宣講上帝的話之時,上帝就命令他寫下,叫人代讀(那三十三:1-8),國王約雅敬聽見書上的話:耶利米的豫言照舊會應驗,約雅敬也會因所行的受到責罰(耶三十六:27-31)。

    新約中我們亦可以看到同樣的教訓。約翰福音告訴我們,耶穌本是上帝的“道”(約一:1-2)。他來到世上時,在迦拿說了一句話便醫好另一地方的病人(約四:46-54),同樣又是用一句話醫好一個病了三十八年無助的人(約五:2-9)。因此,祂的話也一樣能叫人從上帝得到新的生命,並在末日復活(約五:24-28)。

    路加福音則進一步地告訴我們,上帝的話之能力是聖靈工作的結果。天使告訴馬利亞將懷孕生子時,馬利亞問了一句很自然的問題;怎有可能?天使便告訴她:當聖靈的能力在她身上時,上帝的話沒有一句是不可能的(參路一:35-37),因此,我們也看到耶穌以一句話趕鬼(路四31-37),醫病(路四:35-41)。不但如此,聖靈還在人心中工作,帶領人明白上帝的話,順服上帝(約十四:26,十六:8-10)。

    從聖經教訓,我們可以看到聖經本身成書時是上帝的話,有聖靈引導作者(參彼後一:21),而且聖靈還是一樣會透過聖經對人說話。當人讀經時候,上帝也同時向人說話,而因為聖靈的工作,可以突破人為的障礙。

    這並不是說人在讀聖經的過程中不必負責任,更不是說每個讀經者都會得到同機關報結果,使徒保羅在他的書信中便曾要求提摩太“按正意分解真理的道。”(提後二:5)

    雖然他所傳的道大有能力,許多人因他所講的信了耶穌,但是仍然有不少猶太人不相信,在舊約中隱約已看得到保羅所傳的福音,對於這種不信的現象,保羅的解釋是:他們的心剛硬不信,因此看不到耶穌基督的真光;但他們的心何時歸向主,何時就看得見光(林後三:12-18)。

    耶穌基督在世時,也一樣的告訴當代的猶太人:雖然聖經為耶穌作見證,但猶太人看不見,因為他們心裏沒有愛上帝的心,反而互相求榮耀(約五:39-44)。當聖靈的大能工作時,人必須以順服的心回應,這樣,人便可以突破障礙,聽到上帝在聖經中的話。

    總言之,讀經時,要瞭解自己在有意無意之間帶了許多文化背景,因此,讀經者必須向上帝存著一個開放的心,祈求聖靈指引,讓我們看出上帝在聖經中救恩的真理,再以信心接納,這些都是讀經時必備的基本條件。

 

2022年7月27日 星期三

歷代志的特點

 

歷代志的特點如下:

1.它只記南國猶大的事蹟,對北國以色列完全不提。

2.它用許多篇幅描寫有關聖殿的事情,歷代志可以說是以聖殿為中心的。

3.它從上帝的角度來解釋所發生的事。

對於日常所發生的事情,你會不會用上帝的眼光來解釋它?如果不確定上帝是否這樣看呢?如果事事都用上帝的眼光,會不會落入以自己想法取代上帝看法的危險?最常遇到的是生病的解釋。生病時你會聯想到是魔鬼的攻擊、上帝的懲罰或上帝的試煉?又如天災,有些人認為那是上帝對一國的審判,你覺得呢?

當然,用屬靈的眼光來看一些事情,在理論上是對的。有一些人,凡事都用屬靈的眼光來看事情;但有時候這樣的解釋可能會令人難以信服,因為他們的歸因實在有些牽強。

聖經有它獨特的觀點,代表上帝的看法。但是要用這樣的立場來解釋四周圍所發生的事情,需要非常謹慎。畢竟我們不是上帝。

歷代志是在事情發生過很久以後,才從上帝的角度來解釋它。如果是在當代,可能沒辦法那麼清楚。或許一件事情的發生,我們不需要太重視其發生的原因,而要注意上帝在這件事上要我們學習怎樣的功課。如果一定要歸因,應該要非常謹慎,不要遽下定論。

4.歷代志引用許多資料。

歷代志最主要的資料來源是撒母耳記、列王紀,它有許多敘述和這兩卷書相同。有些學者注意到在這些相同的記述中有一些歧異,因而主張歷代志的作者在編寫歷代志時曾經修改撒母耳記和列王紀的資料。

但是近年來在死海古卷發現的經典出現和歷代志比較接近的經文抄本。因此,有可能歷代志所引用、所根據的抄本和目前聖經所根據的馬所拉抄本略有不同。

歷代志也留下許多列王紀所未記載的事蹟。光是在歷代志裡提到的其他書就有:先知拿單的書、示羅人亞希雅的豫言書、先見易多論耶羅波安的默示書(代下九29關於所羅門);先知示瑪雅和先見易多的史記(代下十二15關於羅波安);先知易多的傳(代下十三22關於亞比雅);哈拿尼的兒子耶戶的書、以色列諸王記(代下廿34關於約沙法);列王的傳(代下廿四27關於約阿施);以賽亞的默示書(代下廿六22,卅二32關於烏西雅、希西家);以色列和猶大列王記(代下十六11關於亞撒、廿五26關於亞瑪謝、廿七7關於約坦、廿八26關於亞哈斯、卅二32關於希西家、卅五27關於約西亞、卅六8關於約雅敬);何賽的書(代下卅三19,關於瑪拿西);哀歌書(代下卅五25關於約西亞)。可見歷代志的作者知道當時流傳的許多書,並且運用這些資料來撰寫他的書。不過這些書都未列入正典。

相對的,列王紀所引用的資料比較少,只提到所羅門記(王上十一41)、猶大列王記(王上十四29,十五7……)和以色列諸王記(王上十五31,十27……)。

 

約坦王

 

約坦是烏西雅的兒子,在他父王還沒有死的時候,他就開始管理家事、治理國民(代下廿六21~23)。

烏西雅王擅自在耶和華殿裡燒香,因而長大痲瘋的事,約坦可以說印象十分深刻。因此他在作王以後,敬畏上帝,建造耶和華殿的上門,但卻不敢進入耶和華的殿(代下廿七2~3)。

上帝賜福給他,使他強盛,又打勝仗。

約坦的母親名叫耶路沙,他登基時二十五歲,作王十六年。在他的時代有先知以賽亞和彌迦,但是聖經沒有記載王和先知之間有任何對話。

 

南北國總結

 

以色列的王國時代,從掃羅、大衛、所羅門,到羅波安時,國家分裂為二。北國在耶羅波安的領導下,脫離猶大,從公元前931到722年何細亞王被亞述王所滅,一共傳了兩百零九年;總共歷經九個王朝,十九個君王。南國從羅波安開始到西底家被巴比倫所滅為止,從公元前931到586年,一共傳了三百四十五年;總共歷經二十個君王,只有一個王朝,就是大衛家。南國一亡,以色列的君王時代就結束了。

歷代志作者分析南國滅亡的原因說,他們犯罪,效法外邦人一切可憎的事,污穢耶和華的殿。雖然如此,上帝還是愛惜他們,不斷地差遣使者去警戒他們。但是他們卻嬉笑上帝的使者、藐視祂的言語、譏誚祂的先知,以致耶和華的怒氣向祂的百姓發作,無法可救(代下卅六14~16),最後終於滅亡。


為什麼上帝要以色列人投降敵人呢?是要給他們存留餘種。以色列人亡國以後,百姓散佈在世界各國,一直到公元1947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才復國。


 

約阿施王和先知撒迦利亞

 

1.出身

約阿施剛出生不久,他的父王亞哈謝就被北國以色列王耶戶殺死了。不但如此,他的表叔們也都無一倖免(王下十12~14)。更慘的是,他自己的兄長又全被奶奶亞他利雅殺光,唯有他和奶媽被藏起來。這時,亞他利雅篡位作王,約阿施在聖殿裡由姑姑約示巴和姑丈祭司耶何耶大撫養長大。約阿施的母親名叫西比亞,是別是巴人(王下十二1)。

2.登基

約阿施在他七歲時,登基作王。這件事可以說完全由祭司耶何耶大所主導。耶何耶大首先招聚護衛兵的眾百夫長到聖殿裡來,把約阿施作為王子的身份暴露出來,並和他們立約起誓。接著,他又招聚祭司、利未人和以色列的眾族長,說服他們擁戴約阿施。然後在時機成熟時,在軍隊和眾民重重的保護下,為約阿施加冕為王。眾民都高興得歡呼歌唱。亞他利雅跑來要看發生了什麼事,當她發現大勢已去,就走出殿去。結果在王宮的馬門那裡被殺。

祭司耶何耶大趁這個機會,與眾民和王都立約,要作耶和華的民。他們拆毀巴力廟,打碎壇和像,又殺了巴力的先知瑪坦。北國的巴力廟早在七年前就被耶戶全毀了,南國這時還有人拜巴力,想必是亞他利雅女王帶來的風氣。廟除去之後,耶何耶大率領百夫長、官長和眾民,出了耶和華的殿,進入王宮,讓約阿施坐在王位上。約阿施總共作王四十年。

3.下令修殿

約阿施最主要的貢獻是重修耶和華的殿。亞他利雅曾經拆毀上帝的殿,又把殿裡分別為聖的器物拿來供奉巴力(代下廿四7)。約阿施計劃修殿,其經費來自百姓按照摩西律法所給的捐項。結果奉獻的人很多。他們是歡歡喜喜地捐獻。反而是祭司、利未人對這件事不積極(代下廿四4~5;王下十二4~8)。在約阿施王的催促之下,修殿的工程最後才終於完成。

4.拜偶像

聖經記載當祭司耶何耶大還在,還大有影響力時,約阿施王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正的事。但是當耶何耶大一死,王和百姓就離棄上帝,去事奉亞舍拉和偶像。上帝曾經差遣先知來引導他們,他們卻不肯聽(代下廿四17~19)。

耶何耶大的兒子撒迦利亞得到上帝靈的感動,勸勉他們、責備他們,沒想到王和百姓竟然把他給殺了。這件事還是王所吩咐的呢!

約阿施王這樣對待扶養他的恩人,實在有點過份。後來他自己患重病,臣僕背叛他,把他殺在床上。聖經說這是要報祭司耶何那大兒子流血之仇。約阿施被葬在大衛城裡,但不在列王的墳墓中(代下廿四25)。

5.評價

約阿施作王四十年,早期有祭司耶何耶大的輔佐,凡事行在上帝的道中。後來耶何耶大去世,王就聽從百姓的首領去行惡。看起來,約阿施在是一個沒有主見的人,容易受旁人的左右。他連妻子都是耶何耶大幫他娶的。或者他自己並沒有親自認識上帝,以致於教導他長大的耶何耶大一不在身邊,他就離棄上帝了。

在信仰方面,你是隨著別人而信的嗎?如果有一天,周圍信主的人都不在了,或者屬靈的長輩不在了,你還有自己跟上帝的關係可作為根基嗎?唯有親身的體驗是無法動搖的。你在那些事情上經歷過上帝呢?

 

先知阿摩司的出身和為人

 

先知阿摩司的名字有「支持」和「負擔」的意思,他的家鄉提哥亞,位於耶路撒冷南方十二哩,離伯利恆六哩,是一個小地方。

所羅門的兒子羅波安王修築保障城時,提哥亞是其中的一個(歷代志下十一5~12),可見它是耶路撒冷的外圍防守城邑。提哥亞的四圍是荒蕪的曠野,它的意思是「支搭帳蓬」,可能它是遊牧民族居住之處。

阿摩司是提哥亞的牧羊人,又是修理桑樹的(摩七14~15),可以說出身貧寒。由於這樣的出身,他特別能夠體會貧苦人的痛苦。

阿摩司住在南國猶大,眼見耳聞種種不公義的事,老遠跑到三十八哩外北國的伯特利去指責百姓的罪惡、宣告審判的信息。

阿摩司在富裕繁榮的時代,為以色列人唱哀歌,預告他們即將滅亡(摩五1~3),這種膽量不可謂不大。顯然,阿摩司的信息並不受歡迎。

伯特利的祭司亞瑪謝馬上到國王耶羅波安第二那裡告狀,並設法將阿摩司趕回猶大地(摩七10~13)。遇到這樣大的困難,支持阿摩司的乃是他蒙召的經驗。

他雖然沒有受過先知的訓練,也不認為自己是先知,卻有上帝清楚的選召;因此他敢大膽的宣告上帝的信息,「獅子吼叫,誰不懼怕呢?」(摩三8)

上帝已經發出警告和審判的話語,阿摩司就忠實地、勇敢地傳達上帝的話。

 

以斯拉記在正典中的地位

 

巴斯德曾經把舊約聖經分為首十七卷、中間五卷和後十七卷。首十七卷記載以色列人的歷史,其中前五卷摩西五經屬於迦南前期的記事;接下來的九卷從約書亞記到歷代志,所記載的是以色列人在迦南時期被擄以前的歷史;最後的三卷則屬被擄以後的歷史。

舊約聖經中間的五卷約伯記、詩篇、箴言、傳道書、雅歌,比較屬個人性

、內心經驗方面的書。後十七卷是先知書,它就像首十七卷的歷史書一樣,又可分為五、九、三:前五卷是大先知書,接下來的九卷是被擄以前的先知所寫的先知書,最後的三卷則為被擄以後的先知書。五、九、三這三個數目可以幫助我們記憶歷史書和先知書的性質,九是被擄前,三是被擄後。

以斯拉和尼希米論到上帝如何對待歸國的猶太人;以斯帖則記述上帝如何對待居留異地、被擄不歸的猶大人。要明白這三卷歷史書,一定也要參看先知書的最後三卷,哈該、撒迦利亞、瑪拉基。他們是上帝在猶太人被擄歸回後興起的先知。

在希伯來文經典裡,以斯拉、尼希米合為一卷,與以斯帖同屬於聖卷。這可能是因為它們成書較晚的緣故。當這幾卷書寫成、定稿,而且被大家接受時,屬於歷史性質的前先知書早已定案。而我們目前聖經編排的順序是根據希臘文七十士譯本,把這三卷緊跟在歷史書的後面,因為它們描寫以色列百姓在被擄以後發生的事,當時約在公元前第五世紀。

曾經有人主張,以斯拉、尼希米是歷代志的結論,和歷代志原為一卷,但現在比較多人贊成,以斯拉和尼希米是獨立的一卷書。不過以斯拉引用了不少從前的資料倒是真的,計有古列王的聖諭(拉一2~4)、聖殿器皿清單(拉一9~11)、歸回者名單(拉二1~67)、亞蘭文的控告信(拉四8~16)、亞達薛西王的回文(拉四17~22)、河西總督的奏文(拉五6~17)、大利烏王的回文(拉六3~12)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