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13日 星期四

符類福音所發現的現象與問題

    新約聖經的首三卷福音書,在資料來源和主題上都非常相近,通常被稱為「符類福音」(Synoptic Gospels);這個名稱似乎是由格利斯巴赫(J. J. Griesbach)於1774年首先提出來的。

 

    若把造三卷福音書比較研讀時,有相當多的資料是三卷或是其中的兩卷福音書都有記載的。試把這情況列舉如下:

 

    《馬太福音》:在1,068節經文中,有約500節經文,基本上是與《馬可福音》的606節經文相同。當中約有300節經文,是在其他福音書找不到的。

 

    《馬可福音》:在661節經文中,有506節(可16:9-20不計算在內)基本上是以摘要的形式在《馬太福音》再次出現的。那661節經文中,約有350節在《路加福音》重新出現;只有約420節經文是沒有出現在《馬太福音》或《路加福音》的。

 

    《路加福音》:在1,149節經文中,有約350節經文是與《馬可福音》相似的。當中約有560節經文是其他福音書沒有的。

 

    《馬太福音》(Gospel of Matthew)和《路加福音》(Gospel of Luke):分別有多達250節經文是相似,但卻是在《馬可福音》(Gospel of Mark)找不到的(如 「主禱文」〔Lords prayer〕)。在這250節經文中,有時《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在字眼上差不多是一樣的,而有時這兩卷福音書所用的字眼,則有很大的分別。

 

    這三卷福音書既在相同的事件上有非常近似的記載,但同時又有不少獨有的記載和資料,這種異同現象被學者稱為「符類福音的問題」。有關這問題的研究,已經過了一個半世紀,學者的意見卻仍未見一致。這可能是由於現存的資料不足以解決有關的問題,又或者是因為研究的範圍過分受限制。不過,某些研究的結果,是應該比其他結果贏得更一致的意見的。

 

 

 

 

符類福音之Q資料

    若《馬可福音》是《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主要的參考資料,不難發現馬可的記載差不多是關乎耶穌的作為,而馬可沒有記載的則是耶穌的言論。一般將使徒的「宣講」(kerygma)和使徒的「教導」(didache)加以區分(儘管兩者之間的分別被誇大了)。

    就符類福音而言,依照沿自二十世紀初期的慣例,學者把馬太和路加共有而馬可所沒有的記載,稱為「Q」(德語 Quelle 的簡寫,意即「來源」〔source〕)。「Q」這部分的資料可能是兩卷福音書之中的一位作者,引述了另一位作者,或者是兩位作者都引用了同一份資料來源,約共有200-250節經文。

    儘管有人認為,相信馬太參照路加的記載,比相信路加參照馬太的記載更為容易。「路加參照馬太的記載」這假設,至今雖仍受到廣泛的支持,卻很容易受攻擊的,因為這推論等於是說,路加將在馬太出現的「Q」經文原先排列得整齊的次序相對地弄亂了。可是,直至現今沒有任何合理的原因,去說明路加為甚麼要這樣做。

    事實上,「Q」乃是馬太和路加參照同一個資料來源而寫下來的這個假設,所引起的問題,比其他任何一個假設會帶來的困難來得少。當我們嘗試重整這份假設存在的「共通資料」時,要知道絕不能保證建構出一份完整的文獻。

    然而,這份資料跟舊約先知書的格局十分相似。先知書一般記載先知的蒙召,以及在一個記事的架構中,將先知的預言記錄下來,卻不提先知的死。「Q」的資料,似乎也是如此集成。耶穌受洗及在曠野受試探的記載,成為了「Q」的起步點;之後,把耶穌的教訓插在篇輻很短的記事架構裡頭。教訓的內容主要分成四組,可稱之為

(1) 耶穌與施洗約翰;

(2) 耶穌與祂的門徒;

(3) 耶穌與敵對祂的人;

(4) 耶穌與未來。

    由於重組「Q」資料的唯一途徑是依賴馬太和路加所共有,而馬可所沒有的,我們就很難知道馬可是否也有參照「Q」的資料;當然亦有可能「Q」是比馬可較早成形的。既然馬太和路加只有「Q」資料共用,為何所用的字句有時幾乎完全一樣;有時卻有所差異。或許,箇中的原因在於「Q」資料源自兩股不同的傳統。

    不過,更可能是「Q」是從亞蘭文(Aramaic)翻譯成希臘文(Greek)的,而馬太和路加在引述「Q」之時,有時用同一個譯本,有時則用不同的譯本。關於這點,帕皮亞(Papias of Hierapolis)曾說,「馬太將〔耶穌的〕『聖言』(logia)用希伯來語(Hebrew)(亞蘭語)編纂成書,而每個人就盡所能的去翻譯這些話」(根據 Eus., EH 3.39的記載)。他用Logia 這名稱來指上述我們嘗試辨認的、「Q」背後的匯篇,是特別適當的。

 

 

“ Q ”來源

 

     Q ”福音的標題來自德語單詞quelle ,意思是“來源”。Q福音書的整個理念是基於對觀福音(馬太福音、馬可福音和路加福音)如此相似以至於它們一定是相互抄襲或者抄自別的來源。另一個來源被稱為“ Q ”。

 

     Q福音存在的主要論點是:

 

(1)馬太福音、馬可福音和路加福音都是在公元70年之後寫的,因此不可能是使徒馬太、約翰·馬可或路加醫生寫的。

 

(2)由於福音書的作者不是第一手的目擊者,他們一定使用了其他來源。

 

(3)馬可福音是最短的福音書,原始材料最少,所以先寫馬可福音,馬太和路加也以馬可福音為來源。

 

(4)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有許多相似之處,但馬可福音中沒有,所以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一定還有其他來源。

 

(5)Q這個來源很可能是耶穌語錄的集合,類似於對多馬的福音。

 

    當考慮Q福音的可能性時,重要的是要記住,從來沒有發現任何證據證明Q福音的存在。甚至連Q的一個手稿碎片都沒有被發現。早期的教父都沒有提到任何可能是Q福音的東西。其次,有強有力的證據表明,馬太福音、馬可福音和路加福音是在公元50年至65年之間寫成的,而不是在公元70年之後。許多早期的教父認為福音書是使徒馬太、約翰·馬可和醫生路加的作品。第三,由於福音書是由馬太、馬可和路加所寫,所以它們是由耶穌的真實見證人和/或耶穌見證人的親密夥伴所寫。因此,很自然,我們可以期待有許多相似之處。如果福音書記錄了耶穌說過的話,我們可以期待目擊者報告了耶穌說過的同樣的話。

 

    最後,福音書作者使用其他福音書作為資料來源的想法並沒有錯。路加在路加福音第一章中說他使用了一些資料。馬太和路加很可能把馬可福音作為資料來源。很有可能除了馬可福音之外還有其他來源。可能使用“ Q ”來源並不是Q福音概念應該被拒絕的原因。使用包含耶穌語錄的來源並不會帶走聖經的啟示。Q福音應該被拒絕的原因是大多數Q福音倡導者的預設——即,福音書不是上帝所啟示的。

 

    絕大多數宣揚Q福音觀念的人不相信聖經是受啟示的(上帝所默示的) 。絕大多數Q的支持者不相信福音書是使徒和他們的親密夥伴所寫,也不相信福音書是使徒那一代寫的。他們不相信兩個或三個作者可以使用完全相同的詞語而不使用彼此的作品作為來源。最重要的是,大多數Q的提倡者拒絕聖靈的啟示來幫助福音作者準確地記錄耶穌基督的話語和作工。同樣,使用“ Q ”源不是問題所在。問題是為什麼大多數Q福音的倡導者相信使用了“ Q ”,即否認了聖經的啟示(馬太福音5:18;24:35;約翰福音10:35 ;16:12-13; 17: 17 ;哥林多前書2: 13;提摩太後書3:15-17;希伯來書4:12;彼得後書1:20-21)

2023年4月11日 星期二

雅各是誰

 

    歷代以來,教會相信這雅各是耶穌的弟弟,並不是使徒雅各,因為使徒雅各早在44年(徒12:1-2)就殉道而死。耶穌其他兄弟有約西、西門、猶大,並有多過一位妹妹(太13:55),可見馬利亞曾生養最少七個孩子。猶大就是寫新約猶大書卷的作者。耶穌在世時,雅各及其家人不承認耶穌為主基督(可3:21;約7:5)。耶穌復活後曾向他顯現(林前15:7)。後來雅各成為猶太人基督徒的領袖(加1:19;2:9;徒12:17)。

 

    有記錄說雅各是耶路撒泠猶太人教會的第一任會督(EH 7.19)。他主持了第一次耶路撒泠會議(徒15)。他與保羅的佈道工作時常聯絡(徒21:18)。有記錄說他在62年被石頭打死。耶路撒泠的人都稱他為“公義者雅各”(James The Just),這是因為他的公義和虔誠。

 

多年來,雅各都住在耶路撒冷,也受猶太教和基督教會的尊敬。相信雅各在62年被猶太人用石頭打死是因為猶太教不能再容忍基督教的迅速發展。有記錄說雅各的膝蓋頭好像駱駝的一樣,因為他每天都跪在聖殿裡禱告。

 


2023年4月10日 星期一

主耶穌的兄弟雅各

 

      主的弟弟雅各,除兄長主耶穌外,還有三位兄弟:約西、猶大和西門。另外最少兩位姊妹(可6:3)。一家最少七人。當主耶穌還未離世的時侯,雅各應該還未相信衪是彌賽亞。主耶穌的親屬雖然在迦拿經歷水變酒的神蹟和與祂在迦百農同住多日,他們仍以衪為癲狂來拉住衪(可3:21),相信雅各也可能在內。

      在約7:3-5節中的住棚節,主的兄弟還譏諷衪,叫衪上耶路撒迦去顯揚名聲,好使他的們徒能信衪。他們這樣說,因為他們不信(約7:5)。那時距離主釘十字架相隔只有一個冬天。但奇妙的是,當主在十字架時,衪的母親在十字架下。當主復活後,又向雅各顯現(林前15:7)。在耶路撒冷等候聖靈降臨時,主的母親和主的兄弟也在樓房內(徒1:14)與使徒們同心合意禱告。相信雅各必然在主釘十字架時相信了衪。過後,雅各成為教會的柱石(加2:9),居帶領的地位,代表弟兄姊妹,在耶路撒冷的會議(徒15:13)中作出總結。

      雖然身為主的兄弟,他卻不拿這關係炫燿。反倒他自稱為主耶穌基督的僕人。「僕人」一詞,原意為奴僕。根據教會傳說,當保羅被捕在往羅馬向該撒上訴何時候,雅各成為耶路撒冷猶太人洩忿的對像。當他不肯否認主耶穌,他就被人從聖殿屋頂拋下而死。根據猶太史家約瑟夫,他是在主後62年殉道。也有其它傳說,雅各是在主後68年殉道。

      若果根據雅1:1中那「散住十二支派」的暗示,雅各在書寫本書信時並沒有如其他的弟兄般散開,他應當仍住在耶路撒冷之內。

2023年4月1日 星期六

亞伯拉罕晚年與壽終

 

  創廿五1-18

         亞伯拉罕在撒拉死後,又娶了繼室,並生了六個兒子,這說明上帝賜給他以撒時,同時也給了他身體新的生殖能力,猶如鷹返老還童(詩一0三5;賽四十31),「義人要 發旺如棕樹,生長如黎巴嫩的香柏樹」,「他們年老的時候,仍要結果子,要滿了汁漿而常發青。」(詩九十二12、14)

      他按著上帝的意思,將一切所有的都給了以撒,而把財物分給他庶出的眾子,使他們離開往東方去了。他的安排不但有智慧,也是人所當盡的本份。

  亞伯拉罕活到一百七十五歲,壽高年邁氣絕而死,歸到他列祖那裡,這不過是論到他的身體。他兩個兒子將他埋葬在麥比拉洞,但他的靈魂卻去到那更美的家鄉,就是上帝所預備的那座城,那裡有千萬的天使和被成全義人的靈魂,並新約的中保耶穌(來十一16,十二22-23)。因為上帝給我們預備更美的事,叫他們若不與我們同得就不能完全(來十一40)。人的結局能說明他一生所走的道路,將來在天上更是顯明。

2023年3月25日 星期六

彼得前書的特點

          本書具有如下的特點:

          (一)本書不是寫給某特定教會或個人,而是寫給一般基督徒的「一般書信」或「普通書信」。

          (二)本書以勸勉代替責備,充滿了牧人那溫柔、慈愛、關懷和瞭解的心腸(二25;四9~11;五1~4)。

          (三)本書是寫給受苦教會的書信,勉勵屬上帝的人要甘心樂意為上帝的旨意、為基督的名、因行善而受苦(二15,20;三16~17;四1、2,12~19;五9~10)。

          (四)本書非常清楚地描繪上帝的真恩,包括三一上帝如何成就這恩(一2),如何將這恩啟示給人(一10~12),如何藉這恩吸引、造就、保守、堅固並成全信徒(一13;二2~3;三7;四10;五10)。

          (五)本書強調「主的再來」,總共有八次提到主將要顯現、鑒察、審判(一5,7,13;二12;四13,17;五1,4)。

          (六)本書是寫給那些得著天上基業的人(一4),目前暫時寄居在地上作客旅(二11),如何在世度餘下的光陰(四2)。

          (七)本書強調基督徒活在世上三件最寶貴的事:信心(一5,7,9,21;五9)、盼望(一3,21;三15)和愛心(一8,22;二17;三8;四8;五14)。

          (八)本書特別提到基督徒順服和謙卑的美德,作者彼得不但勸勉信徒要順服和謙卑(一2,14,22;二13,18;三1,5,8;五5,6),並且他也以身作則,敬重後進同工保羅(五12~13請西拉送信,又將馬可送回給保羅)。

          (九)本書又強調信徒要存敬畏的心過聖潔的生活,將來才能坦然見主(一15~17;二17;三2,5,15)。

          (十)最後,本書對主耶穌基督作了最完善和最清楚的交代:

  (1)在創世以前被上帝預先知道(一20);

  (2)降世受苦難(一11;二21,23;四1);

  (3)被釘流血(一2,19;二24);

  (4)代人受死(一18~20);

  (5)死後曾下陰間(三19~20);

  (6)復活(一3,21;三18);

  (7)升天(三22);

  (8)將在榮耀裏顯現(一7,13;四13;五4)。

2023年3月23日 星期四

那鴻書的年代

 

  那鴻的意思是「安慰」,他是伊勒歌斯人。加利利的迦百農城,原意是那鴻(亦即安慰)的村莊,因此有人說,它是為紀念先知那鴻而命名,那鴻係出身於此。

  如果這種說法正確的話,那鴻出生在北國,親眼看見北國被亞述所滅。當亞述王將以色列人擄到別處時,先知那鴻逃到南國猶大。他在猶大做先知,其信息主要是針對亞述首都尼尼微城。

  那鴻三8提到埃及大城挪亞們又名底比斯,位於尼羅河上游)的陷落,此城係於公元前661年被亞述所攻陷,所以那鴻書的年代應該在這之後。

  那鴻又預言尼尼微的傾覆,尼尼微是在公元前612年被巴比倫和瑪代聯軍所傾覆的,所以那鴻書的年代應該在這之前。換言之,那鴻書在公元前661年到612年之間成書。

  這段期間正值南國瑪拿西王、亞們王、約西亞王的時代,北國此時已被亞述所滅,亞述的財富和聲望正如日中天,那鴻卻來預言其滅亡,豈不是當頭棒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