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2月28日 星期三

歷史書中之彌賽亞

歷史書記載以色列的歷史,從進到迦南地,經過爭戰得地為業,成為大國,而後王國分裂,漸漸衰弱,以致亡國被擄。

但上帝仍眷顧他們,使他們從被擄之地回歸,並且重新建殿造城,恢復對上帝的敬拜。

迦南地是上帝給以色列人應許的產業,預表上帝的國,當上帝作王,人們遵行上帝的旨意,上帝的國就在當中,以色列人就蒙福得勝。當人悖逆上帝,不遵守上帝的誡命,任意而行,上帝就使他們被仇敵轄制。

在這漫長的一千年,上帝不僅藉著歷史,也藉著詩集和先知將彌賽亞一點一點地啟示出來。

約書亞記
耶和華軍隊的元帥
士師記
耶和華使者,耶和華沙龍,拯救者
路得記
近親贖買者,說安慰話
撒母耳記上
受膏者,士師
撒母耳記下
大衛的後裔
列王記上
萬王之萬,萬主之主
列王記下
以色列的戰車馬兵
歷代志上
聖殿供職
歷代志下
招聚聖民守節
以斯拉記
天地的主,建造聖殿,教導律法
尼希米記
守約的上帝,建造城牆
以斯帖記
設擺筵席,尋找王后,施恩的王




耶利米書之時代背景

先知是時代洪流的一員,先知在當時所處的環境、政治、社會、宗教背景下,傳達上帝的信息。尤其耶利米先知身處在猶大國末期動盪不安的時代裡,他的信息與猶大國的存亡、整個政治局勢的發展牽扯在一起,我們有必要瞭解它的時代背景。

以下是猶大國末期諸王的年代表:

640 B.C.
約西亞(當王31年)à609 B.C.約哈斯(3個月)à609 B.C.約雅敬(11年)à598/597 B.C.約雅斤(3個月)à597 B.C.西底家(11年)à586 B.C.猶大亡國。

約西亞13年(627/26 B.C.)耶利米被召(耶一2)寫歷史書的人對約西亞王的評價相當高,他可以說是自大衛王以來最好的國王(王下二十二2;參看申十七20)。約西亞18年(623/22 B.C.)因整修聖殿獲律法書,決定依書上所言奉行上帝的話,此時的猶太人已離棄純正獨一真神的信仰,與迦南宗教結合,施行迦南宗教的祭祀崇拜。

約西亞王於是與民立約決意跟隨上帝,遵守誡命、律例、典章如書中所言,並實行宗教改革,廢邱壇、廢邱壇祭司、除偶像、拆毀屬迦南宗教的東西,強化耶路撒冷聖殿的崇拜,使耶路撒冷成為唯一合法敬拜上帝的地方(王下二十三),他的宗教改革甚至遠達亞述國在舊以色列國所建立的省份(二十三151929)。能夠達成這樣的情況,是因為當時的大國亞述(884609 B.C.)的勢力已漸沒落走下坡。

當一強國即將沒落,正是另一強國即將興起的時候,這是當時政治的寫照;625B.C.巴比倫獨立,迦勒底人Nabopolassar625605 B.C.)建立新巴比倫國(625562 B.C.)。十餘年之後,612 B.C.尼尼微淪陷,610 B.C.亞述最後的國王Aššur-Uballit被逐出僅存的哈蘭,609 B.C.試圖做最後的努力,終告失敗亡國。這年猶大王約西亞死於埃及法老尼哥北上之時(王下二十三29),其子約哈斯繼位。

亞述亡國後,埃及勢力伸入巴勒斯坦,法老尼哥囚禁約哈斯,最後罷黜他,另立其兄約雅敬為王,並將其帶到埃及。耶二十二1012提到不要為死人(約西亞)哭泣,倒要為被抓到埃及的約哈斯哭泣,因他必不得回來。

約雅敬(609598/7 B.C.)因而成為埃及的附庸(王下二十三35)。新興的巴比倫國漸漸強大,605 B.C.(約雅敬四年)尼布甲尼撒以王子的身份在伯拉河旁的迦基米斯(耶四十六2)打敗法老尼哥,攻佔巴勒斯坦,後又追殺埃及軍於敘利亞中部的哈馬。因父亡,趕忙回巴比倫,接續他父親的位子,成為巴比倫王(605562 B.C.)。

605 B.C.這一仗非常重要,它改變了當時的政治局勢,維持不長的埃及勢力(609605 B.C.)於焉瓦解(王下二十四7)。此後尼布甲尼撒的政治勢力不斷擴張,而猶大似乎沒有真正感受到這種轉變,還不斷奢望從埃及得到幫助,因而在先知書中倍受批判(結十七17;二十三2127;二十九67)。也是這一年耶利米命巴錄將他所說的一切話寫下來,唸給百姓聽。約雅敬得知耶利米書卷後,無法聽信書中所言,將之燒燼在火盆中,原因是上面寫著,巴比倫必要來毀滅這地(耶三十六)。

大約604 B.C.猶大屈服於巴比倫,三年後叛變(王下二十四1),原因是巴比倫揮軍出征,南向埃及,與法老尼哥大戰,此役雙方死傷慘重。約雅敬解讀此次的戰役為埃及的勝利,因而靠向法老,停止對巴比倫的納貢。對於背叛的猶大,巴比倫無法在601B.C.的戰役之後馬上向猶大進行報復,根據巴比倫歷代誌,隔年巴比倫整軍攻打阿拉伯。但卻動員鄰邦亞蘭、摩押、亞捫的軍隊去對付攻擊猶大(王下二十四2)。

到了598 B.C.冬天,巴比倫帶軍圍攻耶路撒冷城,在597 B.C.亞達月2日(2/3597 B.C.),攻佔了聖城。約雅敬死於巴比倫圍攻之時,此時城尚未攻破,他的兒子約雅斤繼位,繼位後投降,因而避免聖城被毀,卻無法避免聖城被掠奪 和 君王百姓上層階層的被擄(王下二十四1316),被擄的人數比十年後被帶走的人數還要多。巴比倫王立約西亞的另一兒子西底家為王(597586 B.C.)。

耶二十四章以「無花果」為喻,比喻被擄之人如極好的無花果,上帝要看顧,讓他們得好處,要領他們歸回,賜他們認識上帝的心。而留下來以及住在埃及的猶太人有如極壞的無花果,將遇災難、凌辱、譏笑、在萬國中被拋來拋去,上帝要滅絕他們。

根據巴比倫歷代誌,596/595 B.C.尼布甲尼撒攻打以攔,耶四十九3438也同時記載西底家初年,耶利米先知論以攔所受的災禍。

西底家在位三年後圖謀背叛,聯合以東、摩押、亞捫和沿海城邦聚集耶路撒冷策劃謀反(耶二十七3)。膽敢圖謀造反,可能是因法老尼哥死後,撒美梯二世(Psammetich II)繼位,猶大因此對新的埃及王產生新的冀望,剛好此時巴比倫發生騷動不安,讓他覺得這是一個機會,然而那個騷動後來很快就被平反。而在被擄及在耶路撒冷的猶太人當中,也生出在不久的將來不必再服事巴比倫的期望,巴比倫的軛將除去,被擄之人即將歸來(二十七、二十八章)。先知重覆提出警告,要他們歸順巴比倫,因為這是上帝的定意,耶利米先知也寫信給被擄之人,勸他們稍安勿躁,讓自己的小孩在異鄉娶妻生子,好好過活,因為被擄不是三、四年的事,而是一段時間(耶二十九17)。

594/3 B.C.的策反後來發展如何,我們不得而知,但當尼布甲尼撒於每年例行的出巡在巴勒斯坦附近停留時,這時大家又乖乖的向他納貢。在這段期間,耶利米說了許多話,針對其他說假預言的先知提出嚴重的批判。

耶利米書記載,西底家四年西底家(593 B.C.)曾到巴比倫,利用這機會耶利米將預言巴比倫災禍的書信託隨行者帶去,公眾唸完後令投書於伯拉河,象徵巴比倫如書下沉,不得復興(五十一5963)。這事以後猶大背叛巴比倫(確切時間不知),停止對巴比倫的納貢,可能與589 B.C.上任的埃及法老(HophraApries))有關,此時又對外邦產生了新的冀望。

如今,尼布甲尼撒決定結束猶大國,歷史對此有詳盡的資料記載:王下二十五;耶五十二;耶三十七以下;拉西斯瓦片(Lachish-Ostraka)等。西底家九年(588/7 B.C.)巴比倫圍攻耶路撒冷,長達一年半,期間曾因埃及軍隊前來相援,而中斷圍城(耶三十七11)。正當迦勒底軍隊從耶路撒冷撤退之際,耶利米因祖產問題回鄉,出城門時,被誤以為背叛投降,被拿住關進監牢。後來西底家將他提交到王宮護衛兵的院內(三十七1121)。在此,耶利米與他的堂兄弟執行了土地的贖回(三十二115)。

猶大的首領聽說,耶利米曾勸百姓眾人出去投降,認為大軍正處極力抵抗時期,此舉無異癱瘓士氣大亂軍心,建議將他處死,於是耶利米被打入不見天日的深牢(三十八16)。此時,耶路撒冷已相當危急艱難,城中沒甚麼糧食,以伯米勒將他從深牢救出,讓他仍待在護衛兵的院中,以免在黑牢裡餓死(713)。在城即將被攻破的緊要關頭,西底家顯得不知所措、沒有定見,曾徴詢耶利米的意見,先知勸王投降以保性命,但王不聽(1432)。

西底家 十一年四月九日 (587/6 B.C.)耶路撒冷淪陷,西底家欲逃往阿拉伯,未過約旦河即於耶利哥平原被逮,被帶到尼布甲尼撒軍隊駐紮的總部──利比拉受審。巴比倫王在西底家眼前將其眾子殺害,並將其雙眼弄瞎,帶往巴比倫。阿布月(Av)九日(五月9/10日)迦勒底人焚燒耶路撒冷城,燒燬聖殿、王宮和城內房屋,並拆毀城牆、擄掠聖殿、聖城,將猶太人擄至巴比倫(三十九110;五十二;王下二十五121)。

迦勒底人將一批準備帶往巴比倫的猶太人集中在拉瑪,耶利米也在其中。巴比倫軍隊護衛長尼布撒拉旦恩待耶利米,任由他選擇,是要留在猶大,還是要一起去巴比倫,耶利米選擇了前者,到米斯巴依附巴比倫王所立的省長基大利(三十九11-四十16)。

省長基大利後為軍長以實瑪利所殺,以實瑪利並且擄走住在米斯巴的猶太人,要將他們帶至亞捫,加利亞的兒子約哈難得知後,將眾人奪回,以實瑪利逃往亞捫(四十ㄧ)。約哈難和眾人因省長基大利被殺,心裡害怕迦勒底人報復,欲逃往埃及,耶利米勸阻他們,不聽(四十二)。將耶利米一起帶往埃及答比匿(四十三)。

在埃及的耶利米繼續先知的工作,預言埃及將為巴比倫尼布甲尼撒所敗,並指責猶太人在埃及照樣敬拜別神,如同在巴勒斯坦時一樣,惹上帝發怒,將遭致災難刑罰(四十三813;四十四130)。耶利米書中有關耶利米個人事蹟到此為止,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耶利米先知的信息關乎世局,關乎猶太人的存亡,關乎先知個人安危以及作為先知的艱難,更關乎以色列人的宗教信仰。

舊約歷史書之大綱

現按歷史書各卷主題列出大綱作為參考:

壹、 國度的創建

一、 約書亞記:得著土地
二、 士師記:得著保全
三、 路得記:得著君王
四、 撒母耳記上下:建立國度

貳、 國度的興衰

一、 列王紀上下:政治的興衰
二、 歷代志上下:事奉的興衰

參、 餘民的恢復

一、 以斯拉記:恢復敬拜與敬虔
二、 尼希米記:恢復平安與聖潔
三、 以斯帖記:恢復生命與權柄

舊約歷史書之特色與重點

歷史書接續摩西五經,記載以色列人進迦南,得地,失地及重建的歷史。從歷史書中,我們可以看見創造不是上帝計畫的目標,揀選以色列族不是目標,領他們出埃及不是目標,進迦南也不是目標,之後還要建立王國與聖殿。但就是等到王朝與聖殿都建立了,似乎上帝對列祖的應許都應驗了,上帝還在繼續做事,這屬上帝的國也未盡完美。幾百年之後,我們看見由於人的軟弱,以色列子民的國度完全失敗了,國家亡了,聖殿毀了,百姓被擄了,似乎上帝的計畫己無法再進行。然而這掌管萬有的上帝絕不會失敗,衪乃是藉歷史啟示出衪更美好的計畫。

原來上帝要與人立更美的約,是永不廢棄的;衪要得著更廣大的國度,是屬靈的而非政治的;衪要建造更宏偉的聖殿,是建在每個信衪的人之上,而非侷限在某一定點。從歷史書中,我們看見外在的事物被拆毀了,這是由於選民背約之故;然而上帝仍信守衪的約,保守衪的計畫繼續完成,終究預備好環境,可建立內在,不朽的事物,那才是目標。

讀歷史書,可注意王朝聖殿(包括會幕)兩個主題,觀察它們如何隨著歷史演變;又宜參照先知書而注意先知的角色(須注意各卷的年代背景)。從這些觀察中可獲得一致的結論,就是上帝與選民的關係在大衛和所羅門初期達到最高峰,之後就漸漸沒落,直到最低點;但即便在此時,上帝仍保守少數餘民完成衪的計畫。因此我們一面看見人的軟弱,一面看見上帝保守的能力,最主要的是看見人對彌賽亞救主的需要(原來人不能靠自己做成神的工)。等到日期滿足,上帝就差遣自己的獨生子來到世上,完成舊約時期無法完成的使命。

關於歷史書的解釋,有幾點需要注意:

1、以色列的歷史確是新約的預表,有豐富的表徵,卻不宜將每一件事物靈意化,免得落入私意中;唯宜採宏觀的角度,注意其中上帝與人的關係與屬靈的原則。

2、歷史書兼記人、事、物的各面,所以它所讚揚者的事蹟未必盡可傚法(如參孫,耶弗他);上帝許可的事也未必為上帝原初的心意(如國度分裂),但上帝亦會按照歷史現有的進展而有所定意(如耶戶作以色列王)。

3、注意作者的選材,他詳細記載何事,又略去何事。由此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教訓(未必簡短的記載就不重要,需按文章的結構和語氣判斷)。

4、注意每件事物的背景,按當事人的立場作判斷。

5、需以上帝作歷史書的主角,以上帝與人的關係為其主幹,注意上帝隨歷史的演進所作的啟示與作為。

舊約歷史書背景

舊約的《歷史書》,包括約書亞記,士師記,路得記,撒母耳記上下,列王紀上下,歷代志上下,以斯拉記,尼希米記和以斯帖記。現有的編排次序,是依照七十士譯本(舊約希臘文譯本)的次序,而希伯來版本的聖經是將它們分為兩類:
1)《前先知書》,包括約書亞記,士師記,撒母耳記和列王紀;

2)《聖卷》,包括路得記,歷代志,以斯拉記,尼希米記,以斯帖記(另外包括詩歌智慧書與但以理書)。

歷史書記載以色列人進迦南到被擄歸回期間的歷史,即主前1406432年之間的以色列史。其中《前先知書》部分是記載以色列人進迦南至被擄離開迦南;約書亞記記載以色列人如何征服迦南並分地;士師記記載以色列人在沒有王時的社會狀況,他們如何受外族欺凌又蒙上帝藉士師拯救;撒母耳記上下記載以色列人如何建立王國;列王紀上下則記載王國如何分裂,兩國如何發展,衰弱以至敗亡。

《聖卷》部分中,歷代志上下記載了不少家譜及人名,也記載了王國的歷史,卻更是以祭司的觀點來寫;以斯拉記記載被擄者如何歸回建殿,並改革宗教;尼希米記記載被擄者歸回建城墻;以斯帖記記載被擄者如何在外邦蒙上帝保守,至於路得記,則是士師時期的小插曲,使人看見以色列與外族關係的另一面。

《前先知書》之名,是基於它的內容不是單純的民族歷史,而是看重上帝在與衪立約之民族中的地位與作為,可說它是站在先知和申命記立場所寫的歷史。

《聖卷》中的歷史部分則更看重與信仰有直接關係的事物,例如大衛家,聖殿及敬拜禮儀等,可說是站在祭司的立場來寫歷史。這兩部分合併參照,能使我們對以色列的歷史有了概括性的認識,更能使我們明白上帝的計畫在選民中如何一步步進展。

舊約正典

希伯來聖經 (24卷) 英文聖經 (39卷)(基督教) 英文聖經 (46卷)(天主教)
五經(5卷) 創世記 出埃及記 利未記 民數記 申命記 先知書(8卷)前先知書(4卷) 約書亞記 士師記 撒母耳記(上、下) 列王紀(上、下) 後先知書 以賽亞書 耶利米書 以西結書 十二小先知書 何西阿書 約珥書 阿摩司書 俄巴底亞書 約拿書 彌迦書 拿鴻書 哈巴谷書 西番雅書 哈該書 撒迦利亞書 瑪拉基書 聖卷(11卷) 以麥(真道;3卷) 詩篇 箴言 約伯記 彌基錄(聖卷︰5卷) 雅歌 路得記 哀歌 傳道書 以斯帖記 但以理書 以斯拉一尼希米記 歷代志(上、下)律法書(5卷) 創世記 出埃及記 利未記 民數記 申命記 歷史書(12卷) 約書亞記 約書亞記 士師記 撒母耳記上 撒母耳記下 列王紀上 列王紀上 歷代志上 歷代志下 以斯拉記 尼希米記 以斯帖記 詩歌書(5卷) 約伯記 詩篇 傳道書 雅歌 大先知書(5卷) 以賽亞書 耶利米書 耶利米哀歌 以西結書 但以理書 小先知書(12卷) 何西阿書 約珥書 阿摩司書 俄巴底亞書 約拿書 彌迦書 那鴻書 哈巴谷書 西番亞書 哈該書 撒迦利亞書 瑪拉基書梅瑟五書(5卷) 創世紀 出谷紀 肋未紀 戶籍紀 申命紀 歷史書(16卷) 若穌厄書 民長書 盧德傳 撒慕爾紀上 撒慕爾紀下 列王紀上 列王紀上 編年紀上 編年紀下 厄斯德拉上 厄斯德拉下 多俾亞傳 友弟德傳 艾斯德國爾傳 瑪加伯上 瑪加伯下 詩集及智慧書(7卷) 約伯傳 聖詠集 箴言 訓導篇 雅歌 智慧篇 德訓篇 先知書(18卷) 伊撒意亞 耶肋米亞 哀歌 巴路克 厄則克耳 達尼爾 歐瑟亞 岳厄爾 亞毛斯 亞比底亞 約納 米該亞 納鴻 哈巴谷 索福尼亞 哈蓋 匝加利亞

2018年2月27日 星期二

耶利米書中猶大國末期諸王的年代表

640 B.C.約西亞(當王31年)609 B.C.約哈斯(3個月)609 B.C.約雅敬(11年)598/597 B.C.約雅斤(3個月)597 B.C.西底家(11年)586 B.C.猶大亡國。

約西亞13年(627/26 B.C.)耶利米被召(耶一2)寫歷史書的人對約西亞王的評價相當高,他可以說是自大衛王以來最好的國王(王下二十二2;參看申十七20),約西亞18年(623/22 B.C.)因整修聖殿獲律法書,決定依書上所言奉行上帝的話,此時的猶太人已離棄純正獨一真神的信仰,與迦南宗教結合,施行迦南宗教的祭祀崇拜。約西亞王於是與民立約決意跟隨上帝,遵守誡命、律例、典章如書中所言,並實行宗教改革,廢邱壇、廢邱壇祭司、除偶像、拆毀屬迦南宗教的東西,強化耶路撒冷聖殿的崇拜,使耶路撒冷成為唯一合法敬拜上帝的地方(王下二十三),他的宗教改革甚至遠達亞述國在舊以色列國所建立的省份(二十三151929)。能夠達成這樣的情況,是因為當時的大國亞述(884609 B.C.)的勢力已漸沒落走下坡。

當一強國即將沒落,正是另一強國即將興起的時候,這是當時政治的寫照;625B.C.巴比倫獨立,迦勒底人Nabopolassar625605 B.C.)建立新巴比倫國(625562 B.C.)。十餘年之後,612 B.C.尼尼微淪陷,610 B.C.亞述最後的國王Aššur-Uballit被逐出僅存的哈蘭,609 B.C.試圖做最後的努力,終告失敗亡國。這年猶大王約西亞死於埃及法老尼哥北上之時(王下二十三29),其子約哈斯繼位。

亞述亡國後,埃及勢力伸入巴勒斯坦,法老尼哥囚禁約哈斯,最後罷黜他,另立其兄約雅敬為王,並將其帶到埃及。耶二十二1012提到不要為死人(約西亞)哭泣,倒要為被抓到埃及的約哈斯哭泣,因他必不得回來。

約雅敬(609598/7 B.C.)因而成為埃及的附庸(王下二十三35)。新興的巴比倫國漸漸強大,605 B.C.(約雅敬四年)尼布甲尼撒以王子的身份在伯拉河旁的迦基米斯(耶四十六2)打敗法老尼哥,攻佔巴勒斯坦,後又追殺埃及軍於敘利亞中部的哈馬。因父亡,趕忙回巴比倫,接續他父親的位子,成為巴比倫王(605562 B.C.)。

605 B.C.這一仗非常重要,它改變了當時的政治局勢,維持不長的埃及勢力(609605 B.C.)於焉瓦解(王下二十四7)。此後尼布甲尼撒的政治勢力不斷擴張,而猶大似乎沒有真正感受到這種轉變,還不斷奢望從埃及得到幫助,因而在先知書中倍受批判(結十七17;二十三2127;二十九67)。也是這一年耶利米命巴錄將他所說的一切話寫下來,唸給百姓聽。約雅敬得知耶利米書卷後,無法聽信書中所言,將之燒燼在火盆中,原因是上面寫著,巴比倫必要來毀滅這地(耶三十六)。

大約604 B.C.猶大屈服於巴比倫,三年後叛變(王下二十四1),原因是巴比倫揮軍出征,南向埃及,與法老尼哥大戰,此役雙方死傷慘重。約雅敬解讀此次的戰役為埃及的勝利,因而靠向法老,停止對巴比倫的納貢。對於背叛的猶大,巴比倫無法在601B.C.的戰役之後馬上向猶大進行報復,根據巴比倫歷代誌,隔年巴比倫整軍攻打阿拉伯。但卻動員鄰邦亞蘭、摩押、亞捫的軍隊去對付攻擊猶大(王下二十四2)。

到了598 B.C.冬天,巴比倫帶軍圍攻耶路撒冷城,在597 B.C.亞達月2日(2/3597 B.C.),攻佔了聖城。約雅敬死於巴比倫圍攻之時,此時城尚未攻破,他的兒子約雅斤繼位,繼位後投降,因而避免聖城被毀,卻無法避免聖城被掠奪 和 君王百姓上層階層的被擄(王下二十四1316),被擄的人數比十年後被帶走的人數還要多。巴比倫王立約西亞的另一兒子西底家為王(597586 B.C.)。

耶二十四章以「無花果」為喻,比喻被擄之人如極好的無花果,上帝要看顧,讓他們得好處,要領他們歸回,賜他們認識上帝的心。而留下來以及住在埃及的猶太人有如極壞的無花果,將遇災難、凌辱、譏笑、在萬國中被拋來拋去,上帝要滅絕他們。

根據巴比倫歷代誌,596/595 B.C.尼布甲尼撒攻打以攔,耶四十九3438也同時記載西底家初年,耶利米先知論以攔所受的災禍。

西底家在位三年後圖謀背叛,聯合以東、摩押、亞捫和沿海城邦聚集耶路撒冷策劃謀反(耶二十七3)。膽敢圖謀造反,可能是因法老尼哥死後,撒美梯二世(PsammetichII)繼位,猶大因此對新的埃及王產生新的冀望,剛好此時巴比倫發生騷動不安,讓他覺得這是一個機會,然而那個騷動後來很快就被平反。而在被擄及在耶路撒冷的猶太人當中,也生出在不久的將來不必再服事巴比倫的期望,巴比倫的軛將除去,被擄之人即將歸來(二十七、二十八章)。先知重覆提出警告,要他們歸順巴比倫,因為這是上帝的定意,耶利米先知也寫信給被擄之人,勸他們稍安勿躁,讓自己的小孩在異鄉娶妻生子,好好過活,因為被擄不是三、四年的事,而是一段時間(耶二十九17)。

594/3 B.C.的策反後來發展如何,我們不得而知,但當尼布甲尼撒於每年例行的出巡在巴勒斯坦附近停留時,這時大家又乖乖的向他納貢。在這段期間,耶利米說了許多話,針對其他說假預言的先知提出嚴重的批判。

耶利米書記載,西底家四年西底家(593 B.C.)曾到巴比倫,利用這機會耶利米將預言巴比倫災禍的書信託隨行者帶去,公眾唸完後令投書於伯拉河,象徵巴比倫如書下沉,不得復興(五十一5963)。這事以後猶大背叛巴比倫(確切時間不知),停止對巴比倫的納貢,可能與589 B.C.上任的埃及法老(HophraApries))有關,此時又對外邦產生了新的冀望。

如今,尼布甲尼撒決定結束猶大國,歷史對此有詳盡的資料記載:王下二十五;耶五十二;耶三十七以下;拉西斯瓦片(Lachish-Ostraka)等。西底家九年(588/7 B.C.)巴比倫圍攻耶路撒冷,長達一年半,期間曾因埃及軍隊前來相援,而中斷圍城(耶三十七11)。正當迦勒底軍隊從耶路撒冷撤退之際,耶利米因祖產問題回鄉,出城門時,被誤以為背叛投降,被拿住關進監牢。後來西底家將他提交到王宮護衛兵的院內(三十七1121)。在此,耶利米與他的堂兄弟執行了土地的贖回(三十二115)。

猶大的首領聽說,耶利米曾勸百姓眾人出去投降,認為大軍正處極力抵抗時期,此舉無異癱瘓士氣大亂軍心,建議將他處死,於是耶利米被打入不見天日的深牢(三十八16)。此時,耶路撒冷已相當危急艱難,城中沒甚麼糧食,以伯米勒將他從深牢救出,讓他仍待在護衛兵的院中,以免在黑牢裡餓死(713)。在城即將被攻破的緊要關頭,西底家顯得不知所措、沒有定見,曾徴詢耶利米的意見,先知勸王投降以保性命,但王不聽(1432)。

西底家 十一年四月九日 (587/6 B.C.)耶路撒冷淪陷,西底家欲逃往阿拉伯,未過約旦河即於耶利哥平原被逮,被帶到尼布甲尼撒軍隊駐紮的總部──利比拉受審。巴比倫王在西底家眼前將其眾子殺害,並將其雙眼弄瞎,帶往巴比倫。阿布月(Av)九日(五月9/10日)迦勒底人焚燒耶路撒冷城,燒燬聖殿、王宮和城內房屋,並拆毀城牆、擄掠聖殿、聖城,將猶太人擄至巴比倫(三十九110;五十二;王下二十五121)。

迦勒底人將一批準備帶往巴比倫的猶太人集中在拉瑪,耶利米也在其中。巴比倫軍隊護衛長尼布撒拉旦恩待耶利米,任由他選擇,是要留在猶大,還是要一起去巴比倫,耶利米選擇了前者,到米斯巴依附巴比倫王所立的省長基大利(三十九11-四十16)。

省長基大利後為軍長以實瑪利所殺,以實瑪利並且擄走住在米斯巴的猶太人,要將他們帶至亞捫,加利亞的兒子約哈難得知後,將眾人奪回,以實瑪利逃往亞捫(四十ㄧ)。約哈難和眾人因省長基大利被殺,心裡害怕迦勒底人報復,欲逃往埃及,耶利米勸阻他們,不聽(四十二)。將耶利米一起帶往埃及答比匿(四十三)。

在埃及的耶利米繼續先知的工作,預言埃及將為巴比倫尼布甲尼撒所敗,並指責猶太人在埃及照樣敬拜別神,如同在巴勒斯坦時一樣,惹上帝發怒,將遭致災難刑罰(四十三813;四十四130)。耶利米書中有關耶利米個人事蹟到此為止,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耶利米先知的信息關乎世局,關乎猶太人的存亡,關乎先知個人安危以及作為先知的艱難,更關乎以色列人的宗教信仰。

歷史文化背景探究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聖經也是一本歷史書,記錄著過去發生的事情。歷史文化背景的探究就是要去認識更多歷史的事情,確定聖經記錄的真實性。

    歷史學家通常用以研究古代遺物和文件的方法,以“客觀”的方法去確定經文的原意以及作品內容的可靠性。工作層面有兩個:研究著作者所處的歷史環境背景及確定資料(data)的歷史性。歷史文化探究就是要確定這些資料的“歷史性”,加以考查審查。

    今日的聖經學者再次的告訴我們歷史文化背景的重要性。因為如果不能掌握歷史文化背景,就不可能適當地把當日在一個處境中的信息轉移到今日的處境裡。所以解經者必須多認識聖經的歷史文化背景。

歷史探究工作:

1.聖經的歷史觀。聖經的歷史比較是宗教性的。也就是屬於敘述的(narrative)、教導的(didactic),和選擇性的(selective)

2.古近東的歷史。說明聖經歷史並沒有與它的主要歷史背景(也就是古近東歷史)隔離。解經者必須多認識當時其他國家民族的歷史背景。

3.以色列史的變遷。這些變遷決定了許多的資料意義。例如,在族長時期的獻祭並不能與王國時期的獻祭相提並論。

4.新約的歷史背景。要知道新約的歷史是在一個急變的時期中成長的。所以時常要求先確定一份資料的寫作時期,這樣才更能確定經文的意義。

文化探究方面:

  當然,文化並不能與歷史完全分別開來。文化說明解經者要把當時因風俗、人情、經濟、政治、地理氣候所引起的文化有所掌握,以幫助瞭解經文更多。

    探究著作者所處的歷史文化背景使我們和著作者之間的距離拉近了。如今有許多新舊約背景和歷史的參考書能幫助我們作這方面的分析。

敘述體裁

敘述體裁(也有譯成「記述文」)在聖經中佔了最多的篇幅,通常是指一些事件的歷史過程的記述。舊約中的歷史書卷,新約的福音書和使徒行傳都是最典型的敘述體。

    當代聖經學者對敘述文有深入的看見,一般上是按敘述文的特徵來分析和解釋經文。敘述文有四個特性:

1. 情節(Plot):就是一個敘述故事的過程,有時在這過程當中會出現衝突、陰謀、解決衝突,有時也會出現多次衝突等等。例如約翰福音第九章,耶穌先醫治瞎子,然後就是瞎子與法利賽人起第一次的衝突(9:13),接著再起第二次的衝突(9:24),最後是耶穌與法利賽人起衝突(9:40)

2. 人物(characters):在整個敘述當中會出現一位或多位不同的人物。明顯地,這些人物的活動構成整個情節。讀者也只能從他們的活動和談話中來認識他們。當然,我們要更多留意作者如何表達他們來讓我們認識。這些人物常常是相對或是敵對起來的。“好人”通常是屬於神的人。通常敘述者/作者不會清楚說明這些人物的動機(motive)和性格(personality),因此讀者必須去解釋這些人物。例如約翰福音第九章,人物有耶穌、瞎子、法利賽人、瞎子的父母親、連先知,摩西和神也被引伸出來。這些人物的動作都清楚被敘述出來。

3. 佈景(setting):佈景就是情節和人物的空間。很多時候,聖經佈景都牽引著歷史因素,讀者先要瞭解這些歷史背景才有辦法深入作詮釋。比如耶穌醫治畢士大池旁的瘸子,病人都在等候天使按時下池子攪動池水,為什麼呢?這就要讀者先認識這歷史背景了。另外,因為許多敘述要求有清楚的地點才能實現,因此聖經中的地點都含有真實的歷史背景。這是聖經與世俗文學著作的分別之處。約翰福音第九章中「往西羅亞池子裡去洗」、「在安息日」、「怕猶太人」、「趕出會堂」都屬於佈景資料,因而也要求讀者去認識其中的歷史背景。

4. 意見(point of view):敘述者的意見和企圖可以說是敘述文中唯一的聲音,他也是那位控制整個局勢的人;我們只能從他所定下來的意見中認識該段經文的意思。換句話說,敘述者就是那位決定和導引讀者該如何反應敘述中的情節和人物。通常這位敘述者會以第一人身份“我/我們”(First person)或是第三人身份“他/不記名”(Third person)來敘述。如果是以第一人身份,那敘述者就是其中一位人物。可是聖經的敘述通常都是以第三人身份敘述,並且是以不記名、不顯露身份來敘述。這不顯露的敘述者不出現在故事中;以第三人身來講述;不受時間和地域控制;在每個情節中作為一位暗藏者(implied author),隨時可以重複講述任何動作;隱藏起來講述當中人物的意念和感受;常常解釋那時的背景,或翻譯一些字眼,或為故事註解;並且以個人的意識形態來講述事情過程。

    例如,當耶穌在迦拿行完以水變酒的神蹟後,敘述者就註釋說「這是耶穌所行的頭一件神蹟」,又如我們不能肯定約3:16-21到底是耶穌親口說的話或是敘述者個人的反省。

瑪拉基的生平

先知[瑪拉基]的意思是[我的使命。]可能是一個筆名,與今日傳道人時常用的[上帝的僕人]等自稱相同。使者二字,與中文常譯[天使]一樣,使者原音為[瑪勒]。所以瑪拉基可稱為世上雖無名卻帶著天上的榮耀者。上帝用這位使者來結束舊約的律法時代,同時也是應許:主耶穌那立約的使者將要來臨。


在寫書的先知中,在所謂的[小先知]中,在歸國的先知中,瑪拉基是最後的一個。在眾先知中,他是最隱藏的一個,因為除了[瑪拉基]這名字之外,關於他的出身、譜系等等,實在一無所知。在以斯拉記和尼希米記,兩卷被擄後的歷史書裡,沒有記載他的事蹟,在哈該書和撒迦利亞書兩卷歸國後的先知書裡也沒有提及他的名字。聖經中也找不出另一個人叫[瑪拉基]

….我要差遣我的使者….」(瑪三1)原文是「我要差遣瑪拉基。」所以有一些人認為「瑪拉基」不是一個人的名字,也不是一個專有名詞,[瑪拉基]只是一個普通名詞,說明某一個人的身份而已。他們的結論認為本書是一位隱名氏所寫的。如果這是事實,這也是不足為奇的,因為新約中那卷寶貴的希伯來書也是一位隱名氏所寫的。可是我們仍舊相信[瑪拉基]實是先知的名字。因為:

 1.先知書著者的真名總是載明在書的開端的。

 2.一章一節[瑪拉基]這名字沒有理由一定要譯出它的意義。如果我們不當它是一個專有名詞,而譯作[我的使者],那麼一章一節變成[耶和華藉我的使者傳給以色列的默示],這話不能成立。

 3.不能因為聖經中沒有另一個人叫「瑪拉基」,就說[瑪拉基]決不是一個人名。例如:約拿、哈巴谷等都沒有同名者。

他只提他的名字而不提其他,也表明他重視,滿足上帝所給他的職分—-[我的使者],除此之外,其餘都不值一提。當他在瑪拉基書中一再提到[使者]時,必定聯想到上帝所賜給他的職分而高興。

歷史書總論

書卷與重點
1.  約書亞記民族的擁有。
2.  士師記民族的壓迫。
3.  撒母耳記上民族的穩定。
4.  撒母耳記下民族的擴展。
5.  列王紀上 – (1-10)民族的光榮;(12-22)國家的分裂。
6.  列王紀下 – (1-17)北國的墮落; (18-25)南國的被擄。
7.  歷代志上民族聖殿的預備。
8.  歷代志下民族聖殿的毀壞。
9.  以斯拉記重整民族的聖殿。
10. 尼希米記城市的重建。
11. 以斯帖記民族得保護。

以色列歷史的概略
1. 列祖時期(12-50):公元前2000 – 1875
以亞伯拉罕進迦南開始,包括了他的兒子以撒、孫子雅各,與雅各的全家進埃及時七十人(公元前1875)。經過四百年在埃及的奴隸式生活,上帝興起了摩西(公元前1450)解救他們。

2. 上帝治時期(出埃及記-路得記):公元前1445 – 1043
上帝藉著祂的律法及作代言人的先知直接的管治以色列人。這樣形式的管治由摩西開始到約書亞,最後到撒母耳結束。

3. 王國時期(撒母耳記上 - 歷代志下):公元前1043 – 586
以色列人向上帝求一位王像外邦人的管治方式,上帝允許。三位君王〔大衛、掃羅、所羅門〕將以色列整個國家帶進高峰。至所羅門王死,國家分成兩半:北國「以色列」由他的統帥耶羅波安統管十支派;南國「猶大」由他的兒子羅波安統管兩支派。公元前722北國以色列為亞述所滅,而南國則在公元前605被巴比倫控制,至公元前586首都耶路撒冷被毀。

4. 被擄時期(沒有歷史書卷記錄):公元前605 – 536
歷時七十年的被擄(耶利米書2511),在這期間三位先知出現:耶利米〔哀歌〕、以西結、但以理。巴比倫在公元前539被瑪代波斯所滅而第一位君王古列下令准許以色列人於公元前536回歸(以斯拉11)

5. 回歸重整時期(以斯拉記 - 以斯帖記): 公元前536 – 420
祭司所羅巴伯帶領近五萬人回歸耶路撒冷重建聖殿,藉先知哈該和撒迦利亞的鼓勵於公元前536動工。
公元前458以斯拉帶領近二千猶太人回歸。
公元前445尼希米接著重建耶路撒冷城,並同時得瑪拉基先知(公元前433-420)的鼓勵。

以色列歷史人物的概覽
1. 列祖時期:       a. 亞伯拉罕信心之父
                                b. 以撒上帝所應許的後代
                                c. 雅各十二支派之父
                                d. 約瑟以色列的保存者
2. 上帝治時期: a. 摩西大能的拯救者
                                b. 約書亞帶領以色列人進應許地
c. 士師如基甸、參孫、撒母耳在第一位以色列君王之先作他們的領袖
3. 王國時期:      a. 掃羅
                              b. 大衛
                              c. 所羅門以色列中最榮耀的王
                              d. 猶大各王約阿施、希西家、約西亞
                              e. 先知被擄前:以利亞、以利沙、以賽亞、耶利米
                                              被擄時:以西結、但以理
                                                     被擄後:撒迦利亞、瑪拉基
                                                     帶領回國:以斯拉、尼希米

以色列歷史的年代大綱
公元前931 – 所羅門的死、分裂成南北國
公元前722 – 北國以色列被亞述所擄
公元前605 – 南國猶大被巴比倫所擄
公元前586 – 耶路拉冷聖殿被毀
公元前536 – 餘民的回歸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