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2月28日 星期三

舊約歷史書之特色與重點

歷史書接續摩西五經,記載以色列人進迦南,得地,失地及重建的歷史。從歷史書中,我們可以看見創造不是上帝計畫的目標,揀選以色列族不是目標,領他們出埃及不是目標,進迦南也不是目標,之後還要建立王國與聖殿。但就是等到王朝與聖殿都建立了,似乎上帝對列祖的應許都應驗了,上帝還在繼續做事,這屬上帝的國也未盡完美。幾百年之後,我們看見由於人的軟弱,以色列子民的國度完全失敗了,國家亡了,聖殿毀了,百姓被擄了,似乎上帝的計畫己無法再進行。然而這掌管萬有的上帝絕不會失敗,衪乃是藉歷史啟示出衪更美好的計畫。

原來上帝要與人立更美的約,是永不廢棄的;衪要得著更廣大的國度,是屬靈的而非政治的;衪要建造更宏偉的聖殿,是建在每個信衪的人之上,而非侷限在某一定點。從歷史書中,我們看見外在的事物被拆毀了,這是由於選民背約之故;然而上帝仍信守衪的約,保守衪的計畫繼續完成,終究預備好環境,可建立內在,不朽的事物,那才是目標。

讀歷史書,可注意王朝聖殿(包括會幕)兩個主題,觀察它們如何隨著歷史演變;又宜參照先知書而注意先知的角色(須注意各卷的年代背景)。從這些觀察中可獲得一致的結論,就是上帝與選民的關係在大衛和所羅門初期達到最高峰,之後就漸漸沒落,直到最低點;但即便在此時,上帝仍保守少數餘民完成衪的計畫。因此我們一面看見人的軟弱,一面看見上帝保守的能力,最主要的是看見人對彌賽亞救主的需要(原來人不能靠自己做成神的工)。等到日期滿足,上帝就差遣自己的獨生子來到世上,完成舊約時期無法完成的使命。

關於歷史書的解釋,有幾點需要注意:

1、以色列的歷史確是新約的預表,有豐富的表徵,卻不宜將每一件事物靈意化,免得落入私意中;唯宜採宏觀的角度,注意其中上帝與人的關係與屬靈的原則。

2、歷史書兼記人、事、物的各面,所以它所讚揚者的事蹟未必盡可傚法(如參孫,耶弗他);上帝許可的事也未必為上帝原初的心意(如國度分裂),但上帝亦會按照歷史現有的進展而有所定意(如耶戶作以色列王)。

3、注意作者的選材,他詳細記載何事,又略去何事。由此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教訓(未必簡短的記載就不重要,需按文章的結構和語氣判斷)。

4、注意每件事物的背景,按當事人的立場作判斷。

5、需以上帝作歷史書的主角,以上帝與人的關係為其主幹,注意上帝隨歷史的演進所作的啟示與作為。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