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28日 星期五

新約的文學背景

 

七十士譯本(LXX

 

  相傳希臘分裂之南國埃及多利買二世,熱愛藏書,並善待猶太人,乃遣使耶城,請譯希伯來經典。大祭司於各支派精選六人送到埃及(後傳為七十人),王將其分置於七十處譯經,譯成後發現內容幾乎完全相同,大為驚佩,確信乃上帝所為。

 

  初代教會在希臘化的世界能夠順利傳播福音,LXX的幫助甚大。該譯本也成為後代翻譯舊約聖經的重要參考。

 

次經與偽經

 

  在猶太人悠久的歷史當中,特別是在兩約之間的時期,有許多影響深遠的文學作品流傳。這些作品大多主題均圍繞著律法書(舊約聖經)的教義。這些作品在新約聖經(如猶大書、希伯來書、羅馬書等)與初代教會都經常被引用,早期教父們認為它們雖不能列入正典,但其中有些教訓對教導信徒與傳揚福音是有幫助的。

 

  這些作品當中有一部份在LXX和著名的拉丁聖經學者耶柔米的武加大譯本(今天主教聖經的根源)被收入,KJV聖經將它們獨立為十二卷的著作,稱為次經。沒有被列在這十二卷的則通稱為偽經,當中大多都屬於啟示文學。

 

  次經與偽經在初代教會時基本上是沒有分別的。現在更正教認為它們的價值介於有教導參考性與毫無參考性之間,天主教則將次經列入正典,偽經列為可參考的次經。

 

裴羅與約瑟弗

 

  希臘與其他異教(如祆教)文化思想是新約時代與作者思想背景重要的一環,次偽經當中就有一些深受其影響。裴羅則是最具代表,深受希臘文化影響的猶太思想家。他將希臘的理性哲學與希伯來的啟示宗教連起來,頗似今日的靈意解經。例如亞伯拉罕由吾珥入迦南,被指為由感官肉體世界走向上帝應許之地的靈性旅程。他也用Logos(道)的觀念將絕對超越的上帝與相對有限的世界連結起來。這些觀念,深深影響當時的猶太人與基督徒,乃至於後來的基督教發展。其中有些異端,就成為新約聖經與初代教父竭力防止的對象。

 

    約瑟弗本為抗羅之猶太軍人,投降之後撰述猶太歷史,雖不完全精確,但由於兩約之間的猶太史料稀少,因此仍極具參考價值。

 

 

黨派、會堂的興起

黨派:

 

     除了法利賽人與撒都該人還有其他的信仰團體

 

文士-以斯拉可算為其遠祖,是抄寫、解釋、教導律法書的人,通常與法利賽人相提並論。兩者後來都淪為形式主義。

 

愛色尼人-類似法利賽人,但群居於死海西岸的地方,生活更加克己,解釋律法更加嚴謹。

 

昆蘭團體-可能是愛色尼人的一支,主要散佈在猶大曠野、死海沿岸。他們的領袖被稱為「公義的教師」。有人認為主耶穌也曾是昆蘭團體的一員。

 

奮銳黨人-一群誓死捍衛律法的激進愛國主義者,馬加比一家可算為其遠祖。他們極端憎惡一切與希臘羅馬有關的人事物,動輒以武力解決問題,終於導致66-70 A.D.的羅馬毀滅猶太地與耶路撒冷。

 

  除了撒都該人(他們是外表猶太人,裡面外邦人)之外,其他各種人雖各有多少的不同,但相同的則是對律法與聖約的熱衷。律法因此成為猶太人抵抗希臘文化的核心。

 

會堂的興起

 

  猶太人被擄之後,失去信仰的中心-聖殿,為了進行敬拜,教導律法,維繫信仰,在各個猶太人群居之處,就建立起一個個小型的集會場所,稱之為「會堂」。會堂崇拜的模式,後來就被初代教會用來傳播福音。

 

彌賽亞的盼望

 

  根據學者研究,猶太人從被擄後直到敘利亞王依比芬尼壓迫時期,因苦難流離,可能漸漸傾向無彌賽亞觀念,認為彌賽亞要到末時上帝審判掌權之時才會臨到。

 

  到了馬加比革命時期,猶太人可能一度以為彌賽亞會由利未支派而出。但當王朝開始腐化墮落之後,他們可能會重新回到聖經所啟示的大衛後裔中等待彌賽亞。然而無論觀念如何演變,猶太人心中的彌賽亞只能是滿有榮耀的民族救星或領袖君王,絕對不是卑微受苦的僕人。因此他們不會同意以賽亞書五十三章是論及彌賽亞的經文。

 

 

 

從後波斯到大希律

 

  在波斯古列王末年,希臘已開始興起。後來兩國終於爆發三次大戰,兩次由大利烏王率領,其中第二次即有名的馬拉松大戰,結果均告失敗。休兵十年之後,薛西斯王(已故大利烏王之子,即以斯帖記的亞哈隨魯王)發動最大規模的海陸聯合作戰,仍然再度失敗。從此波斯江河日下,至330 B.C.為希臘亞歷山大大帝所滅。

 

  亞歷山大大帝對猶太人頗為偏愛,他賞識他們的優越品德。相傳其軍抵耶路撒冷時,當時的猶太祭司出城迎接。王見其頭戴「歸耶和華為聖」之聖牌,立即下拜,答允善待猶太人,並謂其於曾夢見該聖牌。祭司出示但以理書,表明關於他的預言早已載於經上,更令其驚佩。他在埃及建亞歷山大城,給猶太人一等公民權。

 

  亞歷山大大帝一生雖努力傳播希臘文化,但並未勉強猶太人改變信仰。這其實對猶太傳統信仰的威脅更大。後來證明希臘文化對猶太人,乃至於全世界影響深遠,並造成猶太人分裂為兩大壁壘:抗希保守者與親希開放者。前者視後者為罪人叛徒,後者視前者為守舊落後。這就成為猶太民族內亂的禍根,埋下了連綿戰亂的導火線。

 

  亞歷山大死後,帝國分裂為四。從此戰略要衝的猶太地落入在敘利亞的北王與在埃及的南王兩邊的連年征戰當中。

 

  開始的一百多年,猶太地由南邊多利買王朝統治,雖與北方戰事不斷,但南王大致相當尊重猶太人。到南王統治後期,由於猶太祭司不願納貢,猶太地的稅務遂由多比亞家族掌握,靠異族統治做後盾搜刮人民錢財。從此前者率領中下階層民眾,自稱敬虔派或哈西典,而稱後者與相關的親希貴族階級為世俗派(後者自稱為進步黨或自由派),兩邊開始進行權力鬥爭。

 

  後來北王安提阿哥第三於198 B.C.奪下猶太地,前幾年尚寬待猶太人。到了迦太基名將漢尼拔遭羅馬擊敗而投靠敘利亞時,即慫恿他與羅馬開戰。敘利亞戰敗,要求猶太人繳納重稅償還作戰經費,雙方開始發生衝突。

 

  至175 B.C.安提阿哥第四即位,亦名依比芬尼。他極盡所能的逼迫猶太人,褻瀆他們的信仰,一般認為但以理書9:27所說那行毀壞可憎的就是指他。

 

  167 B.C.,依比芬尼的手下到了耶路撒冷城西的小城莫頂,正擬逼迫敬虔派的猶太人,卻被哈斯摩家族的老祭司馬提亞與其五個兒子所消滅,於是開始了一百多年的猶太革命自治時期。

 

  起義不久,馬提亞過世,臨終指派三子猶大,又名馬加比,領導眾人。以後猶太革命時期即通稱為馬加比時代。

 

  猶大卒,么弟約拿坦接棒。約拿坦卒,二哥西門接棒。西門至135 B.C.卒,其子許爾堪接棒,開始了猶太人的哈斯摩年王朝。在這期間,猶太人與敘利亞互有勝敗,前者並得新興的羅馬幫助,日益取得獨立的地位。

 

  在約拿坦之時,因政治利害關係,革命領袖開始兼任大祭司。到了許爾堪之時,由於他的世俗與獨裁,偏重戰事而忽略大祭司職份,以及與羅馬結盟使部份人民產生疑懼,於是過去一同奮鬥的哈西典敬虔派人士與他分裂,日後發展成為法利賽黨。此時世俗自由派的貴族階級乘虛而入,與王親近,日後發展成為撒都該黨。兩黨長年進行激烈的鬥爭。

 

  許爾堪死後,王朝陷入長年內亂,爭權者均向羅馬請求援助,於是國家漸漸失去獨立,至63 B.C.,猶太地終為羅馬龐培將軍征服,耶城城牆被拆毀,失去了所有的自治權,僅餘下傀儡的大祭司職份。(在約旦河東的一些希臘化城市,獲准自治,稱為低加波利。)

 

  在哈斯摩年王朝末期,以土買(希臘對古以東地之名)興起一位名叫安提帕特的野心家,他在猶太王朝內合縱連橫,首先獲得龐培信賴。後來他轉而支持該撒,大為得勢,派兩個兒子一為耶城長官,一為加利利副省長。後者繼續死命巴結羅馬,至該撒死後,該撒亞古士督就位之前(即打敗安東尼與埃及多利買王朝末代女王的屋大維,他曾為統治方便,命令全國人民報名上冊,如路加二章所載),約在39 B.C.,正式消滅哈斯摩年王朝,成為統治猶太地的大希律王。

 

 

 

2020年8月25日 星期二

耶穌升天

 

(太廿八11~20;可十六19~20;路廿四50~53;徒一6~11)

 

耶穌復活到祂升天,總共有40天之久。這段期間,祂常常向門徒顯現,講論上帝國的事(徒一3)。

 

門徒們這時候所關心的仍然是以色列的國,期待復活的主耶穌來復興以色列國(徒一6)。

 

但是耶穌的心意是在上帝的國,上帝的國要從耶路撒冷,撒馬利亞,一直拓展到地極,這要靠聖靈的能力並門徒的見證來完成。其實耶穌早就在彼拉多面前受審時說過了,「我的國不屬這世界」(約十八36)。

 

關於地上的國與上帝的國,你關心的是什麼?要如何具體行動,讓上帝的國實現在地上呢?

 

耶穌升天以前,對門徒有兩項重要的託付:

 

第一,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

 

第二,將主的吩咐教導他們遵守(太廿八19~20)。

 

這裡我們看見,宣教與教導,是耶穌所交託給門徒的大使命,也是教會兩項最重要的工作。教會重視這兩項工作,取得平衡,上帝的國才能早日來到。

 

耶穌升天了,祂是否棄門徒於不顧呢?不,祂說過,「我不撇下你們為孤兒

,我必到你們這裏來。」(約十四18)

 

祂也曾經好幾次說,要差聖靈保惠師來(約十四16~27,十六7、13,廿22;徒一8),在升天之前更應許說,門徒如果照主所吩咐的行:「我就常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太廿八20)

 

你願意做主耶穌的門徒嗎?你願意接受主耶穌大使命的託付嗎?你可以用什麼樣實際的行動來做?

 

耶穌升天時,有許多人眼睛看見祂被接升天,一直到看不見為止。那時,有天使說,「這離開你們被接升天的耶穌,你們見祂怎樣往天上去,祂還要怎樣來。」(徒一11)

 

耶穌還要再來,但不是像祂第一次來到世間那樣以嬰孩的樣式降生。耶穌告訴過門徒:「那時,他們要看見人子有能力,有大榮耀駕雲降臨。一有這些事,你們就當挺身昂首,因為你們得贖的日子近了。」(路廿一27~28)

 

願主再來!

2020年8月22日 星期六

以色列選民歷史

 

    以色列人的歷史在舊約中有詳細的記錄,但是古中東的歷史也存有許多以色列人的歷史記錄。兩方參考之下,讓我們對這些“上帝的選民”認識更多。

 

1.      族長時期:族長一般是指亞伯拉罕至約瑟為止的人物。以色列人是耶和華的選民,他們的歷史必須從族長的生平追溯(12-50)。在他們的歷史之前,有創世的記載。創11章有這些史前的記載。最初的人類社會,可自亞當起算至亞伯拉罕。有關族長的事跡,由於近年考古學的評鑑,一般人已無法否認這些事跡歷史的真實性。四位族長:亞伯拉罕、以撒、雅各與約瑟,都成為當持社會的領導人物。他們的信仰尤其成為當代與後世的見證。耶和華是亞伯拉罕、以撒、雅各的上帝。從亞伯拉罕起,此族以畜牧為生,到處移居,算是遊牧民族。雖然歷經艱辛,仍靠上帝的恩惠得以繁衍,足見信心的力量。他們的道德行為尤其為眾人的表率。約瑟因上帝的安排而移居埃及,貴為宰相,因此救了全家性命,不致被饑荒所害。但全家因此留居埃及,日後被壓迫,成為奴工,等候耶和華的拯救。

 

2.      出離埃及:埃及從異族統治之下(主前十四世紀的喜克族人)獲取自由後,強調民族自尊,排除異邦人,所以新王對以色列人倍加迫害。上帝呼召摩西,領導以色列人出離埃及。摩西幼年得蒙保守,幼嬰時被父母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棄於尼羅河畔,為法老公主收留。但幼年時仍有家人的照顧,並得著宗教的教育,所以長大後寧可忍受凌辱,不願做法老女兒之子,放棄王儲的地位,甚至亡命他地。他蒙上帝呼召,向埃及王交涉,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到曠野敬拜。上帝以奇事促以色列人離去,經過紅海,得以自由。三個月後,在西乃曠野的山下,得著耶和華的啟示,獲得聖約的應許,承受律法的命令,建立以色列國。上帝揀選他們為聖約的子民。

 

3.      定居迦南:摩西死後,他的助手約書亞繼承未完成的使命,帶領以色列人過約旦河進迦南地,乃是上帝為以色列人所準備的「流奶與密之地」。他事前受摩西差派至迦南地探察,與迦勒二人堅持進駐迦南,甚餘十個探子因懼怕而不主張以色列人前往。所以日後摩西授命約書亞進軍迦南,承受耶和華的地業,他在迦南先北伐,再南征,共十四年,以後在示羅地為以色列各支派主持分地的事宜;引退前在示劍與以色列人面前重申聖約,作最後的叮嚀(24)。以色列人定居迦南,是上帝賜的福分,但也不無困難。由於地區擴大,甚難統一,又受迦南高度文化之誘惑,隨從異教的影響,逐漸遠離耶和華。當時以色列支派各自為政,難達成合一,外患頻仍,需要軍事的與法律的責任,得著上帝的靈賜能力,是恩賜的領袖,雖為君王的前身,卻無世襲的系統。以色列人蒙上帝差遣的士師拯救,國中太平,但是人民常犯罪。上帝只得管教他們,容讓異族來侵略壓迫,可是以色列人再重複錯誤,歷史似乎重演。最後非利士人的侵略成為最大的威脅。以色列為情勢所迫,有建立王朝的必要。

 

4.      王朝建立:為求國家堅強,民族的統一是刻不容緩的事。以色列向撒母耳求王的事本身不算是錯誤,但是錯在他們信仰的基本態度,因為他們離棄耶和華。王朝建立了,安定尚須時日。

4.1.掃羅為第一 任 君王,仍有士師形像,他雖有軍事才幹,但無政治的才智。政府既無組織,也無首都。他的戰果確立了他作君王的地位,卻缺乏信仰的深度,甚至一再違命,使先知撒母耳在督導方面深深失望,須另選賢能。掃羅又生性嫉妒,不僅不將大衛視作民族的領導人,反視為勁敵,非除去不可;終於釀成他個人與家庭的悲劇。他與兒子約拿單在抵抗非利士軍時陣亡沙場。

4.2.大衛為掃羅的女婿,繼位是有合法權益的。但到他作王後,王權才真正成為世襲,且有上帝的聖約為依據(撒下7)。他先在希伯崙作王七年,然後成為以色列 全國之 君。他的戰略不是先攻擊非利士,而是攻耶布斯,取得保障。奪城後,在該地建都,定名為耶路撒冷。這是以色列歷史的黃金時代。大衛在軍事成功之餘,鞏固內政,迎接約櫃,加強敬拜耶和華的信仰。他是猶大族的人,重點在南方,在位時已引起北方的不滿,種下日後南北分裂之因素。他的事跡記載在撒母耳記下9-12章及列王紀上1-2章。

4.3.所羅門獲大衛准許被立為王,是由先知拿單與母親拔示巴促成。他以智慧著稱,享有才子的盛名。他大興土木,達成父王大衛的願望,建成聖殿。按月課稅,不照支派的界限,按地區的經濟狀況,引起北方的憎恨,在信仰方面,他晚年失節,妃嬪太多,且來自異邦,都為政治名交之聯姻,使他陷於異教迷信之罪惡。

 

5.      南北分裂:所羅門之子羅波安即位後,仍按父王之政策,使北方在耶羅波安策動之下發生叛變。十個支派脫離出來,自成以色列北國,在但與伯特利兩地設立聖所。以牛犢為偶像,供人們敬拜。聖所設立,原為防止人民再去南方耶路撒冷城,但現在弄巧成拙,無可收拾。北國之王朝既非大衛家,沒有上帝的應許與福分,篡位的事更司空見慣,政治失去平衡與安定,如果沒有若干偉大的先知如以利亞、以利沙、阿摩司等,北方必早已敗亡。雖然如此,北國也只有二百餘年的歷史,在主前722年被亞述消滅。亞述王把被擄的以色列分散到各地去,加上沒根深信仰耶和華的根基,隨意與別族通婚,從此北方十個支派失散了。

5.1.南北分國之後,猶大尚為安定。北國革命頻仍,耶羅波安的兒子拿答即位不久,為將軍巴沙所殺,巴沙將國都由示劍遷至得撒。他的兒子以拉也被暗殺,心利的王位反為暗利所奪,建立王朝,成為以後亞哈家的強權。那時,猶大國的王羅波安之子亞比央,孫亞撒,不住與以色列北國爭戰。兩國之爭奪不停,至暗利戰勝猶大以後,大事興革,遷都至撒瑪利亞。異族如摩押,推羅等也都受制於他。推羅的公主耶洗別嫁給暗利王的兒子亞哈,帶進巴力的敬拜,將北國陷於拜偶像罪惡之中,以後就引起耶戶的革命。耶戶的革命,為除去巴力的迷信,有先知以利沙的鼓勵。他殺害耶洗別及亞哈的眾子,並巴力祭司,這番宗教改革可謂透徹。但國力元氣大傷,南國唯一篡位的是母后亞他利雅。她為亞哈之女兒,是亞哈謝的王后。她殺害王嗣,在位六年,終被殺死。約阿施幼年被祭司藏起,合法繼承王位時年僅七歲,北國耶戶與南國約阿施都不敬拜耶和華,兩國的國勢力衰。

5.2.北國的政治既不安定,災患又多。敘利亞已漸漸失去強權的地位。由於列強的爭奪,巴勒斯坦得以偷安片時。北國在耶羅波安第二,南國在烏西雅王的時期,貿易興盛,經濟日隆。其實這正是以色列民族的危機,因為人民只顧迷戀金錢物質。過了這個時期,敗亡的喪鐘已經敲響。亞述強權採取行動,指向巴勒斯坦。敘利亞與北國聯盟,想對抗亞述,促猶大參加。猶大王亞哈斯不敢加盟,免遭敘利亞、以色列戰爭之害。但亞述迅速奪取敘利亞的大馬色,當時在主前732年。十年後,撒瑪利亞城被攻破,北國敗亡,淪為亞述帝國的一省,十個支派從此失落了。

5.3.南國雖倖免一時之災,但禍患無窮,一直受制於亞述強權,戰爭政策也常在亞述與埃及兩大強權之中舉棋不定,最後在巴比倫的侵略下敗亡。巴比倫擊敗埃及是在主前605年,亞述的尼尼微城早在主前612年被巴比倫征服。巴比倫的目標只在巴勒斯坦,因為巴勒斯坦是控制整個中東的戰略地點。南國雖屢次尋求政治獨立、宗教改革,如希西家王與約西亞王,但迷信積習太久,罪惡已深,改革的事雖有短暫的果效,但無長期的效果。耶和華公義的審判已經發動,耶路撒冷城在主前587年,為巴比倫攻陷。南國敗亡,比北國多維持一百三十五年。

 

6.      被擄歸回:猶大曾被擄三次,首次在主前605年,尼布甲尼撒王擄走宮廷重要人物。第二次在主前597年,約雅敬王及國中的精英被擄。第三次在主前587年京都淪陷時。若不計主前605年的事而以597年為第一次,第三次當為主前583年猶大省長基大利被謀殺後,被擄的人群分散在巴比倫各處,有相當的自由,從商的尤其富有。相信會堂也在那時期內創立。若干宗教人員從事抄錄聖經及著作的活動,這對後來的猶太教和舊約聖經甚有建樹。

巴比倫為波斯征服之後,古列元年(主前538)頒佈命令,容許被擄者歸回。有的以色列人在外地已經安定樂業,有的早已逃至埃及定居,也無意歸回。但不少忠信者有抱負,要回歸故土重建家園,從事復興的大業。他們回去之後,百廢待興,千頭萬緒,無從做起。祭壇雖在聖殿的廢墟中建立,但聖殿的重建,卻一再延期。經先知哈該與撒迦利亞大聲疾呼,在主前520年才動工重建,五年後建成,統稱為所羅巴伯的聖殿。那時政治首領為省長所羅巴伯,是大衛家的後裔,證明上帝的應許仍未廢除。在撒迦利亞書4章,他與大祭司約書亞被比喻為兩棵橄欖樹,是彌賽亞的代表。他們領導著以色列的餘民,成為以色列民族復興的核心。

 

7.      重建更新:在主前五世紀,猶大的復國為以斯拉與尼希米合力從事的目標。以斯拉為波斯宮廷中的文士,也從事抄錄經文的工作。尼希在米在是波斯王面前任安全官(酒政),以後被委為省長,回來重修耶路撒冷的城牆。築牆的阻力甚大,但尼希米策動群力,在上帝的恩惠下完成。以斯拉再以文士祭司的身份,發動讀經大會,民間有極大的復興。他鼓勵人們遵守律法,保持純正的宗教,因而被稱為猶太教之父。以西結也有同樣的稱謂,但以西結的貢獻在思想方面,而以斯拉則在實踐方面。猶太教是希伯來宗教後期的發展,必須保持純粹的血統,純正的信仰,純全的宗教生活。“猶太人”在那時起才成為固定的名稱,只指猶大與便雅憫支派的人民。失落的北國十個支派人民已經混雜,撒瑪利亞人已不是純粹的以色列人。

猶太人在埃及的情形可從許多蒲草紙抄本的文獻中窺見一二。他們是巴比倫擄掠時逃難至此。在埃及有猶太人的新區,從事軍政與宗教的團體工作,保持若干宗教的制度,守安息日及節期,但也有些是變質的。

被擄後,猶大仍是波斯帝國的省分,由大祭司治理,聖殿可以向人民課稅,又可自行鑄造錢幣。那時的通用語言為亞蘭文,書寫的是希伯來古體,以後逐漸以亞蘭文的字母取代,成為現在用的希伯來文。

 

認識先知

 

「先知」是天主教的翻譯;我們基督教沿用這名詞。聚會所把它翻成「申言者」。可能「先知」不是最好的翻譯,因為有些江湖味,好像「未卜先知」一樣。

其實「先知」的工作不是在預言將來要發生什麼事,而就是講上帝的話,不過在講上帝的話時,常常也會提到「如果你們再不聽,將來就會如何如何」,所以有些也會說出將來的事的成分。

但我還是提醒,不要把「先知」講成一個對將來時局的預言者。不管「先知」在說預言或做任何事時,都是要把上帝的話講出來,要人認識這位上帝;而上帝的話常常不是將來的,乃是古老的,特別是講〈摩西五經〉裡大家已經知道的上帝古舊的話。因此,「先知」最重要的,不是在預言將來要發生什麼事,而是在傳講上帝永恆不變的話。

在聖經裡,「先知」從創世記就出現。第一個「先知」是亞伯拉罕。當然最有名的是摩西。整個〈摩西五經〉,都是摩西在山上領受了上帝的話,然後告訴百姓。

後來在撒母耳記也看到一些「先知」或「先見」,他們有些動作很怪;像以利沙有一次要發預言時,就找個彈琴的來,彈著彈著,他就發預言,跟今天的「乩童」有一點像。我們不諱言,聖經裡的確有這些特別的現象,像掃羅在講預言時,是脫光衣服。但希望各位不要把這些特別的現象看得太重,最重要的還是,「先知」是把上帝的話講出來。

還有,「先知」一般也會給人一個印象,就是很喜歡罵人(教訓人)。可是第一個「先知」亞伯拉罕,他的作用是「作祭司的工作」,叫神跟人和好;也就是他不是罵人,是給人盼望的。

因此,「先知」是上帝的僕人,述說神的話,除了講「人不聽神的話,會受到懲治;聽神的話,會得到神的恩待」外,還包括上帝的慈愛、永恆的旨意。其中有嚴厲的責備,也有安慰的信息。

因為百姓背道,需要有些特別的情形來吸引他們的注意,因此就有神蹟奇事,就像以利亞、以利沙,他們說的話跟行的神蹟奇事,幾乎是同樣重要,但我還是希望各位注意到他們所講的話。

之後,就有所謂的大、小先知出現,在國家越來越弱時,就發出聲音、大聲疾呼。像我們常說「時代的先知、為民喉舌」等一些敢講話的人,他們斥責罪惡,甚至會被殺掉。

最有名的大先知是以賽亞、耶利米、以西結、但以理,被稱為「大先知」,並不是因為他們體積大或比較重要,而是他們寫的這幾卷書最長。後來的「小先知」,也不是因為體積小或比較不重要,而是他們寫的書卷比較短,所以被稱為「小先知」。

 

 

應許的王朝

 然而,撒下第七章這段著名的經文,僅次於亞伯拉罕的應許。這些賜福傾倒在大衛身上,非僅關乎一個王朝的得失,在上帝不斷擴展的應許與計劃上,他更是新的補篇。代上十七章是他的副本,詩八九篇是其注釋。是時,大衛正提出一份為主建屋宇(或建殿)的報告,拿單得了上帝的啟示回報說︰上帝對此提出異議,不容大衛建殿;相反的,耶和華還要為大衛建立家室(撒下七5-11)呢!
 
家室


     在古近東建殿與建國是緊密相連的。因此,根據撒下七13,在建殿前必須先由耶和華為大衛建立『家室』,建殿可能只是耶和華創建國度的完成與極致成果。我們可以看到,在七11同樣強調,建國必先建一敬拜的家室,本節在希伯來文特別強調『你』,『並且我耶和華應許,必為建立家室』,『他』是指所羅門,以及動詞『建立』。在此有一對比,一是人所建立的國,一是全然由上帝所栽植的。

     上帝應許為人衛建立家室,但這究竟是什麼意思呢?不單指一間房間,也是指一個家族,包括父母、兒女和子孫。例如挪亞和他的『全家』進入方舟(創七1),顯然這不是指他們所住的房屋進入方舟。雅各命令他的『全家』放棄假神(卅五2),後來所有支派都被分為『各家』(較大的家族集團,書七14)。一個家族、君王或王朝的後代,都稱作他的『家室』(出二1;王上十一38;十二16;十三2)。

     撒下七對王朝有最合適的意義,特別是16節︰『你的家和你的國必在我面前永遠堅立。』他所指的是大衛『王朝』會永遠統治。這是新增加在應許計劃中的,所有賜給族長和摩西的應許,都賜給大衛王朝。不只如此,還要延伸到未來(19節)。

     在撒下七,上帝曾8次應許為大衛建立『家室』(11,13,16, 19,25,26,27,29節),使用其他詞匯的平行思想,還不算在內;這些經文解釋了大衛的『家室』,乃是指一系列的子孫(12,16,19,26,29節),是主賜給他的後代。通常在長期的武力攻伐後,王朝會一度享有太平,因此他最擔憂的,就是國度的持久性然而,大衛卻可以高枕無憂,他『王朝』的寶座與國度可以永保平安,因為這是上帝所建立的。

後裔

     在撒下七12,『後裔』一詞雖然只用了一次,但在王朝的應許中,將會有一長系列的後裔,該詞可以溯及亞伯拉罕。『後裔』是『後代』的集合意義,在創世記三15;十二7;十三15也是如此;同時,『後裔』一詞也是指一個能代表全體的人,在將要來的一系列子孫中,他是佼佼者。因此,大衛的『後裔』將建立所提議的聖殿(撒下七13),這裡是指那獨一的所羅門。同時,這永恆的家室將永不缺子孫坐在大衛的寶座上。事實上,在代下廿二10提到,亞他利雅將『這王室的整個後裔』連根拔起也就是整個王朝。

國度

     我們已經注意到,在族長時期與摩西時期的應許,其中一項就是以色列將會有君王(創十七6,16;卅五11;參卅六31),包括國度(出十九6;民廿四7)、一位掌大權者(民廿四19)。現在根據撒下七23-24,26,27,這個國度已派定給大衛和他的家族。

     這不是說,上帝已經放棄了他的統治,或者他的政權已告一段落。因為在新的宣告中,大衛的政權和上帝的政權是緊密相連的。換言之,大衛的寶座和國度後來也稱作主自己的寶座與國度。因此,代上廿八5說到,所羅門坐『耶和華的國位治理以色列人』代下十三8提到『耶和華的國』,及代下九8上帝所設立的王『坐他的國位,為耶和華你的上帝作王』。在撒上廿四6及撒下十九21,他已被稱作『主的受膏者』。因此,上帝的治理與大衛的國度,藉著約的特殊關系而被視為一個整體。這兩者緊密連合且不可分離,以致到未來,他們的命運仍是同生共死的。

由皇室詩篇(二;十八;廿;廿一;四五;七二;八九︰一○一;一一○;一三二;一四四)、末世詩篇或登基詩篇(四七;九三至一○○),我們可以搜集更多的國度資料,但至少以目前來說,在撒下第七章已經告訴大衛,他的國度是永存不廢的(13, 16「2次」, 24, 25, 26, 29「2次」)。

神子

  當上帝宣告︰『我要作他的父,他要作我的子』(撒下七14)時,尤其令人驚奇。大衛很自然地將『父』這個頭銜用在上帝身上,他曾為他兒子押沙龍起名叫『我父(上帝)是平安』。的確,摩西早已對以色列人有同樣的教導,他曾問他們說︰『他豈不是你的父,他是製造你的……』(申卅二6)。

    子的觀念並非沒有過去的前述神學,所有以色列人都是他的兒子,他頭生的(出四22;十九4)。更有趣的是,『在西元前兩千年的外交辭令中,都是根植於家庭的範疇,因此,這是最適用於大衛之約的。』

     尤有新者,耶和華現在對待大衛子孫的態度,顯然可以溯至族長和摩西的應許,那不只是像近東『某神之子』是名義上的神子地位而已,他是上帝所賜與的,而非人的自誇,也是原先賜給以色列之舊名(被稱作『頭生的』)的新釋,如今又賜給大衛的後裔(詩八九27)。現在,大衛能以全然獨特的方式,稱他為『我的父』(26節),因為每一位大衛子孫,都可按兒子的關係站立在他的上帝面前。當然,這不是說,每一位大衛子孫都能很單純或完滿地理解神子這個崇高的概念,但任何人要擁有這種關係,都必須擁有大衛之子的資格。

 

應許的君王︰大衛時期

 

救恩史上最燦爛的一刻,就是撒下第七章上帝對大衛的應許。其重要性與顯赫的價值,只有創十二章對亞伯拉罕的應許,以及稍後在耶利米書給以色列與猶大的新約(耶卅一31一34)堪與之匹敵。因此,整個前先知歷史書中(由約書亞記到列王紀下),這四十年片斷格外值得我們深入探討。

     撒下第七章,和詩八九篇外,還有更原始的資料可納入考慮。基於對神學的歷史性處理,以及我們盼望以聖經神學(而非系統神學)作為釋經學的基本工具。

  申十七14—20詳細列出以下經文︰

  到了耶和華你上帝所賜你的地,得了那地居住的時候,若說,我要立王治理我,像四圍的國一樣,你總要立耶和華你上帝所揀選的人為王,必從你弟兄中立一人為王。                            ——申十七14

     照這樣說來,立王其實並不在上帝的計劃之外,只是有待合適的時機,以及上帝的揀選。以色列的政體是屬『神治團體』,其中的統治與權力都屬乎上帝。

 

在出埃及時,以色列歡唱道︰『耶和華必作王,直到永永遠遠』(出十五18)。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