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作者
使徒保羅在本信中指出他自己就是作者,這是他一貫的作風,也是當代書信的格式。他說他寫這信時因為見證耶穌基督而被囚監中(9、10、13、23節)。
二. 寫作時地
我們很難確定保羅寫這信時正在甚麼地方被囚。在該撒利亞、以弗所和羅馬三個有可能的地方中,以弗所和羅馬,似乎跟本書及(與本書關係極密切的)歌羅西書的資料(西4:7-14;參門23、24)吻合。保羅在信中說馬可和路加是他的同伴,則又支持了羅馬是本書寫作地點的說法(第24節)。然而,以弗所跟腓利門在歌羅西的住所十分相近(約100哩),加上保羅宣佈他將要探望歌羅西(第22節),則又支持以弗所是被囚之地的看法。雖然使徒行傳沒有明確地提到保羅曾在以弗所被囚,但保羅的宣教隊在該城傳道的記載,清楚指出他曾遇到頗為激烈的反對(徒20:19),保羅自己描述那時的情況所用的語氣暗示他曾被捕下監(林前15:32;林後1:8-10)。此書寫作時間約為主後61年。
三. 收信人
本書常被看為保羅寫給腓利門(「有益」之意)的私人信件,腓利門是被保羅引領悔改的信徒和朋友,也是歌羅西教會的領袖和奴隸主。事實上,這信是寄給腓利門、亞腓亞(大概是腓利門的妻子)、亞基布,以及在腓利門家中聚集的眾信徒的(1、2節)。信中的問候是來自以巴弗、馬可、亞里達古、底馬和路加,這些人代表了一群使人刮目相看的教會領袖(23、24節),保羅提及他們的目的是叫腓利門知道,他對所求的事之回應,並不是一個私人的決定,而是要向所屬信徒群體交待的一個決定。在基督的身體裏,關乎信徒關係的事情,是整個群體所關注的,這類事情不可看為私人的問題,因為事情會影響整個教會(太19:15-20)。
信中清楚顯示保羅和腓利門之間有一份溫暖的弟兄之愛維繫著,保羅稱腓利門為他「親愛的同工」(第1節);他以感情橫溢的言詞讚賞腓利門參與傳道的事工(5-7節);他基於愛向腓利門求情(第9節);他提起他們兩人是同伴(第17節);他溫婉地提醒腓利門他也在救恩上虧欠保羅(第19節),並相信他會按保羅的要求,甚至過於所求地去行事。
四. 處境
保羅寫這信的緣由涉及第三者──阿尼西母,一名從腓利門那裏逃走了的奴隸。這奴隸在主人家裏做了一些信中沒有明言的錯事後,便逃走了。他逃到一個大城市,便企圖在不同種族的人中隱姓埋名;當時任何大都市都有一群由不同種族雜處的低下階層。透過神的安排(但實際情況仍是一個謎),這逃脫了的奴隸受到保羅的影響,悔改歸了主(第10節);並受保羅鍾愛,成為保羅心上的人(第12節);他參與了保羅的福音工作,以致保羅有意把他留下侍侯,作他「親愛忠心的弟兄」(第13節;西4:9)。
保羅知道,若他把阿尼西母留下作同工,腓利門也會勉強同意他的決定(13、14節
)。然而,保羅決定利用這不明確的處境來使腓利門思想,如何把他所信的應用在奴隸制度上,令他釋放阿尼西母,並把阿尼西母提升至弟兄的位置;不單在屬靈的意義上(「按主說」),在社會的地位上也是如此(「屬肉體說」,第16節)。腓利門保存了這信,證明他已答應保羅的要求,讓阿尼西母重獲自由,若腓利門拒絕這要求,他應已把信毀滅,免得人以這信為證據,控告他不順從保羅。
這故事還有一個有趣的後記:在伊格那丟寫給以弗所人的書信中,一位名阿尼西母的老監督一再被提及,這老監督是在二世紀早期帶領以弗所教會的。學者認為這位監督跟腓利門的奴隸是同一人,因為伊格那丟在信中,也使用了保羅在腓利門書11和20兩 節中,有關阿尼西母一名的雙關語(阿尼西母的名意是「有用」或「有益處」)。若確實是這樣,可能這先前作奴隸的人,就是收集保羅的書信的人;這些書信後來被列人了新約的正典中,包括了腓利門書。
五. 寫作目的
保羅這書信的目的是戲劇化地表達奴隸制度與基督教的不協調,因而爭取釋放阿尼西母。信中沒有顯示保羅曾擔心腓利門會根據羅馬法律,對這名逃走了的奴隸施以嚴厲的處分。然而,保羅所關心的卻是腓利門是否不再待他如奴隸,而是接納他如腓利門家中正式的成員並給他尊嚴,至少像他尊重保羅那樣(17、21節)。
六. 教導
這短短的書信裏面藏有很豐富的教訓,其中值得在此一提的有三項。
1.
本書見證了福音給社會中充滿罪的制度,帶來革命性的挑戰,因此,這書包含了對奴隸制度的指斥。耶穌不許祂的跟從者佔有或控制另一個人,在基督教的群體裏,身為主人或領袖的,要藉著服侍人來完成他的任務,他要從社會上最低下階層的人做起,而不是按著一般分權的觀念,站在權力的頂峰(可10:42-45)。如此基督徒中間是沒有階級之分的,在基督裏,並沒有奴隸和自由人之分,因為在祂裏面,所有人都已合為一體(加3:28)。作奴隸的基督徒若有機會得自由,就要好好利用那機會(林前7:21);那些本是自由的人,就要小心避免成為人的奴僕(林前10:23;加5:1)。相反地,基督徒的奴隸主,要作他眾奴隸的僕人(弗6:9上),所有基督徒都要作奴僕,彼此服侍(加5:13)。這樣,腓利門就要接納阿尼西母,並且看他「不再是奴僕」了(第16節)。
2.
人若連於福音,就不可故步自封,也不能激烈地推翻現狀,福音的革命性是以作僕人的姿態表達,而不是用武力去達至。保羅建議阿尼西母以順服地返回腓利門家中來表明這解放神學,容讓聖靈把他們兩人的關係作徹底的改變。用撒但的方法來製造天國,只會摒除神的干預,並帶來變本加厲的壓迫。
3. 本書提供了一個屬靈的聖職人員的極佳模範。腓利門和阿尼西母當時的處境需要有一個和解者在他們中間,這人必須受腓利門尊重,才能有效地為阿尼西母說話。保羅使用了一些心理戰術來取勝,他先對腓利門加以讚賞(4-7節);其後又強調自己為福音的緣故也寧願犧牲(第9節);他利用腓利門行善的心意(第14節);又以個人的友誼來求情(17、20節);他主動承擔責任,補償腓利門所蒙受的損失(第18節);他提醒腓利門,指出他對保羅也有虧欠(第19節),並聲明將會與他見面,那麼,腓利門若拒絕這要求,便可能會在見面時感到尷尬(第22節)。保羅利用了個人的關係以及牧者的身分,他的態度是友善的,但也是志在必得的。這正好展示了堅決和婉轉兩者的平衡;也示範了真正的基督徒領袖,應如何透過游說和懇求,而不是靠高壓和權威來完成任務。
雖然腓利門書是聖經中最短的文件之一,卻可作為永久的記錄,銘記著基督賜給所有人尊嚴和平等,不分階層、性別、地位或身分。這書也賜給基督徒一個命令和方法,來尋求有效的社會改革。
七. 本書大綱
1. 問安(1-3)
2. 稱讚腓利門(4-7)
3. 為阿尼西母求情(8-17)
4. 保羅的保證 (18-19)
5. 保羅的盼望 (20-21)
6. 保羅的交代(22)
5. 問安祝頌(23-25)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