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4日 星期日

啟示錄二8─11

 

給士每拿教會的書信

二811

欒 維廉爵士對小亞細亞的七個城市的形容,是以一個稱呼顯示出來。他稱以弗所為“改變的城”,士每拿為“生命的城”,別迦摩為“有權柄的城”等等,一直到最後 一個城。你可以思想為什麼以弗所被稱為改變的城,他們為了使以弗所的海港和外界暢通,所以他們必須要時常的勞苦作工,要拓深港口;今天以弗所港口已經在內 陸七英哩之處,以弗所已變成一個廢墟,完全失掉了一個城應有的條件。另一方面,士每拿在今日仍然是存在的少數城市之一。士耳其人稱士每拿為以斯邁(Ismir), 在美國可以買到從以斯邁進口來的無花果,以及其它別的產品。顯然可見,士每拿屬於世界上那個地區最古的城市之一。欒維廉說從前這是一個希臘城,早在基督降 生以前一千年就有,在古代世界中,能夠找到現今仍然存在的最古老城市就要算是士每拿了。希臘人分兩大種族,就是以哥念族與愛琴族,士每拿是屬於愛琴族的一 個城市,後來被以哥念族所征服,而成為以哥念族的城市。在希臘全盛時代,羅馬帝國那個時期,士每拿被稱為“以哥念之冠”。今天看來士每拿仍然是個美麗的城 市,它像以弗所一樣,是一個海港,有一個很小的港口,有一個海峽引進這個海口,這海峽的入口處,可以放一條大鎖鏈,抵擋敵人的船隻進入港內。

在 士每拿城的背後有一座幾何形的山,叫帕葛斯,希臘文是山的意思,往往被指為士每拿之冠。這座山頂上有一座今已成為廢墟的城堡,但在新約時代,山頂上有很多 希臘式的建築物,是非常美麗的對稱,有希臘建築式的大圓柱,在山坡上還有更多的建築物。“以哥念之冠”──這個名稱正適合基督給這城的信息。在士每拿城這 個地方有古教會的殉道者坡旅甲(Polycarp)在此殉難,坡旅甲這名字的意思就是“多結果 子”;在主後一百五十五年他在士每拿活活被燒死,他是一位年逾八十高齡的士每拿教會的老牧師。他被羅馬政府的官兵逮捕,並叫他咒罵耶穌基督的名,他拒絕 了。羅馬的總督就逼迫他說∶“我要把你丟給猛獸吃。”坡旅甲對他說∶“我是不能褻瀆耶穌基督的名。”然後總督說∶“好啦!如果你不怕野獸,我要把你丟在火焰中,將你活活燒死。”他回答說∶“你所說的火是只能夠燒一個鐘頭就消失的火,並不是地獄裡燒到永遠的硫磺火。”所以坡旅甲被燒死,是古代教會真正偉大的殉道人物,這是在主後一百五十五年發生的事。

給 士每拿教會的這封書信是很特別的,也可以說是在這七封書信當中最特別的,因為這封書信中完全是稱贊;沒有批評,沒有指責教會所作的任何事,只有稱贊、鼓勵 的話。讀者回想給以弗所教會的信有些是稱贊教會,有些是指責他失去起初的愛心。但是在士每拿教會書信當中,沒有指責任何事,論到在士每拿城教會的光景,主 實在是非常稱贊她的信實和屬靈的光景。

主在這裡介紹他自己為那死而又活的。其實這個翻譯不太合乎原文,這“死而又活的”並不是希臘原文的意思。如果你學過希臘文,你就知道希臘文文法不定過去式動詞(Aorist Tense),意思就是說∶“繼續地要活著,甚至於死了也活著”,“死了要”等等可以翻為“死的並且還是活著”。所以由此看出死並不是生命的結局。

士 每拿是希臘的城市,從主前一千年到主前六百年,它被敵人征服的時候,大部分被毀壞了。此後大約有四百年士每拿被稱為死城,雖然在那裡還有些人居住,周圍有 零零落落的小鄉村,可是還不算是希臘的正規城市。因為在希臘人算為城市的,必須要有組織的政府,並選派他們自己的執政官,有他們自己的理想等等,這才算是 城市。在英文裡面我們所說的政治(Political),就是從希臘文Polas“城市”這個字而來的。

士 每拿在主前六百年左右被征服以後,就不再是一個城市了, 不再是希臘人所認為的一個城市,只不過是一個地區,有些人住在那裡而已。在主前三百年以後又重建,再度成為一個真正的城市,這種情形一直繼續到使徒約翰寫 啟示錄時為止。所以你可以說士每拿城是一個死了還是活著的,在那裡有生命活過來,像一個城市一樣,從前是死了現在又活著。

一 件很有趣的事實,那就是士每拿城是一個空氣調節城市──就是用自然的方法調節。每年在夏季炎熱的時候,有涼風從西邊吹來,後面有山,是一種天然空氣調節的 城市。欒維廉爵士在他所寫的《致七個教會》那本書中描寫得很清楚,他說這個涼風差不多每天吹到城市裡,在晚春的季節。以至於整個夏天或是在早秋的季節當 中,有這些涼風吹到城市裡。在早春似乎天氣開始熱起來,就有涼風從海面吹來;這種涼風整天的吹,而且有相當的風力,甚至把海水吹到岸上;午後太陽將要平西 的時候,從海上來的風力量比較微弱,但一直吹到午夜。這種氣候使士每拿成為一個很理想的居住所在。從前我在讀大學的時候,有一位教考古學的老師說過∶“在 加利福尼亞州可以說是氣候最好的一州,是其它地方不能與之相比的;但除了加利福尼亞州之外,最理想居住的所在就是埃及。”他說埃及有非常好的氣候,濕度很 低,當你住在埃及時,你會覺得很舒適,假如你有錢在那裡居住是最好不過的。所以士每拿這個地方,在羅馬人看來,是亞州所佔領最美好的地區。在約翰的那個時 期,人們實際享受到太平與繁榮,根本沒有多少騷擾是可以值得一提的。最後在主後一四○二年,士每拿被土耳其人征服,恰好在哥倫布與馬丁路德時期之前一百 年。土耳其並沒有把士每拿的基督徒鏟除。據說在士每拿的人口比例當中,基督徒與回教徒是三與一之比;我想大多數的人都是掛名的基督徒,有的是基督教東正教 派的信徒,或者是基督教所謂近東派的信徒;但他們的確不是回教徒,他們說相信耶穌基督。

欒維廉說這個城市的主旨是生命與喜樂,戰勝了失敗,超越環境,尤其是死亡不能致死這個城──雖然死了還是要活著──有三百年之久,士每拿生活在死亡當中,後來又成為生氣勃勃的城市。

在主對士每拿教會所說的事情之中,就是他知道他們的環境,特別主知道他們的貧困,但是他們是富足的。你怎麼能夠貧窮而又富足呢?這 要看你在說什麼。明顯可見,士每拿的基督徒對於屬世的財物並沒有什麼基礎,或者他們中間有些人,已經因著基督徒的緣故失掉了他們的職業。這在羅馬的世界是 司空見慣的──如果你對基督忠心,很可能要失掉你的職業,此後你將要度一個艱難困苦的日子,你必須為生活奔波,遭受各種的頂撞;要得一切生活上的享受、利 益,那簡直是非非之想。所以這些人說他們是貧困的,然而主說他們是富足的。在小亞細亞七個教會,最後一封給老底嘉教會的信中說,我們看這教會以為是富足 的,但是主說他們是貧窮的。士每拿的教會在外表上看來是貧窮的,但主說他們是富足的。他們所有的財富是直到永遠的,有真的價值,是真的財富。

在 這封書信中所提的另外一件事,就是掛名的猶太人的褻瀆,這褻瀆就是他們自稱是猶太人,其實他們不是真猶太人,而不過是撒但一會的人。耶路撒冷在主後七十年 被羅馬毀滅,對於巴勒斯坦來說,猶太人在人民團體中可以說已經是不為人所注意了,以致對基督徒構成危害。可是在基督教會的早期時代──到新約使徒行傳末了 的那個時期,逼迫基督教的是猶太人,羅馬人卻保護基督教。保羅就屢次遭受猶太人的殺害,但是羅馬國的官吏為保護民權的關系,曾經護衛了他。約翰在這裡所處 的境遇,正是猶太人逼迫基督教的終結時期。由現在開始是羅馬人逼迫基督教的時候。羅馬帝國當局,最後瞭解到基督教並不僅僅是猶太宗教的一支,而是獨具性格 的一種宗教,所以在實際上對羅馬帝國的將來可能造成威脅。

在 這裡不要誤會,古代基督徒在凡事上並不是革命分子或政治實踐主義者;其實他們是非常喜愛和平的守法百姓,正像有一些我的中國老朋友所說,他們認為最好的政 府就是不管老百姓的事, 此外老百姓也不干涉政治,各不相擾;他們根本沒有意思推翻羅馬帝國,但是論到某些思想或世界觀他們就發生了沖突。一個人不能事奉兩個主,羅馬人是非常聰明 的,他們知道耶穌基督和他的國度如果成功的話,將要對羅馬帝國不利,於是要求百姓對羅馬皇帝要絕對效忠。雖然在現實世界中,沒有一個基督徒起來反抗羅馬帝 國這件事的確是真的,可是耶穌基督為萬王之王,萬主之主的超越性,對於該撒所要求的並沒有留絲毫餘地。耶穌說過∶“該撒的物,當歸該撒;神的物,當歸給 神。”耶穌說這話的時候,是在較早的一段時期。但後來該撒稱自己為神,這時基督徒該怎麼辦呢?這 時基督徒所處的情形可就完全不同了。當時正是約翰寫啟示錄的時期,猶太人熱心地壓迫基督徒。欒維廉提出一個理由,就是說在士每拿的教會中大多數都是以前屬 於猶太會堂的會友,由於聽從福音而改信基督教成為基督徒的。當一個猶太人信了基督以後,他對以前的會堂來說是失喪了的人;雖然不能立刻,但最低限度也在 一、二世紀以後,他就跟猶太的民族完全脫離了;他的兒孫是在基督教的環境中長大,又與基督徒聯姻等等。當猶太人改宗相信基督的時候,他就與基督教會有了聯 屬,而並不是屬於猶太會堂。結果就在基督徒中間產生了不斷抵抗性的猶太人,當彼得在五旬節講道的時候,就在那天有三千猶太人悔改相信基督,數日以後跟著又 有二千多人歸向基督,所以總數有五千人;希臘人說那只是男人的數目,若再加上婦女,在耶路撒冷附近基督徒的人數可能達到一萬人。從有歷史以來,猶太人歸向 基督的龐大運動,就是在五旬節以後。以後彼得再也沒有這樣成功的布道,更談不到以後的使徒宣教師。保羅是用比較困難的方法來贏得猶太人歸向基督,是一個 人、一個人,一家、一家的引領歸向主。

在 耶穌撒冷,或靠近耶路撒冷周邊歸向基督的這一萬多猶太人,從前多半是舊約的虔誠信徒,所以神把舊約的聖徒搬到新約裡面來;在彼得講道中,這些人大批的、成 群的接受耶穌為他們的彌賽亞,為他們的罪悔改,接受基督的洗禮,成為基督教的信徒。這樣就使猶太人對基督徒反抗的勢力逐漸地微弱下來,因為他們失掉了這麼 多的會眾,因此他們逼迫基督教,他們對信基督的猶太人發怒。

據說在約翰以後十年的時期,坡旅甲殉道的時候,控告坡旅甲的猶太人特別的活躍,以致把他處死;而這些猶太人,都是士每拿城猶太會堂的會眾。

坡 旅甲受審是在禮拜六,正是猶太人的安息日,他是在禮拜六午後二點鐘被處死刑。審判程序開始是在猶太運動場,運動節目在十一點結束,整個的早晨就為此事所佔 據。猶太人不能參加,因為那是違反安息日的;但是為了除滅他們所痛恨入骨的信仰上的仇敵,他們把這件事情當作是一種優先事件,甚至破壞了安息日的誡命,所 以在那一天他們要熱心地出席坡旅甲的審訊會。在約翰福音中記載猶太人──特別是法利賽人──在安息日開了一個會,計劃要如何除滅耶穌;在法理上來講這是不 對的,若從舊約律法的觀點來說,這是違反安息日的。所以士每拿的猶太人,在坡旅甲的審訊會中竭力地促勸羅馬的官吏,一定要把這個人處死。

當坡旅甲被迫要他褻瀆基督的名時說∶“我曾經事奉主八十六載,他未曾有負於我。我豈可做這惡事,褻瀆我主呢?” 他拒絕了,於是立刻被判死刑,猶太人蜂湧而至,到執刑的場所,並且搬來大量的木柴,幫助羅馬人把坡旅甲活活燒死。這事的發生是在約翰寫啟示錄後一百五十 年,由此我們看出猶太人對於士每拿的基督徒的一般態度。主在這封書信中說,他們說他們是猶太人,其實他們是屬於撒但魔鬼一會的人。雖然稱為猶太人的會堂, 但事實凡屬於猶太人的一切事情,他們都違抗、都否認;他們在生活上的表現與“以色列”民這個名字所代表的,可以說是背道而馳。他們是徒有其名,而沒有此名 所代表的實際。保羅在羅馬書中說,他不是外面作猶太人,而是在裡面作猶太人。所謂“以色列”的,並不總是真正的以色列,正像主所認為的,或者就是撒但一會 的人。如果主這樣說一定是真實的──士每拿的猶太人就是撒但的會員。

現 在有一些大言不慚、人為的組織的教會,在他們牧師講道的內容上,完全否認基督的真理,但事實上,他們根本不是教會,而是撒但的聚會,根本不能算是耶穌基督 教會的一支。所以一個教會或其它宗教組織,可能成為一個背道的團體,與神的真理不合,我們根本不能把這些當作神的教會。我知道在現今的時代當中,有很多這 類的教會;靈性活著並且儆醒的基督徒,在這件事情上一定要特別的留意而且有所反應。

主對士每拿的基督徒說∶“你將要受的苦,你不用怕。”在我們的前面有苦難等候著他們;魔鬼要將他們中間的一些人下在監獄裡,他們要受試煉,他們將要受苦十日;但他們要至死忠心,主要將生命的冠冕賜給他們。

魔鬼就是逼迫並反對基督教的真正根源,在這裡明明把魔鬼提出來。一切困難的來源並不是魔鬼的代理人──這些人只不過是撒但的傀儡而已;在幕後有看不見的魔鬼本身在操縱、指揮、鼓舞起來,挑撥、離間、迫害基督徒,使基督徒受各方面的困擾。

在 箴言書上我們看到有句話說∶“人要不加添柴木,火就要止熄了。”如果魔鬼不在那裡澆油加柴,逼迫之火焰就要熄滅;最低限度,逼迫將要漸漸止息。雖然不能夠 每一個人都歸向基督,但是這種苦毒,極端的迫害就要停止了。而魔鬼則繼續不斷地在那裡煽動加油添炭。所以士每拿的基督徒瞭解他們所面臨的、真正抵抗和迫害 的性質是從撒但來的,這要鼓勵他們,幫助他們,因為實在相信,並且也知道耶穌基督比撒但更強大,一定能勝過撒但,及其工作和它的詭計。

有些士每拿的基督徒將要被丟在監獄裡十日,這裡所說的十日是指著一段逼迫的時間,並且極其受苦,而且是確定的,但其時間有限,並不是一段無止境的期限,甚至於引到將來,永永遠遠在監獄當中。這個逼害是確定的,但教會要勝過撒但魔鬼的逼害。

有 些士每拿教會的信徒要被下在監獄中並受苦難十日。我們應該知道,基督徒下監是受逼迫的前奏。但以坐監為刑罰罪犯的方式在羅馬帝國尚未被使用,因為羅馬帝國 並沒有這筆經費預算把人放在監獄裡,長年累月的維持他們的生活。而且,當時採取的方式比較便宜∶如果犯法比較輕的,就要罰款;如果再重一點,就要被放逐到 較遠的地區;更嚴重的罪犯就處以死刑。監獄是用為暫時看守之所,是等候裁判,等候上訴,或等候執刑的日子到來。所以士每拿教會的信徒得到通知去坐監,恐怕 是要被處死刑。當然受審訊的結果可以無罪開釋,但是基督徒在羅馬帝國法庭上,無罪開釋的判決往往是少見的,所以這種下監多半是被處死刑。

本 書信的著重點是在信實與盡忠。“你務要至死忠心,我就賜給你那生命的冠冕。”有些人瞭解這句話的意思是一生中,即使到最後死期,都要盡忠。在你生命中的任 何時候,不可放棄你的信仰,要繼續堅固,不可動搖,作一個基督的信者,直等到最後的死期來到。可是這並不是原文的意思,也不是這句話在這裡的全意。這裡的 意思,是說要信實持守並承認你所信的,甚至於在這世界裡要犧牲你的性命。這正是在士每拿教會所要面對的情形──繼續承認你所有的信仰,直等到你以身殉道而 死;正像坡旅甲,相信還有許多人也是這樣。如果你不肯繼續保持你的信仰,並承認你是一個基督徒,你可以藉著褻瀆基督,並棄絕基督教來保全你的生命──如果 你繼續向基督盡忠,甚至結果是死亡──那麼你也因此必要得到生命的冠冕。

伊利阿特(Jim Elliott)是為南美洲敖卡印地安(Auca Indians)原 住民的毒箭所射殺犧牲的五個宣教師之一。這不過是個偶然事件,並不是真正的殺人──印地安人如此行是為了自衛,他們以為這些人駕著飛機來,一定是要殺害他 們全島人民。可是現在全島的居民差不多都已經歸向基督了,這都是因為伊利阿特的未亡人,或別的人愛心工作的成果。在伊利阿特未死之前曾經說過∶“拒絕以守 不住的去換取那不能失掉的是愚昧人。”這句話我要請讀者好好思想。沒有一個人願意去作殉道者而死,這件事是非常可怕的,但伊利阿特用他的生命來保證他的見 證;誰若想看緊張刺激的書,請讀伊太太著的《野人是我同胞》。是的,誰若不把那守不住的,換取他那不可喪失的,就是一個大傻瓜。

士 每拿教會的背景就是盡忠到底,象士每拿這些城市,從前一度被羅馬帝國佔領,但是他們在羅馬的統治下,並沒有一點的不安與騷動,反而在羅馬帝國的佔領之下引 以為榮;在各城市當中,彼此相爭表示盡忠於羅馬。根據歷史記載,羅馬的軍隊在士每拿的後山上駐防,在冬季作戰的時候,沒有帶夠用的禦寒的衣物;士每拿的市 民拿出最好的大衣外套及禦寒的衣物給了羅馬軍。羅馬帝國政府當局對於士每拿居民這樣的盡忠非常的賞識,羅馬政府在以後的日子當中也並沒有忘懷,士每拿對於 羅馬政府可以說是鞠躬盡瘁;在這裡,士每拿的基督教會受到同樣的挑戰,是否對耶穌基督也同樣盡忠。欒維廉博士說,基督教會是士每拿的心髒與靈魂。士每拿的 真正市民不是猶太人,也不是外邦人,而是基督徒。從上帝的眼光來看,這猶太人並不是真正的猶太人,他們是撒但一會的;真正從神的眼光來看,只有基督徒才算 是士每拿的居民。

紐西蘭學者伯洛克(Blaiklock)在他所著的一本書《新約考古學》中,描寫羅馬的地下墓窖(Catacombs;早期基督徒的避難處), 有約一百六十英裡長的地下隧道圍繞著羅馬城。這些隧道的一部分尚未完全被發現或被清除,以供人民去參觀。但在羅馬城的地下有數以萬計的人埋葬在這地下墓窖 中。有死了的外邦人,也有許多基督徒埋葬在這裡;有些基督徒被殺,或基督徒被獅子咬死的骨頭留在這裡。在外邦人的墓碑上刻著很悲觀的文字,其中有一碑文是 拉丁詩人卡圖拉(Catullus)所寫∶“日頭來日頭去,但對我們來說是漫漫長夜,叫我們永遠睡在這裡”(nobis nox una longa dormiedan est)。 但是在基督徒墓窖的墓碑上所寫的文字,和外邦人的悲觀主義一比較,卻有天壤之別;他們並沒有絲毫透露出反對殘酷逼迫者與殘殺者的怨恨,只表示平安的象徵物 ──綿羊、鴿子、花朵、麥穗並有雕刻的文字,即如∶“不是死了乃是與主同在”;“睡在耶穌的懷中”;“等候復活”以及表示類似情緒的文字。

據 伯洛克的報導,在羅馬城地上有兩百五十萬人,熙來攘往,享受快樂,縱情恣欲,浪費金錢,實際上這些人等於死人一樣。在羅馬城生活的那段期間之內,那些在地 下墓窖的人,其實才是在那段時間真正在羅馬生活的人∶死了的基督徒被埋葬在這裡,當逼迫嚴重的時候,活著的基督徒也跑到地下來敬拜他們的主。羅馬人民的真 正生活乃是在地下,並不是在地上,地上是醉生夢死,貪愛世界,服事世界、肉體及魔鬼的生活。但在地下那裡有神看顧他們,在上帝看來,他們本是在羅馬城真正 有生命的人。

論到 士每拿來說,它的光景確是如此,正如上帝看士每拿一樣,基督徒是在城中真正過生活的人,至死忠心的基督徒要領受生命的冠冕。士每拿被稱為“愛歐尼亞的冠 冕”,帕哥斯山被稱為士每拿的冠冕。他們對於這種說法引以為榮;這隱喻也發現在他們的錢幣上與別的金屬物上,這隱喻對基督給士每拿基督徒的應許有聯帶關系 ∶要至死忠心,就賜給你那生命的冠冕,這是他們所不能喪失的。

然後主說∶“得勝的,必不受第二次死的害。”“第二次死”在啟示錄末後幾章會提到(廿14)。 第二次的死就是硫磺火湖,就是地獄。據解經家說,如果一個人有二次的復活,他只有一次的死,如果他只有一次的復活,他要受兩次的死,即第一次的死與第二次 的死。第一次的復活是屬靈的復活,當你被聖靈重生的時候,你是從屬靈的死亡中復活,而得到基督的生命,或者說基督在你裡面復活了;第二次的復活是身體的復 活,就是在末日,當基督再來的時候,身體要復活。凡有這兩次復活的人,只有一次死,就是一般世人所說的死,即肉身之死。那些只有一次復活的人,在世界的末 了要復活受審判,要有第二次的死;肉身的死,在肉身的死之後第二次的死,就是地獄硫磺火湖。地獄的基本意義,就是永遠與神隔絕。生命與死亡在聖經中主要是 質的意思,並非僅僅是量的觀念,即如今世到永世的擴張。當然死後的生命──不管在天堂或在地獄──都是永遠的;但在聖經來說,其基本的意義,就是質的性 質。在天堂裡的永生,就是完全享受神的恩寵。耶穌在約翰福音十七3大祭司的祈禱中說∶“認識你獨一的真神,並且認識你所差來的耶穌基督,這就是永生。”在詩篇卅5我們唸到∶“他的恩典乃是一生之久。”這是生命最圓滿的意義。聖經中稱“生命就是真正的生命”,就是享受不間斷的、不受毀滅的神的恩寵。當然永死是與此完全相反的,那是永遠與神恩寵的面光隔絕。

士每拿是今天仍然存在的一座城市,而以弗所是完全不在人間了。今天在士每拿還有基督教會與基督信徒;他們中間究竟有多少真正重生得救的基督徒呢?只有上帝知道。我想你能夠明白為什麼欒維廉爵士稱士每拿為“生命之城”的緣故了。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