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文:《希伯來書》十一章8-16節,《創世記》十二章~十八、二十一章
下面我們又看到一位屬靈的人,一位有信心的人,就是亞伯拉罕:「亞伯拉罕因著信,蒙召的時候就遵命出去,往將來要得為業的地方去;出去的時候,還不知往哪裏去。」(來十一8)這又是上帝藉著聖靈在我們心中的認識和感動,與外在的環境、內裡的感覺截然不同的一個證據。
「亞伯拉罕因著信」,我們知道他是在信心中蒙召的。這也很重要。在《約書亞記》最後一章講到,「你們的列祖──就是亞伯拉罕和拿鶴的父親他拉──住在大河那邊事奉別上帝。」(書二十四2)亞伯拉罕原來是住在大河那邊,就是住在伯拉河那邊,也就是現在的伊拉克那個地方──美索不達米亞。在那個地方,他跟他的父親都是敬拜偶像的。那他怎麼會有信心的呢?我們記得《羅馬書》說:「信道是從聽道來的。」(羅十17)當我們聽到上帝的話、上帝的啟示的時候,對於那上帝揀選的人,就是這個話就在他心裡產生了對上帝的認識和投靠。
上帝呼召亞伯拉罕,我們完全不知道是怎麼樣的一個細節,因為聖經沒有多講。聖經只有說到,他在哈蘭的時候,耶和華呼召他:「你要離開本地、本族、父家,往我所要指示你的地去。」(創十二1)可
是,他的第一次呼召,在更早的時候就有了,使他離開了那個美索不達米亞。他在拜偶像,上帝的話如何臨到了他?上帝的話如何感動了他?我們完全不知道。是一
種長期的,還是短期的?我們也不知道。但是我們知道:上帝的話真實臨到他了,聖靈真是在他心中作見證,使他就離開他原來的家鄉迦勒底的吾珥(創十一28、31)。這是第一次的呼召。
然後,顯然他父親生病了,所以他在哈蘭又留了一段時間,直到上帝再說:「你離開本地、本族、父家。」這是一個巨大的事,今天對你來講都很困難了,何況在當時的時代。當然,今天並不是離開要我們的父母,而是我們要離開一個罪惡的世界。但是,從亞伯拉罕的時候,到耶穌的時候,到今天,都是一樣。你記得耶穌呼召門徒的時候:「人到我這裏來,若不愛我勝過愛(愛我勝過愛:原文是恨)自己的父母、妻子、兒女、弟兄、姊妹,和自己的性命,就不能作我的門徒。」(路十四26)門徒就撇棄一切來跟隨主。我們再一次說,不是形式上我們要這樣做,可是我們的心態是這樣的。
我們因著上帝的話產生了一個認識:這是最善、最美、惟一善、惟一美的上帝。我絕對的信靠、順服、跟隨
祂。當然,我承認,我們有很多的軟弱;我們在信耶穌的時候,也許不是這樣的快,也許是經過很長的一個階段。有人是在佈道會,一聽就信了耶穌;有人是第一次
到教會,一聽就信了;有人是很長時間的薰陶,有的人是從小在教會家庭長大的,耳濡目染,逐漸相信。不管是長,是短;是逐漸的,是突然的;是癌症得醫治,是
進到教會馬上受感動,不管是什麼樣子,總之這是出自上帝的話和聖靈的感動。
我們不要限制說上帝的工作。耶穌在《約翰福音》說到:「風隨著意思吹,你聽見風的響聲,卻不曉得從哪裏來,往哪裏去;凡從聖靈生的,也是如此。」(約三8)
聖靈的重生就跟風吹一樣,有的巨大,有的非常溫和。我們不要說,一定要淚流滿面才算重生得救,或一定要怎麼樣才算是信靠耶穌。我們不曉得,聖經也沒有說。
但是我們知道,我們因著聖靈,不是出自我們自己,也不是出自環境,也不是出自我們父母,就是單單因為上帝的話給我們的感動,讓我們覺得「祢是至寶,我要跟
隨祢」。當然這需要繼續不斷強化的。
上帝對他說:「你離開本地、本族、父家。」從那個時候開始,上帝的話讓亞伯拉罕產生信心。信心讓他跟隨
了上帝。你說:「我都沒有聽到。」但你現在就聽到了,上帝藉著上帝的話在對你說話。不是說,我們就要作傳教士或者什麼的;甚至也不是說,我們就要離開我們
的父家。但是,上帝要我們跟罪惡的過去一刀兩斷,從今以後信靠上帝,不再信靠自己,也不再信靠其他人和勢力。從今以後我們是全然「為上帝而活」,「靠上帝
而活」;不是為自己活,不是靠自己而活了。這個叫做「信靠」。
信靠是從上帝的呼召、上帝的話語來的。上帝呼召他,他就產生信心,就更忠於這個呼召,就去了。上帝說:「你離開這裡。」他聽了,然後上帝就說:「我要帶你到一個地方,將來要給你一個產業,將來要給你一塊地。我要叫你的名為大,你也要叫別人得福。」(創十二1b-3)
出去的時候還不知道是什麼地方。當然,大概知道一個約略的方向。我不知道有沒有雲柱、火柱帶領他?或有聲音帶領他?總之他就去了。只有一個大概的方向,但
是他不知道上帝要帶他去的地方到底是長得什麼樣子。事實上,我們到今天都不知道上帝要帶我們到哪裡,但我們知道上帝帶給我們的是美好無比;至於有多美好,
我們還需要更多的經驗。
我們的確知道,這個上帝在帶領我們;現在,有祂的同在、有祂的帶領就已經很好了,何況祂要帶我們到一個最美好的地方去。每個基督徒都可以用不同的方式,來表達這種感覺,表達這種經驗。
我們真是不知道,我們原來什麼時候信主的。但我們知道這個主真是美好,要不然我不會信祂,不會去教
會。。即使,我們真的不是很確定我什麼時候確實的重生得救,但是知道上帝在吸引我們;可是,我們真不知道祂所為我們預備的竟是這麼的美好?那時候,我們哪
裡想得到我們將來的婚姻呢?我們哪裡想得到我們將來的事業?我們將來的兒女?我們將來有一天會坐在這裡?我們也不知道以後,再過十年、八年,或者十天、八
天,甚至十秒、八秒以後,會發生什麼事?我們不知道。但是,將來如何,知不知道不重要;重要的是,要知道:這個慈愛的上帝,祂為你預備的一切是美好的;我們就跟隨,就信靠。
亞伯拉罕,《希伯來書》十一章9節,「他因著信,就在所應許之地作客,好像在異地居住帳棚,與那同蒙一個應許的以撒、雅各一樣。」「他
在作客」,這是用非常美的文字來表達一個非常深的感情。亞伯拉罕到了上帝賜他的地方去的時候,我想他真是絕望到極點了,如果憑著環境,憑感覺的話。因為,
他發現上帝給他的那個地方,已經有迦南人住在那裡了(創十二)。「祢怎麼能把這個地方給我呢?如果祢要給我一塊地方,這個地方必須是無主之地。現在有人
了,那不就表示我得不到這塊地方。」是的,亞伯拉罕終其一生都沒有得到這個地方,上帝呼召說:「我要給你一塊地。」可是,他一輩子都沒有得到。是你,你還
要信祂嗎?
你要從環境來判斷上帝的話準不準?還是從上帝的話來判斷環境和你這一生應該怎麼過?我們要把上帝的話放在我們的心中。亞伯拉罕沒有因為環境而沮喪。亞伯拉罕應該沮喪的,因為這塊地不可能給他,有凶悍的迦南人在那裡,而他勢單力薄的。
他在這個上帝應許給他的地方,居然是作客的。給你的地方,你怎麼作客呢?給你的地方就是你的。這世界就
是你的家,可是現在又不是你的家。要給你,又不是你的,你只是作客。我們在這個世界上也是如此。這個世界是天父的世界,上帝也已經把這個世界給我們了,天
國已經來到了,但是就它的完全,又還沒有完全臨到。所以,我們今天是在享受當中,等候那更美好的應許實現。
我們今天已經經歷到上帝一切的美好;但是還不夠,我們還要繼續的等候,繼續經歷那更美好的。因此,我們基督徒是非常喜樂的。我們在等候之中,卻有盼望;我們在喜樂之中,知道有更好的。我們知道明天會比今天更好,因為我們的上帝與我們同在。
我們上次講到亞伯拉罕的蒙召,他蒙召去上帝應許給他的地方,結果到了那個地方,發現現實的環境跟上帝的話是衝突的;但是,他沒有因此就順著現實的環境和自己失望的感覺,而離棄上帝,回到他的父家。亞伯拉罕一生都沒有,包括後來他吩咐他的僕人為他的兒子娶媳婦的時候,他說:「你要謹慎,不要帶我兒子回那裡去。」(創二十四6)意思就是,你不要讓我的兒子回到原來不認識主的狀況。當然,我們自己也是一樣,不管環境怎麼樣跟上帝的話衝突,我們都跟定祂了。
「出去的時候,還不知往哪裏去。」(來十一8)我
們實在不知道往哪裡去?在講到上帝旨意的時候,上帝並不會很清楚告訴你,你要到哪裡工作,你要娶誰……。有些人雖然這樣說:「上帝的旨意要我到……」可
是,這基本上常常是人一廂情願的想法。我們單單憑著信心,知道上帝的帶領一定美好的,就順服祂,跟隨祂;祂的話,祂的雲柱、火柱,祂的聖靈,就會引導我
們。
「他因著信,就在所應許之地作客」(來十一9a )。到
了那個應許的地方,卻又還是客人;這個應許就沒有完全的實現。不僅他在那裡居住帳棚、遷徙流離;我們在《創世記》也看到,他還發現迦南人在那裡居住。他沒
有因此離開上帝。他為耶和華築了一座壇,求告耶和華的名。弟兄姊妹,當現實與上帝的話衝突的時候,我們築壇,更多的來依靠祂,更多的來讚美祂,更多的來求
告祂,而不是離棄祂。
後來,又有飢荒了。那個飢荒,使他實在不能在這個地方留下來。所以,他到了埃及去。有人說,他去埃及是
不對的,好像拿俄米全家去到摩押地是不對的。很難說。我已經說過,我們不以成敗論英雄──不因為去的結果好或不好,我們就覺得對或不對;我們要因為上帝的
道、上帝的指示。在這裡,上帝沒有嚴格的禁止他去,不覺得一定是不對。像後來上帝禁止以撒去,以撒如果去了,就是不對。總之,我們同情亞伯拉罕,因著艱
難,離開了這個上帝應許的地方。
可是,感謝主。亞伯拉罕到了埃及,雖然有很多的危險,甚至也有軟弱和失敗,因他說謊了;可是,在那件事
上,上帝仍然祝福了他、保守了他。不是上帝喜歡他說謊,也不是上帝包庇自己的兒女,而是上帝在那件事上顯出上帝的公義,對法老有所處罰。因為,法老看到人
家漂亮,就要把人家娶過來。這是好色,不應該的。而亞伯拉罕把自己的太太說成妹妹,也有部分真實;當然,我們不會說,亞伯拉罕這句話說得對極了;我們也不
鼓勵這樣的話。可是,我們實在看到上帝豐盛的憐憫和恩典:在驚濤駭浪之中,甚至在亞伯拉罕失敗當中,上帝還是祝福了他,而且讓他得到了非常多的牛羊,使他
能夠重回南地。
跟隨上帝的生活,不僅是亞伯拉罕在應許之地漫遊的生活,也是以色列人在曠野漫遊的生活;也是我們基督
徒,一連串流浪的生活。我們的生活會改變的。這個世界是上帝的世界,這個世界又是抵擋上帝的世界。我們信靠上帝,就在這個世界裡面我們既是客,又是主。我
們是客,因為我們羨慕一個更美的家鄉。我們是主,因為上帝也讓我們在這個世界作管理的工作和見證祂的工作。是有很多的哀傷,也有很多的喜悅;但是,如果沒
有上帝,那就真是空虛。亞伯拉罕從埃及因為飢荒跑到埃及去
亞伯拉罕在埃及經過驚濤駭浪,也經歷了軟弱和失敗。但是,上帝仍然保守他,讓他得到一筆財富歸回應許地。然後,又有艱難了。當他得了財富以後,聖經上說:「那地容不下他們,因為他們的財物甚多,使他們不能同居。」(創十三6)他和與他同行的羅得(羅得是義人,也是跟隨上帝的),在這個時候分開了。分開的理由是什麼?財物太多了。所以,錢少是一個試探;錢多也是一個試探。健康是一個試探;生病也是試探。健康可以叫我們驕傲,遠離上帝;生病也可以叫我們墮落、灰心,遠離上帝。
財富多,你怎麼選擇?感謝主,亞伯拉罕就對羅得講:「我們不要相爭,我們不要因為財富,使我們不合。但是,現在實在不能住在一起,你就先選吧。放眼望去,任何一個地方,凡你選的,我就退讓離開。」(創十三8-9)
從人來看,這是很愚蠢的。因為他們是牧人,在當時那個地方,水草地是很有限的。如果羅得選了,亞伯拉罕就沒有了。但是,亞伯拉罕不要讓財富妨礙到骨肉親情
的愛。結果,上帝還是祝福他。而羅得當力不讓,把一塊最好的地選了,而且到了最有利的所多瑪、蛾摩拉去。我想,他也賺了不少錢,可是到最後,他所有的都沒
有了。我們說過,不是你跟隨上帝就一定一帆風順。我們不是成功神學;我們也不是失敗神學,好像跟隨上帝就一定很倒楣。我們只是說,物質
上、今生的成敗,不保證一定是上帝的祝福或咒詛,不保證這個人一定有信心或沒信心。不管在什麼樣的環境中,我們就是更信靠上帝,能處卑賤,也能處豐富。
亞伯拉罕讓羅得把最好的地拿走了。他依靠上帝,上帝就再對他應許,說:「你再舉目看一看。剛剛你叫羅得看,羅得選了最好的地方。現在我要你再看一次,凡你看到的地方我通通都會賜給你。」(創十三14-17)這些地,亞伯拉罕一生都沒有得到。可是,亞伯拉罕信上帝的話。(不是迷信,因為這是宇宙萬物的真神所講的話。)他繼續信靠上帝,在信靠上帝裡面,他就看到了耶穌基督的日子:「你們的祖宗亞伯拉罕歡歡喜喜地仰望我的日子,既看見了,就快樂。」(約八56)當然,亞伯拉罕並不知道耶穌;但是,耶穌就是「上帝的話」。「上帝的話的實現」就是「耶穌的來到」,就是「道成肉身」。亞伯拉罕看那塊地的時候,聽到上帝的話說「這些地,我都會給你」,他有信心,就歡歡喜喜地仰望這個話實現的日子;那就是耶穌基督道成肉身的日子。因為:「上帝的應許,不論有多少,在基督都是是的。」(林後一20)
再一次,客觀的環境跟上帝的話不一樣。上帝說:「凡你所看到的一切地,我都要給你和你的後裔,直到永遠。我也要使你的後裔如同地上的塵沙那樣多,人若能數算地上的塵沙,才能數算你的後裔。」(創十三15-16)上
帝給亞伯拉罕的祝福大概就這兩個:一個就是你會有非常多的地。第二個就是你會有非常多的人。你會得到這些人和地的祝福,也會成為別人的祝福。從字面來看,
這些話在亞伯拉罕的時候都沒有實現。地,從來不是他的。人,也沒有天上的星、海邊的沙那麼多;只得到一個,就是以撒。雖然他一生都沒有看到,上帝的話語具
體的在物質上實現;但是他信了,他就得到了。聽起來,你會覺得這很迷信。這不是迷信,這是真實的。因我知道上帝在帶領我。至於完全的得到,要等到將來;但
不是說,今天就沒有。不是我而已,所有的基督徒都可以這樣說。
亞伯拉罕繼續流離,先到了埃及,然後回來了,又跟他的姪兒分開。十四章又看到「四王五王作戰」。有一場
巨大的戰爭,羅得的東西都被奪走了,亞伯拉罕不念舊惡,把這些東西搶回來,歸還給羅得。很可惜,羅得沒有繼續跟隨亞伯拉罕,也就是跟隨亞伯拉罕所信靠的上
帝。羅得也沒有謝謝亞伯拉罕替他搶回這些東西,反而繼續為著「利」,住在所多瑪。
經文:《希伯來書》十一章6-7節,《創世記》六章1-9節
挪亞:「挪亞因著信,既蒙上帝指示他未見的事,動了敬畏的心,預備了一隻方舟,使他全家得救,因此就定了那世代的罪,自己也承受了那從信而來的義。」(來十一7)
「挪亞因著信,既蒙上帝指示他未見的事」,也就是,因著他對上帝有信心,上帝給他啟示和應許,出自上帝的感動,出自聖靈在他身上的工作,使他看到了未見的事。注意,我們常講「信心是未見的」、「上帝是未見的」。上帝要做的事是未見的,上帝將來要成就的也是未見的。
我們並不是輕看「現實」。就它本身,我們輕看;就這些事情也可以彰顯上帝極重無比的榮耀,我們也很重看。但是,不是它本身,而是我們信靠上帝。
上帝讓挪亞看到一件未見的事。這個未見的事可以指兩個:第一個,就是「上帝自己」;第二個,恐怕更重要的就是「上帝震怒所帶來的毀滅」。這是將來要發生的,會有大洪水把天下萬物、萬民都淹死。
上帝要滅掉世界,這件事叫挪亞懼怕,就「動了敬畏的心」,就是產生極大的害怕。這當然是指正面的。但是,如果我們只是動了懼怕的心,那是魔鬼的心,是負面的。雅各說:「你信上帝……;鬼魔也信,卻是戰驚。」(雅二19)魔鬼是懼怕的信。你信上帝,要信這個上帝是對你良善,對你美好;即使祂要發最大的震怒,你只要信靠祂,你只要投靠祂,你仍然能得到在震怒下的恩典。挪亞就是這樣;我想我們也是這樣,因為耶穌說了:「挪亞的日子怎樣,人子的日子也要怎樣:那時候的人又吃又喝,又娶又嫁;到挪亞進方舟的那日,洪水就來,把他們全都滅了。」(路十七26-27)我們今天的日子跟挪亞的日子沒有什麼不一樣。
挪亞日子怎麼樣呢?《創世記》六章講到:「人在地上罪惡很大,終日所思想的盡都是惡,耶和華就後悔造人在地上,心中憂傷。耶和華說:『我要將所造的人和走獸並昆蟲,以及空中的飛鳥,都從地上除滅,因為我造他們後悔了。』惟有挪亞在耶和華眼前蒙恩。」(創六5-8)好像挪亞的日子,人壞到一個地步,以致上帝要滅掉那個世代。可是,在第六章,我們好像看不到他們有什麼壞。他們吃喝嫁娶:「當洪水以前的日子,人照常吃喝嫁娶,直到挪亞進方舟的那日。」(太二十四38)「後來,上帝的兒子們和人的女子們交合生子,那就是上古英武有名的人。」(創六4)
有人說,這上帝的兒子是指「塞特的後裔」,人的女子是指「該隱的後裔」。有人說,上
帝的兒子是指「天使」,人的女子就是「人的女兒」。有人說,上帝的兒子是指「王公貴族」,人的女子就是指「一般平民」。這三個解釋都有它的利弊對錯,我覺
得都有可取的地方。但是,重點不在爭這兩種身份是什麼,總之是說:「有人結婚,然後生下很多英武有名的人。」這是正面的。這有什麼不好?吃喝嫁娶有什麼不好?結婚有什麼不好?沒有不好。這是上帝讓我們有的。我們為此非常的感恩。但是,吃喝嫁娶中,要儆醒、思想上帝、信靠上帝。
耶穌講過,挪亞的日子跟人子降臨的日子一樣,就是大家吃喝嫁娶,然後不儆醒,不把上
帝的事放在心上,心中沒有上帝,或者很淡很淡。吃喝嫁娶、陞官、發財、讀書、賺錢……,這些都很好;但是,你必須是憑著信心做這些事,也就是我是在認識上
帝的主權和慈愛,以及依靠上帝和榮耀上帝的態度下,做這些事。當你光吃喝嫁娶而慢慢淡忘了上帝,當你光陞官發財而慢慢淡忘了上帝,當你單讀書求學而慢慢忘
記了上帝……,不管是好的事也好,不好的事也好,總之你慢慢忘記了上帝,那罪惡就愈來愈滋生了。那就是《創世記》六章後面講到的「人在地上罪惡很大,終日所思想的盡都是惡」(創六5)。
一開始不都是惡的,但是慢慢地淡忘了上帝;上帝被淡化了,不重要了。一個禮拜敬拜一
次(主日),一年敬拜一次(聖誕節);甚至,一天敬拜祂十分鐘;或讀聖經的時候敬虔一點,其他時候不敬虔,這都不對的。我們的主在我們生活中是二十四小
時,天天、時時、刻刻,任何一件事,我們都要信靠祂、敬畏祂;否則,慢慢……我們就遠離祂了,我們的思想就都是惡了。惡到一個地步,上帝要把所有的人滅掉
了,惟有挪亞除外,因為祂是義人。所以,上帝叫挪亞建造方舟。
從挪亞「預備了一隻方舟」,我們可見到雅各和保羅的一致。雅各講因行為稱義,保羅講因信稱義,其實都是因信稱義。只是,雅各強調信心後面產生的行為,保羅就單單強調信心。其實,保羅也沒有忽略信心後的行為,他在《羅馬書》、《加拉太書》和其他書信都講到要有好行為,但那是出自信心的。
挪亞有信心,因為上帝指示他,他對上帝敬畏,就有行為──
他辛辛苦苦在做事、建方舟。挪亞做得很棒,他的方舟建得比鐵達尼號好。他是造船系的,第一次建就建得那麼好,大風大浪不會沉下去的;他又是航海系的,第一
次航海就航得那麼好,沒有撞到任何一座山。然後,他又是獸醫系的,那麼多的野獸在方舟裡也不生病;他也是馬戲團的,這麼多的野獸都聽他的話;他也是園藝系
的,他的葡萄也種得很好。他做事很努力,而且在建方舟的那段時間,大概有一百年(傳說是一百年,因為他是六百歲的時候進到方舟裡面,五百歲的時候聖經開始
講他的事情),或一百二十年(因為上帝好像給他們的日子是一百二十年)的時間,他辛苦的工作著。
我們再強調,信靠上帝不是懶惰的,是非常積極的。想想看,他一家八口在那裡建方舟,也不知道是怎麼個建起來的,那時候又沒有什麼工具,想必很辛苦。他也很聰明,能動腦筋設計。他也動手腳,很努力的做工。有信心不是不努力,有信心是很努力的。
「使他全家得救」,他預備了一隻方舟,但是重要的還是──他信靠上帝,他全家都得救了。是方舟讓他得救的嗎?是的;但是,也是建方舟的信心讓他得救的。所以,是因信稱義,也是因行為稱義。只是因行為稱義的行為是建立在信心上的。
「因此就定了那世代的罪」,因為這一百或一百二十年,他以他的聰明能幹在建方舟,也在傳義道(彼後二5)。
他什麼事都做得很好:建方舟,建得很好;航海,航得很好;管理野獸,管理得很好;帶野獸進到方舟,也帶得很好;出來種葡萄,也種得很好。各行各業,他都做
得好。只是有一個最重要的工作,就是他傳義道沒有成就。挪亞一家八口傳義道,傳了一百年或一百二十年,可是沒有一個人信。但是我們不是講過了嗎?有信心不
在乎成果,不在乎環境,不在乎感覺。有信心就是喜樂的。會有艱難,會有憂傷痛苦,但是喜樂的心會得勝的。
他定了那世代的罪。那世代無可推諉,他們不能說「沒有人跟他們作過見證」;他們也不
能說「那個作見證的人是笨蛋」,因為他們看到這個作見證的人因所建造的方舟得救,連那個方舟都見證會有一個大洪水要來。有人傳講,且有見證(包括人證、物
證),但他們就是不信;所以,挪亞的信心定了那世代的罪。
「自己也承受了那從信而來的義」,「你聽我的話,我就稱你為義。你聽我的話,我就稱頌你,就證明你是蒙喜悅的。」這裡,因信稱義的觀點又出來了。挪亞建了方舟,雖然在那個世代裡,好像浪費了一百年的生命,可是他得救了,他稱義了。
經文:《希伯來書》十一章5節,《創世記》五章21-24節
以諾的信心呢?「以諾因著信,被接去不至於見死,人也找不著他,因為上帝已經把他接去了;只是他被接去以先,已經得了上帝喜悅他的明證。」(來十一5)我一開始就講過,我們說這些人是信心偉人,其實是從信心的觀點,從聖經的觀點。從世俗的觀點,你看不出他們有什麼偉大。你有信心,不是說你就做多麼宏偉的事情。
以諾是記載在《創世記》五章。在《創世記》五章,亞當的這些後裔裡,個個長壽富貴,
都活了八九百歲。然後,生兒養女。你活了八九百歲,這是長壽。你能生兒養女那麼多,那是富貴。又長壽,又富貴,那不是很好嗎?可是,我們實在不知道,這些
人在上帝面前的地位是怎麼樣?我們不曉得。他們就是吃喝嫁娶、生兒養女。如果你看以諾的壽命,只有他們的三分之一,如果換算作今天的人平均活八十歲或八十
五歲,以諾是不到三十歲就死了。當然他不是死了,但是他不在這個世界了。從我們基督徒來講,死和不在這個世界是一樣的。我們都知道,到主那裡好得無比。從
不信主的人來講,當然死是最壞的了。
不管怎麼樣,以諾不在這個世界了。他到底做了些什麼事顯出他有信心?沒有。你沒有看到他有多長的壽命,反而比別人還少了三分之二。你只有看到:「以諾生瑪土撒拉之後,與上帝同行三百年,並且生兒養女。」(創五22)
我們剛剛說,生兒養女與主同行是可以並行的。你生兒養女,看起來這些最世俗的,好像
也沒什麼了不起的事情,可以是上帝最喜悅的;也就是你憑著信心,感恩的依靠上帝在生活,即使在這充滿了罪惡的世界,你仍然是與上帝同行的。我們都想做大
事,我們想建立多少萬人的教會,我們希望能夠寫書,我們希望能夠立德、立功、立言,我們希望內聖外王……。這不是不好,但是你必須有信心來做這些。生兒養
女不是壞事,你沒有看到以諾傳什麼道,你也沒有看到以諾禁食禱告,你也沒有看到以諾傳福音到天涯海角,也沒有看到他建立教會。他就是很庸俗的或者很普通的
生兒養女,但他與主同行。你在生兒養女中與主同行,你可以非常的屬靈。
他不斷的與上帝同行,有一天上帝就把他取去了。從人來看,他連死在哪兒都不知道。當
然他不是死了,但是以諾更讓我們看到,有信心的人、上帝喜悅的人不一定是有什麼轟轟烈烈的事工。人看不到,但是上帝喜悅他,就是他信靠上帝,讓我們作一個
平平凡凡的信心偉人,就是在最小的事上,我們信靠祂、依靠祂,以祂的信實為糧。
這裡有一個非常好的信心的描述:「人非有信,就不能得上帝的喜悅;因為到上帝面前來的人,必須信有上帝,且信祂賞賜那尋求祂的人。」(來十一6)我們要得上帝的喜悅,就要有信心。你說,我們也要有愛心,有好的行為。沒錯,但是這些行為都必須出自信心,
也就是出自對上帝的認識,也就是出自上帝自己給我們的啟示、應許,藉著耶穌基督和聖靈的工作,我們知道我們是幸福的,我們知道上帝是我們可靠的靠山,我們
知道不管我們遭遇什麼事,客觀的環境怎麼樣,主觀的感覺怎麼樣,事後的成就怎麼樣都不重要,我們就是信靠上帝;祂就喜悅我們。我們做轟轟烈烈的大事也好,
平平凡凡的小事也好,總之是忠心、良善、克勤、克儉、盡心、竭力的。
信心的生活是你要信有上帝,且要信有那一位慈愛、全能、大能者。上帝是大能者,你要認識祂:祂是創造宇宙萬有的主宰。你不是信一個空洞的東西,不是像有些民間信仰,拜什麼都不知道:「你們所敬拜的……『未識之神』。」(徒十七23)我們必須知道我們的上帝,祂創造,祂拯救,祂審判。這讓我們有大的信心。我們信祂有能力,而且我們信祂對我們好,所以我們尋求祂。我們如果覺得祂對我們不好,像法老一樣,那就不是信心。
我們基督徒若不憑信心,而憑感覺,就跟世人一樣,真是悲觀到極點了。我想,這個世界
上不信主的非基督徒,愈是聰明,愈是悲觀主義者。因為,沒有叫你快樂的理由。上帝給世人一般啟示,佛教很真實正確的看到「人生非常的空虛」。在這個世界
上,愈聰明的非基督徒,愈會走入佛教,因為一切都是虛空。但是,如果我們信靠主,就知道:即使在罪惡的世界裡,還有新天新地的盼望,上帝將之賞賜給我們這
些尋求祂,被祂吸引的人。
說「偉人」兩個字,也許不是最恰當,因為他們並不是像我們一般想到的那種「偉大」,像亞歷山大大帝、漢尼拔,或者像愛因斯坦那種有高度的智商,或者像某些藝術家、歌唱家、畫家……有驚人的創造力,偉大的事蹟。因此,用「偉人」這個字眼,可能給人一個誤會。但是,也可以說是「偉人」,就是因著信心在上帝面前站立得住。他們不是因著信心做了許多偉大的事情;因為,他們當中有人毫無偉大的事業可言。
我們要看《希伯來書》十一章裡面,這些信心的人物的時候,我們真是求主幫助我們,不是只看到他,而是能
夠應用。因為,我們基督徒的生活裡面,實在就是憑著信心。整個的生活就是信心。我不是因為我非常喜歡馬丁路德,所以特別強調信心。事實上,信心是最重要
的。當然,信心要產生愛。信望愛裡面,愛是最大的。那是因為,上帝的愛使我們有信心;這個信心讓我們領受上帝的愛,活出上帝的愛。
那我們就需要了解一下,什麼叫做信心?很可惜,在現在社會裡面,因為信心這個字在非基督徒裡面也有用,
所以就很容易產生一種混淆。簡單的說就是,現在非基督徒或者基督徒裡面,常常把「信心」說成一種「自信」。這個真是跟我們基督教講的信心,跟聖經講的信
心,是完全相反的。現在受心理學的影響,受世俗的影響就是,「你要對自己肯定。」「要對自己有信心。」不管你是推銷員,或是打籃球的教練,你只要有信心,
一定能打敗別人。各位,我不否認這一類的事情有它的果效和作用;但是,基本上它的作用有限。一個球隊的信心再堅強,如果你實在是技不如人,那即使你信心再
強大,也沒辦法得勝。
有一些客觀的事實:你說,我有信心,我可以從這個高空跳下去,就讓我飛起來。那是神經病,那不是信心。信心有的時候是:如果真的對上帝有信心,是可以移山(太十七20,二十一22);甚至不信上帝的人,當他在這個世界上的時候,有的時候也是因為有信心,產生一些很奇妙的結果。
聽說那個施瑯將軍,有一次出去作戰的時候,敵眾我寡,看起來是一定輸。他必須鼓勵士兵的信心,於是他就
拿著十個錢幣,對所有的士兵說:「我們現在來求上帝。我把這十個錢幣往上面一丟,如果掉在地上通通都是一樣的話,那就表示上蒼要保守我們這次打勝仗。」他
所有身邊的人都勸他不要這樣做,因為十個錢幣往上一丟、掉下來通通是一樣的或然率,是非常低的。您可以算得出來,這不太可能。如果一丟下來,結果不是這
樣,我們還是得去打仗,那信心就沒有了,士氣就沒有了。他說:「沒關係,我們就這樣做。」就把十個錢幣往天上一丟,掉下來果然通通都是一樣的。這一下,士
氣大振,結果就打贏了。打贏了以後,施瑯將軍再對整個部隊講說:「你們看這錢幣。」原來,錢幣的兩面都是一樣的。這個可以說是建立在一個虛假的事實上面,
所產生的信心也造成了一些好的結果。
我想我們一般人間的信心,大概都是這樣。不一定是在虛假的事上,但只是把你的一些潛力逼出來而已。各
位,這些不是壞事,或者不一定是壞事;但這些跟我們基督教所講的信心,風馬牛不相及。有的時候牧師講道,或者是屬靈書籍講到這些的時候,常有誤導。誤導在
哪裡呢?就是,如果我們以為信心是一種幸運,十個錢幣都一樣,所以我就產生了我一些潛力,或者我今天早上出門對著鏡子說:「我今天一定能賣掉多少東西。」
「我投籃一定能投進。」於是,我賣東西真的賣得比較好,我投籃真的投得比較準。這一種,不管它是真是假,或其中有多少矯情,基本上都是出自於人自己的。
我們要強調,信心不是出自我們自己。信心的確好像是我們人的一個很強的反應,但是信心是出自上帝的。這
跟我們一般講的「自信」,一開始就南轅北轍了,絕對不能混在一起談。所以,今天親愛的弟兄姊妹,或者牧者的同道,如果當我們聽到信心說,你對自己要有信
心,你對你的牧師要有信心的時候,那個都不是聖經了。我不敢說就是敵基督,就是魔鬼的道理,最起碼是離聖經非常的遠,而且恐怕是一百八十度的遠。
那麼聖經所講的信心是信靠上帝,是建立在上帝上面的。我把加爾文的定義稍稍修改一下,信心是因著上帝的
話(上帝的應許,或者上帝的啟示)、上帝的主權、上帝的慈愛,總之是一個宇宙萬有的主宰所呈現出來的。祂對你的應許或者啟示等等,讓你產生一個東西,就是
對祂的認識,不管是藉著聖經的話,不管藉著聖靈的感動,總之不管是因著上帝的權柄、能力、慈愛,總之是出於上帝。而上帝和上帝的屬性是不能分割的。其實,
祂的慈愛就有能力,祂的能力就有公義,祂的公義就有祂的權柄,祂的權柄就有祂的一切了。
我們對上帝有認識,那特別是整個上帝的啟示、整個上帝的應許那麼多,我們如何抓住一句呢?上帝的啟示、
應許、主權、慈愛,都集中在耶穌基督和祂釘十字架上,也就是因著上帝在耶穌基督身上所做的,祂為我們流露出來的愛,和復活的大能,和祂的公義、聖潔、善
良;又因著聖靈在我們心中所作的見證。
聖靈的見證非常重要。耶穌在十字架上死了,這麼多人都看到。我們今天基督徒看到耶穌在十字架上死,我們
非常感動。可是,很多非基督徒看這個恐怕完全看不懂,只覺得是血腥、暴力。那在十字架旁邊的強盜,還有那些羅馬的兵丁,還有很多人,看了也沒有流淚,也沒
有信耶穌。也就是,如果我們要對上帝有信心,即使我們看到一件神蹟奇事,「紅海分開」,或《約翰福音》講到的「死人復活」,一個躺了三十八年的「癱子好起
來」,我們也不一定會信耶穌。信心固然是因為上帝的啟示、上帝的應許;信心固然是耶穌在十字架上為我們所做的;信心也同樣是三位一體的聖靈在我們心中所作
的感動和見證。否則,我們看到、聽到這些東西,對我們都沒有影響。當然,看到聽到東西裡面也有聖靈的工作。
我們再回到信心的定義,信心是因著上帝的應許、上帝的啟示、上帝的慈愛,特別表現在耶穌基督的十字架上,因著聖靈在我們心中作見證,使我們對這一位上帝的慈愛、良善、全能有一種認識。祂白白把這些恩典給我們,而且永不離開,那這樣的認識就讓我們在生活中有一個積極正面的態度──不管環境怎麼惡劣,不管感覺怎麼不好,我就是因著上帝,因著耶穌基督,因著聖靈,我有正確的認識。
我認識祂是真實、奇妙、寶貴的。我這樣的認識就讓我在生活中有積極的態度,這個叫信心。這個信心幾乎等於認識。但是這個認識不是頭腦上的認識而已,這個認識是上帝的啟示,是耶穌基督的作為,是聖靈在我們心中所作的保證,使我們就很積極的在世上生活了。
這既然是出自上帝、出自上帝的話、出自耶穌基督、出自聖靈,那麼也非常明顯的讓我們知道:信心是看不見
的,信的對象也看不見(上帝看不見,上帝是靈,我們不是用眼睛看得到的);信心是聖靈在我們裡面的工作。信心重要的不是出於我們自己,是出於上帝。這跟一
般講的自信就完全不一樣了,甚至你越有自信,可能越沒有信心了。如果我們真的要有所謂的自信,那必須先對自己徹底的捨己,對自己絕望,而對上帝有絕對的盼望,那才叫信心。是出自上帝,也是透過聖靈,使我們的身心靈對祂有一種因認識而有的投靠和把握。
因此,我們也願意用《哥林多後書》五章7節,「因我們行事為人是憑著信心,不是憑著眼見」,來了解信心。就是,信心一定不是眼見的;眼見包括所有的感覺。你不要因為外在的環境不好或者好,而沒有信心或有信心;那不是真信心。你也不要因為內在的感覺不好或好,而沒有信心或有信心;那也不是真正的信心。
信心既不是客觀的,又不是主觀的;既不是外在的,也不是內在的;因為信心是出自上帝。所以信心又從另外
一個角度,也是客觀的,也是主觀的;也是外在,也是內在的。信心是從上帝那裡來,所以是客觀的。信心是從上帝那裡來,所以是外在的。可是,這個客觀和外在
的上帝,又把那個聖靈的工作和感動放在我們心裡面,所以又是內在的,又是主觀的。總之是因著上帝,我們能夠勝過這些環境和感覺的影響。我們行事為人不是看
環境,不是憑感覺,是因著上帝的話、上帝的慈愛、上帝的工作,那我們就消除很多平常在生活中必有的麻煩了。
「今天感覺真好啊。」「今天客觀的環境真順利啊。」「我所選的人當選了,所以我很有信心。」各位,這就
不是信心,是自信,因為這不是建立在對上帝的話語上面,而是自己。「今天我所喜歡的人沒當選。」「今天我失去工作了。」「今天跟女朋友吵架了。」信心就很
低了,就不喜樂了。這個我們人之常情,我們有肉體,難免的。但是,有信心的人,要愈來愈克服這一種環境和肉體給我們的、巨大的、與生俱來、到死,即使我們
重生得救,即使被聖靈充滿,即使參加很多特會了,還是沒有辦法完全擺脫的一個事情,就是我們總是還在肉體中活著。所以,我們需要有信心,體貼聖靈,跟隨聖
靈。
跟隨聖靈,體貼聖靈,順著聖靈而行,其實就是有信心。所以,我認為信心跟聖靈其實可以畫等號的。只是聖靈比較是強調這是上帝的工作,信心是上帝在我們身上的工作。
再一次說,千萬不要把信心跟自信搞在一起,更不要把信心跟環境和感覺搞在一起。一搞在一起,所以我們始
終信心不能成長。很多基督徒信主三十年、四十年,始終在原地踏步。而你在原地踏步,就在退後。始終是如意了、如願了、環境好了,我就很有信心;不如意、不
如願,我就很沒有信心。環境總是變來變去的,所以你的信心就上上下下,那就不是真信心了。你不能克服環境,就反而被環境勝過了。弟兄姊妹,願聖靈給我們力
量,讓我們有真正從上帝來的信心,在不斷的操練中得勝。
《希伯來書》十一章先把我剛才講到的那個看不見的部分講了:「信是所望之事的實底,是未見之事的確據。」(來十一1)是
所望的,是我在那裡盼望,在遠處看到的,還沒發生。但是實底呢?這實底可能比較好的翻譯就是實現。有信心就能把那個盼望的東西實現,把上帝給我們的實現,
把那美好的實現。是未見之事的確據:祂說一定會這樣,但我還沒看到,或者我不曾看到(耶穌從死裡復活,我沒有看到),但是我有絕對的把握,因為聖靈在我裡
面工作。總之,信心跟現實的看得到、摸得到無關,可以有絕對的差距,可以有巨大的差距。
我們需要有信心。這裡,「古人在這信上,得了美好的證據。」(來十一2)就
是得了美好的稱讚。上帝稱讚他們。你有信心,上帝真是喜悅,因為你信靠祂的話,你不因為環境的各種挫折。看起來你的上帝在哪裡,看起來耶和華的膀臂都不見
了,看起來有很多叫你灰心、不信上帝話的情形,但是你因著聖靈的感動,你對上帝有認識,你就仍然信靠這個上帝;上帝就稱讚你、稱許你。
那他先講到說,整個世界的存在就是憑著信心。我們因著信就知道,這個世界是上帝的話造成的:「我們因著信,就知道諸世界是藉上帝話造成的;這樣所看見的,並不是從顯然之物造出來的。」(來十一3)現在有很多的學者、很多的天文物理學家,說:「整個宇宙好像有個「人本原理」(Anthropic Principle),
萬物都是為人而造的。」包括很多的非基督徒科學家提出所謂的「新宇宙觀」:「這個世界實在不是偶然。宇宙中有太多神奇的這些常數,如果不是這些常數調整得
恰到好處的話,只要差距一點點,就整個宇宙不能形成,生命不能形成,人不能形成。」也就是,相當多的科學家,包括非基督徒的科學家,告訴我們:「這個宇宙
和人的形成,真的不像進化論講的,是一種盲目的碰撞,而是一個好像有目的、有次序、有智慧的造物主在主導的。」
各位,最近這一類的科學,包括大爆炸……等等,使科學家覺得,宇宙真的就像聖經講的有始有終,是一個造
物主所造的。這些我們可以參考,但是這不是我們信這個世界是上帝的話造成的最主要的原因。最主要就是憑著信心。因為這個世界科學的理論隨時會變動的。這十
年來,科學的理論很有利於上帝的創造、上帝的設計,很不利於達爾文進化論。當然,達爾文主義者還是想盡辦法在詭辯。可是,誰曉得再過十年,可能又讓我們在
一種很困惑的狀況中,好像完全沒有利於上帝的創造,完全利於另外一種無神論的想法。
我們不躲避科學的發展,只要真的是誠實的、努力的,這些科學的發展總對我們、對上帝、對世界、對人類是
有幫助。但是我們要把上帝的話作為最高的權威,是因為這話是上帝說的,所以我們有信心;我們憑著聖靈的感動,我們就這樣相信。這聽起來有點迷信,你不看科
學的證據嗎?這並不迷信,但是我們在這裡不去討論了。就是聖靈在我們裡面見證,使我們知道這個世界是上帝造的,使我們知道我們人生是有意義的,不是空虛
的,不是無奈的。
我們有信心,有的時候科學和其他的東西有幫助;但是有的時候也沒有幫助,甚至有負面的影響。我們也不輕
看這些東西,但是我們有信心就知道這個世界是上帝所造的,不是從顯然之物造出來的。這是《希伯來書》十一章先講到一個概略,這個世界是祂的世界,是上帝的
世界,即使是墮落,仍然是上帝的世界。
希伯來書有五次「勸勉」,鼓勵正路上的人繼續向前,驚告岐路上的人回轉歸向上帝,著重魂的得救。
本卷大綱根據五次「勸勉」來分段:
第一段,接受如此大的救恩 一~二章
第二段,嚮應天上的恩召 三~四章
第三段,生命達到完全成熟 五~七章
第四段,進入幔內生活 八~十章
第五段,盼望天城新耶路撒冷 十~十三章
(第一次勸勉):若漂掉,漏掉,溜掉如此大的「救恩」,怎能逃罪呢?
這個救恩起先由主耶穌親自到地上來講三年半。
四福音記載有典型性的50個比喻,37件神蹟,顯明上帝犧牲自己為了拯救全人類脫離撒但的權勢,叫一切信入祂的人得著永遠的生命,並且得的更豐盛。
接著聽見的基督徒見證主的道,記錄在書信中,保羅忠於這個救恩的異象,他傳講的中心是徒廿六18:傳揚基督使信入祂的人裏面眼睛得開啟,決心從黑暗撒但之國歸向光明上帝的國,因信入主罪得赦免,和一切信入祂的人同得生命的長進。
上
帝按祂的旨意,用神蹟奇事,百般異能,聖靈恩賜,與基督徒同作見證,使人接受這救恩。上帝一切的工作已經完成,責任全在於人,接受與否在於人的選擇,得主
生命的人長進或者退後在於自己有否奉獻追求,有否鄭重所聽見的道,靠聖靈牢牢守住,不斷遵守長進,或是隨從世俗潮流漂走了?不對付罪有破口,生命漏掉了?
在進入目標港口時被世界之風捲走而溜掉了?
這個救恩倒底有多大呢?
這次勸勉有二個內容:一是永遠中的基督,二是時間中的基督。
永遠中的基督:講到基督本身是與上帝同等,祂原與父為一,祂是在萬有之上可稱頌的上帝(腓二6;約十30;羅九5)。祂不能與天使相提並論,祂是上帝立的承受萬有者,由此引起天使長路西弗的嫉妒,想與上帝同等而淪為撒但,上帝並不救拔天使。
如此一位榮耀的上帝為了拯救全人類,摧毀魔鬼的國度,而暫時成為人的樣式,在地33年,為全人類釘死在十字架上,藉著死敗壞那掌死權的魔鬼,率領信入祂的人生命豐盛,進入新耶路撒冷的榮耀中。
(第二次勸勉):因天上上帝的恩典呼召,跟從上帝到底。有二個內容:
(1) 回憶上帝的選民半途而廢的歷史,
(2) 天上大祭司耶穌基督的拯救之路(提後一9)。
摩西帶領上帝的選民以色列人被上帝建造如同房子(林前三9)。摩西是上帝與人之間的中保人,預指耶穌基督是上帝與人的中保,預言中的靈乃是耶穌基督的見證。舊約中祭司,先知,君王三個職分都是為耶穌基基督預備道路。祂是父上帝右邊天上的大祭司,祂是上帝話語的發表,是上帝的道,祂是萬王之王,萬主之主。
回憶以色列人半途而廢的歷史乃是不信從上帝,由於道路難行而放棄走這條路,情願再回到埃及。信心的根基是在於認識上帝多少,有603,550個能打仗的人,進入迦南的只有迦勒和約書亞,其餘的都倒斃在曠野。
如同基督徒僅僅得救,不願走十字架的路,魂不得救而失去千年國度,在黑暗中哀哭切齒,經過火的熬煉才進入新天新地。
能持守到底進入迦南的秘訣:是竭力進入上帝的安息,就是向自己死,向上帝活。唯有喪失魂才能拯救魂。唯有活祭才能心思意念魂更新(羅十二1;林後五14;太十六25;賽卅15;太十一28~30)。與主同行十字架的路,同負主的軛的人,與主一樣柔和謙卑在上帝手中可塑性的人才有安息,即與主聯合為一。
祂是我們天上代禱的大祭司,藉著祂的死為我們開了一條又新又活的路,通往施恩座,能時刻見上帝的面,藉著聖經對我們說話。祂的話就是生命就是靈(約六63),比二刃的利劍更快,刺入內心使魂與靈分開,顯明什麼是出於自己,什麼是出於上帝的,接受祂道的光照而悔改轉向上帝。
這位大祭司帶領我們到底。
(第三次勸勉):生命必須達到完全成熟。有三個內容:
(1) 有真正天上的大祭司耶穌基督為我們在父上帝的右邊代求。
(2) 我們所負的責任是進入幔內接受上帝的工作。
(3) 真正的麥基洗德是耶穌基督。
人間的大祭司亞倫需要為自己贖罪,不能存到永遠。耶穌基督為大祭司超越亞倫,蒙上帝照麥基洗德的等次,無生之始,無命之終,沒有罪,從死裏首先復活的,在凡事上受過試探,但沒有犯罪。因苦難學習了順從,是信入祂的人永遠得救的根源。
麥基洗德是聖子在地上一時的顯現,不照律法利未支派,必須一年一 次進入至聖所先為自己贖罪,乃是照無窮生命的大能,一次進入至聖所為全人類贖罪,永遠成功了救贖,人靠著祂到上帝面前,上帝都能拯救到底。
所
以我們應當離開基督道理的開端律法條例,進入恩典生命之律,達到生命成熟,不必再立律法的根基。例如獻牛羊贖罪祭,懊悔死行,信靠耶和華,各樣洗濯盆的規
矩,與牛羊按手聯合之禮,以色列人所信的死人復活,永遠審判等教訓。這一切都由耶穌基督結朿了,我們只須接受祂的生命,蒙祂光照,與祂交往聯合於祂的死而
復活,聖靈內住不斷引導我們,認識將來的審判權柄。如果中途跌倒,放棄信仰不必重新得救,只須起來悔改繼續向前,因為主一次釘十字架有永遠的功效,如同焚
燒紅母牛一次,牛的灰永遠有效,如果重新得救就是否定主釘十字架一次永遠的功效,把主再次釘十字架,這樣的人必要受火的審判(林前三15)。
靈的得救,是一次永遠的;魂的得救,有先後;體的得救是一次變化的。聖經中的得救常指這三方面,魂的得救須付代價,上帝藉著誓言與應許這二件不更改的事,大大的勉勵我們,使我們有指望,相信祂必使我們的靈魂體全然成聖(帖前五23)。
(第四次勸勉):進入幔內之路,有三個根據:
一、是上帝藉著祂愛子的血另立新約,寫在心版上。
二、是耶穌基督在天上真帳幕裏建造教會,生命達更豐盛。
三、是耶穌基督身子裂開,幔子從上裂到下,使信入祂的人能進入至聖所不斷與上帝交往。
人
間大祭司所獻給上帝的祭物是牛羊,天上的大祭司耶穌基督獻給上帝的祭物是自己活生生的身體,祂的職任是超越一切大祭司,以自己死而復活的生命住進信入祂的
人裏面,祂作了上帝與人立約的中保,以自己的血使上帝與人和好不再為敵。這血永遠有功效,超越牛血灑在律法書上。這約憑更美之應許立的,是上帝應許賜基督
更美常存的生命作為信徒的產業,律法寫在石版上,新約寫在人的靈裏,上帝在人的靈裏說話,引導光照啟示人(參林後三章),不用人的教導,有內住的聖靈教導人(參約壹二27)。
律
法聖殿的條例都是影子,啟蒙人引向基督,會幕中的物體預示出基督的豐盛。銅洗濯盆是主十字架的審判。聖所中的金燈台預示基督是生命之光。陳設餅的桌子預示
基督是生命之糧。金香爐預示基督是我們的敬拜。約櫃施恩座就是基督。獻祭的條例,守節期的條例都是屬肉體的條例,命定到基督來到的時候為止。所以基督已經
來到,一切的律法條例都結朿,不用再獻牛羊守節期,乃是用心靈與誠實敬拜主,永遠住在幔內至聖所,生命內住光照啟示擴展,改變人的裏面,更新人的心思意
念,激勵人越過越奉獻自己。
若是再獻牛羊的血,就是把主的血看為平常,不認識主的血是一次永遠的功效,這樣的人必受上帝的刑罰。
凡
立志在基督耶穌裏敬虔度日的,都要受政治,宗教世界的逼迫,在大爭戰中與撒但摔跤,遭受各樣的苦難,遭人毀謗攻擊,使你示眾批鬥,進入鬥獸場,家破人亡,
惟有定睛基督是榮耀的盼望,勇敢地面對死亡,進入與基督面對面,忍耐到底的必然魂得救。得著大賞賜,苦難顯明殉道者,他們是一生奉獻自己的人,若退後上帝
不喜歡。
(第五次勸勉):進入天城新耶路撒冷的關鍵是對上帝的「信心」。
信心的成長在於接受上帝一切的管教,訓練,與幔內的生活,引到營外跟隨基督受苦的腳蹤,如同馬利亞不斷在主的腳前聽主講道,引向打破玉瓶的路。
信心就是對所盼望未見之事的把握(羅八24),盼望那所不見的,就必須忍耐等候。古人在這信上得著了美好的證據,就是與內住的基督生命活的聯合。
信心產生勇敢,願意為主殉道(來十32~39)。
信心知道上帝發出話語創造了世界。
從亞伯看見信心的基礎是耶穌的寶血,祂已經為我們死,還有什麼不可信靠祂的?若是你不能信祂的時候,當回到各各他。
從以諾看見信心產生一生與上帝同行,直行行到天家。
從挪亞看見信心分別為聖,單單歸於上帝,在邪惡淫亂眾人嬉笑上帝的時代,挪亞堅信上帝的審判將來臨,當時代的人從來沒有看見過雨,不相信洪水會來臨。挪亞堅信上帝的話必成就。
從亞伯拉罕看見信心的生活,他信心的開始是嚮應上帝的蒙召出離巴比倫,他信心的經歷是在應許之地作客旅帳棚的生活。向上帝築過四座祭壇,他信心的高峰是獻上獨生子以撒,徹底奉獻等候復活,進入天上的家鄉新耶路撒冷。
從以撒看見信心產生順服,挖四口井。
從雅各看見信心產生敬拜,向上帝投降。
從約瑟看見信心產生必進入應許之地。
從摩西看見信心產生合乎上帝心意的事奉,決心離開世界的享受,以與基督同受苦難為榮。因信主的寶血逃避上帝的刀,因信過紅海勝過仇敵。
約書亞因信心顯明上帝的大能,倒塌耶利哥城墻。
妓女喇合因信主的寶血進入永生。
巴拉,基甸,耶弗他因信制伏仇敵。
大衛因信成為合乎上帝心意的人。
撒母耳因信成為上帝轉移時代的先知。
但以理因信堵了獅子的口。
但以理三友,因信與上帝的兒子同行在火窯中。
以利亞,以利沙因信使死人復活。
歷代無數世界不配有的人,因信忍受嚴刑不苟且得生,撒迦利亞,司提反被石頭打死,以賽亞被鋸鋸死,耶利米被埃及暴民打死。殉道者的數目要添滿。
信心的成長,在於接受上帝的「管教」。沒有一個人喜歡受管教,惟有被主的愛所捆綁,才甘心情願獻上自己讓主拆毀,瓦解老我,如同外科刀割去毒瘤。管教使我們與上帝的聖潔有份,越來越單單屬於上帝,單單求祂的喜悅。棄絕上帝管教的人得救如同火裏經過的一樣。
信心的實行,是聯於元首基督,彼此相愛。記念苦難中的肢體,聖別婚姻,效法引導人的信心,跟隨耶穌受苦的腳蹤,照著內住基督大牧人運行的大能,作出得救的工夫,行上帝所喜悅的事。―― 張向晨《聖經六十六卷》
※ 在希伯來書裏面,有好幾次說警告的話,每一次警告的話,都是因為在它前面或者後面有一段最要緊的道理。先有一段最要緊的道理,接下去就說一段警告的話;或者底下有一段最要緊的道理要說,就先有一段警告的話。這是希伯來書的特點。── 倪柝聲
※ 希伯來書第一章是講榮耀,第二章是講受苦;第一章是講在永世裏基督是誰,第二章是講在時間裏基督為我們成功了甚麼人;第一章是講基督的身位,第二章是講基督的工作。就在這兩章中間,插入了一段警告的話。這個警告就是說我們對基督的身位和工作該抱甚麼態度。── 倪柝聲
※
這一本書乃是寫給已經明白救恩的希伯來人的。『希伯來』就是『渡過』或『渡河』的意思。第一個希伯來人是亞伯拉罕,他渡過伯拉大河,從河東到河西來。『希
伯來人』,意思就是『渡河的人』。當初使徒寫希伯來書,就是寫給那些渡河的人,意思就是寫給那些在後面有所撇棄,在前面有所得著的人。他們在後面有舊的世
界需要撇棄,在前面因著上帝的話要往新的地方去。── 倪柝聲
※ 甚麼記作基督徒呢?基督徒是尋求天的,基督徒是希伯來人。希伯來人的意思是過河的人,從這編到那邊,從今世到永遠。我們所有的指望都不在這裏,我們所有的指望都在那面。── 倪柝聲
※ 希伯來書一直把主耶穌和許多人比較。第一,主耶穌遠超過天使;第二主耶穌比摩西更尊榮;第三,主耶穌比約書亞更美;第四,主耶穌比亞倫更美;第五,主耶穌的心約比舊約更美,其中的祭物也比舊約裏面的祭物更美。── 倪柝聲
※ 本書的鑰字︰『更美』是本書的鑰字,共用十三次(一4;六9;七19,22;八6;九23;十34;十一4,16,35,40;十二24)。
希伯來書:進入至聖所的路
「希伯來」名意是渡河的人。亞伯拉罕渡過伯拉大河,離開巴比倫(世界),分別為聖歸上帝,進入迦南地。以色列人渡過紅海,脫離法老魔鬼轄制,進入上帝的家迦南美地。基督徒離開撒但黑暗之國,進入上帝的國;基督徒離開亞當,進入基督。
本卷書是:
離開律法教條,進入恩典生命
離開舊約之影兒,進入新約之實體
離開宗教儀式,進入屬靈實際
離開猶太教,進入基督的教會
離開屬地的,進入屬天的
離開魂,進入靈
離開外院,進入至聖所
離開基督道理的開端,進入生命的成熟
本卷是舊約過渡到新約最詳細的一卷書,揭開了舊約隱藏的預言,乃是耶穌基督的見證(啟十九10),列出42個耶穌基督的身份:
(1) 一2 是上帝的兒子(羅一4)。
(2) 一2 是上帝話語的曉諭者
舊約中上帝曾藉祭司,先知,君王傳達祂的話給眾人,現今上帝差遣祂的獨生兒子成為人的樣式來到地上,對眾人傳達上帝的話,把上帝帶給人。祂升天以後,住在信入祂的人心中講話,人藉著聖經聽從祂的話。祂是上帝真正的大先知。申十八章15節指出耶穌基督由馬利亞聖靈懷孕成為人的樣式來到人間,道成肉身是上帝在人的樣式中對人講話。
(3) 一2 是上帝所立的承受萬有者
天上地上一切所有的都歸於一位元首基督(弗一10)。天使長路西弗嫉妒聖子是承受萬有者,背叛上帝成為撒但,且俘虜了全人類(路四6)。上帝差遣祂的獨生子耶穌基督為全人類贖罪,藉著死打傷了魔鬼的頭,宣判牠的死刑,釋放牠的俘虜,使信入祂的人跟隨祂徹底摧毀魔鬼的國度。
(4) 一2 是創造諸世界者
父上帝立大地根基時,祂是工程師(箴八30)。
(5) 一3 是上帝榮耀所發的光輝
上帝榮耀的光顯在耶穌基督的臉上(林後四6)。
(6) 一3 是上帝本體的真像
三一上帝唯有第二位聖子有形體。父上帝是人不能看見的,住在人不能靠近的光裡(提前六16;彼前一8),聖靈是人不能看見的靈。上帝藉著聖子向人顯現,在變化山上顯出上帝的真體(太十七1~8;彼後一16)。向但以理顯出上帝的真體(但十4~6),向使徒約翰顯出上帝的真體(啟一13~16)。
(7) 一3 維持載著推動萬有者
當祂釘在十字架上時,地震黑暗,萬有失去控制。
(8) 一3 是洗淨人罪的救主
為全人類代死受罪的死刑,拯救全人類脫離魔鬼的權勢,滿足了上帝公義的要求。
(9) 一4 是上帝的兒子
第一個從死裡復活的長子,如同麥種死而復活結出麥穗,賜予信入祂的人復活的生命。
(10) 一6 是上帝的長子,在上帝的家中居首位,是元首。
(11) 一9 是上帝的受膏者,人類的君王、祭司。
(12) 二10 道成肉身,暫時比天使小,人類救恩的大元帥。
(13) 二11 聖別人的聖者,使信入祂的人從世界中召出來,單單歸於上帝。
(14) 二16 人類的救拔者,藉著死敗壞那掌死權的魔鬼,釋放撒但的俘虜。
(15) 二17, 四14, 七26 人類慈悲忠心的大祭司
把人帶給上帝,為我們受試探,獻上自己作祭物。
(16) 三1 是上帝的使徒
差遣到地上來為全人類死而復活,忠心於上帝一切的託付。
(17) 三6 是上帝家的治理者。
(18) 四6 是我們應時的幫助者、施恩惠者、憐恤者。
(19) 六20 是我們的先鋒者
以自己的身體裂開,開了一條又新又活的血路,讓我們進到施恩座前。
(20) 七3 是麥基洗德在地上一時的顯現。
(21) 八2 是天上上帝真帳幕的執事,統管建造教會。
(22) 八6 是更美之約的中保,以自己的血與人立約,永不改變。
(23) 八6 是更美的職任,在人的靈裡寫上帝的話。
(24) 九12 是一次永遠的贖罪者,寶血永遠有功效。
(25) 九28 向等候祂的人第二次顯現者,拯救他們的靈魂體全然成聖。(帖前五23)
(26) 十7 為遵行上帝的旨意獻上自己的身體:獻了一次永遠的贖罪祭,使仇敵成為祂的腳凳,因著十字架而誇勝。
(27) 十20 是至聖所的幔子:幔子裂開,為人進入上帝的施恩座前開路。
(28) 十34 是信徒更美常存的家業,住進人靈裡,不斷擴展,滿有基督長成的身量,這家業永不衰殘、永不朽壞,聖潔無瑕疵,即上帝永遠的生命(彼前一4)。
(29) 十一2 是上帝創造世界的話,基督是上帝的話(啟十九13)。
(30) 十一4 是亞伯的祭物,蒙上帝悅納。
(31) 十一7 是挪亞的方舟,使進入祂的人得救。
(32) 十一10 是有根基的城,新耶路撒冷的內容。
(33) 十一16 是信徒更美的家鄉:屬天永遠的家(約十四2)。
(34) 十一17 是獻上以撒的實體:二角扣在樹叢中的公羊,是祂道成肉身的描述,因著全人類的罪,偉大的上帝拘禁在木匠兒子的裡面33年。
(35) 十一28 是我們的踰越節:在踰越節被釘死在十字架上,使信入祂的人血塗在心門上,免去上帝的刀。
(36) 十二2 是我們信心的創始成終者:在離世前為我們的信心禱告,直到見祂面的那一天(路廿二32)。
(37) 十二2 是坐在上帝寶座的右邊者,為眾聖徒代禱。
(38) 十二22 是天上的錫安山:施恩典的主。
(39) 十二27 是不能震動的國:從永遠到永遠祂是上帝,是非人手鑿的石頭,打碎一切列國(但二34)。
(40) 十二29 是烈火,一是燒掉一切上帝以外的東西,二是悅納信徒的奉獻降下火來。
(41) 十三12 是為全人類在城門外受苦者(啟十一9)。
(42) 十三20 是群羊的大牧人,為羊捨命又運行在信徒的靈裡,行祂所喜悅的事(腓二12~13)。
本卷列出15次「耶穌基督比一切更美」:
(1) 一4 祂所承受的名是超乎萬名之上的名,比天使的名更尊貴,遠超這天使。祂是在萬有之上可稱頌的上帝,為了人曾降世成為人的樣式,作上帝的使者,曾以天使的形像向亞伯拉罕,瑪挪亞顯現(腓二9;羅九5;來三1)。
(2) 七19 「律法」為耶穌基督降世預備道路,引進基督是人類更美的指望,祂是我們榮耀的盼望(西一27)。
(3) 七22 祂是新的更美之約的上帝與人的中保,以自己的血與人立了新約,在人的心版上寫上祂自己對人說話。
(4) 八6 耶穌的職任更美,以自己的生命建造祂的教會。
(5) 八6 祂作更美之約的中保,以自己身子裂開使上帝與人和好,以自己的血在上帝與人中間立約,永不朽壞。
(6) 八6 「新約」是憑更美之應許立的,舊約中上帝對亞伯拉罕七次應許,一塊田,一個後裔,都是指向耶穌基督。耶利米時代上帝應許與人另立新約,指明耶穌基督將住進信入祂的人心中。
(7) 九11 基督是更美之事的大祭司,經過更大更全備的帳幕就是祂自己的身體。舊約中的會幕,聖殿,一切的器具都是預指耶穌基督的豐盛。殿中一切獻的祭物指向耶穌是真正的祭物,為全人類犧牲自己。
(8) 九23 祂是更美的祭物,一次永遠的贖罪祭,敗壞那掌死權的魔鬼,不必每年獻上不能除罪的牛羊,安人的良心。
(9) 十34 是更美常存的家業,永遠的生命不朽壞,不衰弱,存到永遠,地上物質之業都要消失(彼前一4)。
(10) 十一4 亞伯獻的羊羔祭物比該隱的更美。上帝的羔羊背負除去人的罪孽(約一29)。
(11) 十一16 是更美之家鄉,天上的耶路撒冷是盛裝基督的器皿,上帝在人裡面擴展出來。
(12) 十一26 為基督受的凌辱比世上的財物更寶貴,與基督同受苦,與祂同得榮耀,在千年國度同作王(提後二12;啟一9)。
(13) 十一35 更美的復活是殉道者的復活,與基督同作王(啟廿5)。
(14) 十一40 更美之事是國度中與基督同作王,進入新耶路撒冷。
(15) 十二24 耶穌的血比亞伯的血更美;亞伯的血求伸冤,耶穌的血為全人類求赦免。
肆、寫本書的動機
(一)當時的希伯來信徒正面臨信仰兩大危機:外有羅馬政權的逼迫,要他們放棄對基督的信仰;內有猶太主義者的勸誘,要他們回到舊約律法底下。
(二)而這些希伯來信徒的屬靈光景,也確實深受外在惡劣環境的影響,他們對所聽見的道理並不覺得寶貴(二1),沒有勇氣為真道站住(三6),信心開始動搖(三14),對上帝的應許不能全心信從(四1,11);他們中間有些人似乎疲倦灰心(十二3,12),甚至停止聚會(十25),不顧那些曾經引導他們之人的信心榜樣(十三7),正瀕臨被異端教訓勾引了去的危險(十三9)。
(三)因此本書的首要目的,乃是為著勸勉希伯來信徒(十三22),堅固其信心,不致輕易動搖。本書特別從下列幾方面加以勸勉:
1.使他們對信仰的對象──基督──有正確且深入的認識;祂超越過猶太教的一切人、事、物,包括天使、摩西、亞倫、律法、禮儀、祭司和祭物等。
2.使他們對信仰的內容──新約──有重新的體認;它乃是更美之約,是舊約所無法與之倫比的。
3.使他們對信仰的前輩──信心見證人──有所思想和傚法;他們都在信上得了美好的證據,如同雲彩圍繞著我們。
4.使他們對信仰的結局──盼望──有所嚮往和警戒;我們若要得著天上更美的家鄉,便須輕看地上世俗的引誘和苦楚。
伍、本書的重要性
本書引用舊約經文、事蹟、教訓特別豐富,可說是一本『舊約要道註解書』。我們若要明白舊約的真理,宜以本書為入門,按照其解經原則,正確地發掘舊約中許多有益我們靈性的寶藏。
本
書所闡明的真理,也正適合今日教會的需要。和當時的希伯來信徒一樣,今日的教會也正面對著兩大屬靈危機:外有撒但假借人手的迫害,內有異端邪說的勾引,令
許多信徒冷淡灰心、軟弱退後,甚至有人跌倒,轉去隨從各樣的異端。我們真需要從本書的信息,得到鼓勵,存心忍耐,同奔那擺在我們前頭的路程。
陸、主旨要義
全
書的主題乃是上帝的兒子耶穌基督,祂『超越』過天使和舊約一切偉大人物,而祂所成就的新約也比舊約『更美』,我們這些處在新約時代的信徒,在祂裡面得以藉
著『更美』的祭物,進到『更美』的至聖所,來到上帝面前。因此,我們應當持定信心、盼望和愛心,在這多難的世代中,出到『營外』就了祂去,忍受祂所受的凌
辱。到了時候,就得有分於天上那『更美』的家鄉。
柒、本書的特點
(一)本書引用舊約聖經相當多,直接引用達三十九次,且每一章都有引用;而間接引用的次數更高達二百十九次。可見,本書是以舊約為根據的一本證道集,是以凡不熟諳舊約聖經的人,便會覺得本書隱晦難懂。
(二)本書的文學體裁相當特殊,開頭像散文,過程像講章,而結尾像書信。本書的希臘文筆風格精湛優美,論證繁博精闢,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文學傑作。
(三)本書在論證之際,中間穿插了至少五段勸勉的話,用意在使讀者學以致用、知行合一。明白了真理之後,便須付諸實行;否則,恐會招來上帝更嚴厲的對付。
(四)本書是一本含有許多嚴肅警戒的書信,包括:
1.若不越發鄭重所聽見的道理,恐怕會隨流失去(二1~4)。
2.若存著不信的噁心,以致心裡剛硬,就會惹上帝發怒(三7~19)。
3.若學那不信從的樣子跌倒了,就不得進入上帝的安息(四1~13)。
4.若不竭力追求長進,就不會長大成人(五11~六3)。
5.若是離棄道理,就不能重新懊悔(六4~8)。
6.若是故意犯罪,贖罪的祭就再沒有了(十26~31)。
7.若是退後,上帝心裡就不喜歡(十32~39)。
8.若是棄絕那從天上的警戒,就不能逃罪;因為上帝乃是烈火(十二14~29)。
(五)本書是一本『上帝無上啟示』或『上帝更美啟示』的書信。這個上帝無上的啟示就是耶穌基督自己;祂不但勝過今世一切人物,祂也勝過天使和聖經中一切屬靈偉人、儀文和規條。唯有賞識並高舉祂,才能粉碎我們心目中所以為最好的一切人、事、物。
(六)本書又是一本『大祭司耶穌基督』或『在天上活著盡職之基督』的書信。祂已經升入高天,祂能體恤我們的軟弱,又長遠活著替我們祈求;所以我們只管坦然來到祂施恩的寶座前,蒙恩惠作隨時的幫助。
(七)本書是一本『屬上帝的名人堂(Hall of Fame)』的書信,裡面羅列了許多信心偉人(十一1~40)。
(八)本書裡面充滿了各種對比,例如:
1.眾先知與祂兒子的對比(一1~2)。
2.古時與這末世的對比(一1~2)。
3.上帝兒子與天使的對比(一4~14)。
4.天地要改變與祂永不改變的對比(一12)。
5.摩西與基督的對比(三1~6)。
6.斷不可進入與竭力進入的對比(三7~四11)。
7.大祭司亞倫與基督作大祭司的對比(五1~10)。
8.每日獻祭與只一次獻上的對比(七27)。
9.外面的律法與裡面的律法、舊約與新約的對比(八10~11)。
10.牛羊的血與祂的血的對比(九11~28)。
11.將來美事的影兒與本物的真像的對比(十1~14)。
12.亞伯所獻與該隱所獻的對比(十一4)。
13.耶穌的血所說與亞伯的血所說的對比(十二24)。
14.會被震動與不能震動的對比(十二27~28)。
15.幔內與營外的對比(十19~20;十三10~13)。
捌、本書與其他聖經書卷的關係
(一)本書內遍佈舊約背景,如宗教、禮儀、神學、詞彙,與舊約的《利未記》極為接近。本書的信息與舊約五經有密切的關係,尤其是五經中的《利未記》。《利未記》是論及預表中的救恩,而本書所論,是《利未記》所預表救恩的實際;實體如何比影兒更美且完全,本書也比《利未記》更超越。所以本書又被解經者稱為新約的《利未記》。
(二)有人稱《希伯來書》為『第五福音書』,前四本福音書描寫基督在地上的作為,《希伯來書》則描寫基督在天上所作的──基督升天為信徒之大祭司,現今在『天上的至聖所』中,每日為信徒祈求(七25;羅八34)。
(三)本書的信息與《羅馬書》及《加拉太書》有共同的重要原則,因為這三本書論及主的救恩,都是以哈二4『惟義人因信得生』為基礎。但三卷書的著重點不同:《羅馬書》注重『義人』二字,說明人如何才能在上帝面前被稱義;《加拉太書》注重『得生』二字,解釋人得救不是憑行為入門,也不是憑行為成全,乃因領受上帝兒子的生命;本書卻注重『因信』二字,列舉舊約信心的偉人,證明信心乃是使人蒙上帝喜悅的『明證』(來十一5,6)。《羅馬書》啟示基督徒信心的『必須性』,《加拉太書》啟示基督徒信心的『基要性』,《希伯來書》則啟示基督徒信心的『超越性』。
玖、鑰節
「我們既然有一位已經升入高天尊榮的大祭司,就是上帝的兒子耶穌,便當持定所承認的道。」(四14)
「凡是靠著祂進到上帝面前的人,祂都能拯救到底;因為祂是長遠活著,替他們祈求。」(七25)
「弟兄們,我們既因耶穌的血,得以坦然進入至聖所。是藉著祂給我們開了一條又新又活的路從幔子經過,這幔子就是祂的身體;又有一位大祭司治理上帝的家;…就當存著誠心,和充足的信心,來到上帝面前。」(十19~22)
「這樣,我們也當出到營外就了祂去,忍受祂所受的凌辱。」(十三13)
拾、鑰字
「更美」、「超過」、「強過」、「大的」(一4;六9;七7,19,22;八6,6;九23;十34;十一16,35,40;十二24)
「信心」(四2;六1,12;十22,38,39;十一1,3,4,5,6,7,7,8,9,11,13,17,20,21,22,23,24,27,28,29,30,31,33,39;十二2;十三7)
「大祭司」(二17;三1;四14,15;五1,5,10;六20;七26,27,28;八1,3;九7,11,25;十12;十三11)
「永遠」、「永永遠遠」(一2,8,8;五6,9;六2,5,20;七17,21,24,28;九12,14,15,26;十一3,;十三8,21,21)
「完全」、「全備」、「成全」(二10;五9;七19,28;九9;十1,14;十一40;十二23)
「一次」(七27;九7,12,26,28;十10,12,14;十二26,27)
壹、作者
本書作者是誰,因全書始終並未題及其名字,此為千年仍未解之謎,古今解經家意見紛紜。歸納各派主要論據,正反(肯定與否定)兩面併列如下:
(一)保羅說
1.正面肯定的論據:
(1)此說源自亞力山大教父革利勉的寫作,東方教會一直毫無疑問的接受本書為保羅所寫,至於西方教會則是到第四紀才因耶柔米、奧古斯丁的認定而接受。近代對此說最著名的支持者包括司可福、達秘等人。
(2)書內確有一些保羅的詞彙和語氣,例如『義人必因信得生』(十38)是保羅喜歡引用的話(羅一17;加三11);又如本書所論的列祖、應許、律法、諸約等,正合乎保羅在羅九4~5所提的。
(3)本書的內容與《加拉太書》極其相似,教義與保羅其他書信也完全吻合,並且也很符合保羅對猶太人極重的負擔。
(4)『我們的弟兄提摩太已經釋放了;他若快來,我必同他去見你們』(十三23),表明作者乃是親近提摩太的長輩同工(參提前一2;提後一2)。
(5)本書作者請求信徒為他代禱(十三18~19),而在新約書信的作者中,保羅是惟一請信徒為他禱告的使徒(羅十五30~32;弗六19~20;西四3;帖前五25;門22)。
(6)書末的問安和祝福(十三24~25)與其他保羅書信的結尾相似(羅十五33~十六24;林前十六19~24;林後十三13~14;加六18;弗六23~24;腓四21~23;西四10~18;帖前五26~28;帖後三16~18)。
(7)本書中所用『我們所說』(二5)、『我們所講』(八1)表明作者是代表一個同工團說話,這種情形惟獨在保羅書信中出現。
(8)外證包括初期教父、希臘正典名單、拉丁正典名單、一些古抄本、英王欽定本等,標明『使徒保羅達希伯來人書』達一千二百年之久(主後400至1600年)。
2.反面否定的論據:
(1)本書作者從始至終沒有表明或運用使徒的權柄,而內中『後來是聽見的人給我們證實了』(二3)一句,表示作者未曾親自從主領受啟示,可見本書非保羅所寫(參加一12)。
(2)書內有很多舊約經文出自七十士譯本,非保羅慣用的瑣拉本。
(3)本書的文字體裁,與保羅慣常的風格不同。
(4)本書沒有具名,這與保羅其他書信慣常的作法不同。
(5)保羅是外邦使徒,極力提倡外邦信徒與猶太信徒同歸於一;但本書專提猶太人的救恩,完全不提外邦教會,似乎和保羅的宗旨不符。
(二)巴拿巴說
1.正面肯定的論據:
(1)此說最早為教父特土良所提倡。
(2)巴拿巴為利未人(徒四36),他對舊約的利未體系必然相當清楚;他又曾為保羅的同工,對保羅的神學教義耳熟能詳,所以能寫出本書。
(3)『弟兄們,我略略寫信給你們,望你們聽我勸勉的話』(十三22),語氣符合巴拿巴的恩賜──『勸慰子』(參徒四36)。
(4)外證為《巴拿巴書信》(古抄本Codex Claremontanus)。
2.反面否定的論據:
(1)作為外證的《巴拿巴書信》,有些地方與本書論證不符。
(2)巴拿巴不像是與提摩太有親密同工關係的一位。
(三)亞波羅說
1.正面肯定的論據:
(1)此說最鼎力支持者為馬丁路德,近代有名的支持者為亨利阿爾福德。
(2)路加在《使徒行傳》稱他(亞波羅)是『有學問的,最能講解(舊約)聖經』(徒十八24),因此他有資格寫本書。
(3)本書內含有一些『亞力山大哲學思想』,而亞波羅正是出身於亞力山大的聖經學者(徒十八24)。
(4)亞波羅在事奉主初期,曾經受過保羅同工百基拉、亞居拉的成全,後來更被保羅自己認定是他的同工(林前一12;三4~6,22;十六12;多三13),因此他有資格寫這本與保羅神學思想相近的書信。
2.反面否定的論據:
(1)在教會歷史上,從來沒有給我們留下任何有關亞波羅的傳聞,直到第十六世紀才被馬丁路德提出來。
(2)亞波羅和提摩太似乎從未有過同工關係。
(四)路加說
1.正面肯定的論據:
(1)最著名的支持者為加爾文。
(2)本書內精湛優美的希臘文體裁,與路加所寫的《使徒行傳》在文法上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3)『後來是聽見的人給我們證實了』(二3),表示作者正像路加這樣非直接跟從主的人,卻從使徒學習了基督救恩的道理。
2.反面否定的論據:
(1)路加是外邦人,不太可能以猶太人為專門寫信的對象。
(2)路加或有可能擔任保羅口述的執筆書寫者(如羅十六22『代筆的德丟』),但不太可能自己成為說教者。
(五)其他說
1.有些人主張百居拉和亞基拉是本書的作者(參徒十八26)。
2.也有些人主張本書為羅馬的革利勉( 96A .D.)所寫。
3.另有些人提及本書的作者可能為使徒彼得,或是執事腓利,或是西拉、馬可、以巴弗等人。
4.上述各種說法並沒有充足且有力的內證與外證,僅能把它們當作姑且參考的資料。
其實,作者既然受聖靈的感動而自我隱名埋姓,相信必有其用意;因為像這樣一本專門高舉耶穌基督的書信,作者是誰,並不重要。所以我們不必勉強斷定是誰寫的,而把注意力集中在主自己身上。無論本書的作者是誰,反正都是上帝『藉著祂兒子曉諭我們』(一2)的。
貳、寫作時地
本書的成書日期,根據外證和書中的內證推測如下:
(一)羅馬的革利免(主後95年)曾引用本書,這是第一世紀的時候。且本書中提到『我們的兄弟提摩太已經釋放了』(十三23),故本書必不是在第二世紀才寫成的。
(二)本書中多次提到聖殿獻祭等禮儀,所用動詞均為現在式(五1~3;七27;八3~5;九6~9;十1~2,8,11;十三10~11),表示當時聖殿還在,祭司仍在供職,故此本書成書日期必不遲於主後七十年(聖殿被毀之年)。
(三)書中表明接受本書信的人們已經信主多年(五12),他們並且曾經受過許多苦難(十32~37;十二4~5),故本書成書日期必不太早。
(四)書中暗示有些傳上帝之道給他們的人已經為主殉道(十三7),且提摩太被囚獲釋(十三23);這兩件事極可能與該撒尼羅逼迫信徒有關(64~ 68A .D.),故本書成書日期必不早於主後六十四年。
(五)綜合上述論據,本書極可能是在主後六十五至六十九年間寫成的。
至於寫書地點,可從書中『從義大利來的人問你們安』(十三24)一句,推測出:
(一)本書是在境外義大利人集居之地(如哥林多、以弗所等地)所寫。
(二)按原文,『從義大利來的人(They from Italy)』也可譯成『義大利人(They of Italy)』,如此,則本書是在義大利境內,很可能就是在羅馬寫成的。
參、本書受者
(一)本書的受者是亞伯拉罕的子孫(七4),並且『列祖』一詞(一1)表明他們是猶太人信徒,不但熟悉舊約以色列人信心的先祖(十一24~34),且也熟悉舊約律法及禮儀(七4~十8)。
(二)這些猶太人信徒,不但認識本書的作者,也認識提摩太(十三23)。他們沒有親自聽過主耶穌的道理教訓,乃是別人傳講給他們的(二3)。他們信主已有一段相當的年日,但在真道上卻未長大成人(五11~12)。不過,他們並沒有離棄信仰(六6~10)。他們曾經為主受過苦,有心走主道路(十32,36);並且抵擋罪惡,卻未到流血的地步(十二4)。
(三)有些古抄本標明受者為『希伯來人』,字義是『過河的人』;亞伯拉罕是第一個渡過大河的人,他從米所波大米渡過伯拉大河,搬到巴勒斯坦地(參徒七2~4),故他是第一個希伯來人(參創十四13)。猶太人自古即被稱為希伯來人(創卅九14;出二6),他們也喜歡自稱希伯來人(創四十15;腓三5)。
(四)我們基督徒乃是屬靈的希伯來人,所以我們應當把本書的教訓應用在自己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