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27日 星期五

聖經古抄本



    聖經以古抄本面貌出現,就是多樣性的。有如使徒行傳所講的,「他們用我們的鄉談講說上帝的大作為」(徒2:11)。 聖靈充滿,讓使徒可說諸多別國的話來傳講上帝的大作為。上帝是一神,祂的話語原本理當有如獨奏。然則,祂的創造卻是萬千,連世上語言也是萬千,於是一神的旨意 竟化作千言萬語。不但古典聖經本身就包含有希伯來文與亞蘭文(舊約)、希臘文(新約)、以及少量從埃及、亞述、巴比倫、波斯、迦南、阿拉伯等語言的借用 字,且古典聖經的出現面貌更是以不同語言的多種抄本形式來出現。可見聖經的諸多翻譯,自古即有上帝的作為。
           古典聖經的重要抄本至少有一百多種,我們在此僅粗略列幾種更重要者:
經卷名稱
經卷年代
經卷成文的可能年代
文字語言
附註
撒瑪利亞五經
Samaritan Pentateuch
主後13世紀
主前5世紀
主前第二世紀猶太馬加比獨立運動後之哈斯蒙王朝時期之希伯來文
只有創、出、利、民、申,上帝已選基利心山作為放祂的名字之所
古希伯來文抄本、
希臘文拼音
Aquila
Symmachus
Quinta LXX
Theodotion
主後610世紀斷卷殘篇
希伯來文卷年代不知;希臘文卷為主後2世紀
希伯來文
希臘文
Origen的舊約六抄本合編

七十士譯本(LXX)

路錫安修訂本

主前32世紀

主後3世紀
希臘文
許多舊約抄本之集合本,且歷經很多修訂。含次經。
死海經卷
(Qumran)
主前21世紀
主前21世紀或更早
希伯來文、亞蘭文、希臘文
舊約經卷、教團文件
Onkelos Targum

主後5世紀
亞蘭文
舊約五經:創出利民申
Vulgate
1926
主後4世紀
拉丁文
新舊約含次經
亞歷山大抄本

主後5世紀
大寫希臘文
新舊約含次經(不全)
西乃抄本

主後4世紀
大寫希臘文
新舊約含次經(不全)
梵諦岡抄本

主後4世紀
大寫希臘文
新舊約含次經(不全)
       
    聖經的古抄本或斷簡殘篇並不是只有這些,這些斷簡殘篇的編號至少有兩千多快三千種。有的是初代教父的引文,有的則被譯為阿拉美文、埃及Coptic文、 敘利亞文、斯拉夫文等等,其中有的年代甚至是主後第二世紀的產物,但大部分則是主後第五至十七世紀的。就此而言,我們現在能接觸到的聖經的古抄本或斷簡殘 篇,在語言、出產地、與年代上一開始就不是單一的,而是如百花齊放,多語多言到處爭鳴。可以說,聖經出現的早期面貌就像交響樂一般。

    這其中,我們可以觀察到幾個特點

第一、主動採取所在地的人民語言來翻譯聖經。在埃及,就用希臘文與埃及文的混合方言如Coptic 在以色列地,則使用波斯的第二國語亞蘭文。在敘利亞,用敘利亞文。在凡被希臘文化殖民之處,就使用殖民者的語言希臘文。到了羅馬文化宰制地中海時,就用拉 丁文。
第二、在許多抄本激盪下,一感覺經文意思不對或無法為其時代人民所瞭解,則進行修訂或改編。
第三、維護教團信仰或利益。各抄本所代表的信仰團體,各 擁自己的經典為聖,以己為正統,為自己信仰辯護與維持自己教團生存的正當性。
第四、從七十士譯本起,聖經除了新舊約之外,還包含了七本次經,現在只有天主 教與東正教仍把他們列在聖經之中。這七本是多俾亞傳、友弟德傳、馬加伯上下(即馬加比)、(所羅門)智慧篇、德訓篇、巴路克書。

聖經抄本

     古代書寫材料   , 我們如何得到舊約 ,

    聖經古抄本   ,  舊約的文本和手稿 ,

   聖經抄本多元性之影響   , 俄利根的 Hexapla  , 

   希伯來文舊約抄本  , 舊約希臘本舊約抄本    ,

   死海古卷   ,  死海古卷概論    ,

  《死海古卷》之整理   , 死海古卷的軼事   ,

    新約聖經抄本年代表   ,  我們是如何得到新約的 ,

《七十士譯本》的影響



    《七十士譯本》的影響是巨大的。在兩約之間的時期,正如路加在使徒行傳中所說的,逼迫使猶太人分散在天下的各國。猶太人說各種已知的語言,而許多人不懂得他們聖經中古老的希伯來語,但大家都懂希臘語。所以,《七十士譯本》滿足了極大的需要,為分散在世界各地的猶太人提供了摩西的書卷。在耶穌降生時代,猶太人會堂所用的聖經多數是《七十士譯本》。事實上,它成為了聖經。《使徒行傳》第7章司提反在猶太人的議會裡向逼迫他的猶太人所作的見證,其中所引用的聖經即出於《七十士譯本》。埃提阿伯太監路遇腓利時,在車中所讀的就是這本書(徒八27-35)。被使徒稱為上帝的話語的也正是這本書。
  
    《七十士譯本》是聖經翻譯的先驅。《中文聖經百科全書》提到這譯本時說,“《七十士譯本》的舊約聖經,在翻譯界推為獨一的巨大製作”,“這是一本破天荒的譯本,世界歷史上空前的絕作”。在舊約聖經的古代譯本中,《七十士譯本》佔了一個獨特的地位。舊約的希臘文翻譯工作是翻譯史上一項大膽的創舉。它不僅是第一個嘗試,以另一種語文來翻譯希伯來文聖經,而且就其規模和性質而言,在希臘化世界也是空前的。從社會學的角度看,它見證了古代國際之間樊籬的崩潰,以及希臘語文因著亞歷山大大帝南征北討而散播四方的事實。定居亞歷山太城這個大都會的猶太人,因著環境的緣故而被迫放棄他們的語言,但他們謹守他們固有的信仰。對猶太人來說,把他們神聖的律法翻成希臘文,無論是捍衛他們的信仰,或是滿足他們在敬拜和教育上的需要,都有著重大的意義。反過來,這個譯本也成為介紹猶太人的歷史和信仰的工具。
   
    《七十士譯本》對後世寫作的影響。《七十士譯本》所以重要,也在於它成為早期猶太人及基督徒寫作的資源。《七十士譯本》中那些特別用來表達舊約聖經內容的 希臘文詞匯(或譯詞)影響深遠,遍及日後許多希臘文著作,其中包括斐洛和約瑟夫的著作、偽經,以及其他有關猶太人之歷史、解經、詩歌和護教等。其後,《七十士譯本》為基督徒從猶太人手中接過來,成為教會的經典,相信這是有關《七十士譯本》最重大的事情。因此,它得到廣泛的流傳,比單單囿於猶太人圈子更具影響力。《七十士譯本》是大部分新約作者的聖經。他們引用聖經,不但大多從《七十士譯本》徵引,甚至他們的作品──特別是福音書(尤其路加福音),也蘊含著許多《七十士譯本》的語句。新約中引用舊約的地方,一共350次。字句和《七十士譯本》稍有不同的地方,僅為50次。新約的神學詞匯,例如律法”“公義”“憐憫”“真理”“贖罪等等,都直接取自《七十士譯本》,故必須按 照它們在《七十士譯本》中的用法來理解。此外,《七十士譯本》也成為早期教父們的聖經,並因而有助他們塑造了教會的教義,例如,在與亞流主義的爭論中,雙方都從《七十士譯本》那裡尋找支持的經文(proof texts)。最後,《七十士譯本》是初期教會傳福音的有力工具;當教會需要把舊約聖經翻成其他語言時,許多時候都是從《七十士譯本》翻譯過來,而不是直接由希伯來原文譯出的。

2013年12月26日 星期四

《七十士譯本》的源起



       公元前334年,亞歷山大大帝從希臘北部的馬其頓進軍。公元前332年,他征服了埃及,第二年,他又控制了波斯帝國。亞歷山大在他擔任馬其頓國王的短短13年中,以其雄才大略,東征西伐,領軍馳騁歐亞非三大陸,建立 起了一個龐大的帝國。同時,他也把希臘人的生活方式和思想,發揚遠播。由於亞歷山大,希臘人給世界貢獻了一個單一的語言,所謂「koine」,即「普通希臘語」。到亞歷山大去世時,歐洲已成為雙語的世界,希臘語已是每個人所使用的第二語言。這對於我們要說到的《七十士譯本》,是非常重要的。

       公元前323年,亞歷山大大帝去世,猶太地和埃及為亞歷山大原來的將軍托勒密一世所統治。公元前285年,其子繼位,成為托勒密二世(Ptolemy II, Philadelphus,前285-246年在位)。托勒密二世是一位傑出的統治者,促進了文化的發展。他的首都埃及的亞歷山大城是地中海地區的文化中心,尤以其藏書豐富的圖書館而聞名。

        亞歷山大是一座希臘城市,許多市民的祖宗都是希臘人。他們講希臘語,寫希臘字,觀看希臘戲劇。在托勒密王時代,大量猶太人離開家鄉遠赴國外,到包括埃及在內的國家生活和學習。那時,除了猶太地之外, 居住在亞歷山大的猶太人是最多的︰在亞歷山大的5個城區中,猶太人佔了2個城區的大部分;這些猶太人雖然持守著自己的信仰,但他們生活在一個希臘化的社會裡,講的是希臘語,生活也越來越希臘化。這時,這些離散的猶太人被稱為Diaspora(希臘語意「離散」),他們發現已經無法閱讀自己的希伯來語的聖經。如果聖經不譯成希臘文的話,這一情形就關乎到他們將要切斷《希伯來文聖經》的使用、傳統的禱告以及感恩。這時將希伯來語聖經翻譯成希臘文就成為勢在必行的事情。公元前3世紀,第一本希臘語產生了。這也是希伯來語聖經首次被翻譯成其他語言。
   
根據古代文獻記載,把希伯來聖經翻譯成希臘語是應托勒密二世之命。這一說法是一個被稱為《亞里斯提亞書信》的古代文獻記載的。書信的作者亞里斯提亞在信中 告訴他的兄弟說,托勒密王希望亞歷山大圖書館長德米特裡(Demetrius)將世界上所有的書籍都複製一部,放在他著名的亞歷山大的圖書館中。收集了20萬冊書籍之後,德米特裡向王匯報他的進展,並提出希望將圖書館的藏量擴充到50萬冊。德米特裡表示,那些尚未入館的書籍包括猶太人的律法書,他認為值得將這些書翻譯出來,藏入皇家圖書館中。

因為想急於擁有猶太律法書的譯本,托勒密王就下令起草一封書信(起草人為亞里斯提亞),送予耶路撒冷的猶太大祭司以利亞撒(Eleazar),使計劃達成。此時,亞里斯提亞也藉此機會,要求王釋放由其父擄去的十萬個猶太人作為一種友善的姿態。接著亞里斯提亞起草的書信由德米特裡向王陳述,信中請求大祭司從每個支派中各挑選六位學者擔任翻譯工作,這些人必需在品德上可堪讚譽,又通曉律法。於是王首肯,並派亞里斯提亞和另一位官員安捷亞(Andreas)負責送信及禮物到耶路撒冷。大祭司以利亞撒接獲王的信件後,禮貌地回覆其要求,並將72位學者的名字列出︰值得注意的是只有小部分人名是希臘名字(例如TheodoisusDosithus),大部分均為典型的希伯來姓氏。72位學者到達亞歷山大後,受到盛宴款待及皇室的禮遇。然後當權者賜給他們一個位於地中海內的小島,這個島離岸一公里遠,十分安靜,讓他們在那裡工作。這些學者彼此分工,互相商量,72天就完成了翻譯工作。當他們把譯本讀給當地的一個會堂聽時,得到了很高 的讚譽。實際上,人們認為這一譯本太精確了,所以任何人敢對其進行改動都將受到詛咒。托勒密王對這一譯本也很滿意,並對那位賜予律法者的天才感到驚奇。他贈給他們許多禮物,將這些學者送回家。

《亞里斯提亞書信》真實與否尚有爭議。一些學者認為這封信是偽造的,應寫於托勒密時代之後,有可能在公元前2世紀或公元前1世紀。後來這個故事出現了更多的版 本。但無論翻譯工作是如何進行的,這一名為七十士的譯本已確實出現了,很快就成為猶太聖經的標準希臘文譯本。但按照《亞里斯提亞書信》所記,當時被翻譯成希臘文的只是摩西五經或稱之為律法書的部分。隨後直到公元前150年,希伯來聖經中的其他書卷也被翻譯成希臘文,一般也認為是《七十士譯本》的一部分。

何謂《七十士譯本》




        《七十士譯本》(Septuagint,該詞取自於拉丁文septuaginta,即「七十」,或用羅馬數字 LXX 表示 70 這個數字)這名稱源自一個流傳,認為有猶太七十二位學者在埃及的亞歷山大將他們自己的希伯來語摩西五經翻譯成希臘語。但在翻譯的人數上,有的認為是七十位,有的認為是七十二位。但基本上七十二位是較傳統的見解,因為在《亞里斯提亞書信》(Letter of Aristeas)裡提到翻譯人員是從猶太人十二支派的每個支派中各自派出六人,總數七十二人,並詳細列出他們是何許人。後來卻約化成七十位,可能是為了 表達「七十」是一個象徵數字,對比出昔日七十位長老聯同摩西在西乃山與神立約(出埃及記第二十四章)。
        
《七十士譯本》,最初只指摩西五經,後來才通指全部包含二十四卷的聖經(舊約)。根據譯文的語言,最早五卷完成於公元前285-247年間,其餘部分約到公元前150年完成。

《七十士譯本》各卷的次序與希伯來原稿不一樣,除了希伯來聖經正典,此外還加上了15卷次經(Apocrypha)和偽經 (Pseudepigrapha)。新約聖經不少引用舊約的經文均出自此譯本,後來再譯成多種文字。《七十士譯本》原書已失傳,現存的是公元四至五世紀的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