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 Context 這個字,若指的是文字方面 (Literary Context),通常中文譯作「上下文」或「文脈」。但是若指的是歷史方面 (Historical Context),通常中文譯作「情境」。不過為了方便與統一,以下討論我們都用「上下文」。
文學上下文 (Literary Context) 指一段聖經前後的經文。每段經文的上下文可以用同心圓來理解:最相關的上下文是最靠近的段落,然後由近而遠,全章、全卷書、同作者著作、新約或舊約、全本 聖經,都是上下文。
歷史上下文 (Historical Context) 關注的是為甚麼會有這卷書,包括:作者是誰?受書對象是誰?他們之間是甚麼關係?受書人的地點在哪裡?他們的處境如何?甚麼導致作者寫這卷書?作者的目的為何?其主題或關心的是甚麼?等等。
在解經領域裡有個說法:Context is king,意即決定經文意義最終的歸依是上下文。「斷章取義」是脫離上下文 (out of context) 的理解,這是解經的大忌。
許多基督徒常犯這個錯謬而不自覺。特別在所謂「背金句」上,因為只背一節經文,看不見上下文,就很容易以自己的想法取代作者原意。因為背的都是著名的經文,結果是錯謬朗朗上口,代代相傳。例如,啟三20「看哪、我站在門外叩門.若有聽見我聲音就開門的、我要進到他那裡去、我與他、他與我一同坐席」被廣泛地用在傳福音的呼召上,不明就理的人就以為這節經文說的是主耶穌要叩慕道友的心門,但是稍微注意一下上下文就會看見,這是主在呼籲老底嘉教會悔改。
上下文告訴我們,這節金句是在對基督徒說話,不是在對非基督徒說話。我非常鼓勵「背金句」的操練,但提醒大家背的時候要稍微看一看上下文。
要正確理解上下文,除了每次研經時觀察該段經文的上下文以外,還應當對整卷書作系統性的宏觀研讀。作法包括以下四步驟:
1. 速讀全書,寫下初步的觀察與想法。
2. 探討本書歷史上下文,寫成報告。
3. 探討本書特點,寫成報告。
4. 寫出全書大綱。
1. 速讀全書
這裡所謂「速讀」,講究的不是要讀的多快,而是講究要一次讀完,就是不要停頓、一氣呵成的讀完。重複幾次,直到你能掌握全書為止。每次可以換一個不同譯本,選擇翻譯流暢、有助於速讀的譯本。
要養成獨立客觀的讀經習慣,不要帶著「包袱」來讀:如果你曾聽過傳道人講解這卷書,暫時拋開它,要當作你今天是第一次讀到這卷書。如果你用的是研讀本聖經,或者你的聖經裡作有筆記,不要看那些註解筆記。
讀的時候除了用眼,也記得用手:一面讀、一面在草稿本上寫下初步的觀察與想法。初步的想法可能對、可能不對,有待後面的步驟印證,但是即使是不對的想法仍然有價值,比方你帶查經的時候就可以回答組員說:「我起先也是跟你一樣的想法,直到我看見……」。
2. 探討歷史上下文 (Historical Context Study)
你的報告中要回答五個問題:作者(Who)?受書人(Whom)?寫書時間(When)?寫書地點(Where)?寫書原因(Why)?
要
從哪裡得到這些資料呢?一卷書本身所提供的資料一定是最有份量的。你已經把這卷書讀過幾次了,現在再讀一次,但是這次專門尋找所有提供作者的資
料。我們要的資料不是只有他的名字,還要包括他是甚麼樣的人,他的年紀、身分、個性氣質、處境等等,例、他很喜樂還是憂愁?他認識不認識受書人?……把所有相關經文記錄下來。其他受書人、寫書時間、地點、原因也是一樣作法。
除了這卷書本身以外,還可以用聖經串珠(cross reference)、經文彙編(concordance)或電腦搜索人名地名,看看聖經其他地方還提供了甚麼資料。例如我們要探討哥林多後書的受書人,當然一定先讀哥林多後書,然後要讀前書,然後使徒行傳提及哥林多的部分。聖經還有沒有其他地方提及哥林多?有的,提後四20。
整理你的資料,將重點寫成報告。
3. 探討書卷特點 (Character Study)
你的報告要包括四項:作者寫書目的(purpose),全書信息(message),內容範疇(scope),鑰字或鑰詞(keyword or keyphrase)。要測驗你是否抓到一本書的特點,就要看你能不能簡明的把其特點敘述出來。所以這分報告不可超過一頁。
寫書目的通常可見於作者的勸勉中,措詞應當反映所期待的行動(action)。要明確(specific),不要籠統。要選定一個中心目的,不要陳述好幾個不同目的。
信息(message)基本上是重述寫書目的,只是把對象從當時的讀者改到今天的讀者。
範疇(scope):這本書都在討論些甚麼?例如,如果是一本歷史書,它涵蓋哪一段時間的歷史?它記錄了甚麼事件?如果是教義性的書,它涵蓋哪一方面的教義?有甚麼顯著或不尋常的教導?換句話說,在報告的這部分,你將這本書的內容摘要地寫出來(summary)。
找出鑰字或鑰詞(keyword or keyphrase)可以印證你是否真的掌握書卷特點。這個字或詞是這卷書所特有的,並且可以表達全書要旨。如果你有兩三個可能的字,或者你不確定你是否選對鑰字,把全書再讀一次,看你選的字是否適切。
示範:彼得前書特點
目的:彼得勉勵分散在小亞西亞經歷苦難的信徒,要藉著喜樂、成長、效法基督為義受苦的榜樣、仰賴神的恩典,彰顯他們的品行。
信息:當我們今天面對逼迫、或處在不信主義高漲的不利環境中,我們要藉著喜樂、成長、效法基督為義受苦的榜樣、仰賴神的恩典,彰顯我們的品行。
內容範疇:彼得這卷書很像保羅書信,前半是信仰的敘述句(1:1–2:10),後半是信仰的命令句 (2:11–5:14)。
彼得提醒收信者他們寶貴的救恩,這救恩給他們盼望與喜樂,也給他們過聖潔、相愛、勇敢生活的基礎。彼得告訴他們預期試煉,試煉臨到時,要儆醒禱告、彼此相
愛與服事、順服,在外邦人面前彰顯他們的品行。彼得勉勵他們,面對苦難,不是消極忍受,而是積極行義,因為這是基督的榜樣。不要懼怕灰心,反要因為基督受
苦喜樂,因為苦難之後要得享榮耀。這是賜諸般恩典的神所應許,彼得也見證「上帝的真恩」(5:12)。
鑰字:「品行」(anastrophe),這字在全本新約只用過13次,而其中6次在彼得前書(1:15, 18; 2:12; 3:1, 2, 16),2次在彼得後書(2:7; 3:11)。中文譯作「品行」「行為」「行事」「為人」等,英文譯作conduct,behavior,way of life等。
4. 作全書大綱
按照經文次序作的大綱稱為解析性大綱 (analytical outline),乃是有別於主題性大綱 (topical outline)。大綱不需要作得太細,否則反而失去宏觀的作用。任何人讀了你的大綱以後,應該等於看見作者的思路計劃圖一樣。大綱作法如下:
]
大綱的排列依序按照羅馬大寫字母、英文大寫字母、阿拉伯數字、英文小寫字母、羅馬小寫字母。
每一項綱目寫成一個完整的句子 (full sentence),並註明經節段落。
各項目句子之間應尋求一致與對稱。
用一個句子敘述作者目的,放在大綱之首。
示範:彼得前書大綱
目的:彼得勉勵分散在小亞西亞經歷苦難的信徒,要藉著喜樂、成長、效法基督為義受苦的榜樣、仰賴上帝的恩典,彰顯他們的品行。
I. 彼得勉勵收信者雖面對試煉苦難仍要喜樂與成長 (1:1–2:10)
A. 彼得勉勵收信者在試煉中為著上帝的救恩與應許喜樂 (1:1-12)
1. 彼得寫信向小亞西亞的信徒問安 (1:1-2)
2. 彼得肯定他們能夠因為上帝的救恩與應許喜樂,即使他們的處境艱難 (1:3-12) a. 彼得為著救恩與基業讚美上帝 (1:3-5) b. 彼得肯定信徒喜樂,雖然他們面對試煉且不能看見基督 (1:6-9) c. 彼得肯定救恩的重要,因為這正是先知和天使想考察明白的 (1:10-12)
B. 彼得勉勵收信者如此生活與相愛 (1:13–2:10)
1. 彼得勉勵他們過聖潔生活,因為有救恩與盼望 (1:13-21)
2. 彼得勉勵他們彼此相愛,因為有清潔的心 (1:22-25)
3. 彼得勉勵他們在神的話裡成長,因為神要藉他們作工 (2:1-10)
II. 彼得勉勵收信者在各種人際關係中順服,好叫他們能榮耀上帝 (2:11–3:12)
A. 彼得先給一般性的勸勉,要他們品行端正,好叫外邦人歸榮耀給上帝 (2:11-12)
B. 彼得再給特別性的勸勉 (2:13–3:7)
1. 彼得勸勉他們順服執政掌權,好堵住無知人的口 (2:13-17)
2. 彼得勸勉僕人順服主人,包括乖僻的主人,好反映基督的樣式 (2:18-25)
3. 彼得勸勉妻子順服丈夫,好將他們感化過來 (3:1-6)
4. 彼得勸勉丈夫敬重妻子,好叫禱告沒有阻礙 (3:7)
C. 彼得總結勸勉他們相愛與和睦,即使受惡受辱 (3:8-12)
III. 彼得勉勵收信者要為基督受苦 (3:13–5:11)
A. 彼得勉勵他們效法基督為義受苦的榜樣 (3:13–4:6)
B. 彼得勉勵他們彼此相愛與服事,因為基督再來之日近了 (4:7-11)
C. 彼得勉勵他們為基督受苦要喜樂,將自己靈魂交託給上帝 (4:12-19)
D. 彼得勉勵他們牧養神的群羊,彼此順服,在苦難中堅固抵擋魔鬼 (5:1-11)
IV. 彼得表白寫信目的並致安 (5:12-14)
歷史上下文、書卷特點、解析大綱,在所有的聖經導論類的參考書都有,許多註釋書、研讀本聖經也有。不過如果時間許可,最好自己作,你對一卷書的掌握會大大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