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22日 星期六

萬有的救主

 

(賽四九至五七章)

     在以賽亞書的迷你神學第二塊板上,可以用兩個詞來總結︰僕人與救恩。但在這個部份,耶和華僕人的表徵搶盡了整個舞台注目的焦點。

     僕人的團體表徵,在賽四十至五三章採用單數形式20次,在賽五四至六六章用復數形10次。這個畫像的進展顯而可見。我們可以由兩組資料,闡明這僕人乃一集合詞,以一人代表整體︰(1)這僕人代表全以色列,在20處單數資料中出現了12次(四一8-10;四三8-13;四三14-四四5;四四6-8︰21-23;四四24-四五13;四八1,7,10-12,17);(2)以賽亞書四首偉大的僕人之歌,分別出現在四二1-7;四九1-6;五十4-9及五二13—五三12。這些經文所呈現的僕人,乃是服事以色列的某個人。照這樣說來,對那些拒絕僕人是共同團體的學者而言,這些經文隱含著最大的謎。

    僕人以色列是上帝的『朋友』族長『亞伯拉罕』的『後裔』(四一8)。『亞伯拉罕獨自一人的時候,我選召他,賜福與他』,並且『使他人數增多』五一2;參六三16)。在創廿六24上帝已經稱亞伯拉罕是他的僕人,摩西也照樣提到,亞伯拉罕、以撒、雅各是主的僕人(出卅二13;申九27)。其實,在利廿五42,55,所有以色列民都被視作他的僕人。因此,後裔仍然是上帝賜福的中心(四三5;四四3;四五19,25;四八19;五三10;五四3;五九21;六一9)。『後裔必在列國中被人認識……是蒙雅威賜福的後裔』(六五9,23,六六22),這後裔是上帝的『僕人』或是在賽五四至六六章規則出現的他的『僕人們』。學者提到︰『僕人的表徵猶如鐘擺,振動在個人與團體之間。他是真以色列人將來的救贖主,在他的受苦中,使以色列的任務得以成全,他也是將要發生之新事的核心主角。』

      四首僕人之歌有許多個人化的頭餃或描述,也同樣用以指以色列。例如︰

 個人                                全以色列

四二1     『我所揀選』             四一8-9

四九3     『我的僕人』             四四21

四九6     『外邦人的光』           四二6;五一4

四九1     『自我出胎,就選召我』     四四2,24;四三1

四九1     『題我的名』             四三1b

     不但如此,以下這個證據更醒目,詩歌中的僕人有其任務和使命,『要使雅各歸向他』,『使以色列到他那裡聚集』,『使雅各眾支派復興,使以色列中得保全的歸回』(四九5-6)。

 

因此,主的僕人不可能在每一方面,都可以完全等於以色列,這種鐘擺式的交替風貌,在早先應許教義中的所有集合名詞都可以看到,他們包含了全以色列,同時也集中在一位代表者身上,他描述著整個團體現今和未來極致的命運。這種關聯與若干人格心理學的理論無關,而是在永約中達成的,甚至是『大衛那可靠的恩典』(賽五五3;六一8;參撒下七章)。主的僕人是大衛譜系中的彌賽亞,至終那位末後的新大衛將來到,他是那後裔、那聖者、那苗裔等等。

     第二組經文也詳論這僕人所贏得的救恩。在許多事件中有一真正的轉接處,先知以賽亞求上帝將憤怒的杯轉離以色列的嘴邊,遞在苦待她的人手中(五一22-23;參第七世紀先知那鴻『一11-14』),甚至想像到未來將有一新的出埃及和救贖(五二1-6),這是對錫安的『好消息』,然後地極的人都將看見上帝的救恩(五二9-10;參四十9)。

     這位僕人將躬親統治,這事實將使世上列王吃驚(五二15)。就人性一方面而言,他將受苦,使上帝的代贖之功得以成就。這僕人第一次的降臨,將使許多人驚奇(13-14節),但他第二次再來,將使地上君王摒息(五二15)——在這其中隱藏了僕人的奧秘。接下來是他的被拒︰人將拒絕他的信息(五三1)、他的身位(2節),以及他的使命(3節)。然而,他代替受苦的果效,將成就上帝與人之間的代贖(4-6節),雖然他甘心受苦(7節)、受死(8節)、埋葬(9節),接著,他將被高舉,得著豐富的報酬(10-12節)。在主的僕人身上,將擔負人類所有的過犯。

     這僕人受苦的結果是,其『後裔』將『得多國為業』,因為他們的帳幕要擴張,放長繩子,堅固撅子(五四23)。然後,耶和華將成為『全地的上帝』(五四5;四九6)。所以,正如挪亞的日子如何,當耶和華回來聚集以色列的日子也是如何。她的『慈愛』和『平安的約』將延及全地(五四5,9-10)。到那時,白白的救恩將藉著大衛的兒子普及萬國(五五3-5;參五五1-2,6-9;四九6;在徒十三45-49;廿六22-23是新約的注解)。

2020年8月21日 星期五

時代論之古代發展

      時代論縱使直到近期,才成為一個有形式的架構,但時代論的基礎和初期的發展,是遠古就有的。以下是初期教會領袖所說的一些話,反映了在上帝的計劃中,每個時代不同的管治特點。


     殉道者游斯丁(Justin Martyr,110至165年)︰游斯丁在他的《與推芬對話》(Dialogue with Trypho)中,承認舊約有幾個不同的管治體系。游斯丁說,在割禮與律法時期以前,人討上帝喜悅,不必靠著遵行割禮及安息日。上帝啟示亞伯拉罕之後,人就開始藉著遵行割禮來討上帝的喜悅;律法頒布給摩西之後,人就需要守安息日,遵行祭祀儀式。


     游斯丁又在他談論舊約的不同管治體系時,強調不同時代的特性。


     愛任紐(lrenaeus,130至200年)︰愛任紐在他的著作中,提及給予人類四個主要的約;並且特別將舊約的三個約與福音加以區分。這種區分就是一種典型的時代論。


     亞歷山太的革利免(Clement of Alexandria,150至220年)︰革利免分開了四個時代︰亞當時代、挪亞時代、亞伯拉罕時代及摩西時代。


     奧古斯丁(Augustine,354至430年)︰奧古斯丁將前期時代(former dispensation)和現今的時代(present age)區分,前期時代是個祭祀的時代,但在現今的時代,祭祀就不適合了。奧古斯丁寫道,上帝是不變的,他在較早時期設立了一種祭祀,在後期又設立另一種祭祀。奧古斯丁稱這為「連續紀元的轉變」(The changes of successive epochs)。奧古斯丁說,在不同的時代,敬拜者有不同的敬拜態度。


     來利(Ryrie)總結說︰「這並非說初期教父就是今天所說的時代論者,可以確定的是,他們一些人清楚地表達了後來發展成為時代論的一些原則;我們可以說,他們是持守了一些初期或原始的時代論概念。」

 

 

2020年8月20日 星期四

約伯記導論

 

[作者]︰

 

 (1) 以利戶(參32:18; 36:1,24; 37:14等)

 

(2)猶太經典「他勒目」Baba Bathra 14b則謂摩西是本書的作者。

 

[日期]︰1500B.C.

 

[地點]︰以東地之烏斯(1:1;另參創36:8, 20, 21, 28;哀4:21)。

 

[目的]︰指出為何義人要受苦難,及在苦難中應有的態度。

 

[主旨]︰義人的悔悟。

 

[歷史背景]︰

 

    約伯(意「恨惡」或「迫害」)乃以薩迦之第三子(創46:13),他的三個朋友皆以掃之後裔︰以利法乃提幔人,提幔為以掃之子(創36:10-11)。

 

提幔人居住以東地(摩1:11-12),那地以哲士為著(耶49:7)。提幔人與布斯人為友,布斯乃烏斯之兄弟,也是亞伯拉罕之佷兒(拿鶴之子)(創22;20-21),而約伯則為布斯人。

 

比勒達乃書亞人,書亞人為亞伯拉罕與基土拉生之第六子(創25:2),常與以掃之後裔以東人及提幔人為伍(耶49:8)。 瑣法乃拿瑪人,拿瑪為猶太地南部一小村落。

 

約伯的祖父雅各下埃及去的時候,他的父親以薩迦為年四十歲,他則約廿歲左右。若此推測正確,當約瑟被賣到埃及時乃是他誕生之年。當約瑟卒時,他約為九十一歲。若他所得雙倍之祝福(42:10)包括他的壽歲(即70+140=210壽命)他受苦時為廿一年前(即七十歲時)之故事。當他壽終時摩西為五十五歲,亦已曾在米甸的曠野約十五之久。

 

據這可靠的臆測,本書之歷史背景可重建起來,如此便可以解釋約伯為拜亞伯拉罕之上帝的人,也解釋約伯為先祖時代所流行之家庭式的大祭司,而約伯的壽數也為先祖時代之平均。

 

設若作者處在摩西律法時代之後,約伯與其三友人之神學辯論必涉及律法之精意與律法之義的要求,但這些均未在書內出現,故此本書著成的日期與書中的歷史背景均指律法之前先祖時代的作品了。

 

 

舊約論及救贖的目的

 

按照聖經,上帝對人啟示自己的心意,不是為了滿足人類的好奇心,乃是為成就他的計劃,而這計劃基本上是救贖性的。上帝的目的,是要使墮落的人性回復本來的原性,並進而讓人對上帝有一整全的了解,與他完全地契合,致使救贖臻至善境。

    這個啟示要求人信任及順從所啟示的道理。倘若亞伯拉罕的啟示要達到救贖果效的話,亞伯蘭必先對上帝有信心,並順服所啟示的話語才能成就。對於聖經其他地方,我們同樣要有上述要求。耶穌在世上所講的、所做的,有很多人都聽過、見過,但對於那些沒有信心,又不肯順服的人,所啟示的真理,對他們是不會有什麼救贖果效的。

 

同樣,倘若我們今天要成就救贖的目的,我們也需要相信及順服上帝在基督裡的啟示。所以,按此意義而言,若有人不相信又不順服啟示,上帝就會好像沒有向那人啟示過一樣。

    有時候,先知被人問及一些看來不重要的問題,但先知的回答卻有深刻的啟示意義。比方掃羅問先知︰我父失去的?子在那裡?先知的責任不是回答掃羅的問題,而是向他揭示上帝對他的心意(撒上9:3一10:8)。

 

其他幾處的的聖經,記載君王於作戰前夕先向先知求問意見,而先知的回答則一致地表達出先知的職份不是軍師,而是要王知道上帝在以色列歷史中掌權(王上22: 1—28)。

 

 

舊約之普通啟示及特殊啟示

 

依據聖經的觀點,上帝在創造中啟示自己,也在其護理的作為中啟示自己。

 

「諸天述說他的榮耀,穹蒼傳揚他的手段」(詩十九1)。

 

正因這啟示是透過自然界表達,所以稱為自然啟示︰也因為它是對所有人傳達的(雖然有很多人不能了解),它又稱為「普通」啟示。

    相對來說,特殊啟示就不是以普及方式對所有人傳達,而是用特別的方法,向被選召的個人或群體,啟示上帝的性情和旨意。

 

上帝曾向亞伯拉罕、以撒、雅各、摩西,及以色列人啟示自己︰為了以色列人,他將紅海分開,讓他們安全經過,但卻讓海水覆蓋埃及人。

 

上帝帶領子民進入應許之地,驅趕當地的居民。又在日子滿足的時候,差他的兒子進入世界。

 

 

 

舊約啟示之意義

     上帝向很多前人啟示他自己,例如向亞伯拉罕、摩西、撒母耳等。

 

阿摩司先知論及他信息的權威時說︰「主耶和華若不將奧秘指示他的僕人眾先知,就一無所行。」(摩三7)

 

這個啟示的觀念在舊約經常出現。

    啟示的意義,「主動」來說,是指揭示的行動,「被動」來說,是指顯露,或那被顯露的事物。

 

以往,人常常強調主動那方面的意義——透過上帝對人所講的說話、所做的工作,和所展示的異象,啟示便在其中顯露。

 

但現在人卻強調被動方面的意義——在某件歷史事件中,人感受到是上帝的作為,啟示便在其中。

 

聖經的觀點則包括上述兩種元素︰正如一位學者所說,我們「『看見』歷史事件,又透過上帝的話語『明白』其意義」。

 

族長時代

 

    時間約在B.C.2000-1500。

 

[開基族長]

 

1. 亞伯拉罕——應許的兒子「以撒」,為「撒拉」所生。另有一兒稱「以實馬利」是婢女「夏甲」所生,是阿拉伯人之祖先。

 

2. 以撒——妻子為「利百加」,有一對雙胞胎兒子:「以掃」與「雅各」。

 

3. 雅各——為十二支派族長之父。

 

[十二位支派族長]

 

1. 流便——母親為「利亞」。

 

2. 西緬——母親為「利亞」。

 

3. 利未——母親為「利亞」。

 

4. 猶大——母親為「利亞」。

 

5. 但——母親為「辟拉」,是「拉結」之婢女。

 

6. 拿弗他利——母親為「辟拉」,是「拉結」之婢女。

 

7. 迦得——母親為「悉帕」,是「利亞」之婢女。

 

8. 亞設——母親為「悉帕」,是「利亞」之婢女。

 

9. 以撒迦——母親為「利亞」。

 

10. 西布倫——母親為「利亞」。

 

11. 約瑟——母親為「拉結」,是「以法蓮」和「瑪拿西」之父親。

 

12. 便雅憫——母親為「拉結」,因生他難產而死,故取此名。

 

讀者反應詮釋步驟

讀者反應詮釋並沒有一套固定和完整的解經步驟。一般上,今日「讀者」只有參考各學者的方法來作詮釋。從歸納中,我們不難發現有以下的步驟:

 

. 選擇適合的經文(Selection of Text):

 

不是每一段聖經或某些書卷都適合讀者反應詮釋。只有某些敘述經文才適合。一般上,是選擇那些含有“兩方敵對”(polemical)的敘述,多含有政治色彩的談話。

 

例如:上帝與該隱殺亞伯後的對話(創4:8-15)

亞伯拉罕與羅得爭地的對話(創13:1-12)。

摩西為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與法老王的對話(出7-12章)。

基遍人設計騙取和約與以色列人的對話(書9:1-27)。

上帝呼召基甸並帶領他如何把以色列人從米甸人/巴力解放出來(士6-7章)。

拿俄米與路得的對話(讀者反應當著是移民回流的閱讀)(得1:6-22)。

撒母耳責備掃羅的對話(撒上15:10-35)。

大衛面對哥利亞的挑戰(撒上17:20-51)。

大衛不殺掃羅的談話(撒上24)。

尼希米帶領猶太人建耶路撒冷城面對敵人的談話(尼4:1-23)。

詩篇第二篇王與敵人的對話(詩2)。

亞述王大將拉伯沙基與希西家的挑戰(賽36)。

(許多先知書中先知如何面對惡勢力的談話等等)。

 

新約例子如:  彼得面對大祭司的對話(徒4:1-31)。       

保羅在亞基帕王面前的對話(徒26)。

希伯來書中呼求讀者追求進入安息(來3-4)。

雅各要求讀者以行動來回應聽道的談話(雅2)。 

 

. 解釋群體(Interpretive community):也就是分析讀者的處境。

 

假定詮釋者及他所代表的群體就是這解釋群體(文本的讀者)。藉著分析讀者的各種背景,例如民族背景、文化的獻身、個人的經驗(對社會的醒覺、神學的反省、教會經驗等等)的讀經意識來閱讀這段經文/文本。這意識就是認為自己的群體是一個被放逐、無政治權力、被主流國家社會排斥於外的群體。

 

認為〔聖經〕不只是一本屬靈的書,不只是一本教義性的書,也是一本政治性的書,讀經要問文本中誰是掌權者?誰是無權者?他們之間的關係如何?上帝站在誰的那一邊?”。許多時候,這些問題是以政治的角度來發問。

 

. 權力關係(Power Games)

 

A.先來分析當中的人物。從權力的身份和關係來分析。

目的是看看人物之間的對抗權力。各人物之間如何與當今局勢比較。

 

B.分析各人物的動作。從權力的角度來分析。觀察一方如何受威脅和另一方如何維護自己的勢力。看看兩個權力如何衝突。當權者如何欲消滅敵對權力。

 

. 當今的意義(Signifying)

 

目的是要把從詮釋中得到的看見套入讀者今日的處境。這與傳統解經後的“應用”(application)在形式上相同,但是在目的上不相同,讀者只是為了完成自己的目的,從閱讀中得到滿足。認為文本是為今日的讀者而寫。看看上帝如何站在讀者這一邊。讀者就此得到了安慰。讀者繼續把這些看見應用在當今所處社會/政治處境。甚至不怕把某些當代的政治人物或敵對勢力當著是文本中的敵對對象。

 

 

耶穌說,我是…

   在約翰福音七~十,耶穌正面表明他的身份與角色,他用許多比喻來解說:

 

「我是世界的光。跟從我的,就不在黑暗裏走,必要得著生命的光。」(約八12)

 

……你們舉起人子以後,必知道我是基督。」(約八28)

 

……還沒有亞伯拉罕就有了我。」(約八58)

 

「我在世上的時候,是世上的光。」(約九5)

 

「你信上帝的兒子嗎?……現在和你說話的就是他。」(約九35~37)

 

「……我就是羊的門。……我就是門;凡從我進來的,必然得救,並且出入得草吃。……我來了,是要叫羊得生命,並且得的更豐盛。」(約十9~10)

 

「我是好牧人;好牧人為羊捨命。」(約十11)

 

約翰福音其他地方,也多次提到耶穌這特別的身份:

 

「我就是生命的糧。到我這裏來的,必定不餓;信我的,永遠不渴。」(約六35)

 

「復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雖然死了,也必復活。」(約十一25)

 

「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著我,沒有人能到父那裏去。」(約十四6)

 

「我是真葡萄樹,……」(約十五1)

  

耶穌可以說很清楚地表明了自己的身份。祂這樣說,有什麼根據嗎?當祂上耶路撒冷過修殿節時,猶太人圍著問祂說,「你叫我們猶疑不定到幾時呢?你若是基督,就明明地告訴我們。」

 

耶穌回答說:「我已經告訴你們,你們不信。我奉我父之名所行的事可以為我作見證。」(約十24~25)

 

耶穌所行各樣的事,就是最好的證據,證明祂是上帝所差來的(約五36)。還有,父也為耶穌作見證(約五37,八18)。而為了使人容易相信,容易得救,施洗約翰也被差遣為耶穌作見證(約五31~34)。面對這許多見證,還有什麼好懷疑的呢?

 

  耶穌所表明的這些,跟你我有什麼關係?那一點對你特別有意義?如果耶穌在這時代,祂會說,「我是什麼?」

 

  耶穌來是要叫人得豐盛的生命,你有這樣的體會嗎?

 

  耶穌既是基督,是生命的主,跟隨祂的人又如何呢?在約翰福音八31~32他說,「你們若常常遵守我的道,就真是我的門徒;你們必曉得真理,真理必叫你們得以自由。」

 

有些人覺得當基督徒限制太多,一點也不自由,但是耶穌卻說,真理必叫你們得以自由。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矛盾呢?到底,做主的門徒,遵主的道行,是會得到自由,還是會失去自由?關於這點,你的看法如何?你的經驗呢?基督徒藉著信主耶穌,被上帝赦免一切的不義之後,上帝的聖靈就住在我們裡面,幫助我們,使我們常常悔改、離棄罪惡,並且有行善的能力(羅七18~25)。

 

這就是在真理裡面的真自由,而不是為所欲為的表面上的自由。保羅說,「凡事都可行,但不都有益處。凡事都可行,但不都造就人。無論何人,不要求自己的益處,乃要求別人的益處。」(林前十23~24)

 

這種行事為人的準則,不但在個人是自由的,也能夠造就別人,是一種愛己愛人、利己利人的人生。

 

 

2020年8月19日 星期三

巴勒斯坦

 


[名稱]

 

    在主前十二世紀早期,由革里底或希臘某些地方來的「海民」入侵埃及,但不成功,其中一些民族(包括非利士人)便登陸巴勒斯坦南岸。希羅多德(Herodotus)這位「歷史之父」曾在五世紀時稱此地為「非利斯丁敘利亞」,後來希臘人再將它分為「非利斯丁敘利亞」及「高艾里敘利亞」(Coele Syria)。由希臘文的Palaistina產生拉丁文Palastina及英文的Palesrine(巴勒斯坦)。

    巴勒斯坦這個名字沒有在舊約出現,它是在主前五世紀才被應用的。聖經大多數稱這地方為迦南地,因為其中主要的居民是迦南人。這地方也被稱為「應許之地」。它是上帝應許亞伯拉罕的一片土地(創十七7及下文)。這個應許向其子孫重復肯定。到以色列人入主迦南後,它才稱為「以色列」或「以色列地」(撒上十三19等)。我們所熟悉的「聖地」一詞(參亞二 12),到中世紀才被普遍使用。


[地域及重要性]

 

通常巴勒斯坦是指「由但到別是巴」的地方(如士二十1)。這片土地由黑門山南麓伸展到南邊沙漠的邊沿(南地,Negeb),西面是地中海,而東面是約但河谷︰在希臘與羅馬時代,巴勒斯坦則包括約但河東岸的高原。

 

上帝對亞伯拉罕的「應許 」包括巴勒斯坦之外的地方。創十七8只提及「迦南的所有土地」,但在其他經文,應許之地伸展到北方的「哈馬入口」(現代的敘利亞)及南邊的「埃及之河」(西乃北部的Wadiel-Arish,參民三十四 1一12)。在大衛及所羅門時代,以色列國土最為廣大,差不多佔據上述所有土地,還加上大部份的河東地區,這已是應許「以外」的地方了(民三十四12)。

    敘利亞沙漠邊沿、米所波大米中部的幼發拉底及底格里斯河流域,以及東地中海和愛琴海沿岸,合起來成為一道環形土地,由於適於耕作,畢斯達(H.Breasted)稱之為「肥沃半月灣」。肥沃半月灣的西南端,就是聖經中的巴勒斯坦及尼羅河谷。

     約但河婉蜒流經瑣爾澇原——約但河岸上有濃密森林的綠洲。

    這片土地,堪稱為「歷史中的土地之橋」,它連接了歐洲、亞洲,及非洲各地。出土的人造工藝及天然器物,竟遠離其出處數百甚至數千哩之外,由此可知,遠在歷史記錄出現之前,這裡的居民已經往返旅行;商旅、移民、朝聖者,及軍兵,他們走大路、爬高山、渡江河,在巴勒斯坦來回往返;而上帝正選擇了這片土地,送給亞伯拉罕和他的子孫,他那救贖性的啟示,亦大部份在這地賜給世人。


[南北分段]

 

政治性疆界會因時而易,但地理環境卻千古難變。巴勒斯坦是近東土地形成過程的的一部份,這里地殼變動所產生的土地,沿著地中海及愛琴海綿延數百哩。巴里(D.Bala)肯定地表示,這里的地形結構,主要是由東北向西南伸展,因此地中海一帶,差不多每一處地點,都有一個相同的地形規律,就是由西向東排列了五個明顯的特徵︰沿岸是平原,西部是山脈(巴勒斯坦的山脈則是在中部),或隙縫似的山谷系統,東部是山脈或高原,然後就是沙漠。

    巴勒斯坦的南端比較寬闊,所以上述的形式有些變動。北部沿岸平原較窄,在推羅(現在的以黎邊界)及迦密山腳,海岸平原幾乎消失。但在南部,沿岸平原則比較寬闊,因此沿海地區便分成不同的段落,舊約時代稱為︰亞設平原(迦密和推羅之間),沙侖平原(迦密南部至約帕,現稱台拉維夫),以及非利士平原(南至迦薩)。沿岸的天然港口非常少,亞柯、約帕,及杜亞(DOf)就是這里主要的古代港口。這里有一條主要的南北大道沿海建築,

     但卻有多段道路要移入內陸數哩,才能避開沿海的沼澤和沙丘。

 

在南部,山脈與海邊平原之間,有一處肥沃的山巒地帶,稱為士非拉(Shephelah)。在士師及王國時代,這片土地經常是以色列人(山上居民)與非利士人(平原居民)的戰場。

    巴勒斯坦的中央山脈是這片土地的骨幹。山脈延綿不絕,只在南加利利的耶斯列平原出現裂縫(或稱以實基侖),迦密山則從中央山脈挺向西北海岸。沿海的大路主幹,剛到迦密南邊山腳,便折入內陸,穿過米吉多旁的河谷 Wadi'Ara,繞過耶斯列山谷,然後經加利利到大馬色,稱為「沿海之路」(馬利士國際公路,Vie Maria︰參賽九 1)。另外有一條比較短的小路,由南至北,沿中央山脈的山脊,要繞過山峰之間的山谷,所以走起來要比大路艱難。

    這段中央山脈,被以實基侖明顯地分開兩段,北部是著名的加利利,而南部草原(或南地),並無明顯的天然疆界。在以色列國時代,經過政治的劃分,北部可稱為撒瑪利亞,南部稱為猶大。南地(Negeb)再往南走就是西乃半島。

                        [加利利]

 

加利利北部的天然疆界是西北的利坦尼河谷及東北的黑門山。南部疆界則是西南的迦密山及東南的基利波山。上加利利北部(Upper Galilee)多山,高度經常超過三千尺(九一 四米)。下加利利(Lower Galilee)由險峻的山脈和寬大的山谷組成,斜坡向南伸展到以實基侖平原。

    加利利出自希伯來文「地區」一詞,很明顯,「地區」是從「非利士人的全境」(書十三 2)及「約但河的一帶」(二十二 10)縮寫而成。可能原名是「外邦人的地區」(賽九1)。

                               [撒瑪利亞]

 

撒瑪利亞的北疆是以實基侖平原。東邊是約但河,西邊的界限一直到地中海(不過沿海平原很少被以色列人控制)。南邊沒有明顯的疆界,但伯特利可視為一個較接近南疆的標記(王上十二 29及下文)。撒瑪利亞多山,高度通常在二千尺左右。這里的山谷主要由季節性的雨水灌溉。西部山坡伸向海岸平原(現在大部份已變成沙丘和沼澤)。而峻峭的東部山勢則很快便跌落約但河谷。

    撒瑪利亞這個名稱源自一個山名,暗利曾在南北分裂時期,以此山作為首都(王上十六24)。亞述征服撒瑪利亞之後,按照他們的政策,把宗致及政治領袖——這批最可能成為革命份子的以色列人——帶到其他地區,與此同時,又把別國的俘擄,移居至撒瑪利亞。這些戰俘與留下來的以色列人通婚後,便形成被擄後期的混雜居民,成為日後的撒瑪利亞人(參王下十七 6、24︰尼四 2)。在新約時代,猶太人與撒瑪利亞人互不往還(約四9)。

                           [猶大]

 

由撒瑪利亞南部疆界到南地之間的一段土地,通常被稱為猶大(Judea)︰這個名稱屬于新約時代,字源出自以色列主要支派猶大(Judsh);大衛王朝也是直屬猶大支派。猶大的山區,比撒瑪利亞的更高更多石;山谷也較為險要,大石遍地。東部地勢突然下陷至死海,稱為猶大曠野。而西部的山巒地帶的緩坡,稱為施波拉,這裡的山丘及山谷,有豐富的生果和菜蔬出產。士非拉下面,就是廣闊的海岸平原。

                         [南地]

 

聖經記載的南地,通常是指別是巴以南的地區。南地是高地草原,因為少雨,很難有其他植物生長。有些部落在這裡定居,掘井取水,小心沿石而居,他們有拿巴天人(Nabateans,主前五世紀至主後二世紀),以及族長故事中的一些部族。

                           [西乃]

 

這個有廣大荒野和巍峨高山的半島,從來未被列入巴勒斯坦的地區之內。但因為它在聖經的早期記載(尤以出埃及記、利未記及民數記)非常突出,所以有三點值得在此一提︰

 

(a)「尋的曠野」是西乃北部的荒原,它最重要的地點是 Khirbetel-Qudeirat和‘Ain Qedeis,兩者均可能是加低斯巴尼亞(Kadesh-barnea)的所在地,以色列人曾在此地安營,渡過他們曠野生活的三十八年

 

(b)「埃及之河」是 Wadiel-‘Arish(並非尼羅河),發源地在西乃山,河道向北,在現代的el-‘Arish,流入地中海。

 

©半島南端的大山,很可能是西乃山(何烈山)所在地,這裡有超過七千尺(二一三 四米)的險要山峰。

 


舊約與我們有什麼關係

 上帝在舊約中應許有一位救主,或稱彌賽亞〔就是基督的意思(約1:41; 4:25, 42)〕,祂不僅是以色列人的救主,也是全世界的救主,這位彌賽亞這印證在耶穌身上。若耶穌不是猶太人的彌賽亞,祂就不是全人類的救主。

以色列人與基督徒因著與上帝立約,上帝作我們的上帝,我們都是祂的子民(創17:4-8)。

以色列人:亞伯拉罕肉身的後裔,上帝與他們立了西乃之約〔舊約〕(出19:6)。

基督徒:因著信〔新約〕作亞伯亞罕的裔(加3:29),作上帝的子民(彼前2:9)。

 

舊約有許多信心的見證人如同雲彩圍繞我們(來12:1),來激勵我們,也有許多事可作我們的鑑戒(林前10:6),特別在末後的日子,作我們的警戒(彼後2:6)。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