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20日 星期四

讀者反應詮釋步驟

讀者反應詮釋並沒有一套固定和完整的解經步驟。一般上,今日「讀者」只有參考各學者的方法來作詮釋。從歸納中,我們不難發現有以下的步驟:

 

. 選擇適合的經文(Selection of Text):

 

不是每一段聖經或某些書卷都適合讀者反應詮釋。只有某些敘述經文才適合。一般上,是選擇那些含有“兩方敵對”(polemical)的敘述,多含有政治色彩的談話。

 

例如:上帝與該隱殺亞伯後的對話(創4:8-15)

亞伯拉罕與羅得爭地的對話(創13:1-12)。

摩西為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與法老王的對話(出7-12章)。

基遍人設計騙取和約與以色列人的對話(書9:1-27)。

上帝呼召基甸並帶領他如何把以色列人從米甸人/巴力解放出來(士6-7章)。

拿俄米與路得的對話(讀者反應當著是移民回流的閱讀)(得1:6-22)。

撒母耳責備掃羅的對話(撒上15:10-35)。

大衛面對哥利亞的挑戰(撒上17:20-51)。

大衛不殺掃羅的談話(撒上24)。

尼希米帶領猶太人建耶路撒冷城面對敵人的談話(尼4:1-23)。

詩篇第二篇王與敵人的對話(詩2)。

亞述王大將拉伯沙基與希西家的挑戰(賽36)。

(許多先知書中先知如何面對惡勢力的談話等等)。

 

新約例子如:  彼得面對大祭司的對話(徒4:1-31)。       

保羅在亞基帕王面前的對話(徒26)。

希伯來書中呼求讀者追求進入安息(來3-4)。

雅各要求讀者以行動來回應聽道的談話(雅2)。 

 

. 解釋群體(Interpretive community):也就是分析讀者的處境。

 

假定詮釋者及他所代表的群體就是這解釋群體(文本的讀者)。藉著分析讀者的各種背景,例如民族背景、文化的獻身、個人的經驗(對社會的醒覺、神學的反省、教會經驗等等)的讀經意識來閱讀這段經文/文本。這意識就是認為自己的群體是一個被放逐、無政治權力、被主流國家社會排斥於外的群體。

 

認為〔聖經〕不只是一本屬靈的書,不只是一本教義性的書,也是一本政治性的書,讀經要問文本中誰是掌權者?誰是無權者?他們之間的關係如何?上帝站在誰的那一邊?”。許多時候,這些問題是以政治的角度來發問。

 

. 權力關係(Power Games)

 

A.先來分析當中的人物。從權力的身份和關係來分析。

目的是看看人物之間的對抗權力。各人物之間如何與當今局勢比較。

 

B.分析各人物的動作。從權力的角度來分析。觀察一方如何受威脅和另一方如何維護自己的勢力。看看兩個權力如何衝突。當權者如何欲消滅敵對權力。

 

. 當今的意義(Signifying)

 

目的是要把從詮釋中得到的看見套入讀者今日的處境。這與傳統解經後的“應用”(application)在形式上相同,但是在目的上不相同,讀者只是為了完成自己的目的,從閱讀中得到滿足。認為文本是為今日的讀者而寫。看看上帝如何站在讀者這一邊。讀者就此得到了安慰。讀者繼續把這些看見應用在當今所處社會/政治處境。甚至不怕把某些當代的政治人物或敵對勢力當著是文本中的敵對對象。

 

 

沒有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