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稱]
在主前十二世紀早期,由革里底或希臘某些地方來的「海民」入侵埃及,但不成功,其中一些民族(包括非利士人)便登陸巴勒斯坦南岸。希羅多德(Herodotus)這位「歷史之父」曾在五世紀時稱此地為「非利斯丁敘利亞」,後來希臘人再將它分為「非利斯丁敘利亞」及「高艾里敘利亞」(Coele
Syria)。由希臘文的Palaistina產生拉丁文Palastina及英文的Palesrine(巴勒斯坦)。
巴勒斯坦這個名字沒有在舊約出現,它是在主前五世紀才被應用的。聖經大多數稱這地方為迦南地,因為其中主要的居民是迦南人。這地方也被稱為「應許之地」。它是上帝應許亞伯拉罕的一片土地(創十七7及下文)。這個應許向其子孫重復肯定。到以色列人入主迦南後,它才稱為「以色列」或「以色列地」(撒上十三19等)。我們所熟悉的「聖地」一詞(參亞二
12),到中世紀才被普遍使用。
[地域及重要性]
通常巴勒斯坦是指「由但到別是巴」的地方(如士二十1)。這片土地由黑門山南麓伸展到南邊沙漠的邊沿(南地,Negeb),西面是地中海,而東面是約但河谷︰在希臘與羅馬時代,巴勒斯坦則包括約但河東岸的高原。
上帝對亞伯拉罕的「應許 」包括巴勒斯坦之外的地方。創十七8只提及「迦南的所有土地」,但在其他經文,應許之地伸展到北方的「哈馬入口」(現代的敘利亞)及南邊的「埃及之河」(西乃北部的Wadiel-Arish,參民三十四
1一12)。在大衛及所羅門時代,以色列國土最為廣大,差不多佔據上述所有土地,還加上大部份的河東地區,這已是應許「以外」的地方了(民三十四12)。
敘利亞沙漠邊沿、米所波大米中部的幼發拉底及底格里斯河流域,以及東地中海和愛琴海沿岸,合起來成為一道環形土地,由於適於耕作,畢斯達(H.Breasted)稱之為「肥沃半月灣」。肥沃半月灣的西南端,就是聖經中的巴勒斯坦及尼羅河谷。
約但河婉蜒流經瑣爾澇原——約但河岸上有濃密森林的綠洲。
這片土地,堪稱為「歷史中的土地之橋」,它連接了歐洲、亞洲,及非洲各地。出土的人造工藝及天然器物,竟遠離其出處數百甚至數千哩之外,由此可知,遠在歷史記錄出現之前,這裡的居民已經往返旅行;商旅、移民、朝聖者,及軍兵,他們走大路、爬高山、渡江河,在巴勒斯坦來回往返;而上帝正選擇了這片土地,送給亞伯拉罕和他的子孫,他那救贖性的啟示,亦大部份在這地賜給世人。
[南北分段]
政治性疆界會因時而易,但地理環境卻千古難變。巴勒斯坦是近東土地形成過程的的一部份,這里地殼變動所產生的土地,沿著地中海及愛琴海綿延數百哩。巴里(D.Bala)肯定地表示,這里的地形結構,主要是由東北向西南伸展,因此地中海一帶,差不多每一處地點,都有一個相同的地形規律,就是由西向東排列了五個明顯的特徵︰沿岸是平原,西部是山脈(巴勒斯坦的山脈則是在中部),或隙縫似的山谷系統,東部是山脈或高原,然後就是沙漠。
巴勒斯坦的南端比較寬闊,所以上述的形式有些變動。北部沿岸平原較窄,在推羅(現在的以黎邊界)及迦密山腳,海岸平原幾乎消失。但在南部,沿岸平原則比較寬闊,因此沿海地區便分成不同的段落,舊約時代稱為︰亞設平原(迦密和推羅之間),沙侖平原(迦密南部至約帕,現稱台拉維夫),以及非利士平原(南至迦薩)。沿岸的天然港口非常少,亞柯、約帕,及杜亞(DOf)就是這里主要的古代港口。這里有一條主要的南北大道沿海建築,
但卻有多段道路要移入內陸數哩,才能避開沿海的沼澤和沙丘。
在南部,山脈與海邊平原之間,有一處肥沃的山巒地帶,稱為士非拉(Shephelah)。在士師及王國時代,這片土地經常是以色列人(山上居民)與非利士人(平原居民)的戰場。
巴勒斯坦的中央山脈是這片土地的骨幹。山脈延綿不絕,只在南加利利的耶斯列平原出現裂縫(或稱以實基侖),迦密山則從中央山脈挺向西北海岸。沿海的大路主幹,剛到迦密南邊山腳,便折入內陸,穿過米吉多旁的河谷
Wadi'Ara,繞過耶斯列山谷,然後經加利利到大馬色,稱為「沿海之路」(馬利士國際公路,Vie Maria︰參賽九
1)。另外有一條比較短的小路,由南至北,沿中央山脈的山脊,要繞過山峰之間的山谷,所以走起來要比大路艱難。
這段中央山脈,被以實基侖明顯地分開兩段,北部是著名的加利利,而南部草原(或南地),並無明顯的天然疆界。在以色列國時代,經過政治的劃分,北部可稱為撒瑪利亞,南部稱為猶大。南地(Negeb)再往南走就是西乃半島。
[加利利]
加利利北部的天然疆界是西北的利坦尼河谷及東北的黑門山。南部疆界則是西南的迦密山及東南的基利波山。上加利利北部(Upper Galilee)多山,高度經常超過三千尺(九一 四米)。下加利利(Lower Galilee)由險峻的山脈和寬大的山谷組成,斜坡向南伸展到以實基侖平原。
加利利出自希伯來文「地區」一詞,很明顯,「地區」是從「非利士人的全境」(書十三 2)及「約但河的一帶」(二十二 10)縮寫而成。可能原名是「外邦人的地區」(賽九1)。
[撒瑪利亞]
撒瑪利亞的北疆是以實基侖平原。東邊是約但河,西邊的界限一直到地中海(不過沿海平原很少被以色列人控制)。南邊沒有明顯的疆界,但伯特利可視為一個較接近南疆的標記(王上十二
29及下文)。撒瑪利亞多山,高度通常在二千尺左右。這里的山谷主要由季節性的雨水灌溉。西部山坡伸向海岸平原(現在大部份已變成沙丘和沼澤)。而峻峭的東部山勢則很快便跌落約但河谷。
撒瑪利亞這個名稱源自一個山名,暗利曾在南北分裂時期,以此山作為首都(王上十六24)。亞述征服撒瑪利亞之後,按照他們的政策,把宗致及政治領袖——這批最可能成為革命份子的以色列人——帶到其他地區,與此同時,又把別國的俘擄,移居至撒瑪利亞。這些戰俘與留下來的以色列人通婚後,便形成被擄後期的混雜居民,成為日後的撒瑪利亞人(參王下十七
6、24︰尼四 2)。在新約時代,猶太人與撒瑪利亞人互不往還(約四9)。
[猶大]
由撒瑪利亞南部疆界到南地之間的一段土地,通常被稱為猶大(Judea)︰這個名稱屬于新約時代,字源出自以色列主要支派猶大(Judsh);大衛王朝也是直屬猶大支派。猶大的山區,比撒瑪利亞的更高更多石;山谷也較為險要,大石遍地。東部地勢突然下陷至死海,稱為猶大曠野。而西部的山巒地帶的緩坡,稱為施波拉,這裡的山丘及山谷,有豐富的生果和菜蔬出產。士非拉下面,就是廣闊的海岸平原。
[南地]
聖經記載的南地,通常是指別是巴以南的地區。南地是高地草原,因為少雨,很難有其他植物生長。有些部落在這裡定居,掘井取水,小心沿石而居,他們有拿巴天人(Nabateans,主前五世紀至主後二世紀),以及族長故事中的一些部族。
[西乃]
這個有廣大荒野和巍峨高山的半島,從來未被列入巴勒斯坦的地區之內。但因為它在聖經的早期記載(尤以出埃及記、利未記及民數記)非常突出,所以有三點值得在此一提︰
(a)「尋的曠野」是西乃北部的荒原,它最重要的地點是 Khirbetel-Qudeirat和‘Ain Qedeis,兩者均可能是加低斯巴尼亞(Kadesh-barnea)的所在地,以色列人曾在此地安營,渡過他們曠野生活的三十八年
(b)「埃及之河」是 Wadiel-‘Arish(並非尼羅河),發源地在西乃山,河道向北,在現代的el-‘Arish,流入地中海。
©半島南端的大山,很可能是西乃山(何烈山)所在地,這裡有超過七千尺(二一三 四米)的險要山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