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2月26日 星期五

教會傳統對《馬可福音》的觀點

    福音書最短的一本,根據教會傳統的說法是馬可所寫的。

 

    馬可是耶穌的眾使徒的同工,他獻出一生致力於宣揚福音的工作。但馬可並不是12使徒之一,也不是耶穌的直接同伴。據帕皮亞、奧利金、德爾圖良等人留下的最早傳說,馬可福音的資料來源是彼得,而馬可與彼得曾是親密的友伴。(彼得稱馬可為「我的兒子」)

 

    因此他的這個詳細資料來源,使他能夠對耶穌的服事職務作出生動的記載。馬可所記載的事,彼得差不多全是目擊見證人,因此馬可能夠從彼得獲知其他福音書所無的生動細節。例如,馬可説西庇太有「僱工」為他工作,長大痲瘋的人懇求耶穌時「向他跪下」,被鬼附著的人「用石頭砍自己」,耶穌在橄欖山上「對聖殿而坐」時講出關於『人子帶著大能力、大榮耀來臨』的預言。

 

    彼得本身是個感情強烈的人,因此能夠了解耶穌的感受和情緒,然後向馬可描述出來。因此馬可多次記錄耶穌的感受和反應;例如,「耶穌怒目周圍看他們,憂愁他們的心剛硬,」他「望天歎息」,「耶穌心裏深深地歎息」等。

 

    馬可描述耶穌對富有的青年官長所懷的感情,説耶穌「愛他」。他的記載提及耶穌非但讓小孩子站在門徒當中,而且「抱起他來」,在另一個場合他也「抱著小孩子」。這使人感到十分親切!

 

    對觀福音書中,《馬太福音》與《路加福音》都將《馬可福音》當成寫作資料來引用。現代聖經學者許多贊同馬可居先說與雙源假說,認為馬可福音是現存四福音書中歷史最早的,它可能在西元70年,第一次猶太復國戰爭,羅馬人攻陷耶路撒冷時就已經存在。

 

 

 

 

馬可福音內容的探究

 

    由於《馬太福音》、《馬可福音》、以及《路加福音》中許多經文內容的相似之處,使得我們可以相同的故事拿來做互相參照比對。所以,稱這三卷書為《對觀福音》或《符類福音》。

 

    除了其中的相似之處以外,學者更是注意的是三本對觀福音中的不一致處。在教會歷史中,《馬可福音》被視為是《馬太福音》的簡要歸納版;如西元45世紀的奧古斯丁主教,他相信福音書成書的順序是馬太、馬可、路加,約翰。在現代的經文鑑別學者最廣為接受的說法,則是第一本福音書為《馬可福音》。接著,《馬可福音》被《馬太福音》以及《路加福音》作者拿來做資料來源,各自再寫出《馬太福音》以及《路加福音》。

 

    19世紀時,由於人們開始認為《馬可福音》是最早的福音書,自然而然地認為《馬可福音》裏頭的紀載最有可能是貼近原始耶穌樣貌的。可是在20世紀早期,有兩份重要的著作:西元1901年,德國神學家威廉凡德主張《馬可福音》故事內容實際上是由神學的人為動機而啟發的故事建構;此外,西元1919年的德國學者Karl Ludwig Schmidt發表了這些故事事件中的關聯性,用以展現《馬可福音》作者的原始動機。

 

    這些研究導致了《馬可福音》故事的可信度遭受到了挑戰。現代聖經研究主流看法則為,《馬可福》音被寫作的動機是具有神學性的,而非著重在保留原始的耶穌歷史。儘管如此,若要得知關於耶穌的生平,馬可福音仍然比福音書稍微可信。

 

 

 

馬可的事蹟

 

    耶穌在客西馬尼園被捕,而使徒四散奔逃時,「有一個少年人,赤身披著一塊麻布,跟隨耶穌。」民衆企圖把他也拿住,「他卻丟了麻布,赤身逃走了。」一般人相信這個少年就是馬可。使徒行傳把他稱為「約翰(別名馬可)」

 

    馬可有可能來自耶路撒冷一個富裕的家庭,因為他們擁有自己的房屋和僕婢。他的母親馬利亞也是個基督徒,早期會衆曾以她的住宅作為聚會地方。彼得蒙天使拯救出監之後,直接前往馬可家裏,他發覺弟兄們正在那裏聚集。

 

    來自賽普勒斯的利未人巴拿巴是是馬可的表兄,透過把賑濟饑荒的捐款送到耶路撒冷時,馬可認識了保羅。在教會中和其他基督徒的交往以及和熱心服事的弟兄姊妹之接觸無疑,使馬可渴望加入海外傳宣教。因此,馬可在保羅和巴拿巴作第一次旅行佈道時與他們同形,成作他們的助手。不過,為了某些原因,馬可在旁非利亞的別加離開他們,自行返回耶路撒冷。

 

    也因為這樣保羅在啟程作第二次旅行佈道時拒絶帶馬可同行,造成保羅與巴拿巴分道揚鑣。保羅與西拉結伴同行,巴拿巴則帶著表弟馬可乘船往賽普勒斯去。

 

    馬可證明自己在服事上勝任愉快,不但成為巴拿巴的良助,後來也是使徒彼得和保羅的得力助手。保羅在羅馬(約公元60-61年)第一次被囚時,馬可與他在一起。(《腓利門書》第1節至第24節參)後來我們獲知馬可於公元6264年之間在巴比倫與彼得一起。(彼得前書513

 

    保羅很可能在公元65年再度在羅馬被囚,他在寫給提摩太的信中囑咐後者把馬可帶來,説:「因為他在服事方面對我有幫助。」這是聖經記載最後一次提及馬可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