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19日 星期四

馬太福音之教會論

  

馬太福音的教會論Ecclesiology in the Gospel of Matthew)是四福音書中最明顯、最具發展性的,尤其是馬太是唯一直接使用「教會」(κκλησία, ekklesia)一詞的福音書(太16:1818:17)。雖然「教會」在其他福音中未被明說,但馬太以耶穌的教導與門徒訓練為基礎,建構了一個以天國為中心、以門徒群體為核心、以基督為根基的教會觀。

以下是馬太福音中教會論的主要面向:


一、教會的起源:出於基督的宣告與根基

📖 馬太福音 16:18

「我還告訴你:你是彼得,我要把我的教會建造在這磐石上;陰間的權柄不能勝過它。」

  • 這是福音書中第一次出現「教會」κκλησία)的記載。
  • 「磐石」一詞(希臘文 petra)爭議不少,可能是指:
    • 彼得的信仰告白(「你是基督,是永生上帝的兒子」)
    • 或彼得本人作為使徒代表
    • 或更廣義的門徒群體

👉 不論解釋為何,此處清楚指出:教會是基督主動建立的,是屬於祂的群體,不是人的組織。


二、教會的權柄與鑰匙

📖 馬太福音 16:19

「我要把天國的鑰匙給你,凡你在地上所捆綁的,在天上也要捆綁;凡你在地上所釋放的,在天上也要釋放。」

📖 馬太福音 18:18(給門徒群體)

「我實在告訴你們:凡你們在地上所捆綁的……

  • 教會有「天國的鑰匙」,象徵管理與宣告的權柄。
  • 捆綁與釋放是教導、施紀律與宣告赦罪的權柄。

👉 馬太強調教會不是被動等候救恩,而是在地上代表天國權柄執行上帝的旨意


三、教會的功能與治理:以愛與真理牧養彼此

📖 馬太福音 18:15–17(教會紀律)

「倘若你的弟兄得罪你……若是不聽,就告訴教會;若是不聽教會,就看他像外邦人和稅吏一樣。」

  • 這段經文描述教會內部如何面對弟兄犯罪的問題,是新約中最早的教會紀律原則
  • 教會在愛中施行勸戒,最終若不悔改,也有責任劃清界線。

👉 馬太展現出:教會是一個彼此負責任的立約群體,不是鬆散的聚會。


四、教會的群體特質:天國子民的新共同體

📖 馬太福音 5–7(登山寶訓)
雖未直接提到「教會」,但整個教導可看作是天國教會的倫理憲章

  • 馬太5:14:「你們是世上的光」——教會是見證上帝的群體。
  • 馬太6:9:「我們在天上的父」——共同的禱告生活。
  • 馬太7:21:「惟獨遵行天父旨意的人」——強調實踐信仰。

👉 教會是耶穌門徒所組成的「新以色列」,活出上帝國文化,與世界分別。


五、教會的使命與普世視野:大使命中的教會觀

📖 馬太福音 28:18–20

「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

這段「大使命」是馬太對教會使命的總結:

  • 教會的任務是:
    • 使人作門徒(不是單作信徒)
    • 施洗進入三一上帝的生命中
    • 教導遵守耶穌一切的命令

👉 教會存在的目的不是自我保存,而是門徒化萬民、見證天國、實踐真道


六、教會的群體結構與僕人領導

📖 馬太福音 20:26–28

「你們中間誰願為大,就必作你們的用人……人子來,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

  • 馬太指出:教會的領導不應如外邦君王那樣操控,而是以僕人領袖的榜樣來治理。

👉 教會的結構應該以彼此服事與謙卑領導為本,而不是階級與控制。


七、教會的本質與終局:準備迎見君王的新婦

雖馬太不像啟示錄明確用「新婦」形象,但他透過比喻與審判預言表達:

📖 馬太福音 25:1–13(十童女的比喻)

教會是一群準備迎接新郎(基督)再來的群體。

📖 馬太福音 22:1–14(婚宴比喻)

被召參加天國筵席者,必須預備整潔的禮服(象徵義行)。

👉 教會是一個在地上等候主、預備自己、參與末世救恩的群體


🧩 小結:馬太福音的教會論總覽

面向

經文

核心信息

起源

16:18

教會是基督所建、屬祂的

權柄

16:19, 18:18

教會有天國鑰匙,行使屬靈權柄

群體治理

18:15–17

教會有責任糾正與牧養

義的生活

5–7

活出天國倫理的新群體

領導觀

20:26–28

僕人式領導為教會榜樣

普世使命

28:18–20

教會是門徒化世界的工具

末世視野

25

教會預備迎見主再來的群體


📖 屬靈反思與應用

  • 你如何理解自己是「教會」的一份子,不只是參與者而是門徒?
  • 你在群體中是否活出彼此勸戒、彼此愛的教會生活?
  • 你是否看重「遵行」耶穌命令,而非僅僅認信?
  • 你的教會是否以門徒訓練與普世宣教為核心,而非僅是聚會和活動?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