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可福音的基督論(Christology in the Gospel of Mark)是整本書的神學核心之一,馬可透過敘述耶穌的言行、受苦與榮耀來啟示祂的身份。馬可的基督論呈現出張力與漸進性,從人們對耶穌身份的誤解,到耶穌自己逐步揭示祂是誰,再到十字架上的高潮性啟示。
以下是幾個主要面向,幫助你系統性地認識馬可福音中的基督論:
一、彌賽亞的身份(Messianic Identity)
馬可一開始就宣告耶穌是「上帝的兒子」(可1:1):
「上帝的兒子耶穌基督福音的起頭」——這是馬可福音的主題句。
這裡的「上帝的兒子」是馬可對耶穌的高度認信,但接下來馬可卻選擇讓耶穌的身份漸進地顯明,讓讀者經歷一個「認識耶穌是誰」的旅程。
二、彌賽亞的秘密(Messianic Secret)
耶穌在馬可福音中多次禁止人公開祂的神蹟或身份(如可1:34、可3:12、可8:30)。這被學者稱為「彌賽亞的秘密」,目的可能有:
- 避免被誤解為政治性的彌賽亞(當時猶太人盼望的是一位軍事或政治的拯救者)。
- 強調耶穌的真正身份只有在十字架和復活中才能被完全理解。
例如,在彼得宣認耶穌為「基督」(可8:29)之後,耶穌立刻預言祂將受苦、被殺並復活(可8:31),顛覆人對「基督」的傳統期待。
三、人子(Son of Man)的自我稱呼
耶穌最常用來指稱自己的稱號是「人子」(希臘文:ὁ υἱὸς τοῦ ἀνθρώπου),源自《但以理書》7章13節。馬可福音中「人子」出現約14次,有三種語境:
- 具有權柄的人子:如赦罪的權柄(可2:10)。
- 受苦的人子:如受棄絕、被殺(可8:31、可9:31、可10:33-34)。
- 榮耀再來的人子:末世審判(可13:26、可14:62)。
這顯示耶穌是榮耀的末世君王,但也是為人受苦的僕人,結合了彌賽亞與僕人兩個看似矛盾的角色。
四、受苦僕人式的彌賽亞(Suffering Messiah)
馬可特別強調耶穌是「為多人捨命,作贖價的」僕人(可10:45):
「因為人子來,並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並且要捨命,作多人的贖價。」
這是馬可福音基督論的高峰:真正的彌賽亞不是帶來武力勝利的英雄,而是走向十字架的僕人君王。
五、十字架與身份的顯明
馬可的敘事高峰是十字架事件。在耶穌斷氣時,一位外邦的羅馬百夫長說:
「這人真是上帝的兒子!」(可15:39)
這是書中首次由人(且是外邦人)清楚宣認耶穌為上帝的兒子,形成強烈對比:門徒屢屢不明白、猶太宗教領袖拒絕祂,反而是一位外邦人因見證耶穌的死而認出祂的身份。
六、開放式的結局與門徒呼召
馬可福音的結尾(可16:1-8)在最早的抄本中以「婦女驚恐不敢說什麼」作結,這種開放式結尾似乎呼召讀者反思:「現在你知道耶穌是誰,你願意怎麼回應?」
總結:馬可福音的基督論核心
主題 |
描述 |
上帝的兒子 |
書卷開頭與結尾強調耶穌的神性與權柄 |
彌賽亞的秘密 |
耶穌有意隱藏身份,等待十字架的啟示時刻 |
人子的身分 |
結合但以理的榮耀與僕人之路 |
僕人君王 |
馬可10:45是中心:服事與犧牲 |
十字架顯明身份 |
苦難與死亡中彰顯真實彌賽亞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