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法確定會堂何時出現,但有猶太學者推論會堂源自早期在「巴比倫被囚」的時代,猶太人聚集禱告和研究聖經的地方,但在第二聖殿期的猶太文獻中,只有極少的資料支持會堂的存在和運作。
較為可取的意見是在公元70年聖殿被毀後,當時,聖殿以外的禱告和研經場所取代了聖殿的 宗教地位,從此會堂成為猶太人的宗教和社群的中心。
會堂的名稱沿自希伯來文Bet ha-Knesset,意為“聚集的房屋”,當譯成希臘文時,便成為現今會堂的英文名字synagogue。
無法確定會堂何時出現,但有猶太學者推論會堂源自早期在「巴比倫被囚」的時代,猶太人聚集禱告和研究聖經的地方,但在第二聖殿期的猶太文獻中,只有極少的資料支持會堂的存在和運作。
較為可取的意見是在公元70年聖殿被毀後,當時,聖殿以外的禱告和研經場所取代了聖殿的 宗教地位,從此會堂成為猶太人的宗教和社群的中心。
會堂的名稱沿自希伯來文Bet ha-Knesset,意為“聚集的房屋”,當譯成希臘文時,便成為現今會堂的英文名字synagogue。
問:在創世記一書中,女人受到蛇的引誘吃了禁果。從表面上看,人蛇可以對話,可以交流。這聽起來很象一個神話故事。令人難以置信。 人蛇是怎樣對話交流的呢?這個故事放在聖經的最開始,也引出了罪的起源。對它的理解應該是很重要的。 謝謝!
答:用現代人的眼光來看,人蛇對話的確是很神奇,簡直就是神話。但如果我們把這對話跟希臘、中國和其他古代文明的神話相比,又像是小巫見大巫。若我的記憶沒錯,聖經只有兩處地方記載了人與動物對話:一處是民二十二:28 - 30 ,先知巴蘭和他的驢對話﹔另一處就是創三的人蛇對話。我們不在乎巴蘭和驢對話,因為這跟我們的救恩無關,何況聖經還明言是耶和華叫驢開口,那有什么不可能呢?但人蛇對話可不同了,因為這是關乎我們的救恩。單從創三的記載,我們不知道蛇怎么會說話。但若以整本聖經作背景,我們就知道這條蛇是魔鬼撒但的化身。 (啟二十:2 稱撒但為古蛇,其實龍、蛇、魔鬼、撒但是其不同特性的同義詞)魔鬼撒但是受造的屬靈的存在物,專門作誘惑人、控告人、試探人、迷惑人的工作。在伊甸園的環境里,魔鬼撒但只能利用一條看來毫無惡意的蛇來引誘夏娃,這不是不可能的事。試問,除了蛇,撒但在伊甸園的環境,還能化身成什么?新約使徒保羅也說是蛇用詭詐誘惑了夏娃(林后十一:3)。我們沒有理由不接受聖經的記載。總的來說,創世記前十一章所記載關于洪水之前的世界是一個我們完全不熟悉的世界,更何況是屬靈的世界呢?我們屬地的人惟有謙卑地領受。愿上帝賜福給你渴慕真道的人。謝謝。
創廿七1~廿八9
以撒年老、眼睛昏花,以為死將臨近,就要為以掃祝福。因為他愛以掃,喜歡吃他作的美味。在這裡我們所看到的以撒和青年並中年時有所不同,不但外面老了、心靈的光景也衰弱了,他不像摩西一百廿歲臨死時,眼目還沒有昏花,精上帝也沒有衰敗(申卅四7)。這也是許多屬上帝的人年老時可憐的景況,不但靈命沒有更豐盛、靈歷更高深,反而停止前進,甚至落到肉體的安逸之中,不顧上帝的指示和心意,卻為那出賣長子名分的人祝福。
利百加素愛雅各,聽見此事,便設計要為小兒子得祝福,以成就上帝在她腹中時,對她兩個兒子的預言。她叫雅各裝作以掃,冒名頂替得祝福,她不信上帝要自己成就他的應許,而用人的手來干預,結果非常不幸。雅各聽從他母親的話而欺騙他父親,並奪他哥哥的祝福是不對的。上回長子的名分是換來的,並沒有欺騙,而這次得祝福,卻是用欺騙的手段,所以要受報應。
以掃來遲了,雖然痛哭也無法挽回。以撒相信他的祝福是有效的,是上帝給他的權柄。奉上帝的名所給的祝福不能取消或改變,以撒雖然作錯了,但不能一錯再錯。他仍然敬畏上帝(創卅一42),上帝一直是以撒的上帝。
由於父母的錯誤使兄弟失和,甚至哥哥要殺害弟兄。利百加弄巧成拙,不得不叫小兒子逃亡,從此母子未再相見。利百加對以撒提出的理由雖是不錯,但未講出全部的實情。以撒從自己的婚姻中,知道父親代表上帝的意思,不願他兒子們娶迦南女子為妻,就打發雅各往他母舅那裡去。雅各至今未娶,因迦南女子不合上帝的心意,這一點是蒙上帝喜悅的。上帝愛雅各、惡以掃,完全是先天的嗎?或者可以在這裡找到某些因素。事後以掃娶妻,又有何益?
保羅直接使用「效法」的經文共有六處,分別為帖前一6-7;二14;帖後三6-9;腓三15-17;林前四14-16;十31-十一1。
【帖前一2-7】
這段經文的焦點是一6。保羅首先感謝上帝在帖撒羅尼迦教會中聽到他們不斷地在靈命上成長、使他的福音工作不致白費、尤其在患難中他們已學會了怎樣堅持信仰。其實他們的信仰決定了他們的行動。他們的愛心行動尤可稱耀、在患難中能以主再來的盼望堅持到底。然後在第五節中保羅提到「我們的福音傳到你們那裡。」
「我們」是指誰?是保羅、西拉、提摩太三人嗎(帖前一1)?抑或是一6的「我」與「主」?有學者認為是後者、是保羅刻意以主的身份來當作是自己的後盾、使反對者無言以對。因此第六節中提到帖人效法保羅而得褒獎是保羅企圖把帖撒羅尼迦教會擺在其他教會之上(第七節)、凡效法保羅者、才是真教會。
然而這樣的解釋實在太牽強。保羅的權柄當然是在主耶穌的身份上、也是保羅福音的基礎。令有學者更清楚的解釋說:「保羅所理解的福音是上帝與人同工的道,不只有上帝的自我啟示、也有傳講者對福音的真理所作的見證」。因此「我們的福音」是指保羅、西拉、提摩太所傳講的福音,也是三2所說的「我們主耶穌基督的福音」、或者是二2, 8, 9, 「上帝的福音」。
保羅為何在一6中寫「就成了我們的效法者、也是主(的效法者)」。帖撒羅尼迦人成為使徒與主的效法者,是在於他們分享了『大患難中滿有喜樂』的經歷;焦點根本不是擺在結黨、使自己的權柄更加穩固。保羅若是這樣做豈不是自打嘴巴、看到教會中的紛爭結黨、自己也參與在內弄權?
保羅在這裡提到「效法」自己與「效法」主、不是為了避免給予讀者有一種自大的感覺而是「表明讀者的經歷不僅是與使徒的經歷、而且與主的經歷相同。」
【帖前二11-15】
保羅在這段經文中聲明屬靈「父子」的身份來勸勉信徒(11-12節)、但最使他感恩的是帖撒羅尼迦教會能清楚領受「我們所傳上帝的道」,也可譯為「當你們從我們這裡領受所聽見之上帝的道的時候」(13節)。即是說:保羅所傳講的話、是他先親身體會、回應的;因此、他也這樣用這種體會來教導信徒。
在14節中保羅提到帖撒羅尼迦教會的信眾、成了「在猶太中、在基督耶穌裡、上帝的各教會」的榜樣。這裡有兩點需要注意。
第一、帖撒羅尼迦教會不是要在眾教會之上,凡效法保羅者,才是真教會;反而是「效法」了各教會在苦難中的堅持。
第二、帖人效法的行動不是故意的、而是因信了主受逼迫的自然現象。保羅暗示各教會所受的苦難與耶穌所受的苦難相稱、因此受逼迫而不跌倒就是效法了各教會的堅韌,也效法了主耶穌的堅韌。
【帖後三6-9】
帖後針對教會中因誤解主再來的信息而不務實地靠別人的愛心過活的人。所以第六節就先提出不要與那些「不遵守從我們所受的教訓」的人為伍,也就是「不按我們所傳授的教訓」,這教訓包括「我們口傳的、是信上寫的」兩種。這是否意味到保羅有「弄權」的意圖?還是只有他所說的話才值得跟隨?非也!
保羅在第七節的確提到:「你們自己原知道應當怎樣效法我們。」
但這裡有兩點值得注意:
第一、原文在「你們自己」之前有「因為」一詞、表示本句是要給上一節的支持。 整節的上半節就有這樣的意思:「你們要遠離那些不按我們教導的人、因為你們本來就知道應當怎樣效法我們的榜樣。」這裡沒有強迫性的命令、而是提醒性的勸勉、故無弄權的意圖。
第二、第九節清楚的聲明:「這並不是因我們沒有權柄,乃是要給你們作榜樣」。保羅等這樣做是強調他放棄可有的權利,「是一種因愛而自我犧牲的行動」。這也是保羅要帖人效法的舉動。一方面表示他的「不求於人」是值得效法的,另一方面也是合乎他所傳授的福音真理。
因此「效法」是具倫理性的、是怎樣活出福音真理的樣式、而保羅以自己生活為榜樣、要帖人好好觀察仿效。
【腓三15-17】
眾多學者都同意保羅呼籲讀者效法他與他的同工、主要的原因在於提防假師傅、「基督十字架的仇敵」(三2-19)。只有效法保羅的作法才能保證教會的合一。
怎樣才能保證呢?
第一、因為保羅自己也效法基督,「與基督一同受苦、效法他的死」(三10);
第二、保羅願意拋下一切,為了得著基督。
他「不是為自己的使徒職份而辯護」、而是把自己的生命擺在眾人面前任人審核(三1-11、四8-9, 10-13)保羅也只有對他自己建立的教會才發出「效法」的呼籲、保證教會中人對他已有認識、也有深刻的印象、不是空談、而是有實際的生活寫照。
【林前四14-16】
哥林多教會分黨派的情況是眾所周知的。與「效法」觀念有關的當然是權柄的問題。
保羅聲稱自己為「基督的執事、為上帝奧秘事的管家」(四1),而且他生命中從患難裡頭可看出他的忠心(四9-13)。
所以保羅寫這封信是要以使徒的身份警戒哥林多教會,如同親父子關係一樣、(因為是保羅建立的教會)。「在基督耶穌裡用福音生了你們」,不是要以至高無上的權威來控制他們,而是以屬靈父親教導兒子的義務,「也是保羅對他們的信息認真而負責任的表現…我們可以看出保羅是非常熱切地渴望以他個人的生活榜樣作為典範、以誘導哥林多信徒撥亂返正」。
在這樣的情況下,他差派提摩太作為模範,要信徒從提摩太身上看到,也學到「效法」的樣式。若說保羅有任何弄權的企圖,就與整封信的勸勉相違背,保羅豈會糊塗到這個地步、要牽涉在分黨的漩渦裡?
【林前十31-十一1】
這段經文牽涉到哥林多教會論及祭偶像之物。保羅提供三個原則來處理此事:
(一) 基督徒有自由吃喝祭偶像之物,因為它們在信者身上起不了作用。
(二) 但基督徒的自由也要顧及到弟兄姐妹的接受程度。
(三) 自己要站立得穩、要謹慎、免得跌倒。
接下來、林前十31勸勉信徒的結論是:無論作甚麼,都要為榮耀神而行,以致不跘倒任何人。
保羅以他自己的作法為榜樣:「我凡事都叫眾人喜歡,求自己的益處,只求眾人的益處。」(十33)
這樣大膽的話豈不在狂言了?他自己豈不曾說過要討上帝喜悅,不是討人喜悅嗎?這裡保羅道出他行為的目的,他是「效法基督」(十一1),不求自己的益處,為了「叫人得救」(十33)。
所以保羅呼籲哥林多人在「祭偶像之物」的事上要效法他最終的原則:凡事謹慎平衡,為了叫人得救而不求自己的益處,為要榮耀上帝!
保羅提出的「謹慎」,就可見他不狂言自大。而是說謹慎行事,榮神益人是可行的,效法保羅的作法也因此是可行的。
聖經中只有一個約拿。這名字的意思是「鴿子」,象徵上帝給約拿的使命,是要他像鴿子一般飛出去,傳揚和平的福音。先知拒絕前往尼尼微,這是因為亞述欺壓以色列,先知愛國心切,巴不得他們犯罪而得到上帝的咒詛並死亡。
約拿的父親是亞米太,這名字的意思是[真理]。而約拿名字的意思[鴿子]—-聖靈的表號。父子兩人名字合起來,就是真理的聖靈(約十四16-17)。聖經的充滿(西三16)與聖靈的充滿(弗五18)必需是平衡,不能偏枯那一面。從王下十四章25節知道他是迦特希弗人,屬於西布倫。摩西曾[論西布倫說:西布倫哪!你出外可以歡喜]。(申卅三18)似乎這位神人在那裡豫言,常有人從西布倫地被差遣出去,他們可以歡歡喜喜,因為上帝和他們同在,並且祝福他們的工作。可惜得很,約拿好像忘記了摩西的祝福,他出去卻躲避上帝的差遣,所以他沒有歡喜。拿撒勒也是屬於西布倫。另有一位從西布倫被打發出去,祂不像約拿逃跑,卻是歡歡喜喜,[輕看羞辱,忍受了十字架的苦難](來十二2)。祂就是約拿所豫表的拿撒勒人耶穌。
約拿是一個上帝的僕人,在以色列國作先知,何以這一次他違背上帝的命令,不肯奉差到尼尼微去,而往他施躲避呢?
1.非因膽怯:
在約拿書中,他不是一個貪生怕死的人,他寧願揀選死(四8-9),而且願意冒死的危險,自己建議被拋在海中以求全船人的安全(一12)。
2.非因無愛心:
他寧願揀選死以救全船的人,證明他很有愛心。
3.非因嫉妒救恩臨到外邦:
因他向船上的人作了見證(一9),使他們大大敬畏耶和華,並且禱告、獻祭、許願。
4.非因不盡責:
他在本國曾說過預言(王下十四25),他從魚腹中出來後曾忠心對尼尼微(三3-4)不折不扣地說預言。
惟一的原因,就是先知約拿是一個熱愛祖國的先知,他深知亞述是當時代的第一強國,有一天以色列要亡在它手中。他只願意看見上帝因亞述的罪而立施審判,再也不願意看見亞述因悔改而蒙上帝憐憫。因此他冒著抗命大罪,逃往他施躲避上帝。
約拿在兩方面豫表基督:
1.他豫表基督的死(太十二40)。
2.他豫表基督的職事(太十二41)。
這卷書的基礎,是敘述上帝新創立的民族,他們在西乃得到上帝的妥拉(祂 的指引和各樣指示),和在應許之地對面耶利哥邊界安營的時候,受到各種試煉。
大堆分散的資料變得非常突出──一次又一次戶口調查,上帝的訓令,崇拜禮儀的規定,給聖所的禮物的目錄等等。
在第廿二至廿四章,出現關於耶和華和巴勒對先見巴蘭的願望循環的故事。
摩西的哥哥和姐姐,即亞倫和米利暗二人之死也在故事中,並宣佈了摩西的臨近死期。
最突出的主題,是耶和華為照顧以色列的所有需要而賜予的恩典──軍事上的,肉體上的,食用方面和靈性方面──儘管百姓,包括領導人和平民經常地背叛,上帝仍然祝福。
一直以來,婦女神學詮釋並不能在教會中,尤其是福音派教會中,獲得全面的肯定和提倡,對以上婦女神學詮釋法有以下回應:
一. 把許多聖經中低視婦女的經文選出來和把這些經文的解釋丟棄似乎有意貶值了某些經文,直接影響聖經的權威。聖經有其特定的處境,記述了當中發生的事情,為的是要讓讀者認識上帝如何“處理”這件事,應該是從這個角度去詮釋,而不是按爭取男女平等的角度去詮釋。
二. 把許多聖經中隱藏的婦女的偉大功勞詮釋出來當然是好的,但是不要本末倒置,過份偏面的詮釋這件事的某個人,因為該段經文原本的用意或者是要把某個上帝揀選的“男人”如何經歷和認識上帝。
三. 重新尋找和編寫某些用字的意義必須按照正確的方法和途徑去進行,不可為了達到某一目的而造成偏差。
四. 以化解父權的方法來看聖經是否就因此把許多聖經的實事丟棄呢?是否當時作者是抱著“大男人主義”寫聖經呢?相信聖經的目的是要人認識上帝而不是化解父權的意義。以無性別歧視的態度來閱讀聖經固然是好,但必須問這態度能否真正獲得聖經的真理?軟弱的人又是否能完全地以此態度詮釋聖經?
聖經由六十六卷組合而成的,究竟是怎麼來的呢?簡單的說,是「上帝的靈感動祂所揀選的僕人寫成。」
整部聖經都是上帝所默示的,都是上帝感動人記錄下來的。下面的幾點可以證明這件事實:
1.從「作者」和「時間」來看
整部聖經的作者共有四十幾位,他們寫作的時間不同,地點不同,知識程度、地位和文化背景也都不同。舉例來說:作者的身份有的是君主,有的是祭司,有的是政治家,有的是律法家,有的是醫生,有的是漁夫,有的是先知,有的是稅吏。他們寫作的地點:有的是在王宮,有的是在曠野,有的是在山上,有的是在河邊,有的是在監獄裡,有的是在海島上;以當時的境遇來說:有的是自由的,有的是被囚的,有的是平安喜樂的,有的是困苦悲哀的。就在這各種不同的情形下,以一千六百多年的時間寫成了六十六卷書,假若不是上帝在背後感動默示他們,怎麼可能組成一本寶貴的聖經呢?
2.從不受時間的淘汰來看
一般的書是人基於理性和情感所寫出來的,經過一段時間便成為陳跡而少為人重視,但聖經是出自上帝的默示,是一本救恩的書,其中有知識性的記載和啟示性的真理,最重要的乃是基督生命之道,幾千年來聖經受過不少的批判和毀壞,而到現在不但不被時間所淘汰,還從災難烈火中行走過來,成為今天世界上銷路最廣的書。至今全世界已有一千九百多種語言譯本,以英國聖經公會而言,日夜合計每三秒鐘就賣出一本聖經,因之稱呼聖經為書中之王,實不為過。因為聖經不是人的話,乃是上帝的話,正如聖經告訴我們說:「聖經都是上帝所默示的,於教訓、督導、使人歸正、教導人學義,都是有益的,叫屬上帝的人得以完全,預備行各樣的善事。」(提後三16~17)
創四十八1-22
雅各病了,約瑟攜二子來見,雅各勉強坐起對約瑟述說上帝的顯現和應許,並收約瑟二子歸於自己名下,如親子一樣,以記念他生母拉結的死。
以後為約瑟的兩個兒子瑪拿西和以法蓮祝福,但將右手放在以法蓮的頭上,他原來是次子,約瑟按常理不悅,要將雅各右手挪到瑪拿西的頭上,但雅各不從,因他預知將來次子要超過長子,這時雅各憑信心所給的祝福(來十一21),毫無自己的私意。這些話後來都得到應驗,以法蓮支派成為最強的支派,約書亞從他而出,後來成為北國之首,而瑪拿西支派後來分裂在約旦河兩岸。上帝的意念與人不同,常揀選第二的、年幼的,如亞伯、以撒、雅各和約瑟一樣。
從雅各的祝福中看到他是何等的尊敬上帝、認識上帝、榮耀上帝,他將一生的一切都歸於上帝的牧養、引導和救贖。他堅決相信上帝要與他們同在,領他們回到他們列祖之地。現在以色列人在外邦飄流很久之後,已經歸回了。
創卅七l~四十七31
自亞當和世人都犯罪、墮落之後,上帝從其中選召了亞伯拉罕、以撒、雅各與世人分別出來,賜應許、與他們立約,又造就他們,使他們看見異象,得以認識上帝,為要建立他們的後裔成為特選的族類,屬上帝的國家,承受迦南為業,作為上帝在地上祭司的國度和聖潔的國民(出十九5-6),並預表那永遠的國度和屬天的子民,就是教會(啟一6,五9、10;彼前二9)。
上帝進一步揀選了約瑟,訓練造就他,為了成為得勝、作王、得榮耀的器皿,以成就上帝更高的目的和永遠的計劃。同時約瑟也作了基督的預表,達到屬靈的高峰,成為我們的榜樣和模範。從許多方面來看,他一生的道路和生命的完美都可以預表基督,最重要的是他預表基督先受苦、後得榮耀 (路廿四26;彼前五1),先降卑、後升高。更詳細地說:
(1)他為父所愛;
(2)為兄所妒;
(3)看望弟兄;
(4)被投坑中;
(5)被賣為奴;
(6)無故被誣;
(7)同監兩犯;
(8)被提升高;
(9)萬民仰賴;
(10)娶異邦妻;
(11)接待弟兄;
(12)使父歡心。
上帝也預定我們成為他兒子的模樣,我們也要行走他的道路(羅八28、 29;彼前二21)。我們若與基督同死,也必與他同活;我們若能忍耐,也必和他一同作王(提後二11-12)。我們若在小事忠心,將來他必將大事由我們管理(路十九17)。
從約瑟一生的事蹟中得到許多教訓,我們終身的事都在上帝手中(詩卅一15)。他向我們所存的意念甚多,何等寶貴(詩一三九17;賽五十五 8-9),也是賜平安的意念,要叫末後有指望(耶廿九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