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28日 星期三

《歷代志下》之特點

 (一)本書的性質和歷代志上一樣, 仍是以上帝的看法和話語來解釋歷史,所以對同一件事,列王紀往往只講事實,不講原因,而歷代志卻記其然同時也記其所以然。例如:

(1)列王紀上七 8 說所羅門為法老女兒建造一宮;但代下說這宮並不是建在耶路撒冷,因她是法老的女兒,拜外邦偶像,不可住在聖城裡。

(2)王上告訴我們尼八的兒子耶羅波安因政治的緣故鑄造了偶像,又擅自設立祭司和節期等等(王上十二 2533)。可是歷代志下指出他除了上述許多罪行外,還公開拜鬼魔(代下十一 15),以致上帝對他的忿怒無法止息。

(3)瑪拿西在列王紀中是最壞的一位王(王下二十一 118),但卻是在位時間最長的一位( 55 ),並且安然死去,令人憤憤不平;歷代志下便指出原因,他雖因所行惡而被擄至巴比倫,後來卻因悔改並求告上帝,得以歸回耶路撒冷,重登國位(代下三十三 920)。因此解經家稱他是「舊約的浪子」。

(4)除外還有:好王亞撒腳病不治的原因(十六 1012);好王約阿施和亞瑪謝何以被殺(二十四 1727;二十五 141627);好王烏西雅何以長大麻瘋(二十六 1623) 等等,在列王紀中沒有提起,在歷代志中卻都說得相當詳細。

(二)本書記載猶大國在分裂後有五次的大復興:

(1)亞撒作王年間,帶進猶大國第一首復興(十四~十六章) ──他效法他祖大衛行善,除拜偶像的風氣和丘壇;藉著先知亞撒利雅的鼓勵,更新了與耶和華所立的約;並倚靠上帝勝古實王謝拉的百萬大軍。

(2)約沙法作王年間,為猶大國帶進第二次復興(十七,十九,二十章)──他高興遵行耶和華的道;陣前讚美大勝三聯軍。

(3)約阿施作王年間,為猶大國帶進第三次復興(二十三,二十四 116) ──他得耶何耶大庇護,七歲登基,行神看為正的事;下令重修聖殿;在耶何耶大輔導下。

(4)希西家作王年間,帶進猶大國第四次復興(二十九~三十一章)──他效法大衛行正事,修殿守節,靠上帝擊退西拿基立大軍。

(5)在約西亞作王年間,帶進猶大國第五次復興(三十四~三十五章)──他效法大衛行上帝看為正的事;因上帝的話動了敬畏的心。修葺聖殿,偕眾民在上帝前立約,並在以色列全境毀壞、污穢所羅門王及諸王留下的邱坦偶像;且在耶路撒冷守空前盛大的逾越節。

(三)本書也記載上帝四次的大拯救:

(1) 亞比雅脫離雅羅波安的手(十三 1320)

(2) 亞撒脫離古實王的手(十四 115)

(3) 約沙法脫離摩押等的手(二十 1330)

(4) 希西家脫離亞述王的手(三十二 2023)

萬軍之耶和華為依靠祂、尋求祂的子民爭戰!

(四)代下十八章十八至二十二節和王上二十二章十九至二十三節都記載先知米該雅所看見的異象,往往使一般初讀聖經者詫異,甚至懷疑:聖潔的上帝面前何以有邪靈?信實的上帝何以有分於謊言?原來:

(1) 這謊言的靈并不是屬上帝的,顯然是撒但自己或是他的使者,因為「他本來是說謊的,也是說謊之人的父」(約八 44)。自從「明亮之星,早晨之子」,這位天使長墮落為撒但之後 (賽十四 1215) ,他仍是常常來到「聚會的山上」,在神面前控告聖徒。(伯一 612,二 16,亞三 13,啟十二 10)不只他自己,他還帶他的使者來到上帝面前,直等到有一天「在天上就有了爭戰:米迦勒同他的使者与龍爭戰;龍也同它的使者去爭戰;并沒有得胜,天上再沒有他們的地方」(啟十二 78)。所以這謊言的靈不是屬上帝的,乃是撒但或是屬撒但的邪靈。

撒上十六章十四節:「耶和華的靈離開掃羅,有惡魔從耶和華那裡來擾亂他。」這裡的惡魔也是屬撒但的,因為得了耶和華的許可而來擾亂那背道的王。

(2) 上帝勸導人有一個原則,就是盡每一個可能把真理告訴人;可是人如果不信真理,倒喜愛不義,「上帝就給他們一個生發錯誤的心,叫他們信從虛謊」(帖後二 1012,結十四 15)。撒但是巴不得亞哈和約沙法帶著軍隊上陣,好使人類自相殘殺,結果有更多的靈魂斷送到地獄中,所以他就使用假先知說謊言的方法來欺哄亞哈。上帝許可這件事,因為亞哈王曾多次見到上帝的作為(王上十八),曾多次蒙上帝拯救脫離仇敵的手(王上二十),但他仍棄絕上帝,喜愛不義。上帝任憑他信從虛謊,可是祂還打發先知米該雅,把謊言的靈如何進入假先知的口,和爭戰的結局亞哈必定陣亡的事說出,向亞哈作一最後的忠告。所以上帝不只無分於假先知的說謊言,相反的,祂是盡最後的可能來阻止亞哈信從謊言。

 

《歷代志下》之大綱


《歷代志下》之重要性

 (一) 本書記載大衛王室的歷史,乃是從所羅門,和南北國分裂之後的羅波安起,一直到被擄的西底家為止,除了其中的復興及改革外,以色列百姓對上帝的關係是每況愈下,而最後被上帝離棄,以被擄告終。因此,任何人若想要從上帝的看法來解釋猶大國盛衰的原因(代下七 14,十五 2),和深入了解上帝如何管教和審判祂子民的背道,與上帝的揀選和保守,就必須讀本書。

(二) 本書始終不離聖殿,以建造聖殿起,以焚毀聖殿終。因猶大國離棄上帝,而在聖殿中的事奉也淪為儀文形式,於是上帝不能從他們中間得著真實的敬拜,只好離他們而去,而讓聖殿被焚燒。因此,閱讀本書,幫助我們明白為何本書被稱為「猶大國聖殿之滄桑史」。

(三) 我們可以從猶大王活生生的歷史和拜偶像的悲慘結局中,汲取不改變的屬靈法則──尋求和順服上帝的結果就是祝福和得勝;反之就是咒詛和失敗。因此,任何人若想要過著討上帝喜悅的生活,而成為一個合乎上帝心意的事奉者,就必須尋求、信靠、事奉和愛主。

(四) 本書記載猶大國分裂後的五次大復興和四次蒙神的拯救。因此,藉此鼓勵我們要聆聽上帝的聲音,除去生命中的一切偶像,單單事奉和愛祂,並領受祂的救贖與醫治,以致使我們蒙恩復興,必能在失敗的逆境中,過得勝的生活。

《歷代志下》之寫作宗旨

  

    《歷代志下》的性質和《歷代志上》一樣,仍是以上帝的看法和話語來解釋猶大國盛衰歷史中其屬靈的原因。它的目的仍是使歸回故國的百姓認識上帝的作為而歸順祂,並重新為上帝建造聖殿,讓「上帝的同在」回到他們中間。故本書繼續前書《歷代志上》,專講猶大國列王復興和衰落的歷史,包括從所羅門登基作王起,南北國分裂之後的猶大國列王的復興和衰落,一直到西底家被擄,以及波斯王古列下詔止。

    本書主要信息:尋求和順服耶和華的結果就是蒙福和得勝;不尋求和不順服耶和華的結果就是咒詛和失敗。因為從猶大活生生的歷史和拜偶像的悲慘結局中,我們看每當好王建殿、修殿、重新立約、守節時,上帝豐滿的同在就他們當中,上帝的賜福也臨到,使他們就得以享受「四境平安」,安享地業;相反的,一旦惡王崇拜金牛犢、巴力或其他偶像,或立柱像、交鬼、行法術,上帝的賜福離開他們,他們便受列國的傾壓,最後不免失去地業。

    本書的主要事實:所羅門和猶大國列王復興和衰落歷史的詮釋;以及主要人物:所羅門、羅波安、亞撒、約沙法、約蘭、約阿施、烏西雅(亞撒利雅)、亞哈斯、希西家、瑪拿西、約西亞、約雅敬、西底家等等。

(一)本書幫助我們從猶大國起起落落的歷史中,認識人尋求上帝和順服上帝的重要。因為猶大國的存在和在上帝面前的價值,並不在於他們是否富強,而是否有廣闊的疆土,乃是在乎他們對上帝是否有正確的態度。這原則同樣的應用在我們的生活之中。因我們的價值不在乎家道豐富(如學位、事業、財富等),乃在乎我們在上帝面前蒙恩的地位。再者,我們今天的屬靈光景和生活原則對不對,我們對上帝的態度如何,有沒有把地位給祂。這些都是我們應該注意的,使我們能過著討上帝喜悅的生活。

(二)本書幫助我們認識猶大國之興衰,完全關乎諸王與聖殿和敬拜之關係。因為他們若看重聖殿,帶領百姓敬拜上帝,上帝必會垂顧與賜福,使國強盛,如那些效法大衛王的諸王──亞撒、約沙法、約阿施、希西家及約西亞等;反之,就只有接受上帝的審判,而自取敗亡。這原則同樣說明兩千年來教會興衰的歷史。所以,我們不該注意在教會中有多少活動、會眾、奉獻…和各式各樣的方法及模式,而要在意我們是否尊上帝為王?是否一心尋求上帝和祂的同在?並對祂是否有全心的敬拜?

(三)本書幫助我們從歸回的百姓,看到上帝的揀選與上帝的保守;以及他們重新享上帝的賜福的唯一出路,就是建造聖殿,看重祂的話語、並寶貴祂的同在。故今天,對我們個人或是教會來說,上帝的呼召仍像昔日古列的諭旨一樣:「為祂建造殿宇」,而得著上帝同在的福分。

如何研讀《歷代志下》

 (一)請把本書先讀一遍至兩遍,明瞭本書所記載所羅門和南北國分裂之後的猶大國列王的復興和衰落歷史,並深入默想其屬靈的原因和解釋。

(二)詳細查考本書主要人物的生平,所羅門、羅波安、亞撒、約沙法、約蘭、約阿施、烏西雅(亞撒利雅)、亞哈斯、希西家、瑪拿西、約西亞、約雅敬、西底家等等。他們對上帝的態度,他們蒙恩的經過,他們的結局,他們得勝或失敗的關鍵,這些都是值得我們細讀的。

(三)本書與《列王紀上、下》都是長篇的歷史記實。若前後對讀,必能通曉猶大國的興亡史。《列王紀》是記載猶大和以色列兩國的歷史,而《歷代志》專門記載猶大國的歷史。《列王紀》往往只講事實,不講原因,而《歷代志》卻記其然,同時也記其所以然。

(四)同時,為了加深對本書內容有總體的瞭解,學習熟練地掌握下列四個問題及其答案。

(1) 《歷代志下》是怎樣分段的?本書的中心思想是什麼?主要事實和人物是什麼?

(2) 本書為何刻意突出所羅門建殿的事情?所羅門有甚麼優越的地方,而蒙上帝揀選與蒙上帝賜福?他有甚麼失敗要我們鑑戒的?

(3) 試用圖表列出猶大列王的名字,和他們的善行或惡行,以及他們與聖殿和敬拜之關係。

(4) 試述書中所記猶大國大復興的重要事蹟。我們從亞撒、約沙法、約阿施、希西家及約西亞等身上可以學到什麼功課?

 

2024年8月7日 星期三

詩篇二十三篇

 

  本詩是家傳戶誦的了,開頭第一節——「我必不至缺乏」,就是上詩的鑰句;若就此鑰句來讀全詩,必會另辟一新境界!「他使我躺臥在青草地上」 我必不缺乏供養。「領我在可安歇的水邊」——我必不缺乏平安。「他使我的靈魂蘇醒」——我若跌倒,亦不缺乏起來之力。「為自己的名引導我走義路」——我必不缺乏引導。「我雖然行過死蔭的幽谷,也不怕遭害」——在黑暗的日子,我必不缺乏勇氣。「你的杖你的竿都安慰我」 我必不缺乏真正的安慰。「在我敵人面前,你為我擺設筵席」——我必不缺乏保護和尊榮。「你用油膏了我的頭」——我必不缺乏喜樂(油是喜樂之代表)。「我的福杯滿溢」——我必不缺乏恩福。「我一生一世必有恩惠慈愛隨著我」——在地上我必不缺乏上帝的恩寵。「我且要住在耶和華的殿中,直到永遠」——在天上我必有住處。

  這首詩是以「耶和華是我的牧者」為起首,但希伯來文是沒有那個「是」字的(英譯的is,在希伯來文是不需要的),故可譯作:「耶和華我的牧者」,這不是更傳神、更親切!這節應加上一個感嘆號,豈不是嗎——耶和華我的牧者,希伯來文是Jehvah-raah或作(Yah-weh-raan),這是頗為重要的,在舊約中,與耶和華一名聯用的名字共有七個,它們是:

  耶和華以勒——「耶和華必預備」(創二十二1314)

  耶和華拉法(rapha,中譯把其義譯出)——「耶和華是醫治」(出十五26)

  耶和華沙龍——「耶和華賜平安」(士六24)

  耶和華沙堅奴(tsidkenu)「耶和華我們的義」(耶二十三6)

  耶和華閃瑪(shammah)——「耶和華的所在」(結四十八35)

  耶和華尼西——「耶和華我的旌旗」(出十七815)

  耶和華拉亞——「耶和華我的牧者」——(詩二十三1)。 

  這七個名字所包含的意思,全在詩篇二十三篇六節聖經內,豈不奇妙!

  耶和華以勒(他必預備)——「我必不至缺乏」。

  耶和華拉法(他必醫治)——「使我的靈魂蘇醒」。

  耶和華沙龍(他賜平安)——「他領我在可安歇的水邊」。

  耶和華沙堅奴(他是我們的義)——「為自己的名引導我走義路」。

  耶和華閃瑪(他的同在)——「不怕遭害,因為你與我同在」。

  耶和華尼西(他是我們的旌旗)——「在我敵人面前,你為我擺設筵席」。

       耶和華拉亞(他是我的牧者)——「耶和華是我的牧者」。

 

 

詩篇一三九篇

 

  翻到這篇詩,我們不得不驚奇這詩結構的精密、信息之豐盛,和其形色的華美。它絕不是一首詞藻的鋪砌,或把句子斷行就當詩的那一類作品,觀其結構,便知作者是獨具匠心。

    全詩共二十四節,分作四段,每段六節,就像和合本所分的一樣。前六節是第一段,說上帝的無所不知;第二段之六節是說上帝的無所不在;第三段之六節是說上帝的無所不能:而最後一段之六節是詩人鑒於上帝之尊貴和超越而作出讚歎和感恩,最後以一真誠之禱告作結束。詩人對上帝的認識是在心靈深處的,不是單在頭腦的,故他不能不在雙膝上敬拜祂、尊崇祂。 

  我們先看前六節;和合本給這段之標題為「讚美耶和華無所不知」,實在再適合也沒有的。第一節說:「耶和華啊,你已經鑒察我,認識……」按原文聖經,那個「我」是沒有的,加上去當然不是錯,但若按希伯來詩之平行法來說,似乎加上「我的心思」比「我」來得更完滿,因為這樣與全詩最後一禱告——「上帝啊,求你鑒察我,知道我的心思……」——就更能首尾呼應。我們再說,中譯的一點沒有不妥當,只是若加上「我的心思」則全詩更顯得完全及一氣呵成吧了。這樣本詩所談的,就是一個人的心思、意念、行為和言語。

    它告訴我們上帝無所不知之屬性,他是全知道我們的: 

  心思——「耶和華啊,你已經鑒察我,認識我的心思。」(1)

  意念——「你從遠處知道我的意念。」(2)

  行為——「你也深知我一切所行的。」(3)

  言語——「我舌頭上的話,你沒有一句不知道的。」(3

  短短幾節,就把一個人之德性全勾劃出來,它包括我們內在和外在的生命。在這裡,上帝無所不知的屬性,不是一種哲學或神學的抽象討論,而是有血有肉地,在一個人實際的生命和現實上反映出來,無怪乎受聖靈感動的詩人在第五和六節說:「你在我前後環繞我,按手在我身上。這樣的知識奇妙,是我不能測的,至高,是我不能及的。」 

  現在讓我們看第二段,七至十二節。這段是藉五個「極端」來說明上帝的無所不在:第一是極之高:「我若升到天上,你在那裡」(8節上);第二是極之深:「我若在陰間下榻,你也在那裡」(8節下)。第三和四,是極東與極西:「我若展開清晨的翅膀」——這是詩人以比喻的手法寫出太陽的出處,亦即是說東方;「飛(原文沒這字,只有說「到」)到海極居住」——是指地中海,亦即是耶京之西:「就是在那裡,你的手必引導我,你的右手也必扶持我。」(10)最後就是極之黑暗:「我若說黑暗必定遮蔽我,我周圍的亮光必成為黑夜」(11)。請特別注意詩人強調的地方:「我若說黑暗必定遮蔽我」。最能遮蔽一個人的莫若極度之黑暗;在天光白日下,一個人無論藏得怎樣密,也有被人發現的機會,唯有黑暗像度幔幕一樣,沒有肉眼能看透。注意:極高、極深、極東、極西、光與暗——上帝全在那裡。 

  再看第三段,自十三到十八節(和合本在第十六節分)是說上帝的無所不能,詩人在這一段是藉著人生與死之奧秘來顯明神造物之奇妙和大能,這就是上帝無所不能的明證。我們希望讀者能細加咀嚼,自行研究詩之精妙。他用最生動傳上帝的筆法來把人之構造,其複雜、精巧、準確而靈活之系統寫得入木三分,以至我們不能不與詩人同聲讚美上帝。我們若好好思想詩人怎樣描寫上帝在人身上表明的能力、心思、愛與關懷,就不能不與詩人同說:「上帝啊,你的意念向我何等寶貴,其數何等眾多,我若數點,比海沙更多;我睡醒的時候,仍和你同在。」

  最後,我們來到本詩之末段,即十九至二十四節。前面詩人己把神的無所不知、無所不在、無所不能說過了;他看到上帝的靈(7),上帝的愛(17)。現今,他要說上帝的聖潔(19),若按字義來譯十九節,應是這樣:「噢,願你殺戮惡人,上帝啊!(你們這些兇暴的人,離開我去罷!)因為他的惡行頂撞你,他們也起來抵擋你:」

    因著對上帝的認識,大衛要與罪行斷絕關係,因此他對別人的罪和自己的罪就措詞極為強硬,這便說明他為什麼以那麼一個禱告來結束全詩(2324),因為他對上帝的認識不是從頭腦而來,而是從心靈深處而來。

 

咒詛詩

 

  整本詩篇內,我們不時發現有些詩對仇敵或惡人的咒詛是相當淩厲的;它們就像隱伏在玫瑰叢內的尖刺,叫人好生難受,這些詩就稱作咒詛詩。它們確曾叫不少人疑惑叢生,他們本已相信聖經確是聖靈的啟示,但讀上這些詩篇就好像信心受到考驗,懷疑聖經到底是不是真的全為上帝的話語。這一類詩就是:三十五、五十八、五十九、六十九、八十三、一○九、一三七等。性質類似的有五10,六10,二十八4,三十一1718,四十1415,四十一10,五十五915 ,七十23,七十一13 ,七十九612,一二九58,一四○910,一四一10,一四九79。我們要怎樣看這一類詩? 

  首先,我們毫不猶疑地說,這些詩一點都不應引起我們的疑惑;有些人會認為我們這種態度是輕率的,我們倒不以為然。仔細考究一下,我們倒覺得那些人之所以產生疑惑,全是因為他們輕率而不肯深入研究,以至讓他們的感情駕駛自己的理智和邏輯,才會產生那些似是而非之理由。我們且來分析一下他們的理由,再嘗試解答它。 

  一般來說,反對咒詛詩之理由有:

(1)它們跟人性較高層面之感情不合,就如同情心等等。

(2)與自然宗教之教導不合:上帝是降雨給好人,也給壞人,他對最壞的人不也一樣施恩典給他們?

(3)與新約之教導完全違背,它豈不叫我們要愛仇敵,為他們求福?

(4)與詩人主張對上帝真誠的信心不合。 

  不少人曾嘗試解釋這些咒詛詩,但按我們看,好些理論真是不提也罷。不過我們還是舉些較典型的例子來看:有人以為英文聖經譯的咒詛詩,沒有把希伯來文之將來時式譯出來。在詩篇中的咒詛語大都是以將來時式(Imperfect tense)表示的,亦即是說,詩人只說明他們將來之結局,而不表示詩人的希望或禱告。這個理論十分牽強,因為不少咒詛語不是用將來時式寫,而是用命令式(Imperative)的,就像五十五章九節——「主啊,求你吞滅他們,變亂他們的舌頭」(若直譯上二動詞,就是「吞滅他們,變亂他們的舌頭」。中譯者多把對上帝而發之命令或動詞,譯為懇求式,以示尊敬)。再說,詩篇一三七篇九節又怎樣解釋?「拿你的嬰孩摔在磐石上的,那人便為有福。」別方面不用說了,單就上列的兩節經文,這理論就難圓其說。

   另一理論則說這一類咒詛詩只適合以前的世代,現在是新約恩典時代,就不應再如此寫。這理論只是把困難減少了,但問題仍沒有解決或滿意地解釋。因為基本上說,某一言論若在某一時間內不是至善的,那麼在其他時間內也不會是至善的。再說,上帝在舊約時代不也是強調他子民要愛人?不單是孤兒寡婦,也要愛陌生人、埃及人,和外邦的奴隸。還有,咒詛詩的原則在新約也有出現呢!看看保羅的說話:「銅匠亞力山大多多的害我,主必照他所行的報應他」(提後四14),他在加拉太書一章八至九節的說話,就更加嚴厲了。 

  也有人說,咒詛詩之說話只是針對仇敵今生的報復,並不傷害他來世之靈魂者。不錯,的確如此:但原則沒有改變,不管其咒詛是針對今生或來世,咒詛仍然是咒詛,若然其態度是錯的,無論它的物件或範圍是怎樣,它仍然是錯的:咒詛詩的困難就在這裡。 

  那麼除了這些解釋外,咒詛詩就沒有更好的解釋了嗎?不,個人以為不是;有一些地方前人是忽略了,我們先把它提出來: 

  首先,在釋經學上一個很普遍的原則乃是:在解釋任何經難前,先得注意在難題前的上文,亦即是說那些地方常是解釋跟著要來的問題的關鍵所在。現在宥於篇幅所限,不能一一列舉,我們只能就這裡所提及之咒詛詩來作例子,它們都是解釋的鑰匙。

    詩篇五篇十節說:「上帝啊,求你定他們的罪,願他們因自己的計謀跌倒,願你在他們許多的過犯中,把他們逐出,因為他們背叛了你。」

    這詩中的咒詛是向背叛上帝的罪犯而發,而且不是普遍的罪犯,是那些「背叛了你」的罪犯!換句話說,是針對那些心中無上帝,而只有狂傲自大的罪犯。大衛是看到罪的本性和敗壞,他自己與上帝是站在同一陣線,他憎恨罪惡,因為上帝憎恨罪惡,他便發出這種咒詛。大衛的態度在一三九篇中表現得最清楚了:「耶和華啊,恨惡你的,我豈不恨惡他們麼?攻擊你的我豈不憎嫌他們麼?我切切的恨惡他們,以他們為仇敵。」(2122

  讓我們再重覆說,這是第一篇咒詛詩的態度,是十分重要的,因為它把詩人的動機先說清楚了。它們不像我們今天的壞人那樣,因為好人的善行刺激他們,定他們的罪,他們便發咒詛起誓要對付;也不像一些心懷叵測的野心家,為要達到其目的,不惜除去凡阻礙他們前進的人,不管是善的或是惡的都一樣對付。詩篇中之咒詛與一般之嫉妒、怨恨,或野心無關,它們針對的不是普通的人,而是行惡的人。 

  我們若小心查看上面列舉之咒詛詩,就會發現有三分之二是大衛所寫的,而餘下幾篇的動機也是相同的。我們不是說單靠這一點就能把咒詛詩一切的難題都解決了,但我們強調,這一點起碼能把詩人之動機先弄清楚了。 

  另一值得注意的地方乃是,上列二十一篇咒詛詩中,有十六篇是大衛的,而他的咒詛詩跟他的身份有極密切之關係。他是一個神權統治的王;他不像掃羅那樣,他不能忘記自己神權統治的責任,他知道自己之所以能坐在王位上,全是代表上帝來治理他的百姓。不錯,他曾犯過罪,闖過禍,但在治理一國大小事情上,他不敢利用自己的權力來淩駕律法之上,以遂自私自利之目的。他知道自己既是神權統治的王,他的權力就是出於上帝的,他要為上帝而統治,也要向上帝而負責。列王紀上第二章說到大衛臨終時怎樣看重他神權統治的責任;他曾嚴嚴吩咐所羅門代他刑罰一些作好犯科的人。請留意,這些臨終吩咐若參著咒詛詩來一起讀,你就發現其語氣及動機是怎樣吻合。當時大衛是以一個受膏者的地位而吩咐所羅門,從神政下的王權來說,一個敵對他,出賣他的人,就是敵對上帝、羞辱上帝,因為他是耶和華的受膏者。這一思想在大衛的詩中,俯拾即是,我們且舉幾個例子,讓讀者自己去翻閱。五十九11,六十九6,四十910。當然,單就此點也不能完全解釋咒詛詩之難處,但它卻可以表明了詩人咒詛的立場——不是純為個人的,而是從其政權立場而發的,換句話說,大衛的咒詛不是為了個人之報復,而是維護國家的正義。 

  至於五首不是屬於大衛的咒詛詩,每一首都是國家性的,不是個人性的;它們乃是八十三,一三七,七十九612,一二九58,一四九79 

  讀這些咒詛詩時,我們得注意一個事實,就是詩人寫該詩時的心態。我們常聽人問:「別人苦害他們,他們為什麼不以德報怨?」答案是:他們確是以德報怨,但對方反羞辱他們;請看下面的例子:「他們向我以惡報善,使我的靈魂孤苦」(三十五12);「我沒有搶奪的,要叫我償還」(六十九4);「他們向我以惡報善,以恨報愛」(一○九5) 

  很多人從不能分辨寬恕與嬌縱之別。寬恕別人之錯是很合基督徒之體統,也是頂美麗的一回事,但當寬恕被誤解、被利用,對方仍繼續他的惡行,再寬恕就會成為嬌縱,徒然招來法律的制裁而已。我們一定要分清寬恕一件罪行和嬌縱一個罪態的界限。 

  好多年前我眼看一對分別十八年的夫妻復和,當初他們鬧翻了,就是因為作丈夫的行為不檢,亂攪婚外性關係。見他復和真是再美麗也沒有的事。但過了不久。作妻子的發覺那個無可救藥的傢伙一邊說他怎樣愛她,一邊仍在外邊過他放蕩不羈的生活。他妻子最寶貴的十八年已給破壞無遺,你以為她要怎樣做才算合基督徒的「體統」?繼續寬恕下去嗎?咒詛詩中那一段話對這個假冒為善的男人是太過的?但願我們都能分別寬恕與嬌縱,不然的話就會完全誤解咒詛詩的信息了,咒詛詩中沒有憐憫慈愛嗎?錯了,咒詛詩沒有的只是嬌縱!這就是咒詛詩的氣質。 

  明白了咒詛詩中的動機、立場和氣質,我們就知道這一組詩與人類最高的情操,最真的天性,和基督教最純的道理都是吻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