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21日 星期六

舊約緒論


舊約導論、概論與背景之分別

a. 導論(Introduction):關乎聖經書卷的來源,寫作時間,作者、讀者、書卷正典或權威問題等等。

b. 概論(Survey):有關聖經書卷的內容及主旨。

c. 背景(Background):有關聖經書卷的歷史背景。

 

    這份講義盡量綜合以上三個方面的要求作討論,但是資料主要是針對概論和歷史方面。

 

舊約聖經的結構

 

a. 早期的二分法:     1. 律法書卷(The Law of Moses / The Books of Moses)

                                 2. 先知書卷(The Prophets)

    相信「律法和先知」(Laws and Prophets)這樣的分類法是舊約聖經最原始及最基本的結構:

   1. 在新約,多次提出舊約是「律法和先知」的話(5:17;7:12;22:40;16:16,29,31;24:27;13:15;26:22)

   2. 在舊約之中也有提出基本的分類法:

      尼希米曾說上帝藉著聖靈以「律法和先知」的話警告以色列人(9:29-30)

撒迦利亞使用「律法和先知」的話(7:12)

   3. 在兩約之間的《瑪加比後書》也提到「律法和先知」,意思是指舊約(瑪加比後書15:9)

   4. 死海古卷中多次指舊約為「律法和先知」(Manual of Discipline 1.3;8.15;9.11)(死海古卷是廿世紀中期在以色列地發掘到的舊約書卷及猶太人解釋舊約書卷的文件。這些考古發掘為舊約的研究和真確性提供極大的貢獻。)

   5. 耶穌及其他新約的作者在廿二卷律法和先知書之中,曾引用了十八卷的經文(其他沒有引用的是士師記、歷代志、以斯帖記和雅歌)

   6. 廿二卷律法和先知書之中除了以斯帖記之外,都可以在死海古卷的殘卷中找到。

   7. 耶穌指出「律法和先知」是猶太人的所有經卷,並應許說上帝的話不會被廢去(5:18;24:27)

   8. 保羅護衛他的信仰說出他信奉「律法和先知」書上一切所記載的教導(24:14)

 

b. 後來猶太人對舊約的三分法

   1. 猶太人承認有律法及先知的書卷,唯將先知書卷再分成兩部份:先知和書卷。

          先知:擁有先知職份的人所寫出的啟示。

          書卷:擁有先知恩賜的人所寫出的啟示。

   2. 不同時代的稱呼:

          在耶穌基督之前,次經《西拉書》(Book of Sirah,主前132)中有記述說「列祖的律法、先知和其他的書卷」。

          在耶穌基督的時代,猶太哲學家斐羅(Philo)曾指出有「律法、藉先知所說的曉諭,和帶來完全的知識及敬虔的詩篇和其他書卷」的講話(De Vita Contemplative III.25)

      而耶穌基督曾說:「摩西的律法,先知的書和詩篇上所記的,凡指著我們的話,都必須應驗。」(24:44)可見這「詩篇」是被分別出來成為舊約的另一部份。

          在耶穌基督之後,第一世紀的猶太歷史學家約瑟夫(Josephus)曾指著舊約廿二卷的書說:「五卷書是屬於摩西的…...先知在十三卷書之內,其餘四卷是記錄有關上帝的詩篇和對人類生活的操守」(Against Apion 1.8)

 

      主後第五世紀,猶太文件米示拿(Mishnah)把舊約的第三部份(「書卷」)分出來,並說有十三卷。自此之後,猶太人的舊約聖經便有這樣的安排:                                 

                        (1) 摩西律法(5):創、出、利、民、申。

                        (2) 先知書(8) a. 前先知:書、士、撒、王。

                                                      b. 後先知:賽、耶、結、十二先知。

                        (3) 書卷(11) a. 詩歌書:詩、箴、伯。

                                                      b. 五卷(megiloth):歌、得、哀、斯、傳。

                                                      c. 歷史書:但、拉、尼、代。

 

c. 舊約聖經的四分法

   1. 希臘文舊約聖經(被稱為《七十士譯本》或以符號LXX代表,約在主前280150年翻譯成)是根據主題分成四部份:律法、歷史、詩歌、預言(/先知)

   2. 天主教的武加大譯本(Jerome's Latin Vulgate,約在主後383-405年譯成)也按以上把舊約分成四個部份:

(1) 律法(五卷);創、出、利、民、申。

          (2) 歷史(十二卷):書、士、得、撒上下、王上下、代上下、拉、尼、斯。

          (3) 詩歌(五卷):伯、詩、箴、傳、歌。

          (4) 先知(十七卷):賽、耶、哀、但、結。

                                     何、珥、摩、俄、拿、彌、鴻、哈、番、該、亞、瑪。

 

    今天的英文聖經和中文聖經皆按以上把舊約三十九卷書卷分類。

 

d. 主題四分法的重點是按以下性質分類而成

   1. 律法 -- 道德生活(Moral life)                              

   2. 歷史 -- 國家生活(National life)

   3. 詩歌 -- 靈性生活(Spiritual life)

   4. 預言 -- 彌賽亞生活(Messianic/ future life) 

    不管舊約是按二、三、四分法,它還是三十九卷。在不同的時代出現了不同的分類法,目的還是為了讓讀聖經的人方便按不同的分類來閱讀聖經。

舊約聖經的組成


1)律法書:或稱摩西五經,創世記、出埃及記、利未記、民數記、申命記。

 

2)歷史書:共十二卷,約書亞記、士師記、路得記、撒母耳記(上下卷)、列王記(上下卷)、歷代志(上下卷)、以斯拉記、尼希米記、以斯帖。

 

3)詩歌書:約伯記、詩篇、箴言、傳道書、雅歌。(其中約伯記、箴言、傳道書又稱為智慧文學)

 

4)先知書:大小先知書;以篇幅多寡區分。

 

大先知:以賽亞書、耶利米書、耶利米哀歌、以西結書、但以理書。

 

小先知:何西阿書、約珥書、阿摩司書、俄巴底亞書、約拿書、彌迦書、那鴻書、哈巴谷書、西番雅書、哈該書、撒迦利亞書、瑪拉基書。

舊約導論

一、導論的範圍:


1.舊約導論是指對古代背景一種系統化的研究,藉此正確地解釋聖經舊約三十九卷經卷。

2.舊約導論的研究項目:

(1)舊約著作的原文,就是希伯來文和亞蘭文,還有相關的閃族語文(如阿拉伯文、亞述文、腓尼基文、烏加列文和敘利亞文)
(2)希伯來民族和他們所接觸之鄰國的歷史。
(3)非希伯來民族的宗教和文化。(古代異教徒作家作品、近代考古學的發現)
(4)聖經經卷作者的問題,影響該書卷的意義與可靠性。
(5)每卷書的著作日期,從而得知神向祂百姓發言時,百姓所面對的問題。
(6)作者所針對的歷史情況和當代的問題。
(7)每卷書最原始的稿本。流傳至今的抄本,可能有筆誤或抄寫上的錯誤(經文批判學)。
(8)經文的完整性。內容是否出於作者,或者彙集了他人的手筆。
(9)經文流傳的歷史,即各學派抄寫及傳遞每卷書的途徑。
註:(1)至(3)項,是屬於語文及歷史課程,(4)至(9)項的研究是屬舊約導論的,又可分為一般導論與特殊導論。一般導論是探討經文的問題,特殊導論是逐卷研究作者、日期、目的、完整性。

二、舊約正典的形成:


1.正典觀念的根源:

  1. 神的觀念:神所說的,所行的,都帶著權威。
  2. 啟示的觀念:神將自己的心意、計劃、期望、要求向人顯明,要人透過祂的啟示來認識祂(內在的權威)。
  3. 默示的觀念:神的靈與人合作,藉著人的文筆,將神的心意,配上自己受聖靈教導的領會而記錄下來(受託的權威)。

2.正典的意義:就是「標準」,一切的真理以此為準繩,也以此為量度而取捨。正典是神直接啟示與間接默示的合成。

3.寫作與接受時期:

  1. 神將十誡刻在石版上(申五、申九9-10、十4-5)。
  2. 摩西蒙神啟示寫五經(申三十一24-26)。
  3. 約書亞、撒母耳寫歷史書。
  4. 大衛、所羅門等寫詩歌書。
  5. 眾先知寫先知書。

4.收集與整理時期:

  1. 以斯拉時代,猶太人組織公會,文士以斯拉受權將舊約的書卷,收集組織。
  2. 猶太歷史學家約瑟夫認為舊約正典,在波斯王亞達薛西時已集成。

三、舊約內容組織:


39卷 17卷歷史書 =>5:摩西五經(律法書),12:歷史書(9:擄前、3:歸回)
5卷智慧書(詩歌書)
17卷先知書 =>5:大先知書,12:小先知書(9:擄前、3:歸回)

四、舊約的歷史:


1.太古時期:

  1. 創造:神為人預備美好的一切。
  2. 墮落、洪水、巴別:神的公義-審判,神的慈愛-拯救。

2.列祖時期:

  1. 列祖:亞伯拉罕、以撒、雅各、約瑟。
  2. 立約:亞當之約→挪亞之約→亞伯拉罕之約→西乃之約(摩西律法)→巴勒斯坦之約→大衛之約→新約(耶三十一31-34)

3.出埃及時期:神帶領出一民族,訂立律法,設立帳幕。神引導。人叛逆神審判,人歸回神赦免、教導。

4.征服時期或爭戰時期:以色列得迦南地為產業,顯出神的信實。

5.士師時期:

  1. 犯罪(行惡)→管教(奴役)→認罪(呼求)→拯救→犯罪(行惡)
  2. 路得:外邦女子愛慕神,蒙神揀選,成為大衛的先祖。

6.聯合王國時期:

  1. 大衛、所羅門,蒙神喜悅,因是信靠神的人。
  2. 對神豐富的體驗,而寫下了智慧書(詩歌書)。

7.分裂王國或南北國時期:君王行善神賜福,君王行惡神懲戒。先知勸告要回轉信靠神。

8.獨存王國或剩餘王國:

  1. 亞述帝國滅北國。
  2. 神守約使大衛的後裔一直承接王位,直到巴比倫帝國滅南國

9.被擄時期:亡國之恨-敬畏獨一真神。但以理任數朝宰相。被擄以七十年為滿,神掌管歷史。

10.歸回時期:

  1. 建殿。
  2. 建城。
  3. 恢復律法(宗教復興)。

五、舊約的地理:


1.地形:巴勒斯坦四長形區域:海岸平原、中央高山、約但河谷、東部高原。

2.氣候:5或6月至9或10月,有五個月乾旱,雨季從10月下旬有秋雨,至4月的春雨,農作物成長。

如何讀舊約

  1、克服心理上的困難

  前面提出的十二項困難不少是屬心理方面的,例如有人覺得舊約與今日生活脫節,詞句枯燥、重覆、艱澀等,但這些困難都是可以克服的。
上帝把舊約賜給我們,目的是要藉著它向我們顯露他的心意,亦要我們謙虛忍耐的去尋求,必能得著其中的珍寶。另外,一些內容重覆的經卷可以分開來讀,不需要一口氣讀完,要按步就班,一層一層的"加蓋"完成之。上帝的真理如同埋在地的寶藏,極需堅毅的心志,竭力的發掘,不氣餒的研究,才有一番屬靈的享受,那從不停的發掘得來的享受,別有一番滋味(參提後2:15)。

  
2、克服時間上的困難

  研讀舊約最大的難處,可能是時間的問題。讀舊約一般來說比新約難,故需要多些時間來研讀,才能得著其中益處。按統計,舊約39本書卷共有23210節,比起新約27本書卷共7914節,長達三倍之多,故需要在研讀的時間上加倍(附帶加上忍耐),才算在克服上多行一步。設若讀新約需花十五分鐘,讀舊約便應花卅分鐘,凡有意義的事情都要付上更多時間與代價。

  
3、克服了解上的困難

  研讀舊約需多利用工具書籍,不要以為我不明白,全世界人也都不明白。歷來有不少聖經學者嘔心瀝血研究舊約,著作了一些概論、解經等工具書,我們應善加運用。中文的舊約工具書有
舊約剪影(林證耶著), 聖經綜要 (史祈生著),聖經提要(福音書房)及牧野的蘆笛(唐佑之著)等,聖經研究(楊牧谷編譯),特別能幫助讀者克服了解上的困難,因為這一套書能把舊約各卷的結構、背景、組織、內容,很有系統的介紹出來。其他工具書則較注重詮釋信息及應用,最好的讀經方法是先對該書有初步的了解才作詮譯和應用。

  
4、克服計劃及策略上的困難

  許多人讀舊約完全沒有計劃及策略,打開創世記便一直讀下去,起初兩卷書還覺饒有趣味及含有許多屬靈教訓,但讀到利未記及民數記,便如墜五里霧中,欲出無路,進退兩難。

  一個解決的辦法是由淺入深,淺是指那些含有較少象
文字或冗長的講道經卷,而先選讀一些與生活較有密切關的,這樣便能克服不知如何下手的困難。

  
5、克服興趣上的困難

  觀察別人如何應用舊約,如選讀一些舊約講道集、培靈集,或參加延伸班、主日學、函授課程及
學院夜校等,這些方法均有助培養讀舊約的興趣。總言之,讀舊約沒有速成之法,需要花上心思、時間等。

研讀舊約的困難


  許多信徒讀舊約時,有些卻勉為其難的讀下去,覺得艱澀枯燥。讀聖經時有意無意的回避,單單的研讀新約。其實舊約不但是上帝的默示,對我們且有重大的意義,不應忽略。

  我們先來看研讀舊約的困難,也許能幫助我們對症下藥。研讀舊約困難至少基於下列十二個因素︰

  1、信息供應少

  一般傳道人講道或查經聚會等較少用舊約主題或課題,結果信徒接觸舊約機會不大,故不但對舊約感到陌生,其中一些難明白的地方亦無從解明。

  2、篇幅相當長

  舊約較新約至少長一倍以上。要讀完舊約三十九卷書,費時費力。信徒一踏上讀舊約的路,就發現此路漫長,走了多時還不到盡頭,又加上其他因素的影響,不久後便停頓在路邊休息,一躺下便乾脆不讀下去,而轉讀新約了。

  3、歷史很久遠

  舊約的歷史非常長遠,自創世至亞伯拉罕之年日已有悠久之歷史,而從亞伯拉罕至瑪拉基共有一千六百多年;洪水至瑪拉基則有五,六千年。其間民族的興衰,國際的演變,人物、地名及宗族的名譜又多又複雜,令人有目不暇給的困難,以致興趣易失。

  4、宗旨又獨特

  舊約每卷書都有各自獨特的宗旨與目的,所以每本書的歷史都是經過選擇及加上解釋的,所以有些地方信徒盼望要知道的資料卻找不著;有些資料卻不明白作者為什麼那樣詳細的記錄下來。若讀者能明白每卷書的宗旨及目的,有些誤解可以冰釋;有些困難可以迎刃而解;興趣也會倍增起來。

  舉例來說,歷代志上一至九章的家譜對今日信徒也許沒有什麼意思,但對猶太人卻很重要,因為宗族譜,祭司譜及王譜沒有間斷,就顯出上帝沒有放棄猶大國或離開大衛家。上帝要以色列成為祭司國(出19:5-6)及彌賽亞國(撒下7:16),使以色列能引全地歸順上帝。又列王紀與歷代志為歷史書,但因宗旨不同,記載歷史的重點便有很大的分別。列王紀指出以色列國(王下17:22-23)及猶大國之滅亡(王下24:2-3)全因百姓不聽上帝藉眾先知所說的話,是以兩卷書多記先知的事蹟(如以利亞,以利沙及其他)。歷代志則指出亡國原因是百姓不尊重聖殿也是一個宮殿與聖殿的關係。那個寶座尊重聖殿,那個國祚必定長久,反之則急速敗亡,是故歷代志作者很強調聖殿的功用。他用很多的篇幅記聖殿的建造、祭司的資格、獻祭的手續、務求詳盡,而先知的事跡,尤其以利亞及以利亞的英雄偉跡則簡略稍提或全然刪掉。這是因宗旨之起因,信徒閱讀這類書卷若不知曉它們的重點、宗旨,便看不出內容的來龍去脈,很容易產生混淆的感覺。

  5、著眼點不同

  如上點所提,舊約的歷史是選擇性及闡釋性的,所以舊約的歷史與世界史在性質上甚有差異。世界史的記錄是純以報導史事為目的(雖然有些世界史的書本亦附有作者的評論,但這樣已脫離純史的範圍與性質了。按理來說,世界史該是純報導性質的),但聖經史卻完全不同。舊約史是選擇性及闡釋性的,是按照作者的宗旨而撰著。所以作者在搜集資料時便以其著述之宗旨而作取舍,又透過他的領會才下筆。讀者若在這方面缺乏一些基本的導論,必會感覺舊約是枯燥與艱深的。質言之,舊約史有三大撰述的重點︰

  1. 上帝的救恩

 

第一主題可稱之為恩慈與救贖 。舊約史的首要性質是救恩史,是上帝在人的歷史中救贖世人之心意的顯示,及救贖行動的選例記錄。這記錄雖並不完全,然而其救恩主題卻是相當明顯的。這救恩史始自亞當時代(始自創3:15,俗稱 第一福音 。這是一個救恩應許,上帝以這應許 作祝福與管治世人的藍圖,故有學者則以應許為整本舊約的主題),自此之後上帝的救恩計劃在塞特時代,挪亞時代,亞伯拉罕時代,摩西時代,約書亞時代,士師時代,王國時代,被擄時代,而至歸回時代,在每時代中,舊約的主旨便是要將上帝在歷史中的救贖工作表明出來。舊約的表明方法非像現代人的表明法靠觀念,靠理論。他們的表明法乃靠行動、作為、歷史、宗教節期、象徵動作、異象預兆等。

  2. 上帝的揀選

 

第二命題亦可稱作 救恩與選民 。接上點這救恩史的表顯乃藉著一個民族透露給世人認識,這就是希伯來族的以色列民。在上帝選召亞伯拉罕時,可見其救贖的計劃是一個揀選的恩典。上帝要藉著亞伯拉罕的後裔使萬民蒙福(創12:2-3)。這揀選明顯地是從亞伯拉罕的一個後裔以撒及其後裔表明出來,而至基督,那最合上帝心意的後裔(參加3:16)完成上帝的救贖大工。保羅在羅11章詳細地闡釋舊約的揀選救贖史。羅11章可說是基督徒的哲學史觀的主要經文之一(其他參林前15:20-28; 啟11:15-18)。可見舊約史是揀選救贖史。讀者在這裡有了初步的概念,閱讀舊約時的心境便活潑起來。

  3. 上帝的國度

 

第三重點亦可稱為 選民與國度 。上帝的救恩藉著一個民族使全地蒙福,故這民族是一個特別蒙恩的民族。上帝選召他們,在埃及鍛煉他們對上帝的信賴,藉著摩西領他們到西乃山腳,與他們立約,將他們建立成為祭司的國度,聖潔的子民(出19:6),又頒布律法,管治他們,使他們成為一個神治的政體,是一個神治的國度。所以選民史也是神治國史。上帝給他們律法,一面指出他們是一個上帝律治理之國,一方面表彰神對他的選民國屬靈的道德要求(律法中的屬靈與道德律),是上帝管治他們的大憲章(國法)。這屬靈與道德律的背面便顯出上帝屬靈、道德與聖潔的本質。上帝又給他們民治律,使他們以上帝為本自治。最後給他們宗教律(如獻祭、節期、帳幕),以示他們是屬上帝的選民,分別出來歸與上帝的聖潔之民。

 

利未記所記極繁瑣之律就是提醒他們,叫他們一舉一動也要顯出屬上帝的標志,也藉著清潔之律顯出他們是與眾不同的國民。他們的國祚全在乎他們對上帝的律法上之要求是否完全忠順。

 

舊約的歷代志便是一個明顯的舉例,指出國家寶座的長久在乎它與聖殿(代表敬拜)的關係如何;列王紀則指出國祚的長短在乎寶座對上帝的律法(透過先知)的關係如何。可見舊約史是有重點的,明了了這三大中心,研讀舊約的趣味便會倍增了。

  6、文化有差異

  猶太人的文化自創一格,與一般國家文化相異的地方甚多。讀者讀起來會覺得與自己沒有切身關係。另外舊約聖經亦提及許多不同的外邦文化,如非利士、迦南、埃及、敘利亞、巴比倫、波斯等,使人讀之有如置身大千世界。

  舉例來說,猶太人的立約文化,不但影響他們人與人之間的表現,也解釋一些舊約重要的神學思想,例如︰鹽約(民18:19 ; 代下13:5),鞋約(得4:7)和血約(創15:10,18)所表示責任的輕重就不同了。

  7、文體太廣泛

  舊約裡面的文學尤如一個極大的萬花筒,多彩多姿,集世界文學之體裁於一身。各類的文學體裁與格式,皆能在舊約中找到實例。諸如格言、敘事文、寓言、象征文、散文、隱喻文字、辯論、詩歌、自吟自語、預言文字、講道集等應有盡有,蔚為奇觀。一般信徒缺乏文學方面深入一點的修養,研讀起來就會特別困難。

  8、題材多重覆

  舊約有甚多書卷之題材是很相似的。若一口氣讀下去便會產生一種 疲倦 的心理,比方詩篇和箴言的內容,甚多地方是千篇一律的。若要一口氣把 詩 箴讀完便會覺得沉悶。又大先知書中如以賽亞、耶利米、以西結等,當中許多講道的主題是重覆的。可是他們卻分開了數十年方講完所記的材料,在數十年的事奉中,他們講道的內容難免有重提的必要,當時的听眾便覺得新鮮。所有大小先知書大部份內容都是講道集,多有重覆,就是這個原因。

  9、 神學觀念專

  舊約內的記載雖主要是歷史,但如上文所提,這不是普通史,而是上帝的工作史。在上帝的活動中又有甚多專門的神學觀念,若在這些方面缺乏一些基本的訓練,舊約有些地方便不易明白。例如︰約的觀念,國度的觀念,恩典的觀念,默示的觀念,彌賽亞的觀念,末世的觀念等。有些神學思想深藏於猶太人的文化背景裡,若不是猶太人,也不能清楚觸摸到他們領受的心情。舉例來說, 國度對猶太人來說是一個地上政治性的國度,這思想源自上帝對大衛的應許(參撒下7:16),所以他們對應許的感受與盼望,與我們外邦讀者當然大有不同。這是我們覺得舊約不很切身的原因。

  10、倫理觀異常

  舊約所表露的倫理觀與新約的有甚多不同之處,叫現代人更難領會,實例不勝枚舉,如在約書亞記中,喇合以撒謊而蒙恩(2:3-6;6:25;參來11:31);上帝吩咐以色列人在攻取一些外邦城時,要將全城男女老幼,家禽牲畜,殺得寸草不留(如8:24;10:40;11:11等)。表面看來,這是甚難理解的。詩篇中有很多咒詛詩,內中詩人所表達的怨毒(如137:8-9)亦甚難了解。除非我們對外邦人的背景,甚至整個舊約的神學有相當的認識,否則不易明白。一般信徒往往因這些地方便裹足不前,以致其他的舊約部分也沒有興趣去讀了。

  11、表達不盡同

  舊約作者表達一個觀念的方法與現代人迥異,舉例來說,羅11:11所討論的是猶太人傳統的觀念,亦即舊約已有的觀念。跌倒一詞是指人被上帝棄絕,失腳則表示人的不信,他們的失腳是要他們跌倒麼就是因他們的不信,上帝便棄絕他們麼的意思。另外,舔塵即降服;羞愧意即失望(賽49:23),他們失望時有羞愧的心情;成聖非指生活上的聖潔,而是地位上的與前不同(已交給上帝了;出40);煙火表示上帝的臨格(創15:17);站立即事奉(民16:9);走來走去表巡視(亞1:10);脫鞋意表尊敬(出3:5);從早起來即從起初的時候(耶7:25);打五六次意完全勝利(王下13:19);等例子不勝枚舉,明白這些文學特徵著實提高研讀舊約的趣味。

  12、應用性不易

  舊約內容表面看來似與現代人的生活沒有什麼關係,不能應用,讀起來容易令人覺得枯燥。舉例說,創世記前十一章雖有部分與全人類有關,由十二章開始,大部分的記錄則似只關乎亞伯拉罕私人軼事及家族瑣事;出埃及記幾乎全部與現代人無關。至於以色列人的誡命(道德性),律例(宗教性),典章(民治性)等的規條,除卻一些道德律現代信徒還可以應用之外,整體說來極充滿當時國家民族的生存意識,與現代人的生活方式似乎脫節。至於大小先知書,大部分皆為針對當時國家之流弊,與我們又缺乏切身感,只有部分智慧書中之內容也許覺得有用(難怪今日信徒除了靈修時稍為念念詩篇及箴言,其他舊約部分也懶得去摸它們了)。為了要應用舊約,一些人便在釋經學上犯規,靈意解經就是其中一個結果

舊約的重要


    雖然我們新約信徒是生活在新約時代裡,而我們接觸新約的機會通常也比接觸舊約的多,但舊約聖經對我們新約信徒來說,仍是絕對重要的:

1. 舊約是整本聖經的一部分,是上帝整體啟示的一部分。雖然有謂舊約是較著透過歷史啟示的書卷,新約則是較著透過說話啟示的書卷但二者是前後相關相連一個整的啟示。事實上,保羅在提後三16就是這樣聖經都是上帝所默示的。這裡說的聖經主要就是指保羅當代的教會所使用的舊約聖經。所以舊約聖經跟新約聖經一樣,都是上帝的說話。新約信徒理當鄭重看待。 

2. 舊約是聖經的頭一部分,跟新約所記載的是同屬一個故事的內容。舊約的記載讓我們知道上帝救恩事情的開始和發展。舊約乃為新約事蹟的背景。讀故事者理應由故事開始讀起,所以舊約是新約不可少的一部分。 

3. 雖然主耶穌的救恩在新約時候作成,但當中的許多道理,早在舊約已經透過不同的渠道宣告過了。舊約內容可以在多方面豐富或幫助我們明白新約的意義。舉凡舊約的歷史預言預表,以及神學,都指向新約。雖然神學的巔峰是在新約,但一個沒有舊約的神學總是個不整全的神學。聖經神學就說明了神學是怎樣從舊約發展到新約,當中的過程就是上帝偉大的救贖工作。事實上,舊約和新約都關心人類的救恩。它們相同的主題,都以基督為中心,以救贖為基礎,以安息為目標。新約的希伯來書就是從舊約獻祭體系說明新約基督救贖的豐富意象和意義。

舊約的重要性


    以色列在基督教時代以前是小國,但其歷史對世界有重要的影響力。無可諱言,沒有任何國家的歷史,可與其影響力相比。上帝藉著摩西(Moses)所頒布的律法,是上帝所宣告的,適合於以色列幅員與情況的公正律法。他們所持守的基本法則,自那時起印成為立法者的指標。以色列先知中,有當時最偉大的思想家和作家。

就以色列輝煌的著作所代表的種類,變化和力量來說,卻是沒有其他任何作品可以相與抗衡的。以色列的智慧文學,更以哲理表現出這個獨一無二的民族,與上帝、世界和眾生的關係。在此有對白、戲劇、詩篇和格言,對感情、意志和思想,均具吸引力。至今在智慧文學和先知書裡面,有關社會公義以及委身於上帝的人生之崇高地位,這些信息在歷史上的意義永存不變。

    舊約永遠的價值,以宗教和道德性為主,也不可忽略其在藝術上的成果。它包含當時最優異的文學作品。事實上,如約伯記、詩篇和以賽亞書中光彩奪目的篇章,在任何時代來說,都是傑作。自古至今,他們不但啟發各處的作家,就連音樂家、畫家、雕刻家和其他各流的藝術家,也受這些書卷的激勵。世界上有不可勝數的優美音樂、繪畫和雕刻,以舊約記載為主題,多少著作以其故事為藍本。基督教在這世界上所佔的那一份勢力,自羅馬帝國時代開始,就具有壓倒性,而形成這種舉世無雙的態勢,舊約的影響是難以估計的

“約”的意義


1. 從舊約看
a. 是一個法律上的用語;就像契約,有關雙方進入一種彼此都受條文約束的關係裡;
b. 在舊約裡,這種的關係,原不是指像商業合約那樣由立約雙方經協議而制定的契約。它乃像古代戰事後戰勝國與戰敗國所訂立的附庸條約(vassal treaty)。這種不公平的條約有它既定的格式,內容也是由戰勝國單方面制定,戰敗國只能接受。附庸條約的意義乃在:順服戰勝國者生,背逆戰勝國者亡。所以是一個選擇生死的事情,一個極嚴肅的事情;
c. 人類犯罪後,上帝願意主動與人進入一種約的關係裡,讓活在上帝的審判和死亡中的人有得生的機會。上帝與人這種的關係,雙方都受約的條文約束:
1)人若肯悔改回轉歸向上帝,上帝就必須接納人,給人新生和祝福;
2)人若不肯悔改回轉歸向上帝,人就無法得著上帝所願意賜下的新生和祝福,他就只能夠繼續留在上帝的審判和死亡之中。
d. 這些條文,不是人與上帝商議決定的,而是上帝單方面決定的。犯罪受罰的人本來就沒資格得生,所以也沒資格與上帝在約的內容上討價還價;
e. 上帝在約中所制定的,固然是完全出於上帝的意思,但它卻又是完全為了人的好處而制定,所以完全談不上對人公平不公平。
2. 從新約看
a. 在新約時期,希臘文裡並沒有能夠用來翻譯上述希伯來文b~r!f的意義的字:在希臘文裡有一字,是合約、契約的意思,但它正表示約的內容是由立約的雙方協商制定,這是聖經所絕不認同的;
b. 七十士譯本選用了另一個與有關的字。它雖然不是最自然的用字,但強調了所要強調的,那就是遺囑一字。遺囑一字有幾方面可取之處:
1)遺囑仍是一種,經正式的途徑訂立;
2)遺囑在立遺囑者死後才生效;換言之,約是經過立約者的死亡而生效(比較來九18主耶穌流血而立新約);
3)有資格領受利益的人固然可以選擇拒絕領受遺囑所列明賦與他的利益,但他若要領受有關的利益,他就必須依遺囑的內容行事;
4)遺囑的內容乃由主動立約者(訂立遺囑者)單方面訂立,領受利益者不能商議遺囑的條款要求。
c. 新約作者沿用了這個翻譯或意像來解釋的觀念(參來九15-22)。

 

舊約引言


是人類的至寶,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它是從上帝而來的書,其中還有上帝給人完全的啟示。從聖經本身的性質來看,它必是沒有錯誤、無謬、與永恆的。聖經果然是這樣。從多方面已經証明了這樣的宣稱,在過去數世紀當中,有數不盡的男男女女已經對聖經的可靠性寄予完全的信靠,有些人甚至犧牲性命而不肯拒絕它的真實性,多人本著聖經的教訓度過了他們的敬虔己的生活。聖經有鶴立雞群、出類拔萃的地位,它不懼考驗。任何要毀滅聖經的勢力,它都傲然視之。對世上任何人,都是合用的。聖經的話總是扣人心弦,一遍又一遍地向人心發出警告,它是從萬王之王而來的書中之書。

舊約聖經包括全部聖經的四分之三,差不多是三十位受上帝感動的人所寫的,舊約完成期間大約包括一千一百年,舊約多半是世界上弱小的、微不足道但幸運的民族以色列人的歷史,可是上帝卻揀選了這個民族,當作祂向世人啟示祂的旨意與性格的工具,並向世界傳達屬靈真理的一個通道。舊約本身是不完全的,舊約在性格上既然是進步的,在遠景上是預言性的,所以它期待並需要新約的補充以及對真理的解釋。

可是,新約聖經完全依賴舊約。因為其中有數以百計的直接引句、間接提到、預表與形像的應驗,所以它是上帝啟示的全部真理的第二和後半部分。相反地,舊約照樣也依賴新約。因為舊約所懸疑的一切問題、不得解釋的疑難、和未經回答的問題都要在最後一卷書啟示錄結束前,順利與完全解決。

每一卷舊約聖經都有其獨特的性質。在上帝所指定的聖典中都有其特別的作用,譬如︰約伯記解釋了人類苦難的景況。箴言乃是人生活智慧的大系,是一部簡而易記的佳作。詩篇則為我們每人可以想像得到的心態譜成了詩歌。當你打算研讀聖經以前,你最好能知道各卷的內在性質。你應該知道那卷書是誰寫的、為何而寫、寫給誰、主要分段和主要特性。

單要讀聖經,此外別無他法。只知道書的大略或內容是不夠的。這些事實也許很有幫助、能光照人;但書一定要讀了再讀,若是可能的話,最好一口氣讀一卷,因為這樣讀起來才可能抓到全部的信息。諸位也應該記住,分卷分章乃是“人為的”,很可能有不對的地方,因為章節都是後人所加,甚至與作者的一脈思想有出入。

上帝很關心聖經的使用。基於這個緣故,上帝要以自己的力量幫助人了解它。因此,若首先沒有上帝的聖靈作工光照,人是不會去研讀的。首先,大家可以檢視一下各卷的主要分段和要領信息,後來你再看細節時,就會比較容易和有效率。我們的研讀聖經可以被比喻成甫進新城。首先,你會爬上一座大廈或附近的山脈向下眺望,劃出主要分道和交叉路口。然後你再悠閑地開車駛過大街小巷,熟悉一下商店和住宅區以及人民。

勸君一席話。你要把你目前所讀的資料教給別人,這是一個可以使真理穩固在你記憶中的最好法子。預備教那些願意聽的人。求上帝給你一個班級,無論班級如何,只要能教就好!相信你所讀的東西一經教過一遍必會長留你的腦海。當摩天大廈和巨橋都化成灰燼時,上帝的話依舊明亮如白晝。

2013年9月19日 星期四

諾斯底主義

邱啟榮
諾斯底主義的諾斯底這一字”gnostic”,主要來自一古代的基督教旁支派別的自我稱呼”gnostics”,因為此一派的歷史很早,亦留有許多的著作,因此自始教會對它就有所瞭解。

諾斯底派的起始年代問題
諾斯底派活躍於二世紀中以後,主要的語言是希臘文,而現存最早提到有關諾斯底的人是愛任紐(Irenaeus),約公元180年左右,根據他的說法,諾斯底的學說對基督教神學家Valentinus有很大的影響,而這事應該在Valentinus去到羅馬宣揚其學說之前,大約公元136年左右,或不久之後。不過確切日期是多早,則難以回答。

或許我們可以從其哲學上的特徵對照當時代希臘哲學,間接的回答其起源日期。在希臘哲學的背景之下,諾斯底有關創造的神話似乎類似耶穌時代的哲學上現有的神話。諾斯底神話的形成乃完全由柏拉圖主義者對柏拉圖著作Timaeus (Plato’s dialogue)內有關創造之神話的詮釋,加上舊約創世紀的內容,一同構造出來的。這種神話(中期柏拉圖主義)Philo Judaeus時代(ca. 30 B.C.—A.D. 45)亞歷山大城說希臘話的猶太人知識分子間是非常普遍的,也在第一和第二世紀異教哲學圈中廣為流傳,因為諾斯底神話似乎反映了這種傳統,也有可能它的歷史上看至Philo Judaeus時代。所以學者們無法正確的指出到底諾斯底的起源是早愛任紐(A.D. 180)多久。

諾斯底持續發展至第三和第四世紀,但在公元381年皇帝Theodosius I在位期間立法正式承認只有一派基督教是羅馬帝國的大公正統教會,開啟了對所謂異教的逼迫和打壓,這其中當然包括諾斯底派。自此以後,諾斯底派只於亞美尼亞、美索不達米亞和波斯有所聽聞,一些著作只偶而提及,大體來說諾斯底派基督教可能早已被Valentinian Church所吸收,且在公元250年之後溶入了摩尼教中,因為在那與諾斯底派有某些相似之處。

諾斯底名稱之由來
諾斯底”Gnostic”這一名稱對第二世紀說希臘話的人來說是非常新又有點奇怪的。單就這字來說,希臘文gnostikos最早出現在柏拉圖時代,它是一帶有很濃的哲學味的專有名詞,一般甚少使用,它的意思是有點像「導向知識」或「能獲取知識」一類的話,正常使用很少用來指涉人,換言之,不能形容一個人為”gnostic”,甚且”gnostic”這個字的用法是用在學術規範、或人類官能、能力等類似地方,舉例來說柏拉圖主義哲學家Plutarch可以這樣寫:「人類靈魂有一種將可見事物gnostikos(導向知識化)的能力。」所以當一個二世紀早期的社會團體開始稱呼自己gnostikoi”gnostics”時,聽起來就有點像是奇怪的宗派行話,就像一個現代的俱樂部稱自己為「洞察力」或「知識論者」一樣。

“gnosis”的意思
在諾斯底的著作裏使用gnosis這個希臘字來描述個人的拯救”gnostic”(這名稱是該派自己取的)則用gnosis來表示他們獲取gnosis 之能力。gnosis的意思比較容易理解而其衍生字gnostikos則冷辟,在生活上和宗教上(包括基督教和猶太教)的用法都可見到gnosis,基本上是譯成知識知的行動,但古代希臘語言能很容易區分成二種不同的知識。
一種是命題或陳述性的知(propositional knowing)---某事是某某情形,例如「我知雅典是位於希臘裏面」。有許多希臘字是這種用法,如eidenai
另一種是個人對某對象的認知,這對象通常是人,例如「我認識大成很多年了,或我對雅典很熟。」希臘文還有gignoskein,英文可以稱這種知為”acquaintance”,希臘文的名詞則是gonsis。假如二個人互相介紹認識,則這二個人都可宣稱他們對另一人有gonsisacquaintance。若某人被介紹給神時,某人就有神的gnosis,古代的諾斯底派形容救贖是一種gnosisacquaintance,而acquaintance之最高最終極的對象則非神莫屬了。

諾斯底派興起的背景
羅馬帝國始於奧古斯都時代,政治系統安定,保障了國家的太平,更造就了經濟的繁榮,甚且促進了原有的宗教,使之更加昌盛,而政治上對皇帝崇拜的推展,使得皇帝的肖像更是無所不在:皇帝神像,雕像,錢幣等都是這種現象的見證,還有皇帝崇拜和人民的宗教結合在一起,使得到處的神廟、慶典、和競技都有皇帝崇拜的影子。假若這些神明想要將他們的祝福帶給世上的大眾,則得先得到凱撒奧古斯都的保證,因為他是人間的頭頭,同時也是諸神明想要賜福的肖神的中間者。這樣的世界,這樣的政治人間,值得人們活下去嗎?
哲學已經自這問題撤出了:學校不需要形而上學。羅馬人自來都是只注重倫理哲學及其在政治上的實用性。一方面,一個人當然可以從匆忙的世界中退出來,並斥責她的浮華和享樂,也可以躲避起來,對一切事物抱持懷疑,或在犬儒主義的自滿中保持獨立,另一方面,他卻可以選擇加入一些當時的新的宣教運動中,至少它們提供了某些答案以及團體歸屬感給那些追尋意義的人。

諾斯底主義
諾斯底主義宣稱只有它的信息能回答人類所有的問題,它知道那包羅萬有之核心問題背後的答案是什麼,那問題就是:人類所居住的這整個世界是怎樣的一個世界呢?它回答:世界,對神自身而言,是一件不幸事件的結果。人性,就其本質而言,是超越之神性之一部分;就其不屬這世界而言,人乃是被擄於這一不幸事件當中,在與他無關之世界裏,成為一個他來者。人類的問題是---這世界究竟是存在著的呢!
拯救是使這世界回歸於虛無,以致人類能得到自由而回歸到他們的神性始源。當人類能認出他們的真實自我,這世界也就失去對人類存在的主宰和所有權,這就是gnosis、知識、對自我的認知,同時也是對神的認知,因為真實的自我,是神之一部分。由於人類被擄於這世界上、被囚、被騙、是瞎眼的,且因為他們是睏了,醉了,所以得從外面來叫醒他們,並使他們意識到他們的真實身分。
這就需要有一個啟示者(revealer)在這世界裏來作呼籲的工作,他呼籲的內容就只單單是:人類乃屬於神聖的領域,他是這個世界的外來者。所有帶著、分享著與神平等身分的人,都能聽到這呼籲並認清他們的真自我,帶著這樣的認識,他們就得解放。
其他諾斯底的信息,則用來幫助每個人尋得脫離這既虛無又失喪之世界的方法。這些問題就是:我從何處來?為什麼我在此?我如何找到回歸之路?故此諾斯底神話將提到神聖始源之原初(theogony)、充滿悲劇和不幸之被擄(cosmogony)、人類之被囚禁 (anthropology)、以及如何回到神聖始源之實在界(eschatology)等。

從比較宗教史看諾斯底主義

對以上的討論,宗教史學者或許會感到不甚滿意,比較宗教史嘗試去探究諾斯底主義的發展,並了解其依存關係,意欲用一種方式,呈現這個新現象,即:看看諾斯底主義有否可能與老的或類似的宗教觀念有關聯,甚至由它們而出。然而諾斯底主義裏的新的宗教內容,卻不能得自老的傳統或宗教運動,想要看出它是否有基督教或猶太教或柏拉圖主義的血統是枉然的,從特定的歷史依賴或發展觀點,也無法解釋諾斯底的來由,因為它的內容既新奇又具有革命性,使這變得不可能。只是如何產生諾斯底這問題還是不能迴避。

諾斯底興起的當時,正是人們的社會和政治認同產生問題時。之前的政治和社會機構,如城邦制度,已經被宗教所束縛並被賦予了宗教的意義,故對所有的人來說,政治的歸宿和宗教的歸宿是同一個。而現在希臘人發現了宇宙才是人類的家,讓許多人對他們原先所熟悉的、來自傳統宗教信念的觀念,變得不自在和陌生,也無法理解。

我們可以確定,對此問題自始就不乏各種解釋。如斯多亞派曾說,人們必須瞭解他們是整個世界的公民,且是充塞萬有之神聖的洛各斯的一部分。新的宗教的神則被宣稱是整個宇宙的統治者。但這些神明的權力和統治,卻不等於羅馬帝國公民所臣服的政治力,進一步說,若把你的眼光注視在天空星際上,則你會知道,它雖充滿了幽靈卻不必然令人興奮,星球帶來的苦日子不比好日子少,星象裏的星座規則,嚴格到連諸神也得遵守。就是這樣的世界,所產生出來的經驗,成為諾斯底宗教和其信息的前題,所以諾斯底主義,就是從這種世界已如同異鄉的經驗發展出來,以及從一種具有神聖呼召的信息中產生出來,這信息解放人們,使人認清自己和自己的真實存有(true being)

在這諸多爭辯的問題中,或許更實際的是,諾斯底主義是首度出現自那一個古代宗教語境。從現存的諾斯底文件中知,其作者大部分都宣稱自己是基督徒,且通常確信耶穌帶來了具有解放信息的知識(Gnosis),這事實早自二世紀就為人所知。在文件裏,諾斯底的信仰交雜著基督信仰的語言和傳統,甚至到一個程度,使今日的我們,也難以釐清不同的立場。但基督教諾斯底主義著作裏,有很多內容並不容易從基督教觀念和語言找到,特別是關於神統系譜學(Theogony)和宇宙開闢論(Cosmogony)的神話、形而上學的二元論、以及對啟示者(reveler)的神話性描寫等。

諾斯底有許多的神話性格,它不是希臘哲學所能概括,可能受近東神話傳統所影響,但對此我們也所知有限。而諾斯底的二元論是否來自古代伊朗,我們對此時期的波斯宗教的知識很不足,所以也只能猜想它的前身是伊朗的拯救神話。對是否出於迦南宗教之創造神話,也是同樣的情形。因此我們甚至也可大膽猜想諾斯底不是與同時期以色列宗教形式有鄰近的關係,特別是就以創造神話詮釋諾斯底文件之觀點來說。
即使從猶太經典所羅門智慧書中來看,當中有許多描述類似諾斯底主義,但從猶太教尋根就和從基督教一樣不可能,猶太人的上帝觀與諾斯底的上帝觀,究竟還是有不可調合的地方。
無論如何,諾斯底主義還是留下了非常確定的教義和內容,從他們對整個創造的負面解釋,尤其是人類的創造,可知聖經創世紀的影響是很清楚的。同時在希臘化時期,受猶太人注釋聖經之元素的影響也是非常清楚,例如Philo of Alexandria說明了人們那時已經學會區分人類在天上(以柏拉圖用語就是觀念界)真實和基要的創造,與地上之創造的不同(地上之人,只是天上原型人的第二影本),他的作品也展示了對天界發展過程之瞭解,這天界是在可見世界形成以前就有的。若Philo不同意在他的創造學說裏使用占星學式的和神話式的描繪的話,那他乃是因他身為猶太人和哲學家的身分而設下了一個限制,對沒有這身分的他人而言是無需有這樣的義務,特別那並不是一個神話遍佈復興的時代。Philo也非常小心不去在最高神和較低之創造神間作區別,即使他知道有一位創造的中介者。但在久已成為哲學教科書之柏拉圖的對話錄裏,次等的創造神---得謬哥(demiurge),卻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
總之,被擄後的猶太主義,已經學會從二元論瞭解世界的演進和人性的本質,這一個宇宙開闢二元論,不止出現在大眾化柏拉圖形式和哲學理論的專門用語中,且在提到上帝和彼列鬥爭的神話二元論之中,還有也在光明天使和黑暗天使之中。
一個人可以接受以下任何一項甚或全部,卻仍然是遵守律法的以色列人、柏拉圖哲學家、或彌賽亞的盼望者:神話的智慧觀念、宇宙開闢論和占星術、二元論和創世解釋、律法和啟示主義、上帝、得謬哥、天使、撒旦。然而要融合以上諸元素,使成為一種世界觀和救贖論,則還要觸媒,諾斯底主義所扮演的,正是這個觸媒的角色。在Nag Hammadi全集裏,有許多本似乎歸類於最早的神話的諾斯底主義時期,裏面基督教的元素不是尚未見蹤影就是到後來才被膚淺引用,當中像Apocryphon of John內容我們可以感受到受諾斯底那種新觀點影響的貪詞和胡圇吞棗,新的形式容讓它可以吸收使用任何觀念,不致缺什麼。只消讀一點內容就會使人覺得眼花撩亂,對於敘述父神the father god的字或詞,任何理性神學家只會小心翼翼使用,但他們卻用得讀來令人喘息不過,比如:「因為那位完美者是威嚴榮耀,他是純然不可測度的偉大,他是賜永世之永世(aeon-giving aeno)賜生命之生命,受祝福的賜福者,賜知識的知識,賜美善的美善,仁慈和救贖的仁慈,賜恩典的恩典… 他的年歲不朽,不管休息或靜默,長存且先於一切。」等等。
諾斯底對教會的威脅
諾斯底主義的特性就是混合性,成分包含許多不同的思想派別,所以一種單一形式的的諾斯底主義是不可能的,表現為神話式的、法術的、或哲學的要看成分中那一種佔優勢。也有所謂猶太教式之諾斯底和異教式之諾斯底主義,埃及的希耳米Hermeic writings也有諾斯底思想。它也使用了基督教中的許多思想,對基督的看法,它認為基督將那前此未為人知的崇高而完善的上帝啟示出來,藉著這種啟示的光照,一切屬靈的人如果能領受,得以回到那良善的上帝世界中去,物質的世界是不好的,基督便不能真正成為人身。對基督降世於是有以下幾種解釋:基督在世時只是幻影、基督暫居在耶穌肉身上,以及童女所生者並非物質實體。舊約的上帝既為世界物質的創造者,則不能是基督所啟示的崇高上帝,不過是次等之得繆哥。
各種派別形式的諾斯底主義,共同看法是,承認那崇高良善的上帝是光明靈性世界的主,他們常稱那光明的靈界為Pleroma。而Pleroma又落下了一部分,被囚禁在黑暗邪惡的有形世界中,後期的諾斯底主義又以這些落下來的成分是許多的Aeon中的最低階,最低下的一種靈界,皆出自那崇高的上帝。有形世界乃是光明世界所降落了的種子。為了要拯救墮落了的這部分,基督降世,帶來那真正的gnosis,那能接受基督教訓的人,就超升到光明的靈界。但此乃少數人,諾斯底派大致把人類分成兩種:一是能得救的「屬靈人」;一是不能接受救法的「屬物人」。
諾斯底對教會最大的危害是它把基督教的歷史基礎推翻了,它的上帝也不是舊約的上帝,它把舊約的記載看作是一位次等的或邪劣的神明所作的事。而代表諾斯底主義的人,卻是第二世紀教會中思想最敏銳的一些人,所以它危險性也大。

參考書:
Koester, H., introduction to the New Testament, Vol. 1: History, Culture, and Religion of the Hellenistic Age, New York and Berlin: Walter de Gruyter, 2nd ed., 1995.
Layton, Bently, The Gnostic Scriptures, London: SCM Press, 1987.

Walker, Williston. 基督教會史 (History of the Christian Church), 謝受靈譯。香港::基督文藝出版社,1979

諾斯底主義(Gnosticism)


早期教會文獻裏最先提到諾斯底主義的是愛任紐(Irenaeus)250年遭到羅馬帝國打壓後溶入了摩尼教,Gnosis一詞的意思是「導向知識」。而救贖意謂獲得一種Gnosis,「知識」,也是一種「知的行動」。

背景
皇帝崇拜使得政治力控制宗教,政治凌駕一切宗教,而諸神得透過皇帝才能賜福人間,哲學、形上學退出一切,最後只重倫理學和其政治實用性,於是許多人加入了一些新興的宗教運動,找尋意義,Gnosticism為其中之一。

核心問題:「世界」
這世界對神自身而言是一不幸事件的後果,於是世界本質是惡的,人性就本質而言是超越的,是神性的一部分,因人不屬這世界。故人是被擄於這世界成為一個外來者。

拯救
拯救是使這世界歸於虛無消失,以致人類能得自由而回歸到他們的神性始源,就是神那裏。若人類能認出他們的真實自我,這世界就失去對人類存在之主宰和所有權,這個就是 “Gnosis”、知識,對自我的認知,同時也是對神的認知,因為真實自我是神性的一部分。由於人類乃被擄於這世界,是被囚的、被蒙騙如瞎眼的,且因他們是睏了、醉了,所以得從外面來叫醒他們,使他們意識到自己身分,於是需要一個啟示者。

啟示者(revealer)
啟示者來到這世界做呼籲的工作,他呼籲:人類不屬這世界乃是屬於神的,所有分享了神性的人,聽到並認清他們的真自我,得到這樣認識的人,就得到解放。

對教會威脅
諾斯底特性是混合,成分包含許多不同思想派別,所以沒有單一形式諾斯底主義,它表現為神話式法術的或哲學性的要看成分中那一種佔优勢。也有猶太教式異教式基督教式,對基督教方面它使用了基督教的許多思想。它們把基督看為是啟示者,認為他將以前未為人知的崇高而完善的上帝啟示出來,藉著這種啟示的光照,一切屬靈的人若能領受,就得以回到良善的上帝領域去。
物質世界是不好的,基督不能成為真正人身(不能道成肉身),於是對基督降世有以下幾種解釋:1.基督在世只是幻影。2.基督暫居在耶穌肉身上。3.童女所生非物質實體。舊約的上帝既是物質世界的創造者,則不能是基督所啟示的崇高上帝,只不過是次一等之神demi-urge得謬哥。

諾斯底對教會最大的危害就是把基督教的歷史基礎推翻了,它的上帝不同於舊約上帝,它只把舊約聖經看成是一位次等甚至是邪劣的神明所作的事。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