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7日 星期一

啟示錄的安息

A. 歷代爭持為安息

1. 啟示錄開頭的大部經文講述上帝的救恩是如何展開,過程中又如何經歷那惡者的攪擾和破壞,但上帝的計劃始終得勝。

2. 上帝的救恩計劃無非是要將祂的安息再次賜給願意信靠祂的人。

B. 新天新地滿安息

    及至上帝的救恩計劃完滿成就,舊天舊地要過去,新天新地要降臨。安息要隨伴新天新地的降臨而臨到因信得以住在其間的人。

C. 上帝與人同在賜安息(啟二十一1-2

1. 在新天新地裡,上帝要更新一切(啟二十一5):

a. 不但有上帝與人同在(啟二十一3):“上帝的帳幕在人間。他要與人同住,他們要作他的子民。 上帝要親自與他們同在,作他們的上帝”;

b. 人更要得著有上帝同在的安息(啟二十一4):“上帝要擦去他們一切的眼淚;不再有死亡,也不再有悲哀、哭號、疼痛,因為以前的事都過去了”。

2. 啟二十二2b-3a說生命河邊的生命樹能醫治萬民。“醫治”,即“使康復、復原”,即重得先前所失落的。對上帝所創造但又犯罪離開了上帝的人來說,其中最重要的,顯然就是重新得著與上帝同在的安息。

D. 回應創造再安息

1. 啟示錄這兩章經文不但描述末世的情景,它更是回頭跟創一至二章的圖畫相呼應,例如:

創世記
啟示錄
1. 創世記的開始記這個世界的開始
1. 啟示錄的末了記這個世界的結束
2. 創二10-14說有河水滋潤伊甸園,再由伊甸園分四道河水流出
2. 啟二十二1說在新天新地的聖城街道中,有一道生命水的河從寶座流出,大概是要滋潤沿河兩岸的生命樹(啟二十二2
3. 伊甸園座落在一個有金子和珍珠、紅瑪瑙等珠寶的環境裡(創二11-12
3. 新天新地裡有金子和各樣的珠寶(啟二十一10-21
4. 創二91622說在伊甸園裡有生命樹(就是說園中樹上有可供信靠上帝的人作食用的果子)
4. 啟二十二2說在新聖城生命河的兩邊有生命樹(眾數),連葉子也能醫治萬民
5. 犯了罪的亞當和夏娃要被隔離在伊甸園之外(創三22-24;殺了弟弟亞伯的該隱,更要被趕到再遠的東邊去,創四6-16
5. 啟二十一27也說到在新天新地裡不潔和行可憎與虛謊之事的,都不得進入新天新地的聖城
6. 創一至二章記六日創造時每日都說“有晚上,有早晨”,作為一日的結束,但記第七日時卻沒有說“有晚上,有早晨”,暗示那是一個沒有終止的日子
6. 啟示錄說在新天新地裡也是沒有日頭,也沒有黑夜(啟二十一23-25,二十二5
7. 人在上帝之下看守修理伊甸園(創二15
7. 人在上帝之下作王事奉(啟二十二3b5b;可能也包括管理大地)

2. 這暗示上帝創造後第七日的安息,要在主再來的末世裡再度出現。

3. “安息”的主題出現在創造之時,貫穿於聖經的啟示,重現在末世之日。可見“與上帝同在的安息”實在是聖經神學的主題。

普通書信的安息

A. 希伯來書的安息

1. 希伯來書指出以色列人因不信,雖然入了迦南,但仍未進入上帝為信祂的人所預備的安息。

2. 希伯來書以以色列人的經驗,預表新約的人的信仰歷程,在新約裡信靠主耶穌的人就得著安息。

3. 這份在信心裡得著的安息,不只是在主耶穌裡的安息,也是上帝在創造後第七日安息日的安息。

4. 這樣,希伯來書清楚指明,上帝的創造的目的是要給人安息,人雖因犯罪而失去安息,但上帝給人恩典和機會,可以在主耶穌的救贖裡重新得著這份與上帝同在而有的安息。

5. 大祭司主耶穌以祂的血成就救贖,將信的人帶進至聖所(來十19),使他們得以進到基路伯所覆蓋的伊甸園安息裡;主耶穌也常在施恩座前給與恩惠和憐憫(來四16)。

B. 其它普通書信的安息

    其 它普通書信(雅各書、彼得書信、約翰書信、猶大書)雖然沒有直接強調或討論安息的問題,但就如保羅許多書信的情形,作者在這些普通裡作出適切的教導、規 勸、吩咐、警告,好叫我們能夠正確地活在上帝的心意裡,也就是積極地活在上帝的同在裡,從而討上帝喜歡,也就經歷了今日在基督裡的安息。

保羅書信的安息

A. 安息日與基督

1. 保羅西16-17“所以,不拘在飲食上,或節期、或月朔、安息日都不可讓人論斷你們。這些原是後事的影兒;那形體卻是基督”,表明舊約十誡裡的謹守安息日不是一個永恆不易的誡命,它的實體,就是它的精義,乃在基督。

2. 換言之,相信耶穌的人,是已經在基督裡得著安息日所指向的安息,並且是一次過的守足了十誡中關於謹守安息日的誡命了。

B. 信徒生活與安息

1. 保羅在他的書信裡就著各樣的景況和需要而作出的教導、規勸、吩咐、警告,就是要我們正確地活在上帝的心意裡,也就是積極地活在上帝的同在裡,從而討上帝喜歡,也就經歷了今日在基督裡的安息。

2. 從反面來說,人若不遵照聖經的教導來生活,他就得不著心裡的安息。這不是說他失去了救恩,但他實在失落了主耶穌的救恩所要給他的一個重要的祝福。

使徒行傳的安息

1. 使徒行傳沒有討論安息日的問題,猶太信徒仍按照律法所吩咐的,遵守安息日。

2. 當代的猶太人繼續守安息日(徒十三144244),猶太信徒和使徒也如儀的遵守(十五23,十六13,十七2,十八4)。

3. 但猶太信徒的宗教生活,開始超離了往常“七日一個安息日”的慣例,他們是“天天同心合意恆切地在殿裡,且在家中擘餅,存著歡喜誠實的心用飯”(徒二46)。

4. 徒七49說:“主說:‘天是我的座位,地是我的腳凳;你們要為我造何等的殿宇?哪裡是我安息的地方呢?’”司提反的辯詞說明耶路撒冷的聖殿並沒有讓上帝得著真的安息,因 為前來守節敬拜的猶太人並沒有在上帝的同在裡得著正的安息。這表明真正的安息是在宗教禮儀之外,也就是在司提反所要高舉的主耶穌的生命裡。

福音書的安息

A. 基督與安息日

1. 主耶穌曾說:“人子是安息日的主”(太十二8;可二28;路六5)。

2. 主耶穌的意思不只是說祂有權去解釋安息日的意義,有權去決定怎樣遵守安息日的誡命(例如指明“安息日是為人設立的,人不是為安息日設立的”,可二27)。

3. 主耶穌更是說安息日的安息是在祂裡面。凡是明白“我喜愛憐恤,不喜愛祭祀”這句說話的意思,繼而願意回轉歸向上帝,蒙上帝憐恤的(太十二7a),他就在生命裡遵守著安息日的誡命,他也就得著真正的安息了;他也不會執著安息日律法的字句去斥責別人了(太十二7b)。

B. 基督與安息

1. 所以主耶穌又說:“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到我這裡來,我就使你們得安息。我心裡柔和謙卑,你們當負我的軛,學我的樣式;這樣,你們心裡就必得享安息。因為我的軛是容易的,我的擔子是輕省的。”(太十一28-30)。

2. 福音書所記主耶穌的救贖的精義,就在“賜人安息”這一點之上。

基督耶穌的教訓


   主耶穌在登山寶訓中所講的無不是實用的基督教教義。也許對許多人來說,這些教訓並不太實用。但是,主所訓悔的,從頭到尾都是有關日常實際生活的事。從祂 的這些教訓中,我們獲得有關行事為人、意念動機、禱告、憂慮以及其它種種生活方面的實際教導。但是這些具體課題背後的根據是什麼呢?

    主耶穌在教導中指出,信仰生活的根基在乎對上帝的認識,即對上帝的本質和上帝的道路的瞭解。主告訴我們,我們禱告最基本的出發點是:承認上帝是我們的天父,我們是衪的兒女,並且確信衪在我們祈求以先已經知道我們的需要。

    整篇「主禱文」可以說是一份教義手冊,(如果真的有「教義手冊」這回事的話)。 「主禱文」提到上帝為父,衪高居在天、衪的聖潔、衪的名、衪的國度和衪國度的降臨、衪神聖旨意的本質、衪的保守和供應、衪的赦罪、以及魔鬼的存在和試探誘 惑的問題。在登山寶訓中,那被譽為 「天國生活藍圖」的教導,乃是對上帝的知識,以及上帝的屬性和作為的展述,而這些即成為我們在世一切實際信仰生活的依歸。

  對於主的其它教導亦然。《馬太》二十四章至二十五章、《馬可》十三章、《路加》二十一536這幾段被喻為「袖珍啟示錄」的經文,乃是主在世上對「末後的事」的教導。看它至今產生了何等實際的迴響!主耶穌並沒有只為傳講知識而傳講。衪教導、裝備門徒,無論在順境或逆境之中都要活出基督徒真正的生命素 質。

  在《約翰福音》十三章至十七章中,主耶穌在被賣之前於馬可樓上給十一個門徒的最後贈言,更清楚地表現了這一點。在那個時刻,我們的主心裡感受到極大的痛苦,《聖經》說衪「心裡憂愁」(約 13:21); 而他的門徒呢,顯然也感受到沉重的壓力和極大的苦惱,《聖經》說他們也是「心裡憂愁」(14:1,27)。這時,主怎樣行、怎樣反應呢?我們的主只把思 想集中在今日教會視之為至高至聖的基督教教義上面。主的思想提升到「三一上帝論」的教義上,衪說「我要求父,父就另外賜給你們一位保惠師,叫祂永遠與你們同 在,就是真理的聖靈。」(14:1617),「你們若認識我,也就認識我的父...人看見了我,就是看見了父...我在父裡面,父在我裡面。」 (14:7,9,10),「凡父所有的,都是我的;所以我說,祂要將受於我的告訴你們。」(16:15)

    同時,我們的主也思想到有關「上帝的榮耀」的真 理,祂說:「如今人子得了榮耀,上帝在人子身上也得了榮耀。上帝要因自己榮耀人子,並且要快快的榮耀祂。」(13:3132),「父啊!時候到了,願你榮耀 你的兒子,使兒子也榮耀你。」(17:1),「父啊!我在哪裡,願你所賜給我的人也同我在那裡,叫他們看見你所賜給我的榮耀;因為創立世界以前,你已經愛 我了。」(17:24)

   如今,我們應當如何著手發掘這些寶貴、豐富字句中的含義呢?我們首先必須清楚認識一點,這些偉大的真理、就是那些常常被我們妄自視為只屬於「教義」範 疇的東西,正是主在最有實際需要的時刻用以激勵門徒、甚至用以自持的基礎。衪好像在說:「唯有抓住這些真理的核心,人才能在屬靈經歷的幽谷中站立得住。」

   種種例證足以告訴我們:基督教教義是有其實際功用的。我們必須再度反省我們向來對教義性教導所持的態度和反應,好叫我們今後能更正確地將我們的屬靈經驗 與教義一同結合起來。長久以來,有太多的信徒一直視教義為不切實際、枯燥乏味、甚至是沒有多大用處的東西。但是,如果我們厭棄上帝在《聖經》裡所賜給我們 的教義,我們怎能說自己是在順服、聆聽主的教導呢?我們的主在世的生活,是再現實不過了。然而衪卻是用教義性的教導來餵養我們,好叫我們的生命成長得健全 紮實、滿有恩典。

符類福音中之悔改的信息


    符類福音(又稱對觀福音),通常是指馬太福音、馬可福音和路加福音三卷書,其中記載有關耶穌的職事,是施洗約翰工作職延續。

    施洗約翰宣告耶穌之使命時,他呼召人要“悔改”。主耶穌開始其傳道之事工,也是以“悔改”為起頭(馬可福音1:14;馬太福音4:17)。

    “悔 改”是人面對上帝呼召的第一個行動,其性質為回應。然而“悔改”在耶穌和猶太人之看法有基本上之不同︰猶太人是將悔改與律法相連,視之為對律法態度之轉 變,亦即斷然從悖逆轉為順服;耶穌所要求之悔改,包括對人生方向之徹底改變,不光外表之行為,更是要從心發出,是完全歸向上帝。

    施洗約翰將他的洗禮連於悔改(馬太福音3:1;馬可福音1:4;路加福音3:3),他向來要受洗的人挑戰,要他們結出與悔改的心相稱之果子(馬太福音3:8)。

    耶穌差遣十二門徒時,也同樣為宣揚悔改的道(馬可福音6:12)。路加福音特別強調這個主題,記載耶穌宣稱自己不是召義人,乃是召罪人悔改(路加福音5:32)。

    悔改對於一位要跟從耶穌的人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因為這是表達對救恩之需要,人無法自救,只能倚靠上帝的救恩,才能與上帝建立關係。而悔改包括積極和消極二方面:一方面遠離罪惡,一方面歸向上帝。

教會的生活

    「教會」一詞,在四福音中只出現過兩次,即太十六18、八l7。由於兩次都是出於馬太福音,有人覺得「教會」這一名詞是馬太的用語,而不是耶穌基督自己說過的話。也有人根據這現象推論,說教會的出現是由於以色列人拒絕天國的福音。這問題主要的關鍵是在乎教會的定義。

    太十六18的「我要建造我的教會在這磐石」這句話,表面的意義似乎是說教會是座建築物,但文中「磐石」一詞指的並非真正的石頭,而「建造」這動詞也不僅是用在建築有形的物體,舊約的希臘文譯本便會用這字來表示「建造」群人(參得四11  ;耶,10,卅,4,卅、7;詩廿八5;摩九11)。換言之,太十 六18的話,並非告訴我們教會是現今的「禮拜堂」。在聖經中我們反而可以找到「建造教會」便是「建立一群人」的線索。在舊約七十七譯本中,敬拜耶和華的「會眾」,有時便譯為「教會」(申五22;結十12,詩:二十二22等);我們若將「會眾」代替太十八17所說的「教會」,那麼,太十八1617的意思非常明顯:「他若不聽,你就另外帶一兩個人同去,……若是不聽他們,就告訴會眾;若是不聽會眾,就看他像外邦人和稅吏一樣。」因此,我們可說在主耶穌的眼中,「教會」是一些奉主名聚會的弟兄們所組成的團體。

    在這定義下,我們可再注意一下耶穌基督與以色列人的關係。首先,我們要承認他會公開表示他的使命是在以色列人中間工作:「我奉差遣,不過是到以色列家迷失的羊那裡去。」(太十五24

    其次,從工作的早期,耶穌便指出猶太人會拒絕悔改的信息(可二20),而且這情形越來越嚴重,以致路加把拿撒勒人棄絕耶穌的事件作為耶穌事奉工作的代表(路四1630)。由於這情形,耶穌為以色列人哀哭,也預言耶路撒冷被毀(太廿三3738;路十九4244),以及外邦人接受福音(路四2527;太八l012等)。再者,我們在福音書中又看到:雖然以色列人整體不信福音,稅吏和罪人卻進了上帝的國(太廿二2832),而且「上帝的國必從你們(法利賽所代表的以色列人)奪去,賜給那能結果子的百姓」(太廿二43)。在他的教訓中,這些人有時候被稱為上帝的羊群(路十二32;可十四27;約十129,十六32),伴郎(可二19),光明之子(路十六8;約十二36)及上帝家中的成員(可三3335,十30,太十一25)。

    根 據上述的觀察,我們可以說主耶穌工作的目的,便是在建立「教會」,而且,倘若他所要建立的教會包括外邦人的話,這些外邦人自然是列在上帝國的百姓之中。 「教會」一詞,絕不是馬太硬塞在耶穌口中的話,它的產生雖然與以色列人拒絕耶穌有關,卻也是從以色列人中間產生,而且包括所有悔改的以色列人。

    在這種定義下,「教會」與「天國」有一種相當複雜的關係。教會是上帝國的子民所組成的團契,卻不等於「上帝國」。上帝的旨意要通行在上帝國和教會中,上帝國在地上最具體的表現,是在上帝國子民——教會——的身上。

    確定了教會的定義之後,我們要進一步探討教會的基礎 、權柄、使命與團契。談及教會的建立,我們便不能不注意耶穌基督對彼得說的話:「你是彼得,我要把我的教會建立在這磐石上。」(太十六18

    有人認為這話中的磐石,是指耶穌基督,或指以耶穌為基督的信仰,這一解釋主要的根據,是說希臘原文「彼得」petros一詞是雄性,而「磐石」petra一詞是雌性,所以所指的不一樣;但這種理由的說服力並不大,因為倘若我們將「彼得」與「磐石」以當日流行的亞蘭來表達,兩個名詞便會一樣,同為「磯法」kepha。但是,另一方面,我們也不能說彼得在任何情形下都是教會的基石,更不能說他是唯一擁有教會權柄的人,因為在文脈中,我們看到彼得阻止耶穌走十架道路時,便成為耶穌基督的絆腳石(廿三節),而且耶穌基督在其他場合也指出教會及其他使徒同樣擁有權柄(太十八l8  ;約廿23)。換言之,太十六18最合理的解釋,是說教會是建立在像彼得這樣承認耶穌為基督的人身上。

    談到這裡,我們便容易明白在耶穌基督的心目中,教會最主要的使命就是宣教的使命。我們已經提過耶穌基督復活後的命令便是宣教使命,他也預言在再來之前福音要傳遍世界。在福音書中,我們更可進一步看到他在世時,便將門徒加以組織,差遣出去傳揚福音信息。

    耶穌揀選十二門徒的事,馬太、馬可與路加都記載(太十1;可三14;路六13),但只有路加說耶穌「稱他們為使徒」(路六13)。馬可福音說這選召的目的,是「要他們常與自己同在,也要差他們去傳道,並給他們權柄趕鬼。」(可三14

    傳道趕鬼的工作,正是耶穌自己所做的事(可一39),馬太福音則更明顯地指這選召與耶穌的工作有關:在選召門徒之前,他曾走遍各城各鄉,由於需要廣大,他吩咐門徒「求莊稼的主,打發工人出去,收他的莊稼。」(太九3538

    在馬太福音中,門徒的權柄是趕鬼醫病,這也同樣是耶穌所行的事(太八16)。而在這趕鬼醫病的工作中,馬太與馬可都把重點放在趕鬼,因為在這工作的背後實際上是上帝國與撒但權勢之間的「兩國相爭」(參太十二2230;可三2030)。

    路加記載選召十二門徒的事,但沒有清楚地說明他們的工作。從他的角度而言,十二門徒最主要的責任是作耶穌復活的見證(路廿四48;徒一22);但是,他卻記載了耶穌另一次組織門徒傳道的事(路十116)。這一次的人數是七十人,而且是「兩個兩個的,在他面前往自己所要到的各城各地方去。」(第一節)

    他們成了開路先鋒。倘若我們將路十216與耶穌在太十142的內容比較,我們不難發現這七十人被差遣的原因、工作內容、原則及他們的遭遇都與十二個門徒一樣。他們是耶穌基督的代表,也擁有他的權柄。

    路加福音記載這七十人的使命,可能是要指出門徒在當代雖然是以猶太地為工場,他們的使命卻蘊藏著萬國的使命。無論如何,在前文中我們已多次看到耶穌基督確曾指出宣教使命是它再來前必須進行的工作(太廿四14,廿八1820),而且在猶太氣味最濃厚的馬太福音書中也特別提及。在第十章,他記載耶穌基督預言門徒「要為我的緣故,被送到諸侯君王面前,對他們和外邦人作見證。」(太十18

    馬太十三章的七個比喻,特別是稗子的比喻,也同樣指出審判延遲來臨是因為要等候莊稼成熟。

    約翰記載復活主賦予門徒宣教的使命後,曾說:「你們赦免誰的罪,誰的罪就赦免了,你們留下誰的罪,誰的罪就留下了。」(約廿23

    這話最合理的解釋應是指門徒在宣教事工上實際掌握了世人的命運。另一方面,根據馬太福音的記載,彼得的權柄是:「凡你在地上所捆綁的,在天上也要捆綁;凡你在地上所釋放的,在天上也要釋放。」(太十六19

    倘若我們根據太十八18同樣的話來解釋,這句話指的應是教會的另一個權柄:施行紀律,引領犯了錯誤的弟兄歸正。

    值得注意的是,在維持紀律的事上,基本的精神是「你們在天上的父,也是這樣不願意這小子裡失喪一個。」(太十八14

    這種精神的要義,是在乎不使人跌倒,要挽回與饒恕。用主耶穌自己的話,這是謙卑──他自己所具有的精神(太十一29)。但這謙卑精神更積極的一面,則是他在可十4245所說的:權柄的表現不在乎凌駕他人,而在乎服事他人。換言之,教會的生活應反映出耶穌基督福音的內容,以及他個人生活的模式。

人子的登基與掌權

    耶穌基督有關人子的言論中,有一類是談及將來的事。在這一類的話語中,有些似乎比較容易明白,例如他在橄欖山預言中所說的:「那時,人子的兆頭要顯在天上,地上的萬族都要哀哭,他們要看見人子有能力有大榮耀,駕著天上的雲降臨。」(太廿四30,參可十三26

    我們可輕易地解釋為主再來的預言。但若將這橄欖山的預言與路加福音同樣的記載比較,我們發現路加很明顯地認為橄欖山預言與耶路撒冷被毀有關(路廿一2024)。這種現象引起了一個問題:到底人子在甚麼時候掌權?

    這問題的產生,不僅是由於比較橄欖山預言才引起,在耶穌基督的教訓中,他還說過兩句話,似乎表示他再來掌權的日子很快便會臨到。當他差遣十二門徒去傳福音時,馬太告訴我們他曾說:「我實在告訴你們,以色列的城邑,你們還沒有走遍,人子就到了。」(太十23

    在該撒利亞腓立比路上,他也告訴門徒:「我實在告訴你們,站在這裡的人,有人未嘗死味以前,必看到人子降臨在他的國裡。」(太十六28;可九1;路九27

    同樣,在約翰福音最後晚餐的談話記錄(約十四至十六),我們也可看到耶穌基督談及他再來的日子,有時似乎是相當遙遠(約十四3)有時卻似乎是說在最近的將來便會發生(約十四18)。

    對於上述的現象,史懷哲A.Schweitzer的解釋是:耶穌本以為上帝國在他的時代會實現,後來發現沒有實現,遂以死催促它的降臨;實際上,整個初期教會都要面臨的,便是上帝國遲遲都未實現這問題。不過,也有人根據聖經找出較合理的解釋,認為耶穌基督的話在登山變像或復活、或聖靈降臨、或耶路撒冷被毀時應驗。

    耶穌基督的復活是最重要的事件。馬可福音記載門徒在復活的早上,見到耶穌而害怕(可十六56),因為他們見到了「上帝的兒子」;路加福音強調基督復活是進入榮耀,應驗先知的話,從此開始了救恩計劃(路廿四25274449);約翰福音亦同樣指出他的復活顯出上帝子的榮耀(約十二29,廿28),而且開始新生命的創造(約廿2223);馬太福音的主題則更加明顯,耶穌基督宣告說:「天上地下所有的權柄都已賜給我了。」(太廿八18

    他受試探時拒絕了撒但所提供的權柄,卻在復活之後,終於從上帝那裡得到了,從此便開始了向萬民傳福音的時代。因此,我們可說耶穌基督在受洗時是被膏立為王,在復活時則是他登基的時候。登山變像所彰顯的榮耀,事實上便是他復活後的榮耀。

    上述的解釋,並不否認聖靈的降臨和那路撒冷被毀與基督為王的事有關。聖經中一再強調聖靈是那要來者在未世所要賜下的恩典(路廿四49,參徒一45,太三11等),所以聖靈的降臨事實上可與復活看為一件事(參約十四1618)。至於耶路撒冷被毀,無論我們看它是未日的預象或前奏,它顯然是一種審判的結果——報應日子的來臨(路廿一22)。

    綜合耶穌基督關乎未來的教訓,我們可說耶穌基督的復活是他正式掌權之時,聖靈的降臨與耶路撒冷被毀都是他權柄的彰顯。但是,這種解釋並沒有排除他再來掌權的事實。根據路加的記載,耶路撒冷的被毀並沒有立刻帶進末日的來臨,隨著被毀而來的是一段「外邦人的日期」(路廿一24)。馬太福音也記著說:「這天國的福音,要傳遍天下,對萬民作見證,然後末期才來到。」(太廿四14

    而且在前三福音中,都提及一段天翻地覆人子再臨的話(太廿四2931;可十2427;路廿一2527)。因此我們可以說,耶穌基督在全地掌權之時,是他再來之時。

上帝的兒子之膏立

 從歷史的角度而言,雖然耶穌基督降生是要為王。但他正式被膏立,卻是在受洗之時。根據馬太、馬可、路加前三福音的記載,耶穌受洗時天上有聲音說:「這是我的愛子,我所喜悅的。」(太三17  ;可一11  ;路三22

 目前解經家多同意這句話是取自詩二7及賽四十二1

 詩二7出自一首著名的論彌賽亞的詩篇,因此這天上的聲音可說是耶穌基督在受洗時被膏立的證明。在耶穌受試探的故事中,我們也看到撒但接受了耶穌是上帝兒子的事實,而且承認他主要的任務是要得到地上萬國(大四111)。從此,我們看到耶穌從事兩種工作──方面他宣講上帝國的福音,另一方面趕鬼醫病(太四2325)。他趕鬼醫病的工作,證明了「上帝的國臨到」(太十28;路十一20)。

    不過,在福音書的記載中,我們卻也發現一個相當獨特的現象,那就是福音書中直接或間接稱耶穌為「基督」或「彌賽亞」的經文非常少;幾段重要的經文,都是記載該撒利亞腓立比的事件以後才發生的事。與這現象有關的,便是馬可福音特別記載耶穌屢次禁止污鬼和人宣告他的身份(可一253344),甚至是在該撒利亞腓立比的路上,門徒承認他是基督時,他也禁止他們向外人宣揚(太十六20)。這種現象的出現,並非表示耶穌自己否認基督的身份,而是因為當代人對這名稱的瞭解與耶穌本人的看法甚為不同。

    根據約翰福音的記載,當代一般人對「王」的瞭解顯然帶有濃厚的政治意識,因此耶穌拒絕猶太人「龍袍加身」(約六1415),而且也對彼拉多解釋他的王權不是政治性的(約十八3337)。在耶穌自己的眼中,他的身份與工作可用兩個更好的名詞來表達。

    第一是「耶和華的僕人」。他受洗時天上的聲音所引用的另一段經文——賽四十二1,便是出自「耶和華受苦的僕人」的詩歌。耶穌基督在拿撒勒,也會引用當中以賽亞六十一的詩歌來表明他的使命與工作。當他說自己的使命是要「捨命,作多人的贖價」(可十45)時,則可能是採用了賽五十13至五十三10的話。馬太福音作者便是以此為線索,解釋耶穌基督醫病的行動(太八17,十二1721)。

    另一個說明耶穌工作與使命的名稱,便是「人子」。在新約中,這名詞主要出於四福音,而且是耶穌最常用的一個名稱。在四福音以外,只有司提反(徒七56)和約翰(啟一13)各用過一次。由於這名稱在使徒時代幾乎沒有人用過,而四福音中又是耶穌的話,最合理的解釋,便是承認它是耶穌在世時自己的稱謂,但後來的基督徒發現另一些名詞更足以表達他們對耶穌的認識,因此便不再採用。

    「人子」這名詞到底表達些甚麼呢?我們可從兩方面探討。首先,這名詞在舊約出現過。在詩八4,「人子」指的便是世人,在以西結書,「人子」是耶和華對先知以西結的稱呼(結二13等);在但以理書第七章,那「像人子」的一方面「駕著天雲而來」,有屬天的來源,另一方面是患難中上帝的百姓的首領,從上帝領受了國度與權柄。

    其次,我們可研究耶穌所講的話,這些話可歸納為三大類。第一類是論及人子在地上的權柄。例如「人子是安息日的主」(可二28  ;太十二8;路六5);「人子有赦罪的權柄」(可二10  ;太九9;路五24)。有人認為這一類話語中    「人子」是指「人」而言,但整段經文並不支持這種理論。「人子」是主耶穌自己的代號。特別是當他宣稱自己有赦罪的權柄時,他清楚地表示他與一般人不同。第二類經文是論及人子必須受苦,如可八31,太十六21,路九22。在文脈中,耶穌用「人子」代替門徒所用的「基督」,而在上面我們已看到他以「耶和華受苦的僕人」說明他對基督使命的認識,而這種先受苦後做王的觀念,在以賽亞書五十三章及但以理書第七章都同樣出現。第三類的經文是論到入子要駕雲而臨,滿有榮耀和權柄,如太廿四27、廿六64  ;可十三26、十四62;路廿一27、廿二69。這一類的經文顯然是取材自但以理書第七章,而且也有受苦者得伸冤的看法。

    在 上述三類有關人子的話語中,我們可看到耶穌基督在世時,會清楚地表明他自己的身份與工作,他有超乎自然的源頭,卻又是聖徒的領袖。在世上他要宣告上帝赦罪 之 恩,但卻也為世人的罪受苦,以便引進上帝的國度。在他離世前的聖餐中,他便將自己死亡的意義清楚地表明出來:他的死是建立新約的血,要引進上帝國的來臨 (路 廿二1420)。

上帝的兒子之降生

    聖經裡有關耶穌基督降生的記載,有幾個共同的特點值得我們注意:

    第一、無論是馬太福音,路加福音或約翰福音,作者們都同意耶穌基督的降生是舊約預言的應驗。約翰福音以道成肉身滿有恩典與真理說明他降生的意義(約一14),馬太福音告訴我們耶穌是亞伯拉罕的後裔、大衛的子孫(太一117),他的降生應驗了以賽亞(賽七14;太一23)和彌迦(彌五2;太二6)的預言。路加福音則特別用耶穌降生時代幾個敬虔人的詩歌和天使的詩歌,清楚地指出他的降生乃是舊約盼望實現的曙光(路一46556779142932)。

    第二個共同點,是馬太和路加都指出:主降生的整個過程都是在超自然的力量和控制下實現。路加刻劃耶穌降生的可能性,可用一37的話作代表:「出於上帝的話,沒有一句不帶能力的。」馬利亞因相信了上帝的話而蒙福,撒迦利亞則因不信而受懲罰。在馬太的記載中,上帝超自然的干預特別顯明在約瑟的內心掙扎、「博士」問路、耶穌父母逃離猶大以至定居加利利這些過程中(太一18至二23)。

    第三、耶穌降生的目的,是要作以色列人的王。馬太引用彌迦的話說他出生伯利恆,表示「有一位君王,要從你那裡出來」(太二6)。路加雖然強調他的降生是要成為萬人的救主(路二1011),卻也記載了天使對馬利亞說的話:「主上帝要把他祖大衛的位給他,他要作雅各家的王,直到永遠。」(路一3233)他的降生,為「一切盼望耶路撒冷得救贖的人」(路二38)帶來了安慰。

    第四、他的身份是上帝的兒子。在馬太福音,這個「兒子」是以色列人的代表(太二1518),然而,他的降生卻也同時表示「上帝與我們同在。」(太一23)路加的記載則更為明顯:「他要為大,稱為至高者的兒子。」(路一32)一方面,這「兒子」的稱呼顯然有舊約的背景,與上帝給大衛的應許有關(撒下七14),但是路一31又同時暗示他的降生也實現了賽七14的預言(童女懷孕生子),可見這兒子的身份不僅是君王(因而為「天子」)那麼簡單了。無論如何,這「兒子」的觀念在耶穌生平中多次地表現出來。根據路加的記載,耶穌在幼年隨父母上那路撒冷時,已提及「我父的事」(路二49)。在他生平的教訓中,也有二段話表示他這兒子身份的特點。

    第一、在葡萄園的比喻中(可十二111),他清楚地表示自己的地位與以前的先知完全不一樣,他不僅是上帝所差到世上來的人,而且是那「承受產業」的一位。

    其次,馬太與路加都記載了一段他論及自己與天父關係的話:「一切所有的,都是我父交付我的;除了父,沒有人知道子;除了子和子所願意指示的,沒有人知道父。」(太十一27  ;路十22

    這句話指出三點真理:

    第一、子從父領受了權柄和知識;

    第二、父與子之間彼此有深切的瞭解;

    第三、啟示的權柄是掌握在子手上,他是上帝與人之間唯一的橋樑。

    因此,在福音書中,我們可以看到當耶穌說自己是上帝的兒子時,他表明自己與上帝同等,有聖父所賜的權柄,而且是上帝向人啟示的最高權威。難怪約翰論及他的降生時說他是道成肉身的(約一14),並且說:「從來沒有人看見上帝,只有在父懷裡的獨生子將他表明出來。」(約一18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