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歷史的角度而言,雖然耶穌基督降生是要為王。但他正式被膏立,卻是在受洗之時。根據馬太、馬可、路加前三福音的記載,耶穌受洗時天上有聲音說:「這是我的愛子,我所喜悅的。」(太三17 ;可一11 ;路三22)
目前解經家多同意這句話是取自詩二7及賽四十二1。
詩二7出自一首著名的論彌賽亞的詩篇,因此這天上的聲音可說是耶穌基督在受洗時被膏立的證明。在耶穌受試探的故事中,我們也看到撒但接受了耶穌是上帝兒子的事實,而且承認他主要的任務是要得到地上萬國(大四1至11)。從此,我們看到耶穌從事兩種工作──方面他宣講上帝國的福音,另一方面趕鬼醫病(太四23至25)。他趕鬼醫病的工作,證明了「上帝的國臨到」(太十28;路十一20)。
不過,在福音書的記載中,我們卻也發現一個相當獨特的現象,那就是福音書中直接或間接稱耶穌為「基督」或「彌賽亞」的經文非常少;幾段重要的經文,都是記載該撒利亞腓立比的事件以後才發生的事。與這現象有關的,便是馬可福音特別記載耶穌屢次禁止污鬼和人宣告他的身份(可一25、33、44),甚至是在該撒利亞腓立比的路上,門徒承認他是基督時,他也禁止他們向外人宣揚(太十六20)。這種現象的出現,並非表示耶穌自己否認基督的身份,而是因為當代人對這名稱的瞭解與耶穌本人的看法甚為不同。
根據約翰福音的記載,當代一般人對「王」的瞭解顯然帶有濃厚的政治意識,因此耶穌拒絕猶太人「龍袍加身」(約六14至15),而且也對彼拉多解釋他的王權不是政治性的(約十八33至37)。在耶穌自己的眼中,他的身份與工作可用兩個更好的名詞來表達。
第一是「耶和華的僕人」。他受洗時天上的聲音所引用的另一段經文——賽四十二1,便是出自「耶和華受苦的僕人」的詩歌。耶穌基督在拿撒勒,也會引用當中以賽亞六十一的詩歌來表明他的使命與工作。當他說自己的使命是要「捨命,作多人的贖價」(可十45)時,則可能是採用了賽五十13至五十三10的話。馬太福音作者便是以此為線索,解釋耶穌基督醫病的行動(太八17,十二17至21)。
另一個說明耶穌工作與使命的名稱,便是「人子」。在新約中,這名詞主要出於四福音,而且是耶穌最常用的一個名稱。在四福音以外,只有司提反(徒七56)和約翰(啟一13)各用過一次。由於這名稱在使徒時代幾乎沒有人用過,而四福音中又是耶穌的話,最合理的解釋,便是承認它是耶穌在世時自己的稱謂,但後來的基督徒發現另一些名詞更足以表達他們對耶穌的認識,因此便不再採用。
「人子」這名詞到底表達些甚麼呢?我們可從兩方面探討。首先,這名詞在舊約出現過。在詩八4,「人子」指的便是世人,在以西結書,「人子」是耶和華對先知以西結的稱呼(結二1、3等);在但以理書第七章,那「像人子」的一方面「駕著天雲而來」,有屬天的來源,另一方面是患難中上帝的百姓的首領,從上帝領受了國度與權柄。
其次,我們可研究耶穌所講的話,這些話可歸納為三大類。第一類是論及人子在地上的權柄。例如「人子是安息日的主」(可二28 ;太十二8;路六5);「人子有赦罪的權柄」(可二10 ;太九9;路五24)。有人認為這一類話語中 「人子」是指「人」而言,但整段經文並不支持這種理論。「人子」是主耶穌自己的代號。特別是當他宣稱自己有赦罪的權柄時,他清楚地表示他與一般人不同。第二類經文是論及人子必須受苦,如可八31,太十六21,路九22。在文脈中,耶穌用「人子」代替門徒所用的「基督」,而在上面我們已看到他以「耶和華受苦的僕人」說明他對基督使命的認識,而這種先受苦後做王的觀念,在以賽亞書五十三章及但以理書第七章都同樣出現。第三類的經文是論到入子要駕雲而臨,滿有榮耀和權柄,如太廿四27、廿六64 ;可十三26、十四62;路廿一27、廿二69。這一類的經文顯然是取材自但以理書第七章,而且也有受苦者得伸冤的看法。
在
上述三類有關人子的話語中,我們可看到耶穌基督在世時,會清楚地表明他自己的身份與工作,他有超乎自然的源頭,卻又是聖徒的領袖。在世上他要宣告上帝赦罪
之
恩,但卻也為世人的罪受苦,以便引進上帝的國度。在他離世前的聖餐中,他便將自己死亡的意義清楚地表明出來:他的死是建立新約的血,要引進上帝國的來臨
(路 廿二14至20)。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