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14日 星期一

從《約翰福音》看重生


   
聖經中談到重生,最重要的經文是《約翰福音》第31-21節。在這段經文中,重生這個字眼在第357節先後出現了三次。是主耶穌與尼哥德慕(和合本作尼哥底母)對話的主題。由於主耶穌一再重復,可見這主題非常重要。

   
什麼是重生?若是用現代的白話表達,主耶穌是要尼哥德慕重新生一次!這是一個雙關語。若以人間的現象理解,這話難懂。怪不得尼哥德慕會問:人老了,怎能再進母腹生一次(34)?因此,主耶穌在5-8節就進一步解釋祂所說的話是什麼意思。

   
不過,在我們責怪尼哥德慕之前,我們要注意尼哥德慕聽到主耶穌這句話時,他起碼搞懂了我們現今不少人忽略的一件事。那就是:當主耶穌要我們重新生一次的時候,祂不是要我們自己生自己。尼哥德慕起碼懂得一件事:他是他媽媽生的。

   
經文中希臘原文這個動詞原就是被動式的動詞。當主耶穌說我們必需重新生一次的時候,祂真正的意思不是要我們修身,不是要我們努力做好人。尼哥德慕沒有搞懂的,是主耶穌所說的重新生一次不是指肉身的現象,而是指出我們需要靠上帝得到一個徹底的生命的轉變。

   
重新生一次其實是從上頭而生,是上帝生的。為什麼呢?在第六節主耶穌說了一句很高深的話:從肉身生的,就是肉身;從靈生的,就是靈。祂的意思是:人的本質決定了他的本性。憑著人的本質,生不出屬乎上帝的本性。我們俗語罵人時說:狗嘴巴長不出象牙來,多少表達出這句話一部分的意思。但是主耶穌這句話還有深一層的含意,那就是:重新生一次不是人間的現象,而是聖靈的工作。

   
事實上,在對話中,主耶穌一再講到重新生一次是上帝所做的事:首先,祂在第五節說重生是從水和聖靈生的,在第六節說是從靈生的。這一點,舊約聖經本 就一再強調。根據《創世記》第二章,人之所以成為人,是因為上帝吹了一口氣(《創》27)。先知以西結更指出,以色列人靠著自己根本不能、也沒有遵行上 帝的旨意,只有上帝在祂恩典中,賜下聖靈做潔淨的工作和賜能力時,他們才能有新的生命(《結》3625-27)。在《約翰福音》中,我們更可以看到世人 能接受福音,是因為聖靈將天上的事指教我們,並且使我們知罪(《約》1426168-11)。

   
其次,主耶穌在31516兩節更 說新生命之所以有可能,是因為上帝在愛中採取行動,差遣主耶穌降世,將真理啟示世人,又讓祂為世人死並復活,使信祂的人得新生命。新生命是上帝的禮物,世 人在上帝使人得生命的過程所應負的責任只是相信,也就是接受上帝的禮物(參《約》112)。

   
從這個角度看,主耶穌談到重生的時候,最基本的意思是要指出新的生命是從上帝而來。祂說我們必須重生,是說我們要從上帝那裡,得到新的生命。若是用《約翰福音》112-13節的話,重生就 從上帝生的,而從上帝生的人,當然就是上帝的兒子。以一個簡單的公程式表達,重生是:

  重生 = 從上頭生的(33 = 從水和聖靈生的(35 = 從聖靈生的(36 = 做上帝的兒女(112-13

   
談到這裡,要注意的是,在這段經文中,聖經不是說:重生的就會得救,而是說:重生的就得著生命。這兩者的差別非常重要。

   
在我們現今的詞彙中,得救的含意只是脫離困境而不死;但根據《約翰福音》,得生命的基本含意更積極,指的不僅是不死,而且是活著!也就是說,得生命比我們現今所理解的得救有更深的內涵;重生的人有了上帝的生命,必定有新的生活。也可以說,上帝生的兒子必定像上帝。重新生一次是新生命的起點,非常重要,但這不是新生命的全部內涵,所以並沒有排除生活的層面。

   
在《約翰福音》第三章,主耶穌會跟尼哥德慕談重生,是因為人若不重生,就不能見上帝的國。33)上帝的國是上帝的旨意通行無阻的地方。人需要新生命,不是要繼續在原來死亡的困境中生活,而是要脫離苦境,活在上帝的國度中,讓上帝的旨意行在地上。

以「永生」探討約翰福音的拯救觀

作者: 黃春生牧師

約翰在20:31明白表示其寫作的目的是:「記這些事要叫你們信耶穌是基督,是上帝的兒子,並且叫你們信了他,就可以因他的名得『生命』」。在17:3更說到:「認識你-獨一的真神,並且認識你所差來的耶穌基督,就是『永生』」。且耶穌來的目的是要使人得『生命』,且得的更豐盛(10:10)。所以,按照約翰福音的記載,「永生」是耶穌宣講的主題。也因此,在此要透過約翰福音中「永生」的意義,來探討其拯救觀。

一、關於幾種「永生」的意義

(一)從語言學上了解約翰福音中的「永生」

  約翰福音作者用zwhV aijwvnio(永生)十七次,zwh(生命)三十六次,共五十三次;二者的意義在性質上並無差別。因為,形容詞aijwvnioeternal,永遠的)本身不具zwh在性質上的意義;它只是用以指稱時間上的意義。

(二)從Gnosticism(諾斯底主義,靈智派)的了解

  諾斯底主義認為上帝是純粹的靈(pure spirit),不是物質(或肉體);即靈是善的,肉體是惡的。對於永生的觀念上,靈才有可能趨向善而得永生;而肉體根本不可能在永生中存在。諾斯底的拯救觀中,認為要得到不毀的生命,就是要脫離肉體的禁錮,才能使靈能恢復到更高的世界(靈的世界)。所以在此,人的得救乃是要獲得gnw'si",並節制慾望,靈魂則可脫離肉體。

  他們又認為並非所有的靈都可以得救,如果人擁有「動物魂」就將消滅;也唯有透過「知識」,人才可除去人裡面無知的動物魂,藉著知識,人將可以回到天裡的永生或光明的世界。
  
學者C. H. Dodd根據Hermetic Writings(荷美文集,屬Gnosticism的思想文集),來論述約翰的二元論是受到希臘哲學思想影響;但是,約翰沒有使用Hermetic Writings中的gnw'si",而是用動詞ginw'skw。所以,沒有直接影響到約翰福音。

(三)從猶太背景的了解

  在舊約中,但以理書12:2提到「死人甦醒,且有得永生的」,這也是唯一在七十士譯本出現l*ou yY}j^(永生)一詞的地方;但在Onkelos的譯本是採用am*l+u* yY}j^單單指「生命」而言。而在Talmud中,l*ou yY}j^是用來與hu*v* yY}j^對照的,意思是「永恆的生命」(everlasting life)對照「暫時的生命,或世間的生命」(temporary life)。

  l*ou yY}j^在使用上與hu*v* yY}j^不同,可由ym!l*ou 來加以區分成「這世代,This Age」與「將來的世代,The Age to Come」。甚至在約主後100年的以斯拉肆書(7:12~138:52~4),也出現兩個世代的用語;同樣地,以諾書用「不義的世界」與「將來的世界」表示出兩個世代。

  此外,在舊約中,也常強調只有活人能敬拜上帝(Pss. 88:11~12; 115:17; cf. Pss. 6:5; 30:9; Isa. 38:10~11, 18; Ecclus. 17:27)。所以,「生命」一詞,在舊約中不是指不朽的意義,也不是指死後的生命,乃是指在地面上存活的狀態;而l*ou yY}j^在猶太的背景下,應是指「將來世代的生命」,甚至可當成「復活的生命」來了解。

(四)從共觀福音的了解

  共觀福音也提到「永生」,且其對永生的了解與猶太教相似,也是指「將來世代的生命」。對永生的獲得卻是需要靠上帝的恩典,接受耶穌所傳上帝國的價值觀(如:太25:46;可10:1710:30的平行經文;太7:13~14;路10:28...)。

  至於,永生則是在最後審判時才顯明的,人在將來的世代中不是「永生」就是「永刑」(太25:44~46)。所以,永生是指「將來世代的生命」。

二、約翰的永生觀

  根據約翰福音17:3,我們可知到約翰認為永生的本質是認識上帝;也有學者引用此經文,來說明永生的本質就是認識上帝。


(一)永生與知識的關係

  永生是根據知識,是指質的活命(質的改變),而不是指時間的長短。

  Gnosticism(諾斯底主義,靈智派)認為從心智(mind)得到的知識才是可靠的。在Hermetic writings中,認為對上帝的直接領悟(直覺)是心智內在的亮光。Bultmann強調此種直覺的知識,不是理智思考得到的,而是來自上帝的光照,乃上帝的賞賜。二者觀點相同。

  約翰認為永生是實存、經驗上的關係(experiential relationship)。從永生的定義中,我們知道這是個人體驗上的確認,與Gnosticism的知識不同(參17:3)。約翰的永生觀是建立在父與子密切的認識的關係上(10:14~15)。所以,耶穌的學生認識耶穌,但其他不屬於耶穌的人就不認識耶穌(14:7)。

  耶穌的宣教工作,就是要使人認識他就是上帝所差來的人(1:1017:25)。認識耶穌不僅對耶穌本身的認識,也要認識耶穌與父的關係,在8:28裡「..必知道我是...」中的「我是」為“ ejgwv eijmi ”,即「自有永有的Being、創始承終的Becoming」(出3:14Being是希臘本體論的譯法;Becoming是希伯來本體論的譯法),表示出耶穌與上帝的合一性。除認識「耶穌與父原是合一的」(10:38)之外,也需認識「子是順服父的」(17:4)。

  約翰以父與子認識的關係為模式,好讓人得以效倣。同時,也是意指將永生帶入世界之中,即永生已經由耶穌帶給世人。所以,約翰的拯救觀不同於共觀福音與猶太的「將來世代的生命」,而是現今就可體驗到的。

(二)認識是重生的開始

  3:5,耶穌說:「人若不是從水和聖靈生的,就不能進上帝的國」,人要進入上帝國,需要重生,就是從聖靈而生,通過信心接受聖靈。若沒有重生,人就拒絕信,就不認識耶穌;但人若重生,就認識耶穌,就有決定性的轉變,3:16

  認識是親密的關係,是由重生到永生的關係。聖經記載亞當認識夏娃之後,生了該隱與亞伯,此認識代表進入一種親密的關係。認識同時代表著「高品質的活命」,即與上帝連結的人生,也是拯救之道。

(三)認識的另一層意義-曉得真理

  如果永生是認識上帝,那麼,認識真理也是永生。因為在約翰福音中,生命與真理的關係顯然是非常密切。耶穌說:「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14:6);「你們必曉得真理,真理必叫你們得以自由」(8:32)。此外,顯然地,約翰福音中的ajlhvqeia(真理)就是舊約裡的tm\a\(真理)。而tm\a\常用來指上帝的屬性與作為,在約翰福音中也用ajlhvqeia此字來說明上帝的話就是真理,就是耶穌本身(17:17~19)。所以,認識的另一層意義也就是認識上帝是lovgo"(道),lovgo"就是ajlhvqeia(真理),而ajlhvqeia就是耶穌。

 (四)聖靈使認識成為可能

  當耶穌離開門徒以後,上帝就另外賜一位保惠師(paravklhto")永遠與門徒同在,也就是稱為「真理的聖靈」(14:1715:2616:13),且他要引導門徒明白一切真理,也就是見證基督就是真理,幫助門徒對耶穌基督的認識。因為耶穌說:「我還有好些事要告訴你們,但你們現在不能領會」(16:12),但透過聖靈的啟示,而使得門徒的認識成為可能。

(五)永生的現在與未來

  永生是終末的福份,4:14。耶穌宣教的目的,是將永生的活命即時的賜給人,6:33;也就是通過耶穌的宣教,人今日可經歷此活命。活命是什麼?活命就是耶穌本身與他的話(6:35),且是從父那邊來的。父是活命的源頭,5:26;耶穌是活命的餅(6:51),是活命的水(4:1014)。且耶穌說:「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14:6),也就是說,人現在起可以藉著耶穌基督通往真理與生命的上帝面前。

  所以,約翰強調永生的現在面多於未來面,因為人的現況會決定人的未來(5:24)。且永生現在已經開始了,將在未來更趨完全(5:25)。

  總之,在約翰的永生觀中,永生就是認識獨一上帝,與祂差來的耶穌基督(17:3),而認識耶穌基督就是認識真理本身。但是,人在這世間(this world,kovsmo")是失落的狀態,無法明白認識真理,所以需要重生,也就是從聖靈而生,通過信心接受聖靈。透過聖靈的幫助,人方可擺脫「失落」而認識真理的耶穌基督。而認識的拯救方法現在已經透過耶穌的宣教與聖靈的同在開始,且在將未來更趨完全(5:2516:14)。

三、「永生」在約翰拯救觀的地位

  約翰用「這世間」(this world,kovsmo")來描述人失落的狀態,即是人屬這世間就是失落,就是臣服在魔鬼的統治下(9:3912:3116:11)。且這世間最後的終極就是滅亡(12:257:7)。

  約翰採用「永生」來說明他的拯救觀,是要以積極的態度面對「這世間」。以善的介入惡的裡面,以永生替代將滅亡的世界,且永生現在已經開始了,將在未來更趨完全(5:25)。

  所以「永生」所代表的意義,是人與上帝之間有新的生活關係,也就是使上帝與人之間的關係得到復和(6:3310:1020:31)。從此之後,人就有份於上帝的救贖中。

四、結論

  約翰是透過認識、曉得真理、聖靈的重生與引導,建構他的拯救觀,此拯救是建立在對上帝、基督耶穌與聖靈的認識,也就是人與三一上帝間的實存、經驗的關係(experiential relationship)。同時,約翰透過對父與子合一的認識上,教導人效倣此種實存的關係。

  所以,在約翰看來人的一生就是要認識上帝,如此人才能得到拯救,且進入永生的裡面。這也是對基督徒時刻的提醒,務要終生追求認識上帝。

「認識你,獨一的真神,並且認識你所差來的耶穌基督,這就是永生。」約17:3


********************

<心得>

   “永生”不是一種心靈的領悟就夠了,而是與三位一體的上帝建立關係。這份關係是父在創世以先預備;子在日期滿足順服父的旨意,道成肉身與人同住,並在十字架上捨命,以死敗壞掌死權的,第三日復活,再40天後升天,回到上帝右邊為屬祂的人代求,並要再來;聖靈在五旬節以候降臨並內住於聖徒心中,藉由福音之傳揚,將屬於主耶穌的人呼召出來,並且繼續內住與更新。

    所以“永生”本身就是一種被拯救的生命,是與上帝有相交,不光是知識或理論,而是“實際”!

約翰的神學


       
『約翰的神學』乃是將傳統認為是出於約翰手筆的新約書卷併合起來,找出當中一致的神學主題,把它們組織起來而得出的一套神學思想。儘管某些學者認 為不可能達致一套全面而有系統的神學。但是,我們仍可概述約翰著作中那些構成寫作基礎的一致性要旨。

    約 翰的著作包括約翰福音、三封書信和啟示錄。它們雖然有共同的背景,但啟示錄無論在體裁和寫作目的方面,都相當與別不同,應該另作討論。於是,這便留下約翰 福音和三封書信,但由於其中兩封書信非常簡短,在神學方面的重要性亦有限,所以,『約翰的神學』便主要以約翰福音和約翰壹書為基礎。

    
【約翰福音的架構】

       
約翰福音的內容主要分成兩大部分,其中序言(約一1-18)和後記(約二十一1-25)為全書的格局定位——這 兩段很可能是由福音書作者或一位跟隨他的門徒後來加上的。序言的要旨在於指出那在創世以前便存在的道,成了肉身,降世為人。它以詩體形式為書中緊接的內容 設定了背景:上帝差祂的兒子來到黑暗的世界;人普遍不接待祂;一群被選出來的門徒發現了生命的真諦;以及黑暗的勢力雖嘗試攻擊上帝的兒子,至終卻完全失 敗。

    第一部分通常被稱為『神蹟之書』 (約一19至十二50),因為當中描述了耶穌的出現,如何取代了猶太教原來的建制(聖殿、聖經、教法師)和節期(踰越節、住棚節)。祂展示了非比尋常的彌賽亞恩賜,並在講論部分揭示了猶太背景中那些傳統隱喻的真正含義(酒、智慧、水、醫治、糧、光、生命)。最後一件神蹟是使 拉撒路復活——這事完全揭露了耶穌的身份,但同時亦注定了祂的命運。雖然耶路撒冷的猶太領袖對耶穌充滿了敵意,但在加利利仍然有人願意相信祂(約二11, 四45,七1),而在這部分的結尾,連一些來自加利利的希臘人也渴望跟從祂(約十二20-26)

       
第二部分稱為『榮耀之書』(約十三1至二十31),因為如今耶穌把祂的門徒帶到一旁,在守最後一次的踰越節晚餐前,替他們洗腳(約十三1-20),費盡唇舌地向他們解明祂的身份和即將發生的事情(約十三31至十七26)。然而,全卷福音書都含蓄地傳遞著一個信息: 基督即將被釘十字架這件事,根本不是一個悲劇,相反地,祂乃是藉此將榮耀顯明給眾人看(約一13-15,十三31,十七1-5)。十字架是上帝賜給人的另一 個標記,為的是表明耶穌是奉父神差遣而來的,如今要回到父那裡去。就約翰所知,耶穌是甘心樂意地接受這十字架(約十1117-18)。基督已經完成祂一 手展開的工作,如今將要離開。但祂在臨走前,仍將恩賜分給門徒(約二十19-29),再次祝福他們。

       
大多數學者都認為本福音書原先在二十章3031節結束,後加的第二十一章,則毫無疑問是源自約翰福音改採用的同一資料來源。但即使來自第二手資料,這段在讀起來的時候卻仍具備了真實的歷史感,以及近似約翰的表達方式。那裡記載了耶穌在復活之後的顯現,並且在祂升天離開門徒之前,將使命託付他們。

    
【神學】

       
約翰福音和約翰壹書均在其序言部分確立了道成肉身的基督論,並它在救恩裡的重要性。以第一世紀猶太人的彌賽亞觀作為背景,當讀者讀完約翰福音,便會對耶穌基督有深刻的認識。在每個場合中,都突顯耶穌是直接從上帝而來,使我們得益處。

       
耶穌是上帝的啟示耶穌能夠顯明上帝,因為惟獨祂是源於上帝(約一18)、受上帝的差派(約十七3)、分享上帝的榮耀(約十七524)。因此,世上只有祂才 能顯出上帝的榮光(約一14)。此榮耀的啟示是開啟這卷福音書的鑰匙。

    在『神蹟之書』(約一至十二章)裡,耶穌行神蹟的目的,在於顯出上帝的榮耀(約二11),和讓相信的人得以看見此榮耀(約十一40)。至於在『榮耀之書』裡,上帝的榮耀乃在十字架上彰顯了。但耶穌自己得 榮耀的時刻仍未到(約七18,八5054)。同樣地,約翰的基督論亦與真理的啟示有關。除了上帝的榮耀,耶穌還從父那裡領受了『恩典和真理』(約一1417)。耶穌在這個充滿虛假和錯謬的世界中,開啟了一條真理和賜予生命的道路。祂正是真理的化身。因此,祂會與那些製造謊話的人當面對質(約八31-32)。故此,對耶穌有正確的認識是必要的。約翰為了清晰地描繪基督,特別採用了不同的稱號來介紹祂。即使在記載初次選召門徒的時候(約一35-51),基督稱號已經像目錄般列明出來,讓其後的故事逐一解說。

       
耶穌的身份約翰的第一個基督論稱號在序言中出現,那裡形容耶穌為上帝的『道』(約一1)。在其他福音書中這是無跡可尋的。究竟它是一個猶太抑或希臘觀念,今天仍然是爭論不休,但有證據顯示兩者之間存在著意味深長的關係。當時猶太教已經將上帝的道(或智慧)人格化,獨立於上帝而存在。希臘思想(尤其是斯多亞哲學[Stoicism])則把『道』視為宇宙秩序的一個永恆法則。斐羅(Philo)甚至曾將舊約上帝的道寓意化,把他的猶太人信仰與異教觀念結合起來。然而,約翰的演繹卻令兩者震驚不已。那在永恆之中與上帝永遠常存的道,正是上帝在創造這世界時的媒介。但最令人震驚的,是這一個『道』破天荒地成了肉身,成了人,直接向人說話(約一14)。在約翰的基督論中,一直從不妥協地暗示道成肉身的觀念是指到至高的神性與真實的人性互相結合。這道是『我們所聽見、所看見、親眼看過、親手摸過的』(約壹一1,五6)

       
我們應該以當時猶太人的思想中理解『耶穌是彌賽亞』的意思。『基督』(『彌賽亞』的希臘文,約一41)的稱號幾乎總是作表達身份用,而非作為人名 (在所出現的18次中,只有一17和十七3是例外)。對於猶太人的領袖而言,耶穌是否彌賽亞君王(約一49,六15,十二1315),實在事關重大(約 七26-27,十24)。祂是應驗舊約預言會來的那一位(約一45);惟有相信祂是彌賽亞,才能真正成為祂的門徒(約四29,九22,十一27,二十 31)

       
在符類福音中,耶穌最喜歡自稱為人子。可是,這個稱號所包含的神學含義(受苦和受辱、身份隱藏、末世審判),在約翰福音卻似乎付諸闕如。我們在九章35節和十二章34節看見眾人對耶穌所言感到大惑不解,紛紛猜測個中含義。約翰對『人子』一詞的用法(13),是強調耶穌『被舉起來』、祂的得榮耀和回到父神那裡(約三14-15,八28,十二2334,十三31)。它亦象徵了父將最終的權柄交予耶穌(約五27,九38)。約翰刻意避開末世論的聯想,但不表示他與符類福音的傳統看法相悖。

       
上帝的兒子這稱號毫無疑問是約翰神學的真正核心。它符合了約翰在基督論方面的基本宣言:那位曾與父神在創世之前共存的耶穌,已經奉上帝的差遣來到我們中間。與符類福音有別的是,約翰福音的耶穌經常稱上帝為祂的父(106),以及表示自己是祂的兒子(超過25)。這是耶穌獨有的關係,是不能與其他人分 享的。作上帝兒子的耶穌享受上帝對祂的愛(約五20,十17),祂亦願意將這愛與祂的門徒分享(約十五9)。既是上帝的兒子,祂就能夠作上帝的工(約五 17-19),因為祂所做的一切事都是來自父神的(約十32,十四10)。同樣地,祂的話就是上帝的話:祂聽從父神的說話(約八26),又將祂所聽見的講出 來(約八28)。因此,耶穌的話不是出於自己,乃屬於差祂來的父(約十四24)

       
兒子的名分賦予耶穌終極的權柄。祂不是一位代表上帝的先知,祂本身已具有上帝的權柄。既是上帝的兒子,祂對於上帝的事情具無上的知識,知道人所不知道的 (約六47,十15,十七25),因此在人中間便享有與上帝同等的榮耀(約五23)。耶穌甚至可以說祂與上帝原為一(約十30)——不是在目的方面是一,而是在本體方面是一(約十38,十四20)。然而,這種合而為一卻沒有否定耶穌要完全倚靠父神(約四34,五1930,十七2)

       
最後,約翰提出這個合而為一的見解,還要另外一番深思。第四福音採用了專門用在上帝身上的措辭來形容耶穌。例如在約翰福音第五章有關安息日爭論的經 文中,耶穌在祂的反駁中假定了自己擁有上帝的特權(『我父作事直到如今,我也作事』)。可是,約翰福音的經文更推前一步,指出祂不單是子,更是上帝。這點除了在開頭(約一1)出現之外,還在本書的結尾——多馬稱耶穌是『我的主!我的上帝!(約二十28)——中出現。

       
耶穌的自我啟示隨著耶穌走遍以色列,祂的身份亦隨著福音書所記載的故事發展而逐漸顯露出來。首先,是藉著祂所行的神蹟(要留意的是,約翰並沒有像符類福音一樣,採用『神蹟』[miracle]一詞,他所用的是『記號』[signs];和合本一律譯為『神蹟』)

    當中的七個神蹟不單展示了耶穌擁有不可思議的能力,更顯明了祂是上帝兒子和救世主的身份。在祂行了這七個神蹟之後,總有長篇的講論,為的是說明它們的意義和引導圍觀者信祂。在這些講論之 中,有七個獨立的『我是』宣言(約六35,八12,十7-11,十一25,十四6,十五1),它們的作用就像用言語表達的記號,目的是更全面地形容耶穌,或是以一個隱藏的方式來暗指祂的神性(約十30-39)

       
其 次,書中的耶穌彷彿正接受審訊,作者以見證來證明祂的身份和證實祂所宣稱的真理。施洗約翰、撒瑪利亞的婦人、眾門徒、十字架前的見證人,甚至是 作者本人,都紛紛作出了見證。在第五章耶穌所行的神蹟中,父神和上帝的話在祂的辯護中都同樣為祂作見證。這種為耶穌累積『證據』的做法,使許多解經家認為 約翰福音是以一個審訊的形式作為主題。耶穌要接受猶太教的審訊。那些讀這福音書的人——就像在故事中出現的人物——都必須對耶穌宣稱的真理作出判決。

       
第三,我們在『神蹟之書』看見耶穌在重要的猶太人建制和節期中亮相,並且採用它們來像征祂本身的位格或使命。對於禮儀用的水(約二9-11)、聖 殿(約二20-22)、拉比的教導(約三1-15)和雅各井(約四13-15)的宗教價值,都一一被基督所取代。耶穌亦同樣地在安息日(約五章)、踰越節 (約六章)、住棚節(約七至八章)和修殿節(約十章)中出現,親身取代了這些節期所給予的祝福。

       
基督的恩賜那些真正認識耶穌和真心相信祂的人,都會得著上帝的恩賜。毫無疑問,約翰的意思是我們看見基督徒的生命都是由這些恩賜構成的。惟獨那些屬於耶穌羊圈的人,才擁有這些恩賜(約十1-10),對於那些活在黑暗世界中的人,基督的恩賜仍是神秘莫測的。約翰福音中那些帶有嘲弄意味的反問,目的在於表明非信徒的徹底誤解:他們未能夠充分認識耶穌和他的使命,或是祂能給予人的東西(約三4,四11,六52,七1535,八22,九39,十一50)。 那位撒瑪利亞婦人若是早知道『上帝的恩賜』(約四10),她便會曉得耶穌擁有湧流不息的活水。

    
永生在約翰的觀念中,最首要的恩賜顯然是永生。世界就是死(約五24),但耶穌卻將生命賜給信祂的人,使他們出死入生(約一4,三15-16 36,四14,五24,六3547,八12,十10)。耶穌強調『永生』次數之多(出自祂口的超過20),是符類福音望塵莫及的;它亦幾乎取代了它們 所用的『上帝的國』詞彙。耶穌甚至稱自己是『生命』(約十一25,十四6)。有些時候,祂會以比喻來說明這恩賜,例如『活水』(約四14),或『生命的糧』 (約六33):它們的本意都是說明人要以信心接受耶穌和領受祂的恩賜。吃喝基督(約六33——可能是暗指聖餐),就是得著生命。耶穌與尼哥底母談道時,所用的比喻就是重生——因著與上帝深深結連而得著生命(約三15-17)

       
光我們在光的比喻中亦找到近似的看法。八章12節將光和生命相提並論:『我是世界的光,跟從我的,就不在黑暗裡走,必要得著生命的光。』

    世界已死 (所以需要生命);同樣地,世界是一片黑暗,需要有光來照明(約一5,十一1O,十二35-3646;約壹二811)。耶穌甚至稱自己就是『光』(約 一9,三19-21,十二46;約壹一7)

       
救恩耶穌也藉著賜生命來賜人救恩。基督呈獻一個機會——人可以選擇接受祂而出死入生,亦可以不信祂而繼續活在罪中,直至審判臨到(約十二 46-48)。生命不單是一種知識或智慧,也是耶穌犧牲受死的結果。耶穌降世的目的,是為了給人清除罪孽(約壹三5;參約壹二2,四10)。施洗約翰便是以類似的說話來介紹耶穌:『看哪,上帝的羔羊,除去世人罪孽的!(約一29)

    即使十二章24節這個簡短的比喻,也清楚表明這點:『一粒麥子不落在地裡死了,仍舊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

    因此,耶穌在六章51節指出:『我所要賜的糧就是我的肉,為世人之生命所賜的。』耶穌自己亦明白到祂的使 命是要為人犧牲,甚至付上生命的代價。

       
耶穌一次又一次地提到祂要『被舉起』——這正是祂被釘十字架和離開人世的象徵,亦是祂一直等待要來的『時候』(約二4,十二2327,十三1,十七1)。在第十章的牧羊人的講論中,祂用了非常生動的方式去形容祂這種自願的犧牲,並這犧牲如何救回羊群的性命。

       
約翰福音有別於符類福音的是耶穌經常談及聖靈的恩賜。聖靈在耶穌受洗的時候降下,和祂永遠同在(約一32-33),與他的生命不能分割(約三 34,六27)。甚至耶穌的說話都是靈和生命(約六63)。經文形容耶穌就像一個容器,聖靈在祂裡面湧流不息(約七37;四10的活水可能是另一個有關的 比喻)。但與此同時,經文亦一再告訴我們,要等到耶穌在十字架上得榮耀之後(約七39),聖靈才會完全賜下(約七39)。在耶穌死去的那一刻,經文暗示聖靈隨著祂將自己的生命傾倒而流出(約十九3034)。當祂復活之後,祂將聖靈賜給門徒(約二十22)。在約翰的理念架構中,聖靈就是耶穌的靈;聖靈永遠 與門徒同在,就等於耶穌繼續與他們同在一樣(約七四15-31;約壹四13)

       
耶穌在樓房的臨別講論中,非常詳細地論及那將要賜給門徒的聖靈。祂有時被稱為『真理的靈』(約十四17,十五26,十六13),無疑是因為耶穌本 身就是真理。耶穌亦為聖靈起了一個新的名稱,就是『保惠師』(約十四1626,十五26,十六7)。這名稱突顯聖靈是一位與門徒一起、替門徒申訴的辯護者,幫助他們有力量面對世界(約十五18-27,十六8-10)。保惠師將提醒門徒記起耶穌對他們所說過的一切話(約十四26),以及引導他們明白一切的 真理(約十六12-13)。約翰的門徒都清楚知道聖靈確實與他們同在(約壹二20-21),這點亦成為約翰神學中門徒的標記(約壹三24,四13)

       
新的群體那些願意相信和跟從基督的人,都會得著上述的恩賜。而且,他們已脫離這個世界和其中的黑暗,組成了一個新群體,並且成為那些追求相交的人 的庇蔭所。這是耶穌的羊群;祂是他們的牧人(約十章)。耶穌是葡萄樹;他們就是祂的枝子(約十五章)。這是一個愛、順服、忠信和敬拜的群體。而且,一如所 料,它將要面對從世界而來的攻擊。

        
愛的命令按照約翰的理解,門徒的彼此相愛,本質上與父和子之間的愛相同(約三35,十四31)。經文一再重申這條命令(約十三34-35,十五 1217)。約翰壹書在這方面亦不遑多讓(『愛』字出現達30次之多),同時暗示愛是作門徒的一個最重要特徵。約翰壹書四章12節似乎是約翰有關愛的典 型命令:『從來沒有人見過上帝,我們若彼此相愛,上帝就住在我們裡面,愛他的心在我們裡面得以完全了。』

       
遵命和作門徒在約翰的倫理觀中,人若不是以具體的方式來表達愛,那種所謂『愛』根本就毫無意義。約翰認為愛就是順服。耶穌亦說過,我們若愛祂,就 必遵守祂的命令(約十四2521-24)。事實上,祂的命令賦予我們展示愛的機會(約十五17)。因此,在耶穌與彼得的對話中(約二十一15-19), 耶穌是藉著要求彼得喂養和愛護他的信徒,來作為考驗彼得是否真正愛祂的根據。遵命便成了作門徒的憑證:『我們若遵守他的誡命,就曉得是認識他。』(約壹二 3)

       
約翰期望信徒的屬靈生命和道德行為完全歸上帝為聖(約十36),以及立志與世界分別(約壹二15-17)。信徒並沒有離開這個世界,他們仍住在世界 當中(約十七15-19),因此仍需面對各種試探和罪惡。他們絕不可忽視認罪,因這是重新向上帝立志委身的必須途徑(約壹一8-10)

    
信心和堅持在約翰的著作中,『信心』這個名詞僅用過一次(約壹五4),但『相信』這個動詞卻多不勝數(107)。信心是一種關係,而非理性上的同意。它是對基督這個人作出全人的委身。信徒可以透過不同的方式來表達這種不斷信靠的緊密聯合。約翰強調信徒必須常住在基督裡面,就正如枝子常在葡萄樹上一樣(約十五1-11)。這意味作門徒就要與上帝有親密的聯合和相交。約翰壹書詳述信徒如何得以住在祂裡面(約壹二2428,三6)。但這並不表示我們是孤獨的;耶穌亦住在我們裡面(約十五4)。因此,兩者是互相聯合和共融的。『住在裡面』這種表達方式,也適用於形容耶穌和父神之間的關係。父亦住在我們裡面,而我們也在祂裡面(約壹二24,三24),當然還有聖靈,祂也在我們裡面(約十四17)。事實上,約翰這種『住在裡面』的表達方式,已包含三位一體思 想的雛型。

       
約翰的著作較少關注教會的敬拜,不過,其中某些經文卻往往被視為指向信徒敬拜的通道。四章2324節的教導預言到了某個特定的時候,真正的敬拜將不再侷限於撒瑪利亞或耶路撒冷,人將會以心靈和真理敬拜上帝。對於約翰壹書的受眾,這個時刻已經臨到,因此,這種敬拜生活亦很可能是他們實踐的目標。

       
對於約翰是否熱衷於聖禮一事,學者也多有爭論。某些學者認為聖禮的措辭在他的著作中屢見不鮮;另一些則認為只屬一般。我們特別在第三章耶穌與尼哥 底母的對話,以及第六章的踰越節講論中,分別找到有關洗禮和聖餐的暗示。兩者都有禮儀的隱喻(藉著水重生/分享基督的肉和血),但隨即出現有關聖靈的講 論。在尼哥底母有關重生的講論中,焦點全放在聖靈上;水並非重點。六章63節同樣指出,賜人生命的乃是靈,會朽壞的肉體是無益的。

       
綜觀而言,約翰對心靈敬拜的看法並非源於一種僵化了的聖禮主義;相反地,約翰審慎地批評禮儀在敬拜中的角色。假若在敬拜中沒有聖靈的臨在,它比撒瑪利亞人的敬拜好不了多少。

       
在世上所面對的衝突約翰的著作貫徹始終地反映出二元論的世界觀。他一再提醒信徒,他們不再屬於這個世界(約十五19),因為世人已公然敵對耶穌和祂的門徒。耶穌的經歷成了門徒的典範:『世人若恨你們,你們知道,恨你們以先已經恨我了。』(約十五18)

       
當我們讀約翰書信時,會發現當中的信徒群體明顯持守著這種人生觀。世人普遍恨他們(約壹三13),因為世界是伏在那惡者的權勢之下(約壹五 19)。世界藉著宗教上的敗壞和假教師的道理,帶來錯謬的神學(約壹四3-5;約貳一7),也亦藉著各種試探帶來道德上的衝擊(約壹二15-17)。但慇勤遵守上帝的道和忠心的基督徒,將可勝過世界(約壹五4)

       
末 世論是關係到末後的事,在福音書通常是指基督再來前後所發生的事件。然而,有關約翰的末世論卻引來激烈的爭論,因為在符類福音中那些廣為 人知的未來徵兆,在約翰的著作中都付諸闕如。當中幾乎沒有經文形容主再來是歷史最終的高潮,隨之而來便是最後的審判。約翰的末世論因此被形容為已實現的末 世論(RealizedEschatology)。有人嚴厲批評約翰對未來重新詮釋;所有在末世才發生的事情,都成了已有的東西,尤其是聖靈的降臨,這件 事已被屬靈化,象徵基督的再來。當耶穌說時候將到,如今就是了的時候(約四23,五25,十六32),祂所暗示的那種應驗,是新約其他地方所找不到的。然 而,約翰的著作仍然表達了一種未來的向度。不單耶穌預言信徒將來要遭受苦難和逼迫(約十五18-25),約翰更在約翰壹書二章1819節預言敵基督的來 到。此外,約翰還預言在末日的復活(約六394454,十一24),以及最後的審判(約五25-29,十二48)。耶穌應許我們,祂先我們去,是為給 我們預備與祂同在的住處(約十四3)。到了約翰福音的結尾,復活的基督在結束談話的時候,打發了彼得對於主所愛的那門徒一直不死、要等到主再來的查問(約 二十一22)

       
儘 管我們在約翰的著作中可以找到未來派的末世論,但約翰的神學始終是堅定地強調目前。約翰所強調的, 是如今耶穌在聖靈中,給基督徒群體賜下祂的同在和恩賜。教會在熱切盼望將來臨到的同時,不需要因為耶穌的離去而不知所措。耶穌曾經應許說:『我不撇下你們 為孤兒,我必到你們這裡來。』(十四18)

    今天將生命賜給教會的聖靈,正是基督的靈,這靈將一直與教會同在,直至基督的再來。

約翰神學之論題


[
啟示]

 
約翰說啟示有兩種途徑︰藉著聖經和藉著上帝的兒子。

  <
聖經>

耶穌提醒不信的猶太人,聖經是為他作見證的(約五39)。

耶穌確定了聖經是真理的大前提,聖經借著他,將上帝的光啟示出來;所用的動詞是現在式,顯示聖經的啟示是繼續進行的。耶穌進一步提醒聽眾,摩西曾寫及他的事,他們應該相信摩西所寫關於基督的教訓(約五4547)。

耶穌更宣告,「經上的話是不能廢的」(約十35)。這些話十分重要。在耶穌與不信者的對辯中,他將自己放在明文啟示(written revelation——聖經——的完整性和權威之上。

  <上帝的
兒子>

在福音書的前言,約翰宣告上帝的啟示是借著他的兒子顯明出來。這位從太初(約一1)就與父同在的,現在成為肉身,並且讓約翰看見他的榮耀。無疑,約翰所指的,是基督的登山變像(太十七18),及基督所行的神蹟(約二11)。耶穌的啟示,也是一個恩典的啟示(約一1617)。

     
約翰將從基督而來的啟示,和從摩西而來的啟示分開;律法是從摩西來的,但恩典和真理是從基督來的。約翰要強調,更大的啟示是認基督而來的。約翰在這引言的總結,說明了問題的所在(「從來沒有人看見上帝」),及問題的解答(「只有在父懷裡的獨生子,將他表明出來」)。

約翰說基督表明了父上帝,他是指耶穌是上帝。「表明」(希臘文exegesato)這個字,產生了英文的動詞exegetes(注解),這是說,耶穌正是父上帝的注解。

[
世界]

     
約翰多次用了「世界」這個名詞,它在對觀福音中總共出現過十五次。但約翰在他的福音書中用了這名詞七十八次;另外他在其他的著作也用了二十七次。約翰用「世界」來形容在罪惡和黑暗裡,以及在撒但管轄下的世界。

     
在黑暗裡的世界︰約翰形容世界是在黑暗之中,而且是與基督敵對的;世界與基督為仇,也與基督所代表的一切為仇,這是因為世界是瞎眼的,當彌賽亞來到時,世界卻不認識地。約翰形容有兩種人︰那些不來就光的,和那些恨惡光的人(約一12,三1921)。

世界的人恨惡光,因為光顯明了他們的罪惡。耶穌說,這就是世界恨惡他的原因(約七7)。世界的制度令人犯罪,正如夏娃在伊甸園裡第一次所受的試探一樣︰肉體的情慾、眼目的情慾及今生的驕傲(約壹二16)。

罪的基本性質是不肯相信耶穌是光(約三1920);聖靈的工作,就是不斷叫人知罪——就是不肯相信基督的罪(約十六89)。罪所引致可怕的結局,就是死(約八2124)。

     
在撒但管轄下的世界︰耶穌解釋不信的人犯罪的原因,就是因為他們是出於魔鬼的(約八44)。因為世人的父是魔鬼,所以世人自然就作他們的父想作的事。魔鬼從起初就是撒謊者,自然屬魔鬼後裔的也拒絕真理的基督。

約翰在約翰一書三章8節繼續這個主題,他說︰(犯罪的是屬魔鬼。」這是指魔鬼與那些習慣犯罪的人的關係。基督來,就是要敗壞魔鬼的權勢,讓信耶穌的人不再活在魔鬼的捆縛下(約壹三9)。耶穌審判魔鬼,也敗壞他的權勢(約十六11)。

[
道成肉身]

  <
>

光是約翰常用的一個名詞(約一4579,三1921,五35,八12,九5,十一910,十二353646,約壹一57,二810;啟十八23;二十一24,二十二5)。

約翰探討道成肉身的問題,他指出,耶穌是來到黑暗世界的光,這世界的黑暗是由罪所致。約翰說︰「生命在他里頭;這生命就是人的光。」(約一4

耶穌不單是引往光的路,他就是光。當耶穌宣稱自己是光,他就是以自己與父上帝同等。正如父就是光(詩二十七1;約壹一5),同樣,他也是世界的光(約八12)。這是一句強而有力的神性的宣告。因為耶穌來世界作光,人應該相信他(約十二3536)。基督既然是世界的光,他也能夠賜人身體的光(約九7)和屬靈的光(約八12)。

  <
生命>

生命也是約翰常用的一個名詞,約翰在福音書中用了這個名詞三十六次,在約翰一書用了十二次,在啟示錄用了十五次。道成肉身的奇妙,就是生命在耶穌裡面(約一4)。

約翰將耶穌等同父上帝,作為生命泉源的上帝(詩三十六9;耶二13;約五26),生命在子裡面(約一4)。這是再次對基督神性強而有力的肯定,除了上帝以外,一切事物的生命都是從耶穌而言的,「因為道有生命,所以世界的一切才有生命。生命不是憑自己而有,這也不是說生命是[透過][]道而造成,生命是[]他裡面。」

耶穌是生命,所以他能將永遠的生命賜給信他的人(約三151636,四14,五24,二十31),他賜給人豐盛的生命(約十10)、復活的生命(十一25),而且現今就能擁有(約壹五1113)。

<
上帝的兒子>

約翰以「上帝的兒子」或「子」來稱呼耶穌,說明他就是道成肉身的基督。耶穌也用了這些名詞來稱呼自己。不信的猶太人都知道這宣稱的嚴肅性——他們認為耶穌褻瀆上帝,想用石頭打他,因為耶穌以自己與上帝同等(約五18)。

當耶穌宣稱自己為上帝的兒子,這等於說,他是與上帝同等,耶穌真的清楚稱自己為上帝的兒子(約十36),這就說明,他有神性的特質︰他與父同等(約五18);他是生命的源頭(約五26);他有能力叫死人復活(約五25);他賜予生命(約五21﹞;他釋放人脫離罪的勞役(約八36);他接受與父同等的尊榮(約五23);他是人情仰的對象(約六40﹞;他是人禱告的對象(約十四1314);他有能力應允人的禱告(約十四13)。耶穌與父的關係是一種獨一無二的關係,他常常稱上帝為「我的父」,他從來不稱上帝為「我們的上帝」(比較約二十17)。約翰非常強調耶穌與上帝是同等的。

  <
人子>

耶穌常用的稱號是「人子」,這名稱要說明他的使命(約一51,三1314,五27,六275362,八28,九35,十二2334,十三31)。

人子這詞無疑是源於但以理書七章13節,那是指一個接受這世界國度的屬天的靈體。

「人子」是一個意義復雜的字眼,包括了以下幾個觀念︰子的神性(注意約五2527將人視為與上帝的兒子等同);子接受他的權勢、榮耀及國度的尊榮(但以七13)、子受苦的人性(約三14,十二2324﹞;子從天上降臨時的屬天榮耀(約一51,三13,六62),及子所要帶來的救恩(約六2753,九35)。「『人子』這名詞給我們看見,基督是來自天上,並擁有屬天的榮耀;同時這名稱也說明了基督為人類降卑和受苦。」

[
代贖]

     
先知預言︰「代贖」的英文字為atonement,是從兩個英文字而來,就是“at”“onement”,意思是再次的和諧合一。

「代贖」這詞不是出自新約,這詞表明基督在十字架上借著受苦與受死所成就的事情。當施洗約翰宣告︰「看哪,上帝的羔羊,除去世人罪孽的!」

他是指舊約時代的祭禮已經完成了。昔日上帝在摩利亞山上為以撒預備羊羔起(創二十二8),至出埃及記十二章的逾越節羔羊,及以賽亞書五十三章7節先知的預言,都說彌賽亞會受死,會被宰殺如同羔羊——所有舊約的祭把都是指向彌賽亞代贖之死。

毫無疑問,施洗約翰在約翰福音一章29節所指的,是這件事情已經完成了。耶穌在約翰福音六章52節至59節也提到同一個真理,他從天上降下,是要將生命賜給世人(約六3351),是要作代贖祭品。

耶穌的死是替代性的死(六51),他的死能使人得著永生(六535558),使人與基督聯合(六5657),最後使人復活(六54)。

  [
歷史]

約翰福音十九章30節是基督一切工作的完結。耶穌釘在十字架上六個小時之後,他就俯下說︰「成了」。

耶穌不是說「我已經完了」。

他是說︰「事情已經完成了。」

他完成了父所交給他的工作,就是救恩的工作。這件工作已經永遠完成了,果效存到永遠。

     
在約翰一書二章12節,約翰解釋基督為贖罪所做的工作。基督是為犯罪的人作保,在這段經文,中保這詞的意思是︰在法律案件中的辯護律師。在神聖公義的審判台前,信徒有基督為他們代辯。約翰又說,基督是為世人的罪所獻的「挽回祭」。

「挽回祭」這個詞只在這裡和羅馬書三章25節及約翰一書四章10節幾處用過。

挽回祭的意思,是指基督付出代價贖去人的罪,以消除上帝的憤怒。挽回祭是向上帝付出的。挽回祭的含意是,既然罪違背上帝的聖潔,但如今父上帝的要求因著基督的死已經得到滿足,於是可以自由地向信主的罪人施行憐憫與赦免。

約翰說這挽回祭是「為我們的罪,也是為普天下人的罪」(約壹二2)。

基督的死是一個替代性的死,他是為信徒獻上挽回祭,但約翰更強調,挽回祭也是「為普天下人」。基督既是上帝,他的死就是代替全世界,全世界也因此可以因他得救。但事實上,只有信的人才可以得救。

  [
復活]

約翰在約翰福音二十章描述了復活的情景,因基督復活,他的代贖工作已到達高峰。基督代贖的工作不是以死作完結,而是以他的復活來結束。基督復活,才證明他是上帝的兒子(羅一4)。

約翰將他與彼得跑到基督墳墓的一段情節生動地記述。約翰先到,就往墳墓裡觀看,但他沒有看見什麼。彼得進入墳墓,說出所發生的事情。然後約翰也看見了,也明白了。他們看見裹屍布放在墓裡,形狀好像還有屍體在裡面;頭巾還是卷著成圓形(二十7),但身體已經不見了。約翰「看見就相信了」,他明白到只有一件事情發生——耶穌的身體穿過了包裹的屍布,耶穌已經復活了。

約翰對復活一事的記述,比對觀福音更為清楚,更為詳盡。約翰後來更記述,耶穌怎樣帶著肉身,穿過了關閉的門戶,顯現在使徒面前(約二十1926)。約翰證實了基督肉身的復活。他要說明,基督已經勝過死亡,將盼望和生命賜給信徒(約十一2526)。

[
聖靈]

     
約翰記載了耶穌在樓房裡的講道(約十四至十六),是關於聖靈的教訓,這三章聖經提供了有關聖靈的位格和工作最為詳盡的資料。

  <
聖靈的位格>

我們從所用於聖靈身上的人格代名詞,可以看到聖靈的位格。

雖然「靈」(希臘文pneuma)是一個中性字,但耶穌提到聖靈時他說︰「他(他)要將一切的事指教你們。」(約十四26)「他」字(希臘文ekeinos)是個男性代名詞。按常理,這裡應該用一個中性代名詞(它)來呼應這個中性的名詞(靈),可是如果用(它)來稱呼聖靈是不恰當的,因為聖靈是有位格的,正如父與子一樣。耶穌用「他」字來稱呼聖靈,這證明了聖靈的位格(比較約十五26,十六1314)。

  <
聖靈的工作>

聖靈要審判世人(約十六811)。審判(希臘文elegxei),是指一個主控官,欲說服別人接受一些事情。聖靈擔當了屬上帝之主控官的角色,叫世人知罪,知道他們拒絕不信耶穌是罪。聖靈也叫世人因基督的義而知罪,這是因為基督已經復活和升天。聖靈藉審判世界使人知罪,因為撒但已在十字架面前受了審判。

     
聖靈叫人重生(約三6——耶穌向尼哥底母解釋重生就是從聖靈而生。

     
聖靈教導門徒(約十四26——當門徒在靈性上無法吸收主所有的道理時,耶穌就應許聖靈的來臨,將耶穌的教訓提醒他們。這句話保證了新約著作在記錄上的準確性,因為聖靈可以令門徒在寫福音書的時候,準確記述有關的事情。

     
聖靈住在人裡面(約十四1617——耶穌提到五旬節後聖靈的新工作。那時,聖靈與信徒同在,不再象舊約時那樣,只是一種暫時的關係。現今聖靈的同住是永遠的。耶穌強調,在五旬節後,聖靈會「在他們裡面」(約十四17),而那種同住是「永遠」的(約十四16)。

[
末後的事]

  <
被提>

雖然約翰沒有好像保羅一樣,明文提到被提的事,但無疑約翰在約翰福音十四章13節 曾提及被提。被提是關係教會的事,耶穌當時是向著將要組成使徒行傳二章雛型教會的一個撮核心門徒說話。在約翰福音十四章,基督即將離開門徒,門徒都感到憂 傷;基督勸勉他們,提醒他們(他們是雛生的教會),他去是要在父的家裡為他們預備居住的地方。他應產將要回來,領他們到他那裡(約十四3)。這一段話和保羅在帖撒羅尼迦前書四章1318節的教訓,可以並論。

  <
大災難>

約翰留下不少有關大災難的記載,特別是啟示錄六至十九章。大災難的開始,是七印向地上開啟(啟六1至八1)。這帶來了獸的勝利(六12)、戰爭(六34)、饑荒(六56)、死亡(六78)、殉道(六911)及天體和大地的混亂(六1217)。七印似乎要繼續下去,直到大災難結束。第七印開啟帶來了七號(八2至十一19)。吹七印號的時候,地上的食物和氧氣供應都短缺(八26),海中生物死去三分一(八7),水源污染(八1011),天體昏暗(八1213),人受到殘酷的對待(九112),並且有三分之一的人類被殺(九1321)。第七號又開啟了七碗的審判(十一1519,十五1至十六21)。七碗帶來了毒瘡的痛楚(十六12),海中生物死亡(十六3),河水變血(十六47),人受酷熱煎熬(十六89),天地黑暗(六1011),東方的軍隊出來預備戰爭(十六1216),並且有大地震,毀滅各城和各國(十六1721)。無論是宗教上的巴比倫(十七118),或商業上的巴比倫(十八124),都毀滅了。最後是基督再來,他要征服世上列國(十九1121)。

  <
敵基督>

約翰用「敵基督」一詞來形容那些在世上宣講假基督教訓的人(約壹二1822,四3;約貳7)。這種異端,本質上是否認耶穌的人性(約貳7),他們說,基督的出現只是一個幻象,他並沒有真實的人性。約翰說,那些否認耶穌是成了肉身來的,就是敵基督的,約翰用「敵基督」這名稱,來指那些否認基督真確教義的人。

     
約翰指出,那最後出現否認基督的是獸(啟十一7,十三1121415)。這獸是「第一個獸」﹝相對於第二個獸來說(「另一個獸」,十三11),這第二十獸是幫助第一個獸的假先知﹞。

第一個獸是一位政治領袖(十三110),他從最後階段的外邦政權冒出,得著撒但的能力(十二2)。他接受敬拜,褻瀆上帝的名字達三年半之久(十三46),他逼迫信徒(十三7),而且統管世界(十三8)。第一個獸有第二個獸的支持;第二個獸是假先知,他強迫世人敬拜第一個獸(十三1112),借著神蹟奇事欺騙世人(十三14)。他又限制買賣,只容許接受了印記的人經商(十三1617)。

      
當基督第二次降臨,第一個獸和第二個獸都被丟在火湖裡(十九20)。

  <
基督第二次降臨>

大災難結束時,約翰看見得勝的基督和他的新婦教會再來(啟十九68)。在大災難的時期,基督在天上與教會「結婚」。基督帶著新婦回來,擺設婚筵,那就是在地上的千禧年國度(十九910)。

約翰描繪基督的再來,那時一位得勝的君主,頭戴很多冠冕(十九12),他向撒但、獸和不信的軍隊宣戰(十九1119)。他的武器就是他具權柄的話語(十九13);他憑著這些戰勝列國,征服萬民(十九15)。他毀滅各國的元首,將獸、假先知(第二個獸)和撒但,丟在火湖裡一千年(十九19至二十3)。戰勝仇敵之後,基督就在地上設立千禧年國度。

  <
千禧年國度和永世>

約翰曾提及在大災難中復活的人,和在大災難結束時復活的舊約聖徒(啟二十45),這些都是「第一次復活」的人。「復活」這名詞,不是專指一般所講信徒的復活,而是一種進入生命的復活(二十6)。

第一次復活分為幾個階段︰教會的聖徒在大災難前先復活(帖前四1318),然後舊約聖徒和在大災難中的聖徒,都在大災難後復活(啟二十4﹞。不信的人在千禧年國度結束時也要復活,但卻被丟在火湖裡(啟二十1115)。

     
約翰在啟示錄二十一章1節至二十二章21節,描寫永世的情況。約翰所看見的新耶路撒冷,是從天上降下來的(啟二十一18),它是新婦教會的居所(二十一9),當然這包括了歷世歷代被救贖的人。

新耶路撒冷和千禧年及永世都有關係,因為新耶路撒冷是基督預備的地方(約十四2)。「在這兩個時期裡,這城和裡面的居民都是永恆的,不是暫時的,所以新耶路撒冷是屬於千禧年的,也是屬於永世的。新耶路撒冷裡面的情況是永遠的。」

新耶路撒冷讓人能與上帝有相交(二十二4)、安息(十四3)、全備的祝福(二十二2)、喜樂(二十一4)、事奉(二十二3)及敬拜(七912;十九1)。

約翰福音的神學


  近代約翰福音的神學討論多集中於該書的文學、歷史、社會處境如何構成它的神學思想。
 
  過去傳統的意見皆認為約翰福音作者是因為要對抗(polemic)某種異端思想,比如幻影派主義(Doceticism)或是諾斯底主義(Gnosticism),而特別以道成身神學來辯駁。
 
布特曼就是認為約翰福音書作者書寫這卷書是為了要對付諾斯底主義的思想。持這意見的人皆要以約1:14(道成了肉身,住在我們中間...)作為整卷書的神學中心經文。
 
這些學者更認為耶穌的死是要對付諾斯底主義的思想。其他的神學主題如神蹟、聖餐、末世論等,都是圍繞著這個神學中心而有。
 
  反對以上意見者認為約翰福音如符類福音一樣擁有長篇的耶穌受難和死亡的記錄,因此它的神學是要說明這一點。與符類福音的資料相比,約翰是要說明耶穌那榮耀的受難和死亡。
 
  如果按照以上所認為的歷史背景而產生這樣的神學,那在註釋時必然會注重於某些經文。這樣的手法那把整卷書肢解,並且認為某些段落比較重要,而其他的經文只是配合所需。
 
  近來,多位學者對以上的肢解提出警告,認為應該以約翰福音整卷書一起來註釋,而不應該注重某些經文。約翰福音的神學應該建在整卷書上。
 

約翰神學導論


<使徒約翰>
 
    約 翰是西庇太的兒子,也是雅各的兄弟。他是加利利的漁夫(可一19至20)。約翰有雇用工人,以捕魚為生,他這工作一定曾經大獲利潤(可一20)。約翰的母 親名叫撒羅米,她是耶穌母親馬利亞的姊妹,因此,約翰便是耶穌的表兄弟(比較約十九25及太二十六56、61;可十五40、47)。約翰的母親是跟隨耶穌 並且支持耶穌的其中一個婦女(比較路八3;太二十七55至56;可十五40至41)。

無疑,約翰就是在耶穌事奉的最初期,跟隨耶穌的兩個門徒之一(約一35至37)。約在一年後,約翰被列於十二使徒名單上(太十2);約翰與彼得及雅各,都是耶穌登山變像(太十七1至8),使眶魯女兒復活(可五37至43)及在客西馬尼園痛苦的禱告(太二十六37至38)時,三個目擊證人。

在最後晚餐時,約翰被稱為「耶穌所愛的」那門徒,坐在耶穌身旁(約十三23)。耶穌在十字架上,曾將母親交托約翰照顧(約十九26至27)。耶穌升天前,約翰曾至少兩次看見這位復活的主「在樓房裡(約二十19至29)及在加利利(約二十一2)」。

教會建立後,約翰至少也曾看見主三次(教會的主(啟示一12至18);罪人的審判者(啟五4至7)、萬王之王(啟十九11至16)。在使徒行傳的記載中,約翰身分顯赫,與彼得並列(徒三1,四13,八14至17);約翰被稱為教會的柱石(加二9)。

愛任紐說,年老的約翰後來遷到以弗所,住在那里,一直到他雅努(主後98至117年)統治時期。

<約翰的神學>

  研究約翰神學的材料,主要是約翰福音、約翰的三封書信和啟示錄。雖然研究約翰神學還有其他途徑,但這種研究方法的好處,是能包含約翰福音中所記耶穌的教 訓,及約翰本人的著作。我們相信約翰所記載耶穌的教訓,也是約翰神學的一部分,原因就是約翰所記載耶穌的話語,代表了他所重視的一些信息。

     約 翰神學的中心點,是耶穌的位格,和上帝借著耶穌降臨所彰顯的啟示。他本身是上帝,也是從亙古就與上帝同在的,如今成了肉身,約翰曾看見他的榮耀。約翰在他 的福音書、書信和啟示錄中,也記載了這啟示的光輝。約翰在他的福音書引言中(約一1至18),為自己的神學做了一個總結︰他形容借著子所彰顯的生命和光 輝,也描述拒絕這光的罪惡黑暗世界。

<約翰福音>

     伊 格那丟(Ignatius)、坡旅甲(Polycarp)、他提安(Tatian)、提阿非羅(Theophilus)及其他人所提供的外證,都說明這本 福音書是約翰寫的。內證顯示,作者是一個巴勒斯但猶太人,他記敘自己經歷過的事情。約翰為本書的作者,己毫無疑問。傳統認為約翰福音在很晚的時期才寫成, 舉例說,優西比烏(Eusebius)說,約翰是「最後」寫書的人。傳統上認定約翰福音的著作日期,是主後80至95年。

自由派神學作者羅濱孫(John A,T.Robinson)卻說,這本福音書完成日期約在主後65年。一般都同意,約翰福音是在最後才寫成的,他寫書是想補充其他福音書的資料。由於這個 原因,約翰心目中的讀者,是包羅教會和普世,這與對觀福音書的作者不同,約翰是向著一群普通的讀者寫書。約翰福音獨特的地方,是它有百分之九十二的內容, 是對觀福音所沒有的,約翰記載了其他書卷沒有的基督生平重大的教訓和事跡(六22至71,七11至52,八21至59,九1至41,十1至21,十一1至 44,十二20至50,十三1至20,十四1至十六33,十七1至26)。

約翰用了一些特別字句,比其他作者為多︰光(21 次)、生命(35次)、愛(31次),此外還有上帝的兒子、信、世界、見證和真理。約翰寫作的目的,已在約翰福音二十章30至31節清楚說明了——「叫人 信耶穌是基督」。約翰特別選擇記載一些神蹟,來證明耶穌在某些範圍所擁有的權柄;約翰所選擇記載的神蹟,證明了耶穌有作彌賽亞的權柄,人應該相信他(二十 30至31)。

<約翰的書信>

  約翰一書︰約翰一書有很強的外證,證明約翰是作者。坡旅甲(Polycarp)和帕皮亞(Papias)都大力證明約翰是作者。內證顯示,作者是一個目擊證人(一1至4),他與約翰福音有關係(比較一6及三21,8及八44,二16及八23等)。

約翰一書很可能是在主後80年在以弗所寫成的,受書人很可能是以弗所附近地區的各個教會。

書中提出了兩個原因︰

)約翰提及假教師的出現,也提及信徒的靈性鬆懈,他警告說,有敵基督出現,否認耶穌的人性。

)約翰也提及信徒的屬靈景況,有些信徒生活不檢點,與世界混合(二15至17)。約翰要說明什麼是真正與上帝的兒子相交。

  約翰二書︰我們沒有太多有關約翰二書的外證。內證顯示,本書和約翰福音的結構、風格及語言都很相似。約翰二書有一套基督詞匯,和約翰一書是相同的︰「真 理」、「行……在」、「新的誡命」、「愛」及其他字句。約翰二書大概是在主後80年在以弗所寫成的。約翰二書的對象,是「蒙揀選的太太和她的兒女」;這是 指︰a)的普世性的教會;b)一個地方教會;或c)一位女士。按一般的語言習慣,約翰很可能是寫給一位他所認識的女士,但這位女士的身分,今天已無可稽 考。約翰要提醒這位女士(及在她家中年行的教會),有假教師將要進入教會。這位女士待人友善,但約翰看見危機,恐怕她將假教師引進中。約翰提醒她,不要善 待那些假教師(約貳10)。

  約翰三書︰約翰二書及三書的組織,和一書很有關連;故作者應該同為一人。約翰三書應該是在主後80年,在以弗所寫成的。約翰三書是寫給「親愛的該猶」,這 人是誰,無處可考。約翰教導該猶怎樣對待丟特腓;丟特腓是教會中一個深具影響力的人物,他要佔據教會的重要位置。約翰勉勵該猶,要關注丟特腓的問題,也責 備丟特腓的罪惡。

<啟示錄>

      從外證顯示,約翰是啟示錄的作者,如殉道者游斯丁(Justin Martyr)、愛任紐(Irenaeus)及特土良(Tertullian)等,都持此說。內證顯示,作者提到自己稱為約翰(一1、4、9,二十二8)。

啟示錄與約翰福音也有頗多相似的地方,兩本書都用了一些相同的字句︰道、羔羊、耶穌、見證、真實、勝過、住、生命水的泉源及其他。

魏斯科(Westcott)、 萊特弗特(Lighifoot)及霍爾特(Hort)等人都認為本書是在主後68或69年寫成,但傳統說法認為,啟示錄是約在主後95年才寫的。約翰的啟 示錄,是寫給亞西亞的七個教會(一4),寫書有以下原因︰安慰那些在多米田(Domitian)的逼迫中(由主後81年開始)受苦的基督徒,提醒他們,耶 穌基督要得著最後勝利;說明舊約先知的真理,最後都要應驗;並且給讀者描繪基督在審判和千禧年國度統治中得勝的景象。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