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的神學』乃是將傳統認為是出於約翰手筆的新約書卷併合起來,找出當中一致的神學主題,把它們組織起來而得出的一套神學思想。儘管某些學者認 為不可能達致一套全面而有系統的神學。但是,我們仍可概述約翰著作中那些構成寫作基礎的一致性要旨。
約
翰的著作包括約翰福音、三封書信和啟示錄。它們雖然有共同的背景,但啟示錄無論在體裁和寫作目的方面,都相當與別不同,應該另作討論。於是,這便留下約翰
福音和三封書信,但由於其中兩封書信非常簡短,在神學方面的重要性亦有限,所以,『約翰的神學』便主要以約翰福音和約翰壹書為基礎。
【約翰福音的架構】
約翰福音的內容主要分成兩大部分,其中序言(約一1-18)和後記(約二十一1-25)為全書的格局定位——這 兩段很可能是由福音書作者或一位跟隨他的門徒後來加上的。序言的要旨在於指出那在創世以前便存在的道,成了肉身,降世為人。它以詩體形式為書中緊接的內容 設定了背景:上帝差祂的兒子來到黑暗的世界;人普遍不接待祂;一群被選出來的門徒發現了生命的真諦;以及黑暗的勢力雖嘗試攻擊上帝的兒子,至終卻完全失 敗。
【約翰福音的架構】
約翰福音的內容主要分成兩大部分,其中序言(約一1-18)和後記(約二十一1-25)為全書的格局定位——這 兩段很可能是由福音書作者或一位跟隨他的門徒後來加上的。序言的要旨在於指出那在創世以前便存在的道,成了肉身,降世為人。它以詩體形式為書中緊接的內容 設定了背景:上帝差祂的兒子來到黑暗的世界;人普遍不接待祂;一群被選出來的門徒發現了生命的真諦;以及黑暗的勢力雖嘗試攻擊上帝的兒子,至終卻完全失 敗。
第一部分通常被稱為『神蹟之書』 (約一19至十二50),因為當中描述了耶穌的出現,如何取代了猶太教原來的建制(聖殿、聖經、教法師)和節期(踰越節、住棚節)。祂展示了非比尋常的彌賽亞恩賜,並在講論部分揭示了猶太背景中那些傳統隱喻的真正含義(酒、智慧、水、醫治、糧、光、生命)。最後一件神蹟是使 拉撒路復活——這事完全揭露了耶穌的身份,但同時亦注定了祂的命運。雖然耶路撒冷的猶太領袖對耶穌充滿了敵意,但在加利利仍然有人願意相信祂(約二11, 四45,七1等),而在這部分的結尾,連一些來自加利利的希臘人也渴望跟從祂(約十二20-26)。
第二部分稱為『榮耀之書』(約十三1至二十31),因為如今耶穌把祂的門徒帶到一旁,在守最後一次的踰越節晚餐前,替他們洗腳(約十三1-20),費盡唇舌地向他們解明祂的身份和即將發生的事情(約十三31至十七26)。然而,全卷福音書都含蓄地傳遞著一個信息: 基督即將被釘十字架這件事,根本不是一個悲劇,相反地,祂乃是藉此將榮耀顯明給眾人看(約一13-15,十三31,十七1-5)。十字架是上帝賜給人的另一 個標記,為的是表明耶穌是奉父神差遣而來的,如今要回到父那裡去。就約翰所知,耶穌是甘心樂意地接受這十字架(約十11、17-18)。基督已經完成祂一 手展開的工作,如今將要離開。但祂在臨走前,仍將恩賜分給門徒(約二十19-29),再次祝福他們。
大多數學者都認為本福音書原先在二十章30至31節結束,後加的第二十一章,則毫無疑問是源自約翰福音改採用的同一資料來源。但即使來自第二手資料,這段在讀起來的時候卻仍具備了真實的歷史感,以及近似約翰的表達方式。那裡記載了耶穌在復活之後的顯現,並且在祂升天離開門徒之前,將使命託付他們。
【神學】
約翰福音和約翰壹書均在其序言部分確立了道成肉身的基督論,並它在救恩裡的重要性。以第一世紀猶太人的彌賽亞觀作為背景,當讀者讀完約翰福音,便會對耶穌基督有深刻的認識。在每個場合中,都突顯耶穌是直接從上帝而來,使我們得益處。
耶穌是上帝的啟示耶穌能夠顯明上帝,因為惟獨祂是源於上帝(約一18)、受上帝的差派(約十七3)、分享上帝的榮耀(約十七5、24)。因此,世上只有祂才 能顯出上帝的榮光(約一14)。此榮耀的啟示是開啟這卷福音書的鑰匙。
第二部分稱為『榮耀之書』(約十三1至二十31),因為如今耶穌把祂的門徒帶到一旁,在守最後一次的踰越節晚餐前,替他們洗腳(約十三1-20),費盡唇舌地向他們解明祂的身份和即將發生的事情(約十三31至十七26)。然而,全卷福音書都含蓄地傳遞著一個信息: 基督即將被釘十字架這件事,根本不是一個悲劇,相反地,祂乃是藉此將榮耀顯明給眾人看(約一13-15,十三31,十七1-5)。十字架是上帝賜給人的另一 個標記,為的是表明耶穌是奉父神差遣而來的,如今要回到父那裡去。就約翰所知,耶穌是甘心樂意地接受這十字架(約十11、17-18)。基督已經完成祂一 手展開的工作,如今將要離開。但祂在臨走前,仍將恩賜分給門徒(約二十19-29),再次祝福他們。
大多數學者都認為本福音書原先在二十章30至31節結束,後加的第二十一章,則毫無疑問是源自約翰福音改採用的同一資料來源。但即使來自第二手資料,這段在讀起來的時候卻仍具備了真實的歷史感,以及近似約翰的表達方式。那裡記載了耶穌在復活之後的顯現,並且在祂升天離開門徒之前,將使命託付他們。
【神學】
約翰福音和約翰壹書均在其序言部分確立了道成肉身的基督論,並它在救恩裡的重要性。以第一世紀猶太人的彌賽亞觀作為背景,當讀者讀完約翰福音,便會對耶穌基督有深刻的認識。在每個場合中,都突顯耶穌是直接從上帝而來,使我們得益處。
耶穌是上帝的啟示耶穌能夠顯明上帝,因為惟獨祂是源於上帝(約一18)、受上帝的差派(約十七3)、分享上帝的榮耀(約十七5、24)。因此,世上只有祂才 能顯出上帝的榮光(約一14)。此榮耀的啟示是開啟這卷福音書的鑰匙。
在『神蹟之書』(約一至十二章)裡,耶穌行神蹟的目的,在於顯出上帝的榮耀(約二11),和讓相信的人得以看見此榮耀(約十一40)。至於在『榮耀之書』裡,上帝的榮耀乃在十字架上彰顯了。但耶穌自己得 榮耀的時刻仍未到(約七18,八50、54)。同樣地,約翰的基督論亦與真理的啟示有關。除了上帝的榮耀,耶穌還從父那裡領受了『恩典和真理』(約一14、17)。耶穌在這個充滿虛假和錯謬的世界中,開啟了一條真理和賜予生命的道路。祂正是真理的化身。因此,祂會與那些製造謊話的人當面對質(約八31-32)。故此,對耶穌有正確的認識是必要的。約翰為了清晰地描繪基督,特別採用了不同的稱號來介紹祂。即使在記載初次選召門徒的時候(約一35-51),基督稱號已經像目錄般列明出來,讓其後的故事逐一解說。
耶穌的身份約翰的第一個基督論稱號在序言中出現,那裡形容耶穌為上帝的『道』(約一1)。在其他福音書中這是無跡可尋的。究竟它是一個猶太抑或希臘觀念,今天仍然是爭論不休,但有證據顯示兩者之間存在著意味深長的關係。當時猶太教已經將上帝的道(或智慧)人格化,獨立於上帝而存在。希臘思想(尤其是斯多亞哲學[Stoicism])則把『道』視為宇宙秩序的一個永恆法則。斐羅(Philo)甚至曾將舊約上帝的道寓意化,把他的猶太人信仰與異教觀念結合起來。然而,約翰的演繹卻令兩者震驚不已。那在永恆之中與上帝永遠常存的道,正是上帝在創造這世界時的媒介。但最令人震驚的,是這一個『道』破天荒地成了肉身,成了人,直接向人說話(約一14)。在約翰的基督論中,一直從不妥協地暗示道成肉身的觀念是指到至高的神性與真實的人性互相結合。這道是『我們所聽見、所看見、親眼看過、親手摸過的』(約壹一1,五6)。
我們應該以當時猶太人的思想中理解『耶穌是彌賽亞』的意思。『基督』(『彌賽亞』的希臘文,約一41)的稱號幾乎總是作表達身份用,而非作為人名 (在所出現的18次中,只有一17和十七3是例外)。對於猶太人的領袖而言,耶穌是否彌賽亞君王(約一49,六15,十二13、15),實在事關重大(約 七26-27,十24)。祂是應驗舊約預言會來的那一位(約一45);惟有相信祂是彌賽亞,才能真正成為祂的門徒(約四29,九22,十一27,二十 31)。
在符類福音中,耶穌最喜歡自稱為人子。可是,這個稱號所包含的神學含義(受苦和受辱、身份隱藏、末世審判),在約翰福音卻似乎付諸闕如。我們在九章35節和十二章34節看見眾人對耶穌所言感到大惑不解,紛紛猜測個中含義。約翰對『人子』一詞的用法(共13次),是強調耶穌『被舉起來』、祂的得榮耀和回到父神那裡(約三14-15,八28,十二23、34,十三31)。它亦象徵了父將最終的權柄交予耶穌(約五27,九38)。約翰刻意避開末世論的聯想,但不表示他與符類福音的傳統看法相悖。
上帝的兒子這稱號毫無疑問是約翰神學的真正核心。它符合了約翰在基督論方面的基本宣言:那位曾與父神在創世之前共存的耶穌,已經奉上帝的差遣來到我們中間。與符類福音有別的是,約翰福音的耶穌經常稱上帝為祂的父(106次),以及表示自己是祂的兒子(超過25次)。這是耶穌獨有的關係,是不能與其他人分 享的。作上帝兒子的耶穌享受上帝對祂的愛(約五20,十17),祂亦願意將這愛與祂的門徒分享(約十五9)。既是上帝的兒子,祂就能夠作上帝的工(約五 17-19),因為祂所做的一切事都是來自父神的(約十32,十四10)。同樣地,祂的話就是上帝的話:祂聽從父神的說話(約八26),又將祂所聽見的講出 來(約八28)。因此,耶穌的話不是出於自己,乃屬於差祂來的父(約十四24)。
兒子的名分賦予耶穌終極的權柄。祂不是一位代表上帝的先知,祂本身已具有上帝的權柄。既是上帝的兒子,祂對於上帝的事情具無上的知識,知道人所不知道的 (約六47,十15,十七25),因此在人中間便享有與上帝同等的榮耀(約五23)。耶穌甚至可以說祂與上帝原為一(約十30)——不是在目的方面是一,而是在本體方面是一(約十38,十四20)。然而,這種合而為一卻沒有否定耶穌要完全倚靠父神(約四34,五19、30,十七2)。
最後,約翰提出這個合而為一的見解,還要另外一番深思。第四福音採用了專門用在上帝身上的措辭來形容耶穌。例如在約翰福音第五章有關安息日爭論的經 文中,耶穌在祂的反駁中假定了自己擁有上帝的特權(『我父作事直到如今,我也作事』)。可是,約翰福音的經文更推前一步,指出祂不單是子,更是上帝。這點除了在開頭(約一1)出現之外,還在本書的結尾——多馬稱耶穌是『我的主!我的上帝!』(約二十28)——中出現。
耶穌的自我啟示隨著耶穌走遍以色列,祂的身份亦隨著福音書所記載的故事發展而逐漸顯露出來。首先,是藉著祂所行的神蹟(要留意的是,約翰並沒有像符類福音一樣,採用『神蹟』[miracle]一詞,他所用的是『記號』[signs];和合本一律譯為『神蹟』)。
耶穌的身份約翰的第一個基督論稱號在序言中出現,那裡形容耶穌為上帝的『道』(約一1)。在其他福音書中這是無跡可尋的。究竟它是一個猶太抑或希臘觀念,今天仍然是爭論不休,但有證據顯示兩者之間存在著意味深長的關係。當時猶太教已經將上帝的道(或智慧)人格化,獨立於上帝而存在。希臘思想(尤其是斯多亞哲學[Stoicism])則把『道』視為宇宙秩序的一個永恆法則。斐羅(Philo)甚至曾將舊約上帝的道寓意化,把他的猶太人信仰與異教觀念結合起來。然而,約翰的演繹卻令兩者震驚不已。那在永恆之中與上帝永遠常存的道,正是上帝在創造這世界時的媒介。但最令人震驚的,是這一個『道』破天荒地成了肉身,成了人,直接向人說話(約一14)。在約翰的基督論中,一直從不妥協地暗示道成肉身的觀念是指到至高的神性與真實的人性互相結合。這道是『我們所聽見、所看見、親眼看過、親手摸過的』(約壹一1,五6)。
我們應該以當時猶太人的思想中理解『耶穌是彌賽亞』的意思。『基督』(『彌賽亞』的希臘文,約一41)的稱號幾乎總是作表達身份用,而非作為人名 (在所出現的18次中,只有一17和十七3是例外)。對於猶太人的領袖而言,耶穌是否彌賽亞君王(約一49,六15,十二13、15),實在事關重大(約 七26-27,十24)。祂是應驗舊約預言會來的那一位(約一45);惟有相信祂是彌賽亞,才能真正成為祂的門徒(約四29,九22,十一27,二十 31)。
在符類福音中,耶穌最喜歡自稱為人子。可是,這個稱號所包含的神學含義(受苦和受辱、身份隱藏、末世審判),在約翰福音卻似乎付諸闕如。我們在九章35節和十二章34節看見眾人對耶穌所言感到大惑不解,紛紛猜測個中含義。約翰對『人子』一詞的用法(共13次),是強調耶穌『被舉起來』、祂的得榮耀和回到父神那裡(約三14-15,八28,十二23、34,十三31)。它亦象徵了父將最終的權柄交予耶穌(約五27,九38)。約翰刻意避開末世論的聯想,但不表示他與符類福音的傳統看法相悖。
上帝的兒子這稱號毫無疑問是約翰神學的真正核心。它符合了約翰在基督論方面的基本宣言:那位曾與父神在創世之前共存的耶穌,已經奉上帝的差遣來到我們中間。與符類福音有別的是,約翰福音的耶穌經常稱上帝為祂的父(106次),以及表示自己是祂的兒子(超過25次)。這是耶穌獨有的關係,是不能與其他人分 享的。作上帝兒子的耶穌享受上帝對祂的愛(約五20,十17),祂亦願意將這愛與祂的門徒分享(約十五9)。既是上帝的兒子,祂就能夠作上帝的工(約五 17-19),因為祂所做的一切事都是來自父神的(約十32,十四10)。同樣地,祂的話就是上帝的話:祂聽從父神的說話(約八26),又將祂所聽見的講出 來(約八28)。因此,耶穌的話不是出於自己,乃屬於差祂來的父(約十四24)。
兒子的名分賦予耶穌終極的權柄。祂不是一位代表上帝的先知,祂本身已具有上帝的權柄。既是上帝的兒子,祂對於上帝的事情具無上的知識,知道人所不知道的 (約六47,十15,十七25),因此在人中間便享有與上帝同等的榮耀(約五23)。耶穌甚至可以說祂與上帝原為一(約十30)——不是在目的方面是一,而是在本體方面是一(約十38,十四20)。然而,這種合而為一卻沒有否定耶穌要完全倚靠父神(約四34,五19、30,十七2)。
最後,約翰提出這個合而為一的見解,還要另外一番深思。第四福音採用了專門用在上帝身上的措辭來形容耶穌。例如在約翰福音第五章有關安息日爭論的經 文中,耶穌在祂的反駁中假定了自己擁有上帝的特權(『我父作事直到如今,我也作事』)。可是,約翰福音的經文更推前一步,指出祂不單是子,更是上帝。這點除了在開頭(約一1)出現之外,還在本書的結尾——多馬稱耶穌是『我的主!我的上帝!』(約二十28)——中出現。
耶穌的自我啟示隨著耶穌走遍以色列,祂的身份亦隨著福音書所記載的故事發展而逐漸顯露出來。首先,是藉著祂所行的神蹟(要留意的是,約翰並沒有像符類福音一樣,採用『神蹟』[miracle]一詞,他所用的是『記號』[signs];和合本一律譯為『神蹟』)。
當中的七個神蹟不單展示了耶穌擁有不可思議的能力,更顯明了祂是上帝兒子和救世主的身份。在祂行了這七個神蹟之後,總有長篇的講論,為的是說明它們的意義和引導圍觀者信祂。在這些講論之 中,有七個獨立的『我是』宣言(約六35,八12,十7-11,十一25,十四6,十五1),它們的作用就像用言語表達的記號,目的是更全面地形容耶穌,或是以一個隱藏的方式來暗指祂的神性(約十30-39)。
其 次,書中的耶穌彷彿正接受審訊,作者以見證來證明祂的身份和證實祂所宣稱的真理。施洗約翰、撒瑪利亞的婦人、眾門徒、十字架前的見證人,甚至是 作者本人,都紛紛作出了見證。在第五章耶穌所行的神蹟中,父神和上帝的話在祂的辯護中都同樣為祂作見證。這種為耶穌累積『證據』的做法,使許多解經家認為 約翰福音是以一個審訊的形式作為主題。耶穌要接受猶太教的審訊。那些讀這福音書的人——就像在故事中出現的人物——都必須對耶穌宣稱的真理作出判決。
第三,我們在『神蹟之書』看見耶穌在重要的猶太人建制和節期中亮相,並且採用它們來像征祂本身的位格或使命。對於禮儀用的水(約二9-11)、聖 殿(約二20-22)、拉比的教導(約三1-15)和雅各井(約四13-15)的宗教價值,都一一被基督所取代。耶穌亦同樣地在安息日(約五章)、踰越節 (約六章)、住棚節(約七至八章)和修殿節(約十章)中出現,親身取代了這些節期所給予的祝福。
基督的恩賜那些真正認識耶穌和真心相信祂的人,都會得著上帝的恩賜。毫無疑問,約翰的意思是我們看見基督徒的生命都是由這些恩賜構成的。惟獨那些屬於耶穌羊圈的人,才擁有這些恩賜(約十1-10),對於那些活在黑暗世界中的人,基督的恩賜仍是神秘莫測的。約翰福音中那些帶有嘲弄意味的反問,目的在於表明非信徒的徹底誤解:他們未能夠充分認識耶穌和他的使命,或是祂能給予人的東西(約三4,四11,六52,七15、35,八22,九39,十一50)。 那位撒瑪利亞婦人若是早知道『上帝的恩賜』(約四10),她便會曉得耶穌擁有湧流不息的活水。
永生在約翰的觀念中,最首要的恩賜顯然是永生。世界就是死(約五24),但耶穌卻將生命賜給信祂的人,使他們出死入生(約一4,三15-16、 36,四14,五24,六35、47,八12,十10)。耶穌強調『永生』次數之多(出自祂口的超過20次),是符類福音望塵莫及的;它亦幾乎取代了它們 所用的『上帝的國』詞彙。耶穌甚至稱自己是『生命』(約十一25,十四6)。有些時候,祂會以比喻來說明這恩賜,例如『活水』(約四14),或『生命的糧』 (約六33):它們的本意都是說明人要以信心接受耶穌和領受祂的恩賜。吃喝基督(約六33——可能是暗指聖餐),就是得著生命。耶穌與尼哥底母談道時,所用的比喻就是重生——因著與上帝深深結連而得著生命(約三15-17)。
光我們在光的比喻中亦找到近似的看法。八章12節將光和生命相提並論:『我是世界的光,跟從我的,就不在黑暗裡走,必要得著生命的光。』
其 次,書中的耶穌彷彿正接受審訊,作者以見證來證明祂的身份和證實祂所宣稱的真理。施洗約翰、撒瑪利亞的婦人、眾門徒、十字架前的見證人,甚至是 作者本人,都紛紛作出了見證。在第五章耶穌所行的神蹟中,父神和上帝的話在祂的辯護中都同樣為祂作見證。這種為耶穌累積『證據』的做法,使許多解經家認為 約翰福音是以一個審訊的形式作為主題。耶穌要接受猶太教的審訊。那些讀這福音書的人——就像在故事中出現的人物——都必須對耶穌宣稱的真理作出判決。
第三,我們在『神蹟之書』看見耶穌在重要的猶太人建制和節期中亮相,並且採用它們來像征祂本身的位格或使命。對於禮儀用的水(約二9-11)、聖 殿(約二20-22)、拉比的教導(約三1-15)和雅各井(約四13-15)的宗教價值,都一一被基督所取代。耶穌亦同樣地在安息日(約五章)、踰越節 (約六章)、住棚節(約七至八章)和修殿節(約十章)中出現,親身取代了這些節期所給予的祝福。
基督的恩賜那些真正認識耶穌和真心相信祂的人,都會得著上帝的恩賜。毫無疑問,約翰的意思是我們看見基督徒的生命都是由這些恩賜構成的。惟獨那些屬於耶穌羊圈的人,才擁有這些恩賜(約十1-10),對於那些活在黑暗世界中的人,基督的恩賜仍是神秘莫測的。約翰福音中那些帶有嘲弄意味的反問,目的在於表明非信徒的徹底誤解:他們未能夠充分認識耶穌和他的使命,或是祂能給予人的東西(約三4,四11,六52,七15、35,八22,九39,十一50)。 那位撒瑪利亞婦人若是早知道『上帝的恩賜』(約四10),她便會曉得耶穌擁有湧流不息的活水。
永生在約翰的觀念中,最首要的恩賜顯然是永生。世界就是死(約五24),但耶穌卻將生命賜給信祂的人,使他們出死入生(約一4,三15-16、 36,四14,五24,六35、47,八12,十10)。耶穌強調『永生』次數之多(出自祂口的超過20次),是符類福音望塵莫及的;它亦幾乎取代了它們 所用的『上帝的國』詞彙。耶穌甚至稱自己是『生命』(約十一25,十四6)。有些時候,祂會以比喻來說明這恩賜,例如『活水』(約四14),或『生命的糧』 (約六33):它們的本意都是說明人要以信心接受耶穌和領受祂的恩賜。吃喝基督(約六33——可能是暗指聖餐),就是得著生命。耶穌與尼哥底母談道時,所用的比喻就是重生——因著與上帝深深結連而得著生命(約三15-17)。
光我們在光的比喻中亦找到近似的看法。八章12節將光和生命相提並論:『我是世界的光,跟從我的,就不在黑暗裡走,必要得著生命的光。』
世界已死 (所以需要生命);同樣地,世界是一片黑暗,需要有光來照明(約一5,十一1O,十二35-36、46;約壹二8、11)。耶穌甚至稱自己就是『光』(約 一9,三19-21,十二46;約壹一7)。
救恩耶穌也藉著賜生命來賜人救恩。基督呈獻一個機會——人可以選擇接受祂而出死入生,亦可以不信祂而繼續活在罪中,直至審判臨到(約十二 46-48)。生命不單是一種知識或智慧,也是耶穌犧牲受死的結果。耶穌降世的目的,是為了給人清除罪孽(約壹三5;參約壹二2,四10)。施洗約翰便是以類似的說話來介紹耶穌:『看哪,上帝的羔羊,除去世人罪孽的!』(約一29)
救恩耶穌也藉著賜生命來賜人救恩。基督呈獻一個機會——人可以選擇接受祂而出死入生,亦可以不信祂而繼續活在罪中,直至審判臨到(約十二 46-48)。生命不單是一種知識或智慧,也是耶穌犧牲受死的結果。耶穌降世的目的,是為了給人清除罪孽(約壹三5;參約壹二2,四10)。施洗約翰便是以類似的說話來介紹耶穌:『看哪,上帝的羔羊,除去世人罪孽的!』(約一29)
即使十二章24節這個簡短的比喻,也清楚表明這點:『一粒麥子不落在地裡死了,仍舊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
因此,耶穌在六章51節指出:『我所要賜的糧就是我的肉,為世人之生命所賜的。』耶穌自己亦明白到祂的使 命是要為人犧牲,甚至付上生命的代價。
耶穌一次又一次地提到祂要『被舉起』——這正是祂被釘十字架和離開人世的象徵,亦是祂一直等待要來的『時候』(約二4,十二23、27,十三1,十七1)。在第十章的牧羊人的講論中,祂用了非常生動的方式去形容祂這種自願的犧牲,並這犧牲如何救回羊群的性命。
約翰福音有別於符類福音的是耶穌經常談及聖靈的恩賜。聖靈在耶穌受洗的時候降下,和祂永遠同在(約一32-33),與他的生命不能分割(約三 34,六27)。甚至耶穌的說話都是靈和生命(約六63)。經文形容耶穌就像一個容器,聖靈在祂裡面湧流不息(約七37;四10的活水可能是另一個有關的 比喻)。但與此同時,經文亦一再告訴我們,要等到耶穌在十字架上得榮耀之後(約七39),聖靈才會完全賜下(約七39)。在耶穌死去的那一刻,經文暗示聖靈隨著祂將自己的生命傾倒而流出(約十九30、34)。當祂復活之後,祂將聖靈賜給門徒(約二十22)。在約翰的理念架構中,聖靈就是耶穌的靈;聖靈永遠 與門徒同在,就等於耶穌繼續與他們同在一樣(約七四15-31;約壹四13)。
耶穌在樓房的臨別講論中,非常詳細地論及那將要賜給門徒的聖靈。祂有時被稱為『真理的靈』(約十四17,十五26,十六13),無疑是因為耶穌本 身就是真理。耶穌亦為聖靈起了一個新的名稱,就是『保惠師』(約十四16、26,十五26,十六7)。這名稱突顯聖靈是一位與門徒一起、替門徒申訴的辯護者,幫助他們有力量面對世界(約十五18-27,十六8-10)。保惠師將提醒門徒記起耶穌對他們所說過的一切話(約十四26),以及引導他們明白一切的 真理(約十六12-13)。約翰的門徒都清楚知道聖靈確實與他們同在(約壹二20-21),這點亦成為約翰神學中門徒的標記(約壹三24,四13)。
新的群體那些願意相信和跟從基督的人,都會得著上述的恩賜。而且,他們已脫離這個世界和其中的黑暗,組成了一個新群體,並且成為那些追求相交的人 的庇蔭所。這是耶穌的羊群;祂是他們的牧人(約十章)。耶穌是葡萄樹;他們就是祂的枝子(約十五章)。這是一個愛、順服、忠信和敬拜的群體。而且,一如所 料,它將要面對從世界而來的攻擊。
愛的命令按照約翰的理解,門徒的彼此相愛,本質上與父和子之間的愛相同(約三35,十四31)。經文一再重申這條命令(約十三34-35,十五 12、17)。約翰壹書在這方面亦不遑多讓(『愛』字出現達30次之多),同時暗示愛是作門徒的一個最重要特徵。約翰壹書四章12節似乎是約翰有關愛的典 型命令:『從來沒有人見過上帝,我們若彼此相愛,上帝就住在我們裡面,愛他的心在我們裡面得以完全了。』
遵命和作門徒在約翰的倫理觀中,人若不是以具體的方式來表達愛,那種所謂『愛』根本就毫無意義。約翰認為愛就是順服。耶穌亦說過,我們若愛祂,就 必遵守祂的命令(約十四25、21-24)。事實上,祂的命令賦予我們展示愛的機會(約十五17)。因此,在耶穌與彼得的對話中(約二十一15-19), 耶穌是藉著要求彼得喂養和愛護他的信徒,來作為考驗彼得是否真正愛祂的根據。遵命便成了作門徒的憑證:『我們若遵守他的誡命,就曉得是認識他。』(約壹二 3)
約翰期望信徒的屬靈生命和道德行為完全歸上帝為聖(約十36),以及立志與世界分別(約壹二15-17)。信徒並沒有離開這個世界,他們仍住在世界 當中(約十七15-19),因此仍需面對各種試探和罪惡。他們絕不可忽視認罪,因這是重新向上帝立志委身的必須途徑(約壹一8-10)。
信心和堅持在約翰的著作中,『信心』這個名詞僅用過一次(約壹五4),但『相信』這個動詞卻多不勝數(107次)。信心是一種關係,而非理性上的同意。它是對基督這個人作出全人的委身。信徒可以透過不同的方式來表達這種不斷信靠的緊密聯合。約翰強調信徒必須常住在基督裡面,就正如枝子常在葡萄樹上一樣(約十五1-11)。這意味作門徒就要與上帝有親密的聯合和相交。約翰壹書詳述信徒如何得以住在祂裡面(約壹二24、28,三6)。但這並不表示我們是孤獨的;耶穌亦住在我們裡面(約十五4)。因此,兩者是互相聯合和共融的。『住在裡面』這種表達方式,也適用於形容耶穌和父神之間的關係。父亦住在我們裡面,而我們也在祂裡面(約壹二24,三24),當然還有聖靈,祂也在我們裡面(約十四17)。事實上,約翰這種『住在裡面』的表達方式,已包含三位一體思 想的雛型。
約翰的著作較少關注教會的敬拜,不過,其中某些經文卻往往被視為指向信徒敬拜的通道。四章23至24節的教導預言到了某個特定的時候,真正的敬拜將不再侷限於撒瑪利亞或耶路撒冷,人將會以心靈和真理敬拜上帝。對於約翰壹書的受眾,這個時刻已經臨到,因此,這種敬拜生活亦很可能是他們實踐的目標。
對於約翰是否熱衷於聖禮一事,學者也多有爭論。某些學者認為聖禮的措辭在他的著作中屢見不鮮;另一些則認為只屬一般。我們特別在第三章耶穌與尼哥 底母的對話,以及第六章的踰越節講論中,分別找到有關洗禮和聖餐的暗示。兩者都有禮儀的隱喻(藉著水重生/分享基督的肉和血),但隨即出現有關聖靈的講 論。在尼哥底母有關重生的講論中,焦點全放在聖靈上;水並非重點。六章63節同樣指出,賜人生命的乃是靈,會朽壞的肉體是無益的。
綜觀而言,約翰對心靈敬拜的看法並非源於一種僵化了的聖禮主義;相反地,約翰審慎地批評禮儀在敬拜中的角色。假若在敬拜中沒有聖靈的臨在,它比撒瑪利亞人的敬拜好不了多少。
在世上所面對的衝突約翰的著作貫徹始終地反映出二元論的世界觀。他一再提醒信徒,他們不再屬於這個世界(約十五19),因為世人已公然敵對耶穌和祂的門徒。耶穌的經歷成了門徒的典範:『世人若恨你們,你們知道,恨你們以先已經恨我了。』(約十五18)
當我們讀約翰書信時,會發現當中的信徒群體明顯持守著這種人生觀。世人普遍恨他們(約壹三13),因為世界是伏在那惡者的權勢之下(約壹五 19)。世界藉著宗教上的敗壞和假教師的道理,帶來錯謬的神學(約壹四3-5;約貳一7),也亦藉著各種試探帶來道德上的衝擊(約壹二15-17)。但慇勤遵守上帝的道和忠心的基督徒,將可勝過世界(約壹五4)。
末 世論是關係到末後的事,在福音書通常是指基督再來前後所發生的事件。然而,有關約翰的末世論卻引來激烈的爭論,因為在符類福音中那些廣為 人知的未來徵兆,在約翰的著作中都付諸闕如。當中幾乎沒有經文形容主再來是歷史最終的高潮,隨之而來便是最後的審判。約翰的末世論因此被形容為已實現的末 世論(RealizedEschatology)。有人嚴厲批評約翰對未來重新詮釋;所有在末世才發生的事情,都成了已有的東西,尤其是聖靈的降臨,這件 事已被屬靈化,象徵基督的再來。當耶穌說時候將到,如今就是了的時候(約四23,五25,十六32),祂所暗示的那種應驗,是新約其他地方所找不到的。然 而,約翰的著作仍然表達了一種未來的向度。不單耶穌預言信徒將來要遭受苦難和逼迫(約十五18-25),約翰更在約翰壹書二章18至19節預言敵基督的來 到。此外,約翰還預言在末日的復活(約六39、44、54,十一24),以及最後的審判(約五25-29,十二48)。耶穌應許我們,祂先我們去,是為給 我們預備與祂同在的住處(約十四3)。到了約翰福音的結尾,復活的基督在結束談話的時候,打發了彼得對於主所愛的那門徒一直不死、要等到主再來的查問(約 二十一22)。
儘 管我們在約翰的著作中可以找到未來派的末世論,但約翰的神學始終是堅定地強調目前。約翰所強調的, 是如今耶穌在聖靈中,給基督徒群體賜下祂的同在和恩賜。教會在熱切盼望將來臨到的同時,不需要因為耶穌的離去而不知所措。耶穌曾經應許說:『我不撇下你們 為孤兒,我必到你們這裡來。』(十四18)
耶穌一次又一次地提到祂要『被舉起』——這正是祂被釘十字架和離開人世的象徵,亦是祂一直等待要來的『時候』(約二4,十二23、27,十三1,十七1)。在第十章的牧羊人的講論中,祂用了非常生動的方式去形容祂這種自願的犧牲,並這犧牲如何救回羊群的性命。
約翰福音有別於符類福音的是耶穌經常談及聖靈的恩賜。聖靈在耶穌受洗的時候降下,和祂永遠同在(約一32-33),與他的生命不能分割(約三 34,六27)。甚至耶穌的說話都是靈和生命(約六63)。經文形容耶穌就像一個容器,聖靈在祂裡面湧流不息(約七37;四10的活水可能是另一個有關的 比喻)。但與此同時,經文亦一再告訴我們,要等到耶穌在十字架上得榮耀之後(約七39),聖靈才會完全賜下(約七39)。在耶穌死去的那一刻,經文暗示聖靈隨著祂將自己的生命傾倒而流出(約十九30、34)。當祂復活之後,祂將聖靈賜給門徒(約二十22)。在約翰的理念架構中,聖靈就是耶穌的靈;聖靈永遠 與門徒同在,就等於耶穌繼續與他們同在一樣(約七四15-31;約壹四13)。
耶穌在樓房的臨別講論中,非常詳細地論及那將要賜給門徒的聖靈。祂有時被稱為『真理的靈』(約十四17,十五26,十六13),無疑是因為耶穌本 身就是真理。耶穌亦為聖靈起了一個新的名稱,就是『保惠師』(約十四16、26,十五26,十六7)。這名稱突顯聖靈是一位與門徒一起、替門徒申訴的辯護者,幫助他們有力量面對世界(約十五18-27,十六8-10)。保惠師將提醒門徒記起耶穌對他們所說過的一切話(約十四26),以及引導他們明白一切的 真理(約十六12-13)。約翰的門徒都清楚知道聖靈確實與他們同在(約壹二20-21),這點亦成為約翰神學中門徒的標記(約壹三24,四13)。
新的群體那些願意相信和跟從基督的人,都會得著上述的恩賜。而且,他們已脫離這個世界和其中的黑暗,組成了一個新群體,並且成為那些追求相交的人 的庇蔭所。這是耶穌的羊群;祂是他們的牧人(約十章)。耶穌是葡萄樹;他們就是祂的枝子(約十五章)。這是一個愛、順服、忠信和敬拜的群體。而且,一如所 料,它將要面對從世界而來的攻擊。
愛的命令按照約翰的理解,門徒的彼此相愛,本質上與父和子之間的愛相同(約三35,十四31)。經文一再重申這條命令(約十三34-35,十五 12、17)。約翰壹書在這方面亦不遑多讓(『愛』字出現達30次之多),同時暗示愛是作門徒的一個最重要特徵。約翰壹書四章12節似乎是約翰有關愛的典 型命令:『從來沒有人見過上帝,我們若彼此相愛,上帝就住在我們裡面,愛他的心在我們裡面得以完全了。』
遵命和作門徒在約翰的倫理觀中,人若不是以具體的方式來表達愛,那種所謂『愛』根本就毫無意義。約翰認為愛就是順服。耶穌亦說過,我們若愛祂,就 必遵守祂的命令(約十四25、21-24)。事實上,祂的命令賦予我們展示愛的機會(約十五17)。因此,在耶穌與彼得的對話中(約二十一15-19), 耶穌是藉著要求彼得喂養和愛護他的信徒,來作為考驗彼得是否真正愛祂的根據。遵命便成了作門徒的憑證:『我們若遵守他的誡命,就曉得是認識他。』(約壹二 3)
約翰期望信徒的屬靈生命和道德行為完全歸上帝為聖(約十36),以及立志與世界分別(約壹二15-17)。信徒並沒有離開這個世界,他們仍住在世界 當中(約十七15-19),因此仍需面對各種試探和罪惡。他們絕不可忽視認罪,因這是重新向上帝立志委身的必須途徑(約壹一8-10)。
信心和堅持在約翰的著作中,『信心』這個名詞僅用過一次(約壹五4),但『相信』這個動詞卻多不勝數(107次)。信心是一種關係,而非理性上的同意。它是對基督這個人作出全人的委身。信徒可以透過不同的方式來表達這種不斷信靠的緊密聯合。約翰強調信徒必須常住在基督裡面,就正如枝子常在葡萄樹上一樣(約十五1-11)。這意味作門徒就要與上帝有親密的聯合和相交。約翰壹書詳述信徒如何得以住在祂裡面(約壹二24、28,三6)。但這並不表示我們是孤獨的;耶穌亦住在我們裡面(約十五4)。因此,兩者是互相聯合和共融的。『住在裡面』這種表達方式,也適用於形容耶穌和父神之間的關係。父亦住在我們裡面,而我們也在祂裡面(約壹二24,三24),當然還有聖靈,祂也在我們裡面(約十四17)。事實上,約翰這種『住在裡面』的表達方式,已包含三位一體思 想的雛型。
約翰的著作較少關注教會的敬拜,不過,其中某些經文卻往往被視為指向信徒敬拜的通道。四章23至24節的教導預言到了某個特定的時候,真正的敬拜將不再侷限於撒瑪利亞或耶路撒冷,人將會以心靈和真理敬拜上帝。對於約翰壹書的受眾,這個時刻已經臨到,因此,這種敬拜生活亦很可能是他們實踐的目標。
對於約翰是否熱衷於聖禮一事,學者也多有爭論。某些學者認為聖禮的措辭在他的著作中屢見不鮮;另一些則認為只屬一般。我們特別在第三章耶穌與尼哥 底母的對話,以及第六章的踰越節講論中,分別找到有關洗禮和聖餐的暗示。兩者都有禮儀的隱喻(藉著水重生/分享基督的肉和血),但隨即出現有關聖靈的講 論。在尼哥底母有關重生的講論中,焦點全放在聖靈上;水並非重點。六章63節同樣指出,賜人生命的乃是靈,會朽壞的肉體是無益的。
綜觀而言,約翰對心靈敬拜的看法並非源於一種僵化了的聖禮主義;相反地,約翰審慎地批評禮儀在敬拜中的角色。假若在敬拜中沒有聖靈的臨在,它比撒瑪利亞人的敬拜好不了多少。
在世上所面對的衝突約翰的著作貫徹始終地反映出二元論的世界觀。他一再提醒信徒,他們不再屬於這個世界(約十五19),因為世人已公然敵對耶穌和祂的門徒。耶穌的經歷成了門徒的典範:『世人若恨你們,你們知道,恨你們以先已經恨我了。』(約十五18)
當我們讀約翰書信時,會發現當中的信徒群體明顯持守著這種人生觀。世人普遍恨他們(約壹三13),因為世界是伏在那惡者的權勢之下(約壹五 19)。世界藉著宗教上的敗壞和假教師的道理,帶來錯謬的神學(約壹四3-5;約貳一7),也亦藉著各種試探帶來道德上的衝擊(約壹二15-17)。但慇勤遵守上帝的道和忠心的基督徒,將可勝過世界(約壹五4)。
末 世論是關係到末後的事,在福音書通常是指基督再來前後所發生的事件。然而,有關約翰的末世論卻引來激烈的爭論,因為在符類福音中那些廣為 人知的未來徵兆,在約翰的著作中都付諸闕如。當中幾乎沒有經文形容主再來是歷史最終的高潮,隨之而來便是最後的審判。約翰的末世論因此被形容為已實現的末 世論(RealizedEschatology)。有人嚴厲批評約翰對未來重新詮釋;所有在末世才發生的事情,都成了已有的東西,尤其是聖靈的降臨,這件 事已被屬靈化,象徵基督的再來。當耶穌說時候將到,如今就是了的時候(約四23,五25,十六32),祂所暗示的那種應驗,是新約其他地方所找不到的。然 而,約翰的著作仍然表達了一種未來的向度。不單耶穌預言信徒將來要遭受苦難和逼迫(約十五18-25),約翰更在約翰壹書二章18至19節預言敵基督的來 到。此外,約翰還預言在末日的復活(約六39、44、54,十一24),以及最後的審判(約五25-29,十二48)。耶穌應許我們,祂先我們去,是為給 我們預備與祂同在的住處(約十四3)。到了約翰福音的結尾,復活的基督在結束談話的時候,打發了彼得對於主所愛的那門徒一直不死、要等到主再來的查問(約 二十一22)。
儘 管我們在約翰的著作中可以找到未來派的末世論,但約翰的神學始終是堅定地強調目前。約翰所強調的, 是如今耶穌在聖靈中,給基督徒群體賜下祂的同在和恩賜。教會在熱切盼望將來臨到的同時,不需要因為耶穌的離去而不知所措。耶穌曾經應許說:『我不撇下你們 為孤兒,我必到你們這裡來。』(十四18)
今天將生命賜給教會的聖靈,正是基督的靈,這靈將一直與教會同在,直至基督的再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