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5日 星期二

聖者耶和華


     在被擄期間,耶和華本身才是信徒的教拜之所(結十一16-20)。

『耶和華如此說,我雖將以色列全家遠遠遷移到列國中,將他們分散在列邦內,我還要在他們所到的列邦,暫作他們的聖所』。

     人們可藉此得知,耶和華本身比建築物,比一切裝飾品更為重要。

總有一天,他還要使百姓歸回到應許之地,『必從萬民中招聚你們,從分散的列國內聚集你們,又要將以色列地賜給你們。』(結十一17)。

在將來的日子,上帝『必從其中除掉一切可憎可厭之物』,代之以新的物品;以西結用了『新靈』、『肉心』、『合一的心』(十一19),來形容這新人的改變。這也正是賽四2一6和耶卅—卅一章所描述的舊異象。

耶和華的榮耀


     以西結書的字裡行間所描述的每一景像裡,都充滿了上帝的寶座(結一4-28)。當以西結坐在迦巴魯河邊時,看見了這異象而蒙召成為先知。上帝寶座的天兵戰車,能靈活地向東、向西、向北、向南旋轉,上帝俱與之同行,象徵上帝也必如此與以西結同在。

     這景像與約翰在啟示錄(四—五)所寫拔摩海島上的經歷非常相似。在穹蒼之上,有寶座的形像,彷彿藍寶石,在寶座形像以上,有『彷彿人的形狀』(一 26)。穹蒼以下有四活物,都以輪子相接,就像底下裝置輪子的現代書桌;而且能自如的向四方旋轉,並不需要機械化的轉彎。四活物如同燒著的火把,從火中發 出閃電,周圍光輝的形狀有如彩紅的顏色。最顯著的當然是耶和華榮耀的形像,他的出現伴隨著火與光明,真是令人生畏。

     這個異象的總意,以西結用一句話來形容︰『這就是耶和華榮耀的形像』(一28)。主的臨在與火同時出現,是以色列人所熟悉的景像。摩西看見了火燒荊 棘而蒙召;曠野飄泊時期,上帝日間以雲柱、火柱引領他們;迦密山上以利亞經歷上帝烈火的大能;而事實上,只有但以理。(但七9的)才費盡心思地描述這位 『亙古常在者』的顯現。所能肯定的是,上帝的出現伴隨著榮耀,激盪以西結油然興起敬拜之心(結一28),因為上帝的同在近在咫尺。耶和華的顯現,使先知得 著安慰,並成了他一生傳揚的中心信息。縱使以色列人陷溺失敗,上帝仍得勝,他的應許絕不落空,他的旨意正在進行。

     上帝仍繼續與他的先知、他的應許、餘民、將臨的國度同在。只是當以色列人偏離主道時,上帝會暫時離開他在地上的居所。在異象中,以西結被帶到聖殿耶 路撒冷(八2-4),就在上帝的家中,猶大人可怖的罪孽處處可見,上帝的榮耀當然再也無法一刻耽留。在那裡,有觸動主怒之偶像的坐位,就是『惹動忌邪的』 (可能是指雅舍拉的柱像!參代下卅三7,15),這事竟發生在上帝的殿中(八3)。此外,尚有動物崇拜(7-13);婦女為撒瑪利亞植物上帝——搭模斯哭 泣的情景(14-15);以及對日頭的敬拜等(16-18)。

     上帝對這些惡跡昭彰的反應,就是以西結十18所說的︰『耶和華的榮耀從殿的門檻那裡出去』。的確,對猶大來說,她的政府、她的假宗教、以及她的宗教制度,在在都顯示出︰『榮耀遠矣!』

歷史的終局


(賽五八至六六章)

     當『先前的事』結束時,末世就啟幕了(四一22;四二9;四三9,18;四四8;四六9;四八3),然後引進上帝的『新事』,包括『新」的認真悔改 (五八至五九),『新』耶路撒冷(六十),『新』天『新」地(六五17-25;六六10-24;參彼後三13;啟廿一1-4)。

     根據六三7-14將會有聖靈的無窮年代,呼召一位新的摩西,領導新的出埃及(11-14節),使他們得著多年前對約書亞所應許的『安息』。正如僕人 怎樣領受聖靈的能力(四二1),這位『受膏者』也將如此。他的確相當於賽六一1的僕人——『主耶和華的靈在我身上,因為耶和華用膏膏我』。在那兒描述了這 使命的喜樂(1-3節),以及信息的內容(4-9節),其中包括︰

  1.『你們倒要稱為耶和華的祭司……和我們上帝的僕役』(6節;參出十九6)。

  2.『永約』將實現(8節)。

  3.他們的『後裔』將在列國中被人認為是上帝真正賜福的後裔(9節)。

     甚至在六一10-11也說出,這位聖靈充滿的彌賽亞僕人的裝備與性格︰『祂以拯救為衣給我穿上』,『使公義和讚美在萬民中發出』。

     在末日救贖主將來到『錫安』(賽五九20),他的穿著將如戰士(五九15-19),並且與一切邪惡罪孽爭戰,特別是賽五七至五九15所描述的那種偽 善的生活樣式。他將賦有上帝的靈與上帝的話(五九21)。自此,耶路撒冷將不再經歷強暴的事,因為主的榮耀將成為他最大的資產(六十章),萬國的財富都將 傾於耶路撒冷,全人類都將來讚美主(六十416)。然後,耶路撤冷高舉的城將永享平安,上帝同在的永遠之光將使日月黯然失色(17-22節)。

     在『報仇之日』(六三4-6)『救贖之年』,審判將臨到列國,上帝將如蹈酒榨般踐踏列國,正如俄巴底亞和約珥的宣告。上帝不變的旨意——重建耶路撒 冷,供上帝的聖民居住——必然實現(六二)。甚至這位英雄的衣服濺上跳酒榨的血(六三1-6;參賽卅四;珥三9-16;及其後的亞十四;結卅八—卅九)。 在這世代即將終結與新世代啟始之際,他要伸冤。

     更新的世界將來到(這是『新』的意義),公義要住在其中,包括新天新地。以賽亞書的樂園景象、和諧的大自然再度活躍眼前(參賽十一及六五 17-25;六六10-23)。死亡將被吞滅(參賽廿五8,末後大衛永恆普世的統治與新政權將開始,只有惡人和終不悔改者永恆痛苦的審判,打斷這幅景象, 他們將永遠在死一般的痛苦中,永遠離開上帝。

     就這樣,以賽亞結束了他壯麗的神學綱要,他所發展的前述神學顯然涉及每一方面,僕人是與早期後裔的教導有關(賽四一8;四三5;四四3;四五 19,25;四八19;五三10;五四3;五九21 ︰六一9;六五9,23;六六22)。關於所賜下的[約』(賽四二6;四九8;五四10;五五3;五 六4,6︰五九21;六一8),不僅提到『亞伯拉罕』(四一8;五一2;六三16)或『雅各](四一21;四四5;四九26;六十16)或『大衛』及『永 約』(五五3;六一8),以賽亞也小心而有系統地在短短廿七章的範圍內,鋪陳上帝的計劃、身位和工作。無怪乎他的神學如此深遠地影響歷世歷代的人們。

耶和華的日子的預言


  先知約珥對將來的國度提供更多亮光。他描述了以色列人和列國將要受的審判,並在千禧年國度的福祉。

  約珥呼喚猶大人悔改,因為蝗蟲之災已經敗壞全國(珥二12至13)。蝗蟲的災難,象徵耶和華的日子的來到(一15),這包括三件事情︰

(Ⅰ)這可以指上帝在歷史上的任何審判;

(Ⅱ)這可以指一次末世的審判;

(Ⅲ)這可以指千禧年國時期的祝福。

如此說來,耶和華的日子是「一個延長的時期,從大災難被提後上帝對待以色列人開始,直至耶穌第二次降臨及千禧年國度,一直延展到千禧年國度之後的新天新地」。約珥用了二章18節至三章21節這段篇幅,來形容末世耶和華的日子,他提到祝福,也提到審判。

  約珥勸喻百姓悔改,他描繪將來以色列人悔改的情形︰「耶和華就為自己的地發熱心,憐恤他的百姓」(二18)。

約珥形容將來上帝要在千禧年國度中賜福給以色列人︰

(Ⅰ)那地出產豐富(二21至27);

(Ⅱ)以色列人生活安康(二26);

(Ⅲ)耶和華要住在百姓當中(二27);

(Ⅳ)聖靈要澆灌以色列人(二28至32)。

  將來賜福的日子,同時也是以色列人的敵人被滅的日子。以色列人悔改之後,上帝要根據列國怎樣對待以色列人,審判他們(三2至6),耶和華要得著尊榮,他要審判列國(三9至17)。

世界要認識上帝是以色列人的上帝,是住在耶路撒冷中的上帝(三17),約珥描述末日時,上帝的福氣要臨到以色列地(三18至21﹞。上帝叫他被贖之民成為聖潔的計劃,要在那一天完成。耶路撒冷要成為聖潔,住在耶路撒冷的,也要成為聖潔,歸給耶和華(三17)。

第五個國度的預言


  但以理詳細記述了屬世國度的崩潰,和彌賽亞國度的建立。

  上帝賜給但以理解夢和解釋異象的恩賜,讓他能講解末世的計劃。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作了一個夢,但以理解釋這個夢,是指以色列人受外邦人管治的時期。夢中的 四個國家是︰巴比倫、瑪代波斯、希臘及羅馬(但二36至43)。這四個國度結束後,但以理又看見另一個永不毀滅的國度︰「當那列王在位的時候,天上的上帝 必另立一國,永不敗壞,也不歸別國的人,卻要打碎滅絕那一切國,這國必存到永遠。」(但二44)這就是那第五個國;這是彌賽亞的國度。第五個國將前四個國 用「非人手鑿出來的」石頭砸碎,這說明了彌賽亞的國度不是由人建立的。(但二45)

  另一段相關的經文是第七章,那章形容相同的外邦政權,被一位人子(彌賽亞的稱號)毀滅,這國度是從「亙古常存的」(但七13至14)。悔改的希伯來人,會 在新的國度中興盛繁衍(但七27)。但以理再進一步講及「七十個七」(四百九十年),這七十個七,是與希伯來人有關的,說明上帝對付罪惡的計劃(「要止住 罪過,除淨罪惡,贖盡罪孽」,但九24),和上帝在地上設立公義國度的計劃(「引進永義,封住異象和預言,並膏至聖者」,但九24)。六十九個七(四百八 十三年)已經在歷史上應驗了,預言最後的實現,是基督的死,那是主後33年的事(但九26)。最後一個七(七年)是將來的事情,以色列人要在大災難和「必 有一王的民來」(但九26)的情況下受苦。這王(一般稱為敵基督)壓迫以色列人,但他自己也被毀滅(但十一45),以色列人要從苦難中獲救,那些死去的人 要復活(但十二1至2)。但以理形容這次復活「有得永生的」,也有「永遠被憎惡的」(但十二2)。這兩次復活之間,無疑是被千禧年隔開了。

  但以理詳細描繪末世的情景。上帝是至高者,他憑自己的旨意而行,按自己的心意結束這個時代(但二21,四35)。敵對上帝和上帝的真理的外邦政權,都被征服和毀滅;受苦難的以色列人,將獲得拯救,並在千禧年國度中建立。上帝的榮耀要在將來的國度中彰顯(但十二3)。

更新敬拜的預言

 

  以西結先知形容在千禧年國度中,以色列人在聖地上復興、重生和有更新的敬拜。

  在尼布甲尼撒王毀滅聖殿(主前586年)之前,上帝的榮耀已經離開聖殿(結十一23)。這是因為以色列人拜偶像、背道,干犯上帝的聖潔,他們已經違背摩西 之約,背棄信仰,但是將來有一天,以色列人要在聖地上重新復興(結三十六1至三十七28),在千禧年國度中,他們將會在新的聖殿裡敬拜上帝(結四十5及以 下)。以西結形容上帝的榮耀從東面回到這個未來的新聖殿,東面就是以前上帝的榮耀離開聖殿的地方。(結四十三2至4)

  以西結再作詳盡的討論,形容一個悔改及復興的民族,在千禧年國度聖殿的新環境中敬拜上帝。以西結書三十三至四十八章,是談論末世的事情,形容上帝怎樣叫聖 地的聖民悔改和夏興。以大衛為稱號的彌賽亞,要作他們的君王和牧者(結三十四23至24)。上帝要帶領他們回歸聖地,在那裡安享和平安舒的國度(結三十六 1至三十七28)。希伯來人要悔改,上帝要賜給他們一個新心,將聖靈放在他們裡面(結三十六25至27)。當耶和華毀滅了他們北方的敵人(結三十八1至三 十九6),那地便被潔淨,預備在千禧年的敬拜。四十至四十八章詳細形容了千禧年國度的敬拜情形。


  千禧年國度的聖殿,至少有五個主要的目的。

 (I)彰顯上帝的聖潔……百姓因著拜偶像(背逆﹞,觸犯了耶和華的聖潔和管治,引致審判臨到罪惡的以色列人,和附近犯罪的各國。審判過後,上帝的恩典要臨到這個回頭的浪子……

(Ⅱ)為上帝的榮耀安排一個居所……這是「我寶座之地,是我腳掌所踏之地,我要在這裡往,在以色列人中,直到永遠」(四十三7)……

(Ⅲ)保持祭祀的記念。這祭祀不再是救贖的祭祀,而是在耶和華榮耀的顯現前,保留一個記念性的祭祀,說明救恩已經完成……

(Ⅳ)作上帝管治的中心點。上帝的榮耀要住在聖殿裡,這不但要說明聖殿是上帝的住處和敬拜上帝的所在,也說明了聖殿是上帝管治的中心點。「這是我寶座之地」(四十三7)……

(V)要勝過咒詛(四十七1至12)。先知在異像中看見,在聖殿房子的門檻以下,有河水向東面直流,不斷湧入,進入死海,醫治死海的水……這是一種賜生命的水。先知看見河的兩岸長滿樹木,有不枯萎的葉子和不落的果實,可作藥物,也可作食物。

  以西結預言的開始,先是形容上帝的榮耀(結一4至28)。在該書的結束,又形容上帝的榮耀要在千禧年國中回來(結四十三2)。以西結更形容上帝的審判和上帝怎樣勝過罪惡,好讓他的榮耀,可向以色列人及世界各國彰顯。

皇室詩篇與國度


     皇室詩篇浸潤在大衛王朝的意識型態中,並且以上帝向大衛的應許和誓約為前提。它們自成一體,以大衛式君王為中心,他是耶和華的兒子,住在錫安這個蒙揀選的城中,統治著耶和華的百姓,他也是應許的後嗣。

     詩二列出一項對比,列國敵擋主和他的受膏者,上帝以封立他的兒子——大 衛式 君王——來回答他們︰

  說,我已經立我的君在錫安我的聖山上了。

  受膏者說,我要傳聖旨,耶和華曾對我說︰

    『你是我的兒子,我今日生你,

  你求我,我就將列國賜你為基業,

    將地極賜你為田產。』

                              ——詩二6-8

     因此,他以上帝兒子的身份統治世界。在此,不是說大衛的家室將永存不朽,而是大衛這個人與上帝建立親子關係的勝利結論。學者解釋這種個人的王位如下︰

  在這些字眼中,它認定他親密地歸屬於他,甚至授與他個人的王位。『我已經生你』比 起單說『我的兒子是你』有更強烈的暗示。這位彌賽亞君王領受了從上頭來的更高生命,就說話者的情況而言,這種尊位的頒授,限於某一特定的時間。『今日』就 是他彌賽亞的誕辰,不論這一日是他表面上首次承受這職份的時刻,或是藉著先知信息或個人默示向他顯現其內在之偉大的時候。

     幾世紀後,保羅『標出』在彌賽亞的一生中,『今日」是指復活的那日(徒十三30-33),在這一天,他以大能顯明是上帝的兒子(羅一3-4)。

     在西乃山上帝的顯現(7-15節),無敵的大衛王(31-46節),詩十八及撒下廿二的平行經文,這些形成一幅美麗的組合,勾繪出大衛的得勝與凱旋。結果,上帝的名在萬國面前得著稱讚,並且這約也持續到永遠(詩十八47-50)。

  詩篇廿、廿一篇並列有懇求(廿4)與回答(廿一2),詩廿一有無數的祝福,正是以歡欣感恩應答詩廿中祈求的得勝。這些仇敵的猛烈攻擊,使情勢遠超 任何 君王勢力所能敵擋的,因此,他再一次呼籲這位彌賽亞(廿一9b-12)。

  在詩四五6大 衛之 君被稱做Elohim(上帝)。以色列的審判者也代表上帝,也被稱作Elohim。因此,來到審判官面前的莊嚴程度,正如來到上帝面前一般(出廿一6;廿二8,9,28,參詩八二1,6)。然而,詩四五6的宣告,比出埃及記對審判官的宣告,有過之而無不及︰

  上帝啊,你的寶座是永永遠遠的,你的國權是正直的。

     如此一來,不僅王的職份與上帝認同,這位王的位格與王朝,也像上帝一樣存到永遠(注意2,16-17)。在詩八九26-27,大衛被稱為上帝的兒子,是他的長子,是『世上最高的君王』。因此,在詩四五,藉轉喻稱他的寶座為Elohim(上帝)。這樣,上帝如何站在天上,大衛也被膏立,作為上帝國度在地上的象徵與保證。要描述人與上帝這種獨特的親子關係,人類語言總是顯得詞窮。

     新約作者也未忽略這節經文的衝擊力(來一8-9),這段信息所蘊藏的奧秘,就是詩人所說的這位『上帝』,是上帝膏立了他自己。

     詩七二篇強調大衛國度的公義、蒙福、永無止境和普世性的擴展。根據撒下廿三1-7這些字眼的提示,詩七二6-7描繪出一位 公義的 君王,如太陽,又如甘霖臨到他的臣民。當他們興旺時,王國的領域也永無窮盡。總結來說,16-17節的皇室祝福,讓我們想起創世記上帝學及摩西在利廿六及 申廿八的祝福。

     對撒下七最詳細的註釋,可於另一首皇室詩篇八九篇找到,在3-4節,19-37節,詳細註釋了大衛之約;38-51節是惋嘆王朝的沒落,並祈求上帝 繼續信守他對大衛的應許。同樣地,另一首皇室詩篇一○一篇,乃是求上帝引導上帝所揀選的政權。在新約中最常用的詩篇乃是一一○篇,在該篇中,詩人將祭 司和 君王職份集中於彌賽亞一身,正如這整個國家已受命為祭司的國度、聖潔的國民,如今,大衛王朝也繼麥基洗德之後, 成為 君尊的祭司。麥基洗德的歷史與生平,與最早得著應許的老人亞伯拉罕平行,在巴蘭的預言中,這位要來的新大衛手中,執掌著致勝的王權,他征服性的統治會將所 有仇敵撕得粉碎。

     顯然,大衛已制定一日,反映上帝已經賜亞伯拉罕——這位得應許的老人——大獲全勝,他抓到四位米索波大米王(創十四)並且得勝,在回家途中停下來, 奉獻什一給撒冷(耶路撒冷)的祭司,此時,他感到更新(詩一一○7),有如喝了冷冽的泉水。同樣的應許,也是屬於大衛的。因此,他在戰爭、國度與王朝的成 果,也一如亞伯拉罕。

     詩一三二篇將約櫃進入耶路撒冷,與向大衛王朝的起誓結合。代下六41-42引用了8-10節,顯示本詩用於所羅門獻殿之時。自此約櫃也終止了長途的旅程。現在,上帝已經建立了國度,聖殿完工了,在所羅門的獻殿中,上帝的同在達到至極。

      最後一首皇室詩篇一四四篇,相當於詩十八篇。大衛在將臨的時代要唱『新歌』,重新恢復上帝救贖的模式(詩九六1;九八1;一四九1;參啟五9;十四3)。

     更有意思的是,發生在王身上的事實,也同樣臨到百姓身上,他們的生命緊密相連,攸戚相關。當王行事公義、信實,就有繁榮蒙福的結果(詩十八;四五6-7;一○一)。

當然,當王遭棄絕時,百姓也被棄絕。如此一來,王就成為上帝賜福與審判的管道。對最後一位大 衛之 君,或新大衛王,也是如此。唯有他的國永無窮盡,他的統治是公義、公平、而且各方面都臻於完美。

約櫃與國度


     沒有一件事物比約櫃更能與耶和華的同在和權柄緊密連結的,在撒上四1至七2的約櫃史中尤其可見。撒下第六章也強調,它對大衛將要承受之國度的重要 性。將約櫃引進耶路撒冷,乃是一項中立的政策,其目的是將接近邊陲獨立的猶大和北方支派包圍起來。因此,此舉對建立一涵括全以色列的國度,是非常重要的。

     將大衛、國度和最為人所喜悅的崇拜相連結,對一個上帝聖王權而言,是無庸爭議的。首先,讓我們追溯約櫃故事的發展,就可以清楚看見這點。

     出廿五10-22記錄了建造約櫃的計劃書;出卅七1-9說明,實際建造是由比撒列負責。在曠野漂流中,主的約櫃在以色列前頭行了三天,為他們尋找安歇的地方,(民十33-34);在『約櫃之歌』中充分表現了這『櫃』的重要性,它相當於耶和華的同在(aron;參創五十26,約瑟的『棺柩』;在王下十二9;及代下廿四8,耶何耶大的奉獻『箱』)︰

  約櫃往前行的時候,摩西就說︰『耶和華啊,求你興起,願你的仇敵四散,願恨你的人從你面前逃跑。』約櫃停住的時候,他就說︰『耶和華啊,求你回到以色列的千萬人中。』                              ——民十35-36

     從另一方面來說,當以色列擅敢憑已意發動攻擊,而沒有主的約櫃同往時,他們就遭到慘敗(民十四44)。然而,當他隨著以色列的行伍前進,同渡約但河(書三至四章),圍繞耶利哥,(書六),這個國家就旗開得勝。只有在以色列人犯罪時,約櫃的有效性才會破壞。

     當約櫃由示羅挪移,陷於非力士人之手(撒上四至五章),此事唯一的結論就是以迦博——上帝的榮耀離開了。然而,他在非力士人當中,也顯出莫大的權 能,以致他們只有把它運到伯示麥,以免遭到進一步的審判(撒上六);在這其間,約櫃所到之處,每座非力士城皆染上鼠疫;當大衛正將約櫃運回耶路撒冷途中, 烏撒因任意伸手扶住搖搖欲墜的約櫃,而遭擊殺(撒下六)。在這種情況下,這些人才留意到對待聖潔之上帝的條例。為此,他們比那些因無知用手觸摸約櫃,並用 牛車運送約櫃的非力士人,理當承受更大的定罪。

     撒下第六章和詩篇一三二篇是約櫃故事的高潮,在這兩處經文中表明,它的功能和意義與上帝的同在密切相連。『約櫃在那裡,耶和華也臨在那裡。』   然而,上帝同在所表達的含意到底是什麼呢?到底約櫃是(1)見證上帝同在,(2)耶和華臨在的保證,(3)他臨在的誓約或證據,(4)上帝的居所,(5)視同耶和華本身,或(6)他臨在的延伸或代表呢?基本上,這是他同在的誓約,因為這種同在不是自動化或機械化的。在撒上四1至七2,以色列人發現,唯有他們『滿懷信心地持守他的同在』,他才會與他們同在。約櫃不僅僅是聖物,只有外在的表現或只是存乎一心,這是主不會滿足的。對他而言,內在和外在的兩者都是重要的。

     耶和華的登基為王也和約櫃與救贖的居所相連結。他的尊名是『坐在二基路伯上萬軍之耶和華』(撒下六2;參撒上四4;王下十九15;代上十三6)。這名字 用於約櫃時,是指上帝的『無所不在、權能和榮耀。』他同時也說到他謙卑俯就的本性、他內住的特質,以及他位格的真實。

     因此,在撒下六17,從大衛帶著約櫃進入帳幕,以致他有能力建殿,逐漸建立上帝賜給他的國。約櫃和大衛的國這兩個主題,乃是詩一三二的主題,這篇詩 篇是慶賀上帝向大衛所起的誓,並紀念約櫃的歡呼歌唱︰『耶和華啊,求你興起,和你有能力的約櫃同入安息之所……因你僕人大衛的緣故。』(詩一三二 8-10)。

應許的國度

  有6處宣告提到大衛國度的永恆性(撒下七13;16,24,25,26,29),但這份賜給大衛的禮物,是『一張無限有效的空白支票嗎?』

     而在撒下廿三5,大衛自己對同樣的應許,卻稱之為永約,他準確的話是說︰『上帝卻與我立永遠的約,這約凡事堅穩,關乎我的一切救恩和我一切所想望的,他豈不為我成就麼!』   在大衛的皇室詩篇,重複著同樣的思想(廿一6-7[7-8])。在那兒說到,他歡喜快樂,因為上帝將『使他有洪福,直到永遠』,並且『至高者的慈愛必不搖動。』
      詩八九28、37 「29-38」也註釋了該約的不可改變,存到『永遠』(28,29,36,37),『如天之久』(29節),『如日之恆』 (36節),『如月亮永遠堅立』(37節);上帝『必不背棄也不改變(他)口中所出的』(34節);他『指著自己的聖潔起誓,決不向大衛說謊』(35 節)。

    然而,對條件的爭論仍然相當盛行,這約不可能破裂嗎?
   『你的家子守我的約,和我所教訓他們的法度,他們的子孫必永遠坐在你的寶座上。』(詩一三二12;參撒下七14b-l5;王上二4;八 25;九4-5;詩八九30-33)。   毀約或條件只是指約的利益會有個別個人性的失效,卻不能影響約的代代傳承。因此,上帝對大衛堅守他的忠貞與約的永恆,不論他的嫡系會出現怎麼不肖的繼承者。在這種情況下,他會『察出他們的錯』。   然而,上帝的亞伯拉罕之約、大衛之約,以致新約,卻仍保證無誤(參耶卅一32;來八8)。

    這份無條件的禮物明顯地受到上帝的保障,不受後來繼位子孫犯罪的影響。在這些土地或王朝讓授的條約中,也會有所遲延,或個人性的沒收。仍然是一路傳到下一 代,不得落入這特別家族之外的任何人。因此,以大衛的情形而言,可能會有不肖的子孫,但這約卻永遠不會從這個家族中吊銷,因為這是『永約』。    

揀選的居所


    申命記神學中遭最激烈辯論的句子,即所謂將獻祭集中在單一聖所一事。申命記宗教儀式的要求顯然超越了西乃『約書』的祭壇律例︰

你要為我築土壇,在上面以牛羊獻為燔祭,和平安祭凡記下我名的地方,我必到那裡賜福給你。                 ——出埃及記廿24

     也就是說,西乃律例把獻祭限定在有上帝同在的地方——即上帝指定記下他名的地方,因他曾在那裡與他的代表或子民會面。

但是當申命記吩咐以色列人要︰

在耶和華選擇為立他名的地方(申十二5,11,21;十四23-24;十五20;十六2,6,11;廿六2)



在耶和華所選擇的地方(申十二14,18,26;十四25;十六7,15-16;十七8,10;十八6;卅一11;書九27)

尋求主的時候,是在更動西乃山的指示嗎?

  申命記與出埃及記的律法部堅持,獻祭的地方必須由耶和華指定和選擇,而非由人決定。不可『在你所看中的各處』獻祭(申十二13)。

  仔細研究申命記十二章的背景發現,其中的對比並不是在許多耶和華的祭壇和特定的祭壇之間,而是在為將要除名之別上帝所立的祭壇和耶和華之名要居住的『地方』(2-5節)之間。因此,申命記不但沒有廢止,反而是確立了西乃律例。我們再一次聽到有一個『地方』,耶和華要在其中『使他的名被記念』(或『居住』),可以在那裡獻上祭物和供物,帶來的結果則是祝福。

  然而,學術界過去都把注意力集中在申命記十二5,14中『地方』這個名詞的冠詞和數目上。Oestreicher認為,這裡的冠詞是個別性的而非限定性 的,而『在你那一支派中』(14節)這句話裡沒有冠詞,從申命記廿三16﹝17﹞奴隸逃亡的相似句子來看,其所指的是普遍現象。因此,申命記十二14的翻 譯應該是︰

耶和華從你們各支派中所選擇的各處。

  單數的『這地方』指的是一類而非單一的地點,即使在申命記廿三16也是一樣。

  但是,E.W.Nicholson反對這樣的類比。申命記廿三16之律法的主體是某一的人,也就是尋找避難所的亡奴;然而,申命記十二5—7之律法的主體則是耶和華。還有,若說單數的『地方』,作者指的是『耶和華從你們各支派中所選擇的各處』,那也很奇怪。Nicholson與Oestreicher持相反的論點,可能是很正確的。並這仍不表示這樣的說法是支持祭壇中央化的假說。其主題不在於耶和華的一個祭壇與耶和華的許多祭壇之間的對經——經文本身根本沒有討論這個題目。它只是說到百姓抵達迦南之後,耶和華要將他的名記在一個尚未命名的地方。事實上,申命記廿七1-8要在以巴路山上築壇的命令,為祭壇中央的理論興起致命的裂痕。『這裡明顯地命令了律法所禁止的,更糟的是,還用了出埃及記廿24的話。一般認為,這是申命記已廢除的』。

  申命記所教導的,充其量只是當耶和華幫 助以色列人『承受』迦南地得到『安息』(申十二10-11)之後,他要在那裡選擇一個地點,就像他過去曾作過的一樣。他要『使他的名居住』在他所選擇的地 方。這個應許把族長時期的以馬內利神學,與摩西時期的會幕榮光神學連結在一起。正如上帝從萬民中揀選一個人——亞伯拉罕——並從雅各的十二個兒子中揀選一 個支派——猶大——同樣,他現在要從其中一個支派選出一個地方,他的名要居在其中;他要在那裡居住(十二5),以色列人要來敬拜他。在許多方面它所發揮的 功能和會幕許久以來所發揮的功能一樣。

安息之地


     應許的漸進啟示中增加了一項新的條款,即以色列人要『安息』。此安息極其特殊,以致耶和華要稱之為他的安息(詩九五11;賽六六1)。應許主題中就是這一點,為民數記末了和大衛時代之間提供了一個連結點︰這個時期相對的首尾兩處經文,分別是申命記十二9一10和撒母耳記下七1,11。

     在族長的應許中,未曾杷『安息』當作是上帝將來要賜給族長或以色列人的應許之一。可是,當它第一次出現在申命記十二9時,可以推測可能百姓已經對它耳熟能詳了;

  因為你們還沒有到耶和華你上帝所賜你的安息地,所給你的產業。

     然而,必須注意的是,早在出埃及記卅三14,當摩西領以色列人出埃及時,他已經應許『安息』。後來在申命記三20,摩西再一次應許,當他的同胞得到迦南地 後,『安息』將即刻臨到他們。這兩個字都與申命記十二9所用的辭彙同語根。的確,希伯來文」安息」這個字根,為大半的字提供了安息的概念。

     在雅各對以薩迦的祝福中,賜給他的那塊地稱為『安息之地』(創四九15)。到此為止這個用法還沒有專門化。但是在後來的經文中,像是申命記十二9; 列王紀上八56;歷代志上廿二9;以賽亞書廿八12 ,和彌迦書二10,無可否認的是強有力地聯結了地理上、空間上和物質上的『安息』。此『安息』乃耶和 華要『栽種』其子民的『地方』,他們生活在其中就不再受干擾。然而,這『安息』不只是指地理上的。而是上帝同在停駐(在曠野——民十33)或居住的所在 (代上廿八2;詩一三二8,14;賽六六1)。為此,大衛在詩九五11特別強調,信靠順服是進入這安息的基礎。這個條件是必須留意去行的。

    到目前為止,『安息』指的是當他們得到承受為業之地後在該地的生活素質。耶和華自己要賜以色列在該地的安息(申三20;十二10;廿五19)。因此,約書亞記廿一44-45為此應許及其實際性作了概說︰

    耶和華照著向他們列祖起誓所應許的,在四境中賜給他們『安息』。他們一切仇敵無一人在他們面前站立得住,因耶和華已將一切仇敵都交在他們手中。耶和華應許賜福給以色列家的話,一句也沒有落空,都應驗了。

    但這話造成了一個難題。若約書亞已應驗所應許的安息,其後在撒母耳記下的宣告又算什麼?再往後,所羅門又怎能被稱為『安息之人』(代上廿二8;王上八 56)?還有,我們該怎樣來瞭解屬靈和物質層面的安息?這些問題的解答,可以在舊約的應驗觀裡找到。在上帝單一計劃的成就上,每個特定的世代都會領受屬於 它們的一份。這點立刻成了確認上帝永存話語的一部份,也成了應許應驗的一部分期款。接著,它又同時成了安息這個詞與終極應驗相連的媒介,因為週期性的分期 式應驗,對於終極事件極為重要。因此,在作者的心目中有一個單一的意義,縱然他可能知道或經歷過該單一意義的多重應驗!所以,甚至在土地這方面,我們都不 能以為應許已經發揮到最終的影響力。由是,對十二支派而言,安息並非僅止於進入和分地而已;它也要成為遍及全地的最後狀態。因此,以色列人進入該地之後, 她被警告只有持續遵守上帝誡命,才能享受上帝定意要賜予的生活素質(申四10;十二1;卅一13)。在應許可以說已完全應驗之前,以色列人得地得到什麼程 度也一樣的重要。司提反在使徒行傳七4-5的講道中,也用此方式表達︰

 上帝使他從那裡搬到這地……

然而,上帝在這地方並沒有給他產業,

……但應許要將這地賜給他

和他的後裔為業。

     約書亞記廿一43-45所強調的,仍然是對以色列人未曾落空,也不會落空的應許之言。但是,以色列人能否維持其殊榮繼續留在該地,則是另外一回事。 在生死、善惡之間她要作一選擇。選擇生命與良善的意思,就是要『順從』一切命令的總綱︰愛耶和華你的上帝。條件式『若』的出現,並沒有為『從恩典降格為律 法』鋪路,對族長或摩西的世代而言不是,對後來的大衛之約更不是!因此,甚至後來接受應許者的後裔犯了罪,承受上帝安息的應許還是蒙了保守。安息絕非空白 支票,讓後代子孫可以從上帝的標準轉移到他們祖先的榮譽上。只有當他們以信心支取,這個應許才是他們的——這就是『安息』的屬靈且立即可得的益處。

     安息的上帝——其『安息』的居所包含了耶和華的約櫃和腳凳(代上廿八2),此居所是由『安息之人』所建造,上帝已使他免受一切仇敵的擾亂(代上廿二 8)——在最終的應驗中,要在未來彌賽亞的時代才再一次在他的殿裡享受安息(詩一三二14;參代下十四6),在『那日』,『主必二次伸手救回自己百姓中所 餘剩的』(賽十一11)。就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一系列的詩篇(九三—一○○)——五花八門的被稱為『啟示詩篇』、『神權詩篇』、『千禧年詩篇』、『千禧年 之歌』、『千禧年詩篇集』、『復臨詩篇』、『登基詩篇』,或『皇家詩篇』——耶和華在其中被描述成統治眾民和全地的王(詩九三1;九六10;九九1),就 是詩篇九五篇提到,要再一次進入上帝的安息。對詩篇作者而言,這古老的安息之議至終是與耶穌再來的事件相連的。顯然,其他所有的安息,不過是耶穌再來時最 後安息日的一個預表而已。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