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28日 星期四

約拿的蒙召


約拿書一章1-3
  
「耶和華的話臨到……約拿,」這句話像其他先知一樣;上帝既說了話,先知的責任就是回應祂。
  
「往尼尼微去」。尼尼微是當時亞述的首都,在古代世界是很著名的城市。今天尼尼微的廢墟座落在底格里斯河旁,位於現代伊拉克的北部的摩蘇爾對岸。從十九世紀以來,挖掘的行動一直在進行,發現那裏曾經是一座繁華的城市,有很好的宮殿,精緻的藝術品,和宏大的圖書館。毫無疑問,尼尼微曾經一度非常繁榮,然而它的道德墮落。

作者描寫它只用簡單的「惡」字,卻沒有詳細的資料說明是什麼「惡」。祂決定差遣一位使者到那裏。我們知道這位使者是去警告,號召尼尼微人悔改離開他們的惡,回到上帝面前。

這裏告訴我們上帝更廣大的關懷:祂不但關心尼尼微人的惡,祂更希望他們離開罪惡,轉變為良善。約拿被差派去傳達這個信息,他不是被派去改宗換教或者改變尼尼微的信仰;他只是去警告他的鄰國,他們作惡的可怕結果,並要求他們回轉過來。

這幾節經文也告訴我先知的不服從。約拿突然往相反的方向出發,要到他施去。在古代有許多地方都叫他施,這裡的他施可能在西班牙。約拿向西的旅行,是「離開耶和華的同在」。


約拿的禱告


約拿書二章1-10

先知約拿被船員拋到海裏的時候,他可能預期到他會被淹死。但是他竟發現自己在一條大魚的腹裏。相信約拿得到一種新的覺醒,他必須禱告上帝。

他的禱告像舊約詩集中的詩篇,從文字上看,它好像是一篇個人的感恩詩篇,用來表達一個人從可怕的危機中蒙拯救的感激。禱詞的句子多數是我們熟悉的詩篇的重複(參見詩六十九2;三十3;一二四4;四十二5;一一六17-18;這些詩篇中,都有和約拿禱告相似的段落)。作者應用的詩篇,不只是一種感恩的禱告,而且是一種求救的禱告。

約拿的禱告可以分成三個部分:

()約拿最初對災難臨頭呼求已被垂聽:

他生存下來,仍然有希望在上帝的殿中敬拜上帝(2-4)

他「從陰間的深處」發出呼求(即指死亡),上帝應允了他,因此讓他落入大魚的肚子中。

「海的深處」(3)是約拿被扔的地方。在海的深處,他與真神還是分離的,也就是與代表上帝同在的聖殿分離(4)

他還盼望上帝的拯救,使他與上帝恢復關係,在聖殿中敬拜祂。這是約拿禱告的第一部分:「仰望你的聖殿。」

()第二部分的多數是重複了第一部分的內容,只是用不同的話表達出來(5-7)

約拿遭遇被「圍住」的命運:眾水淹沒他;當地沉到「山根」底下,海草纏繞他的頭。第六節的「山根」也許是指海洋底下。他沉到超過人所能生活的範圍以外;「地的門」一度向他關閉,使他感到好像永遠不會再開。然而,上帝終於把他拉了出來,給他另一次的機會。在第七節,這裏再次提到聖殿,他仍盼望禱告進入上帝的聖殿,達到上帝的面前。

()約拿的禱告以假神的虛榮為結束,表示要償還他向真神所許的願;並宣佈上帝有能力施行拯救,「因為救恩出於耶和華。」(8-9)

約拿的禱告以感恩結束後,上帝吩咐大魚把他吐到海岸上。


向尼尼微傳道

約拿書三章1-10

約拿再次開始他的新生活;耶和華的話第二次臨到他,邀請他把過去交託他的信息向尼尼微宣告。這一次先知順服了,雖然這裏沒有指出他接受任務時,是否帶著歡喜快樂,然而,無論如何他是順從上帝的。

當約拿經過長途的旅行,從他被大魚吐出的海岸,來到了尼尼微的郊外。遠遠看到尼尼微,聖經描寫它是「極大的城,有三天的路程。」(3)

這不是指城的中心有這麼大,而是指約拿的旅程的長度。尼尼微的確是一座大城市,它的四周築成的範圍廣大到八哩,在城中有偉大的宮殿和花園。當約拿來到的時候,它真是「偉大的尼尼微」,其郊區林立成排成行的房屋。好像考古學家發現其遺跡一樣,這個更大的面積(包括郊區算在內),周圍大概有六十哩。

當約拿沿著郊區開始他的旅行的時候,他可能會感覺到他的使命不會成功。他是一個外國人到了一個陌生的地方。所以,三天的路程他只走了一天,還有一段相當長的路程才到繁榮的內城,他已開始傳道了。他毫不害怕,毫不含糊地宣告一個不愉快的信息給他身邊的人:「再等四十日,尼尼微必傾覆了。」(4)有人會想,這根本不是一篇信息,這是一種信號,要引起聽眾的注意。

信息是傳出去了,相信約拿也不想聽眾有什麼回應。但是,情況並不是這樣,好像有上帝的手在那裏工作,尼尼微的居民立即回應約拿的宣告;他們相信上帝,並且從罪惡的生活中回轉過來。他們的轉變是徹底的,而且立即又把先知的信息傳遞給他們的朋友和鄰居。像森林裏的野火被風刮起來那樣,消息迅速傳到市中心,國王和他的大臣們也聽到了,他們也作出回應,使得那本來是群眾發起的悔改運動,藉著國王的的命令得以加速發展起來。尼尼微城都悔改了,雖然約拿只走了三分之一路程,但王帝發佈的命令,不但人,而且包括牲畜,都要披麻禁食;王號召人民從內心悔改,離開他們以往的暴行和罪惡。他們愚昧的道路上轉過頭來,求上帝息怒,希望保存他們的城市,他們誠懇的行動,使得上帝「後悔」(從人的角度去看,好像上帝原本要降與人的災禍現在不降下來了)了。

因此,上帝改變了原來要對這座城市施行的懲罰,因為他們的悔改而施憐憫與他們。

2019年11月26日 星期二

智慧教導的歷史

    智慧文學是如何發展成一種運動的,沒有人知道。馬其頓人、蘇默人、亞喀得人的公文中有許多類似箴言或倫理教導的作品,要幫助人過成功的生活。這些形式在亞述人和巴比倫人中間進一步發展,出現大量的作品。

    墨菲指出,馬其頓的智慧文學比希伯來的作品更多樣化,用到格言、民間故事、謎語、對話、戒律、小故事、寓言等等形式。蘇默人和巴比倫 人有一群專業的文士或智慧人,他們收集諺語,並抄寫、改編。而箴言和智慧建言,以及約伯記和巴比倫神義論之間,都有類似之處。不過,究竟它們之間相互的影響為何,尚有爭議。然而,這些地方都有「智慧人」,或教導智慧的教師,倒已是不爭的事實。耶利米書十八章18節(參撒上十四27)將他們與祭司和先知並列,視為以色列社會中的領導人物,他們的功能顯然是王室的參謀與官員。後來他們又兼具文士的角色。在整個古代世界中,這類教師對社會產生了重要的道德影響。馬其頓的智慧文學與神祇關係密切,但其教師卻非宗教人士,而他們所關注的,也是很實用的事。惟獨在以色列中,智慧文學的主要目標是在討神喜悅(箴三 7),而不是在社會上作個成功的人。

    埃及的智慧傳統久遠且興盛。其中的主要概念為maat,「秩序J或「真理」,即與上帝命定的萬物「秩序」和諧相處的必要之事。有一點特別值得注意,就是 它並不注重個人的經驗,而是強調完全順服諸神的法則。埃及人發展出一個術語,來稱呼追隨正路的智慧人–「靜寂人」,就是完全能自製的人,因全然順服 maat而不至過放縱的生活。相反的,「縱慾人」則任性而活,沒有「秩序」。學者最初以為,埃及的智慧文學全是俗世的,不具宗教成分,因為大半教訓完全為實用性,教導年青人如何在世上生活。但是,近年來的研究已經斷然顯示,其背後有宗教的前提。不過,這種maat或秩序,並不是經由啟示賜下,乃是透過傳統而來,經過教師的討論,將它作實際的應用。凡順服的人,必在今生 得成功,來生獲獎賞。

    埃及和美索不達米亞的智慧文學對以色列有多少影響,辯論甚烈。古時的民族不斷交流(軍事、政治、貿易),影響自不能避免。所羅門時期尤其如此;所羅門從埃及、美索不達米亞和許多地方娶妻,他的宮中充斥了國外的影響。然而,若以為以色列本身沒有這類傳統,只是完全借自鄰國異教,就錯了。近日的研究提出了證據,證實以色列的智慧文學在所羅門之前就有,他乃是淵源已久的智慧教師傳統中最傑出的一位(撒上二十四14顯示,「智慧文學」至少在立國之初就已經存 在)。

    此外,以色列和鄰國的文學縱使有相似之處,但是重點的差異仍然很大。例如,以色列並沒有用「靜寂人」的術語,在強調順服耶和華之外,也注重個人的經驗(這兩者其實是一起並用,才使人有智慧)。在古代世界中,智慧文學在各地似乎都是獨立的發展,主題雖有重疊,但是全沒有整套借用的現象。不過,有時候其他地區的傳統的確有影響,例如,箴言二十二章 17節至工十四章22節,背後乃是埃及的色彩;另外,上帝衡量人心、公義是寶座的根基、榮譽的花冠等,也與它類似。亦有一些證據顯示,希伯來人自認屬於國際智慧文學運動的一部分,例如,他們承認埃及和其他國家的「智慧人」(創四十一8;王下四30;賽十九11-15)。許多人認為,示巴女王考驗所羅門的謎語(王上十)與他享智慧教師之盛譽有關。耶利米書十八章18節將智慧人與祭司和先知並列,都是以色列人的領袖。

    在立國之前,智慧文學的起源可能為古代近東家族中的智慧文學。雖然這種起源的說法是一種推測,並沒有經過證明,但是古代以色列的教育過程,基本上有賴於父教子,其次則為支派或家族的教導,使孩子成為能挑起責任的成年人。這個過程主要教導的內容為妥拉,但是也包括生活的實際層面。家庭與支派的權威架構,在列祖與摩西時代很明顯,成為實用智慧發展的重要來源。許多學者將這一點過分發揮,甚至以為在最早的時期,妥拉和智慧文學是等量齊觀的;不過有一些因素的確暗示,家庭和支派是智慧傳統的出處。當然,這並不意味在早期它就是十分興盛的運動。然而,埃及人和猶太人的箴言中,都用到「父-子」的隱喻,而所有古代近東智慧文學內,家庭都是中心;這些現象可以支持這個論點。

    有人認為,以色列的學校亦是智慧教導的地點,但這個看法不容易證實。它有幾個問題,例如,以色列在那麼早的時候是否有學校制度。最有力的論點是歷史的相似,就是埃及人和美索不達米亞的教育制度。然而,很少人主張在立國之前就可以應用這一點。這個問題和前面所談的家庭或支派智慧文學相似;所有的答案都出於推測,沒有直接的證明。以學校為中心(如果學校存在的話),將智慧文學以權威的方式傳授下去,似乎是很合理的,就和透過家庭一樣;而「諺語的高度文學品質」也指向「出於某種文士階級,至少經過這類擅常用字或思想之人的潤飾」。不過,我們最多只能猜想,早期可能有這種學校制度,而從所羅門以後,在聖殿和宮廷中或許也有這類教育時段。這些都是可能性,卻無法更進一步證實。我同意舒帕德(G. T. Sheppard)的見解,即,我們手頭的資料傾向於某種公開式的教導,可是或許當時還沒有正式的學校制度。教育主要是在家中進行,偶而有些智慧人被安排來「指教百姓」(代下十七7-9;傳十二9)。最早的記錄,是主前第二世紀班塞拉的「學校」(Ben Sira,參便西拉智訓五十一23)。在此之前,會堂可能是希伯來人教育的中心。

    有一個重要的題目,是智慧文學對早期非智慧文學–如歷史書–可能的影響。主要的困難是對這類諺語評估的標準。舒帕德說:「今日對智慧文學影響的研究,缺乏歷史的資料和掌控的因素」,在形式和功能的關係方面尤然。諺語可能具格言的形式,可是仍不具智慧說法的功能。出埃及記二十三章 8節是最著名的例子(比較箴十六19):「賄賂能叫明眼人變瞎了,又能顛倒義人的話。」這句話有格言的形式,但若假定它算智慧之言,就是猜測了,因為它的上下文是律法,並不是一般的智慧文學。

    歷史書中有許多格言(如創十9;士八21,十五16;撒上十六7,二十四13),可是這些不能自動算為早期的智慧文學。今天大部分人同意,格言是最基本的智慧文學形態,但是它本身是一種次文體,也可以用於許多不同的傳統中。克蘭紹想要以一種方法來作整理。他首先將智慧思想分類:家庭智慧、法律智慧(如以上出二十三8可能的基礎)、宮廷智慧、文士與教導智慧。不過,他的文章其餘部分批評別人的方法,卻沒有充分發展出正面的精確 標準。時下的各種方法論有兩個基本問題,一是循環論證(將某種智慧功能讀回可能的智慧形式中),另一是未能確認「共同的語言庫存」(如箴言)可能跨越文體的界線。這兩點在釋經學上的重要性,不只限於智慧文學,因為這是所有文體的判斷上最容易出現的錯誤。

    從幾項特色可以判斷一段文字是否為智慧說法。最基本的模式,就是前面所提的格言。其他的特色如:擬人化(將「智慧」視為活人)、反義對稱(兩條路或兩種力量的強烈對比,如:智慧與愚昧)、世物的隱喻(如箴九13-18以誘人的淫婦比擬愚昧人的道路),還有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該教導是否具實用性。最後一點也有功能意味;事實上,這兩方面(形式和功能)要一起來看,才能辨認某句話是否確實為智慧的說法。

    大體而言,以上格言式的說法可能是萌芽的智慧文學,不過許多是地方性的俗語(如撒上十2:「此後有句俗語說:『掃羅也列在先知中麼?』」,或創十 9:「所以俗語說:『像寧錄,在上主面前是個英勇的獵戶』」),而不是智慧說法。但士師記八章21節(「人如何,力量也是如何」)和撒母耳記上二十四章 13節(「古人有句俗語說:『惡事出於惡人』」)都有智慧說法的形式和功用,可以作為早期傳統的證據。

    總結而言,我們同意倪爾的看法,即:以色列很早就有智慧文學,可是直到立國之後,它才成為固定的傳統。不可能再有別的情況;因為以色列在早期尚集中全力在求生存,沒有時間發展這種智慧的運動。

    就釋經而言,有兩方面值得留意:

第一,最近有一種風潮,想在新舊約的每一卷書內都找出智慧的主題,但其標準甚是可疑,結果亦不可靠。這種嘗試要很謹慎,也要嚴加評析。
第二,古代世界中,智慧文學的確扮演很重要的角色,我們應當對這片文學沃土給予更大的關注。
智慧運動在以色列的歷史中可能起步非常早,但是直到大衛(智慧詩篇)和所羅門,才進入最輝煌的時期。

2019年11月25日 星期一

以經解經

[書名]:解經談叢
[作者]:唐佑之
[篇名]:以經解經
[要點]
l          我們信仰基於新約的真理,以這樣的信仰前提去探討舊約,才是正確之態度。

l          教會歷史中有一句名言:「新約內涵在舊約中,舊約的分解在新約裡。」(奧古斯丁)

l          從先知的信息可以看出,他們很重視歷史,尤其是歷史的意義。他們以信仰的觀點來看歷史,上帝是歷史的主,歷史的經驗是富含信心的體認。

l          舊約先知解經之重點是以歷史為依據,從回顧至前瞻尋求信仰之原委。

l          以歷史經驗為解經的途徑,這是舊約解經原則,也為新約作者所採用。

l          預言並非完全指未來的事,它們往往再當代有重要的用意,日後仍有永恆的真理,再新約中益加彰顯。唯有這樣的認識,才能真正發覺聖經之合一性--舊約、新約前後貫通,連續成為一體。

[心得與應用]
       「解經」在我們的信仰中很重要,錯誤之解經,會衍生錯誤之信仰。問題是,許多人認為:解經是牧師及傳道人的事,所以不講究解經也不學習解經。殊不知讀經的時候,就是在解經。所以學習解經原則是很有必要,可以避免人云亦云,受到異端邪說的影響。能從聖經中一貫的真理,堅定信仰。


    保羅勸勉提摩太:「要以正意分解真道。」

    這裡提到的第一個原則是「以經解經」,讓我們看見新約與舊約是一貫的, 並且不可偏廢。並且,解經要有「歷史」根據,要以確確實實發生的事為準則,因為我們的信仰是建立在真理上,不是虛無飄渺之傳說。

    要是我們的信仰建立在虛無飄渺之傳說或神話之上,那我們就太褻瀆上帝了!因為我們把上帝當成虛謊的,這是何等的大罪呢!

     所以正確之解經原則是何等重要,聖經不是童話故事,是上帝拯救人的真實記載。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