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15日 星期六

以弗所書第一章介紹


1、 問安與祝福(1~3節)

保羅以頌讚和祈禱的詞彙,讓信徒重溫對上帝的認識,並加強對自身地位的了解。

2、 說明在基督裡的恩典(4~23節)

告知信徒「都在基督裡」,即是在上帝永恆的計劃中蒙保守,這計劃已於所傳的道中闡明過了(3-9節)。

藉著兒子的名分,基督徒可以分享基督復活得勝的成果,來勝過罪惡的權勢,並一切執政的掌權的。並且同在的聖靈是承受天國基業的憑據(10-14節),當求屬靈的智慧讓我們看清上帝的大能(15-23節)。

2020年8月10日 星期一

哈巴谷書中心信息–義人因信得生

  哈巴谷被稱為[信的先知],曾有人稱哈巴谷是十六世紀改教運動的鼻祖,因為使徒保羅所傳的,[因信稱義]是根據於哈巴谷,而馬丁路得所力爭的[因信稱義]又是根據於保羅的。原來馬丁路得是一宗教熱心者,追求靠行為得救,他第一次到羅馬,也跪爬主受審時,所站的臺階而上,爬到一半,聽見天上有聲音說:[義人必因信得生]。他大受感動!義人既因信得稱為義,那就不在乎自己行善,不在乎爬臺階得功勞。從此他便堅定意志,反對羅馬教之靠行為稱義,而傳講聖經之因信稱義。

在新約曾有三次引用[義人因信得生](二4)一語,但每次的注重點不同:

  1.羅馬人書是講起初的信心義人必因信得生「注重義字。」(羅一17)

  2.加拉太書是講進步的信心義人必因信得生「注重信字。」(加三11)

  3.希伯來書是講完全的信心義人必因信得生「注重生字。」(來十38)

  先知驚奇上帝容忍猶大的罪,上帝使他確知不久祂要藉著迦勒底人向猶大施行審判。先知更驚奇上帝竟會用比猶大人更壞的迦勒底人作審判的工具,上帝又使他確信迦勒底人也必因罪受審判。上帝能用巴比倫作一個大鐵錘審判選民,但祂用過以後,因牠有罪的緣故,又毀壞這審判的工具(耶五十23)。上帝在此一再給先知看見一個堅定不移的原則,就是公義,聖潔的上帝對罪必須加以審判;而且在事實上,人人都有罪,誰都不能躲過祂的審判。可是上帝不只公義,聖潔的上帝,祂也是慈愛的上帝,當先知發覺人(連他自己)在上帝面前都被定罪,都須受審判的時候,上帝又指給他看見一條[生]路,就是[義人因信得生](二4)。這就是福音。


2020年8月9日 星期日

七十士譯本/次經與偽經/裴羅與約瑟弗

七十士譯本(LXX)

  相傳希臘分裂之南國埃及多利買二世,熱愛藏書,並善待猶太人,乃遣使耶城,請譯希伯來經典。大祭司於各支派精選六人送到埃及(後傳為七十人),王將其分置於七十處譯經,譯成後發現內容幾乎完全相同,大為驚佩,確信乃上帝所為。
  初代教會在希臘化的世界能夠順利傳播福音,LXX的幫助甚大。該譯本也成為後代翻譯舊約聖經的重要參考。

次經與偽經

  在猶太人悠久的歷史當中,特別是在兩約之間的時期,有許多影響深遠的文學作品流傳。這些作品大多主題均圍繞著律法書(舊約聖經)的教義。這些作品在新約聖經(如猶大書、希伯來書、羅馬書等)與初代教會都經常被引用,早期教父們認為它們雖不能列入正典,但其中有些教訓對教導信徒與傳揚福音是有幫助的。
  這些作品當中有一部份在LXX和著名的拉丁聖經學者耶柔米的武加大譯本(今天主教聖經的根源)被收入,KJV聖經將它們獨立為十二卷的著作,稱為次經。沒有被列在這十二卷的則通稱為偽經,當中大多都屬於啟示文學。
  次經與偽經在初代教會時基本上是沒有分別的。現在更正教認為它們的價值介於有教導參考性與毫無參考性之間,天主教則將次經列入正典,偽經列為可參考的次經。

裴羅與約瑟弗

  希臘與其他異教(如祆教)文化思想是新約時代與作者思想背景重要的一環,次偽經當中就有一些深受其影響。裴羅則是最具代表,深受希臘文化影響的猶太思想家。他將希臘的理性哲學與希伯來的啟示宗教連起來,頗似今日的靈意解經。例如亞伯拉罕由吾珥入迦南,被指為由感官肉體世界走向上帝應許之地的靈性旅程。他也用Logos(道)的觀念將絕對超越的上帝與相對有限的世界連結起來。這些觀念,深深影響當時的猶太人與基督徒,乃至於後來的基督教發展。其中有些異端,就成為新約聖經與初代教父竭力防止的對象。
    約瑟弗本為抗羅之猶太軍人,投降之後撰述猶太歷史,雖不完全精確,但由於兩約之間的猶太史料稀少,因此仍極具參考價值。

如何處理聖經難題

    聖經雖然可以輕易明白,但也有不容易懂的地方,就如彼得說:「保羅照著所賜給他的智慧,寫了信給你們,他一切的信上,也都是講論這事,信中有些難明白的...」(彼後3:15-16)。尤其是那「屬血氣的人,不領會上帝聖靈的事,反倒以為愚拙,並且不能知道…」(林前2:14)。另外,有些經文即使講了,如果對聖經的背景和釋經學掌握不好也難明白,就如希伯來書作者說:「論到麥基洗德,我們有好些話,並且難以解明,因為你們聽不進去…」(來5:11)。我們並不否認這些難題的存在,也不需逃避或不敢正視,乃是面對,並盡可能的處理解決。

聖經難題的產生:

1. 上帝在聖經中啟示了祂永恆的計劃,而人卻受時間空間的限制難免不能完全明白。例如,「永生」-永恆不朽的生命,到底是怎樣的?我們很難體會,因為我們是處身於上帝計劃之一小段過程中,還不能看到將來榮耀永恆之效果。

2. 上帝在聖經中啟示了屬靈的真理,而人卻受肉體與物質之轄制,加上罪惡偏見與私慾弄瞎了世人之心眼,使世人不能充分看到屬靈真理之實際與真實。聖經說,除非領受了上帝的聖靈,人將不能體會屬靈的事(林前2:11,13)。

3. 有時是個人的問題,因為個人有時對聖經含片面或偏激的看法或錯誤之解釋,這會產生不必要的難題。

4. 聖經原文是絕對無誤的,然而在抄寫、翻譯與流傳之過程中,難免因著年代、語文與文化等因素,而產生一些問題使人無法測度出來。

5. 上帝的啟示有其奧秘的性質,許多時候,上帝只是要人去明白其救恩。可是人因著其好奇心,會觸及許多關於救恩的奧秘的問題,例如,到底三位一體的上帝如何是[三位]又是[一位]的去執行這救恩呢?人得了救恩後會不會再失去救恩呢?這些都是人的好奇心所要問的問題,但是上帝的啟示並不是為了滿足人的好奇心而出的。

如何應付聖經難題:

1. 可能因為我們讀得不仔細,想得不周到,靈性膚淺,或人生經歷不深,以至於對有關經文發生疑問。這要求我們必須有耐性的去尋找正確的答案。

2. 可能是因為要用各人有限之理智來衡量上帝的道,因此覺得有些真理難以接受;例如三位一體問題,或神蹟問題。這要求我們必需謙卑下來糾正自己的態度,接受上帝的啟示,而不是聖經本身有什麼不對。人若有根深蒂固的成見,遇有難處,雖加以解釋,還是不能開其茅塞。

3. 可能有關問題是關乎古代之文化、風俗、習慣,或者有關經文在翻譯或流傳中產生了問題;若是這樣,我們需要請教專家或學者,相信他們會給我們指示,而不是悶在心裏,以至於信心軟弱跌倒。我們沒有答案;可能別人有答案,東方之學者沒有答案,可能西方的學者有答案,現在沒有答案,可能將來會有答案。耶穌說,尋找的,就必尋見。

4. 最後要求研經的人多查考、多研究聖經的難題。曾經有聖經學者詳細分析,發現聖經中真正難明白的難題並不多,大約只有三百個。只要我們努力查考研究,不稍多時就能把這些難題的答案得著。今天有許多書籍是專門解答聖經難解的經文,不妨參考閱讀。

2020年8月8日 星期六

希伯來書之神學

[上帝]

     希伯來書作者,著重講論至高上帝的位格,和上帝向人啟示自己的途徑。


<位格>

作者描述天父坐在天上至高的寶座(一3)。這個對上帝的描述,是引自詩篇一一○篇1節。詩篇八篇1節,也有類似的描述。因為本書是寫給猶太人的,所以本書不能避免提及「在至聖所施恩寶座上的上帝的榮耀」。

     作者也講論進到上帝面前的途徑,基督是信徒的代求者,因此信徒可以放膽無懼地(十二22至24)親近上帝(七25,十22;比較九24);耶穌已經在父上帝右邊,得著一個有權柄的座位(十二2)。

     作者提醒猶太信徒,上帝是活著的。相對地,偶像是死的(比較詩一一五3至8;賽四十六6至7;耶十5至10)。作者勸勉他們,不要回到死的制度裡,但要事奉永生上帝(來九14;比較十31,十二22)。

     在本書,火是用作上帝的標記,象徵上帝的審判(十二29)。火在希伯來書中,用來提醒信徒不要離棄永生上帝,信徒如要回到猶太教的舊路,就要受到上帝懲罰的審判。

     本書的結束,提到上帝賜人平安(十三20)。即使他們正面對逼迫,上帝仍賜給猶太人平安。

  <啟示>

上帝啟示的高峰,就是賜下他自己的兒子(一1至2)。在舊約,上帝用不同的方法,將啟示一點一點的賜給人,但啟示的高峰,就是他的兒子親身降臨。這句經文的意思是,從此以後,已經不再需要有更進一步的啟示了。既有基督的親自降臨,還能夠有更大的關乎上帝的啟示嗎?

     作為基督啟示的見證,上帝藉著他的見證人、使徒的手,行使神蹟,證明基督偉大的救恩(二4)。值得注意的一點是,希伯來書的作者,將自己擺在神蹟世代以外,這說明用神蹟見證的時代已經過去。

     上帝至高至大的恩典,已經顯明,因為基督代替人受死。人應該領受和享用上帝藉著基督所彰顯的恩典(十二15)。

     希伯來書的主題強調審判,因為希伯來信徒正面臨危險,想要回到猶太教。作者提醒他們,不要踐踏使他們成聖的上帝的兒子,因為拒絕基督的血,會招致上帝的審判(十29)。但是,上帝對他們的審判,是一種懲治——這說明了上帝和他們是一種父子的關係(十二5至13)。到最後,上帝會審判每一個人(十二23),因此,希伯來的信徒不應拒絕這些勸告(十二25);那些有信心的人,要得著賞賜(六10)。

[基督]

     基督論是希伯來書一個重要的神學課題。作者在本書強調基督勝過先知(一1至3)、天使(一4至二18)、摩西(三1至四13)及亞倫(四14至十39)。基督是該書教義部分的核心(一至十)。本書之所以著重基督論,因為希伯來書的讀者,正力信仰受逼迫,而且正受試探,想要回到猶太教。作者向他們顯明,回歸猶太教是愚蠢不過的,因為這樣做,是回到更低下的層次,因他們在基督裡,已得到更高的啟示。希伯來書作者,著重介紹基督的各方面,以證明他是更高的一位。

  <稱號>

「基督」(受膏者)的名稱,在本書廣泛地使用(三6、14,五5,六1,九11、14、24、28,十一26)。這名字要提醒信徒,受膏者就是君尊的彌賽亞,他已經來臨。在談論更美的聖所的一章(九章),作者四次提到這個名字。作為人祭司的彌賽亞,已經進到天堂,那不是地上的聖所,地上的聖所只是天上真聖所的樣本(九11、24)。彌賽亞已經流出自己的血,施行潔淨(九14),彌賽亞一次過擔當罪惡,並要為了完成救恩再次顯現(九28)。

     「耶穌」這個人性的名字,強調耶穌作為一個大祭司的人性,他成就了利未支派的大祭司所不能成就的事(二9,三1,六20,七22,十19,十二2、24,十三12)。耶穌是帶著人性,為每一個人受死(二9)。耶穌是使者,是大祭司,他取代了利未支派的祭司體系(三1)。耶穌進到天上的至聖所,並且根據麥基洗德的等次,作我們的大祭司(六20)。他向我們保證,有一個更美之約,並且為此約作中保(七22,十二24);他流出寶血,讓信徒得以進入至聖所(十19),使人的信心完全(十二2),並且應驗了舊約所預表的救恩(十三12)。

  「子」這名詞,是強調耶穌與父的關係(一2、5、8,三6,五5、8,七28)。子比天使更大,子是後裔,是創造者,是維持者,是父的代表(一2)。子與父有特別的關係,在世界的結束,子要作王(一5、8,五5)。子比摩西更大,他擁有對百姓的權柄(三6);子比律法更大,他不會有利未支派祭司的軟弱(七28)。

     基督也被稱為永遠的「大祭司」,這位大祭司曾為罪獻上挽回祭(二17)。基督以大祭司的身分,與百姓認同,但是他沒有罪(四15);基督顯現在父神面前(四14),他存到永遠(六20),他是聖潔的、無罪的、無瑕疵的、遠離罪人的,並且是升到高天之上的(七26,九11),最後作為大祭司,在完成了他的任務(八1)。

  <神性>

耶穌的神性,可從他所擁有的名字確定。作者在一章8至10節,引用了詩篇四十五篇6至8節及一百零二篇25節的話,但在引文前面,作者說︰「論到子卻說……」這些引用的話是指子而說的,這樣,子就被稱為「上帝」(一8、9)及「主」(一10)。

  在一章3節,耶穌的神性更藉著他的本性和身分顯明,他被稱為「上帝榮耀所發的光輝」。「光輝與光體息息相關,二者缺一不可,基督正是這樣作上帝榮耀的光輝。基督為上帝,必須為一,這就是說,二者都是上帝。」

耶穌是上帝本性「精確的表像」(一3),這個字是指,用鑄刻工具所留下的雕刻,正象硬幣,代表了原來的像,耶穌也是這樣將父上帝表明。

     作者也說明,耶穌是藉著工作表明他的神性。耶穌是歷世歷代的創造主(一2)。耶穌是維持者,他「使一切按照所指定的時間實現。」

  <無罪的人性>

希伯來書作者強調,耶穌有真實的、無暇無疵的人性,讓他可以為人的罪作完全的挽回祭。耶穌有「血肉之體),證明他有真實的人性(二14)。耶穌既是人,他就要愛人類皆受的試探(二18,四15);耶穌是人,所以在面對十字架苦難的時候,他有「大聲哀哭流淚」的經歷(五7)。耶穌為人,所以他要順服上帝(二13,五7)。耶穌雖為完全而真實的人,但他沒有罪——他不會犯罪(四15,七26)。

  <祭司>

基督是更榮美的祭司,因為他是根據麥基洗德的等次為祭司,而不是根據亞倫祭司的體系。基督所根據麥基洗德祭司體系之所以更美,是因為︰

)基督的祭司體系是新的,是更好的(七15;比較七7、19、22,八6);

)基督的祭司體系,是永遠的(七16);

)基督永遠擁有祭司的身分(七24);

)基督的祭司身分,是建立在更美之約的基礎上(八6,六13)。

     雖然希伯來書的作者也探討其他教義,但很明顯,他將重點放在基督論上。

[聖靈]

  雖然希伯來書並不詳細講論聖靈的事,但有幾點需要注意。

)神蹟的恩賜,是借著聖靈至高的旨意所賜的(二4)。

)聖靈是聖經的作者(三7,九8,十15)。

)得著救恩,就必須於聖靈上有分(六4)。

)藐視基督的救恩,就等於褻讀聖靈(十29)。

[罪]

     在希伯來書中,作者提到有關罪的教義,是特別針對那些正想歸回猶太教的希伯來信徒而提出的警告,若他們這樣行,就是冒犯了基督。六章4至6節有一個嚴厲的警告,提醒希伯來的基督徒,要是他們已蒙光照,已在救恩上有分,但後來離去,那就不能叫他們再次悔改,再被復興了。上帝指出,如果他們歸回猶太教,他們就是在屬靈上萎縮和退後,他們就是嬰孩;他們不能再得著復興。同一個嚴厲的警告,亦出現在十章26至30節。在基督以外,不再有獻祭;要是他們故意犯罪,回到猶太教,他們也不能在利未的制度中,找到贖罪的祭,他們所有的分,就是等候上帝可怕的審判。

     作者警告希伯來信徒,不可硬心(三7至11),他勸勉他們要追求成聖,不要失落上帝的恩典(十二14至15)。他提醒他們,摩西怎樣拒絕暫時的罪中之樂,忍受苦難,忍受艱難(十一25),他們也需要同樣地拒絕罪惡,追求成聖,並接受苦難。不信的罪(沒有信心),是問題的根本;作者警惕他們要丟棄不信的罪,那是一種纏累他們的罪。他們要仰望耶穌,就是他們信心的先鋒,耶穌已經走完了那擺在他前面的路程(十二1至2)。

[救恩]

  作者將基督和天使比較,他闡釋天使的一個任務,是為將要承受救恩的人效力(一14)。作者在講論希伯來書主題之餘,加上二章3節的勸勉︰「我們若忽略這麼大的救恩,怎能逃罪呢?」這句話暗示,基督是遠勝於舊約的祭物,他已經成就了一個完全的救恩,是借著他的救贖而成的。這警告是針對那些想歸回猶太教的希伯來基督徒。「這麼大」強調基督一次的死,就是叫人得著穩妥的救恩——那是憑牛羊的血,無法獲得的(十4)。

     耶穌所完成更美的救恩,就是指他為每個人受死(二9),並且借著這死,「要領許多的兒子進榮耀裡去」(二10)。耶穌的救恩能叫許多兒子進入榮耀,這說明了救恩的浩大和穩妥。希伯來的基督徒,在舊約之人就得不著這種穩妥。作者進一步強調,基督向父上帝是完全的順服,因此,基督成為「永遠得救的根源」(五9)。希伯來信徒需要認識這些重要真理,但他們心思遲鈍,需要人將信心的基本道理教導他們。

希伯來書的神學之導論

     若要探討希伯來書的神學,首先了解有關受書人、寫作地點及寫作目的等導論性的問題,都是非常重要。學者對這些問題的觀點,決定了他對希伯來書神學的解釋。

[作者]


  希伯來書作者問題,曾成為基督教會史上一個難題;並且曾經引起激烈辯論,但仍未得到最後答案。在書中作者沒有說明自己的身分,但看來他是被讀者所從識的(五11至12,十32至34,十二4,十三9、18至19、23),他明白讀者的處境,並且針對他們的問題而寫書。

[寫作日期及地點]

     希伯來書是很早寫成的;羅馬的革利免,在主後96年曾引用本書。書中提到「獻祭」是用的是現在式(七8,八4、13,九1至10),這顯示聖殿當時還存留;因此,本書是在主後70年之前寫的。雖然本書中的信徒正受逼迫,他們還未到殉道的地步(十二4)。主後64年,羅馬城被焚之後,教會面對厲害的逼迫,本書可能在這時期之前寫成。

     本書寫作地點很難確定。書未有「從義大利來的人也問你們安」一句話,所以義大利(即意大利)可能是寫作地點。

[對象]
 
希伯來書的書名,是第二世紀時才加上的。這名字只反映第二世紀時代的人,對本書的對象所持的意見。內證顯明,受書人是一群希伯來信徒。

)本書是從猶太人的觀點來立論,將基督與利未支派的體系加以比較。

)本書引用許多舊約經文。

)本書廣泛地提及利未祭司制度。

)本書的用語,大部分具有猶太色彩︰天使、神蹟、大祭司、摩西、亞倫,律法,約、會慕、聖所、祭物和血。

(V)本書包含了一段希伯來簡史。

)本書詳細討論會幕的事情。

     讀者很難確定,雖然所有問題不能解決,但以耶路撒冷信徒為寫書對象的講法,似乎最合理。本書在八章4節所用,關於祭物的現在式動詞,說明當時獻祭事情是實際進行著的。

[神學目的]

     本書的目的,是說明基督和基督教遠勝過猶太教。受書人是希伯來基督徒︰他們你為「聖潔弟兄」(三1)、「同蒙天召的」(三1)和「在基督裡有分」的(三14)。雖然他們當時面臨危險,作者認為他們是得救的人(六9);但他們還需長大(六1),需要在基督裡成長。他們正面對失足回到猶太教的危險(五11至六3,十19至25)。

     希伯來的基督徒,正在忍受逼迫,灰心喪忘(十32至34,十二4),他們失去財物,為基督的信仰而被公眾藐視。作者提到他們的處境,勸勉他們要繼續追求成長(四14,六11及以下,十23、36,十二1),作者也警告他們背道的危險(六4至8,十26至31,十二14至29)。

普通書信總論

1. 「普通書信」的意義

新約廿一卷的書信中,除了十三本確定為保羅手筆稱為「保羅書信」外,還有八本(指希伯來書、雅各書、彼得前後書、約翰一書、二書、三書和猶大書)出自不同作者之手,稱為「非保羅書信」,或簡稱為「普通書信」(General Epistles)或「大公書信」。這是指明這些書信的「性質」,希臘文(Katholikos)為普世之意,而拉丁(Generalis)為普通之意。它們百是為某一地方教會而寫成,而是任何時代的教會均適合。普通書信在廣義上是致教會的公函,這不能按定義硬性的規定,如約翰二,三書均是給某地方教會的書信,但因它們與約翰一書有強烈的聯繫,故亦歸納在一起,其餘的均可清楚看到其「公函」的性質。

2. 普通書信的次序

學者們對普通書信在新約正典內的次序編排分爲二派系:

(1) 處在保羅書信之前(如大部分的古抄本集,Tischendorf ,Tregelles ,及Westcott And Hort 等的編纂);

(2) 處在保羅書信之後(如大部分的古正典集、武加大、Nestle等)。

第二派系次序的編排爲傳統之排列,亦頗合下列的理由:

(1) 因保羅在使徒行傳內的重要地位,使徒行傳之後即爲保羅書信爲最合理之編排。

(2) 保羅書信在教義與幅度上均較普通書信爲詳盡,故應先排。

(3) 保羅書信的教義爲基本的,普通書信的教義爲輔助的。

(4) 彼後 3:15-16指保羅書信均以「成名」,而普通書信則處在輔助的地位。

普通書信在現今聖經的次序均爲年代上的編排(當時人士的看法),略論如下

(1) 希伯來書 - 因正典收集家認爲它乃保羅之手筆,故居首位(保羅書信之末)。

(2) 雅各書 - 普通書信最早著成的一卷。

(3) 彼得前後書 - 隨雅各書之後。

(4) 約翰書信 - 最後完成。

(5) 猶大書 - 居末之因非年代上之編排,而是因其篇幅較短及其處較次要的地位。

3. 普通書信的重要

普通書信雖共占新約篇幅約 10%(其餘的以福音書及使徒行傳〔歷史書〕共佔 60%,保羅書信佔 24%,啓示錄佔 6%,然而其重要性不能忽視,它們的重要有下列各點:

(1) 見證耶穌基督的真實 - 它們從不同的角度見證主耶穌,亦給我們看到使徒時代的思想與見證。

(2) 描述新約教會的情形 - 這些書信透露新約教會裏外的情形。在教會內異端日增,可是信徒的合一與日趨強,在教會外逼迫日廣,信徒的生活愈難忍受。

3) 輔證保羅書信的真理 - 從內容看保羅書信與普通書信如紅花與綠葉,相得益彰,先後輝映,互相輔助(如保羅強調信心爲基層的要素,雅各強調信心所産生的行爲;保羅書信預言末世的危險,彼得直言末世的危險等)。

4) 前後經卷的橋梁 - 普通書信爲歷史(福音與行傳)、教義(保羅書信)及啓示(啓示錄)中的橋梁,它們是前者的續集,爲後者之導引。

4. 普通書信的特色

   普通書信在文學上自成一格,類似公函和講章的格式。另外,雅各書多有像箴言和登山寶訓的精句格式,約翰一書則頗多「重覆」的手法。大體上,普通書信含有非常濃厚的倫理意味,較少討論教議問題,卻不時針對異端大事抨擊。

耶穌如何勝過試探

  人生在世,隨時隨地會遇到許多試探和引誘,如何面對試探並勝過它,耶穌留給我們極佳的榜樣。希伯來書的作者勉勵我們,「因我們的大祭司並非不能體恤我們的軟弱。他也曾凡事受過試探,與我們一樣,只是他沒有犯罪。」(來四15)

  在探討耶穌如何勝過試探之前,讓我們先來看看魔鬼所運用的策略。

  首先,魔鬼趁耶穌禁食禱告四十天,肉體有所軟弱時,向耶穌提出石頭變餅的挑戰。記得,這是魔鬼常常用的技倆。當我們肉體有所欠缺時,正是牠所要利用的大好機會。這時,我們更需要儆醒,以免落入陷阱。

  其次,撒但也會用聖經的話語來試探人。當牠看見耶穌用聖經的話來回答牠時,牠也開始用聖經裡的話來引誘耶穌。不過,魔鬼引用得不完全。詩篇九十一11~12這樣說,「因祂要為你吩咐祂的使者,在你行的一切道路上保護你。他們要用手托著你,免得你的腳碰在石頭上。」這段經文的意思是,上帝在我們日常所行一切道路上,差遣使者保護我們。魔鬼卻引了它的第一、三、四句,將它用在一個特殊的場合,要來試探耶穌。聖經有可能成為撒但引誘人的工具。在歷史上,我們可以看到聖經常常被有既定立場者引用、作為其觀點的依據。當我們引用聖經時,要非常小心,最好對聖經有全面性的瞭解,並參照聖經詮釋原則,才不致於斷章取義或錯解聖經。

第三,魔鬼借用耶穌已有的能力來試探祂。對耶穌而言,石頭變餅,或是從殿頂跳下去,都不是什麼困難的事。要不要這樣做,就看祂自己了。撒但常利用我們手邊擁有的恩賜試探我們;恩賜可以榮耀上帝,也可以變為私用、使我們因得稱讚而驕傲起來。你有什麼恩賜?這恩賜帶給你什麼樣的試探嗎?它如何被上帝使用?要如何善用恩賜而不致驕傲?

  第四,撒但常常用疑問的方式使人對上帝的話起動搖。剛在不久之前,上帝對耶穌說「你是我的愛子」,但撒但卻對耶穌說,「如果你是上帝的兒子……」。其實耶穌是上帝的兒子這個身份是不必用什麼特殊神蹟來證明的。撒但要動搖這個事實,但牠的陰謀沒有得逞。這是撒但常用的技倆,牠曾對夏娃說,「上帝豈是真說不許你們吃園中所有樹上的果子嗎?」(創三1) 可惜夏娃沒有勝過這個試探。

  面對這樣的試探,耶穌是如何勝過的呢?首先,耶穌對聖經非常熟悉,他三次都用聖經的話來抵擋魔鬼,甚至當魔鬼斷章取義時,祂也能識破。其次,祂對人的需要有全面的瞭解,知道人不只有物質上的需要,也有屬靈的需要。第三,祂對上帝有深入的認識,知道上帝要人單單事奉祂。最後,祂知道上帝所交託給祂的使命,祂完全順服上帝。

  撒但在三次試探耶穌沒有成功之後,牠只是暫時離開耶穌(路四13)。耶穌終其一生在世的日子,甚至到上十字架之前,撒但的試探都常在。有一次,耶穌用五餅二魚餵飽五千人,眾人就來要求祂做王(約六1~27);法利賽人也曾要求耶穌行神蹟,耶穌不從(太十六1~4);連耶穌最親近的學生彼得都曾經勸耶穌不要上十字架(太十六21~23);即使耶穌已經被釘在十字架上了,還是有人對祂說,「你如果是上帝的兒子,就從十字架上下來吧!」(太廿七40)


       耶穌清楚自己的身份和使命,因此能夠屢勝試探。


舊約漸進的啟示

當我們瀏覽舊約,就會發覺上帝並沒有一次過將自己及其心意揭示出來。反之,他作出連續的啟示,每一次都要與過去的累積起來。例如,他呼召亞伯蘭(亞伯拉罕)到迦南地去(創十二1),並將這片土地賜給他的後裔作為應許(十二7)︰及後,上帝說亞伯拉罕的後代,要受別國壓迫四百年,才能進入應許之地(十五 13)。

這個主題在舊約逐步發展,漸漸清晰,並被清楚界定,最後,更成為先知教訓的核心信息—應許轉化為將來那榮耀的日子。其他的主題,也是這樣漸進地啟示出來。這個觀念稱為「漸進啟示」。

    漸進啟示並不單單是資料的增加,而是啟示的量與質的逐步轉化。例如,耶穌說他來不是要破壞,而是要來成全律法和先知(太五17),這種「成全」是將上帝的目標帶到完滿的地步,但非藉破壞律法和先知(舊約),而是在「舊」中注入「新」意。

所以希伯來書的作者說,新約令舊約「漸舊漸衰」(來八13)。舊約仍是上帝的話語,但必須以新舊兩約的完整啟示,來了解舊有的教訓。


 

2020年8月6日 星期四

馬可福音概述

作者:馬可。


優西比(Eusebius: E. H. 3.39)曾記錄說:「馬可,彼得的傳譯者,清楚的寫下,雖然沒有按著次序,關於他所記得主所說和所行的事蹟。他並不是主的門徒,也沒有聽過耶穌的言行。但是,後來他跟從彼得…。」

      聖經有多處提到馬可:那「大樓」的馬可(徒12:12;1:13-15;可14:12-52)。保羅和巴拿巴的宣教伴夥(徒13:13;15:37-39;提後4:11)。

      巴拿巴的表弟(西4:10)。彼得的傳譯者(彼前5:13)。教會歷史曾記載說他是埃及科普替教會(Coptic Church)的創始人。

寫作日期:公元60 - 70年間。相信是最早寫成的福音書。

寫作地點:羅馬。教會記錄彼得是在羅馬殉道。馬吉安,亞歷山大的革利免都見証說馬可是在羅馬寫成此書。

目的:藉著福音”說明耶穌,上帝的兒子,是彌賽亞。而這位受苦的彌賽亞怎樣為人的罪做了贖價。
        
內容大綱:通常可把馬可福音分成兩個部份。第二個部份卻由彼得認耶穌是基督為開始(8:27)。不過,以耶穌工作的“行蹤”來作大綱結構是最明顯的大綱。1:1-13是一個序言,接下來是耶穌早期在加利利的事奉,這裏有六個事件(1:14-3:7)。接著,是耶穌後期在加利利的事奉(3:7-6:13)。6:14-8:26是耶穌在猶大地的事奉時期。8:27-10:52是耶穌上耶路撒冷的路程和事奉。由第十一章開始,是耶穌在耶路撒冷和受難的記述。
      
      1:1 - 13                   序言:福音的起頭
      1:14 - 3:6              耶穌在加利利事奉前期
      3:7 - 6:13              耶穌在加利利事奉後期
      6:14 - 8:26             耶穌在加利利以外(猶大地)的事奉
      8:27 - 10:52            上耶路撒冷行程
      11:1 - 13:37            耶穌在耶路撒冷
      14:1 - 16:20            受難與復活

符類福音書的來源

    自從教會的初期,前三本福音書的現象就引起過議論。通常馬太被視為是第一本福音書,而其他二本在某些方面或某種程度上是從馬太獲取資料。
   「符類福音書」(Synoptic Gospels是從希臘文συν-οπτικ共觀而來)。但在第十八世紀,學者們對符類福音的研究發生了許多的改變。有幾種現象引起這種改變。這是因為他們從符類福音中的在文學方面發現了許多現象:

. 程序上的相同。在這三本福音書的談論中有相同的程序。它們都以施洗約翰的傳道、耶穌的受洗、受試探來作開始。它們都對耶穌在加利利的傳道有詳細的記載。大家都以彼得認耶穌為基督作關鍵點。都記錄耶穌上耶路撒冷的路程,並在耶路撒冷受難、被釘、及復活的事等等。

. 形式和用字上相同。內容形式和字彙上都有許多相似之處。如潔淨長大痲瘋的人(8: 1f f;1: 40f f;5: 12f f),約瑟向官員求安葬耶穌(27:58;15:43;23:52),耶穌為小孩祝福(19:13-15;10:13-16;18:15-17),耶穌與撒都該人辯駁復活之事(22:23-33;12:18-27;20:27-40)等等。

. 有時只有其中兩本福音書有相同之處。有時馬太與馬可有相同之處而路加卻沒有記載。比如馬太和馬可有同一樣的註解(24:15;13:14)
. 許多不相同之處。有時候有許多不相同的記載。不只在用字上有分別,而且在歷史的程序上不相同。如馬太福音的「登山寶訓」是那麼的長篇大論,而路加只有簡短的「平原寶訓」。

    也因為以上的現象,引起了聖經學者們對符類福音書的資料來源有許多不同的意見和建議。

. 口頭的傳說。學者們認為初期教會中流傳著許多的口頭傳統。一些教會也只收到一些或是部份的資料。福音書的作者也常按著他所處環境的需要而編修入他所寫的書內。因此有許多相同資料。

. 互相依賴的建議。認為福音書的作者們互相的依賴資料。

    A. 「兩源」(馬可居先說)和「四源」說。學者們認為馬太和路加以馬可為根據,因為在661節的馬可福音中,有500(75%)在馬太中出現,而350(53%)在路加中出現。而馬太和路加中有相同的,但馬可所沒有的資料,就建議說是從Q(德文Quelle“來源,只是一個假設的代表號)而來。而馬太獨有的資料卻叫M。路加獨有的資料卻叫L

    這理論辯証說: a. 馬可是最短的福音,馬太和路加中多數有馬可的資料, b. 馬可的用詞造句粗糙,這顯出馬可為最原始,而馬太和路加參考馬可然後修飾辭句後寫成,c. 馬可對耶穌生平的記述簡短,神學思想也不深入。

    B. 馬太居先說。這理論說明馬太是最早的福音書。而路加參考馬太,然後馬可參考馬太和路加。這理論也被稱為「基里斯巴特」假設(Griesbach Hypothesis, 1783)。這假設最大的辯証是說馬太和路加有許多資料是馬可所沒有的。

結論:以上的全部都是學者們的建議或是假設,今天沒有辦法證明。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