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知生活和工作的時期,是以色列人最困難的時期之一。66年以前,也就是主前586年,耶路撒冷城被巴比倫軍隊攻破,聖殿也被毀壞。大部分耶路撒冷的居民被擄到巴比倫;其他逃脫的人,寄居到外邦各國,都,是遠離他們的家園。只有小部分仍留在應許之地;當時沒有領導人,雖然生存下去,但沒有異象,也沒有意志力保持耶路撒冷原有的信仰。
國際形勢在主前539年開始起變化。新興的波斯帝國,在古列王的領導下,打敗了巴比倫,變成被擄的猶太人的新主人。古列王也許早在主前538年,就開始讓猶太人回國。這樣猶太人經過半世紀以後,開始遷移回到他們自己的祖國,許多人是未見過這土地的(指那些出生在被擄之地的人)。
在主前538年和以後的年間回歸家園的猶太人,看來曾有小部分有意要重建主前586年被毀的聖殿。但是他們的努力卻是徒然的。他們大多數經過許多勞苦才能在新環境中活下來。雖然重建聖殿的基址已被清理和作好準備,但是看來很難進行如他們所盼望的重建工程。
在這樣的背景下,先知哈該就出來工作。被擄以前的先知們服事的是一個背逆上帝的民族,現代哈該所面對的卻是那些疲乏和對上帝冷淡的居民。有些人只是僅僅希望生存,另一些卻希望可以過得舒適的,大家沒有任何的異象。令人更心痛的,是乾旱和各種農作物失收。所以對大多數在主前520年的以色列人,似乎沒有時間去為國家的聖殿憂慮。聖殿已經荒廢數十年;多數人認為直到經濟情況有所改善的時候才有行動。
哈
該是當時極少數有看見的人,他認為儘管經濟情況不好,但是必須重建聖殿。貧困並不能作為容許聖殿繼續處在可悲情景的原因。從信仰的觀點來看,聖殿是一種上
帝與祂百姓同在的象徵;當它仍處廢墟的狀態,信心就沒有活潑的希望。聖殿曾經是耶路撒冷和以色列的驕傲;一旦還處在毀壞的狀況,人民就沒有希望恢復民族的
自尊,人民也就缺乏希望,從他們現在的沮喪環境中得以解脫。
哈
該是一個有異象的人,他希望看見耶路撒冷的聖殿重現昔日的榮耀,這樣他才能大膽地宣告上帝與祂的百姓同在。除非他能夠說服全民,特別是他們的領袖,使他們
下定決心從事艱苦的重建工作,否則他的異象將只是白日夢。哈該書讓我們看到從漠無關心至採取行動之間的一些作法。它本身並沒有記載重建聖殿的事情,但是它
描述了一位為實現他的異象作出行動的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