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該書是舊約聖經最短的書卷之一,有人稱它為「重要的小塊」。主前520年,哈該向回歸耶路撒冷的以色列人發出上帝對他們的責備,並吩咐他們要重建聖殿,使上帝得榮耀(該1:8)。哈該的信息得到很快的工作果效,聖殿於四年後完工(拉6:15)。回歸後的人民生活貧困,靈性軟弱,但哈該的信息竟能立時激勵他們冷淡的心,且剛強起來重建聖殿。
主前538年,上帝感動波斯王古列下召,准許及鼓勵以色列人返回故鄉重建聖殿(拉1:1~4) 。於是他們帶著興奮的心回到耶路撒冷。可惜他們在立好聖殿根基後(拉3:8~13),便選擇了一個錯誤的開始:只顧自己的房屋,忽略上帝的殿(該1:9)。因為重建工作的怠延,上帝的殿荒涼──這是一幅叫上帝何等傷心的景象,但人卻對此無動於衷達十六年之久。終於上帝使用哈該發出信息,要以色列人重建聖殿。
上帝要百姓用心省察失敗帶來的禍害──穿不暖、吃不飽、乾旱失收(該1:6,10~11) ﹔再從失敗中糾正,更新心志,在耶和華面前存敬畏的心(該1:12),且要保持聖潔(2:11~14),因惟有省察悔改,甘心順服才能帶來盼望。
當百姓明白貧困生活是與自己的屬靈光境有關(參申28:15~31),願意重整生命的優先次序(看上帝重於過物質追求)時,這位萬物的主宰既能因管教子民而「命」乾旱臨到地上,亦能因百姓的回轉而賜福,給他們將有一個大豐收(該2:18~19) 。這是以色列人屬地上福樂的盼望。
重建聖殿的吩咐發出後,耶和華「激動」所羅巴伯、約書亞和百姓的心(該1:14)。「激動」這詞暗示恢復異象和更新能力,以色列人立時起來行動,更新聖殿。聖殿標誌著整個民族的敬虔生命,是人敬拜上帝的地方,也是上帝與人相交之處(出25:8)。但在重建中,有一些看過舊聖殿的人,見到新殿比不上「這殿從前的榮耀」,就消極失望,這負面的態度,加上經濟困難(該1:6~11)和外敵阻擾(拉4:11~24),都對重建工作帶來衝擊。上帝知道百姓此刻需要建立,衪重申與以色列民出埃及所立的約和應許(書1:9),「所以你們都當剛強做工… 我的靈在你們中間,你們不要懼怕。」(該2:9)。
因此這是一個有關彌賽亞的預言,基督是萬國的盼望。這段經文的榮耀聖殿景象,就是發生在基督再來的時候(參賽60:1~9)。彌賽亞再來時,衪要彰顯比以前更大的權能與榮耀。那時一切被更新(賽65:17~25),看似無有(該2:3) 的聖殿會帶給我們屬天的榮耀盼望。
彌賽亞的來臨一直都是以色列人所期盼的,這盼望是與上帝對大衛的應許有關(撒下22:51)。大利烏王第二年九月二十四日,先知宣講最後一個信息。所羅巴伯原是約雅斤(參耶22:24)的一個孫子(代上3:16~19) ﹔上帝要以他為印(該2:23,印是權柄和王的象徵)。
上帝曾向對大衛應許他的後裔要永遠作王,但在耶路撒冷被毀時,大衛王的根源就終斷了。「被擄」的事使他們對彌賽亞盼望疑惑,他們的前途如何能與大衛王朝聯結呢?
哈該書的盼望是建基在「更新」之上,並串連撒迦利亞書和瑪拉基書。哈該和撒迦利亞都關注重建的聖殿。哈該的盼望建基於更新聖殿(該1:8),而撒迦利亞是要更新耶路撒冷(亞1~2章) ﹔他們都曾努力喚醒餘民冷漠的心,成功地激勵百姓奮起工作。
聖殿終於在主前516年完成。但在瑪拉基時代,以色列人自被擄回歸已有一百年,他們對重建聖殿的榮耀盼望起了疑心。早期的宗教熱情亦消退,百姓漠視敬拜,道德放縱,因此瑪拉基在呼籲「更新敬拜」(拉1:6~2:9)外,同時也嚴厲警告叛逆與抗拒者。舊約先知的預言也就止於瑪拉基書。彌賽亞的預言,以聖殿為中心,有敬拜,也必須有聖潔德行。耶路撒冷與上帝國的關係,成為一條線,貫穿這三卷書,超越當時的世代和地域。
哈該書從一幅荒涼的聖殿景象開始,上帝要以色列人省察他們的行為,從失敗中回轉。聖殿是上帝與衪百姓同在的記號。哈該喚醒以色列人的心,要將生命的優先次序調整,重建他們與上帝的關係。因著他們願意更新聖殿,慈愛的上帝立時給他們應許與盼望:上帝應許他們有屬地的福樂──豐收,更有屬天的榮耀──彌賽亞來臨,衪會帶來拯救與平安。
上帝以所羅巴伯為印,作為彌賽亞的預表,使以色列人對大衛王國復興的盼望得而恢復。榮耀聖殿的盼望是以色列人重建聖殿的基礎,也是更新聖殿的獎賞。但願我們都能時刻以上帝為首,順服衪的旨意和保持聖潔,盡心為主工作,因我們的勞苦在主裡不是徒然的(林前15:58; 太6:33)。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