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學界對《但以理書》的寫作年代有兩種主要看法:
- 傳統觀點(保守派、福音派常持的立場):
認為《但以理書》是由但以理本人在公元前6世紀(約公元前605年至535年間)寫成的。這時但以理在巴比倫被擄,在尼布甲尼撒、伯沙撒、大流士及古列王時代都曾服事。這種觀點認為書中記載的預言是預先啟示的。
- 現代批判學派觀點(自由派學者較多持此立場):
認為《但以理書》成書於公元前2世紀(約前167–164年),也就是在馬加比起義期間。這種說法認為,書中的細節(尤其是關於希臘帝國及安提阿古四世的描述)過於準確,因此推測是事後以「預言式敘事」的方式寫成,目的是為了鼓勵在受逼迫中的猶太人堅持信仰。
🔹簡單對比一下:
- 傳統觀點: 成書於但以理活著的時代(前6世紀),是真實的歷史與預言。
- 批判學派: 成書於馬加比時代(前2世紀),是歷史回溯性的宗教文學。
哪些證據支持早期成書的說法?
很棒的問題!這也是《但以理書》研究裡很重要的一塊。
支持《但以理書》**早期成書(前6世紀)**的主要證據有以下幾點:
- 書中展現出對巴比倫與波斯時代的細節非常精確
- 但以理書裡對巴比倫的官職名稱、宮廷禮儀、文化背景等描寫都符合考古發現的歷史情境。
- 比如「伯沙撒」(Belshazzar)這個人物,歷史上曾一度被認為是虛構的,直到19世紀考古學家發現古代楔形文字文獻,證明伯沙撒確實存在,並且是巴比倫最後一位王拿波尼度(Nabonidus)的兒子、共同攝政王。
- 語言證據
- 《但以理書》使用了希伯來文和亞蘭文兩種語言。亞蘭文的形式與公元前6世紀的亞蘭文風格比較接近,而不是後期(如2世紀)常見的亞蘭文形式。
- 有些波斯語與希臘語的外來詞被用在書中,但主要是波斯語詞,希臘語借詞很少,這與波斯帝國統治初期的情況吻合,不像是希臘文化已盛行的2世紀。
- 預言的特性
- 書中對於波斯、希臘王朝的預言非常清晰,但在描述到希臘王朝分裂後(特別是安提阿古四世之後),細節就變得比較模糊。
- 如果《但以理書》是馬加比時代(安提阿古四世)之後寫的,理應能更準確描寫那些後續事件,但書中卻停在安提阿古四世的逼迫,這反而支持它是更早之前就寫成的。
- 歷史使用證據
- 《但以理書》在公元前2世紀(馬加比時代)就已經被猶太人廣泛接受並使用,像《馬加比書》、《死海古卷》等文件都有引用或反映出《但以理書》的影響。
- 如果《但以理書》在馬加比時代才剛寫成,那麼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就被猶太社群普遍接受並視為聖典,是非常不尋常的(因為猶太人對聖經正典的接受是很慎重的,需要長時間)。
🧩 簡單來說:
這些都強而有力地支持《但以理書》是早期(6世紀)成書,而不是後來偽作的。
批判學派是根據什麼理由主張晚期成書的呢?
很好,讓我們一起來看看批判學派的角度是怎麼推理的。
批判學派主張《但以理書》是晚期(公元前2世紀,馬加比時期)寫成的,主要根據以下幾個理由:
- 預言太精準了
- 他們認為《但以理書》對波斯帝國、希臘帝國(尤其是亞歷山大大帝之後帝國的分裂)以及安提阿古四世(Epiphanes)的描述異常詳細,遠超過人類一般預言的可能性。
- 特別是但以理書11章,對安提阿古四世的政治行動、與埃及的戰爭、對聖殿的褻瀆等描述非常精確。
- 因此批判學派認為,這不是預言,而是事後寫成的「歷史假裝成預言」。
- 語言中有波斯語和希臘語的影響
- 書中出現了一些波斯語和希臘語的外來詞,批判學者認為這顯示了但以理書是寫於波斯、希臘文化已經滲透進巴勒斯坦地區的時代,也就是公元前3–2世紀左右。
- 他們特別指出希臘語的存在,認為這是希臘統治以後的現象。
- 神學風格與猶太後期文學類似
- 批判學派觀察到,《但以理書》中的一些思想,如對末世審判的期待、義人復活的觀念(12章),在舊約其他早期書卷中較少見,但與後來猶太文獻(如以諾書等)的思想接近。
- 他們認為這反映了後期猶太教(特別是第二聖殿時期後期)的發展趨勢。
- 文學類型接近啟示文學(Apocalyptic Literature)
- 《但以理書》特別是後半部(7–12章),使用了大量象徵、異象、天使解釋異象等手法,這與其他第二聖殿時期的「啟示文學」作品(如以諾書、巴錄書)風格相近。
- 批判學者認為,這種文學風格顯示它屬於公元前2世紀特有的宗教文學潮流。
🧩 簡單來說:
- 預言太準 = 可能是事後寫的
- 語言有後期外來詞
- 神學思想與後期猶太文獻類似
- 文學風格是典型的「啟示文學」
但值得注意的是,以上這些推論有一定主觀性,特別是「預言不可能這麼準確」這個前提,本身是基於**自然主義(不承認超自然啟示)**的假設。因此,傳統觀點會回應說:如果承認神蹟與啟示的可能性,那麼這些「預言準確」反而成為支持早期成書的證據。
傳統觀點如何回應批判學派的質疑?
太好了,你問的問題越來越深入!這代表你真的在認真咀嚼這些重要的議題!💬📖
那我來幫你清楚整理一下,**傳統觀點(早期成書)**是怎麼回應批判學派的質疑的:
1. 對於「預言太精準」的回應:
- 傳統觀點認為,上帝本來就能啟示未來,所以預言精準是預期中的,不是問題。
- 舊約中已有很多先知做出準確的預言(如以賽亞預言波斯王古列),但沒有人因此懷疑以賽亞書是後來寫的。
- 如果因為預言準確就說是事後編造,那是基於「拒絕超自然啟示」的前設,而不是經文本身的證據。
2. 對於「語言中有外來詞」的回應:
- 波斯語詞的存在其實合理,因為但以理在波斯帝國初期就活著。
- 希臘語詞在《但以理書》中非常少,且主要涉及音樂器材(如琵琶、琴等),這些希臘文化產物在早期國際間交流時已經傳入中東,因此不需要等到希臘全面統治以後才出現。
- 而且如果是馬加比時代寫的,按理應該有更多、更普遍的希臘語影響,但書中並沒有。
3. 對於「神學思想後期化」的回應:
- 雖然《但以理書》有講到末世、復活,但這些思想其實在更早的舊約經文中已有基礎。
例如:約伯記已經提到義人將來得救贖的盼望(伯19:25-27),以賽亞書也提到死人復活(賽26:19)。
- 只是到了但以理書時,這些概念被展開得更清楚,並不是說是新發明的。
4. 對於「文學風格是啟示文學」的回應:
- 傳統學者指出,雖然《但以理書》使用異象和象徵語言,但這種風格早在以西結書、撒迦利亞書裡就已經有了,不是直到第二聖殿時期才出現。
- 啟示性的文學手法只是上帝啟的另一種表達形式,不必強行把它限定到晚期。
✅ 總結一句話:
傳統觀點認為,批判學派的推論不是基於直接證據,而是基於對「超自然啟示不可能」的哲學預設。
如果承認上帝的作為和啟示是可能的,那麼但以理的早期成書與預言性內容都非常合理。
《但以理書》早期成書 vs 晚期成書 對照表 📝✨
項目
|
早期成書(前6世紀)
|
晚期成書(前2世紀)
|
作者
|
但以理本人
|
不明作者(假托但以理之名)
|
背景時代
|
巴比倫、波斯初期
|
馬加比時代,安提阿古四世逼迫猶太人
|
預言準確性解釋
|
上帝透過但以理啟示未來(真實預言)
|
事後假裝成預言(「歷史式預言」)
|
語言特點
|
希伯來文+亞蘭文,符合當時巴比倫文化
|
有波斯、少量希臘影響,但應該更多希臘化(矛盾)
|
外來詞使用
|
少量波斯語和少數希臘語(可解釋為早期國際交流)
|
認為希臘語詞證明希臘化時期寫成
|
神學思想
|
延續舊約神學,有末世、復活的早期萌芽
|
與晚期猶太啟示文學相似
|
文學風格
|
以西結、撒迦利亞等早期先知已有類似異象描寫
|
與第二聖殿時期啟示文學(如以諾書)類似
|
考古證據
|
伯沙撒、拿波尼度等歷史人物細節被證實
|
如果是晚期寫作,難以精確描述早期細節
|
正典地位
|
很早被猶太人接受(如死海古卷已有但以理書抄本)
|
如果晚期成書,難以這麼快成為公認聖經
|
學術支持者
|
傳統猶太教、福音派、新正典學派
|
高等批判學派(19世紀以來自由派神學家)
|
📖 小結:
- 早期成書強調:預言是真實的,語言符合當時文化,且考古證據支持。
- 晚期成書主張:預言不可能這麼準,應是事後記錄,且風格接近晚期啟示文學。
太好了,你問到一個超關鍵又超有深度的問題!🌟📜
因為**死海古卷(Dead Sea Scrolls)**的發現,對《但以理書》的研究影響真的很大!我來簡單又清楚地整理給你:
📜 死海古卷中有關《但以理書》的發現:
- 數量很多,僅次於詩篇和申命記!
- 在死海古卷中,發現了超過8份但以理書的抄本殘片(來自不同洞穴,如Qumran 1、Qumran 4等)。
- 這說明但以理書在昆蘭社群(Qumran Community)中被高度重視,幾乎是標準聖經的一部分。
- 這些抄本的抄寫年代非常早!
- 最早的《但以理書》抄本(如4QDanᵃ、4QDanᵇ)被碳十四測定,大約是公元前125年到100年之間。
- 注意喔:如果這些抄本是在公元前100年左右被抄寫出來,那麼原始的《但以理書》文本必然更早就已經存在,並且已經被廣泛傳閱和接受了。
- 文本要被抄寫、流傳、認可,通常需要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時間,不可能一寫完馬上就有抄本遍地開花。
- 內容與現今《但以理書》非常接近
- 死海古卷中的但以理書文本內容和今天我們手上的希伯來文聖經版本(瑪所拉文本)非常一致,只是有一些很小的拼寫差異。
- 這也顯示,《但以理書》在馬加比起義之後不久就已經穩定下來,被當作聖經權威書卷來閱讀和抄寫了。
- 特殊現象:但以理被稱為「先知」
- 在死海古卷的一些文件中(如「大規則書」1QS),但以理和其他先知並列,表明他被視為真正的先知,而不是虛構人物。
- 這進一步支持了但以理書在猶太社群中很早就具有正典地位。
✅ 所以總結來說:
- 死海古卷證明但以理書在公元前2世紀初就已經存在並被抄寫流傳。
這大大削弱了批判學派主張「馬加比時代突然創作」的說法,因為根本來不及這麼快被廣泛接受為聖經正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