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5日 星期二

釋經原則


    神學可以有許多層次,很難發展出適合所有可能性的標準。最低的層次,所有基督徒都會作,就是在聆聽講道,或思考自己的信仰時,要作神學判斷。接著,是在我 們教導主日學或查經時,會遇到相關教義。牧師在傳講一系列有關教義的 講章時,需要進行較專業的研究。再上面一個層次,是按牧的論文,或神學生要交的專題作業。最上面,是神學論文的寫作;不過,這裏又分幾個層次。只預備寫一 本系統神學書,所進行的研究比較少,而若要就一個題目作專論,如聖經的人論,就要多下工夫。最後則是博士論文,或一個偏狹題目的巨著,如,聖徒的堅忍或贖 罪。每一個層次都會愈來愈深入,在以下所提的不同階段中,探究的範圍愈來愈廣。

此外,還有兩種神學研究的作法,可以互相建立。基本的方法是思考某一項教義,透過聖經和教義歷史來追溯其根源,然後試著為現代人作出準確的公式。這 種研究是最常用的方式。系統法則檢視並重塑一個模式,將幾種教義以整全的方式整合起來,如聖靈論(不單包括聖靈的教義,也包括屬靈的恩賜,以及靈恩的爭 論)。以下的原則,是從一種邁向另一種。

1.刻意重塑我們的先入為主觀

如果我們希望誠實地重新檢視問題,在還沒有進行研究之前,就必須謹慎地定義自己和我們所屬傳統對該教義的立場。這可以在三個層次中進行--個人、教 會,與宗派,因為可能每一個層次都略有差異。除非先將這些放到臺面上來,否則它們會主導研究,製造扭曲;因為我們很自然會希望,所找到的證據能鞏固我們的 假定,而不是向它發出挑戰。將這些放在聖經資料跟前,能使我們避免從正面來用先入為主觀,以它來研究證據,而可以從負面來用,讓證據先來判斷我們的結論。

    2.以歸納方式收集所有相關經文

我們必須運用所有的工具,將每一個論到這教義的經文,都放在一起。這不能只靠經文彙編;還必須檢驗討論這問題的經卷,看他們用到哪些經文。要特別留 意與我們傳統的偏好有所抵觸的經文(如:針對上帝保守的經文,或論堅忍之必要的經文)。一個傳統常只處理支持 它立場的經文,而根據所偏好的證明經文,將其他的看法打發過去。支持雙方立場的經文都應該並列,這樣,最後得到的公式才能平衡。

    3.按上下文解析所有經文

這是幾個步驟中最難的一步,因為每一段主要經文,本身就可以作一份論文,難怪我們這一代很少有幾本系統神學,能對相關經文提供充分的研究。事實上, 這樣的研究由於對時間和空間的需求很大,只能針對某一個大題目來作。不過,牧師卻可以利用這一點,來作講章的核心。這個步驟最重要的成分,不單是「解析」 而已,更是要「按上下文」來作解析,因為當聖經的話語被人工化地並列在一起,就會忽略上下文。結果,這些經文變成獨立自主,再互相解釋,但卻不再是作者原 初的用意,或要強調的神學重點。這便導致另一種形式的「不合法的總體轉移」。

神學家應當先檢視,一段經文在上下 文中是在談整個問題的哪一方面,然後才將所有的經文放在一起,看浮現的廣面神學真理為何。惟有如此,聖經資料才可以整合起來,成為一個整體,作出恰當的決定。

    4.將經文整合成聖經神學

如前一章所言,神學家組織經文的依據,是救贖歷史(聖經中教義在歷史裏的發展)和以色列與教會對教義的信念(非歷史性的一面)。其實,這等於是初期 教會的「系統神學」,不過它需要經過處境化或重塑之工,才能向當代教會和它所關注之事發言。這樣,它便提供了現代神學的主要內容,告訴我們,「該教義過去 (對聖經作者)的意義」,由此建立一道橋樑,來到「該教義現在(對我們)的意義」。它也提供了重要的掌控,防止任何傳統的獨霸,因為它揭示出初期教會的信 仰模型,而非教義歷史的模型。

    5.在教會歷史裏面追蹤教義處境化的過程

教義歷史內模式的改變,代表這個問題在教會各個不同時期和狀況中的發展和重述。仔細思想教會如何重新塑成這些教義,以配合不斷變化的需要,必可以找 到負面(異端)與正面(信條和信仰告白)的例子,作為我們這時代處境化的參考。大部分問題,過去的神學巨人都已經討論過,在歷史的框架中仔細思考他們的作 品,對我們的任務極有幫助。

此外,我們還需要研究我們自己傳統的發展,看出它在教義歷史中的地位, 以及導致它發展的社會與文化因素為何。這會讓我們在檢視自己的傳統對系統神學之貢獻與效用時,保持謙卑的態度,也能幫助我們超越自己的傳統,按照聖經來為今日重塑教義。

    6.研究該教義對抗的模式

如上所言,隱喻和模式乃是「描述實體」,而不是提供聖經真理準確的複製品。在決定神學模式的外觀時,傳統、團體和經驗的影響,甚至會超過聖經。解決 的辦法是對資料採批判性實在主義來研究,亦即,讓對抗的學派不斷逼我們來反省自己的方法。我們首先必須仔細衡量對手的立場,從其中學習,然後才能完成該教 義的重新定義。要作到平衡的聲明,必須讓其他系統指出我們模式中的弱點,然後再回到聖經資料中來作修訂。

不要以為某個系統已經開啟了所有的真理。每一種系統都能夠再加強,而事實上,每一個問題都不斷有新書在討論,這顯示,改進總是受歡迎的。今天的巨著,明天看來在某方面總有失敗。時間會揭露出邏輯的缺失和矛盾。

因此,後來會有人著書澄清和糾正。最能發掘並挖出這些問題的辦法,是讓我們的對手來指教我們,指出我們對經文偏頗的解釋,和不充分的論證。結果必將產生更堅強、更平衡的模式。

    7.將傳統模式重寫公式或重新處境化,以適應現代文化

教義的內容(視其依據聖經教導的程度而定)不變,可是它的表達法,或重述法可以改變,因為一個文化的思想方式會改變。所以,某個系統神學或教義,在 不同的時代、不同的文化中,表達方式均可能不同。我認為,現在已經到了新神學大師重新變動系統神學的時候,因為賀智(C.Hodge)和華菲德 (B.B.Warfield)背後的新柏拉圖式和亞裏斯多德式思想,已經不再是這個時代的現況 了。將聖經論、上帝論、基督論、直到末世論(它排在最後,因為是有關「最後之事」的教義),作呆板的劃分,這種作法對現代人不再像對從前那樣有效。

    這並不是說,上一世紀的方法已經完全派不上用場;我們這輩都受過那種方法的教導,也覺得它很夠用,而所有沿用它來教學的教授,也都相當成功。可是其中仍有 嚴重的缺點。最大的問題是:末能顯明教義之間的互相倚賴;例如,必須要先有末世論(不單是「最後之事」,也說明上帝的國現今便在地上),才能瞭解基督論 (耶穌開創了上帝的國)。

    不知道這種新神學會採取怎樣的模式,可是我們相信,它的重點是重組傳統教義,並加以重述。內容不會改變(除非對經文的解釋在邏輯上有弱點,而「不符合聖 經」),可是形式會變;我也相信,對抗的系統之間會更加平衡;亦即,彼此會靠得更近一些。這種嘗試有一個很好的例子,就是「故事神學」的走向,對神學採用 故事的角度,是跟隨福音書的模式而來,以神學的實用成分為中心,而不以抽象的推理為重。我們反對利用故事神學來否定、取代聖經中命題式真理的人,但是法克 利(Gabriel Fackre)的《基督教的故事》(Christian Story l984,1987)卻是極佳的例外。他想以「團體故事」為重的作法,來補足其他的方法;他對故事的定義為:「上帝作為的偉大故事,由早期的核心福音產 生, 而基督徒團體對它有各種不同的表達方式」。他在未來的著作中會如何發展這個看法,我們很想知道。

    8.在為個別教義重寫公式之後,再開始整合,來重塑整個系統的模式最後一步是重新定義整個系統

前幾步是處理個別的問題,如,上帝的主權與人的自由意志、上帝的揀選與信心的抉擇、上帝的保守與人的堅忍等。當神學家完成了重述之後,就可以檢視更 大的模式(個別教義是其中的一部分),並且重新架構模式。我們必須首先研究並圖解傳統的各種模式(以及過去學者所建議的修正),然後建立我們自己的改進模 式,以符合先前所得的結論。最後一步,是測試模式,就是將它與對抗的模式比較,並不時查究,一看它是否比其他模式更符合聖經的資料,和從教義歷史所學到的 功課。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