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年9月24日 星期二
屬靈的衝突(馬太福音 14:1-16:12)
在十四章1至12節,約翰所傳的道暴露了希律的軟弱,而約翰被斬首則成了耶穌將會被釘十字架的前奏(參17:12)。
真正的王不是希律,而是耶穌;祂是自然界的主宰(14:13-36),道成肉身的上帝,「與人同在」的上帝,祂是在曠野讓飢餓人群吃飽的上帝(正如上帝從前供應嗎哪一樣),也是在海上行走和平靜風浪的上帝(除了上帝,沒有人能抑制這狂濤怒海,詩89:9)。
彼得的信心、恐懼和對耶穌的倚賴,正是基督徒的典型(14:28-31)。
法利賽人和律法教師表面上是敬拜上帝,事實上是熱衷於自己的傳統,而他們的傳統並不是補充上帝的話,而是對抗上帝的話(15:1-9)。
在10至20節裏,耶穌教訓人說,禮儀的律法若與道德的律法分割了,就成了空泛的禮儀;而以往對潔淨與不潔淨之物的界分(利十一),現在已好像猶太人與外邦人的界分一樣,已成過去。為強調這一點,耶穌進入了異教徒的區域,醫治了一個迦南人(21-28節),並讓一群外邦人吃飽(29-39節)。
法利賽人和撒都該人本來有很多不同的意見,卻聯合起來反對耶穌和祂的教訓,並且共同高舉以人為中心的教訓(16:1-12)。
在法利賽人方面來說,這「教訓」(第12節)就是標榜古人的傳統(15:1-9)、鼓勵假冒為善的驕傲態度(6:1-18),以及愛支配別人(23:4);在撒都該人方面,這人本的教訓,就是他們如何使用(或致力確保)自己的地位、財富和權力。
天國的比喻(馬太福音13:1-58)
在馬太福音5段主要的教訓中,這第三段包含了7個比喻。撒種比喻中的4種土壤─硬土、淺土、荊棘和好土─說明對耶穌教導的4種不同反應(13:3-9、18-23)。
耶穌把天國的奧祕和亮光告訴門徒,因為他們已接受了耶穌所宣傳的國度(4:17),而群眾必要先接受這信息,才得著亮光,明白這比喻的解釋(10-17、34、35)。
在稗子和撒網的比喻中(24-30、36一43、47-50節),耶穌向門徒保證,到了最後審判,祂必要把真信徒與假信徒分開,並警告他們不要急於下判斷(參7:1-5)。
芥菜種和麵酵的比喻(31-33節)則把天國展開時的微小與天國完成時的偉大作一強烈的對比。
藏寶和尋珠的比喻(44-46節)解明天國的價值遠超過世上所有的東西(參6:33)。
經過耶穌把比喻這樣解明之後,門徒就有新的寶藏加在舊的寶藏上了(51、52節)。
相反地,拿撒勒人卻與群眾一樣不明白,與法利賽人一樣敵擋基督(53-58節)。
耶穌是主(馬太福音 11:1-12:50)
施洗約翰所預言的審判已經開始;一個人在最後審判時所得到的評分會根據他現在對耶穌的話和工作的反應來決定(11:2-6)。
像傳報祂的信息的人一樣,耶穌也遇到許多敵對祂和對祂極其冷漠的人(7-19節)。雖然耶穌的職事有恩典相隨,但那些拒絕祂的人,就要接受最嚴厲的審判(20-24節)。然而另有一些人──那些卑微的、勞苦擔重擔的,和受教的,知道(透過聖父和聖子的啟示)「天地的主」也是「柔和謙卑的」上帝;祂來了,叫那些信從祂的人得享安息(25-30節)。
作為領進新時代的那一位(12:6),耶穌廢除舊約禮儀方面的律例;但作為安息日的主(第8節),祂支持第四條誡命(1-8節)。真正的安息(11:29)歸與那些以善行和憐恤(12:7-14)遵守律法的人(參5:17-20);他們是以上帝僕人的態度來行事的(15-21節)。
法利賽人視耶穌為破壞安息日的人,因此他們說祂行神蹟的能力是從撒但而來的(22-24節)。
耶穌的回答是:事實剛好相反,祂所引進的治權正是要粉碎撒但的國度(25-29節),有意地拒絕這真理,就是褻瀆聖靈,犯了不可赦免的罪(30-32節);指控耶穌之人的話(第24節)已顯明他們將來必被定罪(33-37節)。
祂又說:求神蹟的也必蒙允,耶穌復活的神蹟就是這個要求的實現,但縱使這一個神蹟,也需要有人去傳和有人相信(38-42節)。
儘管經歷了耶穌趕鬼的神蹟(甚至領受了這經歷的正確詮釋),也比不上接受祂的教訓,和委身於祂(43-50節)那麼重要。
差傳門徒的託付(馬太福音10:1-42)
基督吩咐門徒為收取莊稼的工作禱告後,便親自設立十二門徒,賜給他們使徒的權柄,並派他們出去收割祂的莊稼(9:37-10:4)。
這段教訓一方面針對使徒當時的使命(5-15節),另一方面也針對教會更廣的責任(16-42節);目前使徒要集中向猶太人傳福音(第6節),並為外邦人的福音工作做好準備(28:19)。
願意接受使徒及其信息的人,是「配得平安」的,拒絕使徒的,就是「不配得」的(11-15節);在更廣的宣教工場中,門徒必會遭受逼迫(16、19、24、25節),但事實上,這些逼迫會幫助他們見證上帝(17-23節)。
上帝會救助祂忠心的傳道者(19-23節),審判那些壓迫他們和不認基督的人(26-39節)。那些傳報福音和接受福音的人,有上帝的賞賜等待著他們(37-42節)。
耶穌的權柄之表現(馬太福音8:1-9:38)
耶穌在教導中用言語表達了祂的權柄之後(7:28、29),就付諸實行,以一連串的醫治神蹟,使人親眼看見祂的權能,同時在這一切事情上祂也再顯明自己就是以賽亞所說的神僕(8:17)。
祂用口裏所出的話語,就潔淨了一個長大痳瘋的人,治好百夫長的僕人和一個患血漏的婦人(8:1-13,9:20-22);祂撫摸病人,熱病就退了,死人也復活過來(8:14、15,9:23-25)。
祂用言語,也用動作醫治瞎子(9:27-31);作為一個與人同在的上帝,祂要求門徒無條件地盡忠(8:18-22);雖然祂連動物所享有的天然保障也缺乏(第20節),但卻藉著平靜風浪(23-27節)顯示祂在自然界內的主權,也顯出祂的神性;與魔鬼正面衝突時,耶穌顯然比他們高超(28-34,9:32、33);祂行使上帝本身的主權,宣佈罪得赦免(9:1-8),並呼召罪人悔改,作祂的門徒(9-13節);國度來臨所帶來的喜悅少不了對國度完成的期盼(14-17節);9章35至38節的總結是四章23至25節的迴響,叫人回想五至七章的教導,也為下一篇講論作一個前奏。
山上的寶訓(馬太福音5:1-7:29)
正如摩西登上西乃山接受上帝給以色列人的律法,耶穌──作為新的摩西和道成肉身的上帝──也上了山,頒發上帝國子民的要旨(5:1、2)。
祂以福音(不是律法)開始,宣佈上帝必定拯救那些沈溺於罪惡中的人,只要他們投靠上帝,聽從祂的命令,和渴望祂在世上建立公義的統治(3-12節)。
朝著這目標而行,門徒必須在罪惡的社會上,發揮防腐(鹽)和見證(光)的作用(13-16節)。
祂來既不是要廢掉律法和先知書,而是要成全(也就是說祂展開了舊約所指向的新時代,第17節),所以祂呼籲門徒堅定地遵從上帝的律法,現在賜律法者已來,就該按著祂的本意詮解律法(18-20節)。
上帝的誡命包括內在的意念和外在的行動,不可偷工減料,也不可單憑理性去理解,反而要比以前更徹底地遵行,因為末時已來到(21-48節)。
門徒在施捨、禱告和禁食的時候,切忌假冒為善,反而要用以上帝為中心和忘我的態度來抗拒偽善(6:1-18)。
主禱文(9-13節)呼求上帝在地上建立祂的國度,使人都尊祂的名為聖;並求上帝寬恕、保護和供應祂兒女所需。基於這禱告,加上凡事以上帝為中心的態度(19-24節),門徒不應再有任何憂慮(25-34節)。
門徒要有洞察力,卻不要論斷(7:1-6),要靠著上帝所賜的能力去愛人(7-12節)。耶穌解釋律法完畢(5:21-7:12),就呼召這些有可能成為門徒的人以這嚴格卻自由的方法來守律法(7:13、14),警告那些引誘人不守律法的假教師(15-20節),並強調真信徒必遵行上帝的旨意(21-23節)。建基於耶穌的教導的生命,才是真正穩妥的生命(24-27節)。
施洗約翰的信息
施洗約翰的信息是甚麼?「悔改!」──回心轉意。悔改這一個詞正是主耶穌教訓的要點,是徹底的回轉,完全的改變。現在這一個來自曠野的人,面對著鄉村、城鎮、都巿的人發出了呼喊,悔改吧!你們都作錯了,都是錯誤的。
但是悔改的原因是,「天國近了。」「天國」是當時猶太人常用的一個名詞,也幾乎是馬太福音的特點,代表了猶太人思想中一個永恒的感覺。「天國」是神權,是上帝的管理,是天上的秩序。以地上的生活來說,那是上帝的權柄運行在人間。現在約翰這怪異的傳道者從曠野出來,向人宣告說,這樣的國度巳臨近。你們的祖先多年嚮往的理想即將實現,你們卻毫無準備!因此你們當「悔改!」將你們的心思轉回。
這是一個極沉重的詞,帶著極沉重的信息。雖然沒有詳細的記載,但我們可以想見約翰一定不是用溫柔的聲音發出這個信息。粗獷、嚴謹的約翰從未說過溫柔的話,但等到他見了耶穌之後,他心裏充滿了溫和柔細之靈。這可以從他由內心發出那極寶貴的一句話中看出,「看哪,上帝的羔羊,除去世人罪孽的。」
在那偉大的擔罪者來到之先,約翰心中的擔子極其沉重。在他的感覺中,彷彿通國的罪都壓在他的身上。在許多方面,他可以說是眾先知之中最嚴肅的一個。他的信息令人戰慄,「天國近了,你們應當悔改!」
約翰給猶太人的信息自然要更詳細些,我們前面只是看到要點而已。馬太福音3章5節:「那時,耶路撒冷和猶太全地,並約但河一帶地方的人,都出去到約翰那裏。承認他們的罪,在約但河裏受他的浸。約翰看見許多法利賽人和撒都該人,也來受浸,就對他們說,毒蛇的種類,誰指示你們逃避將來的忿怒呢?」
施洗約翰未將他們擋回,也未說他們不能逃避將來的忿怒。他也沒有說他們的悔改不真誠,他只告訴他們當如何行,「你們要結出果子來,與悔改的心相稱。不要自己心裏說,有亞伯拉罕為我們的祖宗。我告訴你們,上帝能從這些石頭中給亞伯拉罕興起子孫來。」
以上是約翰對猶太人傳道的扼要概況,分析起來有三點特色:
1.深具吸引力──「耶路撒冷和猶太全地,並約但河一地方的人,都出去到約翰那裏。」
2.深具說服力──「承認他們的罪,在約但河裏受他的洗。」
3.無畏權勢,猛力抨擊──他所面對的法利賽人和撒都該人是以色列人一切問題的根源,但他勇敢的抨擊他們。
我
們免不了會認為,若缺了智慧委婉的言辭,我們所傳的道就沒有吸引力。事實上有不少時候,我們所需要的正是這作主先鋒的聲調。上帝找到了一個施洗的約翰,差
遣他去,他的信息就滿了吸引人的能力。這是一幅吸引人的圖畫,關乎一個人,在他的信息中滿有說服人的能力,他在談論罪的時候也滿有權柄。他不談神學,也不
討論哲理,更不向人介紹新的教派。他也不是向人提出一項建議,可由他們自由決定取捨。
他只有一句話:「你們應當悔改!」
如
同迅雷,響徹雲霄。這帶著上帝權柄的信息,震動了每一個角落,衝擊著每一個人。感謝上帝,這事實到今天仍未改變。我們用不著對鄉村傳一種福音,對城鎮傳另
一種福音,對大都會又是另一種。無論是耶路撒冷,猶太全地,甚至是山野漁村,都需要同樣的信息。在耶穌來到之先,施洗約翰的信息必須先傳遍;無論是城市或
鄉村,都需要被他的信息所吸引。
再
說到他信息中的說服力。至少他們認識這個真理外在的部分,並接受他的洗,表明了他們的悔改。但只止於此,事實上也無法越過這一點。施洗約翰的信息並不能給
人生命。那在他以後來的偉大擔罪者,祂是仁慈、溫柔的王,不單使人產生悔改的心,並且賜給人生命。我們若已知罪,應該感謝上帝,但單是知罪還不夠。當日擁
擠在約但河邊,又進到水中接受悔改之洗的人很多,個個都出於真誠,但要接受主耶穌,還需要更進一步。
然
後我們再看他信息中的猛烈抨擊。他所面對的法利賽人與撒都該人是當時民間的首領。法利賽人崇尚禮儀,撒都該人講究理性。法利賽人相信一切超自然的事物,但
他們以為超自然的事可以用外表的事物表達出來。形式主義者一向是如此。撒都該人則不相信有靈、天使、復活的事。他們是冷靜強硬的理性主義者。正是這種種勢
力貽害了百姓,使全國受苦。
施洗約翰看見這班專講形式禮儀的人,和另一班凡事標榜理性的人都來到他這裏。他看見他們外表雖堂皇,內心卻敗壞,甚至影響全國,於是他就嚴厲地斥責他們:「毒蛇的種類,誰指示你們逃避將來的忿怒呢?」
他的話彷彿是在說,你們到這裏來,說你們悔改了;你們必須比其他的人更顯出悔改的樣子!「你們要結出果子來,與悔改的心相稱。」
再不要誇你們與亞伯拉罕肉身的關係,「上帝能從這些石頭中給亞伯拉罕興起子孫來。」
這真是一篇令人震驚的信息!那些法利賽人和撒都該人必定被他的炙熱所燒烤。越讀這一段信息,就會越覺得隨著而來的主耶穌更新的工作是何等可貴。感謝上帝,今日的信息就是那當稱頌之王的信息。
請留意施洗約翰論到王的話,那是十分重要的一件事。「現在斧子已經放在樹根上,凡不結好果子的樹,就砍下來,丟在火裏。」
哦,這信息何等奇妙!求上帝幫助我們抓住它所教導的。
因此約翰作的頭一個見證,就是祂的到來。
1.祂這個人的身分是至高無比的;
2.祂的工作是崇高無比的。
從約翰論到主的話中我們能感覺到他的謙卑。真的謙卑與虛假的謙卑是有分別的,人也容易察出。真正謙卑的人,對自己的謙卑不自覺,而虛偽的謙卑者卻以他的謙卑為誇耀。
約翰說:「那在我以後來的,能力比我更大,我就是給祂提鞋,也不配。」
他的話全然準確。但我們再看另外對約翰的評價,「我實在告訴你們,凡婦人所生的,沒有一個興起來大過施洗約翰的。」
這是王論約翰的話,自然句句真實。婦人所生中之最大的仍不配給王提鞋,這話也不錯。
約翰的工作與主的工作有極大的分別。我們毋需描述這兩個人──一個是粗獷、魯直的先知,一個是偉大、尊貴的君王──之間的區別。王溫柔的言語比約翰嚴厲的怒斥還有能力。「你的溫和使我為大」(詩18:35)。他們的不同不只是人的不同,也是工作的不同。
因此施洗約翰說:「我是用水給你們施浸,叫你們悔改。但那在我以後來的,能力比我更大,……祂要用聖靈與火給你們施浸。」
施洗約翰是在說,我只能帶你們接受那悔改的外在記號。祂要將你們帶入聖靈的烈焰之中,將你們的罪燒去,並重新造你們。我只能用外表的東西──水,給你們施浸,只能觸到表面。祂所用的是火,每一部分都要一一燒過。
那也是今日約翰與主耶穌之間的區別。我們若只聆聽約翰的信息,就會忙於洗禮。但我們若聆聽主耶穌的信息,聖靈的烈火要燃燒,使我們純潔,使上帝的旨意成全在我們身上,使我們得冠冕。主耶穌的工作遠較約翰的工作崇高。
留意約翰如何論到主所用的方法。這要來的是一位奇妙的王。祂的方法中有拆毀,也有建造。祂的得勝是摧毀性的,也是建造性的。
祂用「斧子」、「簸箕」與「火」來拆毀。約翰說,「現在斧子已經放在樹根上。」
時候已屆,祂即將來臨,要揚盡祂的場,將無用的糠燒盡。
但主的方法也是建造性的。祂要用火施浸,祂要揚盡祂的場,不是為摧毀,乃為「把麥子收在倉裏」。
留
意這裏的對比。放在樹根上的利斧是為了摧毀,要砍去不結果子的枝子;揚盡場子是為了除去無用的糠秕,隨後用火將糠焚燒。現在注意這工作建設性的一面。火
是用來燒淨,也是一種能源。摥淨榖漡是為完成收割,將麥子收進倉中。所使用的是同樣的器具,卻有兩面的作用。簸箕揚去糠秕,留下麥粒。火是焚去一切經不住
烈焰的東西,使經得起的更加純淨。因此那要來的王,祂既拆毀又建造──以拆毀來說,祂砍去不結果子之枝,簸盡糠秕,用火燒盡;以建造來說,場子揚淨之後,
就要將麥子聚攏,收在倉裏,人則要接受靈火之洗。
自
從那粗獷的先知宣佈王的來臨,迄今已過了一千九百多年。在這期間,主耶穌的工作一直照著約翰所說的軌道進行。耶穌基督一直是一位拆毀並建造的王。回顧過
去,想想這些世代和祂對這些世代的影響。祂作了甚麼?看,那些經祂的火所焚毀的!看,那些祂所建立的!祂一直在揚盡祂的場,以除盡糠秕。祂也一直在收集貯
存麥粒。祂今日所作的正是這些。祂的斧子正置於不結果子的樹根上。基督也在作揚盡的工作。祂必須將糠除去。你們也許曾想,以後那些糠秕會不會淹沒麥粒?那
些不結果子的樹會不會將天父所栽培的葡萄樹擠住?如果你這樣想,你還不認識主。如今祂的手正拿著簸箕。如果我們住在上帝的聖山上,我們能感覺到上帝的風正
吹在 必須除去的事物上。
對我們這些作工的日子無多的人,有一個重要的問題。我們是麥粒或糠秕?我所從事的工作是麥粒或糠秕?倘若我是糠秕,祂的風將把我吹進不滅的永火中;如果我是麥粒,祂必將我收在祂的倉裏。同樣的原則也應用在我們的事工和一切事物上。
施洗約翰這個人
我們來看出現在百姓面前的這個約翰其人。「這約翰身穿駱駝毛的衣服,腰束皮帶,吃的是蝗蟲野蜜。」(馬太福音3章4節)
關於施洗約翰的記載就是如此簡短,很難從其中捕捉一鱗半爪,來為他作速寫;也沒有甚麼優雅軼事可用來描寫他。約翰的一生就是這樣嚴謹、自律。他為那個世代的罪孽而感到負擔沉重。
約
翰的身世饒富興趣。他是祭司的後裔,原當秉承祭司之職。常常有人喜歡揣測他在童年時和耶穌的交往有多頻繁。這個孩子生在一個不尋常的環境中,當他年紀漸
長,從童年步入青年時,按理他本應遵律法和禮儀的規定,宣誓承受祭司之職,但這自幼在父親的家中受愛護、養育的年輕人,早已為上帝揀選,他就離開他的家和
祭司的職分,去住在曠野,為他的工作準備自己,直到他顯明在百姓中間的時刻來到。
他在曠野的時候,必定對選民的歷史時加深思,他無疑也會想到,且認定先知所預言的黎明已不遠。他若見過童年時的耶穌,也必然會為祂身上所發出的美麗、純潔感到驚異。
此
外他也一定會深思他的母親所說的有關他出生的故事,以及有關同年齡的耶穌降生的故事。固然人若要知道自己那個時代犯罪的情形,就必須生活在那時代中。但是
一個人若只生活在他的時代中,往往就無法以上帝的權能來譴責他那
個時代的罪。他必須由遠處來看那時代。約翰就是這樣的一個人。他丟到曠野,到了有一天,他忽然對以色列發出極大的聲音,迴蕩在山嶺與平原上。
預言中的施洗約翰
馬太福音書的作者是以猶太人的觀點下筆,將施洗約翰的來到和古時的預言相連。引用以賽亞書40章3節:「有人聲喊著說,在曠野預備耶和華的路,在沙漠地修平我們上帝的道。」
讓我們盡力抓住以賽亞預言的整個大貌,這樣方能從整體的預言中明白逐節的意義。我們若試著集中心思,要明白這預言的教訓,就會看出所引的這話,何處可以適用在耶穌基督的事工上面。
以賽亞書分為三大部分:
頭
三十五章構成本書的第一部分,其中一再宣告審判。它與所有的舊約聖經預言一樣,在審判之外有上帝憐憫的光,和上帝無限的恩惠和榮耀。這第一部分的大題目是
審判。這位先知首先譴責這個國家。他用嚴厲的警告、令人戰慄的言詞,對古時上帝百姓的光景痛加斥責。接著他說出他蒙召受命的故事。這些審判的篇章又可分為
兩部分。首先是對選民的審判。這是因為他們的失敗;其次是對列國的審判。
以賽亞書的中間部分,從賽36章-39章,這四章可以稱之為歷史之頁,相當於聖經中的歷史書。先知在其中描述他那個時代的光景,並且解釋那些他不得不宣告的審判之默示。
從賽40章起開始了以賽亞書中最卓越的信息。相對之下,前面的篇章無非是為這裏作準備。像每一個先知的預言一樣,審判的宣告並不是以賽亞信息的終結,緊接著審判的宣告,先知呼喊說,「你們的上帝說,你們要安慰,安慰我的百姓。」
然後他似乎聽見了許多世紀之後纔會發出來的聲音──對一個受靈感有默示的人,不單有明亮的眼能看見異象,且有靈敏之耳能捕捉最微小的聲音──以賽亞不知道這人之名,只說,「有人聲喊著說,在曠野預備耶和華的路,在沙漠地修平我們上帝的道。」
以賽亞遠在別人聽見這呼喊之前就聽見了。那聲音發自沙漠,但他明白其中的意義。他隨即就說,「一切山窪都要填滿,大小山崗都要削平,高高低低的要改為平坦,崎崎嶇嶇的必成為平原。」
接著,由賽40章;41章,一直到賽42章,這先知都在描述那莊嚴的結果,「看哪,我的僕人,我所扶持,所揀選,心裏所喜悅的……。」從這時起,他的預言完全以耶和華的僕人為中心進行。
往下我們就要在馬太的福音書中讀到,他引了這關乎耶和華僕人的預言。我們是依據這古時的預言來讀馬太福音3章,「那時,有施洗的約翰出來,在猶太的曠野傳道,說,天國近了,你們應當悔改。這人就是先知以賽亞所說的,他說,『在曠野有人聲喊著說,預備主的道,修直他的路。』」
這王來臨了,祂就是以賽亞書後半部所描寫的那位耶和華的僕人。以賽亞早在數百年前,就以他特別靈敏的聽力聽到了約翰的聲音,現在這聲音響徹原野,飛越約但河外,穿過耶路撒冷周圍的地區,通過猶太,傳入耶路撒冷大都會的中心。這聲音預告天國將降臨,那時「一切山窪都要填滿,大小山崗都要削平」,這聲音宣告新時代,新運動的來臨。那並不是感覺上的新時代,而是由王親自掌管的新時代。天國近了,古老的預言應驗了,施洗約翰也由此展開他的服事。
傳道工作的開始(3:1-4:25)
面對耶穌即將要施行的審判(審判是上帝國到臨的印證),施洗約翰出來呼召以色列人悔改(3:1-12)。
耶穌受約翰之洗的行動,加上從天上而來的聲音,顯示祂是王,卻服侍祂的子民,承擔他們的罪過(13-17節)。
像以色列人出埃及的時候一樣,耶穌也被引領至曠野,受魔鬼的試探(4:1)。
魔鬼試圖引誘祂離棄上帝和祂的使命,耶穌卻倚靠上帝和上帝的話而得勝(4:1-11)。
回到加利利,耶穌故意住在夾雜著猶太人和外邦人的地區(12-16節),並開始出來傳道(像約翰一樣,面臨新國度的來臨,祂呼召人悔改),教導人(祂呼召了第一批門徒)和醫病(17-25節)。
救主的到臨(馬太福音1:1-2:23)
祂的名字已顯明了祂的使命:「耶穌」(1:1)的意思是「耶和華施行拯救」;祂是「亞伯拉罕的後裔」(1:1),祂來是要成就上帝在遠古的時候給猶太人和外邦人所作的應許(創12:1-3);祂是「大衛的子孫」,是「基督」(即彌賽亞,太1:1),到世上來展開上帝的國度(4:17);此外,正如預言(1:22、23)和祂母親受孕的性質所證明,祂是「與我們同在的上帝」,現在來「將自己的百姓從罪惡裏救出來」(1:21)。
作為大衛的子孫,祂應驗了舊約的預言,出生在伯利恆(2:1-6),在以色列彌賽亞之星的帶領下(參民24:17),外邦人到來敬拜祂(3:1-12),希律意圖消滅祂,祂卻在外邦之地受到庇護;上帝呼召自己的兒子從埃及出來,象徵一個偉大的救贖工作的開始,儼如另一次出埃及,卻是在新摩西──耶穌──的帶領之下(太2:13-20)。
耶穌(大衛的苖裔)在最卑微的環境下出生了,來到小城拿撒勒居住(21-23節)。
作為大衛的子孫,祂應驗了舊約的預言,出生在伯利恆(2:1-6),在以色列彌賽亞之星的帶領下(參民24:17),外邦人到來敬拜祂(3:1-12),希律意圖消滅祂,祂卻在外邦之地受到庇護;上帝呼召自己的兒子從埃及出來,象徵一個偉大的救贖工作的開始,儼如另一次出埃及,卻是在新摩西──耶穌──的帶領之下(太2:13-20)。
耶穌(大衛的苖裔)在最卑微的環境下出生了,來到小城拿撒勒居住(21-23節)。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