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26日 星期四

舊約聖經的形成



 
    舊約聖經又稱為希伯來聖經 (TaNaK/ Hebrew Bible)。由於基督教的舊約聖經是從猶太教那裡所接納過來;因此,舊約聖經的形成被基督徒視為是上帝透過猶太人所完成的。猶太教可說是乃是舊約正典形成的使者。

    從猶太教的角度來說,希伯來聖經正典包含三部分:「摩西五經 (Pentateuch,或稱作律法書Torah/ Law) 」、「先知書 (Nebi’im/ Prophets) 」 和「聖書 (Ketubim/ the Writings)」。

    希伯來聖經成書過程乃是先經過口傳,而後再使用文字將此口傳內容加以紀錄,最後於主前第8世紀至第3世紀之間將這些文字記錄加以收集完成。摩西五經(Torah/ Law)約在主前第4世紀完成收集,先知書和聖卷則約在主後第1世紀及主前第53世紀完成收集。聖經中最早成書的可能是《約伯記》,其它大多是摩西及以後的時代才出現。

    至於確立正典的工作則是在主後70年聖殿第二次被毀之後才開始進行。其工作乃是由猶太經士拉比(rabbis)負責確立出哪些經卷才是屬於聖經。到了主後70年的猶太教雅麥尼亞會議(Synod of Jamnia)正式確立出希伯來聖經24卷正典的書目。不過須注意的是,雖然舊約正典到此時才確立;但事實上,在此時之前,許多的經卷早已被猶太人群體視為是正典看待。例如耶穌及使徒都引用許多舊約經卷之經文,並稱之為「聖經」。因此,這裡所討論的是正典最後被確立的時期(主後70),並非是說它們被接受為正典的時期。

    基本上,猶太拉比們依據三個主要標準來決定某個文獻是否為正典:

    第一,必須成書在先知馬拉基之前的時代。即須是400B.C.E.之前的作品。因猶太拉比認為:因為以色列人的悖逆,上帝的靈離開以色列人,所以馬拉基之後,上帝不會再有啟示。

    第二,文獻需使用希伯來文所書寫。(希伯來聖經除少部份段落是由亞蘭文所寫,其餘皆是用希伯來文書寫)

    第三,文獻需被廣泛的猶太人所認定及接受為具有神聖權威的正典。亦即具有普遍的權威性。

    因此猶太的拉比們是從大量的文獻選出正典,而後將它們確立為今日我們所見的舊約聖經。至於,未被接納為正典的文獻則被置於正典之外。舊約聖經某些經文也有記錄那些未被接納為正典的文獻,例如:《耶和華的戰紀》(民二十一14)、《雅煞珥書》(書十13)、《所羅門記》(王上十一41)、《先見撒母耳》、《先知拿單》、《先見迦得》(代上二十九29)等等。舊約記載了大約十五卷沒被列入正典的書目。

正典之定義




    正典 (Canon)一詞,來自希臘文的 kanw,n,原意是指木匠用的尺、或度量長度的器具 (約六肘長;一肘約1822)。後來這名詞便用來意指「標準」、「準則」。在基督教內,此名詞被用來指稱:被基督教群體宣認為是具有絕對權威的一系列神聖書卷 (也就是現在基督教聖經裡面的那些書卷);且這些神聖書卷內的信息被該群體視為是信仰的最高準則。

    然而,現在我們所看到在基督教聖經裡面的那些書卷(書目)並不是在一夕之間出現的、也不是從天而降的。這些書卷(書目)乃是經過一段時間才形成的,並且這個形成的過程乃是聖靈透過引導基督教會所達成。這個聖經書卷(書目) 形成的過程就是所謂的「聖經正典的形成」。聖經正典的形成之議題在西方基督教界之稱為「正典的形成 (Formation of Canon)」或「正典形成的過程 (Canonical Process)」。

    在教會歷史上,可能是俄利根(Origen)最早使用「正典」此一名詞的教父。其它與聖經的相關名詞,都是比「正典」還較晚出現。例如:「聖經 (Scripture)」,其原意是「一部著作」;因為基督教將被列入正典的所有書卷視為是一部(一本)完整的聖書,而稱之為 「聖經 (Scripture)」。至於「Bible (聖經) 」則是更後期才使用的字。雖然BibleScripture的意思相同,但現今較普遍用「Bible (聖經) 」這個名稱來指:基督教的正典之統稱。至於,另一個常用的名詞:「聖約 (Testament)」,則強調的是上帝與人之間的「聖約」。一般所說的聖經 (Scripture/Bible)乃是包含了「新約聖經 (New Testament)」、「舊約聖經 (Old Testament)」兩個部份。

聖經正典的形成

 正典之定義      , 正典的意義   ,   正典的觀念  ,   聖經成為正典  , 

  正典的挑選與爭議   , 何謂“正典”   ,  決定正典的原則   ,

  正典對釋經的意義   ,  新舊約的正典  , 聖經的正典性 ,

  聖經的形成   ,  舊約聖經的形成  ,  舊約正典的形成 ,

  整部舊約成為正典  ,

  “律法書”成為正典  ,  “先知書”成為正典  , “寫作(聖卷)”成為正典  ,

 舊約聖經的誕生、流傳和定典  ,  舊約聖經的誕生、流傳和定典(2)    ,

  新約聖經的形成   ,  新約聖經的誕生、流傳和定典  ,

  天主教聖經與基督教聖經的區別   ,

   舊約外經之出現   ,

   次經  ,  次經

   偽經  , 偽經  , 

  聖經的由來  ,

七十士譯本在聖經翻譯上之意義




    《七十士譯本》( Septuagint )是舊約聖經最早的希臘文譯本,簡稱 LXX,約公元前三至一世紀譯成,因傳說是由72位翻譯者在亞歷山太城合譯而得名。這個譯本為散居外地的猶太人(他們不再說希伯來語)所採用,根據譯文的語言,最早五卷完成於公元前285-247年間,其餘部分約到公元前150年完成。譯本除了希伯來聖經正典外,也收錄了一些被稱為次經的書卷。新約聖經不少引用舊約的經文均出自此譯本,後來再譯成多種文字。《七十士譯本》原書已失傳,現存的是公元四至五世紀的抄本。

I.
聖經翻譯的先驅

   
在舊約聖經的古代譯本中,《七十士譯本》佔了一個獨特的地位。舊約的希臘文翻譯工作始於公元前3世紀,是翻譯史上一項大膽的創舉。它不僅是第一個嘗試,以另一種語文來翻譯希伯來文聖經,而且就其規模和性質而言,在希臘化世界也是空前的。從社會學的角度看,它見證了古代國際之間樊籬的崩潰,以及希臘語文因著亞歷山大大帝南征北討而散播四方的事實。定居亞歷山太城這個大都會的猶太人,因著環境的緣故而被迫放棄他們的語言,但他們謹守他們固有的信仰。對猶太人來說,把他們神聖的律法翻成希臘文,無論是捍衛他們的宗教,或是滿足他們在禮儀和教育上的需要,都有著重大的意義。反過來,這個譯本也成為介紹猶太人的歷 史和宗教的工具。

II.
對後世寫作的影響

   
《七十士譯本》所以重要,也在於它成為早期猶太人及基督徒文學創作的資源。《七十士譯本》中那些特別用來表達舊約聖經內容的希臘文詞彙(或譯詞)影響深 遠,遍及日後許多希臘文著作,其中包括斐羅和約瑟夫的著作、偽經,以及其他有關猶太人之歷史、解經、詩歌和護教等。其後,《七十士譯本》為基督徒從猶太人手中接過來,成為教會的經典,相信這是有關《七十士譯本》最重大的事情。因此,它得到廣泛的流傳,比單單囿於猶太人圈子更具影響力。《七十士譯本》是大部分新約作者的聖經。他們引用聖經,不但大多從《七十士譯本》徵引,甚至他們的作品──特別是福音書(尤其路加福音),也蘊含著許多《七十士譯本》的語句。 新約的神學詞彙,例如「律法」、「(公)義」、「憐憫」、「真理」、「贖罪」等等,都直接取自《七十士譯本》,故必須按照它們在《七十士譯本》中的用法來理解。此外,《七十士譯本》也成為早期教父們的聖經,並因而有助他們塑造了教會的教義,例如,在與亞流主義的爭論中,雙方都從《七十士譯本》那裏尋找支持的經文( proof texts )。最後,《七十士譯本》是初期教會宣教工作的有力工具;當教會需要把舊約聖經翻成其他語言時,許多時候都是從《七十士譯本》翻譯過來,而不是直接由希伯 來原文譯出的。

III.
對基督教舊約正典的影響

   
基督教會(新教、羅馬天主教及希臘東正教)在決定舊約正典書卷的名稱、排列次序和數目等議題上,也深受《七十士譯本》的影響。一些熟悉的舊約書卷的名稱,特別是五經的書卷,都是源自《七十士譯本》的,而不是來自希伯來原文。同樣,基督教舊約聖經中各書卷的標準次序,多半是承襲自希臘文聖經,而非依照希伯來原文。雖然《七十士譯本》的抄本與教父和教會會議所定的正典書卷的排列次序甚少相同,但基本上希伯來文聖經的三重分法──律法書、先知書和聖書,已被希臘文聖經的四重分法所取代了。這個四重分法即律法書、歷史書、詩歌書和先知書,明顯是根據書卷的文學性質和年代先後來決定的。現代所印行不同版本的《七十士 譯本》,除了有少許出入外,大體上是根據《梵蒂岡抄本》( Codex Vaticanus )的次序來排列舊約各書卷的。這個排列次序基本上已得到西方基督教所採納,儘管當中作了若干修改,例如:小先知書並沒有依照《七十士譯本》的次序給放在大 先知書之前,而是放在其後。

   
舊約正典書卷的數目是一個更重要的課題。大多數《七十士譯本》的抄本和教父於教會會議中所定之舊約書卷的名單,都列出比希伯來文正典更多的書卷,另外還有 一些正典書卷的補篇(例如以斯帖記的補篇)。這些額外的書卷便構成大部分後來所謂的「次經」( Apocrypha ),為耶柔米和宗教改革時期的領袖判定為較希伯來文正典次等的書卷。撇開次經的正典性不談,基督教教會內的各個傳統都必須珍惜《七十士譯本》,因它保存了 那麼多在兩約間寫成的文獻,而這些文獻成了新約聖經部分背景的資料。

七十士譯本

    七十士譯本在聖經翻譯上之意義   ,   何謂《七十士譯本》     , 

     《七十士譯本》的源起    ,  《七十士譯本》的影響    ,

      七十士譯本/次經與偽經/裴羅與約瑟弗  ,  ,

聖經譯本

   聖經的譯本  ,  聖經翻譯原理  , 中文聖經版本比較   , 上帝與神  ,   中國人翻譯的《聖經新譯本》—容保羅牧師榮休專訪  ,  容保羅牧師榮休專訪(二) 如何正確看待聖經翻譯    ,  中國人翻譯的《聖經新譯本》 容保羅牧師榮休專訪(三)  ,

  七十士譯本     , 聖經的中文翻譯譯本  , 武加大譯本(Latin Vulgate) ,

舊約作者明白自己所寫的嗎


    有一個令人難以回答之問題:上帝的本意是否超過舊約作者所瞭解或原來的意思?

1、聖經作者顯然並非完全理解他們所寫的
   
    有些事都是作者不理解的,這表示上帝的本意並沒有完全啟示給作者知道。例如但以理說:「我聽見這話,卻不明白,就說:『我主啊,這些事的結局是怎樣呢?』他說:『但以理啊,你只管去;因為這話已經隱藏封閉,直到末時。』」(但一二8-9

    大祭司該亞法說:「獨不想一個人替百姓死,免得通國滅亡,就是你們的益處。」(約11:50

他自己根本不知道這是預言基督的代死。(約一八14 ;彼前三18

    彼得說舊約先知「都尋求考察過,就是把他們心裏基督的靈所預先見證,關於基督要受苦難,後來得榮耀,是在甚麽時候和怎樣的情況加以考察。」(彼前一10-11

上帝「向他們啟示」他們所寫的是關於未來的事;他們「預言你們要得恩典」(10節),「不是為自己,而是為你們」(12節)。
     
並非每個人都同意這個見解,凱澤(Kaiser)認為作者明白他們預言的一切內容,只是不知道預言何時應驗:「他們所查考的,不是尋求他們所為的是甚麽意思,而是要知道該事件的時間因素,這遠超過他們所寫的。」
     
凱澤認為作者完全明白上帝在舊約經文中的心意。然而,大衛是否知道他寫的與猶大有關(詩四一9)?亞薩是否知道當地說比喻時,是指到耶穌用比喻教導人(詩七八2)?當何西阿說上帝「從埃及召出」以色列他的兒子時(何11:1),他是否清楚地想到耶穌基督?其他經文亦表明作者不一定明白他們所得的啟示的意義,直到上帝或他的使者向他們解釋其意義後,他們才明白,例如但以理書七章十五、十六、十九、二十節,八章十五、十六節,十章十二至十四節;撒迦利亞書四章五節。
     
由此可見作者並非完全明白他們所為的經文。當然,在上帝本意中,有些舊約經文可以在新約中提出來探討,應用在新約的處境或真理,並提升以指向基督。

2、我們必須承認啟示是漸進的
   
當聖經作者撰寫聖經時,上帝在許多事上漸漸敵示更多的真理。這並不表示先前所啟示的有錯誤,只是有尚未完全之處,部分不完整的真理得到加添。例如創世記第三章中的蛇,第三章根本沒有指明蛇即是撒但,但後來的經文則明確指出「古蛇,名叫魔鬼,又叫撒但」(啟一二9)。當蛇對夏娃說話(創三16),以及上帝向蛇說話(創三1415),便可看出蛇不僅是一隻動物。

    舊約描述人死後的境況是一種很模糊的存在,人所知不多(伯一四20- 21 ;傳九5- 6),新約對死後的生命則有更多的啟示(路一六19-31)。

    耶穌在世時使徒們不完全瞭解他的言行和教導,但耶穌復活(約二22)及升天(一二16)後,他們回顧過去則明白經文的意思。由此可見他們的理解是逐漸加增的。

    啟示的進程表示作者並未完全瞭解在上帝心中的某些事實。啟示增加之後,其他的人便會瞭解更多。摩西不明白創世記第三章的蛇是指撒但,但使徒約翰在啟示錄第十二章的記載顯然令後來的讀者知道這事實。

3、有些經文在應驗後才被公認為預言
   
「我們必須區分經文起初的意思與實現後的最終意思。」

若讀者在經文未應驗之 前不曉得這是預言,那麽當時的作者也同樣不知道這是預言。例如許多先知預言耶穌第一次和第二次降臨時所發生的事似乎會同時間出現的。但當我們回顧時,才知 道其實基督降臨分為兩次。換言之,作者並不明白彌賽亞第一次降臨時是受苦的僕人,第二次降臨時是統治的王。
     
另一方面,作者對自己所預言的事亦有不少認識,彌迦知道「以色列中為我作掌權的」彌賽亞在伯利恒降生(彌五2)。以賽亞肯定知道肩擔以色列「政權」的彌賽亞就是全能的上帝,他會在大衛的寶座上掌權(賽九67)。但是當大衛說他的敵人分他的外衣,為他的裏衣拈鬮(詩22:18)時,他是否真的想到耶穌基督呢?

4、上帝的心意是超過作者所認知的
     
為了描述基督而引申或提升舊約經文,顯示上帝的心意超過作者所認知。這種引申或提升與舊約並無矛盾,亦非無關;相反,這是一種相關的引申。

2013年12月17日 星期二

以色列人過紅海如行乾地


經文:《希伯來書》十一章29
《希伯來書》十一章29節,「他們因著信,過紅海如行乾地。埃及人試著要過去,就被吞滅了。」出了埃及以後,他們又需要有信心。這個也很有意思。

一.     上帝讓以色列人繞道而行

以色列人過紅海這一段,需要說明一下。在《出埃及記》十三章17節講到,上帝讓以色列人繞道而行,不走非利士人的道。18節,「所以上帝領百姓繞道而行,走紅海曠野的路。」在 我們生平中,上帝有的時候叫我們繞路。幹嘛繞路,走直線最近嘛。要多走那麼多的路和多花那麼多的時間,幹什麼?上帝有旨意。上帝知道以色列人是烏合之眾, 現在就帶他們出來,碰到非利士人,他們可能就害怕了,就完蛋了,就要回去了。所以故意繞道,不走非利士人的路,不跟非利士人起衝突。那是上帝的慈愛與憐 憫。生活中,上帝有的時候讓你繞一圈,甚至繞一大圈,多繞了十年、二十年。上帝有美意,但以色列人不知道,我們常常也不知道。不知道,你信靠就好了。

二.     上帝讓以色列人走回頭路

到十四章2節,上帝不但讓以色列人繞道,而且讓以色列人走回頭路,說:「你吩咐以色列人轉回。」這 個消息就傳到了法老那邊,因為法老在監視著這兩百萬人,發現他們怎麼走走走,一方面繞,一方面走回路。法老就產生一個想法:「以色列人迷路了。那此時不 追,復待何時。趕快去追,把他們抓回來。我們那時候因為一點點小災難就放了他們走,這實在是不行,把他們通通抓回來。」於是就追啊,追啊……。以色列人就 在紅海邊的時候,發現埃及人追來了。前面無路,後有追兵,真是死啦。這都是上帝的帶領。
上帝不僅讓我們有的時候繞路,有的時候讓我們走到最危險的死蔭幽谷,引導我們走入最 危險、最可怕的地方。怎麼辦呢?就抱怨,我不要信耶穌了,因為上帝的帶領不好。這樣不對。以色列人也是有抱怨。感謝主,還是有人有信心。有信心的就是摩 西。我不知道那些以色列人有多少人有信心。他們抱怨的是很重的。這是他們諸多抱怨的一次。

三.     摩西在軟弱中信靠上帝的帶領

但是,摩西也有害怕,也有抱怨,可是上帝總是能指揮摩西。上帝對摩西講話,就像那百 夫長講的話一樣,叫他東就東,西就西。他有怨,有難處,但是上帝講,他還是會聽,而且聽得蠻快的。耶和華對摩西說:「你不要難過,把你們帶到這裡有更美好 的事情。」那更美好的事就是一舉消滅埃及人,叫你們以後走曠野的時候,永遠不必擔心後面有沒有人來追。上帝讓你生活中有的時候走一些冤枉路,實在都是好 的。你不一定能夠都瞭解,但是你信靠祂,祂在為你做最好的事。起碼在這裡就是為以色列人做最好的事,叫他們以後走曠野的路不必擔心埃及的軍隊快要追上了。 所以,就發生了幾件事。
第一件事就是,雲柱就從以色列人的前方,繞到以色列人跟埃及人之間。這樣埃及人就不能追上來,因為他們一進入雲柱,就是一片漆黑,讓他們心生恐怖,不能快追。
第二件事就是,上帝吩咐摩西伸杖,紅海就分開了,於是以色列人就走下去了。
第三件事就是,當以色列人走下去,而且在走上來的一個晚上,埃及人也試著要走下去。 當以色列人通通走上去的時候,耶和華就變臉了,向埃及人觀看,埃及人就混亂了,他們就趕快要逃。當他們要逃的時候,耶和華對摩西說:「你向海伸杖。」水就 合起來,埃及人就都被淹死了。那天晚上到清晨所發生的這整件事情,是上帝的帶領。以色列人走紅海曠野的路,看起來是給他們麻煩,其實解決他們最大的問題。 以色列人在紅海邊哀求、哀哭、害怕;但是,還有一個人在哀哭、害怕、軟弱當中,還知道去聽上帝的話。這人就是摩西,他有信心。

四.     以色列人因著摩西的信,就聽上帝的話

《希伯來書》十一章29節說,「他們因著信」;從《出埃及記》十四章來看,恐怕主要還是摩西有信。不過,我們感謝主,教會的生活是大家互相影響的:「有誰軟弱,我不軟弱呢?有誰跌倒,我不焦急呢?」(林後十一29)「若一個肢體受苦,所有的肢體就一同受苦;若一個肢體得榮耀,所有的肢體就一同快樂。」(林前十二26)「因一次的過犯,眾人都被定罪;照樣,因一次的義行,眾人也就被稱義,得生命了。因一人的悖逆,眾人成為罪人;照樣,因一人的順從,眾人也成為義了。」(羅五18-19
教會的生活,我們當然強調每個人要對上帝要有信心。但是我們也的確在《希伯來書》十一章,還有聖經其他地方看到,我們的信心是可以影響到別人的,是可以正面的幫助別人的。所以,以色列人因著摩西的信心,就聽上帝的話。
記得,信心是上帝的話,是上帝的權柄。聽上帝的話,他們就下紅海了,他們就過去了。埃及人也下去了,但是他們是試著下去的,不是憑著信心,不是信靠上帝的,所以他們下去是下去,雖然是做同樣一件事,但他們被吞滅了。
所以,要有信心。以色列人過紅海和埃及人過紅海,是一個很好的對比。在前面,我們看 到的都是誰有信心就如何。這一次則是把兩種人做同樣的事放在一起作對比。跟亞伯和該隱的獻祭類似,以色列人跟埃及人也做同樣一件事,就是過紅海。你做什 麼,並不能讓你得救;但你信什麼,或者你憑著什麼,或者你有沒有信心在做,才是最重要的。
耶穌說過:「那時,兩個人在田裏,取去一個,撇下一個;兩個女人推磨,取去一個,撇下一個。」(太二十四40-41兩 個人在房頂,取去一個,撇下一個;兩個人獻祭,取去一個,撇下一個;兩批人過紅海,取去一批,撇下一批;兩個人在耶穌旁邊釘十字架,取去一個,撇下一個。 各位我們做什麼?我們吃餅分杯,我們讀經禱告,我們唱詩讚美,我們受洗受浸,這都不表示你會得救。我們或吃或喝,也不表示你就不得救。我再強調,我們可以 做一模一樣的事,但你不一定得救了。所以重點是,你是不是憑著信心在做。你是不是憑著信心在教會裡敬拜;你是不是憑著信心或吃或喝,或生或死。
信心就是依靠上帝的話,信心就是因著上帝對我們顯出祂的信實和作為,讓我們去跟隨祂。以色列人是因著信心過了紅海;不是他們下紅海叫他們得救,不是摩西伸杖叫他們得救;而是他們順服上帝的話、信靠上帝話就得救。埃及人做跟以色列人一樣的事,但沒有信心,他們就被紅海吞滅了。

摩西守踰越節


《經文》:《希伯來書》十一章28
《希伯來書》十一章28節,「他因著信就守踰越節。」這是摩西一連串的信:先是他父母親有信,然後他在信心中成長,在信心中離開埃及,在信心中聽上帝的吩咐,守踰越節。
可以說,上帝行了九個災要把以色列人帶出去,好像都失敗了。那九個那麼大的災,有的 時候法老說:「好吧!好吧!我讓你們走。」可是災一緩,法老又變心了。第十個災真的能叫以色列人出去嗎?我也很稀奇,摩西也好,整個以色列人也好,當他們 在埃及作奴隸的時候、當跟法老對抗越來越尖銳的時候、當前景越來越不看好的時候,他們反而有信心,他們反而都還算順服,大概只有一次他們有一點沒有信心。 他們剛開始聽摩西的話相信了,後來做磚沒有草了,他們就不信了。但後來又信了,反倒是出了埃及以後,他們在曠野常常不信。這很遺憾。早期的時候有信心,後 來沒有信心,這是不是也是我們應該有的一些反省呢?不管怎麼樣,摩西有信心。
解經家說這整個十個災大概有半年的時間。當第九個災完了,最後一個災要來的時候,法 老說:「摩西,你不要再來找我。再見,我就要殺掉你。」這個對抗已經尖銳到下次一定要你死我活了。摩西就對百姓說:「你們準備離開埃及,每個人今天晚上把 行李打包,準備走了。」那個打包,你有搬家過吧。不過你搬家,大概也是最多在一個地方住了二十年、三十年要搬家。我們有的時候住兩三年要搬家了,家當不會 那麼多。他們在這裡已經住了幾百年了,那行李極多。上帝說:「你們今天晚上就要搬家,離開這裡了。你們離開這裡的時候,要準備……」
今天晚上會走得非常的匆忙,但上帝給他們一個很奇怪的規定:「今天晚上你們要走,一 切都打包。可是,又要吃一頓大餐。」我們在搬家的時候根本不會吃大餐,因為鍋碗瓢盆都已經打包了。祂說:「你們要吃一頓羊肉大餐。要殺一隻羊羔,大家來 吃。吃的時候呢,要……」各位,吃大餐當然就舒舒服服的吃,西裝領帶都脫了下來。可是,這裡好像吃得很不舒服,「你們吃羊羔,當腰間束帶,腳上穿鞋,手中拿杖,趕緊地吃,這是耶和華的踰越節。」(出十二11不是把腰帶鬆開,好好吃一頓;而是腰上束著帶子,腳上穿著鞋子,趕緊地吃,就是準備隨時要離開。你在家裡吃大餐的時候,還穿什麼鞋嘛?大餐就慢慢享受,為什麼要趕緊的吃?這是一頓大餐,卻要準備隨時離開。這真是很奇怪。
那天晚上是很歡喜的日子,因為你們要離開埃及了;但那天晚上又是很恐怖的日子,耶和 華要巡行埃及遍地,然後祂會進到每一家,把那裡面的長子、頭生的牲畜通通殺掉。這整個事情,看起來殘忍,但不是殘忍,因為這是埃及人自找的,他們已經虐待 以色列人幾百年了。上帝用了一切的方式提醒他們,包括用了九個災,他們還是虐待,不悔改。那麼一定要用最重的,你才悔改。那有什麼辦法呢?
不過,上帝說了:「這個重大的災不會到你們家,如果你們家門口有羊血塗在門楣上,我就越過這一家。」這就是「耶和華的踰越節」。踰越(Passover)就是越過了這一家。
這一天晚上,以色列人真是忙:第一個,要打包行李;第二個,要殺隻羊,把羊血塗在門 楣上;然後,要烤羊肉,一面吃,又一面要準備走。為什麼?因為,你們歡歡喜喜在吃在準備走的同時,上帝要殺埃及人的長子。這次,他們會被嚇住,他們會知道 一定得讓你們走了。這個就是踰越節的由來;這也是《希伯來書》十一章28節說的,「他因著信就守踰越節,行灑血的禮,免得那滅長子的臨近以色列人。」這「滅長子的」就是「滅命的天使」,就是「耶和華」。
你不要叫上帝臨近你嗎?是。你不要叫上帝的震怒臨近你,你要叫上帝的恩典臨近你。你 如何叫上帝的震怒不臨近你,而上帝的恩典臨近你?就是因著信。你信靠主為你預備的,你信靠耶穌為你流的血,你信靠耶穌在十字架上代替你受刑罰,就阻擋了上 帝的震怒臨到你。你信靠這奇妙的愛和公義,你信靠這復活的大能和上帝的愚拙軟弱,你就得救了。就跟以色列人一樣,你要避免埃及給我們的痛苦,你要避免離開 埃及後給我們這些恐怖的事情,就一件事:你聽上帝的話,吃羊肉,塗羊血,打包行李,準備走。
你聽上帝的話。你說,過去九個災都沒用;那你看看這次有沒有用?前面九個沒有產生功效,也是上帝的旨意,要叫更大的災使祂的名傳遍天下(出九16)。這是法老聽過的話。可惜他不願意聽進去,但以色列人聽了。
那天晚上,耶和華是「認血,不認人」。你家門楣上沒有血的,我就要進去。你說上帝怎 麼會不認識你是埃及人,還是猶太人,幹嘛還要這樣子?上帝要我們學習聽命、順服。這個信心的功課非常重要,不是像「普救論」或者是「巴特神學講的恩典」, 反正我們信不信都在恩典之內。我們不能這樣子。信心是從上帝來的,但是我們真是需要有從上帝來的信心表現。
在這裡,以色列人是照著上帝的話把門楣上塗了血,免得滅長子的臨近。這裡,這踰越節被殺的羔羊所預表的就是耶穌,就跟我們今天的聖餐是完全一樣的,祂為我們捨命,叫我們不必死;祂為我們承受上帝的震怒,讓我們能活下去。
要有信心。摩西有信心守這個踰越節,以色列人就出了埃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