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10日 星期三

以斯拉記之特色

    開始閱讀以斯拉記的時候,會發現拉1:1-3節與上一卷聖經歷代志下36:22-23節的結語相同。所以有人作出這樣的臆測,以斯拉記的筆者,同是歷代志上下的筆者。但是無論筆者是誰,歷代志上下與以斯拉記都是出於同一位上帝的感動和默示,有同一位作者。

    第二個發現是它有長長的名單,包括了:

         第一:         1:9-11節中從巴比倫帶回耶路撒冷的器皿名單;

         第二:         2:1-70節中第一次被擄回歸的人名名單;

         第三:         7:1-5節中以斯拉的家譜;

         第四:         8:1-14節中與以斯拉在第二次被擄歸回的族長家譜;

         第五:         10:18-43節中娶外邦女子為妻的人名名單。

    第三個發現是它包含了七份文件或信件,包括了:

         第一:         1:2-4節中古列的詔諭;

         第二:         4:11-16節中省長利宏控告以色列人的奏本;

         第三:         4:17-22節中亞達薛西王的諭覆;

         第四:         5:7-17節中河西總督達乃的奏本;

         第五:         6:2-5節中古列詔諭的記錄;

         第六:         6:6-12節中亞達薛西王向河西總督達乃的諭覆;

         第七:         7:12-26節中亞達薛西王給以斯拉的詔諭。

    第四個發現,是這七份文件或信件中,除了第一份古列的詔諭外,全部用當時波斯帝國所通用的國際語言亞蘭文來書寫。事實上,從拉4:86:18節中共六十七節經文,全都用亞蘭文書寫。或許,這表明了這些文件信件,是筆者從皇室檔案中直接採用,用亞蘭文加上一些連接,成了拉4:8-6:18節的經文。

    第五個發現,是以斯拉記利尼希米記,在猶太人的聖經歷史中,是合為一本。這個編合,不單發現在最古老的希伯來文抄本中,它也得到猶太史家約瑟夫的證實。在「他勒目」(Talmud)和七十士譯本中。這兩卷聖經也是合為一卷。直到新約俄利根時代(AD 185-253),他才將它們分成獨立兩卷。在耶柔米繙譯拉丁文武加大譯本時,也繼續將它們獨立分開。至於在希伯來文的聖經抄本,遲到AD 1448時才將它們分為獨立兩卷。自此以後,它們一直保持分開,直到現今。

以斯拉記之作者

    按猶太人傳統說法,以斯拉記是出於文士以斯拉的手。但這說法並沒有任何支持。至於支持以斯拉記與歷代志上下是同一作者的支持如下:

         第一:歷代志下36:22-23與以斯拉記1:-3差不多相同;

         第二:歷代志與以斯拉記都歡喜記載名單;

         第三:歷代志與以斯拉記都同樣有記載和描寫節期的相同風格;

         第四:歷代志與以斯拉記都有互相通用的名詞如上帝的殿(the house of God);族長(chief of fathers)等等。

    以斯拉是一位文士(7:6),亞倫的後裔,有祭司的身份。他的家譜記載在拉7:1-5節。他通達上帝的律法,為亞達薛西王所信任。在亞達薛西第七年(458BC)被王和七個謀士差往耶路撒冷(7:14),帶同被擄願意回歸的人,連同全省百姓所樂意獻上,與王和謀士甘心獻上的金銀,修飾耶路撒冷上帝的殿(7:27)

    以斯拉在王面前的職位是「通達天上上帝律法大德的文士」(7:11)。這職位可能相等於現今的「猶太人事務代辦」,為當日猶太人代表,可以與王直接連繫。而文士是猶太人被擄後所產生的。連同在巴比倫所產生的會堂制度,文士取代了祭司,專以收集文獻,抄寫教導為目的。

2014年12月9日 星期二

以斯拉記之成書日期

   整卷以斯拉記所記載的歷史從波斯王古列元年(536BC),到亞達薛西第七年九月二十日(458BC)為止,前後共七十八年。所以以斯拉記成書應不早於458BC

    以斯拉記分別用亞蘭文來和希伯來文書寫,亞蘭文部份與在埃及尼羅河口伊里芬丁所發現的伊里芬丁蒲草卷相似,蒲草卷被證實為主前400 BC的文物。

    至於希伯來文部份為後期一點的希伯來文(Late Hebrew),與但以理書,哈該書和歷代志的言語相似。

    至於書中所提到的有波斯人和波斯的語句,都似乎指著以斯拉記成書於主前五世紀。

    大約在445BC430BC,就是聖殿重建後七十至八十五年左右,在聖靈感動帶領下「編寫」完成。

創世記內容要義

        創世記一詞,意思就是「開始」,本書為全部聖經之第一卷,記述宇宙萬有的來歷,人類的紀元,罪惡的起因,上帝拯救的計劃,世界文明的發源,信仰獨一真神上帝的肇端,以及希伯來民族的初興。

    全書備見上帝之偉大權能,慈愛公義,是建立一切聖道之根基,為全部聖經之種籽,其他各卷所開的花。因此,無論事實、真理、教訓和啟示,前後貫通,理脈一致,首尾呼應,毫無矛盾之處。讀者如能透澈本書,則對全部聖經必然易於融會瞭解,可見本書是佔有極重要的地位。

        
在聖經中,創世記與啟示錄這兩卷書,是千百年來,為魔鬼撒旦所攻擊破壞的對象,魔鬼千方百計阻撓人去讀它,叫人看它是神話故事,是難懂的迷信記錄,因為創世記是說到魔鬼的墮落,上帝對他的宣判(三1415);啟示錄是說到上帝對他的處斷和滅亡的結局(啟廿2310),所以魔鬼一直企圖推翻它,攔阻人不要讀這兩卷書,不要相信它,這是信徒須當引為深儆的。

創世記之著者與傳達之對象

        聖經之前五卷是摩西寫的,因此被稱為摩西五經(創,出,利,民,申),舊約的作者曾經提到此點(書一78;拉三2),新約作者與主耶穌也曾引證之(約一17;路廿四2744)。

    據歷代希伯來人和基督教傳統的說法,是摩西應用當時尚存的古文件,並在曠野受聖靈的引導,直接從上帝那裏所得的啟示和曉諭(徒七3738)。而以散文體寫下距他二千多年前的本書史記,約自主前四○○四~一六八九年間,其內容所包括的時間,約有二三一五年。在新約聖經中,主的僕人引用本書話語達六十多次,耶穌也曾引用多次(太十九46;廿四3739;路十一51;約八4456),可見本書不是人的空想和遺傳,乃是出於上帝的絕對準確的啟示,殆無疑議。

        
本書約自主前四○○四至一八八九年,其內容所包括的時間約有二三一五年,約於主前一四九年前後在曠野寫成,其對象為以色列民(出廿四27;申卅一26)。

創世記之主要信息

      創世記之目的乃為顯示一位全能創造之主,在凡事上居首位

    在講到萬事的起頭,人類在各種時期情況之下,皆是歸於墮落敗壞因此,人藉著失敗而認識自己的軟弱和無能,以致尋求投靠上帝,得著了上帝的救恩。

    本書是以「起初上帝創造」開始,到以「一具棺材停在埃及」作結束(五26),叫我們看見罪一入了世界,人類就衰敗到底,便是歸於死亡。但上帝要從女人的後裔中(三15),亦即亞伯拉罕的後裔中出來一位救主,為世界萬民帶來了救恩的信息,得救盼望的福氣。

   
本書所論創造世界宇宙萬物的一切,天體進行之次序,萬物生生不息之原理,不但與科學沒有衝突,而且啟迪人類研究科學高尚之智慧並且由於今日原子科學的進步,確為創世記帶來了有力的證據,使人深信聖經記載,乃是出於上帝的啟示無疑。

創世記分段綱要

        聖經學家對於創世記的分段方法不一,本書共五十章,可分為二段以至十段不等,為使讀者對於全書有一清楚的概念,僅列一種分段方法如下:

        
1)人類原始的歷史(一~十一9
                
A、自創造至墮落……一~三
                
B、自墮落至洪水……四~八
                
C、自洪水至巴別塔……九~十一9

        
2)選民列祖的歷史(十一10~五十)
                
A、亞伯拉罕生平……十一10~廿五18
                
B、以撒生平……廿一~卅五
                
C、雅各生平……廿五19~四九
                
D、約瑟生平……22~五十

創世記之預言與預表


       
創世記有些預言預表,概指基督與教會這兩方面,就主要之點,列述如下:

  1)預言基督:「女人的後裔」,這後裔一詞原文乃單數字(三15),即指預言將來救主要為童女所生,「萬族都要因您得福」(十二3;廿二18;廿八 1314),「君王從他而出」(十七16),凡此概指預言基督為女子所生(賽七14;加三16;四4),成為一個極大的奧秘(提前三16)。

  2)預表基督:亞當為末後要來之人基督的預像(二7;路三38;羅五14),上帝造光和生命,皆為基督是光是生命之預表(一315162021 約一459;五26;九9)。上帝為始祖所預備之皮衣,預表基督之義袍(三21;林後五21;賽六一10;啟十九8)。羔羊預表基督是上帝的羔羊(創四 4;賽五三7;約一29;來九22)。以撒預表基督至死順服,為上帝之子(廿二29;羅八32;腓二28)。梯子預表基督身子下降與上升的天梯(廿八 1217;約一51;十四36)。

  3)基督的救贖:上帝為人類始祖所預備的皮衣(三21),亞伯所獻的羔羊(四4),挪亞所造的方舟(六14),代替以撒獻為燔祭的公羊(廿二13),皆為基督救贖之預表(參來十一47;十二24;十510)。

  4)基督的職分:亞伯預表基督為祭司(四48;來十一4),挪亞預表基督為先知,祭司,君王(八2021;來十一7;彼後二5),麥基洗德預表基督為君王與祭司(十四1820;詩一一○4;來五610;六20;七132028)。

  5)基督的教會:本書中之樂園(二815),方舟(六1418),伯特利(廿八1822),皆顯明為基督教會的預表(參啟廿一1;詩廿七4)。

  6)基督的國度:本書中之伊甸園(二8),撒冷(十四18),圭與杖(四九10),皆為基督國度與王權的預表(參西一13;彼後一11;啟廿一12)。

  7)其他預表:夏娃是眾生之母,預表教會是基督的新婦(創三20;林後十一2;弗五2532;啟十九78),以諾預表將來在大災難以前,被提到空中 與主同在的聖徒(創五24;帖前四1517;啟三10;太廿四21),亞伯拉罕預表天父預備祂的獨生子為罪人捨了,亦預表基督為先知(創廿二12;約 16;羅八32;創廿7;約四18),撒拉預表恩典、真教會(創十七1519;加四2231,夏甲預表律法(十六8;加四2425),利百加乃基督的童女新婦之預表(廿四1516;林後十一2;弗五2532),約瑟預表基督被賣、受死、復活、在外邦人中被高舉、受尊榮和讚美(卅七1828 卅九720;四一1645;太二1315;廿六1416;廿八67;提後三24)。

2014年12月7日 星期日

尼希米記的歷史背景

    尼 希米記的記載,從波斯亞達薛西王二十年開始,到亞達薛西王三十二年止。即從主前四四五年到四三二年共十二年有多。亞達薛西王二十年,距離耶路撒冷聖殿被毀 足足有一百四十一年。距離第一次回歸有九十一年。距離聖殿重建完成共七十一年。距離以斯拉領導的第二次回歸也有十三年。

    猶太人被擄後在迦勒底經歷了兩個王朝。第一個是巴比倫王朝,或是迦勒底王朝。第二個就是現今的尼希米記中的瑪代波斯王朝。而亞達薛西王是瑪代波斯取代巴比倫王朝後的第六位君主。他的前任君主,就是亞哈隨魯王(486BC - 465BC)。他的王后也就是以斯帖。從此看來,尼2:6節中的王后,未必是以斯帖。亞達薛西王素來對猶太人有好感,所以在十三年前,他尊稱以斯拉為「通達天上上帝律法大德的文士」(7:10),並且準許猶太人回歸。

    在亞達薛西王二十年之前,被擄的猶太人已有兩次的回歸。第一次發生在波斯王古列元年,即主前五三六年,剛好在第一次被擄(主前六零六年)後七十年發生。回歸後二十年,即主前五一六年,聖殿重建完成。同樣也是在聖殿被毀(主前五八六年)七十年後重建完成。

    猶太人第二次回歸發生在主前四五八年,即亞達薛西王七年。那一次的回歸,距尼希米記第一章只有十三年。第二次回歸的帶領人是文士以斯拉。兩次的回歸都記載在以斯拉記1:11節和7:6-9節中。猶太人在以斯拉帶領下回歸,他們曾著手重建城牆(4:7-23),後來遭當時省長等人上本奏告說:「這城若再建造,城牆完畢,河西之地,王就無份了(4:16)。」經過查考,亞達薛西王「出告,示命這些人停工,使這城得建造,等我降旨(4:21)。」在這情況下,尼希米所面對的,不單是重建城牆的困難,他所面對的,是如何推反王的禁令。

在尼希米的時代,先知耶利米、以西結等己經離世,恐怕超越一百年有多。 第一次回歸時還存在的但以理,恐怕也離世達九十年。重建聖殿時的所羅巴伯,大祭司約書亞,先知哈該和撒迦利亞也應該在世上。只有文士以斯拉和尼希米是同 一時代的人。尼希米生長在長凡的日子,沒有上帝所重用的先知。他的一生,也沒有直接從上帝那裡有任何的默示。他與上帝的關係,與現今重生得救的基督徒沒有 分別。

    近代有人將尼希米記的歷史放在以斯拉記之前,但所引發的問題,比所解決的還多。若果將尼希米記的歷史放在以斯拉記之前,尼2:6節中的王后,也就可能是以斯帖,而亞達薛西王也就是亞哈隨魯王。這看法明顯與聖經次序相反。故此,此處仍以聖經的次序為基礎。至於為何有這看法,卻不在這裡探討。

尼希米記之作者

    按猶太人傳統,尼希米記與以斯拉記是合為一卷。傳統以來。都是以以斯拉記的筆者或是編者為尼希米記的筆者或編者。而這位筆者或編者,也是歷代志的筆者或編者。但是請留意,兩卷雖然傳統上合拼為一卷,但卻並意味著兩書有同一的筆者。

    尼希米記與以斯拉記相同的地方,就是內裡都同樣有用第一身書寫的段落。在以斯拉記中,第八章開始到第九章是用第一身書寫。而尼希米記整卷都是以第一身書寫。雖然有尼8:9節和10:1節的敘述,但綜合來說,整卷尼希米記給人的印象仍是一本自傳。若果以尼希米記為編寫而成的一部書卷,該編者所用的材料,必然大部份出自尼希米本人。

    在尼希米記開始時,他是王的酒政(1:11) ,在亞達薛西王二十年被委為猶大省長(5:14),歷時最少十三年。亞達薛西王從主前四六四開始執政,而亞達薛西王二十年(主前四四五年) 距離耶路撒冷共一百四十一年。由此看來,尼希米必然生於波斯,為土生土長猶太裔的波斯籍人。自小受波斯教育,能操流利無口音的亞蘭語,與當地人無異。與現今在外國長大的華裔相似。可能因這緣故,雖然身為波斯中的「外邦人」,卻得到亞達薛西王的挑選和信任。

    尼 希米這名字為「主安慰」的意思。他父親哈迦利亞,意思是「等候主」。從這兩個名字看來,可以推測尼希米可能出於一個傳統但愛主渴望以色列得恢復的一個家 庭。在次經瑪迦比二傳中,有記載尼希米曾經獻祭。他可能是利未支派中祭司的後人,但此推測卻無聖經根據。另外,雖然說尼希米是一位愛主渴望以色列得恢復的 人,但尼希米記並沒有任何有關以色列復國的任何說話。可以說尼希米仍忠於波斯。正如早他一百年的但以理一般。

    尼 希米是猶太人,在波斯首都書珊城皇宮中作亞達薛西王的酒政。酒政的工作是為王奉酒。所負責的,包括王和一切宮廷國家宴會的飲品。作王的酒政,在奉酒之先, 要在王面前品嚐那酒,保證王一切所飲用的,不單美好,並且無毒。酒政並不是位高權重的職位,但卻是王極之信任的人。他當然要體魄強健,否則焉能要王飲用他 所嚐過的酒。另外他入職時,恐怕所有背景歷史,個人履歷,親族朋友,全都被查核,才可擔當此職。酒政與王的關係親近,好比中國王宮的太監。這一切一切,原 來早早在上帝的掌管底下,被安排妥當,等待尼希米記中所記載的事發生。

    從尼希米記中,可知尼希米屬靈生命美好,熟讀律法書,明瞭過去歷史,熱愛民族祖國,尊敬遵守上帝的律法,體會上帝的心腸,並且與上帝有無間的相交。他作事忠心,辦事仔細,凡事詳細安排計劃,連外邦王對他也產生十分的信任。他嫉惡如仇,能洞悉敵人計謀,並且能安排相應對策。

    尼 希米並不是先知,他從來沒有在上帝那裏直接得到任何默示和指派。他與上帝的接觸,恐怕十分平常,與你和我與上帝的接觸相同。嚴格來說,我們與上帝的關係, 應比他更親密,因為在新約裡,上帝住在我們心內,這是尼希米所沒有的。他與上帝的關係,我們不用單單羨慕,因為這是你和我可以仿效和達到的。

尼希米記之成書日期

    尼希米記成書日期有兩種說法:若果以以斯拉記和尼希米記是同一編者的話,可以參考以斯拉記概引,那裡有關斯拉記/尼希米記寫作日期的詳細敘述。如果以尼希米記為尼希米在上帝的感動下寫成的「自傳」,則尼希米記寫作日期必能早於亞達薛西王三十二年,即主前四三二年左右。

    另外在尼12:11節和22節有記載大祭司以利亞實的後代押杜亞。據猶太史家約瑟夫的記載,押杜亞是希臘帝國亞歷山大大帝時的大祭司。若果記載屬實,尼希米記必定成書於主前三三一之後。主前三三一是希臘帝國的開始。這樣,尼希米記必是出於另一位編者,而他採用了尼希米的「自傳」,寫成尼希米記。

    至於書中所提的以祿月,基斯流月和尼散月,則是猶太人被擄後對月份的名稱。以祿月大約是現今七月至八月。基斯流月大約是現今十一月至十二月。至於尼散月,則 是三至四月‧因為猶太人的宗教新年是在尼散月,而民族的新年在九月至十月左右,所以基斯流月和尼散月可以說仍是同一年。或許波斯的年曆,並不與猶太人的曆 法計算相似,但猶太人的曆法,仍可作為一錯鏡,用以了解波斯的年曆。

    猶太人在以祿月(Elul)開始將所收割的葡萄、無花果和橄欖等壓油造酒。基斯流月(Kislev)是猶太人的九月(參亞7:1),在以色列地是冬天下雨的開始。在少部份地區甚至下雪。在新約這月份有修殿節。尼散月(Nisan)在被擄前稱為亞筆月(Abib,參出12:213:4),是猶太人的正月。正月十四日的逾越節,大約是今天的復活節。這月份是收割大麥的日子,田間初熟的要獻上。猶太人的曆法是陰曆,跟隨月亮,正月十四日就是月圓之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