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2日 星期六

聖潔法典中對第十誡的說明


    第十誡 不可貪戀

  聖潔法典指出,「愛人如己」是避免干犯第十誡最好的途徑。玆說明如下:

1.
愛同胞如愛自己(利十九17~18)
  利未記十九17~18指出,以色列人對本國的同胞,不可心存「怨恨」或「埋怨」,而應「愛人如己」,如此則不只不會報仇、兇殺,也不至於貪戀鄰舍的種種財物了。

2.
愛窮人如同愛自己(利十九9~10)
   聖潔法典提醒人應當存著愛心與窮苦人分享他們的財物,這是戒貪最好的途徑。利未記十九9~10說:「在你們的地收割莊稼,不可割盡田角,也不可拾取所遺 落的。不可摘盡葡萄園的果子,也不可拾取葡萄園所掉的果子,要留給窮人和寄居的。我是耶和華你們的上帝。」這二節經文提醒以色列人,當存著敬畏耶和華的心, 承認產業是上帝的恩典,應當存著愛心與窮人和寄居的分享。人有這樣的存心,自然就不會貪戀別人的財物了。

3.
愛寄居的如同愛自己(利十九33~34)
   「寄居的」指寄居在以色列地的外族人,這些人不熟悉當地的物價與工價,因此,若被當地人詐欺,也不知如何爭取自身的權益。因此利未記十九33~34上帝吩咐以色列人,說:「若有外人在你們國中和你們同居,就不可欺負他。和你們同居的外人,你們要看他如本地人一樣,並要愛他如己。因為你們在埃及地,也作過寄居的。我是耶和華你們的上帝。」

  這二節經文,提醒以色列人曾在埃及地寄居,受埃及人剝削勞力與工價,以致在困苦的日子裡充滿哀聲與歎息。以色列人當記得當寄居者的痛苦以及上帝將他們拯救出來,如今住在迦南美地的大恩,進而存著感恩的心看待寄居者如同本地人,並且愛他如己。如此一來,必能照顧寄居 者,而不至於剝削寄居者的勞力和工價,以致干犯第十誡。

聖潔法典與十誡之結語

  「聖潔」是「聖潔法典」最重要的主題。從以上對聖潔法典內容的討論,可以清楚看出,「聖潔」包括二方面:()信仰的聖潔;()道德的聖潔。

1.
信仰的聖潔
  第一誡至第四誡著重一個人「信仰的聖潔」。「信仰的聖潔」就是敬畏耶和華,不隨從虛神和迷信。謹守第一誡至第四誡,正是「信仰聖潔」的途徑。

2.
道德的聖潔
  第五誡至第十誡著重一個人「道德的聖潔」。「道德的聖潔」就是謹守遵行神的誡命、律例、典章,不可效法埃及人和迦南人的惡俗行。謹守第五誡至第十誡,正是「道德聖潔」的途徑。

  耶和華對以色列人說:「你們要聖潔,因為我是聖潔的」(利十一45)。「聖潔典章」就是從「十誡」來說明神的聖潔,也從「十誡」來教導以色列人有「聖潔」的信仰與生活。如此,則耶和華將成為以色列人的神,,以色列人將成為耶和華的子民。

2015年4月30日 星期四

文脈

    最初的步驟,牧者應當把整卷中所有任何特定的段落都關聯起來(段落是全書的一部分)。通常這需要把整卷(按不同的譯本)讀過幾遍。即使那些懂得希伯來 文 或希臘文的人也會發現,讀本國語文的聖經比較容易找到作者思想的廣泛發展。現今有很多不同的譯本,有的像中希英對照本,是屬於逐字對照的翻譯,也有的比較 口語化,偏向俚語或說話的形式。不同的翻譯可以滿足不同讀者的需要。牧者可以透過閱讀不同的譯本,得到原來希伯來文或希臘文準確而重要的概念。譬如他可 以用New American Standard Bible作研究用的聖經,因它很接近原文,但用於公眾朗讀則顯得生硬和呆板。若要找一本比較容易表現原文生動性並偏重概念而非用字的譯本,他可以選用 JBPhillips譯本。比較中間立場的,就是一面忠於希伯來文和希臘文,另一面又強調文體感受性的譯本的是New International Version。對中文聖經而言,你可以用呂振中譯本作為研究用,它的字序較接近原文,然後以和合本來宣讀(這是我們最熟悉的),並且可以參照新譯本或現代譯本的白話翻譯,甚至比對它們與天主教思高譯本的異同。使用這些譯本和其他的譯本,解經講道者可以瞭解經節段落概括性的文脈。

   
將 段落擺在更廣的架構上,只是給聖經一個和我們看待其他書籍作者相等的機會罷了。在任何特定段落或章節中,作者的原意基本上可以借著把它安置在整卷更大的討 論主題中來加以斷定。身為學生的,不一定要去作這樣的考查和研究。注釋書的引論部分和新舊約導論,通常會討論到一本書如何寫成,以及它們的內容大綱。雖然 注釋家們在追些事上有時會彼此反對,但解經講道者在他自己讀過經文時,可以作出自己的結論來。

   
不 僅段落應當擺在全卷的更廣單元中,它也必須與緊臨的文脈有所關聯。作者原意的提示會從對四周圍文脈的研究而來,其於在段落本身中作精細的考究。為要瞭解一 個段落或分段,我們必須解釋它如何從上文發展而來,以及它與下文所說的有什麼關係。假設這特定的段落不在現在這個位置會有什麼不同嗎?在整卷書中,這特定 的段落要達到什麼樣目的?例如,要瞭解哥林多前書十三章,我們必須知道它是一個處理屬靈恩賜更大單元的一部分,就是十二章到十四章。為瞭解釋十三章中愛和 恩賜的對比,這三章必須一起作合宜的研究。

   
正 當你以不同的翻譯研讀經節段落時,必須同時有一隻筆在你手中。盡可能準確寫下你在瞭解該段落所面臨到的難處。把它們全部寫下來,使你自己也能敘述出來。如 果不同的譯本有重大的差別,要留心注意。一般而言,這意味著翻譯者從不同的角度來看該段落,試著寫下這些差異,而真正使你模糊不清的,可能是你對經文的背 景或語言形式不熟悉的緣故。因此,問正確的問題便成為找尋答案的基本步驟。

   
以大略的方式嘗試陳述作者所要談論的主體,以及他談論該主體所作的主要要點補語。如果你不能在這點上陳述出主題,為什麼不行呢?要做到這一點,你還需要知道些什麼呢?

   
既 把段落安置在它的文脈中,現在解經者必須考究其間的細節:結構、字彙和文法。在這裏,原文的知識就變得很寶貴了。雖然經卷的資訊可以從中英文上瞭解,但能 讀希伯來文和希臘文,就好比收看彩色電視的節目。黑白和彩色電視都可以接收相同的畫面,但彩色電視有黑白電視所沒有的豔麗和準確度。解經講道者不必因為要 活用原文而成為語言學專家,因為幾乎每一個人都能應用一些現成的語言工具書。不過,不用說要求完整,單是準確度就要我們發展每一個可能的技術,以免我們在 上帝的名下宣告了聖靈無意傳達的話話。

「上帝國度」的選民

      今天我們思想「上帝的國」,要從這個最基本的觀念來看--他 統管萬有,他高居首位,他在天上有寶座,他在至高之處發號施令,使那真正聽見他聲音、明白他旨意、順從他命令的人有所依歸。這些人在哪裡呢?這些人是不是 罪人生出來的罪人呢?是,他們是罪人所生出來的罪人。但是,這些人的心靈深處有一個主宰性的引導,有一個因敬畏上帝而產生的智慧,使他們生命的方向歸向正 途,使他們的內心順服最高的權威。聖經稱這些人是「選民」。

「選 民」就是在罪人中間揀選出來,要分別為聖的、要歸順神權統治的那一批人。這些選民,他們的生活、他們的道德、他們的觀念、他們的思想、他們的行事、他們的 為人,雖然在文化中間會受過一些教育,但他們有上帝在他們心中所給的敬畏的種子、敬畏的心志,所以不走假冒為善的道路,不走只用外表來遮蓋自己、文過飾非 的生活方向。這些人絕對不會滿意文化中的理念,雖然那是何等高超的,但他們盼望得著救贖,好使他們可以進到實際生命的建造以及與上帝之間關係的復和。

這 位在天上高居寶座、執掌宇宙權柄的上帝,他許可這些敗壞、有罪性的人運用他們已經墮落的自由,去弄壞他所造的一切嗎?是。上帝給人自由,以至上帝給人能力 去犯罪的可能性,甚至上帝給人有「任憑」的機會,這些都與上帝尊重「人性」有關係。上帝創造的是自由的人,上帝創造的人是有權柄選擇以「上帝」為中心過生 活,或是以「己」為中心過生活,這是兩種不同的人生路線。上帝許可人過自由的生活,上帝就在這種社會中間賜下他的道,對人說:「歸向我吧!回到我面前來 吧!」

所以聖經另外一個重要的主題就是:上帝對人的呼喚,叫罪人回到他的面前。這樣,上帝的啟示就有「普遍啟示」與「特殊啟示」,上帝的恩典就有「普遍恩 典」和救贖性的「特殊恩典」,上帝的呼召就有「普遍呼召」跟「特殊呼召」。上帝向罪人的呼喚是真實的,但是真正能回頭的,是需要上帝的恩典才能夠使人離開罪惡、歸向上帝,成為上帝的國民。

上帝對按照他形象樣式被造的人有一個計劃,就是要在他們中間建立一個祭司的國度(參:出十九:6)。「祭司的國度」也就表示在這其中有上帝自己的救贖、有上帝自己的施恩,他要與他的百姓建立一個很特殊的關係。這個國度就是這些人尊上帝為王,而上帝把自己的心轉向他們,他作他們的父、他們作他的子女--「父親的心轉向兒女,兒女的心轉向父親」(瑪四:6)。在這個國度,上帝作王,上帝有他的子民,上帝用他的真理教導他們,讓這些人成為屬耶和華的百姓。

「上帝國度」的定義

    「上 帝的國」言下之意就是「屬於上帝的國家」。「上帝的國」是以上帝為這個國家的最高權威,他是這國的國君,他是這國真正的掌權者﹔「上帝的國」就是以上帝為 王,以上帝的權柄作為統管萬有的最高權威﹔「上帝的國」就是用上帝的義作為治理百姓之原則的一個國度。屬於上帝、出於上帝,以上帝為最高的權威,上帝是這 國的君王,上帝的權柄統管這國所有的子民,統管的原則就是「上帝的義」。所以,上帝的權威所在、上帝的義運行在他們身上的這些子民,就成為上帝國度的國 民。這樣,上帝的權威和上帝的義,在他的國中間是很重要的事情。

    「撒但的國」是以撒但的權柄作為治理的權威,以「罪」作為治理這國度的原則﹔而「上帝的國」是以上帝的權柄作為治理的最高權威,以「上帝的義」作為治理這國度的原則。
   
    這樣,「上帝的國」和「上帝的義」是不能分開的,「撒但的國」和「罪」是不能分開的。約翰壹書五章19節 說:「全世界都伏在那惡者手下」,這惡者以邪惡的、罪的、抵擋上帝的原則來治理所有屬於它的人﹔而上帝的國是以「上帝的義」來治理所有在義中間被稱義而順 從他的人。所以撒但的國是以「罪」作治理原則的,上帝的國是以「義」作治理原則的。這樣,「罪」跟「義」就變成相對相敵的兩個名詞,就變成誓不兩立的兩個 名詞,這也是聖經給我們看見的重要課題。這不但是原則的問題,更形成了道德基礎的問題。「惡人」 、 「義人」,「惡者」、「義者」,「惡的世界」、「義的世界」,「在罪惡中間的人」以及「被稱義的人」是完全分開兩個截然不同的團體。所以,當你講「上帝的 國」的時候,你不可以偏離「上帝的國」與「上帝的義」之間有關聯的這個事實。正像你講「聖靈」的時候,你不可以偏離「聖靈」與「真理」是絕對不可分開的這 個觀念。當你講「上帝的道」的時候,你不能與「上帝的靈」相隔絕﹔當你講「上帝的靈」的時候,你不能與「上帝的道」相隔絕。因為聖靈是「上帝的靈」,聖 靈又是「真理的靈」,所以「真理的聖靈」就是兩樣連在一起的,所以「上帝的道」和「上帝的靈」是不能分開的。照樣,「上帝的國」和「上帝的義」也是不能分 開的。
   
    聖經裡面把「國」和「義」連在一起的經文是相當多的:「你們要先求他的國和他的義,這些東西都要加給你們了」(太六:33)。 「上帝的國」、「上帝的權柄」、「上帝的名」、「上帝的旨意」這些更重要的話就繼續不斷出現在主禱文的內容裡面。這樣,你就清楚了,物質的生活是其次的, 而我們與上帝之間的關係、對上帝權柄的順從、對上帝旨意施行在宇宙中間的願望,才是我們向主禱告的重要內容。如果你清楚了上帝的國與上帝的義是不能分開 的,你就越清楚聖經裡面所說的:「你們的義若不勝於文士和法利賽人的義,斷不能進天國」(太五:20)。所以,「國」和「義」之間的關係是很清楚的。
   
    當彼得年老的時候,他告訴我們,我們在這個世界上是有盼望的。我們盼望什麼?我們盼望新天新地,然後接下去一句什麼話? 有義居在其中(參:彼後三:13)。這樣,上帝的國和上帝的義,再一次顯明是不能分開的。
   
    誰 是這國度裡面的子民呢?那些因信稱義的人就是這個國度的子民,所以,「上帝的國」跟「義民」也是不能分開的。我們之所以在這個國度裡面,因為我們認識上帝 的義,我們信上帝就被上帝稱為義,我們在義中順從上帝的主權,我們在義中與上帝同行,所以上帝的國、上帝的義是不能分開的。我們把上帝的國跟上帝的義好好 思想、明白以後,真正投入、遵行、享受其中的奧秘之後,我們就在這個世界中間成為義人,領人歸義(就是把人帶到義的國度裡面),我們會發光如星照耀世界上的人。

    感謝上帝!這樣,這個「領人歸義」的國度的擴張,就成為對上帝國度觀念的瞭解以後產生出來的必然行動。「我的國不屬這世界」(約十八:36),「這世界和其上的情慾都要過去,唯獨遵行上帝旨意的,是永遠常存」(約壹二:17)

2015年3月14日 星期六

使徒行傳之序言(徒1:1-5)



    我們所認識的這卷使徒行傳其實是一部更大的著作的下冊,這部著作可以稱為:《路加—使徒行傳》(Luke-Acts)

「我已作了前書」(1:1)無疑是指路加和路加福音。提阿非羅是一位羅馬官員的希臘文名字(參看路1:3)。如果前書是有關「耶穌開頭一切所行所教訓的」,那麼引伸出來的意思就是:後書也是有關祂透過教會與聖靈,所繼續行的事蹟與教訓了。

「藉著聖靈」(1:2)是指耶穌升天以後,門徒的指示和所成就的事是藉著聖靈而成就。藉此可見路加這位作者的看見,認為整個福音的廣傳也有聖靈在背後帶領。

    「使徒」(1:2)在此一詞似乎是專用在十二門徒身上,大概可從1:11天使所說的話中可反映出來,天使說話的對象似乎也是同一群人。

    「他受害之後」(1:3),接著:「自己活活地顯給使徒看」的憑據,清楚可見這兒所指的是耶穌的受苦、受死,和復活的事情。「四十天」這段時期雖然在路加福音中沒有提及,但這段時期確與路加福音所描述的事件相符。耶穌復活有四十天繼續留在地上,然後升天。十天後(算準確一點的話,七天以後)升天。耶穌所講說的是「上帝國的事」,相信當時門徒對「上帝國的事」仍脫不掉以色列國的觀念(1:6;24:21)。當時的猶太人信徒仍然希望上帝的國度可以像大衛的國度一樣在地上成立。在最初期的教會,似乎一班門徒還留在耶路撒冷,沒有計劃要把福音傳到外邦人當中。

    「許多的憑據」(1:4)是指基督復活後的顯現。這裏也指出了復活的耶穌是和門徒一起團契相交。

    「父所應許的」當然是指聖靈(15:26-16:16;路24:49)

    5節,目的是要比較耶穌和約翰的施洗,並不等於說信徒一生中要分別有兩次不同的洗:水的洗禮和聖靈的洗禮。耶穌囑咐門徒等候幾日,因為耶穌要先離去,聖靈才能降臨。「等候」只是針對當時信徒的囑咐而已,後來的信徒無須以此為例,正如現今信徒接受聖靈,不一定要像那時的信徒在耶路撒冷等候。拿水洗來對比聖靈的洗,其中的原因是要用「徵兆」來對比「能力」;約翰用水施洗只是象徵(約翰自己的理解也是如是,參路3:16)隨後而來聖靈洗的「能力」而已。

2015年2月13日 星期五

世 界

    新約所描述的世界離不開三個意思:被創造的宇宙萬物、人類所居住的世界、敗壞的受造物。

    新約對以上世界的三個觀念給與以下五個清楚的解釋:

1.上帝是創造宇宙和其中萬物的(徒17:24;約1:10;羅1:20;林前8:6;來11:3),這創造包括了天、地、海,和其中的萬物(徒4:2414:15;啟14:16)。這些被造物有一個開始(太24:21;羅1:20;約17:24;來4:39:26),一切都由上帝來開始,維持,結束(11:36)

  新約繼續了舊約的觀念,認為上帝創造了世界萬物,也是這世界萬物的主宰。不過,新約把基督“加入”了這解釋:上帝是藉著基督()創造了世界(1:3;1:2),並且這創造是繼續由基督()來維持(1:3)

2.人類住在這世界:因為上帝的救恩是針對人的需要,因此信徒負起了這樣的使命,「你們往普天下(世界)去,傳福音給萬民聽」(可16:15)。這世界有許多邦國(太4:8),有時候還形容這個人住的世界是一個「不敬虔的世界」(彼後2:5)。

3.罪的起源:罪是由亞當“一人”入了世界(羅5:12),因此世人(世界)都犯了罪(羅3:23)。因為罪的入侵,這世界是一個邪惡淫亂的世代(世界)(太12:39;腓2:15),而死也成為了罪的工價。世界也因此在「嘆息勞苦」(羅8:20)中,等候被救贖。

4.魔鬼是管轄這幽暗世界的(弗6:12;約一5:19)。他的管轄當然是“暫時性的”,這段日子是一個「磨難的日子」(6:13)。當然,也要求信徒去認識魔鬼是這屬靈世界/空中的掌權者,魔鬼也掌握了死權。信徒必須與牠戰爭。

5.「基督耶穌降世(進入世界)為要拯救罪人」(提前1:15),也為了毀滅那掌握死權的魔鬼。道成肉身也是為審判世界(約9:39)。

    新約是從這五個角度來詮釋「世界」,因此這樣的認識也成為了基督徒的世界觀(World view),或是基督徒的人生觀。

新約神學之人論

       世 人  ,   世 界  ,

世 人

    新約對世人從不同的角度去解釋。

一.指這「世界」的人。

1.  約翰:「你們是屬這世界的人」(8:23)。「上帝愛世人(世界),甚至將祂的獨生子賜給他們….」(3:16)。「我所賜的,不像世人(世界)所賜的」(14:27)。「世人(世界)恨你們」(約一3:13)。可見約翰把屬上帝的人和屬世界的人分開,說明世人必會恨惡屬上帝的人。

2.  保羅:一方面吩咐信徒「不要效法這個世界」(羅12:2),另一方面又吩咐信徒不可完全與世界隔開,「你們除非離開世界方可」(林前5:10),反而在面對世界時,必須「心意更新而變化」,「察看上帝美好聖潔的旨意」(12:2),並且抱著一個心態,「就我而論,世界已經釘在就世界而論,我已經釘在十字架了」(加6:4)。

    也因為有這樣的聖經教導,歷來信徒皆此心態來面對世界(世人);一方面不想受世俗世界的污染,另一方面又想在世界中為主作見証。這引發信徒必須以「入世而出世」的方式來面對世界。

二.「肉體」的人:這觀念多從保羅書信中見到。

1.  肉體是有罪的,這是因為罪由一人亞當進入了世界,這罪引致死亡(羅7:58:13;林後10:2)。這帶有罪的肉體與屬靈的敵對(羅8)。
2.  指明屬「血肉之體不能承受上帝的國(林前15:50)。屬肉體的也不能得神的喜悅,不能領會上帝屬靈的事(林前2:14;羅8:8)。「屬血氣的沒有一個稱義」(羅3:20)。

三.罪人。  

1. 「因一人的悖逆,眾人成為罪人」(羅5:19)。
2.  世人都犯了罪,虧欠了上帝的榮耀。聖經把眾人都圈在罪裡(羅3:235:12;加3:22)。死(工價)是從罪來的(羅5:126:23)。
3.  但是上帝沒有“放棄”罪人,「稱罪人為義的上帝」(羅4:5)。
4. 「耶穌降世為要拯救罪人(羅5:6-8;提前1:15cf.9:13;可2:17;路5:32)。

基 督 徒

基督徒的稱號

    第一次用來稱呼安提阿教會的信徒(11:26)。這是因為安提阿的信徒傳講基督的福音,生活方式和外人有異,又不算是猶太人,因此給他們取了這半希臘、半拉丁的名字(Christianoi, 基督人),就此成就了基督徒的稱呼(26:28;彼前4:16),這稱號成為歷代信徒的名字,特別是外邦人信徒當中。在耶路撒冷的信徒被其他的猶太人稱為「門徒」(6:1;8:1)。信徒之間互稱「弟兄」(帖前1:4)。另外,保羅看重信徒的身份而稱信徒為「聖徒」(8:17;林前1:2),有意說明徒是一群聖潔的人。

基督徒的身份

1.蒙呼召的人:太22:14;路14:16-24;羅8:29稱為「被召的」(羅1:6;林前1:2)呼召與上帝和好(林後5:19),希伯來書作者稱信徒為「同蒙天召的聖潔弟兄啊」(3:1)
2.被揀選的人:揀選是舊約成為上帝子民的最重要基礎。含分別為聖的意義。新約的作者承繼這觀念並且把它應用在基督徒身上。(24:22,31)。這揀選是個人的(9:15),也是全體的(約二1,13;彼前2:9),主權在於上帝(9:11-16),出於上帝的恩典(11:5-6),藉著信心(帖後2:13),是上帝所應許的(彼後1:3-4),永遠的(1:4)。這揀選也是寶貴的(彼前2:4)。如舊約的觀念一樣,被揀選的就是上帝的子民(彼前2:10)
3.重生的人(新造的人):約3:2,5,7;加6:15;弗4:23-24,彼前1:23初熟的果子(雅1:18;林前15:20;羅8:23)。當然,這重生或新造的人是指屬靈生命上的。雖然是屬靈生命的,但是其實在的在世生活卻是有的樣式。
4.稱義的人:因信稱義的人,也就是指在上帝面前罪蒙赦免的人,可以與上帝和好,也可以坦然無懼的來到上帝面前求(羅1:16-1722-254:5;徒13:38;加2:163:24;4:16)。
5.聖潔的人:特別指信徒在倫理道德上的聖潔(林後7:1;帖前5:23;來2:1112:14)或「入世而出世」的人(約17;羅12:1-2)。聖潔的標準在於上帝:「你們要聖潔,因為我是聖潔的」(彼前1:16)
6.上帝的兒女:我們是因耶穌基督是上帝的兒子而可以成為上帝的兒女(原文Tekna)(約1:12;羅8:14-17;加3:264:4-7;來2:10-11)。只有一處指信徒是上帝的兒子(原文huios)(8:12),一般這個字保留給耶穌基督是上帝的兒子所用。因著這身份,基督徒都是上帝的後嗣(8:17),因此可以承受基業(彼前1:4)。在世上,上帝的兒女是光明的兒女(5:8),不過犯罪的生活。
7.自由的人:人原本是罪的奴僕(8:34),也將死在罪中(2:1)。可是上帝的兒子卻給人自由(8:36),使人從罪裡釋放使人自由(6:18,22;5:1)。可是信徒卻不可用這自由來放縱情慾(5:13)。這自由身份是基督用重價買來的(林前 7:23),也因此屬於基督的奴僕(林前7:22)
8.屬靈的人:耶穌離開門徒就差聖靈(保惠師)來“住”在信徒裡面(14:16-20)。門徒受這真理的聖靈來指教明白真理(14:26)。這上帝的靈住在信徒心裡,因此就屬於聖靈了(8:8)。信徒都要順服和體貼聖靈的引導(8:13-14)。這聖靈也成為信徒的印記(1:13)
9.祭司:祭司的身份在新約中比較少被提出來,彼得提出一次(彼前2:9)。相信是因為揀選和聖潔的觀念所提出來。可是在希伯來書這信徒為祭司的教義特別被討論和解釋:信徒因為基督的血而可以直接進入至聖所(10:19)。信徒為祭司也不再獻動物的祭,而是獻「稱頌」、「行善」、「捐輸」等等為祭物(13:15-16)。當獻祭的觀念與舊約的獻祭觀念相比時,保羅提出信徒所獻的是一個「活祭」,既然祭物都要是聖潔,討上帝喜悅,因此這「活祭」也必須是聖潔和討上帝喜悅的(12:1-2)
10. 其他的身份:門徒是上帝的僕人(16:17)。信徒是上帝家中貴重的器皿(提後2:21),也要求信徒竭力作貴重的器皿—“金子,但是必須是聖潔的。是基督的精兵(提後2:3)。對這虛華的世界來講,信徒是這世界的客旅(彼前2:11)

作主的門徒
    新約最主要是使用三個字來形容門徒:跟從,指一個人因為回應耶穌的呼召而願意服從主的教導而活;門徒,指一個因為聽見耶穌的呼召而願意加入成為他的門徒(原意:學徒);榜樣,指一個人的行為或生活方式願意學像耶穌。

跟從

. 希臘文原本的意思是指「跟在一個人的後面,走在同一條路上」。    
. 舊約使用「跟在後面」來形容以利沙跟從以利亞(王上19:20),有時也使用這個字來形容以色列人因離棄上帝而跟從外邦的神(2:12;4:3;2:5)
. 後來猶太文件中用來形容拉比的學生跟從拉比學習律法的情況。
. 在新約,這字幾乎都出現在福音書中:符類福音56次,約翰福音14次。主要的含意還是類似拉比的學生跟從學習。
    這個字在耶穌的口中多數是以命令式時態出現。耶穌呼召門徒時命令他們跟從他(9:9;19:21;1:43;21:19;1:16),那些回應耶穌呼召的人卻被形容為跟從了耶穌(5:11)。但是,有時新約也使用這個字來形容一般群眾的跟從(4:25;8;1;21:9),但只是一般性的用法,沒有含特別的意義。
. 耶穌與拉比呼召門徒的跟從有別。耶穌並不是要等自願的人來跟從他,他是以神聖的呼召(1:16)來叫人跟從他。他也不是呼召人來學習律法,而是要他們在上帝的國度(1:15)裡來事奉上帝。耶穌指明這樣的跟從和事奉必須是堅決的,委身的,不容許人繼續以世俗的價值來拖延(9:57-62;10:17)
. 耶穌要求凡是那些想要跟從他的人,必須「捨己,背起他的十字架來跟從」(8:34)。明顯的,「背十字架」就是隨時準備為耶穌而死。這是福音書中明顯的跟從主的代價(10:38)

門徒

. 門徒或作門徒在希臘文一般是指從學習中吸取理論和實用的知識。
. 舊約希伯文一般指一個人藉著學習而成為熟練。不過神學性的用法特別指以色列人必須學好不要忘記上帝的慈愛和救贖應許(6:10-12;8:17;9:4-6;11:2)。以色列人也必須學習去服從和實行上帝的旨意(4:10;14:23;17:19;31:12)
. 按照猶太文件,門徒通常是指學習律法和猶太人的傳統,目的是希望從學習中認識和遵行上帝的教導。
. 在新約中,門徒這字出現264次,全部都在福音書和使徒行傳中。這個字不只是用在耶穌的門徒身上,也用在施洗約翰的門徒(11:2;2:18;6:29;5:33;11:1;1:35,37),法利賽人的門徒(2:18)
. 可是新約形容耶穌的門徒卻是獨特的,含有以下特徵:

    1. 耶穌像一位拉比那樣出現,他也像拉比一樣教導門徒(12:18),但他並沒有從任何拉比學校畢業(6:2;7:15),雖然他的門徒直接稱他為拉比(9:5;11:21;1:38;4:31),但多數稱他為主,因此耶穌的門徒是超越了當時拉比的系統,和耶穌維持一種「門徒 - 主」的關係。

    2. 耶穌是「呼召」人作他的門徒,這呼召才是決定性的因素(1:17;5:11;5:18),並不像當時拉比的門徒是“報名”或選擇一位拉比去跟從。

    3. 猶太拉比的門徒/學生追求跟從學習的目的是希望一天可以成為拉比,但是作耶穌的門徒是無條件的奉獻(10:37;14;26;3:31-35)

    4. 耶穌門徒的身份超越了當時的條件,有罪人(不能完全遵守猶太律法的人),有稅吏,有漁夫,最主要的並不是身份的條件,而是他的呼召和人對這呼召的回應。

    5. 作耶穌門徒必須如同耶穌一樣步向危險和受苦(10:32)

    6. 作耶穌門徒也承受他所給與他們的應許永生的生命(16:25)

    7. 這些門徒可以分享和擁有主的權柄(10:1),同樣行大能奇事(3:14)。一天將與耶穌同坐在寶坐上來審判這世界(19:28;22:30)

. 耶穌的門徒並不只限於十二位,有七十位(10:1),或是對主有信心的人(16;16),或是「叫眾人和門徒來,對他們說,若有人要跟從我,就當捨己,背起他的十字架來跟從我。」(8:34)

「西瑪」( shema)



申命記1118-21
「你們要將我這話存在心內,留在意中,繫在手上為記號,戴在額上為經文;也要教訓你們的兒女,無論坐在家裏,行在路上,躺下,起來,都要談論;又要寫在房屋的門框上,並城門上,使你們和你們子孫的日子在耶和華向你們列祖起誓、應許給他們的地上得以增多,如天覆地的日子那樣多。」

Shema是希伯來文,「聽」的意思。你們當聽!當要一生謹記,在心裡不可忘記。

猶太人每天唸誦三段聖經經文,統稱為「Shema」:

申命記64-9
『以色列啊,你要聽!耶和華─我們上帝是獨一的主。你要盡心、盡性、盡力愛耶和華─你的上帝。我今日所吩咐你的話都要記在心上,也要殷勤教訓你的兒女。無論你坐在家裡,行在路上,躺下,起來,都要談論。也要繫在手上為記號,戴在額上為經文;又要寫在你房屋的門框上,並你的城門上。』

申命記1113-21
你們若留意聽從我今日所吩咐的誡命,愛耶和華─你們的上帝,盡心盡性事奉他,他(原文是我)必按時降秋雨春雨在你們的地上,使你們可以收藏五穀、新酒,和油,也必使你吃得飽足,並使田野為你的牲畜長草。你們要謹慎,免得心中受迷惑,就偏離正路,去事奉敬拜別神。耶和華的怒氣向你們發作,就使天閉塞不下雨,地也不出產,使你們在耶和華所賜給你們的美地上速速滅亡。「你們要將我這話存在心內,留在意中,繫在手上為記號,戴在額上為經文;也要教訓你們的兒女,無論坐在家裡,行在路上,躺下,起來,都要談論;又要寫在房屋的門框上,並城門上,使你們和你們子孫的日子在耶和華向你們列祖起誓、應許給他們的地上得以增多,如天覆地的日子那樣多。

民數記1537-41
『耶和華曉諭摩西說:「你吩咐以色列人,叫他們世世代代在衣服邊上做繸子,又在底邊的繸子上釘一根藍細帶子。你們佩帶這繸子,好叫你們看見就記念遵行耶和華一切的命令,不隨從自己的心意、眼目行邪淫,像你們素常一樣;使你們記念遵行我一切的命令,成為聖潔,歸與你們的上帝。「我是耶和華─你們的上帝,曾把你們從埃及地領出來,要作你們的上帝。我是耶和華─你們的上帝。」』

猶太孩子生下來就開始接受雙親的教育,以後還有教師教導他們律法或口傳的習俗。當孩子出生滿8天,就要接受割禮;剛學會說話,父母親就要教他「西瑪」;4歲起學習「妥拉」;5歲學習希伯來聖經,並逐漸背誦祈禱文、箴言,學讚美詩;10歲左右讀「米示拿」(Mishan);以後讀「他勒目」(Talmud);平日在家也要學習參與各種宗教禮儀,如:祈禱、割禮、守逾越節、守安息日、潔淨之禮、每餐飯前必獻感恩……。

正是這種浸沉著濃厚宗教氣氛的家庭教育,使每個猶太家庭都具有極強的內聚力;也讓猶太人儘管之後散居各地、被擄往異鄉,仍能繼續生存、發展,保持其傳統習慣、宗教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