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路加福音》和《使徒行傳》是路加在新約全書中兩卷非常重要的著作,分別談到耶穌的傳道事奉及初代教會的發展。[1]路加是一位「福音史學家」,[2]因此我們在閱讀這兩卷書時,發現路加對歷史及其關注與濃厚之興趣。在他的敘述事件中,往往提及當時得執政者,或是同一段時期在社會和世界上所發生的事情,讓讀者可以推算那個事件大概是發生在哪段期間。[3]
也因為如此,路加用歷史--可靠的歷史--成為其作品之重要元素,使得這兩卷書好像是如同歷史般的記載,但是路加關切救恩本身更甚於救恩的歷史。而路加認為耶穌所建立的救恩工作,是人人可以經驗得到的。[4]
路加本身是外邦人,不忘強調耶穌的事奉是關乎所有的人,不單是猶太人的救主,更是全人類的救主。也因為如此,他通常會指出事件中的人物,是哪個種族和國籍。他更是將教會看成一個信仰團體,關注教會與國家之關係。他更是看重聖靈在耶穌和教會兩者是奉上的角色。[5]
因為他看重救恩的實現,十分關懷地位卑微的社群:窮人、生活潦倒的人、婦人、兒童、稅吏、病患、外邦人、撒瑪利亞人。他對「社會關懷」,也是十分的熱衷,不時記述耶穌與教會如何回應有需要的人。使讀者認識:救恩的流出,臨到卑微的人,是展現上帝榮耀的作為。[6]
也因為如此,我們的眼光專注於路加的救恩神學。所以,本文放在「救恩論」的探討。更期盼能將路加所談論的耶穌之救恩工作,今日仍然可以繼續運作在每一個上帝所拯救的人之生命中,使我們切切實實可以成為這救恩的見證人,除了到地極,也到主耶穌在來—上帝國完全實現的日子。
二、救恩的歷史
雖然我們探討是救恩的本身,但是歷史是上帝救恩展現的舞台,我們仍然要探討到救恩的歷史。因為上帝在一個特殊的歷史環境中進行祂的救恩計畫,從人的受造和因犯罪而墮落,一直到基督再來,這就是上帝的完整救恩歷史。[7]
然而在這救恩歷史中,最重要的事件就是耶穌的一生。耶穌藉由童貞女懷孕的神蹟而降生,在嬰兒期就被西門和亞拿認出:是上帝的救恩及與耶路撒冷的救贖有關。並且在十二歲時,就曉得自己是上帝的兒子與祂所要肩負的使命。而祂一生中的重要事蹟,包括受洗、受試探、行神蹟、呼召門徒、進入耶路撒冷、受審於希律和彼拉多、走上釘十字架的道路、埋葬、復活,都是祂的救恩工作,至今仍然有影響力。[8]
路加也將耶穌的一生和事奉,透過耶穌復活時在已馬忤斯和兩個門徒相遇的場合中講解舊約聖經,使他們明白:耶穌為了完成上帝的救恩,而承受了十字架的苦楚,而進入榮耀之中。這樣更是把耶穌融入上帝在舊約中所設立的應許,使人心火熱,因為耶穌是上帝拯救工作之最高峰。[9]
然而路加將救恩的歷史描繪出來,是因為當時的教會面臨到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是熱切的盼望「基督再來」,卻持續延遲未現,產生幻滅的感覺。所以他透過福音書的寫作,使「基督再來」成為未知的將來之突發事件,不是立刻的事件。而教會在這段等待的時間中,被視為上帝在歷史中行事時使履行應許的重要時代。也因此讓教會注意到要受聖靈引導,領受聖靈的力量,繼續耶穌救恩的工作,直到基督再來,而不是甚麼事都不作的等待。[10]這也是為何救恩必須進入歷史,而成為救恩歷史的原因。
也因為如此的看法,使教會可以注意「當下」,承接耶穌基督的救恩工作。因為路加描寫這些過去之事,目的就是引導同時代的教會,在傳道、內在生命、與世界的關係等問題上,可以建立準則。[11]
三、救恩的日子
在《路加福音》4章16-30節,描寫到耶穌在拿撒勒會堂讀《以賽亞書》的經文時,宣告上帝要釋放與拯救,就是在那一天上帝透過先知說的話就要應驗了,而且救恩範圍超越猶太人。耶穌因為這樣的宣告遭到同鄉的排斥,但是他仍然要宣告,因為上帝的救恩確實要臨到萬民,從那日開始。[12]而在《使徒行傳》2章14-39節,記述到彼得說明五旬節聖靈降臨時的現象,引用了《約珥書》中的預言來表明「那天」就是救恩的日子。[13]
這兩處的經文是要表明:耶穌的出現是歷史中的一個關鍵時刻。祂和祂的事奉不只是歷史中的「中間時期」,而是主要的決定性時刻,是上帝整個救恩歷史中的「那日」。也就是認定《以賽亞書》、《約珥書》、或其他先知書作者所看為「未來的事」,如今已經成真了。
當然我們面對到時間時,有過去、現在、將來。而救恩歷史也有過去、現在、將來,路加卻指明:決定性的末世事件,已發生在耶穌的事奉上。而在耶穌升天以後,救恩是藉由聖靈和奉耶穌的名臨到世上。上帝過去在耶穌事件所設立的救恩,是以福音信息的傳揚為媒介。[14]所以今日仍然是「救恩的日子」,藉由聽信福音得信息,悔改並接受耶穌基督為救主,救恩就臨到,成為被拯救的人了。這也就說,只要是上帝話語傳講的日子,就是拯救的日子。
四、救恩的使者
救恩的使者就是傳遞這救恩的人,所以包括:耶穌、祂的門徒,以及所有傳揚祂的所是與所作及其意義的人。而耶穌本身是真正的使者,祂是那位施行拯救的上帝之自我啟示,祂宣揚上帝國與上帝同在,祂不僅讓人認識上帝的旨意,更是時行上帝的旨意。[15]
當然耶穌所揀選之十二門徒和被差遣的七十人,也包含在內。在主耶穌升天以前,祂交付所有跟隨祂的人要成為祂的「見證人」。然而在《使徒行傳》中,我們看見許多的初信者,也加入這個行列。甚至是逼迫教會的掃羅(也就是稱為保羅的那一位),也加入了福音使者的行列,他還把福音傳到小亞細亞、歐洲,經過三次佈道旅行,最後以羅馬為終點。他傳福音的見證,成了每個時代的宣教是典範。[16]
我們從《使徒行傳》中也看見,猶太人在救恩神聖計畫中佔有優先性,就如五旬節聖靈降臨時,也是由各地來耶路撒冷過節的猶太人先接受救恩。保羅也堅持上帝不偏待人,也承認救恩應該先給猶太人,然後是外邦人。雖然是如此,《使徒行傳》中記載因聖靈的工作,使福音傳像外邦是合法且必要的。反倒是猶太人拒絕福音,使福音傳向外邦人,外邦人也因信了福音而成基督使者,正如:衣索匹亞的太監、虔誠的羅馬百夫長和他的朋友。[17]也因為如此,路加在此也說明了自己寫作這兩卷書的合法性,因為路加也是救恩的使者。
當然說到救恩使者,也有團體性的,就是教會。《使徒行傳》記載這個團體不僅一起吃飯,還凡物公用,表現出彼此相愛。也因為這樣的見證,讓人看見基督真的在這群人中間,也吸引更多人進入這個團體,成為蒙恩的一份子。也因著這個動力,福音才可以傳揚,形成宣教的成果。甚至到今日,也是如此。而《使徒行傳》記載的教會六項作為今日仍然看得到的:
(1) 以使徒和聖經的堅固教訓為根基。
(2) 有意義的團契生活。
(3) 他們一起敬拜和用餐。
(4) 支持外地的宣教。
(5) 面對壓力時一起禱告。
(6) 牧者細心關顧靈性之健康。[18]
五、救恩信息
對耶穌而言,他透過行動去傳遞的信息,正是「上帝國的福音」。祂也代表上帝國的先鋒與撒但國爭戰,取得了勝利。所以跟隨祂進入上帝國的人,就需要放下過去的身分,認同耶穌是元帥,以祂為生命中各個事件的主。[20]
而《使徒行傳》中也是論到耶穌為早期教會的信息主題。人惟有透過耶穌才可以認識上帝,罪過得著赦免和得著救恩。祂也是教會的元首,是全體信徒所要甘心樂意聽從與順服的主。此外,《使徒行傳》所記載的使徒講道內容,也是以主耶穌和祂的救恩工作為中心。大致有下面所敘述之內容:
1. 應驗舊約預言之世代已經臨到了,應許實現了,彌賽亞降臨了。
2. 這一切都在拿撒勒人耶穌身上應驗了。
a. 祂是大衛之後裔。
b. 祂藉著上帝的大能教導人、施行神蹟奇事,並且上帝透過這一切表明對祂的認可。
c. 祂按上帝的旨意被釘十字架。
d. 祂藉由上帝的大能從死人中復活。
3. 教會是這些事的見證。
4. 耶穌已經被高舉,升到天上上帝的右邊,祂在那裡成為新以色列的彌賽亞君王,被稱為「主」。
5. 在教會中的聖靈如今成了基督的印記,證明祂現今的能力與榮耀。
6. 耶穌將要在來,祂會在那時施行審判和復興萬物。
使徒佈道的內容被稱為「上帝的道」,《路加福音》也屢次用這個詞來形容耶穌傳講之信息,表達出耶穌和使徒所傳之信息的延續性。當然這樣的傳講就被「傳福音」這詞所取代了,這如我們現在對救恩的宣講,被稱為「傳揚福音」。[22]這也意味著為何話語的宣講,在教會中一直是很重要的職事。也因為如此,路加曾經形容教會是「這道」的教會,意謂著教會的教導和教會的成員,是教會最重要的事。[23]
這表示教會不能沒有救恩的信息和蒙恩的救的人。這更是讓人想到:教會之外無救恩,那並不是說教會站據福音不放,而是救恩必須透過基督,而祂的道是完全交托在使徒的手裡。從整部的《使徒行傳》中,我們也看到教會一切的作為都是在靠耶穌之名的能力,在聖靈的引導下,完成上帝的呼召,宣揚「這道」。所以說《使徒行傳》是教會成長的故事,是因為救恩傳佈的故事,也使每個閱讀的人都可以藉由這書中的福音,心被恩感而悔改信主耶穌加入教會就必得救![24]
六、救恩的普世性
救恩信息本身就已經說明到救恩是沒有界限的。耶穌曾經用好撒瑪利亞人的比喻,來讓猶太人看見,他們所憎惡的撒瑪利亞人,竟然可以成為一個救命的英雄,相對之下他們所尊敬的宗教領袖,卻沒有憐憫之心。這樣就破除了種族的界限,使猶太人明白上帝是在異族當中彰顯其大能。[25]
《使徒行傳》中也描述到耶穌在升天之前,囑咐祂的門徒們要為祂作見證,從所在之處「耶路撒冷」開始,一直要到最遠的地方,也就是「地極」。而使徒們為了完成耶穌的命令,就踏出了宣教的腳步。雖然不容易,卻也是勇敢向前行,為要完成使命。[26]
除了地理上的普世,還有文化上的普世,也就是救恩不是局限在某種特定文化之中。初期的教會因著救恩的宣揚,教會由猶太人地方發展到外邦人的地方,便需要在文化這件事上做出澄清。在聖靈的帶領下,如《使徒行傳》所說,透過耶路撒冷會意公開承認上帝對人是一視同仁、不分界限的,人之所以得著救恩是本乎恩和藉著信。不是因為禮儀上的潔淨、或是受不受割禮。[27]
上面都是外在的普世,現在提到的是教會內在之普世。就是信徒有責任向全世界傳揚救恩。《使徒行傳》讓我們看見,本來救恩只是侷限在猶太人的世界中,卻因為聖靈的帶領,和上帝的安排,透過保羅的受到政治勢力的牽引,讓福音傳向當時羅馬帝國之重要首府。[28]
然而在普世的救恩這件事,讓我們看見救恩得主動權是在上帝手中。若不是上帝願意,一個人論如何行,都無法就他自己。教會之所以將福音傳揚出去,完全是上帝的作為。祂吩咐教會要差派宣教士,如同保羅、巴拿巴、彼得、…等。祂也讓一些人外邦人遇到異象,或閱讀先知書而來尋求救恩。所以,教會除了出去傳福音外,也可以等人來教會認識救恩。這一切都是出於上帝的「呼召」和「揀選」,正如《使徒行傳》中的呂底亞,路加描寫是主開導她的心,使她留心來聽保羅所講的話。這樣的情形也發生在許多悔改歸主的人身上,不管猶太或外邦人。這也讓我們認識:悔改的機會,是上帝所的賞賜。[29]
七、結論
在《路加福音》和《使徒行傳》使用「σῴζω」有21次,來表達得救。這個字的出現在福音書中,通常是指疾病得著醫治,或是從其他危及生命安全的威脅中釋放出來。然而在《路加福音》7章50節描寫耶穌曾對那用香膏抹耶穌的女人說:「你的信救了你;平平安安回去吧」!這個「救」已經從「醫治」擴大到更大的解釋,表是耶穌帶給人靈性上的救恩。[31]
所以,我們讀了《路加福音》和《使徒行傳》不應當只是將它們當成歷史的溯源,尋找歷史性的耶穌,更要接受祂是上帝所設立的救主,祂是上帝的兒子,就是救恩本身。因為「除他(耶穌)以外,別無拯救;因為在天下人間,沒有賜下別的名,我們可以靠著得救。」(徒4:12)
參考書目
楊慶球。《證主聖經神學辭典》。香港:福音證主,2001。
馬歇爾。《路加:歷史學家與神學家》。黃龍光譯。台北:校園,2010。
馬歇爾。《馬歇爾新約神學》。潘松秋、林秀娟、蔡蓓。South Pasadena:麥種,2006。
偉恩.郝思。《新約背景與年代》。蔡麗貞譯。台北:華神,2001。
卡森、穆爾。《21世紀新約導論》。尹妙珍、紀榮坤。香港:天道,2009。
Bock,
Darrell L.. A Theology of Luke and Acts.Grand
Rapids: Zondervan,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