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數記第一章記載摩西數點以色列百姓,二十歲以上的男丁總數是603550 人。過了一個世代,在曠野飄流了三十八年之後,摩西再次數點百姓,得到的人數是601730人(民廿六51),比原來的少了1820人。利未人只要一個月以上,摩西就數點他們,為的是要歸與上帝。第一次數點時有22273人,第二次有23000人,多了727人。
摩西第二次的數點,除了清點能夠打仗的有多少兵力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目的,就是要將地分給他們(民廿六52~56)。這件事雖然到約書亞的時代才完成(民卅四16~29;書十八~十九章),但摩西在此先訂下一些原則:
沒有兒子的時候,女兒可以繼承父親的地,以免除名(民廿七1~11)。但是這些女子結婚時,要嫁在同支派的人,免得產業在支派之間交流而使某些支派受到虧損(民卅六1~12)。
利未人沒有產業,只有居住的城邑,他們以以色列人所獻的十分之一為業(民十八21~24,廿六62,卅五1~8)。
流便、迦得和瑪拿西半支派的人,得約但河東為業(民卅二1~42)。但他們的男丁要一起過約但河打仗,得勝之後才返回居住。
對以色列人而言,產業非常重要。祖先所留下來的田產不可以賣。列王紀下廿一章亞哈想要買拿伯的葡萄園就是觸犯了這個規定。
這裡讓我們想到現代人所常面臨的遺產問題。沒有產業的時候,事情非常簡單,一旦有了產業,分配就成了一個重要的課題。究竟要怎樣分才不會引起紛爭呢?女兒能否繼承?你的看法如何?
做父母的如果有一些積蓄的話,最好能夠預先訂立遺囑,每年修正,以免萬一有任何狀況,子女不知如何遵循。
作子女的,最好能夠知足,不要常想從父母得什麼,而要自己多奮鬥。詩篇十六5~6說,「耶和華是我的產業,是我杯中的分,我所得的你為我持守。用繩量給我的地界坐落在佳美之處,我的產業實在美好。」以耶和華為他的產業,那人是有福的!

2020年1月2日 星期四
火蛇與銅蛇
以色列百姓在米利暗和亞倫相繼去世後(民廿章),舊的世代逐漸逝去,新的世代慢慢興起。民數記廿一4~9有一段很短卻非常重要的記載,就是關於火蛇與銅蛇。百姓遇到難行的路,心裡煩燥,又發怨言。上帝使火蛇進入他們中間,百姓死了不少人。這一次,百姓很快地知罪、認罪,並且央求摩西為他們禱告。摩西禱告之後,得到上帝的啟示,製造一條銅蛇懸掛起來,被咬的人一看這蛇,就都活了。
這是一個明顯的神蹟,是上帝為百姓所預備的救法。耶穌在世和尼哥底母討論重生時曾說,「摩西在曠野怎樣舉蛇,人子也必照樣被舉起來,叫一切信他的都得永生。」(約三14~15)原來,摩西的銅蛇就是預表耶穌被釘十字架,成為萬人的拯救。上帝為人所預備的救法是要人單單仰望祂,這和人一向的自負與驕傲有所衝突。
但是要得到上帝的救恩和祝福,必須放下一切,謙卑地倚靠祂,此外別無他法。你願意嗎?
你也許不知道,這個被掛在杆上的銅蛇,後來成為醫療的象徵和記號,很多的醫療單位都以它為標誌。它彷彿在提醒人,其實真正的醫治來自上帝。
值得注意的是,一度成為眾人拯救的銅蛇,也能成為偶像崇拜的對象。後來以色列人竟向銅蛇燒香,以為它能帶來什麼福氣。其實,真正能夠施恩降禍的乃是上帝。希西家王體認到這一點,在除去一切偶像時,就打碎了這塊銅蛇(王下十八3~4)。人是何等容易倚靠看得見的偶像啊!
以色列人在曠野的經歷,上帝這樣說,「你們不可硬著心,像當日在米利巴,就是在曠野的瑪撒。那時你們的祖宗試我探我,並且觀看我的作為。四十年之久,我厭煩那世代,說,這是心裡迷糊的百姓,竟不曉得我的作為。所以我在怒中起誓說,他們斷不可進入我的安息。」(詩篇九十五8~11)
連摩西也都受到百姓的連累,不能進入迦南地(民廿10~13)。我們需要反省檢討,是否也像以色列百姓這樣,心裡迷糊,屢次看見上帝的作為,還不相信、不明白。不信的結果就是不得安息,在你的生活中,曾經有這樣的經驗嗎?
這是一個明顯的神蹟,是上帝為百姓所預備的救法。耶穌在世和尼哥底母討論重生時曾說,「摩西在曠野怎樣舉蛇,人子也必照樣被舉起來,叫一切信他的都得永生。」(約三14~15)原來,摩西的銅蛇就是預表耶穌被釘十字架,成為萬人的拯救。上帝為人所預備的救法是要人單單仰望祂,這和人一向的自負與驕傲有所衝突。
但是要得到上帝的救恩和祝福,必須放下一切,謙卑地倚靠祂,此外別無他法。你願意嗎?
你也許不知道,這個被掛在杆上的銅蛇,後來成為醫療的象徵和記號,很多的醫療單位都以它為標誌。它彷彿在提醒人,其實真正的醫治來自上帝。
值得注意的是,一度成為眾人拯救的銅蛇,也能成為偶像崇拜的對象。後來以色列人竟向銅蛇燒香,以為它能帶來什麼福氣。其實,真正能夠施恩降禍的乃是上帝。希西家王體認到這一點,在除去一切偶像時,就打碎了這塊銅蛇(王下十八3~4)。人是何等容易倚靠看得見的偶像啊!
以色列人在曠野的經歷,上帝這樣說,「你們不可硬著心,像當日在米利巴,就是在曠野的瑪撒。那時你們的祖宗試我探我,並且觀看我的作為。四十年之久,我厭煩那世代,說,這是心裡迷糊的百姓,竟不曉得我的作為。所以我在怒中起誓說,他們斷不可進入我的安息。」(詩篇九十五8~11)
連摩西也都受到百姓的連累,不能進入迦南地(民廿10~13)。我們需要反省檢討,是否也像以色列百姓這樣,心裡迷糊,屢次看見上帝的作為,還不相信、不明白。不信的結果就是不得安息,在你的生活中,曾經有這樣的經驗嗎?
可拉事件
民數記十六章記載可拉率領兩百五十個首領,煽動會眾起來攻擊摩西和亞倫。可拉是哥轄的孫子,按照民數記第四章的分工,起營時,祭司把約櫃等聖物遮蓋妥當之後,他們就要負責抬約櫃等聖物,但是他們不可觀看聖所,而且一切工作要在祭司的指示下進行。可拉對於這樣的分工非常不滿,他對摩西、亞倫提出挑戰說,他們擅自專權,自高超過會眾(民十六3)。附和可拉的大坍、亞比蘭也抱怨摩西說,他把他們從流奶與蜜之地領出來是要在曠野殺他們,摩西亞倫根本就沒有把什麼流奶與蜜之地賜給他們;他們還指責摩西自立為王、轄管他們 (民十六13~14)。
面對這樣的挑戰和指責,摩西心裡一定非常難過。他一方面指出可拉的用意其實是自己想要當祭司(民十六10),一方面禱告等待上帝的判斷。他要可拉和隨從可拉的兩百五十個首領和亞倫一起拿香爐,讓上帝來指示、顯明誰是祂所揀選的。摩西非常清楚上帝的揀選與上帝的心意,所以他說可拉一黨所做的,其實是攻擊耶和華(民十六11)。結果大地張開,把可拉一黨的人吞下去;而那兩百五十個首領也遭受到火燒而死。
在旁邊看熱鬧的百姓,原先糊裡糊塗的跟著可拉到會幕門口,要攻擊摩西和亞倫,後來聽摩西的勸告,離開可拉、大坍、亞比蘭的帳棚。他們看到可拉一黨的結局,心裡一定又害怕又難過。所以第二天,他們又來向摩西亞倫抱怨說,「你們殺了耶和華的百姓了」。結果瘟疫發作,摩西趕快吩咐祭司亞倫為百姓贖罪,瘟疫才止息(民十六19~50)。
上帝為了再次確立亞倫作祭司職是出於祂的揀選,祂讓亞倫的杖在代表以色列十二支派的十二根杖中唯一發芽。百姓親眼看見亞倫確是上帝所揀選的,想到自己的污穢不潔,想到可拉一黨的滅亡,不禁呼喊說:「我們死啦,我們滅亡啦,都滅亡啦。凡挨近耶和華帳幕的,是必死的,我們都要死亡麼?」(民十七12)
這難道是上帝的心意嗎?上帝要大家通通滅亡嗎?上帝是這樣的嚴厲嗎?的確,在可拉事件中,上帝有兩次想要滅絕全會眾(民十六20、45),兩次都有摩西的禱告和代求,上帝就垂聽而赦免。這裡讓我們看到摩西的角色,還有上帝的忍耐和恩慈。摩西屢次在重要危機時俯伏在上帝面前(民十四5,十六4、22),為百姓代求。上面所說的瘟疫發作時,摩西吩咐亞倫為百姓上香贖罪,民數記十六48說,「他站在活人死人中間,瘟疫就止住了。」這就是中保的角色,正是耶穌基督為我們所做的。約翰壹書二1~2說,「若有人犯罪,在父那裡我們有一位中保,就是那義者耶穌基督。他為我們的罪作了挽回祭,不是單為我們的罪,也是為普天下人的罪。」這是何等的寶貴,也正是我們所需!只有藉著中保耶穌基督,我們才能夠得生。
可拉的整個事件讓我們看到上帝是聖潔的,人在祂面前不能隨隨便便,人憑著自己也實在沒辦法親近上帝。如果用太陽當做比喻的話,一個人是不能靠近太陽而存活的。有罪的人要親近上帝必須有祭司作中保,為他獻祭贖罪。而有關親近上帝、事奉上帝的事務,絕不能照人的意思行,必須照上帝的方法。人必須謙卑,才能親近上帝、尋找到上帝。
生活在現代民主思潮下的人,對於摩西所代表的從上帝而來的絕對權威,可能感到難以百分之百的接受。我們不能用現代的觀點來評判當時的事件,這是我們在讀舊約時需要避免的,畢竟這裡有一段不小的時空差距。至於在現代的社會當如何建立權威、面對權威,值得我們探討與深思。耶穌快要離開世界時,門徒爭相為首,耶穌教導門徒說,「你們中間誰願為大,就必作你們的用人。在你們中間,誰願為首,就必作眾人的僕人。因為人子來,並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並且要捨命作多人的贖價。」(可十一43~45)可以說給我們立下領袖的風範。
你對權威的看法如何?在轉型中的社會,權威應當如何建立?要怎樣才不致於濫用權威?
面對這樣的挑戰和指責,摩西心裡一定非常難過。他一方面指出可拉的用意其實是自己想要當祭司(民十六10),一方面禱告等待上帝的判斷。他要可拉和隨從可拉的兩百五十個首領和亞倫一起拿香爐,讓上帝來指示、顯明誰是祂所揀選的。摩西非常清楚上帝的揀選與上帝的心意,所以他說可拉一黨所做的,其實是攻擊耶和華(民十六11)。結果大地張開,把可拉一黨的人吞下去;而那兩百五十個首領也遭受到火燒而死。
在旁邊看熱鬧的百姓,原先糊裡糊塗的跟著可拉到會幕門口,要攻擊摩西和亞倫,後來聽摩西的勸告,離開可拉、大坍、亞比蘭的帳棚。他們看到可拉一黨的結局,心裡一定又害怕又難過。所以第二天,他們又來向摩西亞倫抱怨說,「你們殺了耶和華的百姓了」。結果瘟疫發作,摩西趕快吩咐祭司亞倫為百姓贖罪,瘟疫才止息(民十六19~50)。
上帝為了再次確立亞倫作祭司職是出於祂的揀選,祂讓亞倫的杖在代表以色列十二支派的十二根杖中唯一發芽。百姓親眼看見亞倫確是上帝所揀選的,想到自己的污穢不潔,想到可拉一黨的滅亡,不禁呼喊說:「我們死啦,我們滅亡啦,都滅亡啦。凡挨近耶和華帳幕的,是必死的,我們都要死亡麼?」(民十七12)
這難道是上帝的心意嗎?上帝要大家通通滅亡嗎?上帝是這樣的嚴厲嗎?的確,在可拉事件中,上帝有兩次想要滅絕全會眾(民十六20、45),兩次都有摩西的禱告和代求,上帝就垂聽而赦免。這裡讓我們看到摩西的角色,還有上帝的忍耐和恩慈。摩西屢次在重要危機時俯伏在上帝面前(民十四5,十六4、22),為百姓代求。上面所說的瘟疫發作時,摩西吩咐亞倫為百姓上香贖罪,民數記十六48說,「他站在活人死人中間,瘟疫就止住了。」這就是中保的角色,正是耶穌基督為我們所做的。約翰壹書二1~2說,「若有人犯罪,在父那裡我們有一位中保,就是那義者耶穌基督。他為我們的罪作了挽回祭,不是單為我們的罪,也是為普天下人的罪。」這是何等的寶貴,也正是我們所需!只有藉著中保耶穌基督,我們才能夠得生。
可拉的整個事件讓我們看到上帝是聖潔的,人在祂面前不能隨隨便便,人憑著自己也實在沒辦法親近上帝。如果用太陽當做比喻的話,一個人是不能靠近太陽而存活的。有罪的人要親近上帝必須有祭司作中保,為他獻祭贖罪。而有關親近上帝、事奉上帝的事務,絕不能照人的意思行,必須照上帝的方法。人必須謙卑,才能親近上帝、尋找到上帝。
生活在現代民主思潮下的人,對於摩西所代表的從上帝而來的絕對權威,可能感到難以百分之百的接受。我們不能用現代的觀點來評判當時的事件,這是我們在讀舊約時需要避免的,畢竟這裡有一段不小的時空差距。至於在現代的社會當如何建立權威、面對權威,值得我們探討與深思。耶穌快要離開世界時,門徒爭相為首,耶穌教導門徒說,「你們中間誰願為大,就必作你們的用人。在你們中間,誰願為首,就必作眾人的僕人。因為人子來,並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並且要捨命作多人的贖價。」(可十一43~45)可以說給我們立下領袖的風範。
你對權威的看法如何?在轉型中的社會,權威應當如何建立?要怎樣才不致於濫用權威?
百姓發怨言
以色列人在出埃及後第二年二月廿日離開西乃山起行,有雲柱和火柱在他們前頭引導他們。走了十一天就到了加低斯巴尼亞(申一2),準備進入迦南地。但是在這短短的路途中卻發生許多不愉快的事,百姓一再地發怨言(民十一1~9)。舊約學者稱這段記載為曠野傳統或怨言傳統。
其實百姓剛出埃及,第一次遇到困難,法老的追兵臨到時,他們就曾經發過怨言(出十四10~12)。後來在曠野沒有東西吃,也發過怨言(出十六1~3)。當時上帝並未責備他們或懲罰他們,因為他們對上帝的認識還淺;上帝立即藉摩西的手來幫助他們解決困難、滿足他們的需要。民數記中記載,百姓屢次發怨言,引起上帝的怒氣和審判。這樣的對比提醒我們注意,當我們把需要陳列在上帝面前,上帝一定會眷顧和應允。但如果我們在屢次嘗到上帝的恩典之後,稍遇困難即埋怨上帝、不信上帝,上帝就不喜悅了。
民數記十一4~35說,有一些閒雜人起了貪慾之心,他們惦念在埃及有黃瓜、西瓜、韭菜、蒜,而在曠野除了嗎哪以外什麼也沒有。最後上帝為他們預備許多鵪鶉,讓他們吃也吃不完。可是他們卻因此而遭遇災禍。
這讓我們反省,我們在奔跑天路時是否也有一些割捨不下的東西,令我們念念不忘呢?要怎樣才能讓我們徹底覺悟,專心仰望前面的標竿前行?
以色列百姓發怨言的這個事件引發了許多值得深思的事情:
1.上帝為摩西預備助手:
摩西在面對百姓種種問題,特別是抱怨這、抱怨那時,向上帝吐露心聲。他覺得管理百姓的擔子太重了!那麼多人的需要,他一個人怎麼應付得了?上帝就從以色列的長老當中揀選了七十個人來幫助摩西。上帝聚集他們在會幕門口,把降在摩西身上的靈分賜給這七十位長老。以後摩西就多了七十位得力的助手來分擔他的責任。
一個不好的事件在上帝的手中,可以轉變成好的,關於這一點,摩西有深深的體會。你有類似的經驗嗎?
2.服事上帝需要聖靈:
上帝揀選來幫助摩西的這七十個人,上帝先將祂的靈降在他們身上。這是服事上帝和作一般事情不一樣的地方。不能靠自己的行為或才能,而是倚靠上帝的靈,如先知撒迦利亞所說,「不是倚靠勢力,不是倚靠才能,乃是倚靠我的靈方能成事。」(亞四6)我們在教會參與服事時,或者選任長執來參與服事時, 都應該注意這一點。
此外,這七十個人領受聖靈,是要在他們的崗位上協助摩西治理百姓。聖靈的能力與恩賜顯在他們日常生活當中,讓他們能夠服事上帝。追求聖靈充滿時或許應該注重這一點,而不是強調異於常人的行為。
3.約書亞的成長和學習:
約書亞原為摩西最得力的助手,當他看見耶和華的靈降在兩個沒有到會幕門口分受聖靈的人身上時,他來要求摩西禁止他們受感說話。摩西用寬廣的心來對待約書亞和百姓。他對約書亞說,不要嫉妒人,惟願耶和華的百姓都受感說話(民十一29)。當你看見別人比你更有才幹,或得到上帝更多聖靈恩賜時,會不會感到有點不是滋味?你是否能像摩西這樣有寬廣的心胸?像約書亞這樣的反應其實蠻正常的,只是不能停留在此,還要繼續學習和成長。這也算是摩西帶領和造就約書亞的一部份。
4.米利暗和亞倫的攻擊:
民數記十二章記載摩西的哥哥和姊姊對摩西的婚姻及權威感到不滿。摩西所遭遇的困難不單來自外面,也來自自己的家中。他一樣謙卑地來到上帝面前,讓上帝仲裁這件事。上帝在這裡指出,摩西和其他服事上帝的人不一樣的地方:摩西極其謙和、上帝跟摩西面對面說話。米利暗和亞倫的驕傲和嫉妒讓我們反省,在服事上帝的時候內心是否隱藏著一些驕傲,嫉妒和不滿。願上帝的靈光照我們,潔淨我們,好讓我們的服事能夠蒙祂悅納。
其實百姓剛出埃及,第一次遇到困難,法老的追兵臨到時,他們就曾經發過怨言(出十四10~12)。後來在曠野沒有東西吃,也發過怨言(出十六1~3)。當時上帝並未責備他們或懲罰他們,因為他們對上帝的認識還淺;上帝立即藉摩西的手來幫助他們解決困難、滿足他們的需要。民數記中記載,百姓屢次發怨言,引起上帝的怒氣和審判。這樣的對比提醒我們注意,當我們把需要陳列在上帝面前,上帝一定會眷顧和應允。但如果我們在屢次嘗到上帝的恩典之後,稍遇困難即埋怨上帝、不信上帝,上帝就不喜悅了。
民數記十一4~35說,有一些閒雜人起了貪慾之心,他們惦念在埃及有黃瓜、西瓜、韭菜、蒜,而在曠野除了嗎哪以外什麼也沒有。最後上帝為他們預備許多鵪鶉,讓他們吃也吃不完。可是他們卻因此而遭遇災禍。
這讓我們反省,我們在奔跑天路時是否也有一些割捨不下的東西,令我們念念不忘呢?要怎樣才能讓我們徹底覺悟,專心仰望前面的標竿前行?
以色列百姓發怨言的這個事件引發了許多值得深思的事情:
1.上帝為摩西預備助手:
摩西在面對百姓種種問題,特別是抱怨這、抱怨那時,向上帝吐露心聲。他覺得管理百姓的擔子太重了!那麼多人的需要,他一個人怎麼應付得了?上帝就從以色列的長老當中揀選了七十個人來幫助摩西。上帝聚集他們在會幕門口,把降在摩西身上的靈分賜給這七十位長老。以後摩西就多了七十位得力的助手來分擔他的責任。
一個不好的事件在上帝的手中,可以轉變成好的,關於這一點,摩西有深深的體會。你有類似的經驗嗎?
2.服事上帝需要聖靈:
上帝揀選來幫助摩西的這七十個人,上帝先將祂的靈降在他們身上。這是服事上帝和作一般事情不一樣的地方。不能靠自己的行為或才能,而是倚靠上帝的靈,如先知撒迦利亞所說,「不是倚靠勢力,不是倚靠才能,乃是倚靠我的靈方能成事。」(亞四6)我們在教會參與服事時,或者選任長執來參與服事時, 都應該注意這一點。
此外,這七十個人領受聖靈,是要在他們的崗位上協助摩西治理百姓。聖靈的能力與恩賜顯在他們日常生活當中,讓他們能夠服事上帝。追求聖靈充滿時或許應該注重這一點,而不是強調異於常人的行為。
3.約書亞的成長和學習:
約書亞原為摩西最得力的助手,當他看見耶和華的靈降在兩個沒有到會幕門口分受聖靈的人身上時,他來要求摩西禁止他們受感說話。摩西用寬廣的心來對待約書亞和百姓。他對約書亞說,不要嫉妒人,惟願耶和華的百姓都受感說話(民十一29)。當你看見別人比你更有才幹,或得到上帝更多聖靈恩賜時,會不會感到有點不是滋味?你是否能像摩西這樣有寬廣的心胸?像約書亞這樣的反應其實蠻正常的,只是不能停留在此,還要繼續學習和成長。這也算是摩西帶領和造就約書亞的一部份。
4.米利暗和亞倫的攻擊:
民數記十二章記載摩西的哥哥和姊姊對摩西的婚姻及權威感到不滿。摩西所遭遇的困難不單來自外面,也來自自己的家中。他一樣謙卑地來到上帝面前,讓上帝仲裁這件事。上帝在這裡指出,摩西和其他服事上帝的人不一樣的地方:摩西極其謙和、上帝跟摩西面對面說話。米利暗和亞倫的驕傲和嫉妒讓我們反省,在服事上帝的時候內心是否隱藏著一些驕傲,嫉妒和不滿。願上帝的靈光照我們,潔淨我們,好讓我們的服事能夠蒙祂悅納。
數點與分工合作
民數記一開始就記載摩西數點百姓,按家室宗族,二十歲以上能打仗的都要清點。摩西數點百姓的目的在於調查兵力。在進迦南的沿路上有許多仗要打,所以必須先估量自己的力量,做好準備功夫。今天我們服事上帝,從事屬靈的爭戰也是一樣,必須先估量有多少同工,大家預備好,才能同心協力地爭戰。
摩西數點的人分成下列三類:
1.戰士:按家室、宗族。二十歲以外,能述說自己家譜的(民一18),共有六十萬三千五百五十名。
2.利未人:一個月以外的都要數點,好分別為聖歸與上帝(民三12~15)。共有二萬二千二百七十三名。
3.服事的利未人:從三十歲到五十歲(民四46~48),共有八千五百八十名。
從這樣的安排中,我們可以看到摩西所帶領的以色列百姓並非烏合之眾,而是十分有紀律。
利未人被分別出來,是要協助祭司辦理會幕的事。他們從三十歲到五十歲都要出來作工,而他們之間的分工如下:哥轄家族能作工的共有2750人,他們負責料理搬運約櫃等聖物。革順家族能作工的有2630人,他們負責抬會幕的幔子、蓋、門簾等。米拉利家族能作工的有3200人,他們負責會幕的板閂及柱子等。他們都在祭司的領導底下辦事。
這樣的分工讓我們想到,有些教會由於會友人數增多,牧師一人無法料理全教會的事,需要有一、兩位副牧師來協助教會事工。在這種情況之下,團隊精神顯得非常重要,而各人職責亦須訂定清楚,並且註明向誰負責,如此,事工方能按照計劃推動而有進展。
摩西數點百姓以後,隨即吩咐百姓要潔淨,凡不潔淨的都要出到營外,因為上帝要與百姓同住(民五3)。在這裡摩西特別提到兩種人,一種是拿細耳人,是自己許願分別為聖,歸給上帝的;另一種是利未人,是上帝所選召來服事祂的。不論是那一種人,上帝的要求都一樣,就是要潔淨。利未人在開始事奉之前要先潔淨(民八5~26),拿細耳人在離俗歸耶和華的日子,也要潔淨,歸耶和華為聖(民六6~12)。
摩西數點的人分成下列三類:
1.戰士:按家室、宗族。二十歲以外,能述說自己家譜的(民一18),共有六十萬三千五百五十名。
2.利未人:一個月以外的都要數點,好分別為聖歸與上帝(民三12~15)。共有二萬二千二百七十三名。
3.服事的利未人:從三十歲到五十歲(民四46~48),共有八千五百八十名。
從這樣的安排中,我們可以看到摩西所帶領的以色列百姓並非烏合之眾,而是十分有紀律。
利未人被分別出來,是要協助祭司辦理會幕的事。他們從三十歲到五十歲都要出來作工,而他們之間的分工如下:哥轄家族能作工的共有2750人,他們負責料理搬運約櫃等聖物。革順家族能作工的有2630人,他們負責抬會幕的幔子、蓋、門簾等。米拉利家族能作工的有3200人,他們負責會幕的板閂及柱子等。他們都在祭司的領導底下辦事。
這樣的分工讓我們想到,有些教會由於會友人數增多,牧師一人無法料理全教會的事,需要有一、兩位副牧師來協助教會事工。在這種情況之下,團隊精神顯得非常重要,而各人職責亦須訂定清楚,並且註明向誰負責,如此,事工方能按照計劃推動而有進展。
摩西數點百姓以後,隨即吩咐百姓要潔淨,凡不潔淨的都要出到營外,因為上帝要與百姓同住(民五3)。在這裡摩西特別提到兩種人,一種是拿細耳人,是自己許願分別為聖,歸給上帝的;另一種是利未人,是上帝所選召來服事祂的。不論是那一種人,上帝的要求都一樣,就是要潔淨。利未人在開始事奉之前要先潔淨(民八5~26),拿細耳人在離俗歸耶和華的日子,也要潔淨,歸耶和華為聖(民六6~12)。
2019年12月31日 星期二
天國的倫理
一. 「登山寶訓」是誡命或忠告?
二. 對「耶穌與舊約律法」的看法
三. 解釋「登山寶訓」(馬太五-七章)的原則 - 給門徒(太5:1)
- 羅馬天主教
- 按照字面在生活中實行出來
- 天國倫理的雙重標準法:是誡命或忠告?
- 誡命 - 給全部基督徒遵行以獲取救恩
- 忠告 - 給委身基督徒遵行以獲得完全
- 登山寶訓是「忠告」,只為神職人員,非為信徒而設。
- 疑點:耶穌宣講「登山寶訓」時是針對當時的門徒非十二使徒(馬太5 : 1-2)
- 馬丁路德(兩個國度觀)
- 清楚劃分「屬世」與「屬靈」兩個國度
- 屬世國度 - 神藉著屬世權柄統治的國隻(如法官,警察)
- 屬靈國度 - 神藉著聖靈統治的國度(如登山寶訓)
- 基督徒有雙重國籍
- 屬世的生活 - 按照世上的法律行事為人(群體生活)
- 屬靈的生活 - 按照登山寶訓過基督徒的生活(個人生活)
- 反對羅馬天主教的教皇掌「屬世」的權柄 - 混淆兩個國度
- 清楚劃分「屬世」與「屬靈」兩個國度
- 重洗派(門諾會)
- 按照字面在生活中實行出來
- 每個基督徒要絕對地遵行,不分個人倫理或社會倫理。
- 登山寶訓的主題 - 愛神愛人:不報復主義,因此主張:沒有警察,沒有法庭,沒有死刑,不當兵,不打仗,不宣誓,不參政,政教完全分離,沒有私產,東西共享。
- 舊約倫理次於新約倫理
- 疑點:與現實社會的體制發展背道而馳,只能過與世隔絕的生活!
- 時代主義
- 按照字面在生活中實行出來
- 登山寶訓是「天國」之法,延期至將來的「千禧年」才實行。
- 登山寶訓的次要目的是作為教會的倫理法則。
二. 對「耶穌與舊約律法」的看法
- 奧古斯丁、特土良、俄利根、阿奎那-→羅馬天主教:
「登山寶訓」=解釋舊約+耶穌的新教訓(超越摩西的舊約律法) - 馬丁路德、加爾文-→更正教:
「登山寶訓」=對舊約律法的正確解釋,沒有補充新的律法; =不是廢掉舊律法,也不是給不完全的舊約律法加以補充。 - 重洗派
「登山寶訓」=全新的律法(每個基督徒必須確實遵行) - 熟是熟非? - A. E. Harvey的主張如下:
- 耶穌不是攻擊舊約律法,而是改正猶太人的「口傳律法」:
- 引用舊約時,耶穌常用「經上記著說。。。」
- 針對口傳律法,耶穌用「你們聽見有吩咐古人的話說。。。」(馬太5:21,27,31,33,38,43)
- 耶穌是教師也是先知:若有與舊約律法有不同之處,乃進一步的啟示。
- 耶穌不是攻擊舊約律法,而是改正猶太人的「口傳律法」:
三. 解釋「登山寶訓」(馬太五-七章)的原則 - 給門徒(太5:1)
- 天國子民的特質 -「八福」(太5:2-12)
- 天國子民的使命 - 包括文化使命與福音使命
- 文化使命 - 像「鹽」:防腐與加味(太5:13)
- 福音使命 - 像「光」:「你們的光也當這照在人前。。。」(太5:16)
- 教會的見証:如城造在山上(太5:14)
- 個人的見証:如燈在燈台上(太5:15)
- 天國子民的「義」- 以福音成全律法:「你們的義若不勝於文士和法利賽人的義,斷不能進天國」(太5:20),耶穌針對口傳律法,舉出六例(太5:21-48)
- 天國子民的生活 - 施捨(太6:1-4),祈禱(太6:5-8),禁食(太6:16-18)。
- 天國子民的追求方向 - 以耶穌教導的「主禱文」把基督徒的價值觀表達出來:
- 以神優先 -「馬太6:19-24」對應「願人都尊你的名為聖,願你的國降臨,願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
- 飲食包括民生、壽命、尊嚴 -「馬太6:25-34」對應「我們日用的飲食,今日賜給我們。」
- 不論斷 -「馬太7:1-5」對應「免我們的債,如同我們免了人的債。」
- 要判斷 -「馬太7:6」對應「不叫我們遇見試探,救我們脫離兇惡。」
- 地上的父與天上的父 -「馬太7:7-11」對應「我們在天上的父」
- 主動 -「馬太7:12」對應「你們饒恕人的過犯,你們的天父也必饒恕你們的過犯。」
- 天國子民的抉擇 - 兩種道路(太7:13-14),兩種生命(太7:15-23),兩種對真理的反應(太7:24-27)→耶穌說:「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約翰6:14)
如何解釋天國的比喻?
一. 「比喻」的重要性
二. 使用「比喻」的目的
三. 解釋「比喻」的原則
四. 比喻與寓言不同之點
五. 如何解釋天國的比喻
- 符類福音(馬太、馬可、路加三本福音書合稱)共用60個比喻。
- 比喻佔了耶穌講道記錄的三分之一。
- 大部份比喻的作用是在說明「天國(神國)的真理」,也是主耶穌信息的主題。
二. 使用「比喻」的目的
- 不讓人馬上拒絕主耶穌要傳講的真理(如:先知拿單向大衛說的比喻)。
- 讓有心追求的人能進一步認識真理(馬太13: 10)。
- 避免耶穌的反對者找到話柄來陷害或控告衪(馬太22: 15; 可12: 13; 路加20: 20)。
- 耶穌的比喻都與生活有關,使信仰和生活成為一體,即生活就是信仰,信仰就是生活。
三. 解釋「比喻」的原則
- 「比喻」的定義
- 「比喻」在希臘文的意思是「把兩件事物並排陳列,作出比較,以達到教導的效果。」
- 「比喻」(C. H. Dodd)是「從自然界或日常生活中,以活潑或奇異的方式,舉出明喻或暗喻,以吸引聽者的注意力,並留給他們心中一個問題,到底說話者要表達的教訓是甚麼,並引起聽者主動的思想。」
- 耶穌用「比喻」的目的是為解明屬靈真理,使抽象的教訓,藉著人們熟知的日常事物,從比較和聯想中,悟出真道來。
- 解釋「比喻」的原則
- 要從聖經時代的生活情況來了解比喻,例:芥菜種的比喻和麵酵的比喻。
- 注意引入比喻的背景──即主耶穌為何要說這樣的一個比喻?
例:「失羊的比喻」的上文是甚麼?(路加15: 1-7)
──上文說到耶穌接待稅吏和罪人,並且和他們一同吃飯,就有人竊竊私語,說他們的不是。因此,才引發耶穌說出這個比喻。即是這樣,這個比喻的重點,不是羊,而是牧羊人或是羊的主人。至於那九十九隻羊就不是比喻的重點,所以不要擔心狼會來吃掉牠們。尋找、接待、懷抱那些飽受別人白眼的稅吏和罪人才是比喻的重點。 - 注意不同的背景
例:「失羊的比喻」也記載在馬太18: 12-14,但這比喻的背景和路加所記載的截然不同。
──在馬太褔音中,耶穌先是論及謙卑像小孩,才可以進天國(馬太18: 1-5),繼之,訓勉門徒不要絆倒別人(馬太18: 6-9)。很明顯地,是針對門徒而言,主耶穌要他們作個好牧人,去把跌倒、軟弱、後退的弟兄找回來,並饒恕回轉的弟兄。
- 注意比喻的中心人物或重點教訓
要抓緊中心思想,不要分心在無關緊要的細節上,並非每個比喻中的細節都含有教訓的意義。 - 注意結語
比喻的結語能幫助我們明白故事的目的,例:失羊,失錢和浪子的比喻,結語都提到有關人物歡喜快樂的情景,這反映出,耶穌以尋得罪人為莫大的喜樂。
四. 比喻與寓言不同之點
- 「比喻」:由作者引用日常生活中之故事,並未經刻意設計,來傳達某「一」真理,並非每個細節皆有含意,所以要經由上下文來解明這個真理。
- 「寓言」:由作者刻意組合成的虛構故事,使每一個細節都有含意,以達到特定的訓示。
五. 如何解釋天國的比喻
- 四種土壤(馬太13:1-9)
是耶穌宣告,神國已經臨到世人中間。- 此比喻中唯一要強調的是撒種的特質,即神國今天在世上的作為;所以,如果是三種或六種的土壤,也絲毫不會影響這比喻的信息。不結果實的原因可能多過五個或七個,有的被豪雨沖走,可的被田鼠吃了,都在表明一件事﹕神國來到世上,有人拒絕,有人接受。
- 只要種子進入土壤,一旦接受了,神國的道就會帶來許多果實。
- 稗子(馬太13:24-30)
田地是指世界,不是教會。- 表明神國已經來了,但腐壞的社會仍未連根拔出,這就是神國的奧秘。
- 本比喻指神國的兒女已經接受神的統治,享受神治理的喜樂,但他們必須繼續在這個善惡混雜的社會和良莠不齊的世代中生活,直等末日神國降臨時,義人與惡人才會被分開。
- 芥菜種(馬太13: 31-32)
神國以微不足道的形式臨到世上,但有一天要成就大樹。- 這比喻的重點是在強調對比,訓微小的起頭和龐大的結果。其實,芥菜種並非是世上最小的種子,只不過是在形容「小」的慣用語而已。
- 耶穌的目的﹕先是小種子,後是大樹;衪的傳道事工雖然微不足道,然而神國隱密地臨到,卻是無可推諉的事實。
- 麵酵(馬太13: 33-35)
神國似乎被吞沒,然而終有一天要遍及全地,沒有別的王權能存留。- 當把麵酵放進麵團裡,起初似乎甚麼也沒發生,麵酵似乎被麵團吞沒了,然而,最後全麵團都完全改變了。
- 寶貝和珠子(馬太13: 44-46)
神國是無價之寶,比其他所有財富更值得追尋。- 神國已經以意料不到的方式臨到人的中間,而這方式容易被人忽略和鄙視,因價值觀不同。
- 跟隨耶穌就是參與神的國,沒有外在的炫耀和榮光,卻是神國的本身,即隱藏的珍珠。
- 魚網(馬太13: 47-50)
神國在世界創造的團體並不是純一的團體,直等末日來臨。- 神國向各種人發出邀請和接納,並在神國裡作門徒,然而完全聖潔的團體要等主來的日子。
2019年12月28日 星期六
十二使徒
事 實
|
經 文
|
第 一 組
|
第 一 組
|
彼得。原名西門,後易名為磯法(亞蘭文),或彼得(希臘文)。他是伯賽大人,約翰的兒子,安得烈的兄弟。是漁夫,居住在迦百農。主變像及在客西馬尼園時他在場。曾否認基督。他的工作包括了傳福音、行神蹟、在公會前發言、向外邦人傳福音、使死人復活的使徒。傳說他於主後67年在羅馬殉道。
|
範圍太廣,不詳列。參考路加福音2:7-9;彼得前後書。
|
安得烈。將兄弟彼得介紹給耶穌。約翰的兒子、伯賽大人。漁夫。傳說他在希臘殉道。帶求見的希利尼人去見耶穌。
|
太4:18;10:2;可1:16,29;3:18;13:3;路6:14;約1:40,44; 6:8;12:22;徒1:13
|
雅各。約翰的兄弟、西庇太與撒羅米的兒子、漁夫、同父親、兄弟彼得一起打魚。主變像及在客西馬尼園時他都在場。被耶穌稱為「雷子」。在希律亞基帕在位時(約 AD 44)殉道。
|
太4:21;10:2;17:1;可1:19,29; 3:17; 5:37; 9:2;10:35,41;13:3;14:33;路5:10; 6:14; 8:51; 9:28,54; 徒1:13; 12:2
|
約翰。雅各的兄弟、西庇太與撒羅米的兒子。漁夫,與彼得一起打漁。主變像與在客西馬尼園時他也在場。被耶穌稱為「雷子」、是主所愛的門徒、常與彼得結伴。受托照顧主的母親馬利亞。 耶路撒冷教會的領袖。後來遷移到以弗所,被放逐至拔摩海島。傳說中並末殉道。
|
太4:21;10:2;17:1;可1:19,20;3:17;5:37;9:2,38; 10:35,41;13:3;14:33;路5:10;6:14;8:51;9:28,49,54;22:8;12:2;加2:9;啟1:1,4,9;22:8。參約一、二、三書、約翰福音。
|
事 實
|
經 文
|
第 二 組
|
第 二 組
|
腓力。伯賽大人,將耶穌介紹給拿但業。帶求見的希利尼人去見耶穌。有關他的傳說不詳。
|
太10:3;可3:18;路6:14;約1:43-46,248;6:5,7; 12:21-22;14:8-9;徒1:13
|
巴多羅買。可能是約翰福音中的拿但業。從迦拿來的。亞蘭文名的意思是「多羅買的兒子」。耶穌看見他在無花果樹下。傳說他在亞美尼亞殉道。
|
太10:3;可3:18;路6:14;約1:45-49;21:2;徒1:13
|
多馬(又稱為低土買)。可能來自加利利,問耶穌如何知道那條路。懷疑耶穌的復活。傳說到印度傳福音。
|
太10:3;可3:18;路6:15;約11:16;14:5;20:24,26;28; 21:2;徒1:13
|
馬太。稅吏。亞勒腓的兒子、也稱為利未。在他家為耶穌擺設大筵席。
|
太9:9;10:3;可2:14;3:18;路5:27,29;6:15;徒1:13
|
第 三 組
|
第 三 組
|
雅各。亞勒腓與瑪利亞之子,稱為「小雅各」或「年青的雅各」。約瑟的兄弟。由於與其他的雅各混淆,以致傳說皆不確定。
|
太10:3;27:56;可23:18;15:40;16:1;路6:15;24:10;徒1:13
|
猶大(不是賣主的猶大)。雅各的兒子,也稱達太。可能是奮銳黨徒。傳說在亞美尼亞傳道,並與奮銳黨的西門在波斯殉道。
|
太10:3;可3:18;路6:16;約14:22;徒1:13
|
奮銳黨的西門。傳說與猶大在波斯殉道。
|
太10:4;可3:18;路6:15;徒1:13
|
賣主的猶大。可能來自猶太,基督的背叛者。被耶穌稱為「邪惡的」及「地獄之子」。是使徒中的司庫。自殺身亡。
|
太10:4;26:14;,25,47;27:3,5;可3:19;14:10,43;路6:16;22:3,47,48;約6:71;12:4;13:2,26,29;18:2,3,5;
徒1:16,18,25
|
餵飽五千人
先讓我們來比較兩段經文:可6:30-46(//路9:10-17;太14:13-21)及約6:1-15。
尤其是比較這兩個神蹟來決定它們的真實性。這是唯一神蹟出現在所有四卷福音書中,可見這神蹟的重要性。對照符類福音的記述,可能它們的資料是出自一個源頭。
我們目的是要比較馬可和約翰。
相 似 的 地 方
一.數目上相似
a. 五個餅兩條魚。
b. 五千人。
c. 二 十兩 銀子
d. 十二個剩下食物的籃子。
e. 一大片的青草地。
二.描述
a. 耶穌與各人是分別到達那地方。
b. 耶穌看見許多的人。
c. 門徒去買食物的困難談話。
d. 門徒說有五餅二魚。
e. 眾人坐下來。
f. 耶穌拿起食物,望天祝福,擘開然後分派。
g. 眾人吃了,並且把剩下的收起來。
h. 耶穌後來上山去,而門徒自己坐船過海。
i. 夜晚的時候,耶穌親自由海面走上船。
三.談話
發現有許多相同的字彙。共有十八個相同的文字。也有五個相似的句子(可34,37,41,43,44 = 約2+5,7,11,13,10)。
異 別 之 處
一.描述
a.約翰記述說是在加利利海邊,是「逾越節近了」,是腓力及安得烈與耶穌對話。馬可沒有提及這些事。
b. 約翰記述許多相異的背景:耶穌一直來是被眾人跟隨著,是因為耶穌行了許多的“神蹟”(記號),在山上耶穌見許多人來到他那裡。這部份的差別最大。
c. 買食物的問題。約翰記述說是耶穌先問要去那裡買食物來餵養這些人。是耶穌有意試驗門徒腓力的信心。
d.
餵飽的過程。馬可是說耶穌吩咐眾人一排一排的坐下,約翰是耶穌吩咐門徒叫眾人坐下。當耶穌為食物祝福時,馬可含有四個明顯的步驟:望天、祝福、擘開、遞給,而約翰只有簡單的步驟。約翰說耶穌分派食物,而馬可或路加或馬太皆記錄說門徒分派食物。關於吃的情形,這也有許多的差別。關於收集食物,約翰說是耶穌吩咐門徒這樣做。
e. 約翰描述眾人認識耶穌是那要到世間來的先知。馬可沒有記錄。
f. 過後,馬可對耶穌的記述也與約翰有許多的差別。
二.談話上的分別。
資料來源的問題,至少有四個可能性:
一.約翰依賴馬可(或其他符類福音)的資料。
二.約翰及馬可均是參考同一份資料。
三.約翰知道馬可的資料,但是卻沒有參考該份資料,而是依靠自己的記述。
四.約翰及馬可都參考不同的資料。
解釋:
相信是馬可與約翰的神學目的差別引起敘述的差別。
一.馬可形容耶穌是一位慈悲的牧人,並且注重門徒參與餵養(牧養)眾人的工作。前一章是記述耶穌開始差遣門徒去執行他的工作。
二.約翰是要說明耶穌如同那位摩西,帶領許多人,也餵飽許多的人。他們跟隨耶穌是因為耶穌像摩西那樣行許多的神蹟,耶穌也是那天上的糧,門徒必須對耶穌有信心。約翰特別指明耶穌是那要到世間來的先知,是摩西所預言要來帶領以色列人的先知(申18:15)。
結論:
相信這是一件耶穌所行的神蹟。但是使徒,這些跟隨耶穌的見証人,對耶穌所行的神蹟各有不同的理解,或從不同角度去理解這件事。
自然界的神蹟
神蹟
|
經文
|
地點
|
對象
|
原因
|
結果
|
變水為酒
|
約2:1-11
|
迦拿
|
婚筵上的人
|
為證明祂是上帝的兒子
|
是基督行神蹟的開始
|
餵飽五千人
|
太14:15-21
可6:35-44
路9:12-17
約6:5-15
|
加利利海
(近伯賽大)
|
猶太人
|
為表明上帝的憐憫與能力
|
人們想擁祂為王,以滿足他們身體的需要
(僅約翰福音記載)
|
平靜風暴
|
太8:23-27
可4:35:41
約8:22-25
|
加利利海
(在伯賽大與
迦百農之間)
|
門徒
|
為顯明祂能救他們脫離危險,也顯示他們缺乏信心。
|
上帝的能力向門徒顯明了
|
行在海面上
|
太14:22-33
可6:45-52
約6:16-21
|
加利利海
(在伯賽大與
迦百農之間)
|
門徒
|
為顯示門徒缺乏信心
|
上帝施行大能,益發顯出彼得的信心不足。
|
從魚口得稅銀
|
太17:24-27
|
迦百農
|
稅吏
|
為避免觸犯稅吏
|
付了稅
|
餵飽四千人
|
太15:32-39
可8:1-9
|
近伯賽大
|
猶太人
|
餵飽那些跟隨祂三天的人
|
所有人都吃飽,還剩七筐子的食物。
|
使無花果樹枯乾
|
太21:17-22
可11:12-14
20-25
|
耶路撒冷
|
門徒
|
教導門徒信心的功課
|
樹枯乾了,耶穌教導門徒信的大能。
|
第一次下網
捕獲魚
|
路5:1-11
|
加利利海
|
西門
|
為向彼得解釋,從此以後他將得人如得魚
|
雅各、約翰與西門(彼得)跟隨耶穌。
|
第二次下網
捕獲魚
|
約21:1-14
|
提比哩亞海
|
七個門徒
|
第三次向門徒顯現,再證實祂的復活
|
當他們來到海邊時,他們都認出祂。
|
2019年12月27日 星期五
拿撒勒
加利利一個小山頂上的村鎮,在加利利低區僻谷中,耶斯列大平原略北處,距提比哩亞西南偏西約二十公里,距迦百農西南約三十公里。村裏的房屋較巴勒斯坦及其他各村為優,皆用白石灰石所建,房屋周圍多有無花果樹、橄欖樹、及香柏樹,風景絕佳。然而,因著地處偏遠,拿撒勒是為當時猶太人所輕視之地。
第一世紀,羅馬人在此開闢了幾條大道,前往耶路撒冷的人潮絡繹不絕。從埃及和大馬士革來的商旅,更是不可勝數;拿撒勒遂漸受外界的影響。
耶穌基督照上帝主宰的安排,生在伯利恆,隨即因著希律王的逼迫,逃往埃及,後返回以色列地。由於亞基老接替他父親希律作了猶太王,耶穌就被帶到加利利人所藐視的拿撒勒城,並在那裏長大,因此被稱為拿撒勒人耶穌。
事實上,拿撒勒是約瑟和馬利亞的故鄉,主耶穌在這裏生活了三十年。以賽亞書十一章一節稱救世主彌賽亞為『枝子』,表徵基督是從大衛的父親耶西的 發出的枝條,這枝條在寒微的環境中萌芽成長。照希伯來文看,『枝子』和『拿撒勒』很相似。所以,耶穌是拿撒勒人含有雙關的意思。說出祂不是生於顯赫的王室,也不是長於耶路撒冷那樣的名城,而是生於一個貧寒之家,長於被藐視的城。祂這位拿撒勒人(枝子),不是莊嚴大樹高聳的枝子,而是看來微不足道的枝條。
因著祂是如此的低微,祂能貼近所有軟弱的人,體會所有遭患難之人的處境,憐恤一切在痛苦中之人的心情。『拿撒勒』,一個美麗、微小、而又親愛的名字。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