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為《列王紀上》的繼續,因而命名為《列王紀下》。
《列王紀上》和《列王紀下》是緊密的銜接著,中間沒有時間的空隙,也沒有地點的差別。
《列王紀》的開始是論到大衛王的事,它的結束是論到巴比倫王的事;它的開始是論到建造聖殿的事,它的結束是論到聖殿被焚毀的事;它的開始是論到大衛第一個承繼者登王位,它的結束是論到大衛最後的承繼者從被擄中得釋放。
本書作者和寫作時地與前書同。本書內容所包括的時間約有三百一十年(896~586B.C.)。
本書為《列王紀上》的繼續,因而命名為《列王紀下》。
《列王紀上》和《列王紀下》是緊密的銜接著,中間沒有時間的空隙,也沒有地點的差別。
《列王紀》的開始是論到大衛王的事,它的結束是論到巴比倫王的事;它的開始是論到建造聖殿的事,它的結束是論到聖殿被焚毀的事;它的開始是論到大衛第一個承繼者登王位,它的結束是論到大衛最後的承繼者從被擄中得釋放。
本書作者和寫作時地與前書同。本書內容所包括的時間約有三百一十年(896~586B.C.)。
雖然這本以「馬太」為名的福音書並沒有説明,但早期的教會歷史家卻一致表示這部福音書的執筆者是十二使徒之一馬太。他的名字很可能是希伯來文「馬提蒂亞」(Mattithiah)的縮寫,意思是「耶和華的恩賜」。馬太是耶穌所揀選的12使徒之一。他成為耶穌的門徒之前,是深受猶太人所憎惡的羅馬帝國稅吏。耶穌呼召馬太後,便立即跟從他。
馬太福音完成的年代,在學者間還有所爭議。若干抄本的書末題署(全在公元第十世紀之後寫成)聲稱完成的時間是公元41年,一般學者認為是在公元50年至70年間。這本福音書可能源起於耶路撒冷教會,由教會中一些受過良好教育,能書寫希臘語的猶太基督徒,以馬可福音作為藍本,加上使徒馬太的口傳資料,以及一些有關耶穌言論的文獻(現被稱為Q來源),進行編輯後所完成的。
從內容和文體推測,再加上原文是希臘語而不是猶太本土慣用的亞蘭語來看,本書的對象應是當時的僑居各地的猶太基督徒,以此表明耶穌正是他們日夜期盼的那位彌賽亞,從而鼓勵他們能接受耶穌基督帶來的救恩。在書中,引用了舊約大約七十處的經文,一般人稱之為「聖經證據」。
《馬太福音》(希臘語:Κατά Ματθαίον),天主教稱之為《瑪竇福音》,而東正教則譯為《聖福音依瑪特泰所傳者》,是《新約聖經》第一部份《四福音書》的第一卷書,全書共有28章,1168節。教會傳統一般認為,馬太福音的作者是耶穌十二使徒之一的馬太。
這卷福音書主要記載了耶穌的生平,其中包括耶穌的家譜、耶穌神奇的出生、童年、受洗與受試探、講道、被釘十字架、復活以復活的耶穌最後向使徒頒布大使命。因為《馬太福音》與《馬可福音》及《路加福音》內容相近,而與《約翰福音》有顯著區別,所以這前三本福音書被歸納作「對觀福音」(可以互相對照閱讀的福音書)。
在《四福音》中,《馬太福音》是最接近猶太基督教傳統的,作者顯然是一位猶太人。根據思高聖經,《馬太福音》是以亞蘭文寫成,但原文現已失傳。多數學者認為這卷福音,如同《新約聖經》其他各卷一樣,都是以通用希臘語寫成,也有專家認為它最初是以亞蘭文寫成。
《馬太福音》主題:國度的福音─見證耶穌基督是救主。
在新約聖經寫作中,作者對於基督的觀點往往反映在他們對耶穌名號的描繪上。多數學者同意"上帝的兒子"是馬可福音中最重要的頭銜。因為這稱號出現在上帝親自對耶穌所說的口中,當耶穌在受洗,以及山上變換形象之時,同時也出現在耶穌對自己的稱呼之中(馬可13:32)。
很明顯的,福音派基督徒認為上帝的而子就是上帝。然而,這種相等的地位,對於馬可福音作者以及第一世紀基督徒而言,不一定就是如此。當上帝的兒子稱呼出現在猶太經文的時候,這稱號可以意味著以色列是上帝的子民,可以稱呼受加冕的國王,或者天使們,以及受磨難的義人。在希臘文化中,上帝的兒子就等於是神人,一種非凡人物。對於西元1世紀的猶太人而言,我們沒有甚麼證據支持上帝的兒子稱呼就代表了彌賽亞,而馬可福音中所描繪的耶穌,更像是希臘文化架構下實行神蹟的神人,而非猶太人的彌賽亞。
在馬可福音中,它並沒有明確定義他所認為的"上帝的兒子"內容到底是甚麼。而新約聖經中,總共具有4種不同的上帝的兒子之意義:
耶穌在復活以後成為上帝的兒子,出現在保羅書信的羅馬書中(羅馬1:3-4),以及使徒行傳13:33。
耶穌在受洗以後成為上帝的兒子,從天而降的聖靈使得耶穌成為了彌賽亞,而當耶穌建立起了與上帝的這層關係以後,顯明祂是上帝的兒子(馬可1:9-11)。
《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將耶穌的上帝兒子的地位,描繪在耶穌受孕以及誕生之時,使上帝成為了他生身的父親。
最後一本福音書約翰福,將耶穌描繪成自宇宙初始便存在的上帝,道成肉身--而這概念同時也能見於保羅書信中。
《馬可福音》同時也稱呼耶穌為基督,是從希伯來文的彌賽亞,受膏者翻譯而來。在舊約聖經中,彌賽亞被用在描繪先知、祭司、以及國王上;而到了耶穌時代,猶太人的王國已經消逝許久,此稱呼開始用在天國的王身上(會在末世降臨的王),他會是一個偉大程度高於所有古代以色列君王的國王,具有神奇的力量,不具有罪惡,以公義以及榮耀來統治(就如同同時期的猶太偽經文獻所羅門詩歌一樣)。而其最重要的吻合處,在於耶穌的受難以及死亡,顯示了《馬可福音》作者眼中的耶穌形象。
第三個重要的稱呼,"人子"根源於《以西結書》、《以諾書》(同時期流行的一個猶太偽經文獻),以及《但以理書》7:13–14中,人子被指派皇家的統治權以及皇室地位榮耀。《馬可福音》14:62將這些特點集合起來,從雲端降臨(但以理書7:13),人子會坐在上帝的右手邊(詩篇110:1),指出了這三種稱呼的具有王內涵的相等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