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1. 全書無提及上帝的名字。
2. 馬丁路德曾質疑過該卷書!馬丁路德不認為以斯帖記是正典。
3. 雖看不到上帝的名字卻處處看到上帝的影子。
4. 以斯帖記的主角誰?
5. 倫理應用性?上帝並沒有因為人的軟弱而攔阻了上帝的旨意。
5.1 與外邦人結婚的猶太女子。
5.2 要以斯帖隱藏猶太人身份的末底改。
6. 加爾文講道從不講以斯帖記!
7. 教會歷史前700年沒有任何以斯帖記的註釋。
二、神學主題:逆轉勝,上帝的旨意是永遠不會失敗!
三、整卷是交叉型結構:參Y. T. Radday。
A開場白與背景(1 章)
B國王第一次召令(2-3章)
C哈曼與末底改衝突(4-5章)
X國王睡不著之夜(6:1)
C’末底改勝過哈曼(6:2-7)
B’國王第二次召令(8-9章)
A’後記(10章)
四、是真實的歷史還是杜撰的故事?
1. 杜撰的故事:作者想借用一個古老的傳說,來解釋“普珥節”這個節期的由來,和這節期的意義。
2. 真實的歷史記載,因為作品中引許多可供查證之歷史記述手法:
2.1 詳細時間地點:斯1:1-2亞哈隨魯作王、從印度直到古實統管127省‧亞哈隨魯王在書珊城的宮登基。
2.2 列出讀者可參考判斷真偽之資料:斯10:2 他以權柄能力所行的、並他抬舉末底改使他高升的事、豈不都寫在瑪代和波斯王的歷史上麼。
五、本卷作者:
1. 猶太史學家約瑟夫在以及早期教父亞歷山大的格利免認為本卷的作者為末底改。
2. 猶太法典他勒目記載本卷是“猶太會堂中之一位無名猶太教師”所著。
3. 作者對於波斯風情很瞭解,並以書珊城為故事背景,對猶太地或耶路撒冷城隻字未提,這些都顯示他可能是波斯某城市的居民。
六、發生時間:公元前483
1. 主前538 年,古列王下達諭令允許 許多猶太人返回耶路撒冷之后的很長一段期間,另有其餘的猶太人仍然在異地留住並發展。
2. 本書記載的事件發生于亞哈隨魯王(主前486-464)年間。亞哈隨魯王統治期間已經是波斯帝國衰亡的開始,主前464 年亞哈隨魯王在他的寢宮遇刺身亡,主前330 年波斯帝國正式亡于希臘亞歷山大大帝之手。
3. 所羅巴伯所領導第一次回歸(公元前538)與以斯拉所領導之第二次回歸之間(公元前458)。
七、文學特色:
1. 刻意的安排-此地無銀三百兩:作者避免提及上帝或任何宗教活動,似乎是他刻意採用這文學技巧,為了要強調一個事實,即上帝在掌管安排一切表面看來不重要的巧合(6:1“那夜王睡不著覺、就吩咐人取歷史來、念給他聽。”),這些巧合構成了猶太人受謀害但獲得拯救的情節。書中每一點都顯示出上帝主權的治理(4:12-16“人就把以斯帖這話告訴末底改。末底改託人回覆以斯帖說、你莫想在王宮裏強過一切猶大人、得免這禍。此時你若閉口不言、猶大人必從別處得解脫、蒙拯救、你和你父家、必致滅亡。焉知你得了王后的位分、不是為現今的機會麼。以斯帖就吩咐人回報末底改說、你當去招聚書珊城所有的猶大人、為我禁食三晝三夜、不喫不喝。我和我的宮女、也要這樣禁食。然后我違例進去見王,我若死就死罷。”),完全沒有提及上帝,反而更加有效地凸顯上帝掌管一切!
2. 十場
筵席:“筵席”是以斯帖記中一個重要主題,其中又以開始、中間、結束的三組宴席特別顯著:
2.1 亞哈隨魯王的兩次筵席。
2.2 以斯帖的兩次筵席。
2.3 慶祝普珥節的兩次筵席。
八、大綱:
1. 身居波斯的猶太人危在旦夕:1:1-5:14
1.1 波斯生活的危機:1:1-22
1.2 以斯帖、末底改與哈曼:2:1-3:15
1.3 以斯帖認定立場:4:1-17
1.4 以斯帖介入:5:1-14
2. 逆轉勝:6:1-9:19
2.1 逆轉:6:1-14
2.2 勝:7:1-9:19
2.3 普珥日的由來:9:20-32
2.4 末底改被尊為民族英雄: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