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13日 星期六

愛的悲哀

 

何西阿書9章10-17節

 

這幾節經文告訴我們先知好像不再對歡樂的群眾宣告上帝的審判。可能是群眾對何西阿在歡樂的日子裏所講的話反應強烈,以致他暫時隱退。隱退並不表示何西阿不宣講了。先知繼續要群眾知道:以色列國家的命運就快結束了。當然群眾是不相信的。抓住這樣的疑問,何西阿開始這段對話:首先,耶和華說(10-13節),然後何西阿回應(14節);耶和華再說(15-16節),然後何西阿下結論(17節)。

 

一. 在這段對話中,上帝回顧了祂愛以色列的過程:起初上帝是愛以色列的,在曠野的日子曾和他們有密切的關係。但是進入應許之地以前,他們已在一個叫做巴力毗珥的地方拜巴力而犯罪(見民廿五1-5)。從那次到何西阿時代,以色列人一直頑固。以致這個國家在上帝眼中被看為惡(11節)。她的兒女,將交給行殺戮的人消滅掉(13-14節)。

 

他們確實是上帝的選民,上帝選擇他們給與他們特權;但是這關係被他們拒絕,就使自己轉變為上帝審判的對象。

 

對此先知以禱告來回應(14節),他開始時好像要祈求上帝再給一次機會,但是他沒有把話說完全。因為當他禱告的時候,他想起他自己不幸的經歷;他的愛也因為對方犯姦淫而消失了。他終於放棄了。何西阿於是改變他的禱告,他贊同上帝的話,並且要求這些話成就。

 

二. 何西阿回應之後,上帝接著第二次向先知陳述(15-16節)。這一次的講話也從歷史講起,提及在吉甲發生的事情。「在那裏,」上帝說,「我開始憎恨他們。」在吉甲這個地方,掃羅成為以色列人的第一個王(撒上十一15);也是在吉甲,以色列王失敗了(撒上十五10-11)。

 

所以,可怕的審判再一次宣告:「我必……不再憐愛他們,」(15節)因為自掃羅王以來,直到先知何西阿時代,以色列並沒有真心改變自己。

 

 

約的終止

 

何西阿書9章1-9節

 

「以色列阿,不要……歡喜快樂!」(1節)

 

何西阿這樣對著歡樂的群眾開始他的演講。他對集合在「穀場」上的人這樣說。穀場是一個作為打穀,但又是作為慶祝豐收的場所。他所講的是悲哀的信息:以色列人在慶祝由土地而出的收獲,但是先知宣告:「他們必不得住耶和華的地。」(3節)

 

這樣的宣佈,說明上帝與這個國家所立的約已經終止。

 

以色列過去曾經從埃為奴之地出來,被帶到這自由和豐收之地。但是現在先知宣佈:「以法蓮卻要歸回埃及」,而且不久將要「在亞述吃不潔淨的食物。」(3節)

 

在未來被擄的時候,以色列人將不再能夠向耶和華奠酒,或者慶祝國家誕辰(4節);也不再有豐收,不再有國家。

 

他們的被擄不是暫時的,而是要到那裏一直到死:「摩弗人必埋葬他們的骸骨。」(6節)

 

這句話可能是諷刺說有一天一些以色列人將要埋葬在埃及的摩弗城。摩弗(Memphis)是古代華麗的金字塔所在地,它那裏的墳墓是珍貴的地方。就在這個歡樂的日子,先知宣佈說:「降罰的日子臨近了。」(7節上半)

 

相信何西阿在歡慶的集會講這些悲傷的話必會引起注意;他們回應:「民說:作先知的是愚昧,受靈感的是狂妄。」(7節下半)

 

先知回答說:「皆因他們多作孽」,而「耶和華必記念他們的罪孽,追討他們的罪惡。」(9節下半)

 

撒風種收暴風

 

何西阿書八章1-14節

 

這一段再以「吹角」來發出警告作開始(參五8),這一章將是何西阿傳講的另一個事件的概要。

 

這一段的背景,與上一段(指五8-七16)相當接近。事情發生在主前七三三至七三二年間,北國以色列一直處在危機之中,外有敵人威脅,內有腐敗犯罪。此時的何西阿好像一位守衛,接受指示,把號角放在嘴唇上,準備吹角提醒危險正在逼近。這一段話比前一段更加憂鬱陰沉;審判比以前更加接近,而聽眾對何西阿所講的卻無動於衷。講話的重點是:罪、罪孽,重覆的講。

 

一. 他們被定為假冒偽善者。他們對上帝說:「我們……認識你。」(2節)

 

但是他們的行為並不能和他們的話相稱,因此他們必將受審判。

 

二. 他們自立首領並拒絕上帝的引導(4節)。

 

這樣的人一旦被立為主,然後所有的一切,都隨著世界潮流而行。這不可能引導大家走向解救之路。

 

三. 他們倚靠偶像。

 

他們製造金牛犢的像(4-5節),這犯了第二誡。他們的行為和當時外邦人沒有其麼區別。

 

四. 他們與鄰國建立聯盟,以此來尋求安全(8-10節)。

 

他們忘記與上帝之間曾立過的約,而去與其他國家立約結盟,以為這些可提供他們安全。

 

何西阿揭露以色列國的罪:「以色列忘記了造他的主。」(14節)

 

何西阿書的神學

        何西阿書的基本信息和有關上帝的教導,主要是環繞何西阿娶歌篾,以及歌篾生了三個孩子後不辭而別的故事。我們一開始便驚訝上帝竟然吩咐何西阿去娶淫婦 (一2)。令人更意想不到的,是上帝吩咐何西阿帶他這個失德的妻子回家,並再去愛她(三1-2)。何西阿的個人悲劇觸動了讀者的內心,使他們在情感、理性和靈性上都受到震撼。

        何西阿書著重上帝是聖潔(十一9、12)和擁有至高的主權(十二5),也體會祂對於百姓猶如丈夫(二16)和父親(十一1-4)。何西阿書的神學並不是空洞的理論;反之,從書中經常提到的歷史事件、地點,以及先知個人如何參與其中,我們便知道其神學是出於先知對百姓的根本認識。

    【婚姻圖畫】

        本書一開始談及何西阿的婚姻,但旋即將焦點從個人生活轉移到上帝與以色列之間的關係上。這件事所帶出的信息和上帝愛人之深切,正是超越文化的真理。何西阿神學的重要部分是上帝在審判逼近眉睫的緊急關頭,仍呼喚祂的百姓趕快回轉,流露祂的愛、關懷和各種情感。

        何西阿的婚姻帶出了約的象徵意義。這約的法律形式提供了說明和界定上帝渴望與祂百姓所建立的關係模式。從一方面來說,它為以色列提供了一個藍圖,讓他們認識其信仰的歷史基礎,亦提出了明確的證據,讓他們知道上帝的要求。從另一方面來說,百姓藉這確立的約,向上帝見證他們的忠心和愛。何西阿縷述的正是這種關係。它由婚姻和父愛所象徵的親密巔峰,急轉至淫婦歌篾所象徵的:以色列的背道和拜偶像使她落入憤怒和絕望的深淵中。

        與舊約其他先知書相比,何西阿書描述上帝對祂百姓的愛,可說是最淋漓盡致的。即使以色列人背棄了上帝,上帝仍然不離不棄,設法勸他們回轉。雖然審判和被 擄的命運頃刻將至,復興和將來的盼望卻總是在望。以色列不會像所多瑪四周的城邑那樣遭到殲滅,她要被保存下來(十一8-9)。

        上帝不住供應祂的百姓,這也是愛的明證。在何西阿眼中,上帝對以色列關懷備至,正好比作天天為兒子預備食物的為人父母者。本書其中一幅感人的圖畫,就 是用『我俯下身子,餵養他們』(十一4;譯註:和合本作『我……把糧食放在他們[牛]面前』)這句話,來把上帝對以色列的細意關懷具體地描繪出來。透過何西阿的生平和信息,我們深深體會上帝對以色列如何充滿了憐愛(十一8)、慈愛(十一4),以及渴望與他們同在的心情(七13)。

    【審判】

        不過,儘管先知何西阿的神諭蘊含著一絲絲的盼望,但上帝的審判始終在他的神學中佔有較重要的位置。以色列人那種任意妄為的表現已持續多年,上帝準備要打散他們,叫他們散到所事奉的偶像所屬的國家裡去。為了如實執行祂從前的啟示,耶和華不會容許祂的百姓繼續踐踏上帝與人的關係。正如淫婦要被剝掉衣服,逐出家門(二3、10),以色列同樣要遭到被收回祝福的惡果(二9-12,九2)——百姓將面對被擄之苦(五14,九15-17)。上帝的恩典和憐憫並不包括對罪視若無睹!

        透過何西阿的婚姻,以及列出同胞所犯的罪證,作者鮮明地展示出他對罪的理解,以及罪帶給百姓的後果。他列出百姓在社會、道德、政治和宗教上的罪 (四2,六9,七1,十二1)。他特別強調以色列人的驕傲(五5,七10),把信心寄託在錯誤的對象身上(五13,八14,十13),以及殘暴的行徑(四 2,六9,十二1)。不過,最大的過失莫如忽略和破壞與上帝的關係。

        人背約棄義的結果,就是上帝將臨到他們的審判。立約的條款已列明懲罰,他們卻屢犯不改。正如昔目的雅各(十二2),以色列人將會照他們所做的受報 (四9,八7,十13)。上帝曾經差派先知來警告百姓(六5,十二10),但最終,祂將容讓仇敵來征服他們,蹂躪全地(十14,十三16),無人會拯救他們 (十三10)。他們的罪甚至禍延後代(四14,九11-12、16)。

        何西阿特別針對某些具體的立約條款來向以色列提出質問。約中所列的祝福和咒詛(申二十八章),以及定期將律法唸給全民聽的要求(申三十一 l0-13),都是為了經常提醒百姓對上帝當盡的責任。然而,以色列卻不理會警告,忘記上帝(二13,四6)。他們不單離棄上帝,還拿了地所出產的五穀供奉偶 像,甚至認為是迦南的諸上帝賜福他們(二8,十一l)。相對於以色列的不忠,何西阿指出上帝卻一直記念和供應以色列。

    【認識上帝】

        先知何西阿在書中建立了一個重要的神學主題,就是有關『認識上帝』的這個觀念。何西阿用這個觀念來表明上帝與祂百姓的相互關係。『認識』這個動詞一方面反映出關係的親密程度,另一方面亦表明宗主國和附庸國對對方的承認。上帝指責以色列『無誠實,無良善,無人認識上帝』(四1)。但他們不是被動的,以色列是 故意拒絕去認識上帝,因此將遭到相應的審判(四6)。認識上帝的關鍵,首要是有全心遵從上帝的心態。上帝提醒百姓:『我喜愛良善,不喜愛祭祀;喜愛認識上帝,勝於燔 祭』(六6),這證明他們在履行宗教責任時,沒有抱正確的動機,因此在上帝眼中是毫無價值的。

        儘管上帝認識以色列的程度像婚姻關係般親密(五3),以色列卻不再認識上帝(二8,十一3)。他們的行為已使自己逐步遠離上帝(四6,五4)。雖然他們 自以為仍然認識祂(八2),可惜他們在行為上卻證明他們是在說謊話。上帝宣佈祂的審判,讓以色列得知自己的結果(九7-9)。然而,上帝的愛最終會得勝;即如 何西阿用錢買回歌篾,將她帶回家,上帝也會帶領以色列重新歸回祂懷中:以色列將再次認識耶和華(二20)。

    【拜偶像】

        毫無疑問,以色列最明目張膽背棄上帝的表現,就是拜偶像。它扭曲了他們的思想,最終使他們以別神取代真神(四11-12)。歌篾的淫行清楚反映以色列的背道,同時亦顯露拜偶像所造成的傷害和災難:上帝深受傷害,百姓則經歷禍害,他們最終要面對被擄和被毀的命運。

        以色列的鄰國很多都是敬奉主司生育的神祇,他們將地上的出產、動物和人類的繁衍視為受所敬奉的諸神主宰。以色列亦接受了這種思想,竟然將上帝所賜的 歸功給外邦神明(二8)。經過多年的積習,他們離上帝太遠,難以歸回。淫心已在他們裡面生根(五4;參四12)。祭壇和偶像不斷增多(八4、11),尤其是 拜牛犢的行為(八5-6,十5,十三2)。何西阿明白偶像對人民的牢籠;驕傲和狂妄驅使他們更熱切追求這等盲目的敬拜。他們增添祭壇和盟友,結果愈來愈遠 離上帝(五4-5)。他們正走上一條不歸路(十一2),最終要完全敗壞自己(九10)。然而,上帝不會強逼他們歸回(四17),祂只會悲傷地目睹他們離棄祂 (四17,十一8)。

        何西阿在著意描述以色列的拜偶像行為之餘,其實同時強調了以色列的任意妄為和上帝的忌恨。上帝揀選、看顧百姓,甚至與他們建立特殊的關係,因此,祂不會容許任何人成為第三者,特別是那些虛無的偶像。最終,上帝要摧毀這些偶像(十2)。

    【盼望和復興】

        何西阿筆下的以色列,就像新約浪子比喻中的那個小兒子,他終於明白從前與上帝親近的日子是最美好的(二7、15)。以色列明知應該歸回上帝那裡,尋求憐憫(六1-3)。可惜,他們被驕傲和淫亂的心所矇蔽(七10、16,十一7)。他們沒有歸向上帝,反而走去找他們的偶像,與埃及和亞述結盟(七11,十一 5)。

    上帝想努力尋回他們,但他們卻總是不加理會。以色列以三心兩意、搖擺不定的態度來尋找上帝,上帝一定不會讓他們尋見(四17,五6)。真正的悔改要有內在(七14)和外在的改變(十四2-3)。上帝要求的是行動,然而,以色列卻離棄上帝(六4,八2-3)。

        何西阿從沒放棄承認耶和華是主。上帝主宰環境,不是以色列,更不是那些無能的偶像。何西阿將上帝一方面不妥協其聖潔的要求,一方面因愛百姓而造成的痛 苦張力,清楚地呈現在讀者面前。何西阿在記述上帝說:『我回心轉意,我的憐愛大大發動』(十一8)的時候,自己也感到驚訝。因著公義,祂要審判以色列;因著 聖潔,袍不能不審判。然而,這位恩慈的主所施予的審判是一種管教,目的是要他們得復興,再次歸向祂,而非為了永遠與他們隔絕(二12)。何西阿指出上帝好像 愛人一樣,向以色列說勸導和安慰話,試圖說服她回轉(二14)。

        何西阿的末世觀是建基於至高的耶和華所努力維持的立約關係。本書在盼望和審判之間擺動,正反映上帝愛百姓和要審判他們這兩種感受的張力。在何西阿筆 下,上帝的愛甚至大過百姓的頑梗叛逆,願意給他們未來的盼望。但何西阿並沒有扮演上帝。他指出,在上帝的計劃中,以色列若接受勸導而悔改,必然復興(二 14-16)。

        不過,復興出現與否在乎百姓是否真誠認罪(五15)和悔改(六1-3)。完全的復興將會為百姓帶來物質和屬靈的祝福。何西阿預見重新的婚盟(二 19)、新的關係(一10,二16),結出在約中的仁義、公平、慈愛、憐憫和認識上帝的果子(二19-20)。此外,和平(二18)、統一(一10-11) 和土地豐收(二21-22)等物質福氣亦成為這種新關係的標記。雖然審判是無可避免的,上帝卻甚至渴望復興能下達陰間(十三14)。

        假如忽略何西阿在結語中所傳達的盼望信息和歸回的邀請,我們就會錯過他思想的連貫性。先知的婚姻和三個兒女的名字強烈暗示重新修補關係的可能性, 這個可能性和書末講及的審判互相輝映,而這審判不會過於上帝的慈愛和憐憫。先知要百姓記著,只有在上帝裡面才能得著救恩(十三4),這將在上帝藉基督施行完全的 救贖上顯明出來。

2022年8月12日 星期五

上帝發命令

 

阿摩司書三章1-8

 

從第三到第六章,這第二部分是比較分散的,不像第一部分,由對各國之宣講組成,在主題上有一定程度的一致性。

 

前八節包含兩篇信息,也許開始是彼此獨立的:(甲)第一至二節,和(乙)三至八節。每一篇信息從不同的角度提供先知工作的背景和目的。

 

一. 以色列蒙揀選

 

阿摩司說話的對象──以色列人被描寫為:「全家都是我從埃及地領上來的。」(1節)

 

這樣簡短的一句,概括了上帝解放他們的歷史和上帝的目的。這個民族曾經長期在鄰國為奴隸,他們本來是沒有希望、沒有前途的,但竟然被從奴隸的枷鎖中解放出來,這完全因為上帝「認識」以色列人特別深(見2節)。

 

當所有上帝恩惠的話語說完之後,卻以一句非常特別的話作為結束:「我必追討你們一切罪孽。」(2節下半)。

 

以色列接受了上帝的特權,但忽略了上帝救贖他們的目的。所以阿摩司先知被差派去宣佈上帝對待以色列的歷史之新篇章。

 

二. 先知的使命

 

第二個引論信息(3-8節)顯明了阿摩司的使命之「起因和效果」的特徵。

 

先知用了一系列的比喻,這些大多數都由自然界得來的,這個自然界是先知故鄉的背景,為他所熟悉。每一個比喻都說明某些事件之間的關聯。他的語言注重修辭和說服力,而不注重思想和邏輯。可以想像當兩個人走在一起的時候(暗指在危險的曠野),他們這樣做是豫先約定的。此時在森林裏的獅子兇惡的吼叫著,表示牠猛撲到獵物。藉著這類比喻,阿摩司強調起因和效果之間的關係。所有的比喻都是他的聽眾真實知道的;鳥不會掉進網羅中,除非設圈套抓住牠。先知的目的是藉著簡單的比喻,去使聽眾得到一些知識,這樣他們便能明白他最後所指的,其高潮是:「主耶和華發命,誰能不說預言?」(8節)

 

獅子吼叫喚起人們驚慌害怕,暗指上帝的話也要同樣引起恐怖戰兢。一種比喻的因果關係,預告了一種危險:「災禍若臨到一城,豈非耶和華所降的麼?」(6節下半)

 

 

以色列的罪惡

阿摩司書二章6-16

 

 

「因為以色列人三番四次的犯罪。」

 

很明顯的,這句話向這個國家敲起了喪鐘,現在先知陳述上帝另一部分(北方)選民的罪惡和判決。阿摩司曾經柔和地向他的聽眾展示別國的罪惡,現在要他們看見並意識到他們自己的罪。

 

先知開始把苦口婆心的「三番四次」用在以色列身上(6-8節)。但下面他講得更詳細,因為他現轉向他佈道的主要目標。所列出的罪名,藉著簡單地複述上帝在以色列身上的恩典,對比以色列的作為,顯出他們忘恩負義,行事愚昧(9-12節)。耶和華曾經在以色列人未進入應許之地前毀滅了當地的居民亞摩利人,儘管他們當時是穩定的和強盛的,上帝還是要把他們連根除掉。而在這之前,祂先把祂的百姓從埃及為奴之地領出來,安然經過曠野那許多年的試探。接著祂賜給以色列國兩種特殊的人:拿細耳人,那些在眾人面前發誓歸耶和華的人;先知,那些藉以傳達上帝的話的人。但是就是這兩種人,現在也都犯了罪,從上帝恩典中墮落,以致被廢棄。拿細耳人因為他們起了一種很特別的誓,在他們脫俗的日子不可飲酒(見民六1-3),只能飲水,現在卻喝起酒來;而先知則被禁止以上帝的名講話,被囑咐不要說預言。

 

因此,上帝的審判需要而且必然臨到以色列。當審判來臨時,以他們最飛快的腿,也不能逃脫;最強壯的勇士,在審判的面前,也將軟弱無力。藉著這樣一些活動(13-16節),阿摩司描述了以色列人的審判來臨時的情況;看起來既是可怖的,又是沒有人能逃脫的;而且也沒有悔改的呼喚發出,先知也沒有提及任何的希望。審判的不可避免和嚴肅性,要求我們回頭去考察以色列的罪惡(6-8節)。

 

一. 濫用法律

 

「他們為銀子賣了義人,為一雙鞋子賣了窮人。」初讀這些話,好像是指普通的剝削正直的窮人;但是細讀之下,發現它們有更特別的含意。在上下文中的義人,原是一個法庭上被告的人,將要被宣判無辜,或者「不被定罪」;法庭的判決被顛倒了,銀子改變了人的手,有錢的人藉著賄賂法官,就能把無辜者判罪。而且所花費的極少;代價是「一雙鞋」(或者涼鞋)。在希伯來原文中,這個詞是一成語,指著某種便宜的東西。這樣,只是用了很少的幾文錢,有錢的人就能按照他們的意思改變法庭的判決。

 

二. 虐待窮人

 

在以色列中的富人和有權勢的人「踐踏窮人的頭進入地上的塵灰中」(7節)。剝削窮人的動機,就像濫用律法一樣,都是為了個人謀私利。富的還希望更富,有權勢的希望增加勢力,其結果必然造成把保護社會貧困和軟弱者的正常規範全都棄絕了。為了步向更富裕和更有權勢,窮人和無勢力的人就被踩踏在腳下了。

 

三. 宗教的破產

 

「父子與同一個女子行淫」,這不是指一般的荒淫無恥,也不是指某種亂倫,而是指與崇拜巴力相聯繫的淫亂活動。何西阿先知對此曾經極其憎惡。為了追隨外邦人的信仰,他們在廟中當妓女,嚴重地背棄了他們古代對真神的信仰。而且由於荒淫無恥,他們在壇的旁邊飲酒;他們已經離開安靜敬拜上帝的古代傳統,而接受酒精的麻醉,去敬拜偶像。

 

 

摩押和猶大

 

 

阿摩司書二章1-5

 

摩押的罪明顯的是在於褻瀆已死的人的骸骨。摩押是一個小國家,位於死海的東邊。她的鄰國,南邊接壤的是以東(見一11-12)。這兩個國家屢次發生戰爭。先知無疑知道最近一次戰爭或侵略行動中,摩押曾進入以東的領土(阿摩司的家鄉在提哥亞,遙望死海,就能看見彼岸的摩押)。在這次戰爭中,摩押人打破以東以前的王帝的墳墓,焚燒了他的骸骨,使之變成灰。

 

從考古學的發掘知道,當時的人對死者的遺跡是十分重要的。他們的君王墳墓被建造得好像宮殿一樣。敬拜已死的君王成為他們信仰的一部分。從這裏我們看到摩押所犯的,有一點像我們稱為褻瀆的罪。在一方面,他們毀壞了已死者的骨頭;在另一方面,他們毀滅了在以東人心目中認為神聖的和高貴的東西。這是一種任意妄行的罪。

 

接著先知宣佈了關於猶大的宣講(二4-5)。阿摩司的以色列聽眾,當他們聽到先知宣佈的一系列對他們的仇敵的審判時,必定會感到高興;但是現在卻有一點矛盾的感覺。而阿摩司本人則是從猶大來的先知;對他自己的國家宣告審判,無疑將證明他沒有偏見,他同樣能看到自己國家的失敗和同外國一樣。

 

猶大的罪特別列在第四節,它和前面外邦列國所犯的罪不同。猶大人厭棄了神聖的律法(妥拉」torah),他們沒有「遵行他的律法」;猶大人拒絕按照上帝指示他們的那樣去生活。因此對猶大像對其他鄰國,審判的火將要降下,就是耶路撒冷的宮殿也將毀滅(歷史記載,在主前五七六至七年,它被巴比倫在戰爭中毀滅)。

 

 

以東和亞捫

 

阿摩司書一章11-15節

 

先知全面地觀察各國的罪惡,現在繼續進行下去。現在轉過來,把注意力投向兩個處在從約但到死海以南這片大裂谷東面的國家,名叫以東和亞捫。

 

以東在死海東面和南面,在亞拉巴和內部大沙漠之間。

 

亞捫更向北去,東與以色列接壤,在約但河的那一邊。

 

和前面幾個國家一樣,先知在這裏譴責他們違背人性的罪行。

 

以東被責備,是因為他的粗暴的行為,向他的親族發怒。根據聖經記載,以東是以掃的後裔,後者是雅各的雙胞兄弟。我們無法確切知道先知在十一節後半所說的拿刀追趕兄弟,指的是那些事,因為在以東與以色列和猶大之間,有過很長歷史的仇恨。因為以東在追趕他們的「兄弟」(也即以色列)的殘酷和流別人血的行為,一個降火的審判將要臨到以東最大的城市,即提幔和波斯拉。

 

先知講這些預言以後,以東曾被亞述軍隊打敗過,並向這個帝國進貢。一直到主前第五世紀,以東則完全被拿巴坦斯(Nabateans)所戰敗,並從傳統的家園被逐出。以東的罪惡,在這裏特別指出的,有三個不同方面:

 

亞捫的罪也是一種惡劣的和無人性的行為(13節)。為掠奪和搶劫,亞捫入侵鄰國基列,在那裏他們犯了剖開孕婦,屠殺母親和出生嬰孩之殘忍罪行。這是一種難以言喻的悲慘景狀。

 

亞捫王帝,提革拉毗列色一世在主前第十一世紀的時候,曾經被為他編年鑑的人稱讚他殘忍地屠殺孕婦和她們腹裏的胎兒。

 

在阿摩司傳道幾年後,以色列的王帝米拿現就犯過同樣可怕的罪行(王下十五16)。

 

亞捫的首都拉巴,將因為他們的罪惡而被燒毀。這個 國家 君王和王子,將要被擄放逐。阿摩司宣告上帝的審判,總的目的是反對亞捫人胡作非為。

 

 

給迦薩和推羅的信息

阿摩司書一章6-10節

 

斥責了大馬色之後,阿摩司現在把注意力轉向其他的國家:迦薩和推羅。迦薩是一座城,但在這裏她代表地中海東南角的一個小國非利士,位於埃及和上帝應許之地中間。推羅則是地中海東邊的一個大的沿岸港口,腓尼基人的城市,座落在以色列的西北方向。這兩個國家現在變成上帝藉著先知譴責和審判的對象。

 

對這兩個地方的抱怨實際上是相同的,只有在言語上稍有改變。兩個國家都要對他們從事販賣奴隸負責。因為他們把人口交給以東(6,9節),可能在以東把他們賣給奴隸主;也可能在以東國際奴隸交易市場作買賣,雖然作者沒有特別說明,但他似乎暗示有一小隊武裝力量,襲擊一個沒有自衛能力的村莊,並把「所有的百姓」帶走,賣為奴隸。

 

兩個國家都是處在一個有利的地點,從事這樣無人性的活動;而且兩個國家都有足夠的能力去掠奪人口。迦薩號稱「非洲之出口,亞洲之門戶」,是一個偉大的貿易中心,橫跨在埃及和巴勒斯坦南北貿易大道之上,以及以東入口和地中海東西交通要道之間。迦薩和她鄰近城市的居民,多數都是非利士人,在聖經的早期,他們就以軍事力量強大而引人注目。

 

推羅則是一個繁榮昌盛的地中海沿岸城市,位於耶路撒冷西北約一百里的地方。這個城市本身分成兩部分,一部分是大陸,另一部分由岩石島嶼組成。這個城市有能力抵抗軍事入侵,因此可以巍立在眾多大國之中(參見結廿六1-廿八10)。就是在較後期的時候,推羅仍以販賣奴隸著稱(結廿七13)。

 

這兩個國家,因為他們積極從事貿易奴隸,將接受上帝的審判。非利士的眾城市和他們的居民將要滅亡;推羅必被火燒毀。(只幾年以後,迦薩和非利士眾城市則遭受和以色列相同的命運,她們在主前七三二年被亞述所統治。迦薩曾經重建過,但在主前七二○年再次被毀。的確,迦薩的歷史史是被毀、復原、又再被毀的歷史。推羅一直保存到主前第四世紀,才被亞歷山大大帝所攻破,亞歷山大在主前三三二年掠奪了這座城市,三萬當地居民被賣為奴。

 

 

 

大馬色的行為

 

阿摩司書一章3-5

 

讀了這一長段,我們得了阿摩司先知開始工作時的情況。

 

這一整段(一3-16)充滿了宣講,或者信息,向著各個民族和百姓傳講。我們很難以確定,這一整段原來是一次講出來,或者是分次傳講的;無論那一種情形,我們必須嘗試著去感覺先知的聽眾所受的衝擊,特別是最後對以色列人的宣講(二6-16)

 

每一篇信息都有相似的樣式構成。它以先知傳道的公式開始:「耶和華如此說」。接著以照版複製的方式表達:「因為三番四次的犯罪……」好像詩一樣,不厭其煩地重複,並常常只對一樣犯罪特別清楚地陳述。隨後用即將來臨的審判加以譴責,又以另一個先知的公式:「這是耶和華說的」作結束。

 

第一篇信息是對大馬色說的,她代表以色列北部邊界的一個鄰國。大馬色的罪惡是「以打糧的鐵器打過基列。」(3節)

 

這裏用的是一種比喻。在古代,打糧的器具是一個木錘,底部突出的部分卻是用鐵造的。它用牛拉著,越過收成的莊稼上面,使谷粒和稻草分開。這個暗喻指著大馬色曾派軍隊殘酷地入侵基列的城市──屬於以色列北部疆土以內的外約但地區。先知無疑是指新近發生的歷史事件,因為他的讀者清楚知道,新興的強國大馬色入侵過以色列,並且施行殺戮。在先知的信息傳出幾年以後,亞述大帝國的提革拉毗尼色三世,在他的「年鑑」中這樣記錄著:「我毀滅大馬色的十六個地區之五百九十二個村莊,令他們如同洪水淹沒的山地一般。」

 

 

 

耶和華的怒吼

 

阿摩司書一章1-2

 

阿摩司書的開頭,就像一般的先知著作那樣,有一些資料介紹;開始這兩節相當於現代作品的引言和緒論。它們提供我們一些閱讀以下幾章必須的背景和知識:我們得知這本書的關鍵人物阿摩司,他在甚麼時候做先知,和他信息的精髓。

 

一. 阿摩司先知。本書的主要人物是阿摩司,我們將在七章十四至十五節中對他有更多一點了解。但在這兩節裏我們僅知道大概的背景,作者並未用一般格式描寫他是一位先知;稍後,他本人甚至否認他是一個專職的先知。這裏只簡單地把他說成是提哥亞的牧人之一,一個從事農業和畜牧業的人。阿摩司是一個普通人,他不是作職業傳道的。

 

然而,他卻承擔了傳道的工作,因為他所講的話是從上帝而來,他得到上帝的默示,要「論關於他所看到的以色列」。作為一個猶大人,他將論以色列的事,這表明他要以一個外國人的身分,在以色列人中講話;給他們一個即使在最合適的時候也不會受歡迎的信息。對於一個外國人到異己的地方,傳遞這樣的信息將面對難以想像的困難。

 

二. 時間和環境。歷史的時期這裏特別指明是在兩個王:烏西雅作猶大王(主前七八三至七四二年),和耶羅波安二世作以色列王(主前七八六至七四六年)。這一個歷史時期,對於上帝的選民來說,是一個表面上相當成功的時期:國家興隆,列國之間有一定程度的和,以色列和猶大兩國政府都連續的統治。但是以色列人的生活表面上的平靜,掩蓋了她內在的健康狀況。好像先知下面將要清楚講述的那樣,在以色列中不義和不人道的事到處都有。

 

阿摩司傳道的日期,還進一步特別用當時的大災難來加以指明:阿摩司傳道在「大地震前二年」。這一句話的意思是,先知在地震前二年作短暫的傳道工作;另一種說法是,傳道工作延續了兩年直到大地震發生時。在以色列和猶大國領土上發生的地震並不罕見,它們是地層運動在約但河谷和死海形成大裂口時的後果。幾百年以後,在先知撒迦利亞所寫的書中,仍有生動的記錄(參見亞十四5)

 

三. 阿摩司的信息。先知的信息在第三節中扼要地給出,其中包括引用了先知的話。先知傳道的要旨是:「耶和華從錫安吼叫」(2節)。動詞「吼叫」是一種最強烈的措詞,用於上帝和祂說話的對象之間。這個詞的直接意思,可以用先知自己的比喻:「獅子吼叫,誰不懼怕呢?」(三8)來加以說明。

 

阿摩司作為一個外國的先知十分清楚這些話的意思,耶和華從錫安吼叫,祂的聲音是從耶路撒冷發出的,這兩個地名在上下文中是同義詞。另外,藉著牧場和迦密山頂引出的比喻(2節下),先知指出旱災將要來到。這裏不像是字面上的乾旱,而是北國屬靈泉源和社會生活的枯乾。